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往事》读后感(精选12篇)
《爱尔兰往事》读后感 第1篇
社会鞭笞,入木三分,人物刻画,丰富饱满--《爱尔兰往事》读后感
《爱尔兰往事》读后感
【前言】
这是美国文坛大师里昂尤里斯的一部长达60万字的长篇巨著,《爱尔兰往事》读后感。好久没有看这么长的小说了,尤其是西方文学。2012年4月到5月间,几乎每个晚上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看,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书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大。要知道国外人物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向不是很容易记住的,人物一多,那更加有这种感觉了,有时候看看还要往前翻翻,终于在五一节几天里看完了它。
【感受】
不得不承认,这是我近一段时间来,我认为最值得看的一本书,书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饱满丰富,以爱尔兰长达两百年的错综历史为背景,为我们讲述了爱尔兰那很多令我们不知道的点点滴滴,那关于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天主教、新教徒、英国殖民者之间复杂的斗争,通过主人翁康奈尔.拉金及他的爷爷、父亲的斗争史,向我们娓娓道来,长了很多知识。
翻开小说的序我便喜欢上了,这是我喜欢看的一类文章,带有历史背景,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还可了解各地的人文风俗。
书中第一章《我的故乡》刚开始,我便有些诧异了,远在万里之遥的爱尔兰死了人之后,居然和中国习俗一样,需要守灵,而且同样也是三天,街坊邻居会自发前来。而为了不让精灵把死者的灵魂带走,需要去牛棚、蜂房等把死讯告诉奶牛、马、蜜蜂等,读后感《《爱尔兰往事》读后感》。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文化习俗。
小说一开始的安排便是书中的主角康奈尔的爷爷吉尔迪的死。由一个叫戴德的说书人,向我们的主角康奈尔诉说当年他的爷爷是如何的一个爱尔兰英雄,同时也介绍历史,17世纪来,爱尔兰遭到英格兰入侵,天主教徒们屡次反抗失败。英国新教主导的都柏林会议针对爱尔兰天主教徒颁布的“惩治法案”,更是将原住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推向了苦难和深渊。一场马铃薯“霍乱”造成的大饥荒,给爱尔兰人造成了极大创伤,上百万人移民海外,又有上百万人命丧途中,而留下的人经过了圈地运动,失去了土地,在承受欺压的同时,也展开了风起云涌的斗争。但是爱尔兰运动的成分很复杂,城市的知识和政治精英们,包括一些工人以及大批移民过来的苏格兰人,大都信仰英国的圣公会新教,而农村的确大都信仰天主教,还有长老会教徒(他们转么和天主教作对),他们之间,时而联合,而更多的是无尽争斗,英国政府利用矛盾和冲突,则分而治之,维护着王权、贵族、工业巨头的统治。
康纳尔的父亲汤姆斯,同样秉承了拉丹家族他太公、爷爷影响力,在他们家乡,也是一个极其具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最出彩的一件事情是他面对新教徒的冲击,奥兰治人的敲诈勒索、甚至是生命的威胁,依然不为所动,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小康纳尔参加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投票,令小康奈尔接受了一次斗争的洗礼。他们支持的凯文等爱尔兰党成员赢得了英国议会的大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惧任何威胁的凯尔特人的后代,爱尔兰的英雄。然而,汤姆斯的英雄气概似乎就那么昙花一现,他接下来的愿望就是想让康奈尔,继承他的土地,过好安稳的日子。也许他是看到了革命这条道路的太多艰辛和叵测,他寄予厚望的大儿子康奈尔却不愿甘心守着这么一块地。而二儿子又远去新西兰移民,妻子则被教会控制了思想,汤姆斯心死,最后在酗酒中老死去。
主人公康奈尔就是出生在这么一个有领导传统的家庭,长的高大壮实,还心灵手巧,打得一手好铁匠的活。具体有上进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能读书写字还写诗。从很小时候,便展现出来了不一般的领导能力。在父亲的有意无意的培养下,康奈尔逐渐长成。
《爱尔兰往事》读后感 第2篇
一对在柏林街头邂逅的男女
一位在街边弹奏吉他
一位在人群中卖着鲜花
… …
从头至尾平铺直叙的情节
七天的摄影制作
低廉的成本
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
… …
而它,却成就了一项奥斯卡最佳网友原创投递歌曲奖
——它,就是爱尔兰影片《once》/《曾经》,难怪男主演格伦?汉萨德在获奖后,感言到这一切是如此的疯狂,令人难以至信… …
影片中,男主人公是一位街头流浪艺人,女友离开了他,他和开着小修理店的父亲在一起生活。他日复一日地站在街边,坚持弹奏并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尽管没有听众、没有收入… …街上匆匆行走的人群… …那个唯一接近他的还是觊觎他可怜money 的人。生活有时像足了一出戏,and always fool me 。但他依然无比深情地演奏着,刮风了,下雨了,他孤零零一人,发疯般高声歌唱着 ,脸上混合着苦楚、激动、压抑与苦涩… …是对爱人离的悲伤、是对现实的无奈呐喊,抑或是对自己地位卑微的绝望,还是那颗内在激情火热,却无法获得共鸣与倾诉的对象,那样的孤独,寂寞的一颗脆弱、卑微、却才华横溢、富于敏感的心。
直到有一天,一位陌生的.女子站在了他面前,静静地聆听他的歌声。那一刻,他预感到,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女人,甚至能聆听他心声的女人,那红尘中百转千回,可遇而不可求的女人,那久久期待的,不正是人生与心灵的另一半吗?而这个女人具有同样不太幸运的经历:前夫离开了她,作为一位单身母亲,生活是拮据而清贫的。可要命的是,她也无比的热爱着音乐——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平复伤口的,精神上足以慰籍的那一部分。
她常一家乐器店,在那儿可以免费练奏钢琴。她弹得很不错,男主人公开始有些羞赧,渐渐弹唱起自己的新歌《Falling Slowly》,女子为他钢琴伴奏… …那一刻,时间静止了,世界也为之停止了喧嚣,只有钢琴与吉他和谐地演奏着。一首从未听过的歌曲,好像却早已在生命里听过了百遍千回,那好似从心灵最深处迸发出的,撞击灵魂的,使听者动容,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萦绕脑际的——是没有语言、没有国界、没有种族界限的,音乐本身的最大魅力。
时间平复伤口,不知是爱情激发了音乐的创作灵感,还是音乐重燃了那渴求已久的寂寞灵魂。感情在相遇相知的两人之间蔓延升温,女子欣赏他的才华,鼓励他开创自己的未来。可女子依然不能忘记以前的情感阴影与伤痛。夜里,她还一直推敲着为男主人公的曲子谱写歌词。从女儿的储钱罐里倒出零钱,然后超市购买随身听的电池,音乐声渐渐响起,《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 …
路灯下,昏黄的街头,镜头前一直晃动着——随意的直发在微风中轻拂,宽松的黑色睡衣,卡通毛绒拖鞋不断前行着。耳中塞着随身听耳塞,手里拿着歌单,她完全陶醉在自己的音乐声中,一首《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低沉婉转,如耳语般的,虚无缥缈着。反映出女主人公再次面对一段感情时,内心渴望着爱情却在现实中苦楚挣扎,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也演绎出女主人公在现实中,无奈着屈从命运的安排,诉不尽那不为人知的,一个小女人的爱情心路的悲伤情节。这一段镜头堪成影片中的经典场景,很好地诠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铺成了剧情的发展。同时,美妙如天籁般的歌声也深深抓住了观众听觉神经与视线,使之完全被剧情所感染。
最终,男主人公灌录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人生第一次点燃了希望,出现了光明前程的第一抹曙光。女主人公依然生活在原来的地方,直到前夫的回归。最后,女子很意外幸福地收到一架钢琴,她一边弹奏钢琴,遥遥地望着窗外,那曾经熟悉而未知的世界… …
摈弃所有的浮华,消隐在深山野林之间,照耀在阳光之下的,静谧的、淡淡的,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那照耀人性的,回归最初的、最平淡的、才是最真实的本我。
往事读后感 第3篇
梦见,回到家乡,那一切,一点都没有变。
还梦见,你坐在窗边,静静地梳妆打扮。
梦中的你还是那么美。
多想回到从前,可是一切的一切除了回忆,就只能在梦中出现了。可我不要,我要你的陪伴,我愿拥你入眠。可我不要,我不同意你的离去,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我一定好好地珍惜你。我一定每天温柔地对你耳语。我一定会写很多为你而作的词。我一定,要让你感受到,我对你的爱。
可是,回不去了,回不去从前了。
就只有遗忘。于是就遗忘吧。或许最好的解脱方式,就是遗忘了。
往事如烟,填满了他的梦境。于是,在惆怅中释怀,在痛苦中坚强。
往事读后感 第4篇
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顺手采下来的鲜花,红是红的,蓝是蓝的。我想,这大概就是自然吧!那自然的感觉,使我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冰心奶奶是如何如何一位着名的散文家,而是我的一个亲密伙伴,偎在我的身旁,细声细语地把我不能说出的所感,所想,所闻,帮我轻诉出来。我的心因舒畅,紧锁的双眉也会因此像盛开的花一样,十分美丽。那是何等的惬意!“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那是她说的,我看见其中的道理就像看见一杯白开水那样透彻:追求生命的真谛是困难的苦恼的,那我们何不让生命自然一点,随便一点,何苦定要寻觅今生的乏味,而要强求来生的造化呢!相信冰心奶奶所说的,我会明白。
还有,你听过清泉“叮叮叮叮”的流水声吗?很动人,很活泼!冰心奶奶的文字正像一汪碧绿的清泉,看着那诱人的清绿,我的心也是绿幽幽的。我可以触摸清凉的绿水下的光滑的小石头,该是一颗亮丽,耀眼的珍珠吧!那触摸的喜悦真让人刻骨铭心。细看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就会“叮叮叮叮”地跳起来,蕴含无穷的生命力和柔软的弹力,还完全溶进了我的皮肤,与肌肉相拥了,在滋润,在散发幽香。轻轻地,慢慢地,悠悠地。我像是品味一杯升着缕缕青烟,又香气怡人的绿茶,心——在陶醉。正如冰心奶奶笔下神往的大海一样,感情万千,瑰丽无比“……海是温柔而沉静……海是超绝而威严……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该是冰心奶奶特意酝酿给我们的一口香喷喷的葡萄酒吧,简直是绝美的享受。
冰心奶奶总会带着那份执着的梦絮去说每一句话,并在每一句中系上一个小小的灯笼梦,让它们在夜风中,皎月下轻轻地摇荡,那荡出的涟漪细纹,就有了最美的诗意,并能谱出最使人宁静的月夜小乡曲。而我又恰是爱梦想的女孩子,经常在这样的诗意,在这样的清音下入睡的,梦幻的。梦幻着浅蓝的线条围着我旋转,梦幻着金黄色的小鱼在我的手掌睁着亮闪闪的眼睛跳动着,梦幻着可爱的小粉红花在我的脚边周围不停地开着,开着……我的全部感觉似乎消失了——在这飘飘欲睡的迷雾中。
消散——慢慢地消散……
往事读后感 第5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广告学也不例外,而现在的人大都关注于当今,而未能将触角伸向中国古代,忽略了中国广告史料对当今广告界的影响。而由国庆作为中国广告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其贡献恰恰在于填补了“中国广告史”的史料及空白部分。虽然这个研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但由国庆定不移地走上了这条储物出才的道路,而且几乎是无人走的本来就没有路的路。可见,他为我们的中国史料搜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更多的承担了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俗话说“千年的文字会说话”由国庆在多年来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中搜集到的大量的广告实物所着成的这本《老广告里的岁月往事》,真真切切的成为了独家的专有的第一手的最鲜活的资料,成为了会开口说话的千年文字。
这本书中提到,商品社会一切都是经济行为。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是广告。小时候的糖纸,收集的笔芯包装,当我们还孩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触广告。那时候很多孩子都喜欢收藏糖纸,花花绿绿的糖纸放到书中压平了,夹在书里,很是喜爱。然而,而今的糖纸更加丰富了,多彩了,可我们却也不再收集了。所以说,在不同的时代同一件商品会产生不同的广告效果,在老广告里面,我们或许可以更多的体会到那个时候的广告风味与制作艺术。
这本书中看似是广告文物的收藏实际上是涉及了广告的方方面面,由先生对不同广告文物进行归类,对不同的广告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可见他在这个领域没少下工夫,是古代广告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
《往事》读后感 第6篇
可是过去的事,是无法忘记的。那些片段萦绕在他的心头。是啊,谁会那么轻易地就将一段很重要的时光忘记呢?于是,他只有将绵绵愁绪浸入泪洒过的诗篇。也许有句话说得对,“灵感总是在意志消沉时到来”。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怎能将已失去的一切挽回?
往事如烟,盘绕在他的心上。字字句句蕴含着撕心裂肺的痛。于是,读过,我的心也隐隐地痛。这是怎样一种悲惨的境界啊?读过这首词的不在少数,可是把它记住的有几人,能体会那种心境的又有几人呢?
《往事》读后感 第7篇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雕镂”是雕刻的意思。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往事》读后感 第8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故事》的书,看完这些革命先辈为严守党的秘密不惜牺牲一切的保密故事后,我深深的被书中所描述的壮烈场景所震撼。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动,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在敌人的狱中忍受各种酷刑而严守党的机密。不惜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用这些才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抱着一腔热血染山河的崇高信念,以血肉之躯铸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在革命烈士的心中,党的事业,革命的理想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他们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不能舍弃革命事业。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王全斌的一片丹心。
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正是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我们纪念革命先烈,就是要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那些岁月尽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这些英雄的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多读读革命烈士的故事,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是多么地艰苦,而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品质,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往事》读后感 第9篇
前几年爆出的一些涉毒艺人,都说是为了减压才吸毒,这后来被证明都是借口。老戏骨陈道明说过,演员的压力再大也大不过老百姓,马路清洁工早上三四点就已经为了生计起来干活了,全都是他们的借口。就像文中说到的,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放纵会招来以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抽烟也是因为能获得灵感,其实不然。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抽烟的.作家不是因为写作而抽烟,而是因为写作的时候只是需要抽烟而已,就是普通烟民一样,不管闲里忙里抽一口,不管疲劳还是舒服抽一口,不管喝酒还是喝茶时抽一口,饭前饭后抽一口,不是因为苦闷才抽烟,也不是为了空闲而抽烟,更不是吃饭喝酒而抽烟,这是一种习惯成瘾。
《往事》读后感 第10篇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冰心奶奶和祖父在园里乘凉,祖父看见红莲开得正旺盛,便对冰心奶奶说,在冰心奶奶三姐妹出生之时,园里刚好开了三蒂莲,全家都十分欢喜,说是应了花瑞三位的喜兆。
好一副合家欢乐的场面!
第二个片段则发生在冰心奶奶和祖父闲聊的第二个早晨。
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冰心奶奶烦躁不安,她看着那朵红莲被打得东倒西歪,不禁心一凉。
忽然,她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了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她不安的心绪散尽了!其实,冰心奶奶把孩子比作含苞待放的红莲,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母亲就是那宽大无比的荷叶,用她那博大的胸怀为问我们遮挡狂风暴雨,让我们美丽芬芳,健康地成长!
我最喜欢冰心奶奶在文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我们无言的爱。
是啊,唐朝著名诗人孟郊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留学在外的游子,孩子永远是母亲最牵挂的。
虽然我的妈妈工作繁忙,但是她总是会抽出时间指导我学习,帮我把写好的文章发送到文化论坛。
有一次妈妈加班回家,还不顾劳累为我打文章。
当她满心欢喜打好文章时,眼睛都熬红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复旦往事》读后感 第11篇
《复旦往事》的成功还在于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复旦大学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且实际上勾勒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历经各种政治运动的洗礼而曲折发展的共同历史,更展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左”的路线统治下充满磨难、艰辛的命运和的乐观、坚强的心路历程。我们非常佩服中杰先生写作此书时严谨求实的作风,无论是写思想改造运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还是写大鸣大放、反右派斗争,作者都引用了大量当年的报刊社论、报道和内部文件、领导讲话等一手材料,作为复旦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背景材料,使读者感到,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眼中复旦一个学校的往事实录,而且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教育界真实的历史写照。我们就听说不少兄弟单位的朋友读了本书后觉得跟他们那儿的情况差不多,因此感到十分真切。这从侧面反映出本书有很强的历史感。
冰心往事读后感 第12篇
这一日,在读书会上,聆听了冰心的《往事》,这一段讲的是雨中观莲。心仿佛来到了字里行间,我好像也在那隔着雷雨的窗前眺望那朵红莲。风雨交加,在没有遮蔽的天空下,那朵柔弱的红莲被雨点儿击打着,不住的颤抖着、歪斜着。当看见一片荷叶倾侧下来,向红莲伸展过去,完全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在宽大的荷叶下不再颤抖,不再歪斜。此情此景让我的心不禁也触动了,是的,我也想到了母亲,伟大的母爱。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而我认为我的母亲对我的爱更是加倍伟大。我的不幸给母亲带来的也是不幸,她不但要承担养儿育女、养家糊口和普通母亲都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以外,更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无声的唾弃。她要比普通母亲付出的更多,一件事情或许一个普通母亲只要用眼神和言语就能教会孩子的,我的母亲却还要手把手、一遍又一遍的教导我。她对我的照顾和呵护简直已经不足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了,穿好、吃好、住好、走好,这些都不用多说了,最可贵的是,哪个孩子从小到大无论到哪儿都有母亲亲自一次又一次的陪伴!
26个年头,母亲从未休息过,她这把荷叶伞总是在风雨来临之前就为我打开。我想我比那朵红莲幸运和幸福的多,因为我的荷叶伞下永远是晴天,永远是美丽,永远是安宁,永远是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