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需要量范文(精选5篇)
蛋白质需要量 第1篇
关键词:卵形鲳鲹,蛋白质,需求,生长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鲹科(Carangidea)、鲳鲹属(Trachinotus),是广东、海南等地最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有关卵形鲳鲹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迄今仍较少。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蛋白质能够保证养殖鱼类得到较好的生长,特别肉食性鱼类往往需要较高的蛋白才能满足生长需要[1,2]。然而,过量的蛋白质会被作为能量被代谢,导致氨氮等排放增加,从而影响水生环境[3,4]。因此,该研究以卵形鲳鲹为研究对象,确定其最适的蛋白质需求量,以期为该鱼的营养生理学研究和绿色环保饲料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高筋面粉为糖源配制6种试验饲料,分别含有30.32%、35.56%、41.48%、47.86%、51.70%和54.70%的粗蛋白。所有原料经粉碎过80目筛后按表1所述配方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豆油、鱼油和大豆卵磷脂,手工将油脂微小颗粒搓散,于V型立式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用F-26型双螺杆挤条机(华南理工大学出品)加工成2.5 mm3.5 mm的颗粒状饲料,并在40 ℃烘干至水分质量分数8%左右。
1.2 饲养管理与样品分析
养殖试验于2007年6月11日~8月7日在湛江麻斜港特呈岛鱼排进行。试验选用当年孵化的同一批鱼苗,在海水网箱中驯化2周后,挑选初始体质量为(24.39±0.23)g的卵形鲳鲹放入规格为1.0 m1.5 m2.0 m的浮式网箱中,每个网箱放养30尾。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天投喂2次(09:00和16:00),饱食投喂。试验为期8周。试验期间水温28.5~32.0 ℃,盐度20.9~23.9,溶解氧质量浓度在5 mgL-1以上。
养殖试验结束后,停止喂食24 h,开始收集卵形鲳鲹。分别称量每个网箱鱼体总质量,记录鱼体个数,计算每个网箱试验鱼的平均体质量。然后每个网箱取10尾鱼用于体常规分析。鱼体和饲料常规成分分析均采用AOAC[5]的方法。 其中水分的测
注:饲料预混料/mgkg-1:维生素B1,25;核黄素,45;盐酸吡哆醇,20;维生素B12,0.1;维生素K3,10;肌醇,800;泛酸钙,60;烟酸,200;叶酸,20;生物素,1.20;维生素A,32;维生素D3,5;维生素E,120;维生素C磷酸酯,2 000;氯化胆碱,2 500;乙氧基喹啉,150;氟化钠,2;碘化钾,0.8;氯化钴(1%),50;硫酸铜,10;硫酸铁,80;硫酸锌,50;硫酸锰,60;硫酸镁,1 200;沸石粉,12 558.9 Note:Premix/mgkg-1: vitamin B1, 25; riboflavin, 45; pyridoxine HCl, 20; vitamin B12, 0.1; vitamin K3, 10; inositol, 800; pantothenic acid, 60; niacin acid, 200; folic acid, 20; biotin, 1.20; vitamin A, 32; vitamin D3, 5; vitamin E, 120; ascorbic acid, 2 000; choline chloride, 2 500; ethoxyquin, 150; NaF, 2; KI, 0.8; CoCl26H2O (1%), 50; CuSO45H2O, 10; FeSO4H2O, 80; ZnSO4H2O, 50; MnSO4H2O, 60; MgSO47H2O, 1 200; Zoelite, 12 558.9
定为105 ℃烘干恒重法(24 h);粗蛋白的测定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的测定用索氏抽提法;粗灰分的测定用箱式电阻炉550 ℃灼烧法(16 h)。
1.3 计算与统计分析
卵形鲳鲹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参照以下公式计算:
SGR=[(lnWt-lnW0)/T]100
FER=鱼体湿增质量(g)/采食干饲料质量(g)
其中Wt(g)和W0(g)分别为终末和初始均体质量,T(d)为试验时间。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若差异达到显著,则进行Tukey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为P<0.05。根据试验数据,通过折线模型确定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模型方程为Y=L–U(R-XLR),其中Y是用于估计需要量的指标,R、L为折点的坐标(R,L),R为要计算的需要量,XLR是小于R的自变量(X)值,U是直线的斜率。当X>R时,定义(R-XLR)=0。
2 结果
经过8周生长试验,饲料中蛋白水平对卵形鲳鲹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却显著影响SGR和FER(表2)。卵形鲳鲹的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当饲料中蛋白水平高于41.38%时,各处理组之间的SGR未出现显著差异。饲料中蛋白水平为47.86%的处理组获得最高的SGR。FER表现出与SGR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当饲料中蛋白水平高于41.38%时,各处理组之间的FER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n=3),同一列右上角不同英文上标字母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后表同此 Note:Values are means (n=3).Values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in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P<0.05);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
根据饲料蛋白质量分数与卵形鲳鲹SGR的关系,经折线模型拟合后得:
Y=2.64-0.04(45.75-X)(R2=0.85)(图1)
以SGR为评价指标,计算卵形鲳鲹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5.75%。
试验结束后,各处理组卵形鲳鲹鱼体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分析数据见表3。卵形鲳鲹鱼体中水分质量分数范围为68.17%~69.23%,粗脂肪8.70%~9.66%,灰分3.05%~3.58%,各饲料处理组之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然而,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卵形鲳鲹鱼体的粗蛋白质量分数也显著增加(P<0.05)。
3 讨论
鱼类蛋白质需要量是指能够满足鱼类氨基酸需求并获得最大生长的最少饲料蛋白质量分数。该试验结果表明,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增加(P<0.05),且在饲料蛋白水平为47.86%时达到最高。以SGR为评价指标,经过折线分析得到卵形鲳鲹的蛋白需求量为45.75%。该结果与LAZO等[6]对佛罗里达鲳鲹(T.carolinus)的研究结果(45.0%)十分相似。同样,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48.0%)[1]、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42%~45%)[2]、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41.0%)[7]、河豚(Takifugu rubripes)(41%)[8]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44.5%)[9]的研究也同样发现,肉食性海水鱼类需要40%以上的粗蛋白才能保证最优的生长。鱼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对蛋白质的需求实质上是对数量平衡的必需及非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一般认为,肉食性鱼类的饲料蛋白需求量在40%~55%之间[10]。
你需要蛋白粉吗 第2篇
那么,蛋白粉究竟是什么物质?对于人体的作用又如何?正常进食的健康个体是否需要补充蛋白粉?
什么是蛋白粉
所谓蛋白粉,一般是采用提纯的大豆蛋白、酪蛋白或乳清蛋白,或上述几种蛋白的组合体构成的粉剂,其用途是为缺乏蛋白质的个体补充蛋白质。
所以,蛋白粉的主要作用是纠正机体的蛋白质营养不良,而并非其他物质的营养不良。主要适用于因创伤、烧伤、大面积皮肤溃烂、外科大手术、肿瘤放化疗等导致蛋白质重度亏损的患者;或者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小肠吸收障碍、厌食症等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者吸收不良的患者;或者用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胃肠道功能比较弱的老年人。
总之,蛋白粉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健康人的补充剂。它的应用可以用“缺什么补什么”来解释。
健康人每日需要多少蛋白质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一个健康人,每千克体重每天只需要0.8~1克蛋白质就可以满足机体的日常需要。所以,只有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以及创伤修复期的患者才需要更多的蛋白质。
健康成人所需的蛋白质,完全可以通过日常膳食来满足。每日进食适量的主食(生重5~6两)、1~2袋鲜牛奶或1杯酸牛奶或1杯豆浆、1个鸡蛋、3两瘦肉、2~3两豆制品等,这些足以补充一个健康个体每日所需要的蛋白质。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补蛋白粉,就可能导致蛋白质的摄入超标,从而使人体处于“高蛋白负荷”状态。
蛋白质补充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蛋白质不能像脂肪或糖一样储备在体内,多余的蛋白质需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无法起到营养的作用。换言之,人的健康水平不会因为蛋白质的摄入过量而增加。长期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肾脏损害;过多摄入蛋白质还会加速钙从骨质中溶解,增加钙的流失,从而增加患者骨质疏松的风险。如果一味强调增加蛋白质而忽略其他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很容易造成整体的营养不良。
综上所述,正常人的蛋白质完全可以由日常合理膳食来补充;健康人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是不需要额外补充蛋白粉的;对于不能正常进食、蛋白质需要量大或者蛋白质吸收不良的患者或者特定群体,应该咨询医生,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适量补充蛋白质。
哪些人应禁用蛋白粉
有些人群由于疾病的影响,某些器官功能不良导致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或者排出有障碍,是需要禁用蛋白粉的。例如:胃肠功能不允许、胃肠功能衰竭、处于禁食状态的患者;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肝硬化、肝性脑病者;高位肠瘘、重度创伤、烧伤、感染等处于急性分解期的患者。
蛋白质需要量 第3篇
关键词:黄颡鱼,日排泄氮,影响,试验
全雄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相比具有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逆性强、群体产量高、规格整齐、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全雄黄颡鱼可以在全国各地养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黄颡鱼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加大,近年来部分黄颡鱼出口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养殖全雄黄颡鱼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了解不同温度对不同大小全雄黄颡鱼日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以了解全雄黄颡鱼用于维持生命的蛋白质需要量,从而确定黄颡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为全雄黄颡鱼的饲料配方提供依据。
1 试验内容
不同体重(30.23±0.35g、142.29±0.42g)对全雄黄颡鱼日排泄氮的影响;
不同温度(20℃、24℃、28℃、32℃)对全雄黄颡鱼日排泄氮的影响。
1.1试验对象
本试验所采用的全雄黄颡鱼来自湖北监利县天瑞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选择作为研究对象,试验之前放在水箱中暂养并停食7天。
1.2试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752S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50ml具塞比色管若干、移液管若干、烧杯、容量瓶、控温棒、增氧设备、温度计等。
药品:过硫酸钾、硼酸、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蒸馏水、浓硫酸等。
1.3试验步骤
(1)材料鱼的来源。
试验所用的全雄黄颡鱼来自湖北监利县天瑞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暂养于水箱(635038cm)中一个星期。暂养期间不喂食,每天换水一次。试验用水为经过24h充分曝气的洁净自来水。
(2)水温控制。
试验分别在20℃、24℃、28℃、32℃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进行时应严格控制水体温度,本试验是以控温棒来调节水温,由于控温棒控温,温度变幅较大,因此试验采用大水体来传递温度。将控温棒置于大水箱中,使温度达到预期值,然后将玻璃箱(502515cm)盛入3000ml的水放入大水箱中。每2℃为一个温度梯度调至试验设计温度,进行温度驯化。
(3)试验分组。
试验设计20℃、22℃、24℃、26℃、28℃、30℃六个温度梯度,较高的温度采用控温棒进行调节,较低的温度调节可采用加注冰水每天多次调节水温。试验选用2种大小规格的全雄黄颡鱼(36.23±0.35g、142.29±0.42g)。测定20℃、24℃、28℃、32℃下不同大小的鱼,试验进行时,每一温度设置一个空白水样,每组设定三个平行。黄颡鱼经过24小时的排泄,测定水体的氮含量,然后减去空白水体的含氮量,即为全雄黄颡鱼的日氮排泄量。利用公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氮量6.25,来计算出全雄黄颡鱼的日维持蛋白质的需要量。
1.4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1)维持蛋白质的测定。
试验是在饥饿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不同规格全雄黄颡鱼的日排泄氮,进而利用公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氮量6.25,来计算出全雄黄颡鱼的日维持蛋白质的需要量。
(2)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使用Exce12003软件。文字处理使用Word2003软件。
2 试验结果
由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氮量6.25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氮量6.25可知,全雄黄颡鱼日维持蛋白质的需要量的变化和日排泄氮的变化规律是保持一致的。由表分析知:随着全雄黄颡鱼的体重增大,日排泄氮呈下降趋势;随水箱内温度的增高,全雄黄颡鱼的日排泄氮增高。根据双因素差异分析,温度和体重对全雄黄颡鱼的日排泄氮均有显著的影响,且两者之间有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锦云, 陈玉翠.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氨氮排泄率的影响[J].水产科学, 2005.
蛋白质需要量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动物分组
试验采用32因子设计,代谢能与蛋白质水平为2个主效应。选择1 d体重相近、健康的慢长型湘黄鸡6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试验期为56 d。
1.2 试验日粮及营养水平
参照《NY/T 332004黄鸡饲养标准》[3]中黄羽肉鸡营养需要并综合本研究室前期研究的适宜粗纤维水平、真可消化钙和有效磷需要量参数配制试验日粮。日粮代谢能设11.09、11.51和11.92MJ/kg三个水平,蛋白质设18.0%和20.0%两个水平。6个试验日粮中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保持一致,均制成颗粒料。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 饲养管理
试验在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鸡场进行,试验全期为56天。试鸡采用网上平养,人工持续光照制度,育雏时采用红外灯供暖,保持正常温度(第1周33~34℃,第2周27~31℃),其后视具体气温情况供暖;鸡舍自然通风,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自由饮水和采食(计量不限量),按常规免疫。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试验期间每天记录鸡只死亡情况,按重复记录饲料采食量,分别于1 d和56 d早晨8∶00进行试鸡称重(提前12 h禁食),记录各重复剩余饲料重量,并计算各组试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
1.5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初步处理后,采用SPSS 17.0软件中General linear model模型的多因子方法分析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差异显著者作Duncan氏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结果见表2。日粮蛋白质水平对1~56 d慢长型湘黄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试鸡56 d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增加趋势(P>0.05),而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低代谢能日粮组相比,中、高代谢能日粮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1.82%、14.19%和12.08%、15.02%。能量与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对56 d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均没有明显影响(P>0.05)。6个试验组间相比较,低能低蛋白日粮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最高,均明显高于中、高能量的4个试验日粮组(P<0.05),而除低能低蛋白日粮外的5个试验组间试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
3 小结
家禽有调节采食量以满足能量需要的本能。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代谢能水平的提高,1~56 d阶段慢长型湘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料重比也明显降低,但中、高代谢能(11.51MJ/kg和11.92 MJ/kg)日粮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差异,这说明11.51 MJ/kg的日粮代谢能水平已基本满足了1~56 d阶段慢长型湘黄肉鸡的生长需要。蛋白质水平方面,高蛋白质水平(20.0%)日粮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重比3项指标与低蛋白水平(18.0%)日粮组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湘黄鸡对粗蛋白的消化能力强、耐粗饲有关,因此只需较低的日粮蛋白质水平(18%)。而6个试验组间相比较,中能低蛋白(ME:11.51 MJ/kg, CP:18.0%)日粮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明显低于低能低蛋白(ME:11.09 MJ/kg, CP:18%.0)日粮组,但与其余4组差异不明显。因此,1~56 d阶段慢长型湘黄肉鸡适宜能量、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51 MJ/kg、18.0%。
参考文献
[1]宾冬梅, 许美解, 胡国平.湘黄鸡养殖与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7 (5) :56~57.
[2]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家禽营养需要, 第9版[M].蔡辉益, 文杰, 杨禄良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影响宠物犬蛋白质需要的因素 第5篇
1 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的犬, 其生长重点各不相同, 因此对蛋白质的需要也有所区别。生长犬除需要蛋白质用于基本的生命活动 (维持需要) 外, 为了生长还需要沉积蛋白质 (生长需要) , 而成年犬已停止生长, 即停止对蛋白质的净沉积。因此, 以体重或代谢体重为基础, 生长犬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远远高于成年犬。通常饲粮含17%的蛋白质便能满足成年犬的维持需要。在饲粮含20%脂肪的前提下, 25%蛋白质能满足生长犬需要, 而脂肪含量在30%时, 其蛋白质则需要升至29%。
尽管给成年犬推荐的蛋白质较低, 但对喂过量蛋白质的结果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绝大部分剩余的蛋白质必须通过肝脏代谢, 其最终产物 (主要是尿素) 随后从肾脏排泄, 高蛋白饲粮增加了这些组织的负担, 试验表明参加试验的犬至少有一半出现一定程度的间质性肾炎, 而8岁或更老的犬则高达80%, 过量蛋白质消费的结果导致排尿增加, 这可能是舍饲犬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2 生理状态
宠物犬在不同生理状态下, 其营养需要是不同的, 必须保证其基本要求, 才能使机体生长发育正常, 保证妊娠、哺乳、公犬配种繁殖及作业犬完成其生理功能。
生长犬需要的蛋白质, 不仅数量上要足够, 而且品质也要好。因为蛋白质品质优劣对于幼犬生长发育的影响比成年犬更大。种公犬饲粮中如蛋白质不足, 可引起射精量、总精子数量显著下降。而对于妊娠犬, 不仅要满足其本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各种机能所需要的蛋白质需要, 而且要满足胎儿的发育和准备泌乳的蛋白质需要。
一般犬的饲料中含蛋白质16% (以干物质为基础) 就可以满足对氨基酸的需要。但对于配种、妊娠和哺乳期的犬应将蛋白质水平提高到21%~23%, 这是一个保险幅度。额外增加的蛋白质有利于产生抗体, 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大多数犬的蛋白质水平都超过了犬的需要, 这对青年犬不会造成危险, 对于有病的犬则导致肝脏负担过重, 并损害老龄犬的血液循环。因为饲喂高蛋白质饲料, 导致其体液和组织中积累过量氨而损害犬的肾脏和肝脏。为了降低蛋白质过高给犬带来的负担, 在老龄犬的干食物中, 全价蛋白质宜限量在16%。
3 饲料因素
3.1 蛋白质来源
犬的蛋白质饲料主要分为动物性蛋白饲料和植物性蛋白饲料两大类。动物性蛋白饲料包括健康动物的胴体、下杂、奶、蛋、鱼粉等;植物性蛋白饲料是指一些粮食和油料作物的副产品, 包括玉米面筋、大豆粕 (饼) 、棉籽粕、菜籽粕 (饼) 等。
犬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率取决于日粮蛋白质的来源及其品质。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其消化率不同, 动物性蛋白质消化率高于植物性蛋白质消化率。研究表明, 对于各种动物性蛋白饲料, 犬的表观消化率可达92%~98%, 而对于一般的植物性蛋白饲料, 消化率仅有82%左右, 这可能是由于植物性蛋白饲料中存在着一些影响蛋白质消化和吸收的因子, 主要包括:天然结合的抗酶蛋白 (ADF、结合蛋白、单宁) ;原料加工过程中 (梅拉德反应) 形成的难消化物质及变性物质;原料自身含有植酸、矿物元素 (如铁、锰等) 、一部分消化酶抑制因子 (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糜蛋白酶抑制因子等) 。以植物饲料为基础的犬食品即使加入调味品, 其适口性还是不如动物性饲料。
刘源等用不同蛋白质饲料 (植物蛋白质饲料、动物蛋白质饲料和动植物混合蛋白质饲料) 的配合饲料饲喂实验比格犬来研究不同蛋白质来源配合饲料对犬饲喂效果及养分消化率, 试验结果表明, 蛋白质来源对生长犬增重没有明显的影响。动植物混合蛋白饲料组与植物蛋白饲料组蛋白质消化率相近, 动物蛋白饲料组最低;动植物混合蛋白饲料组有机质消化率高于植物蛋白饲料组和动物蛋白饲料组 (p<0.05) ;钙磷消化率以植物蛋白饲料组最低。因此在控制饲料成本并在不能获得高品质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 用动植物混合蛋白饲料饲喂实验犬效果较好。
3.2 饲料添加剂及热处理的影响
一些饲料添加剂, 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降低蛋白质的营养需要。热处理对消化率也有影响, 如生大豆热处理后消化率大为改善。动物性蛋白质经干燥处理, 其消化率降至80%~90%。如果加热处理适当, 一般不会造成营养价值下降, 但如果热处理过度, 首先被破坏的是赖氨酸。
4 饲粮因素
饲粮组成不同将引起日粮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有效利用率发生变化, 而且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水平的不同, 使犬对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
关于犬的蛋白质需要量, 国外一些资料报道在15%~25%之间, 此范围实在太大, 据研究显示, 犬生长前期较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20%~22%, 后期为17%~19%。但从营养学角度讲, 犬对蛋白质的利用率却取决于日粮中可消化氨基酸的平衡程度。试验表明, 给犬饲喂氨基酸平衡较好的日粮, 可适当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2%~3%。
犬有随日粮营养浓度而调节采食量的能力, 当犬采食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 因此, 为了保证犬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 在配制饲粮时必须掌握其适宜的蛋白比例, 这在生产实践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此外, 犬的消化系统是适合其消化高蛋白的食物, 但犬对于饲粮中的纤维、淀粉消化和吸收是有限的, 如果长期过量摄入会造成犬的体质下降、营养不良甚至生病。
5 环境因素
饲养宠物犬时, 犬与人的生活空间从整体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合理安排划分生活空间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环境因素对犬蛋白质需要的影响。
5.1 温度
犬对温度较敏感。实践证明, 环境温度影响犬只的采食量, 使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或增多。当环境温度低时, 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则有所提高, 反之则低,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由于犬的汗腺不发达, 体温调节机能较差, 明显影响犬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因此, 在饲养过程中犬舍应保持一定的温度。
5.2 噪音
犬听觉的灵敏度高于人类的100倍, 能分辨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犬对意外声响特别敏感, 即使在睡眠中听到很轻微的声响, 就会立即苏醒, 吠叫报警。
外界的噪音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犬只对蛋白质的需要。对于正在哺乳中的母犬来说, 可能会导致摄入量下降, 泌乳量少, 甚至无乳;而对于胆小的犬来说, 在遭到突然袭击或听到异常噪音时, 严重者导致拒食。所以, 在犬只喂养中, 一定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以防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