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精选6篇)
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 第1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系公选课作业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世界百部经典电影鉴赏·让眼睛去旅行》 课程主讲人: 课程开设单位:
《傲慢与偏见》本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一本小说,后来被改编为一部电影。年轻的导演乔·怀特是英国从事电视剧的导演,而这部影片是他电影处女作。
这部电影由第一个镜头开始,摄影机一路远景跟拍伊丽莎白,当她走过家门,摄影机又不拍她,而是笔直地进入班内特家里,转拍班内特家里的情况。穿堂过屋,可以看到弹钢琴的简,看报纸的班内特先生,从窗口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经过。摄影机在屋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才交代了班内特家的大概布局,然后再穿过走廊,来到屋外接着拍伊丽莎白。这样的长镜头,难免有点让人不耐烦,而且这样,观众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影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中,凯拉·奈特莉扮演伊丽莎白,无论从外形与性格上,凯拉·奈特莉都显得比较现代。她把伊丽莎白演绎成活泼风趣,非常讨人喜欢。小说中的达西是一个十分自傲的伯爵,反而电影中的达西有点沉闷木讷,似乎傲气不足,其实在许多情节里,达西都可以表现出高傲的气质,但演者都忽略了,使得这部电影的达西缺乏了应有的生气。电影就是时代的反映。宾利像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与年长稳重简配对,暗含着现代流行一时的姐弟恋,还有开明的乡绅班内特先生也是。每个时代的电影都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潮流、风俗趣味。简·奥斯汀的故事大同小异,讲的都是落魄贵族的女儿们在寻觅体面夫婿过程中发生的恩恩怨怨,她不像琼瑶笔下的女主人公那样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求物质与感情双丰收。整部电影都没有回避人物对物质、身份方面的追求,如伊丽莎白游览达西豪宅后的心理变化是真实可信的。夏洛蒂迫不及待地嫁给柯林斯的仓促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她比伊丽莎白年长,短暂的青春再也经不起蹉跎了。甚至班内特太太嫁女心切的不得体行为也是符合作为一个无法提供丰厚嫁妆的母亲焦灼心态。
电影中的情节总是令人回味无穷。首先,舞会就是《傲慢与偏见》的一大亮点,尤其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时,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四周人们凭空全都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其次,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非常美丽,山色青翠,风光旖旎,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配合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优雅的古典衣裙,那真是唯美浪漫的极致。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系公选课作业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最后从贝奈特家到宾利家到达西家,从最普通的英式农家小院到上层社会豪华贵族般的庄园,处处体现着19世纪英格兰绅士般的优雅和从容。
我们都是生活在繁华闹市中人,拥挤的人群和杂乱的交通已经让我们不堪其扰。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看到成群结伴的鸭鹅,高耸入云的树木,波光粼粼的湖面和矮矮短短的小木桥,青青翠翠的草,我们就能够从内心感到那份渴望已久的宁静。,乔·怀特导演把一部中篇小说拍成2小时的电影,里面有很多情节都没有进一步探究,画面的剪接也不太好,但是在总体上说,这部《傲慢与偏见》是拍得非常成功的。
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 第2篇
一、原著创作的背景意图
在阅读《傲慢与偏见》这部著作中,要想体会此部作品的话语含义,就要了解并熟悉作品中的话语表达,而且还要明白原著作品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思想等各方面信息。而且对整部作品进行翻译,就要借助目的语对源语中所蕴含的语用含义充分且详细地进行传达。那么,比较常见的运用方法就是首先了解原著作者当时在怎样的时代环境中进行创作,并且了解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翻译作品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原著作品,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语境。以原著作品这句英语为例 :“Oh!Single,my dear,to be sure!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有翻译者将这句翻译为“……对我们这些姑娘来讲,这是件很好的事!”而也有的将其翻译成“……女孩们真有福气!”,在原著作品中,“fine”是一个形容词,在翻译时要想获得良好的翻译效果,首先就要了解原著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意境。在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Jane Austen很擅长于将一个普通家庭极极为复杂的生活琐事,通过作品将每个人物特征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在此部著作中,表面上看是采用了轻松的叙事写作风格,其实内含着极大的幽默、讽刺意思。例如,在作品开头的这个句子中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作者间 . 奥斯丁以班纳特就是以这个家庭为创作题材,向读者阐述了这个家族为了争夺继承财产而表现出的种种丑陋面目。真正了解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后,从中可见,翻译者将原著中班纳特妻子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语境。
二、原著作品中人物中的角色关系
原著在人物对话中语言的应用表达得比较微妙,在翻译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时,要准确把握是相当不易的。因此,在翻译时,翻译者要掌握好说话者和听话者两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原著作者在对话中采用了非常高超的语言艺术,充分刻画出作品中人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并较为生动地描写了人物性格特征。例如,在这句话中 :“I hvaeellverdesierdyuorgood opinioll,and you have certainly besttowed it mos unwillingly。”在王科一的翻译中,他翻译为 :“我从来不稀罕你的抬举,况且你的抬举我也非常勉强。”而张玲和张扬则将其翻译为 :“我从来不期望得到你的美意,而且你刚才表达这番意思时,也完全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这句是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表达爱意时伊丽莎白的回答。在作品中,达西是一个非常清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物,伊丽莎白对他非常反感,对他的求婚更是非常讨厌,达西故意破坏了她姐姐和她朋友宾利之间的关系,达西在伊丽莎白心中就是一个非常可恶的人。因此,伊丽莎白为了灭达西的威风,在达西面前常表现出一副高傲的态度,从他们之间的对话中就可看出,内含着特殊关系的语境,在这句话中,王科一的翻译中,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傲慢态度充分展现出来。
三、文化时代环境
一般来讲,文学形式不会限制到文化语境,它属于能够对语义产生影响的非语言因素,社会文化语境可直接影响到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在每个社会时代背景中,都蕴藏着当时的风土习俗,在这样的背景中创作,作品的主要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都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初次动笔是在1795年,对那个时候的英国生活背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非常充分地考虑到了这点。在注释原作时,要为读者提供一些文化背景,只有这样,作者才能了解原作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例如 :“Mr. Darcy bowed”,张扬和张玲翻译为 :达西躬下身子。(注释 :按照那个时期的风俗习惯,这是谦恭的展现自己优越之处的一种方式。)而王科一则翻译成 :达西先生怂了怂身子。张玲与张扬在翻译后做了特别注释,读者可从中了解达西傲慢的性格。
四、小结
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 第3篇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反讽 王译本 孙译本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反讽在这一作品中的运用达到了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令读者百读不厌。
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傲慢与偏见》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作者或言者的真实思想往往取决于个别词语的微妙差异,说出的话语是一回事,而其所指却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在翻译中直接表达出来便会显得生硬、不宜。下面笔者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进行对比赏析。
例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王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經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孙译: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中的这一开首句无疑可说是整个英语小说中最著名的开篇语句了。原文里,反讽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特效。主句使用了一个严肃的大字眼“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仿佛在宣读一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然而从句的语调却急转直下“that a single man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变得平淡无奇。整部小说的喜剧性反讽基调便由这一突降法的开篇首句奠定。在王译本中,译者加上了“凡是”一词,更加突出了原文的反讽语气,同时又照应了“举世公认的真理”这一说法。“凡是”二字足以表明这条所谓客观真理的绝对正确性,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存在,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幽默的效果。而孙译文虽然意义传达准确,句子凝练、匀整、利落,但缺少了原文的反讽意味。
例2:They were in fact very fine ladies; not deficient in good humor when they are pleasednor in the power of being agreeable where they chose it, but proud and conceited.
王译:事实上,她们都是些非常好的小姐,她们并不是不会谈笑风生,问题是在要碰到她们高兴的时候;她们也不是不会待人和颜悦色,问题是在于她们是否乐意这样做,可惜的是,她们一味骄傲自大。孙译:其实她们都是很出色的女性,高兴起来也会谈笑风生,适宜的时候还讨人喜欢,但是为人骄傲自大。
这是一段介绍Bingley姐妹的话语,原文里作者的反讽味道特别明显。王译为了将反语表达出来,在译文里增加了“问题是在要碰到……”、“问题在于……是否乐意……”和“可惜的是,她们一味……”等原文字面上本无而在涵义上却含有的词语,使译笔确切而传神。而孙译照字面直译,语句虽说精练多了,却使读者难于理解原文的讽刺意味,可能误以为她们真是很好的小姐,只不过有点儿骄傲自大罢了。
例3:…“To treat in such a manner,the godson,the friend,the favorite of his father”—She could have added“A young man too,like you,whose very countenance may vouch for your being amiable.”
王译:……“你是他父亲的教子、朋友,是他父亲所器重的人,他怎么竟这样作贱你!”她几乎把这样的话也说出口来:“他怎么竟如此对待像你这样的一个青年,光凭你一副脸蛋儿人家准知道你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孙译:……“如此对待他父亲的教子、朋友和宠儿!”——她本来还可以加一句:“还是像你这样一个青年,光凭那副脸蛋,就能看出你是多么和蔼可亲。”
这是Elizabeth在听了Wickham自叙可怜身世后的一番话。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聪慧、伶俐的Elizabeth的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受到作者的嘲讽。由于对Darcy的强烈偏见,扭曲了她的判断力,使她敏锐的洞察力变得迟钝。显然,谁都知道以貌取人是很不可取的,而Elizabeth此时却偏偏以貌取人,还振振有词,且浑然不知自己的幼稚可笑。王译本在遣词方面不够简练,却十分传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To treat…”译为“竟这样作贱”要比孙译的“对待”胜一筹。“She could have added”译为“她几乎把这样的话也说出口来”要比“本来还可以加一句”、“本来可以再加一句”更生动、形象、贴切。“whose very countenance”译为“光凭你一副脸蛋儿”,更具口语特色更符合Elizabeth爱打趣的语言风格,更能体现她的内心情感倾向。王译更准确地再现了原文风格,使Elizabeth的形象更为丰满、可爱。
反讽的翻译虽是一件绞尽脑汁的工作,同时却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也往往是译者施展自己生气勃勃的才华的用武之地,保留原作的反讽风味是小说翻译再现原文神韵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整体上添加了许多词语,略嫌累赘。孙致礼译文用词凝练多了,但有些语句却未能译出原文的反讽效果。
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 第4篇
1. 原著的背景意图
对于读者来说, 要想掌握与了解《傲慢与偏见》中话语的具体含义, 不仅要熟知作品中的话语表达, 同时, 对于原著作者各方面的信息也应予以了解, 例如, 清楚的知道原著作者的思想、创作时的动机等。相关翻译者应通过目的语对源语中所隐藏的语用含义进行详细完善的传达。
我们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以原著作者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来获悉作者的意愿, 通过这样的方式所翻译出的作品与作者的原意才更加的贴近, 并且, 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蕴含的语境有了深刻的体会。
例如, 原著作品中写到:“Oh!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中译本:
张玲、张扬将此句话翻译为:“……对咱们姑娘来说, 这是件极好的事!”
王科一将此句话翻译为:“……女儿们真有福气!”
原著中的“fine”属于一个形容词, 那么, 如何翻译效果才会更佳,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进行一番详细的了解。十九世纪, 英国有位著名的女作家Jane Austen, 将普通家庭错综复杂的琐事作为了自己的写作目标, 作品中呈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轻松叙事的风格, 而且, 还蕴含着幽默讽刺之意, 在作品的开头阶段就能够看出整部作品的基调: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p.2)
原作者简·奥斯汀以班纳特这一特殊家庭为题材, 讲述了班纳特家族在财产继承纠纷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丑剧, 其目的在于讽刺时弊与证明该宣言的真理性。
全面了解原作者意图之后, 我们从中发现, 虽然从中文的角度上看王科一翻译的离“好”的原意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但其充分的表达了原作品中班纳特妻子的意图, 翻译者很好的掌握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语境。
2. 社会文化时代环境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Malinowaski) 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一书中明确的强调文化语境是决定语言的大环境, 其对整个语言系统 (王武兴, 2003)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来说, 文化语境不会受到文学形式的限制, 其属于一种能够影响语义的非语言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社会文化语境对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 每一时期的社会中均隐藏风格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俗, 而无论是作者的思想, 还是作品的主要思想, 都会受当时的时代环境影响, 体现出了当时的实际社会状态。了解此方面的信息是很关键的。
原著作品最初的动笔时间是在1795年, 主要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进行了描写, 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俗, 因此, 翻译者选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举例说明:
王科一翻译为:“真是妙极了”, 她的妹妹随后加了一句, 于是姐妹两放声大笑。
张玲、张扬翻译为:“太绝了”妹妹补了一句, 姐妹两笑得很大声。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宾利和朋友们闲来无事, 私底下讨论伊丽莎白和姐姐---简的生活状况。班纳特家有些亲戚所做的工作上不了台面, 如, 姨夫所从事的工作是律师, 舅舅干的是生意行当, 在那时的英国 (十八世纪) , 尤其在南方普遍存在着人们对这些职业存在着偏见, 那个时期里, 年轻人的婚姻与未来直接由富裕的家庭背景、在社会上名气大、地位高而决定。只是她们没有找到地位显赫的男人, 宾利与他的姐妹们就常在背后嘲笑、讥讽她们。对原著中“capital”处理时, 王、张都译的很好。
该部作品的翻译者在注释过程中, 要合理的提供一些文化背景给广大的受众群体, 唯有如此, 对于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读者才会一目了然, 例如:
张玲、张扬翻译为:达西弓下身子。 (注释:根据那个时期的风俗, 这是谦恭的展现自己优越之处的一种方式。)
王科一翻译为:达西先生怂了怂身子。 (王科一译, p.18)
原著作品中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动作直接表现的是其原本的个性以及与人交往、处事时的态度, 由于张玲、张扬在翻译后面特别做了加注, 所以, 读者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对达西的“傲慢”全面的了解, 而王科一所译发挥不了任何的意义。另外, 还要精确的判断下列例子的译文好坏, 同时, 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一番了解:
王科一翻译为::“很久以前, 这种“红制服”我也很喜欢穿。
张玲、张扬翻译为:“我从前特别喜欢穿红大衣”
当时社会中, 英国军人都穿着红色的军装, 年轻的女孩们对此尤为崇拜, 总是希望能和军人谈一场恋爱。在原著中, 主要通过借代法, 把红制服代军人。两个译本中, 张玲与张扬对原文的语用含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有助于读者阅读时把握原著中的人物性格。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翻译者应充分了解语境、原著创作时的时间背景、地理背景、社会关系背景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 所译出的文学作品才会更接近于原作者的实际意图。翻译者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对原作品语境各因素进行详细的考虑, 同时, 还要对一些被人忽视的非语言语境因素进行整体考虑, 从而翻译出与原著意图高度相符、读者喜爱的好作品。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作品, 这是一部经典的小说, 出版时间在1813年。该作品是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的, 生动全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下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与世态人情。现已改编成影视作品。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 对非语言因素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进行了一番论述。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境,非语言因素,文学作品翻译
参考文献
[1]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 2010年02期.
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 第5篇
1 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概述
由于其细腻的写作手法和特殊的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在世界各国都有着特别多的读者。文章本部分将从写作背景、叙述视角以及写作意义三方面对《傲慢与偏见》这部文学作品做简要的概述。
1.1《傲慢与偏见》写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由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所著。简·奥斯丁从小在英国的一个乡村小镇上长大, 她所接触到的也基本都是小镇上的人, 因此她对“阶级”这个概念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往往不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 反之, 她的作品中所描述的通常都是小镇人民简单的生活以及淳朴的爱情。《傲慢与偏见》正是如此, 这部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便是在英国的一个乡村小镇上所发生的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1.2《傲慢与偏见》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指的是作者叙述一个故事的角度以及出发点,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 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一是第一人称视角, 二是第二人称视角, 三是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既从“我”的角度来对整个故事进行讲述;文学作品中对第二人称视角的应用较少, 而第三人称视角既以“他”这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故事。
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往往会通过叙述视角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傲慢与偏见》这部文学作品的剧情主要围绕班特纳家的五个女儿展开, 这五个女孩子各有各的性格, 作者在作品中对她们的性格特点描写的都非常详细。在作品的前几章, 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整个班特纳家的事, 在作品的后几章, 作者才将叙述视角专项班特纳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 也就是整部文学作品的女主角身上, 并在后面几章里详细的叙述了女主角伊丽莎白与男主角曲折但圆满的爱情故事。
1.3《傲慢与偏见》写作意义
由于作者简·奥斯丁成长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 因此她从小就对小镇上普遍的男权主义有着很深的感触。小镇上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 简·奥斯丁从小就看在眼里, 因而萌发了解放女性思想、提高女性地位的意识。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写作意义正在于此, 简·奥斯丁的这部作品, 表现的正是自己对男权主义的不满以及对提高女性地位的向往, 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她作品中出现的女主角———伊丽莎白, 才被描述成了一个向往自由, 不为传统所束缚的女性。
2《傲慢于偏见》的影像化中表现出的英美文化差异
自《傲慢于偏见》这部作品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熟知以后, 它很快便被翻拍成了各种版本的电影, 文章本部分将以英版和美版两个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版本为例, 深入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英美之间文化的差异。
2.1 英国恬静风与美国欢快风的对比
在英国版本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中, 影片一开始所呈现的便是典型的英国乡村小镇恬静的风格。在英国的版本中, 第一个出现在镜头之中的便是我们的女主角———伊丽莎白, 继而我们看到了伊丽莎白的家, 第二个镜头则是伊丽莎白在舞会上跳舞, 整个表现过程都会给人一种悠扬缓慢的感觉, 再配合古典音乐的背景, 一种安静、恬淡的英伦风格跃然与荧屏之上。
在美国版本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中, 影片无时无刻不凸显出美国电影那种一贯的快节奏的风格, 整个剧情没有明显的过渡, 显得滑稽、唐突。在美版的电影中, 影片一开始便会给人一种快节奏的感觉, 首先是镜头转换特别快, 其次是街上行人行走的速度也特别快, 这与英版电影恬静的、淡然的风格无疑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个版本电影之间的对比显而易见, 而英美两个版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主要则是由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对此我们无法评论孰好孰坏, 从翻拍技术来看, 每个版本的电影的翻拍技术都非常成熟、非常细腻,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场景的再现也非常细致, 之所以在电影风格方面出现差异, 不过是由两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而已。
2.2 英国简洁的穿着风格与美国华丽风格的对比
无论在哪一国家, 每个年代的服饰都是不同的, 英国与美国同样如此。在简·奥斯丁生活的那个点代, 英美两国人民的穿着风格与现在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同时在那一年代, 两个国家之间人们的着装风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 影片中演员们服饰风格的不同也能够表现出英国与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
在简·奥斯丁生活的那个年代, 受雕塑———女神维纳斯的影响, 女性服饰的腰线一直在不断升高, 同时裙长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一阶段, 英国女性的穿着总体来说是以简洁、飘逸为主的, 因此在英版的《傲慢与偏见》中, 女性的服饰都是以高腰线的长裙为主, 尤其是女主角的一袭白色长裙, 将那个年代英国女性的服饰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影片中, 女性们都是以这种风格的着装出席舞会的。
在美国的那个年代, 女性的穿着风格与英国女性有着明显的不同。那个年代美国女性的穿着主要以华丽为主。各种不同面料的叠加、烦琐的服饰细节以及鲜艳的颜色, 都在展示着那个年代美国服饰的特点。
2.3 英国丰盛的美食与美国简单的餐桌的对比
英国人对于烹饪方面大多十分擅长, 同时英国的烹饪技术也历史悠久, 因此在影片《傲慢与偏见》中, 对就餐的镜头的表现就非常多, 而且餐桌上大多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美食, 让人目不暇接。同时, 由于英国人对美食非常重视, 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就对盛放美食的餐具非常关注。在英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 除了丰富的美食之外, 餐桌上的餐具也都非常精致, 同时种类也非常多, 另外客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 使用调味品自行调整美食的味道, 可见, 那个年代的英国人对饮食方面是非常重视、非常关注的, 同时, 英国人的这一特点也延续到了现在。
在美版的《傲慢与偏见》中, 对美食以及就餐的镜头的表现与英版电影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美版的电影中, 对就餐镜头的表现次数非常少, 且多数是一概而过。导致两个版本的电影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主要也是由于英美两国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在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 每个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 其诠释形式也是不同的, 在把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翻拍成电影的过程中, 英版和美版电影之间的差异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看一个国家的电影往往是观察这个国家风土人情做好的方式, 在英版与美版的《傲慢与偏见》的对比中, 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且这种差异是体现在电影的每个细节中的, 由此可见, 我们如果想要了解英美两国在简·奥斯丁的年代的文化差异, 只要仔细观看电影《傲慢与偏见》, 就一定能够了解到很多了。
参考文献
[1]沈文香.英美文学作品在电影中的文化价值[J].电影文学, 2012 (21) .
[2]高广未.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微探[J].电影文学, 2014 (11) .
[3]倪秀华.译本《傲慢与偏见》中的“偏见”[J].2007 (2) .
傲慢与偏见的文学鉴赏 第6篇
风格翻译是翻译者, 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对于风格能否翻译还存在很多争论, 但是, 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风格能够如何翻译, 以及能够或者应该这样翻译的原因何在。
笔者旨在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更好地理解风格翻译。笔者选取了两个译本的前三章作为样本, 比较两位译者在翻译原作风格方面的努力, 同时, 借助风格翻译相关理论, 判断哪位译者更为成功地翻译了原作风格。
其中一个中译本的译者是孙致礼, 该译本是他1999年对其原译本的修订本, 另一个译本的译者是雷立美, 译本出版于2003年。
2. 风格翻译理论
阅读文学评论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读到类似“该小说的特征是兼具幽默和感伤” (张伯香、马建军, 1998:270) , “他的作品以语言优美著称” (张伯香、马建军, 1998:299) , 这些都是对某作家或者某部作品风格的评论。利奇和肖特在《小说文体论》中提出, 总体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风格价值, 也就是说, 风格价值应该也必须被视作意义的一部分 (刘宓庆, 1999:46) 。因此, 在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的翻译活动中, 译者必须努力再现原作风格 (刘宓庆, 1999:41) 。
为了体现翻译风格, 或者说再现原作的风格价值, 译者必须首先充分理解原作的风格。然而, 风格不同于概念或者情节, 风格通常隐藏于字里行间, 无法直接感知。所幸, 随着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 现在有一系列的风格分析方法, 其中, 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提出的风格的符号体系便是相当全面而且操作性强的方法。
根据刘宓庆的体系, 我们可以通过风格标记来认识作品风格。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类, 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 而非形式标记则包括表现法、作品包括思想和感情两个方面的内在素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作品接受者因素。 (刘宓庆, 1999:218-236)
认识作品的风格价值是翻译的准备工作, 如何用目的语再现其价值则更具挑战性。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出了三种再现风格的方法, 包括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及淡化式换码 (刘宓庆, 1999:238-242) 。译者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再现原作风格。
3.《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第一至第三章的比较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主要作品之一。该小说以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 生动地展现了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早期英国乡村的生活、人们的观念和想法, 同时, 也表达了奥斯汀对婚姻的看法。尽管许多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情节和奥斯汀对婚姻的看法更感兴趣, 但是, 奥斯汀独特的写作风格也是成就小说的重要因素。奥斯汀用清晰简洁的表达和适如其分的对话, 生动地展现了故事, 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两个中译本的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再现了原作风格。下面笔者将从叙述的翻译, 对话的翻译, 以及翻译腔三个方面, 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1) 叙述的翻译
正如前文所述, 清晰和简洁是奥斯汀作品的重要语言特征, 而《傲慢与偏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因此, 译者应该用同样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 再现原作风格。
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孙译本: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 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 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雷译本:这条真理在四邻八舍各家各户人们的头脑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这样一个单身汉新搬入一个地方时, 不管人们对他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知道得多么少, 他们也会把他当做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雷的译文有85个汉字, 明显长于孙的67个汉字。译文长度存在区别是译员的择词造成的。
孙译本
还真够深入人心的
四邻八舍的人家
(对他的) 心思想法一无所知
雷译本
在……人们的头脑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四邻八舍各家各户
(对他的) 思想感情、观点见解知道得多么少
雷译本明显比孙译本累赘, 而原作是清晰简短的故事开场, 很快地将读者带到故事里。根据刘宓庆风格翻译理论, 在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中, 对应式换码是最切实可行的。对应式换码在翻译《傲慢与偏见》叙述部分的意味是, 用同样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从以上译文对比可见, 孙译本比雷译本清晰简洁得多。因此, 孙译本更好地展现了原作风格。
另一重要风格特征是语域。根据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 作者用词的语域是其作品风格意义的重要体现, 译者在译文的用词上, 应该用相同或相近的语域, 以再现原作风格。《傲慢与偏见》描绘了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早期英国乡村的生活, 奥斯汀所用的语言是带标记的, 足以让现代读者联想到那个年代和那种生活。相应的, 译者应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语域来再现那种生活。在这方面, 孙译本同样胜过雷译本。
原文:...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When she was disconcer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第一章) (Austen, 2004:3)
孙译本:……这位太太的脑子就不那么难以捉摸了。……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 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的人生大事, 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 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
雷译本:……她的思想浅薄, 比较容易暴露。……她一不满意, 就自以为患上了神经紧张症。她的人生使命就是嫁女儿;她的生活慰藉就是探亲访友和打听新闻。
雷译本中的“容易暴露”、“神经紧张症”、“人生使命”、“新闻”都是相当正式的用语, 甚至带点学术味, 属于中国现代城市人的词汇, 因此, 这样的译本, 很容易让读者感觉读到的并非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相反, 孙译本中的“不那么难以捉摸”、“神经架不住”、“人生大事”、“消息”, 都是简单通俗的口语, 所以, 更符合原作风格。
(2) 对话的翻译
奥斯汀是对话设计大师。《傲慢与偏见》里的人物说话的方式各异, 但是都极具人物特色, 很好地展现了这些人物的兴趣、思维方式、个性等个人特征。因此, 适如其分的对话被视作该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根据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 词语和修辞标记是风格意义的重要体现, 而词语和修辞又是《傲慢与偏见》中对语的重要因素, 是对话的表现力的来源之一, 因此, 译者如何对词语和修辞进行处理, 是评价其风格翻译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
下面分析两个译本对班尼特太太语言的翻译, 看看哪个译本更好地再现了班纳特太太的人物特征。
班纳特太太是“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 (笔者译, Austen, 2004:3) 。在《英国文学教程》中, 编者指出班纳特太太“非常虚荣、无知而且在富人面前则一脸卑微”, 而且“势利、不懂礼仪、粗俗” (张伯香、马建军, 1998:237) 。小说中, 班纳特太太的语言缺乏连贯性、结构简单松散、词汇匮乏, 而且讲话不懂修辞, 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彭开明, 1995:30-34) 。因此, 译者必须通过语言, 尽力在译文中再现这个人物的个性。
文本分析表明, 孙译本比雷译本更好地再现了班纳特太太的语言风格, 因为, 雷译本中, 班纳特太太说话所用的句子相对复杂, 而且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汉语成语, 与原作风格相距甚远。以下是例子。
例1:“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孙译本:“哦!单身, 亲爱的, 千真万确!……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雷译本:“哦!是个单身汉, 亲爱的, 千真万确!……这对我们的女儿们来说, 是桩多么美好的亲事呀!”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 雷用了相当复杂的句子结构, 而且“美好”是相对正式的词语, 而孙的译文更为直接、简单、通俗, 更符合班纳特太太智力贫乏、无知、粗俗的特征。
例2:“My dear, you flatter me.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孙译本:“亲爱的, 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 ……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
雷译本:“亲爱的, 你太过奖了。从前我的确也是有过花容月貌的, ……就应该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美貌了。”
雷译本中的“花容月貌”是成语, 而“应该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美貌了”则是比较正式的句子, 不像出自班纳特太太之口。而孙译本则更能表现班纳特太太将讽刺视作赞美、试图显得谦虚的愚蠢。
例3:“Don’t be coughing so, ...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You tear them to pieces.” (第二章) (Austen, 2004:4)
孙译本:“别老是咳个不停, ……稍微体谅一下我的神经吧。你咳得我的神经快胀裂啦。”
雷译本:“看在老天爷的分上, ……稍许体恤体恤我这可怜的神经紧张的毛病吧。你简直快要把我的神经撕碎了。”
雷译本的“稍许”和“体恤”都是比较正式的词语, 不如孙译本的“稍微”和“体谅”合适。雷译本最后一句的“简直”也显得过于书面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笔者不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 孙译本在再现班纳特太太说话风格方面比雷译本成功, 更好地再现了人物的特征。
3. 翻译体
刘宓庆认为, 翻译体的显著特点是“不顾双语的差异, 将翻译看做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 (刘宓庆, 1999:245) 。雷译本经常出现翻译体, 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一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雷立美, 1)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致礼, 1)
例2:“这样说来, 一个女人并不是常有许多美貌好考虑喽”。 (雷立美, 2)
“这么说来, 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久的念头啦。” (孙致礼, 4)
例3:无论他在德比郡有多大的家产, 都无法使他免于看上去有种令人望而生畏和讨厌的神情, 也无法使他免于与他的朋友比较起来显得微不足道。 (雷立美, 6)
这样一来, 纵使他在德比郡的财产再多, 也无济于事, 他那副面孔总是那样讨人嫌, 那样惹人厌, 他压根儿比不上他的朋友。 (孙致礼, 10)
以上雷译本中的划线部分都是机械的对应式转换, 造成了无意义甚至是破坏性的重复和累赘, 给读者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孙译本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翻译体, 是可读性更强的译本。
4. 结语
本文集中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对风格翻译的处理。借助风格翻译的相关理论, 通过文本分析, 笔者发现, 孙译本比雷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奥斯汀清晰和简洁的语言风格, 更好地保留了小说人物对话的艺术精华, 也更好地避免了翻译体, 因此, 孙译本比雷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
通过对比研究, 希望可以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点启示, 那就是, 文学作品的翻译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意义翻译, 由于风格是文学作品总体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充分认识和理解原作品的风格价值, 继而在译作中, 通过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再现原作的风格。
然而, 本文只选取了一部文学作品的三个章节进行对比, 因此, 收获十分有限。笔者将扩大文本的范围, 对更多的文学翻译语料进行分析, 从而取得对风格翻译更进一步的理解。
摘要:本文借助风格翻译理论, 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 从叙述翻译、对话翻译和翻译体三方面, 分析两个译本在再现原作风格方面的得失, 以期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文学作品,风格翻译,《傲慢与偏见》,中译本,比较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Pride and Prejudice.2nd ed.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 Ltd, 2004.
[2]简·奥斯汀著.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 (第二版)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彭开明.语言与人物刻划——班纳特太太语言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2) :30-34.
[5]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 (第二版)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