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中医药综合治疗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中医药综合治疗(精选12篇)

中医药综合治疗 第1篇

例一:

张嘉, 男性, 17岁, 2006年10月26日就诊。发病5年, 现主要表现:瞬目, 面颈抽掣, 耸肩, 伴有爆发性不自主发声, 状如犬吠及秽语, 意识清楚, 不能完全自制, 每天发作10余次;集中精力学习时, 症状减轻。曾在北京、沈阳的医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 双瞳孔等大正圆, 对光反射灵敏, 五官端正, 颈软, 四肢活动自如, 生理反射存在, 未引出病理反射。舌质淡, 苔白滑, 脉弦滑。脑电图检查示: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诊断:抽动秽语综合症。中医辨证系因气郁痰阻, 蒙蔽清窍所致, 方用:柴胡15g、郁金30g、香附20g、陈皮15g、姜夏15g、茯苓30g、胆南星10g、石菖蒲20g、白附子10g、全蝎10g、僵蚕10g、蜈蚣2条为主方加减, 水煎服, 每日1剂, 连服40余剂, 病人每天仅偶有发作, 表现为瞬目, 耸肩, 偶有爆破性不自主发生, 并顺利进入学校学习。

例二:

李亮, 男性, 18岁。2008年12月11日来诊, 发病6年余, 现主要表现为瞬目, 面颈抽掣, 瞻肢, 甩腿, 伴有刻板性的咒骂与亵词秽语, 每日发作几十次, 意识清楚, 不能完全自制, 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症状略有减轻。曾在中国医大, 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 双瞳孔等大正圆, 光反应灵敏, 五官端正, 颈软,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活动自如, 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淡, 苔白略腻, 脉弦滑, 脑电图检查示: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 脑CT, 磁共振等检查未见异常。符合抽动秽语综合症之诊断。中医辨证系因气血淤滞, 痰浊阻窍所致, 方用:柴胡15g、郁金30g、香附20g、桃仁20g、陈皮15g、姜夏15g、茯苓30g、胆南星10g、石菖蒲20g、青礞石30g、白附子10g、全蝎10g、僵蚕10g、蜈蚣2条为主方加减, 水煎服, 每日1剂, 服用50余剂, 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刻板性咒骂与亵词秽语已消失, 遗有瞬目耸肩等症, 偶有不自主展肢及状如犬吠的不自主爆破性发声, 生活较正常。

干燥综合症中医治疗的方法 第2篇

经常食用菊花粥对治疗干燥综合症有不错的疗效。菊花50克煎汤,再与粳米100克同煮粥,具有清暑热、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的作用,对风热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一定效果。

2、麦门冬粥

用麦门冬20--30克,煎汤取汁,再以粳米100克煮粥待半熟,加入麦门冬汁和冰糖适量同煮。麦门冬可养阴生津,对肺燥、干咳、少痰等症效果较好。

3、梨子粥

干燥综合症患者可以多吃一点梨子粥,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取梨2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该粥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可用做秋季保健食品。

4、芝麻粥

将黑芝麻适量淘洗干净,晒干后炒熟研碎,每次取30克,同粳米100克煮粥。芝麻可润五脏、补虚气。

5、花生粥

连衣花生45克,梗米60克,冰糖适量,将花生连衣捣碎,与粳米、冰糖一同入砂锅,加水适量煮粥,每日晨起空腹食用,可健脾润肺。

6、木耳粥

木耳粥也是可以用来治疗干燥综合症的。将白木耳5--10克浸泡发涨,加粳米100克,大枣3--5枚同煮粥。白木耳味甘性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

7、红花山楂糕

红花15克,山楂500克,冰糖500克,将红花煮汤取汁,加入去核山楂与冰糖,煮烂,冷却后凝结成块,即可食用。可活血生津。

8、杏仁露

取甜杏仁10克,藕粉50克。将甜杏仁炒熟研粉,加入藕粉,开水冲成糊状即可。随时食用,可清肺润燥。

9、凉拌荸荠萝卜丝

浅谈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第3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35-0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和生化改变可资解释的临床症状群。

本病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精神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遗传因素等。

诊断标准:罗马Ⅱ标准:腹部疼痛或不适排便后缓解,大便次数改变或大便性状异常持续或间歇发作3个月以上,缺乏可资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慢性菌痢、肝胆胰、阑尾疾病引起的腹痛、婦科、泌尿系结石、肠系膜动脉缺血、大肠肿瘤等。

分型:①痉挛性结肠型:以左下腹痛和便秘为主。

②无痛腹泻型:以腹泻为主伴有粘液。

③混合型:可有腹痛、腹胀、便秘,亦有腹泻,或二者交替出现。

治疗病例:48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痊愈40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肠易激综合征症候表现主要在肠胃,但其病机主要在肝脾气机失调,运化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后期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及血分见证气滞血瘀。

①肝郁脾虚:每因情志抑郁而诱发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伴胸闷、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腹痛甚者可重用白芍,用量需15-30g,芍药与甘草按4:1比例。加金铃子,元胡。

②寒热夹杂:腹痛、腹泻、肠鸣、便下粘腻不爽,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舌红苔腻口干、脉弦滑。

治法:调和肠胃,寒热并用。

方用:乌梅丸加减。少腹疼痛、胀满恶寒者加荔枝核、小茴香。胃脘灼热、腹痛加元胡、川楝子。

③脾胃气虚: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神疲乏力,不思饮食,稍进油腻与刺激食物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久泻不止,脾虚下陷加升麻、柴胡、黄芪、乌梅。脾阳虚衰,腹痛喜按,怯寒便溏加干姜、肉桂。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藿香、佩兰、泽泻。肾阳已衰,寒邪内盛可加肉桂。黎明泄泻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者加补骨子、肉蔻。

④阴虚肠燥:便秘数日一行,硬结难解,伴失眠头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阴通便

方用:一贯煎加减。兼气虚加黄芪、太子参,便秘甚者加五仁丸。

⑤肠道瘀滞:大便或溏或秘,左少腹疼痛固定,并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化瘀。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若血瘀明显可加丹参、桃仁、红花,气滞明显加枳实、槟榔、大黄顺气导滞。

总结:肠易激综合征在工业化国家的普遍人群中症状发生率很高。女性多于男性,英国和美国的患病率为5%-25%多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健康教育很重要。对于初诊患者必要检查很重要。让患者认识疾病,纠正患者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不良认知及应对策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建立对肠易激综合征正确认知。饮食治疗也很重要,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限制不耐受饮食,提高对症状发作相关的应急事件的应对耐受能力。

中医学将肠易激综合征归属于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当、先天禀赋不足。基本病机为肝气郁滞、肝气犯脾、脾肾两虚。病位责之于肝、脾、肾、大肠。早期以实证为主,久则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清代吴鹤皋云:泄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于实、脾责之于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模式分析 第4篇

1 关于 IBS 的中医病名问题

传统中医学对疾病的命名方法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出某一疾病的本质特征,主要以某种较为突出的症状为病名。IBS临床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焦虑、失眠等,该病的类似症可能分布于中医学“腹痛”、“腹胀满病”、“泄泻病”、“便秘”、“郁证”、“脏躁”等疾病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将“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 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定义为“肠郁”,该病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IBS的临床特点,遗憾的是,该病名一直未能够得到广泛的临床认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中,对IBS-D采用的病名为“泄泻病( 肠易激综合征) ”; IBS-C的病名为“便秘病( 肠易激综合征) ”,中西医病名相结合,以西医病名为背景,突出该病中医主症的特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2 国内 IBS 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

笔者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等为关键词,检索了199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7年间,在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IBS相关临床研究论文发表情况,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数据资源、重庆维普( VIP) 数字期刊全文数据库,并经过手工检索和筛查,排除实验相关文献和相关西医治疗文献。共检索到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不包括理论探讨、个体经验) 类文献共1218篇。

总体来看,IBS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 图1) ,治疗方法明显多样化。

从中医的治疗方案来看,形成了以自拟方、传统方药化裁、以法论治三种治疗方法为主,中成药、针灸、辨证论治,中药灌肠、推拿、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等多种措施并用的治疗方法体系( 图2) 。

3 中医药治疗方法分析

3. 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临床症状进行收集,归纳为相应的证候,以证候为根据进行处方用药。尽管辨证论治是中医辨治IBS最常用的方法,但临床研究的文献报道却相对较少,约占总数的5% 。

对使用辨证论治的80篇临床文献( 包括临床研究、理论探讨、个人经验) 的分析来看,中医药辨治IBS的证型选择既有其共性,又体现了各不同辨治主体的个体经验。临床使用的证型有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寒热错杂型、阴虚肠燥型、脾胃湿热型、脾胃阴虚型、肾阳偏衰型、肝郁 肠滞型、脾虚湿困型、气滞血瘀型、瘀阻肠络型、寒湿困脾型、湿浊困脾型、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肝郁湿阻型、湿滞气机型、肝郁肠涩型、阳明热结型、寒实内结型、食滞胃肠型、肠道湿热型、心脾两 虚型、气津亏虚型、气滞津枯型、肝郁化火型、寒邪内阻型、肝郁痰结型、气滞湿阻型、气血亏虚型、水湿下注型、痰饮流注型共33类证型,涉及证型285频次,其中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合计占到了证型使用频次的总数的65. 3% ; 从临床辨治主体采用的证候来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三证型的采纳率均在50% 以上; 寒热错杂型、阴虚肠燥型、脾胃湿热型的采纳率在10% 以上,其他各证型的采纳率均在10% 以下。从临床上来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多属于IBS-D的辨证分型; 阴虚肠燥型多为IBS-C的辨证分型,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IBS亚型以IBSD为主,IBS-C次之。

辨证论治一般均是现症为凭,进行辨证分析。有学者提出了分期论治IBS的方法[4,5,6]。该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特色,但临床上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仍不甚清楚。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通则,是在治疗原则层次上对中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概括,其定位应在“理—法—方—药”中“理”的层次上,具体表现为审证求因,多法并存,体现了在最高层次上把握中医治法的能力。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0年发表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IBS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辨证论治[7],但在临床中,先区分IBS的亚型,如以便秘为主型或以腹泻为主型,再辨具体证型来施治,更符合实际。

3. 2 据理、法论治

“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程序,其中理、法层次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与辨证论治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对IBS疾病本身的病机特点的认知,采用据理、法论治者约占临床文献报导的10% 。

3. 2. 1从理论治从理论治的特点是从某一理论为基点,针对IBS的临床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在临床上往往采用以这一理论为中心的系列治法及用药体系。文献 报道的有 从肝论治[8,9]、从肝脾论 治[10,11,12,13]、从肺论治[14]、从体质论治[15]。上述理论从某一理论基点出发立论,并延伸发展出相应的治法体系,某些理论简单专一,如从肝论治、从肺论治; 有的繁杂,如从肝脾论、从肝脾肾论治、从体质论治,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似乎更接近于辨证论治。辨体质论治的方法强调了病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及机体对发病趋向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I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3. 2. 2从法论治从法论治的文献表现为直接以某一治法命名,并以该治法对应的处方进行治疗。治法中的大部分是复合治法,由几种治法组合而来。对115篇文献中的复合治法加以分解,总结出临床常见的治法要素有17类,见表1。临床治法采纳率在10% 以上的有理脾类、调肝类、除湿类、理气类和益肾类,而肝脾同调的治法在文献中的采纳率高达51. 3% ,从而反映了肝脾不和在IBS病机中的地位。

3. 3 以传统方化裁

作为“理—法—方—药”的最后两个环节,方药是与临床疗效关系最为密切的,直接作用于患者, 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由不同的理论,可以产生各种治法,由各种治法又产生各种组方。从理论上而言,由于理、法两个环节的不确定性较大,因为即使是相同的治法,由于组方用药的差异,产出的临床结果可能并不一致。而用传统方化裁,则处方相对固定,将临床有效方剂以特殊的形式固化下来,类似于“方证结合”的医疗模式,体现了固定处方对疾病的特异作用。由于这种处方形式方便、简单,符合一般人的认知,同时,相对于辨证论治的处方多变性,其处方相对固定,因此,在临床研究中较受欢迎,所占的比例约为31. 4% ,仅次于自拟方化裁。

临床采纳率较高者有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逍遥散,均在10% 以上,其余方剂的使用率则较低, 见表2,反证了肝脾不和、脾胃虚弱是IBS的基本病机,与前面辨证论治、据理法论治的结论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

3. 4 自拟方治疗

自拟方是医者自行拟定的处方。这类处方部分是医者是根据其个人经验制定,部分是根据某传统方药化裁而来,但无论是哪一种,这类处方都被赋予了一个独立的方名。而用自拟方进行临床研究似乎是 目前的趋 势,大约占到 了临床研 究的33% 。这类方剂的命名方式有如下几种: ( 1 ) 根据方剂所体现 出的治法 或功效命 名,如疏肝健 脾汤[16]、抑肝扶脾温肾汤[17]等; ( 2) 以方中的某药或某几味药为主命名,如柴梅姜芍汤[18]、仙石胶囊[19]等; ( 3) 通俗化命名,如肠康冲剂[20]、安肠饮[21]等; ( 4) 上述方法复合命名,如乌梅止泻汤[22]、蜥蜴脱敏止泄散[23]; ( 5) 无特殊命名,单纯的冠以“中药”[24]。从文献报道来看,除个别方剂外,绝大多数方剂缺乏深入的研究。

3. 5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做临床研究所占的比例约为7% ,如补脾益肠丸[25]、盐酸小檗碱( 黄连素)[26]、葛根芩连微丸[27]、健胃愈疡片[28]、刺五加注射液[29]等。

3. 6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约占6% ,其常用的取穴如足三里、天枢、关元、上巨虚、合谷、太冲、天枢、中脘、下脘、三阴交、大肠俞等[30,31,32,33,34]。

3. 7 其他治法

其他疗法包括中药灌肠[35]、推拿[36]、穴位埋线[37]、穴位敷贴[38]、穴位注射[39]、体育锻炼[40]、食疗[41]等,合计约占临床研究的8% 。

4 小结

以上以国内研究为基础,对中医药治疗IBS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中药汤药的治疗模式作了系统的文献分析,从辨证论治、据法论治、传统方化裁等方面对临床常见证型、治法、用方作了大致统计,帮助了解中国IBS的治疗现状。国外关于IBS的临床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针灸研究方面[42,43],个别涉及中医方剂研究[44]。由于本文旨在分析中医药的治疗模式,对文献的质量、中医临床疗效及临床研究结论未作过多分析。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低下,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不争的事实,需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的加以改进。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性状或排便习惯异常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根据症状分属于中医“腹痛”、“泄泻”或“便秘”等病症的范畴。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IBS中医药治疗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中医药在IBS的临床治疗上已经形成了中药汤药、中成药、针灸、中药灌肠、推拿、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等多种措施并用的治疗方法体系,其中又以中药汤剂为临床治疗方法的主体。在中药汤药治疗中,以自拟方、传统方药化裁、以法论治及辨证论治为主。在对具体证型及治法的分析中,理脾类与调肝类在IBS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肝脾同治是IBS疾病治疗的重要特点,反映了肝脾不和为IBS的基本病机。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 第5篇

(试行)

目 录

言……………………………………………………………5 组织

措施……………………………………………6 中医临

设臵…………………………………8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11 中

建设……………………………………………………14 中医

培养…………………………………………………17 中医

研究…………………………………………………21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24 中医药

建设…………………………………26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进一步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水平,在总结军地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制定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各类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的中医药工作。

《指南》编制分为资料收集、素材整理、实地调研、分类编写、修改完善、专家论证等几个阶段,历经2年左右的时间。其间,广泛听取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综合医院、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分为前言、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臵、中医专病(专科)建设、中药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共9个方面,对综合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工作做了详尽的介绍,力争在内容上适应需求、突出重点,体现《指南》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指南》编写工作属于首次尝试。受水平所限,《指南》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地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综合医院和有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指南》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应有熟悉中医药政策和知识的院长或副院长分管中医药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医院中医药发展的措施与办法,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中医药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医院在业务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全院中医药业务管理,或在业务管理部门中按照分工安排人员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中医药业务管理,并指导和检查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的中医药工作。

(三)中医临床科室应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制定本科室中医药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组织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与方法,开发中医服务项目与特色中药制剂;在医院统一安排下,负责组织全院中医药业务指导和培训,参与医院中药用药规范的制定工作等。

(四)其他

医院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将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的负责人、业务管理部门分管中医药人员作为医院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等相关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参加会议和活动。

二、管理措施

(一)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并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中医药工作。

(二)保证对中医药科室建设的投入,在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改善中医药科室的工作条件,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他科室同步发展。

(三)制定鼓励和支持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开展业务合作的措施,建立有效协作机制,为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制度保障。

(四)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保证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对中医药人员技术职称的评聘要实行同行评议;对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药人员,聘任指标要实行单列。

(五)制定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六)加强中药质量的控制与监测,规范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七)制定鼓励各临床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措施和办法,积极支持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服务。

(八)建立中医药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纳入医院各临床科室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要注重从中医药服务的数量、质量和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各临床科室进行绩效考核,避免以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考核依据。要将中医病案书写甲级率、中药处方书写合格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药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本科室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相应科室和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置

一、功能定位

(一)中医临床科室是综合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应该发展成为带有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能够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

(二)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专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形成特色和专长,并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

(三)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

二、科室设臵

(一)中医临床科室应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二)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2个。开设中医专业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皮肤科等任选专业。

(四)中医诊室可以与中医治疗室、中药房一起集中设臵,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三、人员配备

(一)中医病房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

(二)中医门诊根据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备一定数量和层次的中医类别医师。承担中医临床带教任务的中医临床科室,可适当增加中医类别医师的数量。

(三)三级医院,至少有1名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二级医院,至少有1名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四)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五)中医临床科室的护士应当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岗位培训,能够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六)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四、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五、设备配臵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根据中医药业务工作的需要,可以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中医诊疗设备。

(三)根据专科业务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四)承担中医药临床教学任务的中医临床科室,应配备与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

六、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

一、专病(专科)的确定

根据综合医院的发展重点、现有中医药工作的基础、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以及当地居民疾病谱等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医院中医专病(专科)建设方向。综合医院重点发展专病,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也可以发展专科。

二、基础条件建设

(一)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中医临床科室开放床位的1/3。

(二)设立中医门诊,专病门诊至少有1个固定的诊室,专科门诊至少有2个固定的诊室。

(三)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诊疗设备,包括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

(四)对中医建设综合医院应按计划投入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五)建立中医数据信息库,内容包括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以及本医学文献信息等。

三、临床能力建设

(一)中医专病(专科)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综合医院中医专病应规划并培育出1个以上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优势病种门诊量应占中医临床科室门诊量的1/3以上。中医专科应规划并培育出2个以上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优势病种门诊量应占中医临床科室门诊量的1/3以上,住院病人也应以此类病种为主。

(二)针对优势病种确定特有的诊疗方法。针对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坚持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每个病种应至少有2项有明显疗效的特色治疗方法,同时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重视中医药康复。优势病种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住院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针对优势病种研究制定中医诊疗常规,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定期对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保证优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全面应用;梳理专病(专科)中医治疗的难点,研究提出中医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医特色护理。开展辨证施护,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病(专科)护理常规,并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四)特色中药制剂。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要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开发并生产用于专病(专科)治疗的医院中药制剂。没有生产条件的,可与有条件和能力的医院或制药企业联合生产院内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品种数量专科应大于2种,专病应大于1种。使用率应占重点病种诊疗人次的50%以上。

(五)认真学习并执行专病(专科)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四、人员配备

对于综合医院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医专科,应配备3人以上的学术团队,中医专病应配备2人以上的学术团队。团队的职称水平、学历水平应明显高于中医临床科室的平均水平,以突出重点。同时,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必须确立专病(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该是在本院该专病(专科)领域造诣最深者。

五、科学研究

综合医院应制定中医专病(专科)科研的计划,对于已经明确发展的中医专病(专科),要优先保证其科研资金的投入。团队成员均应主持或参加与中医专病(专科)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并努力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科研课题。

科研内容主要为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疗效观察等。

六、宣传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宣传对象既包括本院的各科室,也包括社会公众。

(一)面向院内的宣传

主要宣传中医临床科室治疗的重点病种或优势病种或某些病种的优势环节、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和特色中药制剂等内容。

(二)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

主要宣传中医临床科室专病(专科)建设的成果。宣传方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发表与专病(专科)相关的科普文章;参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的健康教育类节目;定期组织医师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教育活动等。

中医临床科室应将以上各种宣传方式纳入科室发展计划,有系统地长期开展宣传,以扩大中医专病(专科)的影响力。可以尝试将宣传的各项工作纳入医院考核内容,以保持宣传推广的可持续性。

中药房建设

一、功能要求

能够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中药品种、数量应当与综合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二、部门设臵

至少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可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臵中药制剂室。

三、人员配备

(一)应配备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三级医院不低于5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三)中药房负责人,三级医院应当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二级医院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四)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负责人,至少应具备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

(六)中药饮片调剂与复核人员,应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七)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应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八)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应有临床药学人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参与中药饮片质量维护。

四、房屋 应。

(二)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10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的面积,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6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

(三)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

五、设备(器具)配臵

中药房的设备(器具)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一)中药储存设备(器具)清晰,无歧义,便于辨明。

(二)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器具)

药斗(架)、调剂台、称量用具(药戥、电子秤等)、粉碎用具(铜缸或小型粉碎机)、冷藏柜、新风除尘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贵重药品柜、毒麻药品柜。

(三)中成药调剂设备(器具)

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贵重药品柜、冷藏柜。

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中药架药物名称

(一)中药房的面积应当与综合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

(四)中药煎煮设备(器具)

煎药用具(煎药机或煎药锅)、包装机(与煎药机相匹配)、饮片浸泡用具、冷藏柜、储物柜。煎煮室应备有量杯(筒)、过滤装臵、计时器、贮药容器、药瓶架等。

(五)临方炮制设备(器具)

根据实际情况选配: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小型煅炉烘干机、消毒锅、标准筛。

六、中药药品管理

(一)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

(二)按照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和毒性中药饮片的采购、存放、保管、调剂等,必须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这些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和质量。

(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采购以及淘汰,应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

七、规章制度

(一)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药品采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执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并成册可用。

中医药人才培养

一、培养对象

主要为综合医院门诊、病房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类别医师、临床类别医师、口腔类别医师、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护理专业人员等。

二、培养方式与内容

(一)学历(学位)教育

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等方式,参加高等学校中医药专业学历(学位)教育,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与知识水平。

(二)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着重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医院应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配备名老中医为指导老师,重点学习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

(三)继续教育

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等形式,主要培养职业道德、传承中医药学术、学习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四)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包括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外出进修,参加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和特点,开展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学伦理、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治未病技术、中成药合理应用、中药材辨识、中药饮片调剂、中医辨证施护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三、具体培养要求

(一)中医类别医师 1.住院医师

主要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掌握所属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和主要病种诊疗方案与基本诊疗技能,熟悉常见病种(病证)的常用方剂和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主治医师

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较高的中医诊疗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3.副主任、主任医师

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学习名医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并掌握本学科临床前沿新进展,重点培养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并且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二)临床类别、口腔类别医师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重点学习《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综合医院临床类别和口腔类别医师熟悉中医药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和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使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药材辨识、中药配伍、中药饮片炮制与调剂、中成药临床应用、中药饮片煎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护理专业人员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中医临床科室的护士能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能够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四、制度建设

(一)推行学术带头人制度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应推行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中医临床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中医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二)建立培训考核制度 综合医院应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将各类人员的培训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并将考核情况与医院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医师执业等相结合。承担中医药教学任务的人员,还应将中医药教学情况纳入其考核内容。

(三)建立保障激励制度

综合医院应制定中医药人才配臵、梯队建设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综合医院的岗位聘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应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在综合医院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科学研究

一、研究定位

(一)综合医院应鼓励和支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为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二)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进一步丰富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技术,提升中医药临床防病治病能力为重点。

(三)要在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综合医院人才、技术、学术及现代设施设备条件,注重多学科参与,结合医院具有优势的现代医学相关领域,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

二、研究内容

在国家中医药科技研究战略指导下,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科研的研究内容应适应需求、坚持特色、把握重点。根据医院的实际,着重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规范的研究。

(二)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病种诊疗方案优化的研究。

(三)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传承研究。

(四)针对临床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开展协定处方以及中药制剂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五)疑难病、危急重症、重大传染病等疾病的中医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

(六)临床专科专病中医治疗难点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

(七)借鉴现代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开展评价方法研究。

三、支撑条件

要将中医药科研纳入医院科研工作计划中,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支撑条件。

(一)配套经费

对国家、军队、省部级中医药科研课题按照一定比例配套科研经费,设立奖励基金。院内课题要落实科研经费,对其他课题给予积极扶持。为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或专病(专科)的科研配套专项资金。

(二)配套设施

1.综合医院应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建设,增加各类学术资源,丰富获取各类学术资源的手段,创造学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如实验室、研究室对中医临床科室科研人员开放。

2.综合医院应积极支持中医药科研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购臵配备。

3.综合医院应积极建立与社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等机构的科研资源共享渠道,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保障多方面的科研资源共享。

四、制度保障

综合医院应建立科研保障制度,保证中医、西医科室同等对待,协调发展。

(一)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的要求,完善课题申报、课题评审、经费保障、课题验收、人员管理、奖惩制度等科研制度。

(二)科研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在综合医院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中医药科研特点和中医临床科室的具体情况,单独建立中医临床科室科研的考核制度和鼓励中医药科研的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科研团队和梯队建设。

五、科研成果认定及推广应用

综合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院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总结和论证等前期工作,按照相关科研成果鉴定要求,做好相应的协调申报工作。在科研成果获得正式鉴定后,积极组织推广应用。对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尽快推广运用到临床;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病案的总结和研究成果应编辑出版并推广使用。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

一、协作机制建立的目的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疾病进程,减少医疗费用。通过加强中西医合作,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使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服务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时、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二、协作的主要方式

(一)会诊转诊

建立并落实中西医相互会诊转诊制度。在明确中医、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势病种、优势环节的基础上,中医、西医临床科室之间应主动向对方临床科室请求会诊或转诊。

(二)诊疗方案制定

建立中医药参与诊疗方案制定制度。综合医院要集中全院力量,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通过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方式,找准中医药切入点和介入时机,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中医临床科室要主动参与医院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制定,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治疗作用。

(三)病例讨论

建立中西医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制度。在对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进行病例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时,西医临床科室应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主动邀请中医临床科室参与本科室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讨论,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与建议,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治疗作用。

(四)卫生应急

建立中西医共同参与卫生应急制度。中医、西医临床科室要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加强沟通协作,共同制定中西医参与卫生应急的技术方案,提高医院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五)学习交流

建立中西医相互学习交流制度。学习交流内容根据对方科室的需要,以临床实用为主。中医可以定期到西医临床科室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理念、诊疗思路以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讲授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中成药合理应用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等;西医可以定期到中医临床科室介绍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中医、西医临床科室的医师可以到对方科室轮转一定时间,相互学习,增进了解。

(六)科研协作

建立中西医科研协作制度。重点要针对临床上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的疑难病、急危重症等疾病,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以及中药的研发等。可以采取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综合医院要制定中医药参与全院会诊转诊、诊疗方案制定、病例讨论、卫生应急、学习交流、学术讲座以及科研协作等医院管理制度,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供制度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二)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协作机制的建立应以制度为保障,可以通过科室之间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科室之间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业务合作。

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的

中医药科室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同时,以中医药文化建设来促进中医药科室的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大家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在中医药科室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中医药科室宗旨、行为规范以及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科室的执行方式,是保障中医药科室人员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服务流程、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以及特定礼仪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同时,应通过以下方式加强规范的落实和执行:

1.建立制度。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可以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员工手册。

2.教育培训。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医药科室人员培训中,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

3.实施考核。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4.树立典型。树立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立身边标杆,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三)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室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在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以及中药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形成浓郁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氛围。要在遵循全院要求、充分体现科室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大众化、个性化、实用性、审美性的原则。

1.中医门诊部

在全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中医门诊部设臵在便于门诊患者就医和取药的楼层。建筑及装修元素中可使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征性、象征性的符号,如具有强烈自然感的水、木、沙石等建筑外形结构设计。

2.中医病房

中医病房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走廊,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营造视觉效果,装修设计元素中可以采用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图标、格言、挂饰、壁画、雕塑、肖像等。设臵生药标本展示、针灸外治器具展示,本科室特色简介,专家特长介绍等项目。

营造听觉效果,可在病区走廊,播放轻柔的中国传统乐曲或中医五行音乐等作为背景音乐。

营造嗅觉效果,可使用具镇静安神效果的香薰,以及种植药物性花草。

3.中药房

依托医院品牌,名老专家形象进行中药房形象建设,树立兼具古朴浓郁中国传统医药气息以及具有合格、高效、卫生的现代化中药学硬件形象。

中药房内部装修,药斗、调剂台面等可采用木结构传统设计;药物包装纸可以设计具有传统医学形象感的图纹。候药区可以通过悬挂名老中医箴言,臵放多宝阁展示中草药标本、中药材优劣对比展示;设臵中药宣传手册架等,装修中可采用古色古香的窗棂、靠椅等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气氛。

4.全院形象建设

全院宣传栏中中医临床科室简介应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可进行养生保健等中医科普知识宣教,及时公告中医临床科室最新动态。

主题词:制度 医院 中医药 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1年5月12日印发

中医药综合治疗 第6篇

【摘 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日益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鉴于该病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的特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凸显出明显优势,在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笔者结合近年来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48-03

肠易激综合征(L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目前还未找出彻底根治的治疗方法,易使病人生存质量下降,耗费过多医疗资源。基于罗马Ⅲ诊断标准[1],IBS被划分成4种临床亚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①腹泻型;②便秘型;③混合型;④未定型,而临床以腹泻型尤为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IBS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0%~15%,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也达到了5%~10%。IBS发病人群无明显受限,男女均有患病的可能,而相对而言,女性发病率更高,男女患病基本保持1∶[KG-*3/5]2的比例水平[3]。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将中医药治疗IBS-D的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没有涉及“肠易激综合征”的描述,但可以根据IBS-D 腹痛、腹泻,并容易因情绪因素而诱发或伴有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将IBS-D 归于“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如《素问·咳论》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器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景岳全书》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李郑生教授及李柏群等学者[4]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产生及发展的关键。脾属阴,与肝木的升散疏泄相调和才不会凝滞中阻;肝为刚脏,脾运化精微对其柔润濡养才能防止其刚强太过。若平素脾胃气虚,而今又受情志不畅的因素侵扰,则肝的疏泄条达失司,横逆乘脾,则脾更虚,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清浊并走大肠而发泄泻。蔡淦教授及高志远[5]等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肝脾失调,久病及肾。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伤及脏腑。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情志不遂,神志郁结,则肝气犯脾,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湿并走肠间而见泄泻。

2 辨证分型

吴兵等[6]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按症状具体分类为下述5种证候: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脾不和,并认为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沈淑华等[7]认为IBS-D主要包括下述证型: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并进一步提出“肝脾气血阴阳不和”是IBS-D发病的基础。

3 治疗

31 辨证论治 彭林[8]认为,IBS-D辨证首在脾胃气虚,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分型论治:①脾胃失调型(12例),治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②湿浊中阻型(25例),治以益气健脾、和中化湿,方以四君子汤合藿香正气散化裁;③肝木乘土型(15例),治以行气疏肝、益气健脾,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化裁;④脾肾阳虚型(6例),治以健脾温阳、固肠止泻, 方以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共治疗患者58例,有效率为 966%,效果满意。范汉淮[9]将IBS-D分为3型:①肝气乘脾型(12例),治以抑肝扶脾、调畅气机 ,方选痛泻要方化裁;②脾胃虚弱型(20例),治以益气渗湿、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③寒热错杂型(8例),治以滋阴补阳、益气温中,方选乌梅丸加减。四型共治疗40例患者,有效率900%,疗效满意。

32 经验方、基本方加减 李柏群等[10]以风芍六君子汤(党参、白术和白芍等九味药),顺气健脾,燥湿祛痰,治疗因脾胃虚弱而致土虚木乘,脾受制于肝,湿浊内藏,气机升降紊乱的IBS-D病人,总有效率为844%。潘宁平[11]采用肠宁方(黄芪、延胡索、白芍、甘草等)对IBS-D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组中的脾虚湿阻证型患者、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总有效率皆是10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778%和900%)。岳妍等[12]采用清心醒脾方(蒺藜、黄连、茯苓等)治疗IBS-D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果显示治疗组优势明显(P<001)。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怡等[13]嘱病人口服金双歧同时予益气调营法进行治疗。汤剂选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炙黄芪、炒白术、陈皮、白芍等)。总有效率是9167%。赵洁等[14]人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合盐酸舍曲林片联合治疗IBS病人,帮助病人缓解郁闷和焦躁等不良情绪,总有效率为923%。黄霖颖[15]采用思密达合痛泻要方(陈皮、柴胡、白芍、白术、甘草等)治疗法,其总有效率为9211%。李玲[16]对采用参苓白术颗粒和匹维溴胺片合并治疗IBS-D病人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依旧比对照组要低。

34 外治法

341 针灸治疗 孔素平等[17]予患者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针刺百会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腧穴。隔姜灸双侧天枢和关元穴。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21%,针刺组总有效率897%,针灸组总有效率933%。裴丽霞等[18]将65名IBS-D肝郁脾虚证病人施以针灸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针灸法进行治疗,主要取下述几大穴位:天枢(双)、印堂、足三里(双)以及百会等;对照组予口服西药“舒特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0%,药物对照组800%,2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同,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包连胜等[19]对肝郁脾虚型IBS-D病人施予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治疗,埋线取穴:中脘、天枢和足三里等(皆为双侧)、水道、外水道以及归来(皆为左侧),肝郁脾虚型加肝俞。隔姜灸取穴如下:中脘、天枢和神阙以及关元。在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取百会、大椎、中脘、关元、天枢、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或皮下有硬结、条索状物等反应物部位进行回旋、雀啄、往返灸,灸至皮肤灼热,其总有效率是7781%。付勇等[20]对灸量使用量不同对IBS病人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相对于传统灸量的热敏灸为治愈率444%,饱和灸量的热敏灸为治愈率750%,在减轻病人腹胀或者腹泻等症状方面效果更佳。

342 灌肠疗法 胡团敏等[21]采用黄术灌肠液灌肠治疗IBS-D。其中观察组病人(76例)予黄术灌肠液进行灌肠治疗,对照组病人(70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治疗。对两组治疗之前和之后的腹痛、腹泻等主要症状评分进行统计,且根据内镜下显示的结肠黏膜改变情况对取得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腹泻症状减轻情况及内镜下黏膜改变情况相较照组更为理想(P<001);腹痛腹胀改善情况,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乔敏[22]以中药(白术、厚朴、炒白芍等)灌肠疗法对79名IBS-D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725%。

343 穴位贴敷疗法 雷淼娜等[23]将60名脾胃虚弱型IBS-D病人予以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其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7%。董靖等[24]将60名IBS-D病人予以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予穴位(中脘、足三里、脾俞、上巨虚等)贴敷安肠散;对照组予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7000%(P<001,P<005)。

344 推拿手法 徐运瑜[25]用背部走罐治疗病人48例,958%的有效率,证明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 可能对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产生抑制效应, 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充血、水肿等得到缓解。连宝领等[26]采用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IBS-D病人40例,所选穴位包括中脘、神阙、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等,对照组38例,选用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53%。

345 食疗 建议多食用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一餐不可过饱,可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忌食冷瓜果。朱慧渊[27]提出能够通过食补达到健脾止泻的效果,根据药食同源理论,选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及甘淡健脾的药物同煮,如薏苡仁粥、百合山药粥等以健脾除湿。张金钟等[28]采用民间食疗方“山高红粥”治疗脾虚泄泻疗效甚佳。山药补脾胃,益气阴;高粱益气和中止泻;红糖温中暖胃、化瘀止泻,米粥温养脾胃,调和诸食、药之效,使健脾止泻之功明显。蒲昭和[29]采用山药苡仁粥治疗顽固性泄泻,方药:生山药500g,薏苡仁1000g,共研成细末,调匀取50g,做糊状粥,加白糖适量,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半月,临床效果较好。

[JP2]346 其他 强化心理排解,免受不良因素刺激,切忌易怒、暴躁、抑郁,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能够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感知以及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产生干预。IBS-D患者也常伴有心理和生活压力,因此它们也是IBS-D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0]。[JP]

4 小结

IBS-D是近些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中医药在治疗此病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不过当下所进行的研究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都不充足,仅以临床研究较为丰富;②关于IBS-D的辨证分型数以及应用标准尚未达成统一,且临床研究中所参考的诊断标准以及效果评估指标未保持一致,不利于进行客观研究以及综合效治疗效果的评估;③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治疗效果评估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未明确规定具体治疗时长,临床随访记录不全善,因此中医药的改善率以及治愈率均偏高。很多中医临床实验设计有失系统化、规范化,主要表现在盲法的应用、入选条件设定等方面。对于以上各种不足和问题,需进一步强化基础性探索实验分析,优化实验设计,联合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构筑一个规范、标准且健全的证型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估机制。同时,中医药研究应当充分汲取西医精华,全面而细致地研究IBS-D。

参考文献

[1]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等.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 5) : 563-565.

[2]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 1) : 4-12.

[3]Grundmann O,Yoon S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 updat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J].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 4) : 691-699.

[4]李柏群,王恩元,王奎.李郑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2014, 27(1):36-38.

[5]高志远,张正利.蔡淦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08,(10):1474-1475.

[6]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7,26(5):312-314.

[7]沈淑华,黄宣,吕宾,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38-1540.

[8]彭林.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J].江西中医药,2005 ,36(6):27.

[9]范汉淮.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 ,8(1):47-48.

[10]李柏群,王恩元,王奎,等.风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评价[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1):25-26.

[11]潘宁平,廖进.肠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3,10(22):110-112.

[12]岳妍,杨强,陈大权,等.清心醒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中医杂志,2010,1:56-57.

[13]张怡,张晓云.益气调营法治疗表虚气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中医急症,2914,23(3):496-497.

[14]赵洁,孙梅花,张冬生.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3):344-345.

[15]黄霖颖.痛泻要方加减联合思密达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观察[J].中医中药,2014,12(3):173-174.

[16]李玲.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2(10):87-88.

[17]孔素平,王文琴,肖宁,等.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5-898.

[18]裴丽霞,孙建华,夏晨,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27-29.

[19]包连胜,高燕.穴位埋线结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36-37.

[20]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45-48.

[21]胡团敏,郑溪水,胡俊,等.黄术灌肠液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2):930-931.

[22]乔敏,闫风.中药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76):124-125.

[23]雷淼娜,朱叶珊,石志敏.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1):135-137.

[24]董靖,章涵.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106-107.

[25]徐运瑜.背部走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63.

[26]连宝领,朱鼎成,萧枫.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 3):60-61.

[27]朱慧渊.基于”脾主运化”探讨IBS内脏高敏感性的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100-101.

[28]张金钟,李伟.山高红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 [J]. 中国民间疗法,2001,9(2):61.

[29]蒲昭和.山药苡仁粥治顽固性泄泻[N].民族医药报,2006-07-21(3).

[30]Surdea-Blaga T,B ban A,Dumitrascu DL.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7):616-626.

中医药综合治疗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术后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和观察组(常规治疗配合中药治疗)各50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术后1~3 d开始配合中药治疗。根据观察组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辩证组方,药用:党参12 g、白术12 g、茯苓9 g、黄芪9 g、当归9 g、熟地12 g、白芍9 g、川芎9 g、柴胡9 g、甘草9 g。气滞者加枳实9 g、陈皮9 g;阴虚者加赤五加9 g、肉苁蓉9 g、丹皮9 g;脾虚者加陈皮9 g、山药12 g、桂枝9 g。煎汤取汁,能口服者口服,不能口服者经胃管注入(胃肠道手术需在进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 m L,每次150 m L早晚分次温服(或经胃管注入)。

1.3观测指标及内容: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和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进行观测,各评估指标标准及方法如下:

1.3.1视觉模拟评分法[3]:评分标准:无疲劳1~2分,睡眠正常;轻度疲劳,3~5分,睡眠尚好;较疲劳,6~8分,睡眠增多;极度疲劳,9~10分,急需睡眠。评分后各值相加。

1.3.2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T)[4]:内容包括: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睡眠质量、时间、效率、紊乱等。每一条目2分,评分后各值相加。

1.3.3心境量表(POMS)[5]:内容及标准:焦虑(0~20),愤怒(0~20),迟钝(0~20),抑郁(0~20),精力(-20~0),迷惑(0~20),与自尊有关的情绪(-20~0)。评分单位为分,计算各评分的代数和。

1.3.4血液指标检测项目及方法:常规生化检查肝功中白蛋白(ALB)及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

1.4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以(x-±s)表示,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资料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VA);计算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 VAS评分、PSQT量表、POMS量表比较:术后第1天最重,逐渐好转,8 d后基本平稳,但对照组仍未达到术前水平,观察组要好于术前。具体情况见表1~3。

2.2血液指标检测比较: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经治疗及加强营养开始上升,观察组患者8 d后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4。

3讨论

POF是患者康复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临床研究较多并取得了进展。笔者认为术后患者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遭到破坏并处于应激状态,故出现气血阴阳不平衡,自我调整、修复能力差。治疗以补血、益气、疏肝为主。

本次研究表明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PSQT量表、POMS量表及血液指标检测与术前1天比较均未见明显改变,但是术后第8天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有了明显的变化,分别为:VAS评分(4.8±1.2)vs(2.8±0.7),P<0.01;PSQT(8.82±2.62)vs(4.84±3.24),P<0.05;POMS(114.2±5.64)vs(94.2±6.40),P<0.05;ALB(35.68±2.63)vs(40.27±3.42),P<0.05;RBC(3.68±0.42)vs(4.10±0.86),P<0.05;HGB(74.1±7.8)vs(92.0±12.4),P<0.05。上述数据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疲劳综合征。

目前对于POF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药对于本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运用、推广。但对其研究及治疗也尚处在探索阶段,今后应需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Zargar-Shoshtari K,Hi II AG.Postoperative fatigue;a review[J].Word J Surg,2009,33(4):738.

[2]秦有,庞凤舜,王浩,等.术后疲劳相关因素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0(19):1146-1450.

[3]Christensen T,Kehlet H.Postoperative fatigue[J].World JSurg,1993,17(2):220-225.

[4]Eyno Ids C.The Pittsburgh SIeep Qua Iity Ingex:a new instrument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Psychiatry Res,1989,28(2):193-213.

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综述 第8篇

1 中医病因病机

对于此病症病机的研究, 大都认为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密切相关。夏桂成[1]教授创立了心-肾-子宫轴学说, 认为肾水之通调, 必赖心气以泄降, 本病病因在于肾阴虚, 天癸乏, 稍久则阴虚及阳, 阳虚则致痰湿壅阻, 但阴虚致心肝气郁, 又易化火, 故见多毛、痤疮、月经后期甚至闭止。桑海莉等[2]佟号等[3]认为本病的病变机理是肾一天癸一冲任轴的平衡关系失调, 肾虚是致病之本, 多兼有痰血癖阻、肝胆郁热。

2 临床治疗

2.1 分型治疗

各医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 结合个人临床经验, 分型尚不统一。徐京晓等[4]将多囊卵巢综合征分为肾虚肝旺、阴虚火旺、肝郁脾虚3型。叶一萍[5]将本病分为肝肾阴虚郁火型、肾阴虚型、肾虚痰湿型, 并认为治疗时尽量避免用壮阳药, 应用滋阴药物培本清源。高雅[6]按中医辨证法将本病分为痰湿型、肾虚夹瘀型、肝经郁热型, 分别以苍附导痰丸、归芍地黄丸、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临床收效良好。

2.2 调周治疗

调周治疗是按照不同月经周期人体的气血变化特点, 给予不同中药配伍进行周期治疗。夏桂成[1]教授创立了心-肾-子宫生殖生理轴学说, 认为以冲任督带等奇经为主, 肾与心、肝、脾、子宫等经脉在内的纵横联系, 正负反馈下形成的月经周期节律、生殖节律。王娜等[7]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经后期予促卵泡汤, 补肾滋阴;经间期予促排卵汤补肾通络, 促发排卵;经前期予黄体汤补肾温阳, 月经期予活血调经汤, 总治愈率为56.4%。李文等[8]将月经周期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及月经期四阶段。卵泡期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之阴、养天癸、调冲任为主。排卵期治疗以促其阴阳转化为宗旨。黄体期治疗上以温肾助阳为大法。月经期以通为主, 使宿血去而新血生。

2.3 单方验方

卢丽为等[9]采用自拟补肾疏肝活血汤治疗PCOS, 基本方:柴胡、郁金、川楝子、仙茅、淫羊藿、莪术、三棱、鳖甲、枸杞子、菟丝子, 随症加减, 每日1剂, 连续治疗6个月, 总有效率87%。张焱等[10]用中药瓜石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患者15例, 药物组成:瓜蒌, 石斛、生地、元参、麦冬、黄芩、牛膝、瞿麦、车前子、益母草。仿照月经周期加减。15例患者均成功受孕。陈小平等[11]总结出补肾疏肝汤治疗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21例。药物组成:菟丝子, 山茱萸, 青皮, 熟地, 白芍, 皂角刺, 杜仲, 柴胡, 龟甲胶, 补骨脂, 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90.48%。

2.4 针灸治疗

王晓燕等[12]用针刺治疗PCOS 26例, 主穴选肝俞、肾俞、关元补肝肾, 脾俞、中脘补脾益气血, 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调气血, 次、子宫、大赫、归来为对症验穴, 6d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80.7%。费义娟[13]等取肝俞、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 于末次月经第5日开始治疗, 每日1次, 每次30min, 电针刺激频率维持3Hz, 强度在5m A以内, 连续15d, 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86.67%。王嘉莉等[14]应用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30例口服二甲双胍, 治疗3个月。结果:效果明显。

3 讨论

PCOS的病因复杂, 目前尚无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定论,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药并用, 在帮助患者恢复月经周期, 促排助孕方面疗效肯定, 但对治病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近年来中西医联合疗法是临床研究的方向,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任何单一治疗, 故进一步探寻两者有效的作用靶点和环节是我们研究的必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是以长期无排卵及高雄激素为特征的内分泌综合征。近年来,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治疗、周期疗法、针灸疗法、疗效机理等方面均有研究,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诊疗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综述。

中医药综合治疗 第9篇

1病因病机

关于PCOS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朱丹溪认为“若是肥盛妇人,享受甚度,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傅青女主科》提出“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的观点,为后世医家从肾治疗PCOS提供理论依据。《内经》云:“肾者,主水,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共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血液运行依赖肾精元气蒸腾气化推动,肾中阴阳相和,阴精充沛,温煦有源,气化有常,气血旺盛流畅;肾精不足则气化无力,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血失流畅,瘀于脉道,可见经色暗淡,有黑色血块,舌紫暗,脉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统摄有度,月经正常。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女子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精气条达,气机通畅,肝血充盈,则月经正常。肝气郁结,血行不畅而为瘀。朱红鹏等[1]认为,肾-天癸-冲任平衡是月经来潮及受孕的必要条件,而PCOS病机与肾虚、痰湿、血瘀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PCOS发病与肾、脾、肝关系密切,肾虚、气滞、血瘀、痰湿是PCOS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2治疗

2.1中医药辨证

中医学认为,肾虚、气滞、痰湿、血瘀是PCOS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治疗以补肾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高雅[2]将60例PCOS患者辨证分为痰湿型38例、肾虚夹瘀型18例、肝经郁热型4例,痰湿型方用苍附导痰汤加减,肾虚夹瘀型方用归芍地黄丸加味,肝经郁热型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总有效率达88.33%,妊娠率50.0%,治疗后患者F-G多毛评分、WHR、BMI及血清LH、T、PRL、胰岛素均降低,卵巢体积缩小。常文艺[3]在中医辨证治疗法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药治疗PCOS,痰湿型补肾健脾、化痰活血,基础方选苍附导痰丸加减,如苍术、香附、陈皮、黄芪、茯苓、当归、仙灵脾、川芎等;肾虚夹瘀型益肾调冲活血,基础方选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如菟丝子、杜仲、枸杞子、熟地、当归、山药、川芎、桃仁、红花等;肝经郁热型泻肝清热、活血调经,基础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山栀子、生地、当归、白芍、茯苓、柴胡、桃仁等。每日1剂,经期停服,服药期间监测BBT;显效60例,有效46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88.33%。郑凯[4]提出肝经郁火和湿热在PCOS中的作用,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8月,月经恢复率为74.7%,基础体温呈双相占35.5%。

2.2针灸治疗

王晓燕等[5]以补肝肾、调气血、化瘀浊为治则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6例,主穴选膈俞、脾俞、肝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子宫、大赫、归来等;肝郁气滞加太冲;脾虚痰湿加丰隆。脾俞、肝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行补法,关元、子宫加灸,其余腧穴行平补平泻刺法;痊愈6例,好转15例,无效5例。庞保珍等[6]根据月经周期采用不同手法针刺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月经第5~9天用补法针刺脾俞、肾俞、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期门;月经第12~15天平补平泻针刺肾俞、命门、中极、血海、行间、子宫;月经先期加太冲、太溪,月经后期及闭经加血海、归来,月经先后无定期加交信;每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37例原发病PCOS患者怀孕15例,故认为补肾健脾,佐以疏肝可促卵子生长;而通调肝脾、行瘀化滞,佐以补肾利于卵子排出。盛鹏杰[7]用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9例,每个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治疗,至月经来的前1天结束,每次留针25mm;基本痊愈14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

2.3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在“肾主生殖”的理论指导下,以调补肾阴阳为基本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卵泡发育各个阶段,给予补肾-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调经周期性用药的治疗方法。郝氏[8]通过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患者46例,通过补肾固冲、化瘀调经之法,自拟中药内服方,采用人工周期疗法分4个阶段加减治疗;基本方:仙灵脾30g、仙茅10g、菟丝子30g、鹿角霜30g、墨旱莲30g、女贞子30g、当归15g、川芎10g、益母草15g、黄芪15g、炙甘草6g;月经后期加用枸杞子、何首乌各30g;排卵前期加丹参、泽兰、香附;排卵后期加杜仲、川断、桑寄生、阿胶;经前期加川牛膝、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月经恢复正常,激素在正常范围内30例;月经周期正常,血激素仍异常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6%,其中10例妊娠。袁雄芳[9]将辨证论治、中药周期疗法融于一体,分肾阳虚、肾阴虚、痰湿型,各型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分别拟促卵泡汤、促排卵汤、促黄体汤、活血调经汤治疗1~3疗程,38例患者治愈26例,好转7例,有效率为86.8%。毕富玺[10]认为月经净后至排卵前为血海空虚、阴精蓄积之时,此时用药应以补肾养血填精为主,佐以助阳,宜用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等滋阴养血药,与补肾阳药紫河车等同用,以阴中求阳;排卵期主要是在重阴的前提下推动转化,促进卵子排出,酌加三棱、莪术、泽兰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品;排卵后至经行前阳长阴消,阴消者,消中有长以延续重阳,用药应阴阳并补,佐以疏肝理气,选用山萸肉、枸杞子、杜仲、巴戟天、香附等。

3结语

中医学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于“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崩漏”等范畴,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肾亏、气滞、血瘀、痰湿。临床常见证型有肾虚、气滞血瘀、痰湿内阻,主要涉及肾、脾、肝三脏。痰湿内蕴致形体肥胖,多毛,面部痤疮,痰湿阻滞冲任,胞宫胞脉闭塞,以致冲任不调,经闭不行;瘀血阻滞,瘀久成徵,以致卵巢包膜增厚;肾藏精而主生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而不能成孕。西医治疗副作用仍较大,且存在停药后易复发的缺点。因此,采用补肾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痰及周期性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月经失调、多毛、痤疮、肥胖等症状,通过中药促排卵提高妊娠率。

参考文献

[1]朱鸿鹏,张龚,苏洁,等.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民间疗法,2001,9(8):9-10.

[2]高雅.辨证论治多囊卵巢综合症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825-826.

[3]常文艺.中医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J].内蒙古中医药,2008,5:19-20.

[4]郑凯.龙胆泻肝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8(7):35.

[5]王晓燕,张玉洁,吴富东,等.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28.

[6]庞保珍,赵焕云.针刺治疗无排卵所致不孕症106例[J].吉林中医药,2004,24(5):44.

[7]盛鹏杰.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2):65.

[8]郝兰枝.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4,8(23):8.

[9]9袁雄芳.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8例[J].福建中医药,2003,34(2):22.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出现水样便、蛋花样便, 每天排便次数超过6次, 部分患儿还出现呕吐、口渴等症状。将100例患儿随机分配为中药组和西药组, 各50例。其中, 中医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为3个月至3.6岁, 平均年龄为2.7岁, 病程为2~7天;轻度脱水患儿37例, 中度脱水患儿13例。西医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为4个月至3.5岁, 平均年龄为2.6岁, 病程为2~7天;轻度脱水患儿34例, 中度脱水患儿1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根据医嘱严格控制食量, 并以米汤、糖水代替患儿主食, 可减轻患儿胃肠道负担。对于出现严重脱水患儿, 要在最短时间内给予静脉注射, 防止患儿出现进一步的电解质紊乱。

1.2.1 西药组

给予患儿抗生素、肠道黏膜保护剂和缓解胃痉挛药物治疗, 疗程为5天。

1.2.2 中药组

根据患儿不同病症给予辨证内服中药和推拿治疗。湿热泻型:治疗处方为葛根15g, 黄连、黄芩、甘草各6g及山楂3g;辅以清小肠、大肠、脾经、推六腑、揉天枢、揉鱼尾、摩腹等推拿方法。风寒泻型:给予藿香正气水5~10mL, 口服, 每天2次;具体推拿方法为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鱼尾、推攒竹。伤食泻型:给予保和丸, 口服, 每天3次;推拿方法为运板门、运内八卦、补脾经、清大肠、揉天枢、摩腹、揉鱼尾。脾虚泻型:药方组成为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肉豆蔻各12g, 党参、甘草、莲子、砂仁、加益智仁、石榴皮各6g, 薏苡仁、桔梗各3g;推拿方法为补脾经、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鱼尾、捏脊、重按脾俞、胃俞。治疗5天为1个疗程, 水煎服, 分早晚2次服用。推拿一般以滑石粉、姜葱汁为润滑剂, 每天1次即可。

1.3 疗效标准

将临床效果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3个等级: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大便出现具体形状, 排便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患儿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 排便次数及便中水分也有明显降低, 大便偶然会出现脂肪球或白细胞;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临床效果。

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组患儿治愈19例, 好转10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0.0%;西药组患儿治愈11例, 好转17例, 无效22例, 总有效率为56.0%。中药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常发于半岁到3岁幼儿, 尤以夏季发病率最高。我国医学认为, 引起小儿腹泻主要原因为小儿脏腑没有充分发育, 肠胃功能发育不成熟, 小儿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侵袭而引起腹泻, 或由于饮食不当造成饮食内伤及患儿自身的脾胃虚弱所致。小儿腹泻发病位置在其脾胃处, 脾胃升降又是引起患儿胃动力失常的关键性因素[2]。因此, 临床治疗小儿腹泻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 虚证则以扶正益气、温阳健脾为主, 从而实现止泻的目的。中药药物辅以推拿刺激患儿穴位,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儿具体症状进行推拿, 改善患儿内部阴阳失调病理状态, 加速阴阳恢复速度。本研究中, 中药治疗能明显提高小儿腹泻总有效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3]。

综上所述,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能明显提高患儿治愈率, 药物性质比较温和, 且操作简单, 副作用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伟雄.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4) :57-58.

[2]李虹, 张亚平.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2) :85-86.

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第11篇

在医学上,更年期是指从中年向老年转变的一个阶段,一般女性在45~55岁,男性为55岁~65岁。对女性来说,绝经是女性更年期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但是,绝经期与更年期不是同一个概念,更年期应是“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的总和。除绝经外,女性更年期还有或多或少的以下生理变化:性欲减退,房事不适或疼痛;易激动,爱发脾气;郁郁寡欢,有时多疑;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等。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更年期出现的或轻或重的以植物神经紊乱为主的证候群。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潮热、潮红、出汗及精神、神经症状。而对男性来说,更年期的标志主要是精神紧张或抑郁、易于疲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潮热、出汗、性欲下降等一系列症状。比较而言,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群比女性的少,因为男性更年期的雄激素降低,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处方用药,以女性为例,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三型论治:

(一)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月经周期缩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头晕,耳鸣,面颊阵发性烘热,出汗,腰膝酸痛,足跟疼,或皮肤干燥,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一般用左归丸和二至丸。若出现双目干涩等症,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用百合地黄汤或甘麦大枣汤和黄连阿胶汤加减。

(二)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苔薄白,脉沉细弱。处方用右归丸加减。

(三)肾阴阳俱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处方一般用二仙汤和二至丸。常用中成药可根据症状而加减,如肾虚症状明显,就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地黄丸类中成药;失眠、烦躁类症状明显,就选用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安神安志丸等安神丸类中成药;抑郁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加味逍遥散类中成药。而由同仁堂从上万首古代中医名方中筛选出的坤宝丸,在治疗和保健上,都体现了相当的优势,受到医生和患者的信赖。由于男性和女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肝肾不足,所以选用药物上基本是一致的,尤其是坤宝丸,男性在出现更年期症状时,可以毫不犹豫地选用。如果男性在性功能上的障碍问题比较明显时,可选用参茸三鞭丸、百补增力丸等扶阳类中成药。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小儿推拿

小儿腹泻以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稀烂便、水样便为主要特征,多发于3岁以下儿童,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会逐渐降低,但病死率最高达4%,是儿科常见的消化性疾病[1]。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病毒感染,早期喂养不当,气候骤变等,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治疗。现阶段患儿用西医治疗,疗效欠佳。现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法,运用中药内服结合小儿推拿,综合治疗小儿腹泻,取得较佳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腹泻患儿100例,临床均可见水样便、蛋花样便,大便每日6次以上,部分患儿出现呕吐、口渴,体查腹部可闻及活跃肠鸣音,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50例。中医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个月~3.6岁,平均2.7岁,病程2~7天,轻度脱水37例中度脱水13例;西医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由4个月~3.5岁,平均2.6岁,病程2~7天,轻度脱水34例,中度脱水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中医组中,给予辩证,其中,属于湿热泻者12例,可见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肛门灼痛,小便短赤,可伴发热呕吐,烦恼,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风寒泻者11例,可见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小便清白,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伤食泻者14例: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多,不死乳食,舌厚腻,脉滑实,指纹滞。脾虚泻13例,可见大便稀薄,以食后泄泻为主,时轻时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见大便清稀无臭,面色恍白,肢体欠温,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减少食量,以米汤、糖水等代替,减少肠胃负担。脱水严重者,尽快给予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1.2.1 西医组:

:给予使用抗生素,肠道黏膜保护剂和缓解胃痉挛药物,治疗5天。

1.2.2 中医组:

:根据不同辩证给予不同的中药内服和小儿推拿。

1.2.2. 1 湿热泻:

:方为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15g,黄连6g,黄芩6g,甘草6g,山楂3g。推拿方法:清脾经、清小肠、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摩腹。

1.2.2. 2 风寒泻:

给予口服藿香正气水,每次5~10ml,一日2次。推拿方法: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推攒竹。

1.2.2. 3 伤食泻:

给予口服保和丸,每次口服1/4丸,一日3次。推拿方法:运板门、运内八卦、补脾经、清大肠、揉天枢、摩腹、揉中脘、揉龟尾。

1.2.2. 4 脾虚泻:

拟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6g,山药12g,莲子6g,白扁豆12g,薏苡仁3g,砂仁6g,桔梗3g,若久泻不止,加益智仁6g,肉豆蔻12g,石榴皮6g。推拿方法: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重按脾俞、肾俞。

以上药物水煎服,1日2次,分早晚温服,以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一个疗程。推拿操作中所用的润滑剂,一般采用滑石粉、姜葱汁,每日推拿1次,。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以下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次数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次数和水分减少,大便常规偶见脂肪球或白细胞;无效:治疗后症状、大便次数和水分,大便常规均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SP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治愈19例,好转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西医组治愈11例,好转17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56%;两组比较,中医组无论是治愈率还是好转率均高于西医组,可见中医组疗效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夏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认为,轮状病毒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且小儿肠道未完全发育成熟,肠壁薄,通透性强,导致大量病毒容易繁殖,出现腹泻的情况,故西医多以抗病毒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小儿脏腑未充,脾常不足,肠胃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泄泻,或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所致[3,4]。其病位在脾胃,有报道认为脾胃升降失常是导致胃动力障碍的关键。因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胃主降,食物饮食后,以胃的功能提供向下行的动力,而脾气配合其消化、吸收。若升降失调,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合而下形成泄泻[5~7]。而中医又有“无湿不成泄”的说法,认为泄泻皆与湿有关。故治疗小儿泄泻时,需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则以祛邪为主,以清肠化湿、消食导滞、祛风散寒为主;虚证给予扶正益气,温阳健脾为主,共同达到止泻的作用。中药中,葛根黄连黄芩汤解表退热,清肠化湿止泻;藿香正气水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保和丸运脾和胃,消食导滞;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小儿推拿通过点、按、摸、揉等方式刺激治疗点和穴位,调整和改变人体信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有研究表示,通过推拿,能够明显提高胃电图频率,增加胃蠕动,刺激脾经、胃等穴位,能够提升胃游离酸总酸度、胃酯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增加胃功能和免疫力[8,9]。通过辩证,对不同的症型选择不同的穴位,刺激方法和刺激量,从而改善患儿内部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促进阴阳的恢复。推拿中,选用补脾经、揉脾俞、肾俞、摸腹健脾化湿,达到运气止泻的效果;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推小肠、推大肠以达到固肠止泻的作用;运内八卦达到行气消食,理气宽胸的作用;推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10]。

本研究中,中医综合疗法的无论是治愈率还是好转率,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且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多采用中成药,减少患儿不配合情况。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多数患儿均有安静,欢快,合作的表现,提供了解决小儿服药难的新途径,避免了西医治疗中打针和菌群失调等副作用,且操作简单快捷,不良反应少,父母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6~109

[2]黄伟雄.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99~100

[3]黄远军.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腹泻48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00

[4]李辛夷.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腹泻6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3):31~32

[5]和建英.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腹泻144例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0):57

[6]朱艳屏.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2~13

[7]何广吉.中药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09~110

[8]孙安达,玉莉莉,尚丽莉.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腹泻320例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J].中医研究,2008;20(8):33~35

[9]叶琴.中药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65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