飞越疯人院观后感范文第1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905班 池亚微 U200911502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某丛林旁一所国家精神病院中的故事。
男主角麦克默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劳动改造,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当麦克墨菲刚进来时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的生活貌似很和谐,背景是轻柔的音乐,病人们按时排队吃药,他们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可以出游。但是这和谐下面遮蔽的是一种人性的压制。只是因为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或许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质疑要反抗。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拒绝吃药,并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众"疯人",原来规矩,安分守己的病号开始流露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疯”到底有没有个具体的标准或定义?难道某些人的行为跟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就叫作“疯”?像那个讲话结结巴巴还害羞的比利,或是那个一发言就特别紧张的契士威客。还让我想到了后来有个人问道:“你是说单独就是病吗?”,统治者们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定义“疯”。并用自己的方法给予他们治疗。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受不了社会的歧视把疯人院当做避难所,但事实上疯人院的压抑一点不亚于外界。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是病人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如果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院方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者干脆使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他们所谓的治疗就是用多数人的标准来扼杀少数人的个性,让疯子更疯,傻子更傻,有个性的人必须听他们的话,没有一点自主权,一旦有人挑战他们这种权威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到有威胁,就会毫不犹豫的给予打压扼杀,麦克墨菲的后果正是这一阶层统治的“成果”。
当麦克墨菲提议要将时间表改动一下,以便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世界赛时,当时从很多人眼里看到了惊奇和期待,惊奇在这样的疯人院里竟然有人主动提意见挑战疯人院的“规矩”,期待是因为大家都想看世界赛 。但是第一次投票举手的人却不多,这让我联想到疯人院的制度,就是因为这些死板压抑的制度让每个“疯子”都缺乏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甚至不敢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后来瑞秋有道貌岸然的给了他第二次拉票的机会,即使最后酋长举手了,但麦克的努力却被瑞秋以“会议结束时投票结果是10:8”的理由给否决了。麦克墨菲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或许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或是一种发泄,但着实让人看到了他在疯人院里做的“挣扎”和挑衅。
而且瑞秋护士长总是用一些很“犀利”的问题问病人并且让大家一起发表意见,让气氛感觉特别压抑,并且美其名曰“治疗”。我看不是,就像契士威客说的“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
他们被压迫惯了,安于现状,当麦克墨菲问他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疯人院,很多人的回答是自愿的,而且他们都是可以随时回家的。是什么迫使他们“自愿”来到精神病院,毫无疑问,是外面的生活压力,外面的人的歧视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以至于他们选择疯人院来逃避。麦克墨菲也正是因为逃避他要受的劳动改造才会选择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底层人民的安于现状。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觉悟的比较早,他做了一系列上的事来反抗这种现状,但是由于孤立无助,他最终还是遭到了迫害,成了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但这也算一种飞跃吧,最后酋长带着他的灵魂完成了飞跃,让人着实为之一震。
麦克墨菲借助酋长的帮助私逃出来独自带一群病人偷船去海上钓鱼时,他们是多么开心,脱离了精神病院,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其实他们和常人没太多的不同,一样的可以吸烟、喝酒、聚会、打球、航海、钓鱼等,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对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不被疯人院或社会所准许的,被强烈的打压着,于是他们成了一群疯子,确切的说是“愚者”,不敢有任何奢求、麻木的愚者。而迈克帮助他们寻找到他们的个性。他带着他们疯耍,带着他们解放被禁锢的思想。他那一句“我是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没有勇气做出这里,你们以为你们是疯子吗”。自从麦克墨菲的带动后, “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士威客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但是最后瑞秋还是用她的权威,她的规矩扼杀了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还用电击疗法给他们警告。就像被电击前契士威客喊到的:“我没有做错事”。明明电击疗法就是用来治疗濒危的的病人,不是用来惩罚人的,那用在正常人身上就更加残忍的。这让我们看到这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用的手段有多恶劣。
但同样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影片也出现了转折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当麦克墨菲要带她一起逃离疯人院的时候,他说:“我不够强壮”。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影片最后一段麦克墨菲已经下定决心准备逃走了,但逃走钱还不忘跟这群难兄难弟告个别,带着他们不顾后果的疯狂了一回。最后也不知是麦克有意的还是不小心睡着了当天晚上没有逃出去。第二天当瑞秋进来后派人找到比利时,比利仓皇的跑到瑞秋面前急于解释,但是在众人的掌声下他又找回了勇气,在那一瞬间,他不结巴了,而且说话也开始理直气壮了,当瑞秋问道:“你不觉得丢脸吗?”他很果断了回答了不,但是瑞秋竟然甩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被逼的背叛了朋友放弃了尊严更放弃了生命,这就是精神病院应该给病人们带来的治疗吗?当时麦克有足够的时间逃走,但当他发觉同伴出事时,他反而赶回来想掐死瑞秋。以至于最后受到严重的惩罚,被做手术变成了白痴。
第二天,纷纷传言麦克逃走了,但酋长不相信他会跑下自己独自逃走,果然麦克晚上被搀扶回来了,但这时的麦克已经变成该阴暗制度下的牺牲品了。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他说“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他一边对迈克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一边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当他搬起水缸那一刻,我还想到了一开始麦克和大家打的那个赌,虽然他没成功,但是他丢下了一句:“至少我试过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范文第2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905班 池亚微 U200911502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某丛林旁一所国家精神病院中的故事。
男主角麦克默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劳动改造,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当麦克墨菲刚进来时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的生活貌似很和谐,背景是轻柔的音乐,病人们按时排队吃药,他们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可以出游。但是这和谐下面遮蔽的是一种人性的压制。只是因为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或许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质疑要反抗。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拒绝吃药,并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众"疯人",原来规矩,安分守己的病号开始流露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疯”到底有没有个具体的标准或定义?难道某些人的行为跟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就叫作“疯”?像那个讲话结结巴巴还害羞的比利,或是那个一发言就特别紧张的契士威客。还让我想到了后来有个人问道:“你是说单独就是病吗?”,统治者们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定义“疯”。并用自己的方法给予他们治疗。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受不了社会的歧视把疯人院当做避难所,但事实上疯人院的压抑一点不亚于外界。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是病人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如果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院方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者干脆使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他们所谓的治疗就是用多数人的标准来扼杀少数人的个性,让疯子更疯,傻子更傻,有个性的人必须听他们的话,没有一点自主权,一旦有人挑战他们这种权威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到有威胁,就会毫不犹豫的给予打压扼杀,麦克墨菲的后果正是这一阶层统治的“成果”。
当麦克墨菲提议要将时间表改动一下,以便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世界赛时,当时从很多人眼里看到了惊奇和期待,惊奇在这样的疯人院里竟然有人主动提意见挑战疯人院的“规矩”,期待是因为大家都想看世界赛 。但是第一次投票举手的人却不多,这让我联想到疯人院的制度,就是因为这些死板压抑的制度让每个“疯子”都缺乏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甚至不敢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后来瑞秋有道貌岸然的给了他第二次拉票的机会,即使最后酋长举手了,但麦克的努力却被瑞秋以“会议结束时投票结果是10:8”的理由给否决了。麦克墨菲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或许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或是一种发泄,但着实让人看到了他在疯人院里做的“挣扎”和挑衅。
而且瑞秋护士长总是用一些很“犀利”的问题问病人并且让大家一起发表意见,让气氛感觉特别压抑,并且美其名曰“治疗”。我看不是,就像契士威客说的“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
他们被压迫惯了,安于现状,当麦克墨菲问他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疯人院,很多人的回答是自愿的,而且他们都是可以随时回家的。是什么迫使他们“自愿”来到精神病院,毫无疑问,是外面的生活压力,外面的人的歧视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以至于他们选择疯人院来逃避。麦克墨菲也正是因为逃避他要受的劳动改造才会选择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底层人民的安于现状。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觉悟的比较早,他做了一系列上的事来反抗这种现状,但是由于孤立无助,他最终还是遭到了迫害,成了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但这也算一种飞跃吧,最后酋长带着他的灵魂完成了飞跃,让人着实为之一震。
麦克墨菲借助酋长的帮助私逃出来独自带一群病人偷船去海上钓鱼时,他们是多么开心,脱离了精神病院,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其实他们和常人没太多的不同,一样的可以吸烟、喝酒、聚会、打球、航海、钓鱼等,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对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不被疯人院或社会所准许的,被强烈的打压着,于是他们成了一群疯子,确切的说是“愚者”,不敢有任何奢求、麻木的愚者。而迈克帮助他们寻找到他们的个性。他带着他们疯耍,带着他们解放被禁锢的思想。他那一句“我是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没有勇气做出这里,你们以为你们是疯子吗”。自从麦克墨菲的带动后, “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士威客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但是最后瑞秋还是用她的权威,她的规矩扼杀了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还用电击疗法给他们警告。就像被电击前契士威客喊到的:“我没有做错事”。明明电击疗法就是用来治疗濒危的的病人,不是用来惩罚人的,那用在正常人身上就更加残忍的。这让我们看到这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用的手段有多恶劣。
但同样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影片也出现了转折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当麦克墨菲要带她一起逃离疯人院的时候,他说:“我不够强壮”。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影片最后一段麦克墨菲已经下定决心准备逃走了,但逃走钱还不忘跟这群难兄难弟告个别,带着他们不顾后果的疯狂了一回。最后也不知是麦克有意的还是不小心睡着了当天晚上没有逃出去。第二天当瑞秋进来后派人找到比利时,比利仓皇的跑到瑞秋面前急于解释,但是在众人的掌声下他又找回了勇气,在那一瞬间,他不结巴了,而且说话也开始理直气壮了,当瑞秋问道:“你不觉得丢脸吗?”他很果断了回答了不,但是瑞秋竟然甩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被逼的背叛了朋友放弃了尊严更放弃了生命,这就是精神病院应该给病人们带来的治疗吗?当时麦克有足够的时间逃走,但当他发觉同伴出事时,他反而赶回来想掐死瑞秋。以至于最后受到严重的惩罚,被做手术变成了白痴。
第二天,纷纷传言麦克逃走了,但酋长不相信他会跑下自己独自逃走,果然麦克晚上被搀扶回来了,但这时的麦克已经变成该阴暗制度下的牺牲品了。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他说“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他一边对迈克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一边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当他搬起水缸那一刻,我还想到了一开始麦克和大家打的那个赌,虽然他没成功,但是他丢下了一句:“至少我试过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范文第3篇
作者:云星伟 看完影片我触动很深,也想到很多,课后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创作背景和相关影片介绍的资料,所以仅凭自己对《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了解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据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当然,这部影片的政治意义以及其独有的时代代表性也正是影片优秀的原因所在,但是我想谈的并不是这一点。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中一句就是“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不要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让我们无怨无悔。
一句简单的“我试过了”蕴含了多少道理,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冒险去争夺大德公司控股权的举动,可能在很多外人看来麦克莫菲的举动恰恰和《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的做法一样,结果肯定是失败。丹麦克也恰恰和程峰一样选择了去尝试,虽然麦克
失败了,但他敢于尝试、敢于向制度挑战、敢于为权利为自由去斗争的精神已经唤醒了精神病院里所谓的精神病人,这也是后来酋长敢于逃离疯人院的原因。
“至少我试过了”我认为是麦克最经典的台词,也是我从影片中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我由此感想到我们这批在温室中长大的九零后,这些所谓的新生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在一点点的困难之前却大多都是退缩或还是依赖父母,那时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句话“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呢?
影片中麦克可能是因为违反了那个时代所谓保障人权的法律被送进疯人院,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各种非常人的待遇,但麦克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这也正是影片主线所在。这也恰恰吻合麦克的人物性格,一句“至少我试过了”与影片主线紧紧相扣,这也应该是该是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点睛之笔。
影片另一处神来之笔是结局,我认为《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结局应该是出乎每一个观众所预料的。“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这种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的结局应该是西方人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决定的,从这方面来讲这样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