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精选4篇)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第1篇
王大娘钉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王大娘钉缸》,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王大娘钉缸》。了解本土民歌——九峰山歌、瑶族舞曲。通过了解本土音乐文化进一步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王大娘钉缸》,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演唱《王大娘钉缸》、了解九峰山歌、瑶族舞曲。
三、学法指导
教唱、听赏、讲解、讨论
四、教具
钢琴、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课堂礼仪
2、新课教学
A,观赏《好汉歌》视频,讨论回答问题。(1)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吗?(《好汉歌》)(2)它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哪里?(教师总结:来自民间)
(3)聆听《王大娘钉缸》,从《好汉歌》中找出相似的旋律,指出《好汉歌》的取材于它——河南民歌
B、学唱歌曲《王大娘钉缸》
(1)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找出歌词的特点。(衬词)(2)学生跟随钢琴唱谱,教师指出不足并订正。(2-3遍)(3)听范唱2遍
(4)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教师指出不足。(5)分组演唱歌曲,检查学情。
(6)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后讨论总结歌曲特点。(音乐结构方正,节奏规整)(7)音乐知识: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C、九峰山歌
(1)观赏图片,指出乐昌九峰镇,了解本土民歌——九峰山歌(2)简单介绍九峰山歌(3)聆听九峰山歌 D、瑶族舞曲
(1)观赏图片,了解少数民族——瑶族(乳源)。根据图片说出瑶族的特点。(2)简单介绍瑶族音乐文化(3)观赏《瑶族舞曲》独唱视频(4)《瑶族舞曲》片段合唱练习
3、小结
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舒曼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第2篇
(二)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实例歌曲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体会歌曲内涵与音乐情绪体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而提高审美水平。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激发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
1、音乐理论薄弱。
2、学生接触音乐面狭窄,类型少,喜欢听流行歌曲,对民歌了解甚少。
3、学生对音乐感知力差,缺乏正确欣赏和理解音乐的方法。3重点难点
1、重点:民歌的特点;
2、难点:对实例进行分析;
3、关键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感知民歌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歌曲《丢丢铜仔》
2、问题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刚才我们复习了《丢丢铜仔》,这是一首台湾民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还会唱,或者说听过哪些民歌?(请同学例举自己听过和会唱的民歌),想一想,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
活动2【讲授】上新课
1、民歌的特点: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 情、意愿。(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如《青藏高原》是采用民族唱法艺术歌曲,不属于传统民歌)1(4)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活动3【活动】歌曲实例欣赏 a、《茉莉花》
※一说到中国民歌,我们必须提到一首歌曲,它是第一首通过世界盛典流传海外的民歌——《茉莉花》(看视频)
※听赏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同学感受歌曲的意境和风格。(清新或张扬、热烈或柔和)※观看一组图片,感受江南水乡温婉的风情。
※歌曲简析:《茉莉花》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民间小调,江南大都是婉约的城市,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精致,端庄,典雅。正如江南的风景,《茉莉花》以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流畅的旋律,通过对花的赞美,展示了东方女性温柔可人,内敛明理的特征。
b、好的,在感受了江南的吴侬软语之后,让我们一起感受另一种音乐风格。齐读《刺勒歌》。这是一首北朝民歌,他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接下来,我们一起带着3个问题欣赏一首蒙古民歌《牧歌》。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男声独唱
2、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是怎样的? 旋律悠长宽广,节奏自由舒缓
3、歌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此曲以草原人民游牧生活为内容,以悠长宽广的旋律,自由舒缓的节奏,描绘了蓝天白云映衬着绿草如茵、地肥水美的辽阔草原,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的美景,表达了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常以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在舞台上进行展示。聆听一遍无伴奏合唱,感受不同演唱形式风格。活动4【练习】音乐活动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有趣的歌曲《猜调》,回答问题,并参照上面的方法,简单分析歌曲: ①根据曲调和歌词,想一想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云南)②歌曲的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婉转、明快)③歌词有什么创作特点?(一问一答)
分析歌曲:此曲以问答、对歌的形式进行演唱,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对歌由一个具有呼唤 性的音调开始,接着就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发问,但对方并没有被难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对答如流。问得巧,答得妙,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体现了云南地区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特色。活动5【测试】小结
请同学根据今天我们所学内容,总结一下欣赏音乐的基本步骤。(欣赏音乐一般有5个基本步骤:聆听—感受—想象—理解—分析)活动6【作业】音乐拓展
我们看一组图片,感受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请各位同学结合家乡楚雄的风土人情谈谈彝族民歌的特点。
活动7【活动】结束语
《王大娘钉缸》试讲稿 第3篇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高中音乐组的 01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王大娘钉缸》,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欣赏下面一段视频,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艺术形式? 它属于哪个地方?
师:对,这是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河南的戏曲。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河南的民歌《王大娘钉缸》。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师: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王大娘钉缸》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师:老师范唱歌曲,同学们注意聆听,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师总结:《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
师:同学们哼唱曲谱,分析歌曲的调式是什么?
师总结:旋律有1、2、3、5、6五个音,属于民族调式,最后音结束在5上,为五声徵调式。
师:同学们演唱歌词,你发现歌词的特点了吗?
师转述:A同学说歌词每句的前部分为唱词,后部分为衬词;B同学说唱词短,衬词长。
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棒。歌曲唱词与衬词一短一长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花鼓的资料分小组整理,然后派代表分享一下吧。
师:每组的回答都很精彩,看来同学们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啊,表现不错,以后继续努力啊。
师总结:地花鼓是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三、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吗?
师:对,《好汉歌》采用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素材创编而成。
师:聆听《好汉歌》,思考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
师总结: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四、课堂小结
师: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我希望同学们课下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下节课表演给大家看。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略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第4篇
1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仔》。
2、积极参与律动活动,用背景音响材料进行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2学情分析
《丢丢铜仔》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歌词简短,旋律活泼,非常受师生喜欢。教师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学生的喜好展开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尤其对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特长生极少,大部分孩子表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因此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声势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1、播放《小苹果》,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
2、欣赏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中的《丢丢铜仔》。活动2【讲授】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背景音响材料:人声模仿火车行进的声音。
2、声部学习:
①声部1:模仿火车的行进声音“克特克特”,注意使用气声轻念。②声部2: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
③伴随歌曲音乐,结合两个声部进行配合。注重声部的表现,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三)主旋律学习
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2、出示歌词,对歌词中的虚词和客家话进行讲解,教师带唱闽南方言。
3、根据歌曲编配一套简单的身体律动节奏,“原地踏步与下蹲”动作结合配合歌曲进行教唱。
4、播放音乐,跟随音乐进行演唱。
5、随琴进行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活动3【活动】活动
(四)三部合唱
分成三大组进行声部的配合练习,教师进行指挥。
在前两个声部的基础上加入主旋律的演唱。注意声部之间的配合。
(五)歌曲拓展
1、播放龚琳娜版的《丢丢铜仔》。学生说感受......
2、跟随音乐歌唱,放松身体,强调歌曲欢快情绪的表现。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