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精选14篇)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1篇

六年级二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孝经朱子家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孝经朱子家训》,演译《孝经朱子家训》,领悟《孝经朱子家训》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利用早读课进行10分种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3、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

4、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社会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5、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6、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会”、“亲子诵读活动”、“诵读擂台赛”、“情景剧表演”等。将经典诵读活动科学的融入广播操、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吟唱结合法等等。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2篇

———《三字经》节选

三字经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ong 此十义,人所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zuò dà xué

nǎi zēng z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作大学, 乃曾子。自修齐, 至平治。

xiào jīng tōng

sì shū shú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yǒu làn shān yǒu guī cáng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wǒ zhōu gōng

zuò zhōu lǐ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3篇

一、何为国学———国学经典的含义

国学,是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学。中国国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对人文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描述,使人们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教育理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用出世之智,做入世之事———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及其实践应用

( 一) 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分辨人性的善恶, 还有助于人们日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诵读国学经典,并不需要彻底学会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所有道理,只要对国学经典进行熟读,在熟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

(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应用

1. 志当存高远,有志事竟成———激励学生前进,掌握正确原则

小学生这个群体与步入青年甚至成年的学生群体有所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年龄和心理年龄较为相近,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而且,每个学生又分别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针对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鼓励和赞美性原则。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要经常对学生鼓励和赞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次数甚至不批评学生,让学生渐渐对诵读国学经典甚至学习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 2) 差异性原则。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整个班级一起进行的,但是,学生之间的记忆和思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对于某篇国学经典,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背诵了,有的学生可能还无法通顺的进行诵读。因此,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可以让读的好的同学领读,无法通读的同学跟读,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 3) 模糊性原则。对于诵读的国学经典,老师可以进行大致意思的讲解,不要求小学生对其要表达的含义彻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不成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国学经典想要表达的大量信息。

( 4) 自主学习性原则。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国学经典进行诵读,不局限于课堂、书本上的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如鱼得水。

2. 别类而分门,因材而施教———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内容

不同年纪的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知识的需求种类也是不同的。所以,选取的国学经典要适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年龄。

一年级正是学生启蒙的最佳时期,应该选择一些启蒙性国学经典。例如,拥有“蒙学之冠”美誉的《三字经》。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让学生学会善意待人。

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教育人伦道德的国学经典,例如《弟子规》,其中的“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开始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国学经典。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能够教导学生要虚心接受学习,不能认为自己学得好就骄傲自满。

四年级可以让学生阅读《大学》中的节选,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让学生懂得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五年级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诗经》《老子》等国学经典中的节选,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情趣。

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读一些《陋室铭》等短篇的古文,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3. 春风未开了,却似笑春风———纠正汉字读音,规范学生读法

( 1) 适当选择有拼音标注的书籍。在一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的字数较少,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标明拼音的书籍让学生阅读,规范学生的汉字读音。

( 2) 老师应适当纠正读音。文言文中通假字较多,如“见”字,它通用的是“现”字,属于发现的意思,意思不同,读音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诵读前纠正通假字的读音。

( 3) 规范领读。对于一些文言文类的国学经典,有些汉字读音和正常口语读音是不同的,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常”字读音就和平时有所不同,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常”字语气应该加重,声音适当延长。有一个规范领读的例子,学生们就能轻松掌握阅读的节奏。

4.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 1) 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可以将国学经典的内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描述,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 2) 设置情境。小学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老师可以先将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的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 3) 引人入胜。老师可以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对故事进行演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三、结语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认字水平、朗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国学文化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友爱他人。

摘要: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国学经典则是整个国学的精髓,国学经典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的智慧结晶。将诵读国学经典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践应用,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文章进行诵读,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有着巨大的有益影响。通过对国学的含义进行阐述,分析国学经典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具体实践方案。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4篇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第5篇

一、教学内容: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和国学经典精读,本期教学内容主要是“千字文”和《论语》和古诗词。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四、进度安排:

上学期 内容、课时 1 《论语》内容:“学而时习之”。1 2 《论语》内容:“孝悌为仁之本”。1 3 《论语》内容:“三省吾生”。1 4 《论语》内容:“入则孝,出则悌”。1 5 《论语》内容:“敏于事,慎于言”。1 6 《论语》内容:“学与思”。1 《论语》内容:“吾亦欲无加诸人”。1 8 《论语》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 9 诗歌:内容:《明日歌》 1 10 诗歌:内容:《满江红》、《竹石》下学期 内容、11 散文:内容:《少年中国说》 1 12 散文:内容《岳阳楼记》 1 13 散文: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 1 14 散文:内容《钱思公记》 1 15诗歌:内容《观沧海》 1 16 内容:复习1 17 内容:复习1

课时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6篇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柞水县城区三小 沈清红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仁民爱物》和《责己恕人》,共有八课。第三单元主要择取了先贤关于仁爱的论述,对孔孟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了评析和推介;第四单元选取了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论述,阐述了为人处世注重道德修养。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第三单元

第一课天道立仁2课时

第二课为仁之方2课时

第三课安仁守仁2课时

第四课仁民爱物2课时

第四单元

第一课责己内省2课时

第二课改过迁善2课时

第三课以恕为道2课时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8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捷径。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更加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做家务了;对师长也礼貌多了。

第二,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在诵读熟背中增加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中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段,增加经典文化储备,从而打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的一生打上文化的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惠及其一生。经典语言一旦系统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第四,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地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习作方面,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诵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确保国学诵读的教学时间。(1)国学课排入语文课表,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任教,每周一节课,各班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分两次,每次半节课。(2)语文教师在每天的晨读中必须安排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

第二,保障诵读进度。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诵读进度,但不要执著于让学生全部背过,更不要强求学生在背诵程度上步调一致。

第三,保护诵读兴趣。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要经常在小组中、班级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擂台赛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第四,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更新观念,促进课外阅读,尝试将国学经典引入教学,开设读书课,符合课改要求。课前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合理划分,放学之后适当延续,以保证读书的时间。

第五,开展班级、年级诵读比赛。通过班级、年级诵读比赛,或是写经典、画经典比赛,或是家庭经典诵读比赛,同学们在诵读中加入吟唱、配乐、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各班班风、班貌的展现,极好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对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在活动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丰富师生人生内涵、开阔人生境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在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地笃学、明志、立德与做人,并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氛围的辐射作用,带动师生及周边社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创新 第9篇

《德道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旷世经典,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极其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德道经》的精神能量,有利于学生纯真朴实的上德品质心性的培养和智慧头脑的形成,诵读和领悟《德道经》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学经典的诵读多是以“朗读”和“念诵”为主,教学中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记忆和背诵”,而对于《德道经》这样文简义奥、涵盖天地的国学经典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和诵读。本文以《德道经·观眇》诵读为例,探索一下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听音感知传统文化,初悟“经典诵读法”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以“音”导入,拓展了多种感官对经典的体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始,让学生聆听青年吟诵家程滨老师吟诵的《短歌行》录音,然后激情齐诵《短歌行》,去感受中华古文化宏大的文学与思想艺术、张弛有致的节奏韵律,以及深邃清幽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诵读经典就是为了接近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吟诵”“念诵”和“观诵”的对比入手,引入对道家诵读方法“观诵”的详细介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时利用光和音内观胸腔的正中央,观想经文里的文字,让其一个个地在胸腔正中央出现,使这些字能够放出光来,照亮自己的胸膛。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深刻思悟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智慧。

三、内观诵读法诵《观眇》,感受经典“声”和“音”

诵读前调整学生情绪:端正宁静,舒眉垂帘;面带微笑,正气专注;快乐放松,恭敬感恩。然后带着这样的状态字正腔圆地反复诵读《观眇》三遍之后让学生说体会,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自由诵读,指名诵读,结合自评和他评,形成立体交互的讨论模式:说说自己诵读和听诵时的感受,教师提升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配上“钟声”和“箫声”,运用内观诵读法反复练习诵读。接着播放熊春锦教授诵读的《观眇》,示范诵读引领,让学生在听、思、说结合表达自身的感受之后,教师解说“声”和“音”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断句、重音、语速带来的音场差异。引导学生诵读时找准属于自己的“音”,达到“意声相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能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逐步掌握观诵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观诵习惯,促进学生注意力和良性意识的培养,提高经典诵读“开慧启智、身心和谐”的效果。

四、研究文字文理特点,诵读提升精气神

汉字是“天人合一”状态下对宇宙万物的认知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把汉字演化、国学知识、生命智慧的学习和经典诵读的“修身”功效整合在一起,能使诵读的境界和效果大大提升。从汉字来源与演变过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来源和汉字之美,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如“也”字在《德道经》中出现了179次,在《观眇》中就出现了8次。古人为何会反复使用这个字呢?让学生观察“也”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后设疑:从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看出,“也”原来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解说:“也”原来是“蛇”的形状,道家认为身体内的“灵蛇”是先天肾气中的肾火。诵读时不断地呼唤它,就启动和激活了体内先天肾气的应用,达到诵读同步调动体内精气神的目的。

配乐播放《观眇》内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灵感悟每个汉字在身体内对应的部位。通过默诵和齐诵,自由观诵《观眇》,注意特别强调“也”的读法,感受自己身体下部的自动收缩、跳动和能量感,同时注意把心打开,和天地连起来。

五、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诵读、咏唱、解读而悟道

诵读经典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咏唱经典法。它是运用“声”和“音”对经典进行格物实践,从而达到物格音成。让学生倾听著名画家韩金英咏唱的《观眇》录音,说感受(预设:宏大圆融,经典自然流淌进入心身),告知学生也可以用这种咏唱的方法诵读经典。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来唱读,也可以随心谱曲来诵读。学生自由配调咏唱观眇》,指名咏唱,教师示范咏唱,同桌互相咏唱。对经典的“咏唱”,拓展了诵读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悟经典的境界与魅力。

“道”虽是宇宙的本源,却也是千变万化、无处不在的。做一个知“道”的人,妙不可言。让学生把诵读《德道经》的体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 ,此乃 之道也”的句式写一写对“道”的认识,并展示评价交流学生对“道”的理解。然后欣赏著名画家韩金英的《德道经》系列绘画作品,并提示:除了通过诵读来感悟《德道经》之“大道”外,还可以通过绘画、书法、歌唱、舞蹈来表达对“道”的认识体悟。同时引导学生:“中国文化的经典还有《易经》《黄帝内经》《论语》《大学 》《中庸》等,时时诵读之,日日感悟之,让这些国学经典渗入我们的血液,刻进我们的灵魂。”

六、结语

本文突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和背诵”的狭隘视角,通过多种诵读形式,结合中国文化中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手段,运用“内观诵读法”诵读《观眇》,多维度、多感官地传递和启迪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认识“也”字的文理特点,认识隐藏在经典中的“自然大道”,并以《德道经》为导引,推荐诵读更多的中国文化经典,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的洗礼,开慧启智,和悦身心,提升精气神,使学生逐步悟“道”、知“道”,从而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笔者通过六年多的诵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兴趣盎然,百遍诵读后亦茅塞顿开,能够活学活用经典。在国学经典的润泽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增强了记忆力、注意力,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阅读和写作水平显著提升。德行素养明显飞跃: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处事圆融,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落地生根。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上册教学计划 第10篇

一、创建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道德经》、《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经典,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教材。《三字经》等蒙学教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经典蒙学教材。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二、创建目的

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声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三、创建实施步骤

1、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国学班级理念

突出鲜明的主题: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深入学生的心灵,师生形成共识,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为这个特色而努力奋斗。

2、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班里的一墙一角,晨读和上课预备,都突显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班级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3、每学期有计划有选择地完成国学经典诵读任务。

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增强语感,感受国学经典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所以,本学期完成背诵唐诗三十首,下学期在继续完成背诵唐诗三十首的基础上,完成论背诵论语名句十则。

4、每周晨读抽出十分钟背诵国学经典,每天中午的课前预备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将背诵国学经典规定为寒暑假作业的一项,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把活动落到实处。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11篇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2分钟。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3、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表

一年级国学诵读经典 第12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诵读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美德 第13篇

一、充分酝酿,达成共识

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弘扬亘古常新的民族精神,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圣使命。为了找到教育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我在普小担任课题负责人时,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 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知道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 鉴于此,课题实验中,我们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作为抓好德育的突破口, 确立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给学生以做人、 做事、做学问和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新课题和新思路,在全校开展以“国学经典名著” “美文佳篇”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诵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为此,我们提出诵读的基本原则是不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诵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让它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外地经验,给各级学生规定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诵读任务,确定各学段的诵读目标,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晨读,每周拿出一节作为诵读课,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会,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项诵读达标测评。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整班背诵,渲染气氛。 在规定的诵读时间,领读员带领大家先读熟再背诵。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二是组织队会,人人参与。召开以经典名著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由学生策划、自找资料,或介绍诗人的轶闻趣事,或讲著名诗人的故事,或赏析名诗名句,或谈自己背诗的体会,生动活泼的班队会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选诗配画,陶冶情趣。四是表彰奖励,及时评价。采取各种形式的背诵检查方法,测评学生背诗数量和质量,评选出班级“背诗小能手”和优秀班集体”。我们组织的千人经典诵读活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意义深远,颇受点赞。

三、知行统一,注重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效。首先,激发学生主动性,是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发挥效益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我们把诵读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谁背得多就奖谁“诵读章”; 在班级设擂台赛,谁背得多谁就是“擂主”。还争取家长配合,让学生逢节日和家人生日时背几首古诗作为礼物献给亲人。同时,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不断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学生背诵古诗初觉新鲜,但不得要领的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摸索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针对学生背诵一段时间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师们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的开始。先领诵,然后齐诵,再全班反复诵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几年的风雨兼程,我们收获到了耕耘的快乐和追梦的成功。

一是校风正学风浓。朗朗的书声遍布校园,学习氛围日趋浓厚。学生读懂了惜时,读懂了“温故而知新”,主动学的多了; 迟到的少了; 小小古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学校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是学生人文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持续开展诵读活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和朗诵水平。特别是开展经典名著诵读年级 “手拉手”互动活动,使低、中、高年级学生了解了各自的生活,加深了友谊, 增进了情感,学会了共处。

三是达到了教学相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教师和家长是实施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诵读主动性的增强,使得老师和家长在教的过程中,不得不先去补好这一课。这样从最初老师和家长看着学生读,逐渐发展到老师和家长辅导学生读,一起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使得老师、家长的传统文化水平在“教与带”中提高。我们认为,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看似是一项实施对象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实际上它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和延伸,在社会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这一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索的行动研究过程,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要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勤奋研究,经典诵读这一国粹必将得到有利传承。开出更为绚丽的生命之花。映出美丽的中国梦,映衬亘古的华夏文明。

摘要: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弘扬传统文化,和谐发展,不断探索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圣贤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全社会也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国学经典也随之走进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古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语文水平。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要能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生有其年龄的特殊性和孩童心理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即差异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模糊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在全班开展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三字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懂。但《三字经》篇幅较长,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每天的任务完成程度也会有差异,日积月累,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只要能参与其中,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要多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经典的乐趣,从此爱上国学经典。

鼓励性原则,就是只鼓励不批评,或多给鼓励少做批评,尽量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

自主性原则,鼓励学生除老师规定的篇目外,进行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模糊性原则,不作逐字逐句的精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就可以,并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诵读内容,是顺利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前提和基础。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双重标准,即“最有价值”与“易于诵读”,并努力做到两者的结合。低年级适合《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中年级适合《论语》《诗经》《千字文》,高年级适合《孟子》《中庸》《老子》等。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

保证。

1.注重范读。教师范读是实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的节奏,更难体会古书的语感。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虽然没有生僻字,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读的准确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古字意思与现如今是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表示声音停顿并延长, 语气加重,范读以后,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诵读积累。诵读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基本途径,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其含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每星期都要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应该有“十分钟阅读”,以保证诵读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意韵,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

3.故事激趣。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学生听了不仅能愉快的接受和学习,还能消除重复的沉闷感。例如学习《三字经》,教师可以先把黄香温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黄香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活动。故事激趣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情感。

4.摘录运用。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如《孟子》:“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读到这样的句子,学生要摘录在笔记本上,除了要积累,还应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正确运用,达到知行合一。

四、对展开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上下都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是无法展开,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有些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拒绝或不支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展开。有些已经意识到,但对此项教学活动的实践并不积极,不愿改变当前现有的教学模式。

2.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有些老教师来说,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简单易懂的蒙学读物还可以教给学生,但对例如《论语》《老子》这样的国学经典,自身理解和诵读方面都很困难,就很难实施课堂教学,执行起来难点很大。

3.家长和学生的不接受和不理解。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认为在学校课堂进行经典诵读并无用处,反而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一些学生也并不喜欢文言文,觉得难读难懂,对经典诵读有排斥心理,也拒绝参加诵读活动。

五、小结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把我们的传统瑰宝淡忘了。如今我们要重拾经典,从孩子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势在必行。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内容,运用有效的方法,克服一切困难,把经典诵读开展起来。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