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登高杜甫读后感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登高杜甫读后感(精选8篇)

登高杜甫读后感 第1篇

世称杜甫为诗圣,誉此诗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这是诗人漂泊时的力作,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饮酒、赏菊、登高的习俗。古代的诗人留有许多重阳登临望远、怀乡思亲的佳作,这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首。

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写道:“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在《恨别》中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他自公元760年到770年的十年间,都是在远离故乡漂泊西南的岁月中度过的。杜甫的晚年一直在四川的成都、梓州、云安、夔州以及湖北、湖南漂泊,写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这首《登高》诗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拔山扛鼎之作。

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诗人登高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风急,是深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历代文人写秋天,大多都写到风,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开头便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的开头就写出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宋玉在《九辩》中也描写了秋风的凌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天高,写出了秋天特有的状态。我国南方地区,一交秋令,天空常常是万里无云,雨量和雨日都特别少,白日则日丽风清,夜间则星月交辉,天空显得异常高远。故历代文人都有描写秋日天空高远的名句。如宋代欧阳修写秋天有:“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黄庭坚咏秋天有:“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分外明。”当代伟人毛泽东在咏秋天时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猿啸哀”中一个“哀”字,就将长江三峡中的猿猴凄厉之声描述得淋漓尽致。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引用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诗更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千古名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除与前句对仗外,又和前句一样还有句中对。这两句在写景时同中见异。第一句,由上至下,先写风写天,再写猿;第二句,由下至上,先写渚写沙,再写鸟。这样不仅显得对仗工整,而且又有变化。前两句写景写得细致,是俯仰之间的近景,接下两句写的远景,是骋目四望而看到的远景。

第三句承第一句而来,继续写山。看到的是“无边落木”,听到的是“萧萧”风声。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继续写长江。看到的是无尽的江水,听到的是波涛滚滚,“高江急峡雷霆斗”。写山写江,写得气势雄浑,境界旷远。

以上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但作诗写景终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础,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发出胸中之情。

抒什么情?作者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岂不悲从中来?悲秋,是历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这首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过一段极为精僻的分析,称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今人甚至从中释出十二意,可见此联所蕴含的内容是多么丰富。这两句为一篇重心所在,不但自伤身世境遇,且将前四句写景时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也揭示了出来。

最后两句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写尽国难家愁,双鬓因而凝霜,“艰难苦恨”使之然也。潦倒,衰颓、失意。在此指多病。末句写得更是凄凉无比,暗用“更进一层”的写作方法。曹操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有“举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断愁”之句,可见诗人都有借酒浇愁的经历。现在杜甫愁有几多?从前面的描写来看,应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不尽长江,滚滚流来的是什么?分明是难以排遣的愁绪;无边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挥之不去的离愁!这么多的愁,须借酒消除,而诗人却因病新近又停了酒!因为“金尊清酒斗十千”,价格太高,买不起,只能饮浊酒,而现在连浊酒也不能饮,岂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读此诗若与宋代石象之《咏愁》诗中的“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参读,更能体会到杜甫在前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对后边四句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

此诗通篇运用对偶,可见诗人的艺术造诣之高。

(原载20xx年第三期《枫林秋韵》)

登高杜甫读后感 第2篇

登高

dù fǔ

杜甫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 bù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 lǎ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杜甫《登高》探究教学 第3篇

《登高》是教给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较扎实的文学知识素养, 且青春与诗心迸放, 易接受。但须教得有深度, 新意。学习《登高》, 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诵读体味。读解诗歌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熟读成诵。其次要读出诗的节奏, 把握平仄的韵律。再次要读出真情实感。朱熹提出读书“口到”“心到”, 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边诵读边体味, 增强阅读效果

启迪新知。学生预习时,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杜甫的生平, 弄清楚写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重阳, 当时杜甫病居长江之滨的夔州, 时年56岁。长期颠沛流离, 生活困顿, 身体病痛, 又逢时局维艰, 致使他忧愤成疾。诗人重阳登台, 目接悲景, 耳闻悲声, 面临自然之秋, 引发人生之秋的悲叹, 加之伤世忧时的复杂感情, 形成了《登高》一诗的悲苦基调。这些背景知识是理解这篇诗歌的前提。

泳涵文意。就是赏析《登高》过程中,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浸泡、泳动于诗意的蕴涵中, 像水仙花一样吸收诗意的养分。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提问学生, 教师评论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进一步分析物象与渗透诗人主观感情的修饰词:“急”写出了“风”的迅猛、强悍;“高”写出了天的辽阔、旷寂;“啸”是长声的吼叫, 与“哀”字相配合, 写出了猿声凄厉、哀愁, 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氛围, 催人泪下。“鸟飞回”是在急风中, 不住地回旋翻飞。突出“风”这个中心意象, 在“急风”的大背景中, 诗人感触到“天”被风刮高了, “猿啸”是风从深山刮出来, 因为“风急”才勾起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样抓住“诗意”, 学生才能自然地融入诗中, 才能透彻理解诗。

引发灵性。诗歌是智慧的结晶, 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 教学诗歌关键是点燃学生的性灵火花。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先向学生提出, 这两句“落木”“长江”给你带来什么感触, 从诗的节奏体会大自然的脉动, 把握诗人感情的流程。意在启迪学生灵思, 领略夔州秋天典型特征, 从大处着笔, 写一种壮观的景致, “无边落叶”言空间阔大, “萧萧下”拟声动感。“不尽长江”道岁月绵长, “滚滚来”, 其气势磅礴, 气象非凡。着笔于秋意深沉壮阔的境界, 但由落叶勾起人飘零之感, 流水引起人迁徙之思, 从而抒发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当理喻这些的时候, 学生进入诗的崭新认知层面, 这就是灵智的作用。

赏析联想。读《登高》时最花功夫的, 从解词析句, 而生发诗的意象。通过联想, 想象再造诗的意境。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学习时, 要从“作客”领会四层意思 (1) 作客, (2) 常作客, (3) 深秋作客, (4) 万里作客。这样就会认知, 客居他乡, 无家可归, 生活已够悲苦, 又是经常作客, 到处飘零, 再加之身临万木萧瑟的深秋, 还在万里之外的异地, 极生无限悲苦;从“登台”角度写悲, (1) 登台, (2) 独登台, (3) 多病登台, (4) 百年 (年岁大了) 登台。在这四层渐次加深的思乡感怀的内容中, 增入悲秋苦病的感情, 这是多么长久又浓厚的悲苦, 学生读到这里, 也生悲郁之情。

感悟升华。读诗要靠感悟, 这是窍门。解词析句, 要直觉领悟, 产生灵性。整合评述时, 要整体感知, 升华思想。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诗字字悲, 声声愁, 人生愁苦固何在。学生能够感悟答案是“艰难”二字, 也能生发联想“艰难”的双重含义, 即自身艰难, 国运艰难。杜甫仕途失意, 年老多病, 固然艰难, 而社会动荡, 国难家愁, 重阳又因病断酒, 已霜染双鬓, 潦倒不堪, 更为艰难。“无限悲凉之意, 溢于言表”。 (《诗薮》)

拓展能力。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 已渗透了思维能力、评论能力、欣赏能力的训练, 课后作业等活动是进一步的强化。我又拟定了作文题, 把《登高》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 以此诗为学习契机, 完成自己的新创作,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显著的。

摘要:拟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 采取“讨论探究法”进行《登高》一课教学。

杜甫《登高》解读 第4篇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远望群山,好像被黄色染过一样。面对这一切的人自然也会想到人生就像这落叶一样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于是会为年华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痛彻心扉。杜甫写这首诗时55岁,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那秋风中慢慢飘落的枯叶,正是他漂泊一生的象征。秋风劲吹,无情地把他卷下树梢,他的飘舞因命运不青睐反而变得更加壮美,纵然已经枯黄,他甘愿化做泥土,滋养着大树,融入那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长江”用“不尽”、“滚滚来”修饰。奔腾万里的长江浩浩荡荡奔涌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体生命、个人的成败在浩荡的长江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却是永恒的。作者因个体生命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感悟到生命的悲哀,他用酣畅的诗句为自己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

通过以上各个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和颔联中的景物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这里有无边落木和滚滚不尽的长江,凄凉之中有壮阔和深远。所以杜甫虽然悲愁,但是不哀婉,细细读来,景物描写字字关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可看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而“万里”可看出地域之广,漂泊之远,“常”可看出时间之久,杜甫经安史之乱,十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虽然有过短暂的稳定生活,但是一直漂泊西南天地间。“独”正是说明漂泊的结果,孤独一人,无亲无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中适逢九月九日登高祈福之日,“独登台”,自有对家的一种思念。

人生百年,杜甫早已是垂暮老朽,总想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在“多病”的登高中自有对生命的叹息。而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纵观杜甫一生,他仅仅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低微的官职,回想自己一生能不苦闷、能不忧愁吗?他在为自己的生命流逝、功业无成而悲歌。

满目秋景,凄凉萧瑟,满怀愁绪无法排遣,秋景添悲意。杜甫虽然是年迈多病孤单一人却依然要登上高台祈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对不幸的抗争精神。所以杜甫的诗歌虽悲却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中虽有个人境遇的叹息,但年迈多病的诗人为何会长年漂泊,不能终老故里,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动乱。这时安史之乱虽已经平息,但地方割据乘机争夺地盘,民不聊生。而杜甫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艰难苦恨”中自有忧国的情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纵使“吾庐独破”他依然想到“天下寒士”,所以“艰难苦恨”中还有忧民的叹息。杜甫是宁苦身以利人,这样的一个悲天悯人的伟大诗人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的漂泊、人民的流离失所,可以说是悲从心中来。

“繁霜鬓”是自然的规律,更是“艰难苦恨”所致,而这更使杜甫“艰难苦恨”。

千般悲愁压于心头。在贫病交加中,杜甫连喝酒浇愁的权利都没有了,更要命的是“新停”,刚刚不敢喝酒,悲愁之深总对酒有一份向往,情感的需要而理智却告诉自己不可以,真是“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个人多大的不幸,想到此真是又加一層悲愁。

综观全诗,杜甫为萧瑟秋景而悲,为长年飘泊流浪而悲,为孤独登台而悲,为年老多病而悲,为壮志未酬而悲,为国家百姓而悲,为潦倒穷困而悲,为不能饮酒解忧而悲。《登高》是杜甫在乱世中为我们唱出的一曲悲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思乡、孤独、悲秋、年迈、多病、抗争、潦倒、贫困、忧国、忧民的杜甫。

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磨难,他用满含泪水的双眼审视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他用枯瘦的手拿起饱蘸人间悲苦的墨汁的巨笔书写下生命的感怀。

杜甫如落叶,又如一株寒梅。在凄厉的冰霜下,他开得高洁如明月。他病弱憔悴,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心宽如海。对天下之人报以亲切的怜悯,还有什么比这样一位老人博大的胸怀更震撼人心呢?心中的光明,驱散了阴霾与黑暗。留给人间的,是清风携来的寒梅的幽香。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开得坚硬如磐石。千般无奈,万种悲愁压于心头,他却高扬起不屈的头颅。他的身体是残破的,精神却是完整的。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坎坷,他始终不曾向命运低头,面对浩荡的江水一吐胸中块垒,永不屈服的呐喊伴随清风融入天地的正气,摇撼人间。

杜甫《登高》赏析 第5篇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啸:悠长凄厉的鸣叫。渚:水中小块的陆地。飞回:盘旋飞翔。落木:落叶。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吹树叶飘落的声响。

万里悲秋:在遥远的异地他乡,望秋色而生悲凉之感。常作客:长期客居他乡,行踪不定。百年:这里指一生。独登台:独自登高望乡。

艰难苦恨:国难家愁,备尝离恨之苦。繁霜鬓:头发蓬乱斑白。潦倒:衰病,失意。新停浊酒杯:当时杜甫因肺病严重重新戒酒,故发此语。

【赏析】

本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为唐代七律诗中的名篇。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的前半写登高闻见之景,用“风急”开端,一线贯穿。首联所写是局部的近景,颔联所写为整体的远景,既有细致的刻划,又有粗犷的勾勒,远近俯仰,动静相衬,创造出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画面。后半写登高感触之情。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长江流逝,时不我待,凡此种种,无不引起悲叹。颈联是全诗重心所在。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颈联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乙编卷十五)尾联再做补充,以衰病愁苦的个人形象作为收束。

首联开篇,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之意。仔细品味,首联十四字, 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神斧鬼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颌联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勃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我们可以体会出,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诗人在前两联极力描写“悲秋”的景象,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比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临高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此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则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极为沉重。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处,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使诗意更见深沉。这一联,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且对仗极其精确。八层意思,无不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长年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齿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尾联写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首两联的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一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登高》教案(模版) 第6篇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习近平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三、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四、创作背景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

第1 页

总页 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疑问: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第2 页

总页 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

第3 页

总页 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3、百年:犹言一生。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第页

杜甫《登高》教案 第7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关乎重阳佳作,包括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等等。其中就有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的《登高》。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给唐代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他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国家内忧外患,诗人壮志难酬、家道中落,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使他变得忧愁苦闷。为了排遣心中郁结,诗人抱病登高,看着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诵读

1.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2.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五、品读诗歌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意象?这些意象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有六种:

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清渚和白沙。这两个都是冷色调的。

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的“无边”和“不尽”两个修饰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借此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 诗中“做客”是什么意思?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问题2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诗中的“苦恨”,是什么意思?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诗人极度痛恨,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2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首先国家内忧外患,所以“艰难”。但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第8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 历来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瘦劲难移, 沉深莫测, 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前无昔人, 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杨伦《杜诗镜铨》评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近现代及当代很多评家也都各自从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只意图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 对此诗作论述, 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此诗前两联写景, 后两联抒情, 从结构上看, 情、景泾渭分明, 写景似乎只为抒情起兴,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细细品味, 方觉此诗绝非如此简单, 而且作为“诗圣”的杜甫, 写诗的手法也断不会如此平庸。此诗景中含情、情寓于景, 整体感觉意境高阔深远浑厚, 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给人以苍凉悲壮的美感。

先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独自站在高台之上, 仰望:风急、天高, 空谷中传来哀啭久绝的猿鸣, 俯视:水清、沙白, 猎猎秋风中鸟群在低低地盘旋。这里写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 每一种用一个字形容:急、高、哀、清、白、回, 这六个物象就像六个镜头, 表现了夔州江滨景色特有的形、声、色、态。我们可以想象:农历九月, 两鬓斑白、形销骨立的诗人, 独自站在峡口的高台之上, 凌厉的峡风掀起了他单薄的衣衫, 吹乱了他的头发, 面对眼前这灰白黯淡的景物, 他怎能不心中生出苍凉悲壮的情感?陶道恕评论此联:“十四个字, 字字精当, 无一虚设, 用字遣词尽谢斧凿’,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诗人的视野更为阔大, 他写落木、江水, 用“无边”、“不尽”来形容, 更用“萧萧”、“滚滚”来写其动态的气势, 好比画家的写意, 着意渲染浓厚的秋意, 而这浓厚的秋意, 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悲秋之意吗?悲自然之秋其实也是悲自己的人生之秋。听着落木窸窣之声, 看着长江汹涌之状, 作者心中那人生老大、壮志难酬的感怆恰如这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 充满无限的苍凉悲壮之意。此联作者用大手笔, 写大景物, 读者的思绪也仿佛被这浩大、浓郁的秋色、秋意所浸染, 淹没在这满地秋叶、满江秋水之中, 与整个意境浑然融为一体, 陡然间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所以陶道恕先生评价这一联:“大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这两联写尽了秋景, 也饱含了秋意, 两联28字, 无一秋字, 却处处都在写秋景、抒秋意, 正表现了杜甫诗艺的炉火纯青、手法的不露痕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说:“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物皆着我之色彩”用在此处, “我”即作者胸中之情。你看, 他写静景:天高、渚清、沙白, 色彩是清、白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那种温暖的色调在这里难觅踪影, 整个画面恰似一幅清瘦的水墨山水画, 苍凉凄清, 动景:风、猿、鸟, 也是“急”、“哀啸”、“飞回”, 凌厉、哀婉、低回, 更强化了这种苍凉凄清的感觉, 这种惨淡的色调、低回的旋律无不是被作者内心的色彩所浸染过的, 也正是作者心中之境在外在之境上的映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作者写峡风之急速, 天空之高远深邃, 落木的“无边”、“萧萧”, 长江的“不尽”、“滚滚”这一系列阔大、雄伟的意象, 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崇高之美, 更显人类在大自然威力面前的渺小、无奈, 进一步呈现了作者心中的那种悲壮之情。所以我认为前两联看似在单纯地写景, 其实是景中含情, 情寓于景, 是在渲染一种浓烈的悲秋氛围, 这样也使得后面的情更为蕴藉深厚, 更具感染人的力量。

在前两联营造的深厚意境的基础上, 后两联水到渠成, 直抒胸臆, 把心中的苍凉悲壮之情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先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常言道:“久客最易悲秋, 多病独爱登台。”无人陪伴的诗人, 寂寥之中登上高台, 他视通万里, 思接百年, 联想到自己离家万里, 常年漂泊, 独在异乡为异客, 时值季节之秋, 又逢人生之秋, 怎能不和前人一样, 生出悲秋之情呢?诗到此处, “秋”字才被点了出来, 承上启下, “万里”和“百年”分别从时间、空间的角度, 极言自己漂泊之远、作客之久, 感时多病, 寂寞孤单。宋人罗大经分析此联说:“万里, 地辽远也;悲秋, 时凄惨也;作客, 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多病, 衰疾也;台, 高回处也;独登台, 无亲朋也。”这也正与前面的写景互为呼应, 情和景水乳交融。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安史之乱方休, 地方军阀混战又起, 自己又年老多病, 好友一个一个离开人世, 知己日渐稀少, 国难家愁, 怎不让人徒生“艰难苦恨”之叹而两鬓斑白呢?酒可解千愁, 然而此时诗人却百病缠身, 欲“借酒浇愁”而不能, 人生旅程行将结束竟至于“潦倒”, 这种痛苦谁人能解?谁又能解?所以我感觉:此联十六个字力重千钧, 蕴涵丰厚, 有晚景凄凉的感慨、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苦, 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 在此, 诗人把自己个人的命运、悲哀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并把它放在开阔宏大高远的时空中来展示, 把悲哀写得相当深厚博大, 具有一种崇高感和悲壮美。而这种崇高和悲壮美又是在前面淋漓尽致、大笔泼墨的景物描绘的大背景之下, 得以充实并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的, 没有前面大场面大手笔的描绘、渲染, 此处的抒情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以“悲秋”为主题, 格调苍凉悲壮, 具有悲剧一样的震撼力。其实, 秋在人们眼中不一定都能引发悲伤的情感, 文学史上也有很多喜秋的诗歌,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王安石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都让人感觉秋天的明净爽朗, 精神勃发。杜甫的《登高》之所以以“秋”为描写对象, 以“悲”为情感基调, 固然是因为“悲秋”历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但主要还是和他一生的悲剧命运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所谓悲剧, 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从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产生崇高悲壮之美。年轻时的杜甫, 怀抱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积极入世, 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然而却每每不被重用, 遭到排挤、贬谪, 到晚年还要“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竟落得个“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境地, 写《登高》两年多以后, 贫病交加, 凄凉地死于漂泊湘江的小舟中, 他的一生不正是一出让人闻之落泪的人生悲剧吗?此时的诗人仿佛于冥冥之中已料知自己的悲惨结局, 所以他写景抒情都渗透着浓郁的苍凉悲壮的情感色彩,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杜甫》里说:“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 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地炫舞, 他长号, 他哀呼, 唱的越急切, 节奏越神奇, 最后声嘶力竭, 他卸下了生命, 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 神圣的挫败。”正是他“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炽热情感和国难家愁、仕途坎坷的激烈碰撞, 使得他的一生结局为“胜利的挫败, 神圣的挫败”, 才发出了如此苍凉悲壮的一叹三喟。

总之, 杜甫的这首《登高》所呈现出的苍凉悲壮之美, 深深地打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让人们认识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的深沉内涵和独特风格, 它的艺术感染力真可谓是“前无昔人, 后无来学”。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7.

[2]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

[3]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 (试用本) 第三册教学参考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7.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