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化范文第1篇
摘 要:1980年代开始规划实践的文化集群成为以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中最常用的文化战略模式之一,构成整合文化和经济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被国外城市政府应用。成功的文化集群往往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品牌,如美国的苏荷区,巴黎左岸区,纽约下东城区等,迎合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口味。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和文化集群的相关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国外城市文化集群形成和运作的案例剖析,探讨形成文化集群的必须条件和成功因素,即如何打造文化集群,以期对转型期国内大规模的内城更新、城市中心转型以及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集群;城市更新;文化规划
Key words:cultural clusters ; urban generation ; cultural planning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战略方法,从建立鼓舞人心的地标建筑到有机更新衰败的内城中心,再到复兴城市传统社区(DCMS, 2004),带来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更新成果,越来越多的被国外城市城府应用。从1980年代开始规划实践的文化集群成为这一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中最常用的文化战略模式之一,构成整合文化和经济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的一部分。文化集群通常与衰败的城市内城更新密切相关,通过城市土地用途的多样化使用和公共空间的重新界定,运用场所营造重塑城市形象(Ashworth&Voogt, 1990; Miles, 2005),带来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多样化(Williams, 1997; Mommaas,2004; Scott, 2004),强化了地域认同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Matarasso, 1997;Scottish Executive, 2000)。许多大城市和小城镇都卷入其中,以寻求在全球化背景中找到新的位置。Dungey(2004)指出:“如果没有采用发展文化集群的方法,去吸引和发展娱乐、艺术、媒体、设计等创意产业,就没有大的城镇或者城市的更新计划能够完成,”
因此,文化集群在国外越来越普遍,成功的文化集群往往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品牌,如美国的苏荷区,巴黎左岸区,纽约下东城区等,迎合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口味。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和文化集群的相关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国外城市文化集群形成和运作的案例剖析,探讨形成文化集群的必须条件和成功因素,即如何打造文化集群,以期对转型期国内大规模的内城更新、城市中心转型以及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2 国外文化集群的理论研究
2.1 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背景
最近十几年的一个趋势是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都不约而同的把文化因素放到城市政策手段的核心位置(Miles & Paddison, 2005)。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特色(Gimeno Martinez, 2007)的保持,衰败地区的经济重建,当地社区的广泛参与(Goldbard, 2006),城市对人才和资源的吸引(Florida,2002),这些都是对传统工具(不能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法)的挑战,文化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可行的方法,在很多方面成为政府解决这些难题的灵丹妙药。
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很好地顺应了这种变化,其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环境改善而是多部门多维度的,包括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领域(Roberts, 2002)。文化主导的城市更新方法可以促进经济的多样化(Williams, 1997; Scott, 1999),包含刺激产生创新和创意(Roberts, 2002; Mommaas, 2004);增加高品质的就业机会(Scott,2004);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Williams, 1997; Richards, 2001) 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 (DCMS, 1999)。文化主导的更新也能够通过场所营造塑造城市形象,强化的城市形象又能够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Ashworth&Voogt, 1990; Fitzsimons, 1995, 1996; Williams, 1997;Florida, 2004). 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鼓励合作、文化理解、社会融合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城市的人口相对多元和分散的地方 (Matarasso, 1997; Thompson,2002; Miles,2005)。
2.2 文化集群内涵解读
最近的这个文化集群术语的意义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早期在美国,例如Pittsburgh and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Whitt,1987;Florida,2002).英国最早在1987年一些组织提出了文化集群的概念例如英国美国艺术协会(BAAA, 1989),文化顾问机构(Bianchini, 1988)。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集群的概念还没有定论,但城市文化集群对城市来说并不陌生。城市里经常有一些空间用来发展娱乐、艺术和文化消费,无论是集中的大规模集群形式的还是零星分散的点状布局。
一派学者把文化集群放在城市规划政策领域理解,例如:Wynne(1992)定义文化集群为城市中各种文化和娱乐设施高度集中的地理区域。Frost -Kumpf(1998)强调文化集群的组织性和标识性,认为不仅是各种文化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而且要能够对外界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根据这派学者的观点,文化集群是城市当权者的工具,用来促进城市中心发展和复兴衰退社区。更深层的含义是城市经济的增长不仅依赖文化的生产更依赖城市文化的消费(Landry, 2000),文化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另一派学者侧重于对文化经济、机构和创意组织的研究,对文化集群的定义更加宽泛:Santagata(2002)从不同功能类型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集聚性上,识别了四种类型的文化集群:产业文化集群、机构文化集群,展览馆文化集群和都市区文化集群,最后一种被认为与城市规划政策中的文化集群差不多。
国外城市文化集群的规划实践一般通过政府划定挂牌、法定的空间规划或者相关的土地使用政策等一系列手段去实现,其通过鼓励文化活动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区域内集群化发展,采用多样化的规划措施和混合公私投资,在全球化和城市竞争的背景下,打造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2.3 文化集群特征释义
虽然上述定义采用不同的视角,但它们在几点上是达成共识的,即文化集群在空间上通常有以下三个特征(表 1):
由此可看出文化集群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实体系统(包括公共和私人机构,商业,企业,个人和当地组织)——在一个有限的地理空间集聚,被同一文化所驱动,以持续的价值创造为目标。文化集群从一个自上而下规划的混合物演化而来,里面包括许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场所的文化和传统是一个文化集群区别于另一个文化集群的本质所在。
3 文化集群规划实践探讨
3.1 圣殿酒吧(Temple club)文化集群,都柏林(Dublin)
圣殿酒吧位于都柏林市中心的一块区域,紧邻利菲河(Liffey River),介于著名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和都柏林城堡(Castle)之间,占地大约30公顷,从17世纪开始开发和建设,目前还保留着鹅卵石铺地的中世纪街道格局和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老建筑,狭窄的空间内集聚着数十家文化中心,文化人的周末书市,健康生活的有机生鲜露天市场,与时尚界接触的户外市集,再加上一间间的视觉艺廊与文化乐厅,其已然成为都柏林最繁华活跃的文化、娱乐和饮食中心(图1)。
圣殿酒吧可以算得上是都柏林最古老的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59年奥古斯丁修道
院修建。17世纪,当时的圣三一学院院长,在此修建住宅,并给该地区命名叫圣殿酒吧。这个地区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主要是从18世纪开始,当时利菲河南岸码头,每天往来大量装载和卸载货物的船舶,狭窄的街道网络,变成了熙攘喧闹的买卖场所,集聚了商人,手工业者、工匠和来往的贸易船舶公司。19世纪新海关大楼完工,原来的老码头停止使用,该地区成为外贸服装的中心——裁缝,布商,帽子制造商,毛皮商,羊毛制品商等在此大量聚集。
80年代,国家巴士公司(CIE)建议把该地区作为一个新的交通运输中心重新发展。1981年CIE开始买进周边产权,为下面的拆除和建设铺平道路。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该区房地产租金的下跌。与此同时仅能支付得起很少租金或者根本支付不起租金的一些活动迁移到了该地区。这些活动包括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录音及排练室、酒吧、咖啡馆和餐馆、二手和年轻设计师服饰店、书籍和唱片店等。1980年代中期,地区内更大规模的文化机构如项目艺术中心和奥林匹亚剧院——通过低租金把文化艺术活动引进了该地区,小的和中等规模的文化和商业活动关系网络搭建起来。CIE把该区建成交通枢纽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到了1990年,圣殿酒吧有很多废弃的工业建筑,贫困问题弥漫,残留零星的商业活动。奇怪的是,圣殿酒吧在当时也被视为一个充满新奇、活力和广泛的社会与经济交流的场所,经常被新闻媒体称为“都柏林的左岸”,因为它的相对高密度,混合建筑风格,紧邻码头,狭窄的街道和主要源自于录音工作室、视频公司、艺术家工作室、剧院、酒吧、咖啡馆和餐馆里的年轻文化。
1989年早期,圣殿酒吧内部的商家自发组建了圣殿酒吧发展委员会(Temple Bar Development Council),开始游说该地区作为文化集群重新定位发展。1990年,城市文化有限公司(Urban Cultures Limited)公布了圣殿酒吧未来发展框架——圣殿酒吧发展计划(表2),一整套的以文化导向的更新计划,特别强调要与文化创意活动和发展夜晚经济相结合。
该计划由TBPL,一个1991年成立的国有发展公司,负责大规模实施。TBPL参与与承租人协商租金,收购、更新房产,独立承担发展计划或者与开发商和私营业主合作完成某些部分。TBPL从欧洲共同体获得最初的4百万英镑启动资金,并以国家担保的形式从私人借贷了2500万英镑。租金的收益,被用于物业重建计划和环保行动,并补贴文化项目。TBPL通过一次大规模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竞赛,打造了两个新的城市广场,并制定针对具体街道和建筑的城市设计导则,重塑该区良好的建筑景观形象。此外,为了提高圣殿酒吧场所的多样性,采用混合使用分区、刺激夜晚经济、采取经济方法鼓励和支持商业和文化企业,并策划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活动,提高了该区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
1992年,圣殿酒吧文化集群有27家饭店,100家商业,6家艺术机构,2家旅馆,200个居民,70家文化创意企业和80家其他商业。到1996年,当TBPL完成大部分发展计划,该文化集群有5家旅馆,200家商店,40家饭店,12家文化中心和2000人的居住人口,提供了5000个全职高品质的就业岗位。在1996年末,2000人工作在圣殿酒吧,增长了近300%。
圣殿酒吧文化集群成功的最重要经验是场所的内在文化不应该因为大规模的重建而丢失,或者采用一种仅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方法来进行场所更新。圣殿酒吧文化集群的更新发展不仅仅是建筑物质环境的更新,最大的担心是要保护长久以来蕴藏的各种类型活动形成的内在独有的场所感。Florida(2002)指出圣殿酒吧文化集群是用创意和设计这些文化资产来吸引顾客和促进经济复兴的一个重要成功案例。
3.2 仁寺洞(Insadong)文化集群,首尔(Seoul)
仁寺洞文化集群是一个小规模的、方形文化街区,由一条南北长690米的主要街道,东西长37米的次要街道构成(图 2)。该区工作人口大约3000人,每天的参观者达到85000人。仁寺洞在国外知名度很高,是韩国人和外国人了解韩国传统文化例如食物、服饰、绘画和古董的地方,集中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店铺。这个街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朝鲜王朝,那个时候该街区是一个中产阶层的居住区,属于朝鲜王朝传统城市布局的一部分,即一条主要的街道和许多小巷子从这条街道上延伸出去。在20世纪早期,日本、韩国的专家和收藏家来此找寻韩国的古董文物,仁寺洞就成为了一个专卖古董的集聚区域。1950年代,工厂,仓库和宗教设施进入该地区。同时商人集聚,形成了集市。从1970年代以后,画廊开始进入该地区,逐步形成了该区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大的或者中等规模的办公室楼宇在该地区外围建立。1980年代后售卖古董画、家居、传统手工作品的商店在这个地方快速集聚,强化了该区作为韩国传统文化艺术街区的形象。随着1990年代饭店、茶室和咖啡馆的快速发展,该区也开始呈现一个更加商业化的面貌。
1998-2009年古董店,传统艺术制作店铺急剧减少,被一些商业化的、媚俗的手工品店和大量的饭店、咖啡吧等所取代。这种空间使用的变化反映了仁寺洞在消费者需求方面的变化即从中年、高品位变成年轻、普通口味。相应地,商店也要服务于新顾客的口味,导致大量传统文化和艺术店被排挤出去。
1990年代晚期,民主化和市民社会的成熟,更多的人担心仁寺洞的未来并组织了一系列保护、复兴仁寺洞传统文化活动。随之而来,仁寺洞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以保存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仁寺洞社会组织,由商家、城市联盟,热爱仁寺洞的团体组成,委员会由城市官员、居民代表、专家构成,成功举行了两个大范围有影响力的活动——“星期天禁止车辆通行”、“保护最后的12个老店”。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呼声很快被首尔城市政府接收到。1999年的12月,城市政府宣布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在仁寺洞北部地区暂停任何新的建设,直至批准通过一个新的更详细的仁寺洞地区规划。同时,仁寺庙洞南部地区更新时,对空间使用的变化提出更多的限制因素。除这些关于区划和建筑限制的规定外, 2000-2001年城市政府还致力于改善仁寺洞的街道景观,包括铺地、水管、厕所、下水道,街道家具等。2002年4月,韩国大都市区治理组织批准命名仁寺洞为文化集群。这个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去保存该地区的独特性,使传统文化能够在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威胁下生存。与此相匹配,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包括提供税收刺激等奖励措施给那些文化活动和实施,同时遏制非文化活动、纯粹的商业活动在该区大规模的发展;禁止新建大体量的新建筑,相反提供低利息贷款用来修缮和运行老建筑;因租金原因而被驱逐出去的文化相关的店铺,政府可以购买和重新出租;城市当权者决定建立一个公私联合基金来支持这些保护活动。
3.3 文化集群成功条件与必需因素剖析
文化集群没有统一的形式,因为文化集群植根于场所的特殊性。通过对上述案例以及许多成功的文化集群分析,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共同点,主要围绕着文化集群内不同规模、类型的多样化文化活动的存在,为这些活动提供适合其存在发展的场所以及一个品牌化的场所形象。Canter(1977)总结归纳指出成功的城市文化集群主要有活动、建筑形式、意义指标体系构成:
好的文化集群应该是上述要素的独有的集合,是真实的,充满创新的,不断变化的。一个场所有好的文化活动但是没有一个适当的承载这些活动的建筑形式将不会是具有良好场所感的文化集群,可以每天吸引使用者和访客,这意味着,文化集群,本质上是更广泛的城市创意经济的概念,不能从城市地理空间中分离出去,与城市的场所环境、意义体验紧密相关。同样,一个文化集群如果没有场所意义,很可能就是对其他文化集群的简单复制拼贴。
4 结语
McGuigan(2008)指出后现代城市发展一个趋势是城市文化需要被去工业化。即通过对工业化的场所发展文化活动,识别城市里不同功能和社会区域,命名为文化集群,被采纳为当代城市场所重建的政策机制。本文介绍了国外文化集群的形成背景,概念特征,通过都柏林和首尔两个成功的文化集群案例分析,指出活动、场所和意义是文化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对于划定命名文化集群在其他城市或者城镇是否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从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更多的经验:
第一,是否有可能去规划一个文化集群。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场所都有可能被认定为文化集群。建立一个文化集群的各种条件并不是在哪里都能找到的,归根结底,文化集群还是与场所紧密相关。一个文化集群需要创意阶层的存在,以及适合他们的低租金工作室,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改善,适时布置一些文化项目等等。
第二,文化集群是否有可能成为“绅士化”的牺牲品。许多学者对运用文化集群进行城市更新的长期效果持怀疑与批评的态度,认为文化集群可能会导致“绅士化”。长期居住的居民会因房地产价格和生活成本上涨而搬出文化集群区,集群区域及周边的条件好的地区从城市中其他地区分离合法化,增加城市的碎片化,形成城市内不同地区文化和社会的差别(Zukin, 1995),因为地理的接近并不意味着共享的价值观或者甚至兼容性,反而会导致城市空间的净化或禁制。
第三,文化集群内商业与文化的博弈。“我过去很喜欢圣殿酒吧,在它变得太商业化之前。”(Dungey 2004)文化集群把文化变成有价值的经济物品和服务,市场的供需决定了文化集群的形成和转变,低价值的文化活动将被从集群内驱逐出去,那么这个文化集群存在的场所意义将会消失,文化集群将会走向衰败。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Regeneration. London, 2004.
[2]Ashworth, G. & Voogt, H. Selling the City[M].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0.
[3]Miles, M. Interruptions: testing the rhetoric of culturally led urban development[J]. Urban Studies,2005, 42: 889–911.
[4]Williams, C. Consum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7.
[5]Mommaas, H.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J].Urban Studies, 2004, 41(3):507–532.
[6]Scott, A. J.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 , 39(4):461–490.
[7]Matarasso, F. Use or Ornament? The Social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s[M]. Stroud: Comedia Press, 1997.
[8]Scottish Executive. Scotland’s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M]. Edinburgh: Scottish Executive, 2000.
[9]Dungey, J. Overview: arts, culture and the local economy, Local Economy[J].2004,19(4):411–413.
[10]Miles, S. & Paddison, R. Introduction: The rise and rise of culture-led urban regeneration[J].Urban Studies, 2005,42(5/6):833–839.
[11]Gimeno Martinez, J. Selling avant-garde: How Antwerp became a fashioncapital (1990–2002)[J]. Urban Studies, 2007,44:2449–2464.
[12]Goldbard, A. New creative community[M]. Oakland, CA: New Village Press,2006.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4]Williams, C. C. Consum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London, Routledge,1997
[15]Scott, A. J. The cultural economy: geography and the creative field[J].Culture, Media and Society, 1999),21:807–817.
[16]Scott, A. J.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39(4): 461–490.
[17]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Guidanc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Local Cultural Strategies.London, 1999.
[18]Matarasso, F. Use or Ornament? The Social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s[M]. Stroud, Comedia,1997.
[19]Thompson, J. Bread and Roses: Arts, Culture and Lifelong Learning M].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2002.
[20]Miles, S. (2005) ‘Our Tyne’: iconic regeneration and the revitalisation of identity in Newcastle Gateshead, UrbanStudies, 2005,42(5/6): 913–926.
[21]Whitt, J. A. Mozart in the metropolis: the arts coalition and the urban growth machine,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987, 23(1):15–36.
[22]British American Arts Association. Arts and the Changing City.London, British American Arts
Association,1989.
[23]Bianchini, F., Fisher, M., Montgomery, J. & Worpole, K. City Centres, City Cultures: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Urban Revitalisation[M]. Manchester, Centre for Local Economic Strategies,1988.
[24]Wynne D.The Cultural Industry:the arts in urban regeneration[M].Avebury,Aldershot,UK,1992.
[25]Frost-Kumpf, H. A. Cultural Districts: The arts as a strategy for revitalizing our cities[M]. Washington, DC: Americans for the Arts,1998.
[26]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M]. London: Earthscan,2000.
[27]Santagata,Walter.Cultural districts,prop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2,26(1):9-23.
[28]Temple Bar Properties Limited .‘Temple Bar Lives’, a Record of the Architectural Framework.Dublin,Temple Bar Properties Limited,1991.
[29]Temple Bar Properties Limited. The Temple Bar Guide .Dublin, Temple Bar Properties Limited,1991.
[30]Temple Bar Properties.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Temple Bar.Dublin, Temple Bar Properties Limited,1992.
[31]Won Bae Kim.The viability of cultural districts in Seoul[J].City,culture ande society, 2011,141-150.
[32]Montgomery, J.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 1: conceptualizing cultural quarters[J].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3,18(4),293–306.
[33]Montgomery, J.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 2: A Reviewof Four Cultural Quarters in the UK,Ireland and Australia[J].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4,19(1), 3–31.
[34]Canter, D. The Psychology of Place[M].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1977.
[35]Zukin, S. The Cultures of Cities [M]. Oxford: Blackwell,1995.
责任编辑:王凌宇
产业集群化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外包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地位的增加,服务外包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热点的同时,也成为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的亮点。本文在得出相关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株潭服务外包的发展对策,为长株潭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奉献。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一、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
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业务外包管理思想,自得以在西方大型企业中运用以来,非核心业务外包逐渐为西方大多数企业所运用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今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里,就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企业把非核心业务交给社会化的第三方公司来运行。外包作为一种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手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目标和企业重要的商业措施。
外包,国外很多学者都曾对其下过定义,虽然学术界对外包概念的界定不统一,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是在企业内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到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自身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优势,对于其他资源则依靠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媒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长株潭试验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一)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1.区位优势。长株潭试验区自身交通优势明显,其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并且处于我国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与东西和南北结合部的交汇之处,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圈的交汇核心,在铁路、水运、公路以及空运优势都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交通枢纽。
2.基础设施优势。远在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就已经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株潭能在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在2009年以来,湖南省将按照适度超前及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推动“新五同”建设的同时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为以后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现代化基础平台。
3.政策法规优势。长株潭作为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长株潭试验区在相关的经济法规和政策、相关服务等方面都遥遥领先。当前来看,国家和政府目前已经确定要将长沙、株洲、湘潭列入到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中,这也是国家在以实际行动支持中部崛起中的长株潭。
(二)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劣势
1.缺乏对于服务外包的优先意识。长期以来,长株潭一直在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相关战略,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忽略了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此的思维模式使得战略意识没有及时地根据当下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得更新和发展,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发展稍显缓慢。
2.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服务外包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同时对于他们的要求也高,市场上的人力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供求达不到平衡。就软件产业举例说明,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金字塔形结构呈现的,与之相反的是软件人才的供给类型却是橄榄型,也就是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等严重缺乏,而处于中间的系统工程师等相对过多,供大于求。
3.产业布局欠合理,不能发挥集聚效用。同一产业的集聚效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从服务外包的角度来看也是受益匪浅。然而目前湖南服务外包发展的布局比较分散,企业不具规模,缺少龙头企业和领导品牌。
(三)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机会
首先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到来。有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周有10家以上的企业可能去往离岸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世界范围内的服务外包业加速向印度、爱尔兰、中国等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迅速转移。目前,印度、爱尔兰已走在服务业外包浪潮的前面。由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成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众多跨国公已将中国作为外包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其次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外在条件。在 “十三五”规划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长株潭试验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既响应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也成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对策。
三、长株潭区域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保障措施
针对长株潭地区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方面的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为长株潭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保障。
(一)提高长株潭对于服务外包的战略意识。 服务外包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湖南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虽然能耗只相当于制造业的五分之一,服务外包的贡献值却高达加工制造业的二十多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可以使得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对外贸易增长形式,出现更多新的出口增长点。此外,还能有效避免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等难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从而成为新的出口增长动力源。
(二)增强长株潭地区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宰的信息社会,是一个创造和需要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个时代更加的得心应手,享受这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和完成身上的任务,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为主流时代需求的人才,自身的价值更容易实现。长株潭地区的高校众多,高等人才资源丰富,各方面人才齐全。但留住的人才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增加服务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发挥长株潭的规模效应。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城市发展中一直面临的问题,而城市规模的大小无疑又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因之一。长株潭地区的集群效应带来丰厚收益,但随着外包服务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愈发地限制规模效应。例如重复建设、基础设施的老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等都在要求产业升级,合理规划长株潭这一核心区域经济。
(四)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大品牌效应的广告作用。能否充分利用自身品牌效应是判断一个是否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方法。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开始接触一个品牌,会第一时间在脑海中对它有一个评价,并且会决定以后是否会继续持久地消费。从某种意义分析,品牌效应不止代表它现有的市场,还包括它未来的发展潜力。长株潭外包服务虽然发展快速,但绝大部分都是在承接国外的品牌,很少有自己能够在国际上立足的代表,位于产业链的底部,利润微薄,不具有竞争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萍,史永铭.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王俊岭,赵瑞芬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1(5)
[3] 李广琼,余绍黔,长株潭城市群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1,(10)
[4] 余金凤,刘林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12(11)
产业集群化范文第3篇
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集群”这条巨鲸已经游进我国辽阔的经济水域,并以其特殊的水性搅动起排天巨浪,充分展示出特殊的经济魅力和力量,从而受到人们的瞩目和青睐。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转型,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而大力发展并尽快形成若干
产业集群,自然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培育和建设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这是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实施的“5510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看,这项工作虽然在总体上正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见雏形,有的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有的悄无声息或动静不大。
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开展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认识问题没跟上去可能是重要原因。
为此,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产业集群这条巨鲸,认识一下它的面目,了解一下它的水性和能量。
我们对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虽还有些陌生,但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通俗地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释放,在经济竞争中能够产生很强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与发展可实现多种经济发展目标,因此,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产业集群的面目轮廓大致清楚了,那么,产业集群有啥特征或者说有啥特点呢?
概括说来,特点有四: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区域特性。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该产业集群的产品在特定的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一般都包含供应商、成品商、客商、中介服务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等五大类相互作用机构,它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产业集群化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有竞争优势存焉。
专业化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性。专业化使得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则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
集中化是通过分工专业化而实现的,充分获得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化,从而刺激集群中的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了集群中厂商之间共同行动,强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会资本较厚,彼此之间的交易费用较少。
产业集群地域化,实际是经济全球化的本地化的体现。产业集群中业主之间天然的亲情、乡情和友情构成了本地的社会资本,是集群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的基础,也是厂商之间交易费用减少的重要条件。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活力,有吸引力,还在于它对发展中小企业有特殊作用。
首先是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一些产业,尤其是那些产业链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和集中性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们提升了该地的经济总量,拉动了该地就业,增加了该地税收,推动了该地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此外,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综上所述,在当今形势下,产业集群优势多多,力量强矣。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阜新来说是形势所趋、自身所需。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个产业集群一定能快速推进,迅速形成,条条巨鲸遨浩海,波光浪影耀中华的画面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产业集群化范文第4篇
发展产业集群是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路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为蓬莱市的“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抢抓这个机遇,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牢牢地抓住培育产业集群这条主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蓬莱市培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蓬莱市已经培植起了烟台中粮、金创集团、国电、蓬建、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北奔重卡、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产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一些成绩,葡萄酒产业打出了“蓬莱产区”的品牌,旅游产业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称号,造船产业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船舶工业聚集区”。
临港工业集群,依托蓬莱港、栾家口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重点发展造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型产业。全市船舶重工产业迎来开门红,上半年600箱集装箱船、8000吨多用途散货船、4000HP拖轮和5800吨成品油轮等各型船舶4艘交付使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利润1.47亿元、税收8307万元,分别增长13.8%、12.9%和12.3%。目前在建各型船舶34艘,年内计划交付各类船18艘;能源产业,国电2×300MW热电机组、东海热电2×24MW热电机组、华润平顶山及徐家集风电场、民和牧业3×1000KW沼气发电机组相继建成发电,年内华润大柳行风电、中电风电等风电场项目将建成投产。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北方奔驰和山汽改为龙头,建设北方奔驰和山汽改工业园,形成了以重型卡车、改装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已发展到60多家,已形成年产重卡5万辆、改装车2万辆、车桥15万根的能力,全市1-8月份生产重卡14258辆、改装车5736辆、车桥6.3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486%。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达67家,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烟台张裕、天津王朝、华东、香格里拉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葡萄酒企业先后在蓬莱建设企业及配套基地,蓬莱市是我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最集中的原料基地和生产所在地。“蓬莱产区”的品牌已经打响,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利税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和6.8%。
服务业产业集群,突出旅游业龙头地位,以历史悠久的蓬莱海洋文化为基点,依托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通过旅游载体、文化、购物、娱乐的配套联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观光和涉海专项旅游,博展国际商贸城、阳光海岸假日小镇、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八仙娱乐城等重点项目迅速推进。利群华玺大酒店4月3日举行开业庆典,水城备倭都司府6月29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蓬莱旅游度假区内涵不断丰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1-8月份共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7%。
二、在产业培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产业集成度不高,“低、小、散”问题仍比较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与龙口南山集团、招远玲珑集团和招金集团等大型企业相比,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够;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配套和延伸,专业协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协作配套能力差,部分大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相对较少,产业配套和协作主要在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联系和流动较少;产业装备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相当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上差距较大,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低级化问题比较突出。企业产品很多属于产业链分工的末端,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品以模仿为主、主导技术以引进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高度化远远不够,无法承接国际上精度和难度要求较高的业务。
三是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要保证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仍有赖于必要的要素资源投入。蓬莱市人多地少,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土地资源制约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且占用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岸线、港口腹地等资源,制约了一些大项目、好项目的上马,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0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是30.45%,与邻近县市区相比明显偏低,这与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以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动漫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上还有所欠缺,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等特色行业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和建议
总体思路: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以培植发展销售收入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骨干企业和大项目为工作重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把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的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打造临港工业集群
造船重工产业依托北沟镇和经济开发区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港湾和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坚持船舶制造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加快聚集,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京鲁造船、渤海造船、浩通造船、巨涛重工、大金重工、斯瑞尔重工等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集装箱船、多用途散货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全回转拖轮、海上吊机、导管架、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等优势产品,加快引进大型海洋工程、修造船、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海洋石油天然气钻探设备、大型铸锻件等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船舶及海洋装备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能源产业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推进国电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程的建设,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大辛店镇经济快速发展,规划建设2×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推进华润、香港中电、国电、国华、华能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风电产业集群。依托畜牧养殖资源,推进民和牧业3MW沼气发电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依托光照资源,利用荒山、荒坡等引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常规能源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800MW,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700MW。
(二)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北方奔驰、蓬翔汽车两大产业龙头,着力促进重卡、改装车生产规模化,推进属地化配套步伐,重点推进万寿机械、兴华工业、孚瑞克森刹车片、天日聚氨酯、永进传动机械、九星机械、杰信车用空调、星叶汽车座椅等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重卡、改装车、车桥总成、汽车货箱、悬挂总成、制动鼓总成等整车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加快引进变速箱、离合器等大部件、大总成及轿车零部件产业项目,促进整车向高附加值、重型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汽车零部件向专业化、精品化、大批量方向发展,将蓬莱市打造成山东省继济南、青岛之后的第三大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市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改装车达到3万辆、其他车型1万辆、车桥30万根,零部件生产企业突破150家。
(三)打造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
推进葡萄基地标准化、优质化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蓬莱产区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和砧木,优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等品种,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通过举办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世界七大葡萄海岸高峰论坛等各类大型活动,加强对“蓬莱产区”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蓬莱产区”的认识。依托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集群效应,积极发展酒瓶、制盖、木塞、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整体配套能力。以“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等为载体,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挖掘与普及,引导和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环境、新上文化项目,推动企业发展由实物生产到文化创意的转型,进一步浓厚葡萄酒文化氛围。以高档酒庄为平台,抢占国内葡萄酒旅游制高点,推动蓬莱产区成为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旅游度假区。争取到2015年,全市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到80余家,葡萄酒产量达到25万吨,建设30多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成为可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四)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
依托蓬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大旅游业这一领航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蓬旅航线开通和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潮水国际机场,建设蓬莱港物流园区、栾家口港物流园区、德龙烟铁路蓬莱中间站物流园区和潮水国际机场物流园区,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跟踪落实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加大其他金融保险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快博展商贸城项目建设,完善商贸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尽快建成北方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小商品市场。抓好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和高档星级酒店宾馆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抓好水城保护开发、旅游休闲服务中心、世嘉游艇与游乐场、阳光海岸假日小镇、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山景区、温石汤温泉开发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构建大旅游业格局。争取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以上,建成蓬莱港、栾家口港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5-10家较大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
政策建议:
(一)以载体建设推动转型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蓬莱港港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完善已建成的5万吨级泊位及5万吨级航道配套设施,规划建设20万吨级深水泊位和航道,并开展2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的前期工作。加快发展客运滚装运输业务,规划建设35个万吨级滚装泊位和旅游泊位,为承接烟台港客运滚装运输转移和发展大型海上观光旅游船舶搭建平台。尽快恢复蓬莱大连航线,力争开辟蓬莱塘沽航线,大力发展客运滚装运输;栾家口港区,依托石油化工、水泥建材、造
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工业,规划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安邦油港在已有5万吨原油码头建设的基础上,力争近期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同时规划建设1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推进牟黄路大辛店至龙口段、泊柳国防路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配合做好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北起蓬莱大辛店荣乌高速公路、南至栖霞松山沈海高速公路的高速路连接线工程早日付诸实施。加快推进胶东调水蓬莱段配套工程、北沟峰台110千伏变电站、渤海燃气天然气加气站和调压站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一是推进企业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的倒逼机制,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地投向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主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落实好政府各部门在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科技创新“三百工程”等相关政策,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实现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新突破。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手,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和文化产业学院、建文学院、高职等学校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大量需要的“蓝领”技术工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探矿投入,不断增加资源保有量,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保护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培植发展。引导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走改造提升的路子,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四)多元化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单位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贷款方向上,向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战略合作和公司制改造,走资本运作、跨越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股权多元化,积极推进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合作方式。抓好上市资源储备,拓宽上市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鼓励重点企业积极探索信托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基金等多元化融资的新途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有关部门按照产业集聚布局的要求,促进有限的土地、岸线等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优先将土地资源向成长性好、财政贡献大、产业拉动力强的项
目配置,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开拓开发存量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岸线的使用和管理,加大控管力度,严禁任何乱占滥用港口、岸线及腹地资源的违法行为,科学安排项目布局,合理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产业集群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竞争合作途径。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大量相关企业间存在着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能提升集群成员的竞争力和整个集群的效率。同时,集群企业间又开展着如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手建设区域品牌、联合开拓市场、联合融资、共同打造产业链的各种层次的合作。
2.规模经济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两种挑战:其一,规模不经济问题,即企业规模有一个合理的内部边界,若超越这一边界,往往因规模过大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其二,遭遇法律壁垒问题。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一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在避开上述壁垒的同时获取规模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
3.创新激励途径。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一方面,集群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体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各自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有效配置,减少重复性投入,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4.区域品牌途径。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品牌的辨识促销效应,一旦建立了知名的区域品牌,就有利于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辨识,区域品牌产品就可以凭借良好的品牌认知来扩张市场,由此可以明显节约营销成本;二是区域品牌的品牌伞效应,一旦区域品牌建立起来,群内企业就可以以这一品牌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壮大集群产品队伍,丰满优势产品线,甚至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新产品就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大伞荫蔽之下减少市场开拓的成本投入与可能风险
5.资源集聚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资源集聚效应。一旦集群形成,以集群的早期发端企业为核心,就会吸引群外与产业有直接联系的高等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加入到集群中,壮大集群实力。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思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1.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国内外成功的集群实践表明,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证集群的健康成长,适度的政府参与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尊重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以“引导、扶持、服务”为己任,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与成员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品牌资产;提供质量监管、信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以促进集群成员间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组织会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很难做到产业发展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中主导产业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还应注重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4.明确产业集群战略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应有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区域产业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与差异化要持久就必须依仗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因而,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地区应将产业集群战略放在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此引导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郑胜利: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产业集群化范文第6篇
舟山船舶工业将率先在产业整合上有所作为。日前举行的舟山市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和《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2~2020年)》(下文简称 《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舟山即将出台新一轮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其也从中长期规划的角度为舟山船舶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根据此次通过的扶持新政,舟山将进一步强化“有扶有控”的政策导向,推进兼并重组,发挥特色优势,做强做优船舶工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基地。而对于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兼并重组、推进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若干意见》也明确了新一轮的相关扶持鼓励政策。
过去10年,舟山船舶工业经历了从迅猛发展到整合提升的两个阶段,2012年,其产值超过690亿元,是2003年的38倍。快速的发展让该市船舶工业逐步暴露出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品档次总体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然而,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舟山船海经济发展政策东风不断,使行业面临新的机遇:舟山在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块之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船舶工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充分显现,形成了行业内部主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
在此背景下,舟山将按照《实施方案》,在目前已形成的五大船舶修造集聚区块、四大船舶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船舶工业集聚发展,形成更为集中的几大核心区块,并确定海工装备、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绿色拆船五大发展重点。同时,舟山将确定一批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并实行定期动态调整。根据舟山新区规划布局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该市还将确定一批因城市规划和区块功能调整,需要搬迁、关停和转产的船舶企业(项目),进一步提高船舶项目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新上一般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