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精选10篇)
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第1篇
1 宿主方面的因素
1.1 个体差异
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动物个体生来就已具备对某病原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的不感受性, 这种免疫性是该动物的一种生物学特性, 可以和其它生物学特性一起遗传。在一个畜禽群体中, 不同遗传背景的动物对同一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
1.2 免疫力低下
许多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先天性免疫力系统缺陷包括脾、法氏囊、胸腺发育不全, 缺乏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会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后天性因素主要与营养和疾病有关, 如鸡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会使其胸腺、法氏囊萎缩, 从而降低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 结果会严重地影响抗体的产生量;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缺乏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 可显著降低抗体形成的能力。
1.3 母源抗体
近年来由于种畜种禽广泛使用各种疫苗, 使幼畜、雏禽的母源抗体水平显著提高, 高水平母
检电话, 但由于工作人员少, 工作量大等原因, 出现报检时找不到人的情况, 挫伤了群众报检的积极性。
4.1.3产地检疫人员技术水平低, 责任心不强协检员都是从当地牧民中聘任的, 再加上产地检疫本身有较大工作量、地域分散的特点, 个别检疫员敷衍了事。
4.2解决措施
4.2.1广泛深入开展产地检疫的宣传工作印发传单、制作展牌、广播电视讲话等形式, 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兽医站作为咨询点, 进行无偿咨询服务, 使广大饲养经营者认识到产地检疫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源抗体可以保护其后代免受感染。若接种过早, 当疫苗病毒注入幼禽体内时, 会被母源抗体所中和, 从而影响了疫苗免疫力的产生。
1.4 免疫抑制
有些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或马立克氏病等会损害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抑制。机体受到免疫抑制性病原的感染, 会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从而抑制了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使疫苗保护力下降。
1.5 应激反应
不良的应激反应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恶劣的环境, 如畜舍酷热、寒冷、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气候骤变, 机体会处于应激状态, 导致免疫力降低, 造成疫苗免疫效力降低。饥渴、转群、突然更换饲料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也可引起应激反应, 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
2 疫苗方面
2.1 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对免疫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所以疫苗的生产要符合GMP标准。弱毒疫苗的关键是免疫原性和毒价, 灭活苗的关键是有效病毒含量, 对于符合GMP标准的疫苗生产企业, 基本都能保证。否则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2.2 疫苗过期失效
微生物在保存过程中, 部分微生物会发生死亡, 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亡会越来越多, 所以疫苗过期, 大部分毒株或菌株死亡, 而使疫苗失效。
关。
4.2.2加强产地检疫员的素质培训因动物检疫是到场到户到指定地点检疫, 所以应聘身体健康、有责任心, 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担任, 每年对动物协检员进行2次以上法律法规知识、疾病诊断和政治素质为重点的培训, 使之成为合格的检疫人员。
4.2.3动物协检员的奖惩对在检疫工作中马马虎虎、没有责任心和知法犯法的人员给予批评和处分, 做到奖罚分明。
2.3 疫苗间相互干扰
在实际生产中, 有的养殖场盲目的联合应用疫苗。主要表现在同一时间内以不同的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多种疫苗进入体内后, 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抗原成分产生的免疫成分, 可能被另一种抗原最强的成分产生的免疫反应所遮盖, 另外, 疫苗病毒进入体内后, 在复制过程中相互干扰, 而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原的复制会影响其它病原的增殖。因此, 不同的疫苗同时或以相同途径接种, 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 影响彼此复制和免疫应答, 结果导致免疫失败。
2.4 佐剂
免疫佐剂是一些本身没有免疫原性, 但与抗原物质合并使用时, 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 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所以疫苗佐剂虽不能改变抗原的免疫原性, 但可以提高机体的应答水平, 降低抗原用量, 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激, 特别适用于抗原量偏少而又需多次接种的情形, 不适当的佐剂起不到应有的甚至相反的作用, 而好的佐剂可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
2.5 运输和保存
不同的疫苗株和剂型, 其保存温度不同, 有效期有区别, 要按说明书在指定的温度下运输和保存, 稀释液和疫苗也要根据说明书分开或混合储存。弱毒疫苗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 因此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一定在0℃以下冷藏保存, 保持温度的稳定, 尽量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切忌反复冻融, 否则引起活力或效价降低。油剂灭活苗、血清及诊断液等需保存在2~5℃, 一般不能低于0℃。冻干疫苗应放在-70℃以下的冷冻条件下保存。
2.6 疫苗选择不当
在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 仅选用安全性好, 但免疫力较低的疫苗品系, 如在速发性嗜内脏型新城疫流行的地区选用弱毒的III系或IV系疫苗, 产生的抗体不能抵御强毒的攻击。有的疫苗有几个不同的品系, 不同的品系其毒力不同, 若首免时选用毒力较强的品系, 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的作用, 而且接种后会引起发病, 导致免疫失败。
2.7 活疫苗使用不合理
表现为用疫苗的同时饮服消毒水, 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 舍内喷洒消毒剂, 紧急免疫时同时用抗菌药物进行防治, 结果是鸡体内同时存在疫苗成分及抗菌药物, 造成活菌苗被抑杀、活毒苗被直接或间接干扰。灭活苗也会因药物的存在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潜能, 最终疫苗的免疫力和药物的防治效果受到影响。
3 免疫方面
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免疫的成功至关重要。制定免疫程序应根据以往的疫情和当地流行病学特点, 结合疫苗的类型和动物的免疫状况, 以保证免疫的成功。
3.1 疫苗稀释
多数疫苗稀释时可用生理盐水、蒸馏水, 个别疫苗需专用稀释剂。若需专用稀释剂的疫苗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 则疫苗的效价就会降低, 甚至完全失效。有的养禽场在饮水免疫时用井水直接稀释疫苗, 由于工业污水、农药、畜禽粪水及生活污水等渗入井水中, 使井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农药及含菌量严重超标, 用这种井水稀释疫苗, 疫苗就会被干扰、破坏、使疫苗失效。稀释液选择错误、稀释浓度不当、稀释后放置时间过长, 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常见原因。
3.2 接种途径
免疫接种的途径取决于相应疾病病原体的性质及入侵途径。接种疫苗的方法很多, 包括注射 (皮下、皮内、肌肉) 、饮水、气雾、滴鼻、点眼及刺种等, 选择哪种途径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和免疫程序来定。因为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的接种途径, 免疫接种途径一般模拟疾病病原体的性质及入侵途径, 不同的免疫途径激发的免疫应答类型不同, 如传染性法囊疫苗的免应采用饮水, 滴鼻就不正确了。另外, 接种部位未消毒, 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不更换针头, 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
3.3 疫苗接种剂量
免疫剂量原则上必须以说明书的剂量为标准, 量不足, 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量太大, 产生免疫麻痹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目前在生产中多存在宁多勿少的偏见, 接种时任意加大免疫剂量, 造成负效应。接种疫苗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 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一定范围内, 抗原愈多, 所产生的抗体愈多。但是超过了一定限度, 抗体的形成便受到抑制。因此, 接种时最好按厂家的推荐剂量进行接种。
3.4 接种时机 (间隔)
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期和免疫持续期限不同, 如果不严格按免疫程序将影响免疫力的产生。一般第1次注入抗原时, 抗体形成慢、效价低、持续时间短。但由于第1次接触抗原后, 体内保留有免疫记忆细胞, 若再次注入同一抗原, 则很快产生大量抗体。每次免疫的间隔视抗原性质而异, 一般以7~14d为宜。免疫只要认真严格操作, 就能成功。
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2篇
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疾病对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在防治畜禽疾病上除了加强日常管理外,还要进行治疗和预防.在现阶段,免疫接种是预防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畜禽免疫接种后不能产生预期免疫效果的情况却时有发生,文中对导致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 者:杨新刚 Yang Xingang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2200刊 名:北京农业英文刊名:BEIJING AGRICULTURE年,卷(期):2009“”(24)分类号:S851.3关键词:免疫 接种 预防疾病
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村级动物防疫员;疫苗免疫失败;解决办法
现在各地兽医主管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每一个自然村都配备了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负责所辖区域内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但是免疫效果往往达不到100%,有时甚至免疫效果很不理想。现就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供参考。
一、疫苗保存方法不当
现在使用的疫苗种类较多,动物防疫员容易混淆各种疫苗的保存方法,从动物防疫站领回疫苗后误将需要冷冻保存的疫苗进行冷藏保存或者将需要冷藏保存的疫苗进行冷冻保存;或者进行免疫工作时保温措施不到位,在天气炎热或天气寒冷的时候将疫苗暴露的时间过长,导致疫苗失效。
解决办法:(1)在领取疫苗后按照疫苗的保存方法,将疫苗分别放于冰箱的冷藏和冷冻处保存。(2)在天气热的时候进行防疫时一定要携带保温箱和冰袋;在冬天寒冷的时候做好保暖,防止疫苗冻坏。
二、免疫方法不正确或免疫方法不合适
将需要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口服免疫或将需要口服免疫的疫苗进行肌肉注射免疫;农村家庭散养的禽类数量较少,通过饮水进行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时往往很难掌握免疫量,造成抗体水平高低不同或无抗体,有的动物防疫员甚至错误的将疫苗拌料来免疫。
解决办法:(1)每一种疫苗都严格按照使用说明,采取正确的免疫方法。(2)需要进行饮水免疫的疫苗如新城疫疫苗,最好采取逐头(只)滴鼻、点眼或灌服免疫。
三、注射部位不准确
在动物的保定措施不到位的时候往往注射部位有误,比如在对猪进行免疫时打飞针的话,很容易把疫苗打在畜体之外;或者因为注射针头太短,很容易将本来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打到皮下脂肪,而造成免疫失败。
解决办法:(1)在注射疫苗时将动物保定好,将疫苗注射到准确的部位。(2)根据动物的种类不同,选择长短适合的注射针头。
四、注射剂量不准确
在注射过程中定好的注射器刻度有可能因不小心触碰到而松动,特别是连续注射器。
解决办法:(1)经常检查注射器的刻度是否松动,及时调整到准确刻度。
五、稀释冻干苗所用的稀释液选择不当
冻干苗是活疫苗,如果选择的稀释液体不当的话,很容易在稀释疫苗时将疫苗的毒(菌)株杀死,从而造成免疫失败。有些地方政府在采购活疫苗时没有采购相应的稀释液,往往由动物防疫员自己想办法解决,动物防疫员有时为了图省事就直接用自来水或是不洁净的水进行稀释疫苗,自来水中往往含有氯制剂的消毒剂会使活疫苗灭活。
解决办法:(1)需要饮水、滴鼻、点眼进行免疫的活疫苗,最好采用凉白开水、清洁深井水稀释。(2)需要进行注射免疫的活疫苗最好使用生理盐水、灭菌注射用水等稀释。
六、免疫程序不正确
对新生的动物注射疫苗时间过早,在母源抗体还很高的时候进行免疫;对生猪进行免疫时首先进行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从而造成猪瘟、口蹄疫等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解决办法:(1)对新生动物初次免疫时间不能太早,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注射疫苗前检测新生动物的母源抗体水平,然后再确定初次免疫时间。(2)对生猪进行免疫时几种疫苗的免疫顺序是:首先是猪瘟疫苗,然后是口蹄疫疫苗,最后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
七、给一种动物注射了本该给另一种动物注射的疫苗
政府在采购疫苗时往往会从同一个疫苗厂家采购多种疫苗,而同一个疫苗厂家生产的不同种类动物的疫苗从外包装上来看很难区分,如果动物防疫员不仔细分辨的话,很容易把牛的疫苗用在了猪身上或把猪的疫苗用在了禽身上等等,从而造成免疫失败。
解决办法:(1)动物防疫员在进行注射前必须仔细看清楚疫苗的名称,避免用错疫苗。(2)建议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动物的疫苗在外包装上要有明显的区别。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4篇
1 疫苗质量不佳
疫苗本身质量不佳。一是非正规生产厂家的不合格疫苗;二是正接近过期或已过期的疫苗;三是虽在有效期内, 但因运输、保存不当已失效的疫苗;四是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而已发生变质的疫苗。为了保证疫苗质量, 在选用疫苗时一定要选用正规生产厂家、有农业部批文的疫苗, 对已经过期的疫苗慎用或干脆不用, 严禁使用过期疫苗, 发现保管失当已造成变质的疫苗坚决不能使用。疫苗要随用随配置, 一次性用完, 要做好精心安排。
2 疫苗选择错误
所选用的疫苗毒株和当地动物流行的毒株不相符, 所产生的抗体不能对动物产生有效保护作用。如当地流行禽流感H5亚型Re-4、Re-5毒株, 若只用H5N亚型Re-1毒株免疫, 则不能达到免疫目的。再如, 用传统的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疫苗防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造成猪蓝耳病防治失败。
3 注射剂量不够
在实施免疫时会出现打飞针现象, 造成注射疫苗剂量不够, 由于抗原量小, 不能有效刺激动物机体产生免疫答应反应, 导致免疫失败。滴鼻、点眼时疫苗未能进入鼻腔、眼内, 也能造成免疫失败。免疫人员要增加责任心和责任感, 严禁打飞针。
4 疫苗稀释不当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 或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饮水免疫的, 饮水器未经消毒、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注射器、针头未经清洗消毒, 或注射操作时使用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5 注射部位不正确
没有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的免疫部位实施免疫。如皮内注射的改为肌肉注射。炭疽芽孢苗要求皮内注射0.2mL, 若皮下注射0.2mL, 可能难以达到免疫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
6 母源抗体干扰
动物出生时一般都带有母源抗体, 通过哺乳新生动物可获得母源抗体。在母源抗体较多时, 会干扰后天的免疫, 使免疫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造成免疫失败。必要时可以进行母源抗体检测, 等母源抗体减少或消失后再实施免疫。断乳后免疫可有效防止母源抗体干扰。
7 疫苗干扰作用
同时给动物注射两种以上疫苗时, 易对免疫系统造成压力, 使之不能有效地同时产生足够的两种以上的抗体, 造成免疫失败, 甚至造成动物免疫麻痹, 严重影响免疫效果。在对动物实行多种疫苗免疫时, 一定要制定免疫程序,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注射已选用的疫苗, 这样才能保证免疫质量。
8 动物健康状况不佳
体弱或有病的动物, 往往免疫系统功能不佳, 对免疫不能产生很好的应答反应, 产生的抗体少, 甚至不产生抗体, 对动物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法氏囊炎会严重影响免疫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对体弱或有病的动物最好不要实施免疫, 待动物健康状况良好后再实施免疫。
9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场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栏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用疫苗期间动物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 霉菌毒素能使胸腺淋巴萎缩, 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摘要:按科学的免疫程序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动物传染病最经济、最方便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系统分析了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阐述了应对措施, 以期为养猪场 (户) 有效地进行生猪免疫提供参考。
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第5篇
【关键词】鸡新城疫;免疫;免疫失败;原因;对策
1 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目前养鸡业中普遍存在使用疫苗后仍然发病的情况,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 疫苗质量问题
鸡新城疫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对温度的要求极为严格。目前,国产的冻干苗需保存在-15℃以下,灭活苗需保存在2~8℃的环境中。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严防烈日暴晒,并要做到温度相对稳定,避免忽高忽低或反复冻融,否则将严重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而致免疫失败。
1.2 稀释液的选用不当
除少数疫苗有其专用稀释液外,大部分鸡新城疫疫苗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蒸馏水或凉开水来稀释。假若所选稀释液中含氯(如含有漂白粉的自来水),就会大大降低疫苗的免疫原性,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 首免日龄选择不当
若首免时间过早,母源抗体水平过高,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免疫太晚,则有可能在疫苗产生免疫之前发生感染而发病。
1.4 疫苗免疫的方法、剂量、种类选择不当
在饮水免疫时,不能用含有漂白粉及金属离子的水,应选择井水或将自来水煮沸沉淀后再用于稀释疫苗,或者在水中加入脱脂奶粉以保护疫苗病毒的活性。在饮水免疫时鸡群要先断水,夏天2~4h,冬天4~6h,并且放入足够的饮水装置,以保证每只鸡饮水均匀,在最短时间内饮完疫苗;疫苗剂量必须按要求使用,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不同疫苗毒力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如Ⅰ系苗毒力较强;Ⅱ系苗毒力较弱;克隆30疫苗毒力中等;Ⅳ系苗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应认真选择疫苗种类,并在发病较严重的鸡场,尽可能选用单苗。
1.5 鸡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目前在雏鸡的早期疾病中,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鸡新城疫免疫的影响很大,发生法氏囊病的鸡群即使进行了鸡新城疫免疫也仍可能发病。而有的机体有先天性免疫系统缺陷,如胸腺、脾脏等发育不全,或者免疫细胞缺乏,导致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反应不完全。还有部分疾病如法氏囊炎会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机体对疫苗的免疫不产生应答或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1.6 应激因素的影响
恶劣的环境条件(高温、高湿)或不良的饲养方式(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突然改变饲料)等都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应激反应。从而使机体的免疫活性下降,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影响免疫效果。
1.7 免疫程序不合理
在鸡的免疫过程中,有的养殖场制定的免疫程序缺乏科学性,盲目照搬照抄大场、大户的免疫程序,忽视母源抗体和疫苗毒力对机体免疫的影响,随意提前或推后免疫,使得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1.8 其它因素
器械消毒不嚴,如使用的器械注射器、针头、滴管等未消毒或消毒不严导致疫苗效价降低,器械中残留的消毒药会杀死活疫苗中的细菌或病毒,同样降低了免疫效果,引起免疫失败;药物使用不当,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它不仅能破坏肠道菌群,而且还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如氯霉素、卡那霉素等;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如黄曲霉素能降低机体的抗病力,干扰免疫接种与体内获得性免疫。
2 采取的主要对策
2.1 正确选用疫苗
选购国家定点生产的优质疫苗。使用前首先检查瓶体有无裂缝、封口是否严密、是否在有效期内,如发现其中一项不合格,就严禁使用,并且在选用疫苗时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病毒毒株的强弱等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场使用的单苗或多价苗。
2.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通过对鸡群疫病及抗体水平的监测,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场的免疫程序,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疫病流行等具体情况及时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
2.3 选择正确的免疫途径
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选择适当的免疫方法,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饮水免疫时严禁使用金属容器,不能使用含重金属元素或氯元素(使用含漂白粉的自来水)的水作稀释液,水中还不能含有消毒剂,饮水免疫前夏天先断水2~4h,冬天先断水4~6h,保证疫苗2h内饮完;滴鼻时,用左手指按住另一侧鼻孔,便于疫苗的吸收;胸部肌肉注射时,要求所选针头不能过粗,以防拔针时疫苗流出,注射时沿胸部肌肉30°进针,以免刺伤胸膜和胸骨。
2.4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在鸡的饲养过程中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鸡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各种营养需要。不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降低饲养密度,保证舍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从而减少应激。在气温突然下降或在进行疫苗接种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应激药物,如强力多维、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连续饲喂3~5d。但应注意的是在免疫前后2d内一般不使用消毒药、抗生素等药物。
2.5 加强消毒
在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长期准备3种以上消毒药,对场地和圈舍进行轮换消毒,每周消毒1~2次。但是注射器和针头应洗净、煮沸或高压灭菌,尽量不使用消毒剂,以防消毒剂的残留,且一个注射器不能混吸多种疫苗,吸出的疫苗严禁回注入瓶中。肌肉注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以防局部感染。
2.6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养鸡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交通方便,远离学校和居民生活区的地方。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尽可能减少来访者数量;对进入鸡场人员提供完好的防护服,如长筒鞋、工作服、工作帽等;在场外建消毒间或消毒池,对进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有效的消毒;对病鸡进行临床检查和死后剖解,定期进行诊断和监测,必要时采取血样进行抽样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鸡场排泄物和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鸡场的环境和鸡舍进行定期消毒;从可靠来源地购买新鸡。
3 结束语
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第6篇
1 动物免疫应激反应表现及原因
1.1 动物免疫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
局部表现为动物接种部位的炎症表现, 如红、肿、热、痛, 有的引起局部化脓;全身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全身发抖、口角流涎、蛋禽的产蛋量下降, 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流产、休克、甚至死亡。
1.2 产生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
1.2.1 生物制品本身的原因。包括生物制品质量、生产工艺和附加物质, 如防腐剂、佐剂等。
1.2.2 运输与保存。
疫苗不按要求进行运输与保存, 造成疫苗破损、沉淀、失效等。不但使得动物接种疫苗无效, 还会产生免疫应激反应, 甚至造成动物死亡。
1.2.3 免疫器械消毒不严格。
在进行免疫注射时免疫器械未经严格消毒就使用, 或者不遵照一畜一针头的原则, 造成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免疫应激反应。
1.2.4 注射部位不准确。
在免疫中不按使用说明操作, 如本应该皮下注射的却注射到肌肉, 应口服或者喷雾免疫的却作注射, 本该用于畜体的疫苗错用到禽体等, 都会造成免疫反应。
1.2.5 动物个体体质差异。
动物个体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有的体质弱、敏感、免疫功能低下、或因空腹处于低血糖状态等, 都会引起免疫反应。
1.2.6 接种动物健康状态。
如免疫接种动物体温升高, 处于亚临床状态或者某种疫病的潜伏期, 精神过度紧张都会引起免疫反应, 甚至死亡。此外, 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引起的饥饿、缺水、寒冷、高温、饲料变质、营养不良、滥用抗生素等都可能产生免疫应激反应。
2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2.1 生物制品方面的因素
2.1.1 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 设备水平参差不齐, 品种繁多, 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 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 有的则是中试产品。但这些产品是在什么条件下运输保存的, 养殖户就不得而知了。目前, 许多生物制品的储存与运输不符合要求, 因而导致免疫失败。
2.1.2 在免疫注射时, 有的防疫人员未认真检查登记生物制品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等, 不按照生物制品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进行免疫注射, 这也将造成免疫失败。
2.1.3 注射之前不按要求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 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疾病史, 一旦发生免疫反应便使用药物治疗, 而许多药物会干扰免疫应答, 改变活疫苗的抗原成分, 破坏灭活疫苗的抗原性, 使生物制品接种失败。
2.1.4 免疫注射的剂量不准确, 注射后不认真观察并作记录, 造成免疫失败或免疫质量低下。
2.1.5 疫苗的稀释方法、水质、稀释所用的器皿、接种途径、免疫程序等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各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1.6 同时免疫2种或多种弱毒苗往往会产生相互干扰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
2.2 非生物制品因素
2.2.1 营养因素。
饲料中蛋白质等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 对机体内抗体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营养缺乏, 特别是维生素E的缺乏将引起免疫的抑制。已接种疫苗的动物因营养水平低下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2.2.2 早期感染或患有传染病。
接种时畜禽已感染现场病原微生物, 或接种后尚未产生免疫保护力之前感染了现场的病原微生物, 机体对现场病原微生物不产生反应, 往往引起畜禽发病死亡, 而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还要严重。患病畜禽和病愈不久的畜禽自身免疫能力差, 接种疫苗后也不会产生免疫应答。
2.2.3 免疫程序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必须在了解当地疫情、对母源抗体进行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而现在很多养殖场和专业户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 或借用多个免疫程序重组为一个程序, 甚至不遵循任何免疫程序, 必然导致免疫失败。
2.2.4 缺乏完善的防疫员技术队伍。
没有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 是不能保证免疫质量的, 所以, 要加强对动物防疫员的技术培训, 确保任务明确, 责任到人, 同时要加强抗体检测, 对检测中不合格的和新购进的动物要及时补免。
2.2.5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 因此不同品种, 甚至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2.2.6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长环境的温湿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以及消毒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或通风不畅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2.2.7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动物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对疫苗的接种也带来一定影响, 尤其是弱毒菌免疫时, 如果动物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会极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所以在安排免疫程序时, 对于仔畜的免疫首先应考虑母源抗体对疫苗接种后的影响, 需要加强免疫的要及时加免, 否则会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甚至失败。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第7篇
1 免疫失败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上免疫失败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疫苗接种动物后仍发生相应的疾病。 (2) 动物接种后虽不发生相应的疾病, 但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 使其发生混合感染的疾病增多。 (3) 群体接种疫苗后虽未发生明显的疾病, 但引起群体生产性能降低, 如生长缓慢, 饲料转化率降低, 鸡群产蛋率下降猪群生长缓慢等现象。 (4) 注射接种后动物很快发生相应疾病死亡, 或虽不死亡, 也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体内检测不到抗体。 (5) 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和带毒动物及垂直感染现象。
2 动物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
(1) 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免疫反应, 其过程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 在感应阶段主要有4种方式处理和识别抗原, 一是先由巨噬细胞识别和处理抗原, 巨噬细胞内溶酶体的各种酶类将抗原消化降解, 其有效成份 (抗原决定簇) 与巨噬细胞m RNA结合成抗原-m RNA复合物, 然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 再由T细胞传递给B细胞;二是抗原只吸附于巨噬细胞表面, 不经过巨噬细胞内溶酶处理而直接传给T细胞, 再由T细胞传递给B细胞;三是抗原虽然经过巨噬细胞处理后, 并不将信息传递给B细胞, 即不激活B细胞, 而只能激活T细胞。上述3种抗原均为颗粒性抗原, 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均需T细胞的辅助, 故这类抗原称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四是少数抗原 (非颗粒性抗原, 如细胞的荚膜多糖、脂多糖, 鞭毛素等) 可直接激活B细胞, 不需T细胞的辅助, 这类抗原称为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2) 当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或B细胞后机体便进入免疫过程的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此阶段是T和B细胞分化增殖阶段, T和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 迅速地分化增殖为淋巴母细胞 (T细胞) 和浆母细胞 (B细胞) , 其中少数细胞可中途停止分化而成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或更长, 当再次受到同样抗原刺激时, 能迅速大量分化增殖成浆细胞和淋巴母细胞, 产生大量抗体和淋巴因子。 (3) 免疫效应阶段是产生抗体、发生免疫功能的阶段, 此阶段浆细胞合并分泌抗体, 淋巴母细胞产生致敏T细胞, 抗体和致敏T细胞进入淋巴液、血液、组织液或黏膜表面, 中和进入机体的相应病原或在巨噬细胞及补体等物质协同下, 杀灭或破坏病原的抗原性物质, 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由此产生机体的免疫保护性反应。
3 免疫失败原因
3.1疫苗选择与保存不当 (1) 疫苗保存运输不当:疫苗在运输或保管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过低或反复冻融而使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油佐剂疫苗被冻结或疫苗已超过有效期等。若不对疫苗进行认真检查, 全部作为合格疫苗使用, 就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2) 疫苗选择不当:疫苗所含毒株与本地区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一致, 免疫接种后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如果疫苗的血清型与动物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 接种后就起不到保护作用, 导致免疫失败。
3.2疫苗使用、操作不规范 (1) 疫苗稀释不当:冻干疫苗要使用专用的稀释液或灭菌的生理盐水稀释。从冰箱中取出的冻干苗应放置一段时间, 尽可能缩小与稀释剂的温差, 以免疫苗失效。稀释后的疫苗应尽快用完, 一般不应超过2~3h。养殖户不按规程操作, 不用稀释液稀释或者稀释后使用的时间过长, 导致免疫失败。 (2) 接种剂量不准确:在一定范围内, 抗体量与疫苗量呈正相关。但是, 疫苗用量过大, 会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抗体形成反而减少。用量过小, 则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 (3) 免疫接种前没有认真检查畜禽健康状况:给体质弱、感染疾病、怀孕后期以及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畜禽接种, 接种后不仅没有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反而因接种产生的新刺激诱导发病, 或引起流产、形成死胎等。 (4) 接种操作不规范:每种疫苗均有其最佳免疫途径 (注射、饮水、点眼、滴鼻) , 如随意变动就会影响免疫效果。
3.3免疫程序不科学 (1) 初免时间过早或过迟, 加强免疫过迟:初免时间过早, 部分疫苗抗原被母源抗体中和, 使抗原量减少, 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量的抗体。若接种过迟, 母源抗体已消失, 形成免疫空档, 容易受野毒侵袭。目前广大养殖户基本上是按照程序化进行免疫接种, 但是对每个养殖场没有专门的合理免疫程序, 都是按照兽医和自己经验制定免疫程序有时不合理、不科学。 (2) 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间隔时间不够:同一猪群或个体往往要接种几种疫苗, 有些养殖户为了省工夫两种疫苗一块接种、还有的是接种的间隔时间不够, 疫苗进入机体后, 疫苗抗原之间可能产生竞争性抑制, 从而影响抗体形成。
3.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目前已经证实可造成猪免疫抑制的病毒和细菌都能导致疫苗免疫失败。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 (蓝耳) 、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其他病原微生物有支原体、附红细胞体等。
3.5隐性感染的影响动物在免疫接种前或接种疫苗后未形成抗体之前, 已经感染了某种病毒, 处于潜伏阶段。若这时给这类动物接种疫苗, 会出现严重应激反应, 呈现临床症状, 继而发生死亡。
3.6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有的因饲料营养不足造成动物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和锌、铁等微量元素, 影响机体抗体的产生而降低免疫力, 导致免疫失败。
3.7有毒物质或毒素的影响规模化养殖场所用饲料中常含有一些霉菌毒素, 而这些毒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却很少被注意。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有许多种霉菌毒素会引起免疫抑制。
4 免疫失败的对策
4.1正确合理选择疫苗选用疫苗时, 要根据当地流行的传染病毒株选择血清型或亚型一致的疫苗。选购时注意查看产品的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物理性状等内容, 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贮藏、运输疫苗。
4.2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确定畜禽的初免时间。合理安排加强免疫的时间, 要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来确定加强免疫时间。
4.3规范免疫操作使用疫苗前, 要仔细查阅使用说明书, 要详细了解接种畜禽的健康状况。对注射器械、注射部位等要严格消毒, 要做到家畜一针一畜、部位准确、深度适宜, 接种剂量足。
4.4慎用消毒药和抗生素在实施接种前后10d左右, 要慎用消毒药和抗生素,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4.5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饲料安全免疫接种期间, 多喂些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饲料及添加剂, 保证畜禽的营养需要, 同时添加一些促进免疫的药物。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及应对措施 第8篇
1 免疫失败原因
1.1 疫苗相互拮抗作用
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多, 在一个动物身体上要注射几种疫苗, 如猪要一次注射口蹄疫、猪瘟、蓝耳病3种疫苗, 分期注射, 由于工作量大, 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注射多种疫苗, 就会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抗体的相互拮抗, 即使是按量注射, 有的疫病免疫效价低, 得不到保护效价, 增加了发病可能性[2]。另外, 疫苗注射后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和副反应, 对正常机体本身就是一种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 几种疫苗同时注射, 对动物更是一种强刺激, 因此多种疫苗同时注射可造成动物在免疫时发生死亡。
1.2 疫苗运输保存环节出现问题
畜禽各种疫苗对运输与保存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 有的要求冷藏运输和冷库存放保管, 也就是要求“冷链到底”。然而在疫苗运输环节当中, 由于西吉县没有专门的运输疫苗的冷藏车辆, 造成运输过程中的高温及低温影响疫苗的效价和作用。另外, 有些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疫苗冷链体系建设比较薄弱, 难以做到对疫苗按规定进行运输、保存, 从而也影响疫苗的效价和作用, 同时造成免疫注射不安全隐患。
1.3 疫苗操作技术不当
一是疫苗在开启前一般处于非常温存放, 而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没有配备相应的保温设备, 疫苗多, 有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只配备有1台冰箱, 使疫苗处于常温, 甚至高温、超低温或强光状态下。二是防疫员由于在疫苗保存环节上不注意, 在疫苗箱里没有放置冰块, 有的放置冰块但由于受高温影响, 不能及时更换, 失去保护价值。有的防疫员把疫苗开启后, 受各种因素制约, 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而后又重新使用。
1.4 免疫技术不当
一是免疫注射剂量没有严格按规定剂量执行, 超量少量注射和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免疫注射部位, 深浅把握不准, 有的肌肉注射打到皮下了, 实际操作过程中过深过浅、错位注射时常发生, 甚至有打“飞针”现象存在[3]。三是少数防疫员图省事省工, 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 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 一针一棉球, 有的一栏一针头, 甚至1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 极有可能造成免疫效价低和免疫副反应。
1.5 动物健康检查不完善, 应激反应救治不及时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 往往忽视这一点, 随意注射, 而导致体弱畜禽及病畜禽死亡。在免疫注射疫苗后, 不留意观察动物反应情况, 对接种后反应较大的动物错失及时救治良机而造成死亡。
2 应对措施
2.1 合理运输与保存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保存运输要求, 做到防低温、高温, 防冷冻, 防曝晒, 防强光等, 夏季应避免高温运输和高温曝晒, 冬季运输保存适宜温度应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在疫苗保存上, 要严格按照不同疫苗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 该冷冻的要冷冻, 该冷藏的要冷藏, 特别是要多方筹措资金, 对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相应的疫苗保存设备。
2.2 正确使用疫苗
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 主要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密封情况、包装情况、颜色变化及保存状态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如发现疫苗超过有效期、瓶盖松动或有异常现象则不宜使用。防疫员领用疫苗后, 在疫苗冷藏箱里放置冰块, 对处于低温保存的疫苗在使用前, 应置于室温预温一定时间, 在注射期内充分摇动混匀, 疫苗启封后, 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超时余苗不得再用。
2.3 科学接种
严格按照疫苗种类规定的接种部位。要畜主固定好畜禽, 准确注射, 禁止“飞针”和不按规定部位接种。该皮下注射的要皮下注射, 该肌肉注射的要肌肉注射。严格按照规定剂量, 依照不同畜种、性别、年龄、类别、体重进行接种, 准确把握好接种剂量, 杜绝超量或少量注射。严格消毒, 坚持按照“一畜一针头, 一畜一棉球”的原则, 做好免疫接种时的消毒, 禁止一针多畜和不按规定进行消毒。
2.4 完善动物健康检查和应激反应救治机制
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动物病史情况, 仔细观察动物健康情况, 必要时需进行临床健康检查, 以确保万无一失。对少数动物免疫注射后出现过敏反应, 如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等症状, 应及时对症予以急救治疗, 以减少损失。对因救治无效的死亡动物, 应进行详细检查登记, 查找原因, 并做好记录备案[4]。
摘要:阐述了在动物防疫工作中造成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并介绍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包括合理运输与保存疫苗、正确使用疫苗、科学接种、完善检查和急救机制等内容。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仁喜.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365, 367.
[2]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5) :59.
[3]贾伍有, 黄翠萍, 赵如清, 等.动物免疫接种挫败的原因[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6, 27 (4) :21.
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第9篇
1 使用了失效疫苗或过期疫苗
1.1 远一点的村居委会或责任心不强的防疫员疫苗运输时间长, 导致疫苗失效, 以致免疫失败;
1.2 疫苗冷冻或冷藏保存颠倒, 导致疫苗失效, 以致免疫失败;
1.3 疫苗过期失效、疫苗瓶破损, 没认真检查而开展免疫注射, 以致免疫失败。
2 免疫操作不规范
2.1 疫苗稀释不当
(1) 未使用指定稀释剂:未使用专用稀释剂或稀释剂使用不当, 以致免疫失败。如该用生理盐水的用铝胶盐水稀释, 该用铝胶盐水的用生理盐水稀释。
(2) 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主要表现鸡场饮水免疫中饮水器未消毒、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以致免疫失败。
2.2 将多种疫苗同时接种
(1)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 机体可能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 以致这种疫苗的免疫失败。
(2) 将可以同时注射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于动物的一侧或同一部位, 以致这些疫苗全部或部分免疫失败。
(3)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稀释在一起, 以致这些疫苗全部或部分疫苗免疫失败。
2.3 接种剂量不准确
(1) 剂量不足或根本未注入机体, 又碍于面子不补注, 以致免疫失败。此种情况多见于接种时打飞针。
(2) 剂量过大, 操作中没有调准注射器计量杆, 导致大剂量疫苗注入机体, 抑制机体产生抗体, 以致免疫失败。
2.4 疫苗接种途径不当
未按说明书要求进行免疫, 把肌肉注射当成皮下注射, 把皮下注射搞成肌肉注射或者注射的用来饮水, 饮水的拿来注射等, 以致免疫失败。
2.5 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或取出时间过长或未按要求恢复至室温进行免疫, 以致免疫失败。
2.6 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以致免疫失败。
疫苗稀释后一般要求6h内用完, 否则容易导致疫苗失效, 以致免疫失败。
2.7 抽取疫苗时未充分摇匀, 以致免疫失败。
特别是使用连续注射器进行免疫。我街道一养羊户用连续注射器进行口蹄疫免疫, 免疫过程中忘了摇匀疫苗, 至免疫保护率仅为30%, 其他均为100%。
2.8 未按规定使用注射针头或对注射器材未严格进行消毒, 以致免疫失败。
按要求一畜一针, 但有的一户一针或几户一针, 甚至一村一针,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还有可能导致疫病传播。
2.9 疫苗选择不当, 弱毒苗、强毒苗或活苗、灭活苗不分, 以致免疫失败。
2.1 0 免疫前未对免疫动物进行必要的观察了解, 当免疫时动物处于疫病潜伏期或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免疫, 以致免疫失败。
2.1 1 免疫应激反应后续处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以致免疫失败。
2.1 2 放养家畜免疫后, 疫苗还未产生免疫力就随意放牧, 感染疾病, 以致免疫失败。
2.1 3 未按规定程序接种:一些养殖户对免疫程序不重视, 往往认为疫苗接种过一次就可, 以致免疫失败。
浅析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第10篇
1 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动物因素
1.1.1 免疫系统不健全
脾、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先天性发育不良,缺乏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会影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1.1.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球虫病、鸡传染性贫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都会侵害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1.2 疫苗因素
1.2.1 疫苗质量问题
疫苗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决定免疫效果的好与差。使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疫苗或假冒、伪劣、不合格的疫苗;使用将要过期或已经过期失效的疫苗;使用虽在有效期内,但因运输保管不当而失效的疫苗;使用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而发生变质的疫苗,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1.2.2 疫苗选择不当
有些病原体有多种血清型,容易发生抗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变异株,而且各种血清型之间不产生交叉保护和交叉免疫,如果选用了与本场户流行毒株血清型不一致的疫苗就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1.3 免疫程序因素
1.3.1 抗原竞争
近年来,由于强制免疫和自选免疫的疫苗数量较多,防疫员图方便,随意将不同疫苗同时或间隔时间太短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在动物机体内会相互干扰,影响彼此复制和免疫应答,结果会导致免疫失败。如猪蓝耳病疫苗会影响猪瘟活疫苗的免疫应答,鸡新城疫疫苗和传支疫苗一起使用或间隔时间太短就会引起免疫失败。
1.3.2 免疫程序不科学
一些养殖户没有做抗体监测,未根据本场户或当地疫情的实际制定免疫程序,生搬硬套其他场户的免疫程序而出现免疫失败。有的人认为某种疫苗接种过一次后就万事大吉,结果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而发病;有的人认为免疫次数越多、间隔时间越短越好,结果引起免疫耐受。
1.3.3 母源抗体和初免时间的影响
当母源抗体效价高时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的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影响后天免疫应答的产生。初免时间过早,因动物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或受较高滴度母源抗体的干扰,就会影响抗体的产生;初免时间过晚,则会造成动物未免疫时就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错过了最佳免疫时间。
1.4 免疫操作因素
1.4.1 健康检查不到位
免疫注射前不按要求进行健康检查,未掌握动物的免疫史及发病史等情况,若注射动物处于病态、体弱、待产或吮乳期,则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1.4.2 疫苗稀释不准确
没有按规定的稀释倍数稀释疫苗;没有用专门的疫苗稀释剂,或用受到污染的疫苗稀释剂;饮水免疫和气雾免疫时,直接用自来水或井水稀释疫苗,免疫设施未消毒、清洗或存留消毒剂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1.4.3 接种剂量不准确
接种时打飞针,使疫苗不能全部注射到动物体内,或由于个别疫苗过敏现象比较严重,防疫员为了减少麻烦,在注射疫苗时人为的减少剂量,致使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剂量过大也会抑制机体产生抗体或造成免疫耐受。
1.4.4 疫苗接种途径不当
未按规定途径接种疫苗,而是想当然,图方便。如将肌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或将皮内注射改为肌肉注射等;滴鼻、滴眼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鼻腔、眼内;饮水免疫时,免疫前未能限制畜禽饮水或疫苗稀释时加水量过多,使配置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导致动物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
1.4.5 免疫注射时消毒不严
个别防疫员为了省事省钱,免疫注射时不用碘酒棉球消毒,不更换注射针头,很有可能造成疫病传播。
1.5 饲养管理因素
1.5.1 营养缺乏
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营养不平衡都会导致动物免疫功能下降。
1.5.2 消毒不严
消毒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没有定期严格消毒畜禽圈舍及周围环境以致存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在疫苗接种期间,动物就会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影响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1.5.3 应激反应
动物处于酷热、寒冷、潮湿、气候骤变、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去势、断尾、断奶、拥挤和通风不良等应激状态时,就会刺激动物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一步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伤淋巴细胞,并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增加IgG的分解代谢,从而影响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
1.5.4 药物的影响
许多药物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或抑制T、B淋巴细胞的转化,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在免疫接种期间,有些养殖户为防治疫病而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菌、抗寄生虫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致使机体免疫细胞减少,造成免疫失败。
1.5.5 化学物质的影响
卤化苯、卤素、农药等化学物质能破坏免疫系统和活性细胞,引起免疫失败;许多重金属铅、镉、汞、砷均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饮水免疫时,水中含有消毒剂或使用了金属饮水器等都会降低免疫力。
2 提高动物免疫质量的对策
2.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2.1.1 正确选择疫苗
选购疫苗时,要考虑到当地动物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毒株类型,选用通过GMP认证厂家的优质疫苗。
2.1.2 正确使用疫苗
建立健全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制度,疫苗要由专职人员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储存、运输管理。运输疫苗时应坚持低温快速的原则,有条件的用冷藏车,无条件的可用冷藏箱放置冰块,应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疫苗储存时,应定期对冷链设施(低温冷库、低温冰箱、普通冰箱、冷柜等)进行检查,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免疫接种前,要对所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有效期和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
2.2 改进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规律和动物群体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给幼畜雏禽接种疫苗要等到母源抗体消退到一定水平之后;根据抗体监测水平确定初次免疫的时间。
2.3 规范操作方法
2.3.1 检查健康状况
接种疫苗前要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和发病史等情况,详细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对病态、体弱、待产或吮乳期动物要推迟免疫接种。
2.3.2 正确稀释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稀释比例进行稀释疫苗。冻干苗,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必须使用配套的稀释液;没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一般使用生理盐水稀释。饮水免疫和气雾免疫时,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和井水,要用蒸馏水或冷开水,可用0.3%的脱脂奶粉加入配疫苗的饮用水中作为保护剂。饮水免疫前要限制动物饮水,饮水免疫时要保证每只动物都能同时喝到疫苗水。气雾免疫要保证雾粒在50μm左右。
2.3.3 规范接种途径
点眼、滴鼻免疫,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使误差小于0.01ml,针头不能太粗,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2.3.4 做好消毒工作
接种过程中要注意针头的消毒与更换,做到“一畜一针,一针一棉球”。
2.4 加强饲养管理
2.4.1 注意营养平衡
家畜免疫时要饲喂营养丰富的混合饲料,家禽要饲喂富含氨基酸(蛋氨酸、缬氨酸)和维生素(VA、VB、VC、VD等)的饲料,同时还要注意添加畜禽机体缺乏的微量元素,必要时可选用免疫促进剂以增强免疫效果。
2.4.2 改善饲养环境
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畜禽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接种疫苗前后,要调整好饲养密度,控制好栏舍的温度、湿度、通风,勤换垫料。
2.4.3 避免应激反应
在免疫前1d和后3d内应尽量避免刺激,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应在接种前后3~5d内,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VE等抗应激剂,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
2.4.4 避免药物和化学物质的影响
尽量避免在免疫前3d和动物接种了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时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菌和抗寄生虫等药物和药物性饲料添加剂。饮水免疫时,水中不能含有消毒剂和重金属离子,也不能使用金属容器进行饮水免疫。
摘要:免疫接种是贯彻防控动物传染病“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的重要措施,是防控动物传染病诸多措施中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在养殖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大大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动物免疫质量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