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第3课(精选6篇)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第3课 第1篇
第3课 集字临摹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集字临摹的基本方法。
2.集字创作“中国梦”三字书法作品,掌握“中国梦”三的书写特点。3.感悟习总书记的“伟大中国梦”,体验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集字临摹练习(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板块包括了“集字解读、临习指导、作品展示、课外拓展”四部分。学生经过三、四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集字临摹练习是书法作品创作的一种方法,学生既能得到书写技法的训练,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掌握书法创作的一些基本章法。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写好“中国梦”三个字。
难点:处理好三个字的大小、笔画粗细、字距宽窄等章法白。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示范作品等。板书设计 集字临摹练习
作品的组成:正文、落款、印章。
文字处理:笔画多的字线条略细、笔画少的字线条略粗 中:“口”部呈扁状,悬针竖写正中间、挺拔有力 国:呈长方形,两竖左细右粗,左短右长 梦:上部紧凑,横钩伸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集字作品“中国梦”,请学生欣赏。
教师:今天我们来完成一幅内容为“中国梦”的集字作品。2.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一)》。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含义。集字作品中“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的梦。2.观察分析。
(1)请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是什么幅式?这是一件横幅
(2)请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是由哪几部分组L成的?这幅作正文、落款、印章三部分组成。
(3)观察并思考:“中国梦”三个字的大小有何变化?笔画的字线条略细,笔画少的字线条略粗。
(4)字与字之间布白特点:字间距略小于一个字的大小。
(5)请学生思考:落款的内容可以写些什么?时间、内容、作者姓名等。(6)落款字的大小:正文字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小 3.分析“中国梦”三个字的写法。(1)请学生书写这三个字,并分组讨论。(2)教师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并小结。
“中”字“口”部呈扁状,上宽下窄,悬针竖从“口”部中穿过,挺拔有力。“国”字为全包围结构。方框呈长方形,横细竖粗,左右两左细右粗,左短右长,内部笔画紧凑。
“梦”字形态较长,上部紧密,笔画之间的距离小,中间的秀宝盖伸展;“夕”部横撇的撇画向左下伸展,斜中求正。4.学生练习三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5.评一评:对学生在书写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三、集字创作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等处的折法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字的大小、留白是否统一协调。4.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作品展示等方法选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体验书法创作带来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讲解“中国”三个字写成条幅如何安排,写成扇雨加安排,回家后试着进行二次创作。
2.延伸思考:利用今天学习集字创作的方法,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精忠报国”四字
五、整理反思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今天集字临摹创了“中国梦”的书法作品。3.清洁、整理学具。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第3课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提按运笔技法。
2.通过提按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提与按的书写方法。
3.体验提按产生的线条变化美感。
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运笔的提按》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本课板块包括了“看一看、练一练、找一找、想一想”四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按、重按、提、轻提、由按到提、由提到按几种书写技法。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提按的运笔方法。
难点:掌握提按之间的转换技法。
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板书设计 我来写贺卡
师:左高右低、左收右放 恩:上窄下宽、上收下放
制作方法:可以运用剪、画、贴、写等多种方法制作
贺卡内容:天天开心,心想事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永葆青春、桃李满园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日子吗?这是我国的第几个教师节呢?这么重要的日子我们可以怎样来庆贺呢? 2.出示本课课题:(我来写贺卡》
二、学习新知
1.展示各种贺卡,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毛笔制作贺卡的魅力。
2.展示贺卡“师恩”,让学生观察版面设计及“师恩”二字的书写特点(1)观察“师”字的结构特点。
师:左右结构,左高右低,左收右放,末笔悬针树伸展(2)观察“恩”字的结构特点。恩:上窄下宽、上收下放,心字底的三点相互呼应。
3.学生练习书写例字三遍。
4.评一评: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巩固左高右低,左收右放,上窄下宽、上收下放的书写规律
三、制作贺卡
1.学生讨论怎么设计写有“师恩”两字的贺卡
2.学生选择一种颜色的卡纸进行设计,考虑字的位置、大小以及周边如何装饰等,可以采用剪、画、贴、写等多种方法来
3.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裁剪时注意安全。
4.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兴趣。
四、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教师节黄卡的内容除了“师思”两字,还可以写哪些内容?还可以写天天开心、心想事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水葆青春、桃李满园等。格式除了横写,还可以怎么写?还可以竖写、扇形写等。
2.延伸思考:当想写的字写不好时,有哪些办法可以将它写好?可以集字、查书法字典、请老师书写范字等。
五、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可以学以致用,用毛笔亲手写张贺卡来表达对老师辛勤教导的感恩,祝老师们教师节开心快乐。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第3课 第3篇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第3课 第4篇
1.了解“学而时习之”的出处和含义。
2.引导学生了解颜楷不同点画形态及书写方法,把字写得端正、匀称、美观,各部分搭配合理。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集字临摹练习(三)》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板块包括“集字解读、临习指导、作品展示、课外拓展”四部分在前两个单元已做过集字练习,学生对横幅、条幅的书法形式已经有所了解,本次集字练习的作品字数有所增加,为的是能让学生学会协调字与字的关系,逐步学会书写字数较多的集字作品。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字形结构。难点:集字创作时把握好字与字的关系。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示范作品等。板书设计
集字临摹练习(三)学而时习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片出示“学而时习之”,请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是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三)
二、学习新知 1.集字解读
(1)出示“学而时习之”五字,请学生观察、讨论这五字中些笔画比较难写。根据学生回答,单独练习横折的写法。
(2)学生察分析五个字的书“学”字中间宽面”字字形扁个纵向笔画的间距要匀称“时”字左窄右宽右部横画间距均匀,长知、曲直均有变化习”字上横下纵,笔画横细竖粗,间距均匀少”字左缩右伸横撤笔断意连,捺画伸展(3)教师运用投影仪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
(4)学生临写,教师点评反馈。发现有比较优秀的作业,可及时进行展示、点评。2.作品欣赏
(1)出示横幅和条幅作品,欣赏并说说书写作品时的注意点。
教师总结:正文的字大,落款的字小。正文字的大小整体均衡,又有变化。“学”字笔画多,在作品中的字形可以写得略大“而”字笔画少,字形较小。“时”字的结构要紧凑,左右不可分太开。“习”字上面部分宜偏。“之”字捺画伸展。
三、学生临写
1.分发事先准备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的折法和留白等。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字的大小、布白是否协调合理。
四、整理延伸
1.学生互评,提高欣赏水平。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推荐作品展示,集体欣赏,点评,教师在评价标准上做些适当引导。
2.举办班级的书法展,展出今天临写的“学而时习之”。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第5篇
第一单元 第1课 运笔的提按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笔提按的写法。
2.了解不同书法家运笔的提按变化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提按 教学过程:
一、激励导入
我国教育学家、文字学家、诗人郭沫若早就在1962年指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大书法家沈尹默说:“练字不但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可以养成善于观察、考虑、处理事务的敏锐和宁静的头脑。”他们两位都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他们的话,是一生学字的经验总结,很有道理。
练一手潇洒漂亮的字,塑一张高素质第二脸孔;练一手潇洒漂亮的字,增一份赢得成功的自信。你想用潇洒漂亮的字,来装点你美好的人生吗?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二、学习“提”和“按”
提按是学习书法极其重要的技巧,可以说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离不开提按。正确运用提按,能写出优美的笔画。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提按转换丰富。
1.观察提按的变化,发现区别 教师出示:(1)轻按起笔;
(2)折笔向右按笔下行;(3)渐行渐按;(4)向右下重按:(5)向又渐提渐行:(6)快提后收笔。2.练一练 临写下面例字 丈 女 久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3.找一找
比较不同书法家运笔的提按变化特点,以“之”为例。柳公权 褚遂良 欧阳询 赵孟頫
三、总结
连续不断,持之以恒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没有掌握,当然谈不上进步,而生硬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根据经验,楷书练字临帖,每天差不多要写二百多字,必须一次性连续不断写完。这才能达到一定的量才有一定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这也是锻炼毅力的好办法。学习时要象蚯蚓钻进泥土里似的,一头钻进字帖里,专心致志。每天抽一定时间临摹帖,注意运笔的提、按,滴水穿石,日久见功夫,辛勤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四、作业 完成书法练习
五、教学反思
第2课 我来写贺卡
教学目标:
1.学习写贺卡。
2.了解“尊师重教”的书写规律。3.感恩教师的辛勤付出。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尊师重教” 感恩教师的付出。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狂草大师怀素》
1.教师讲故事,学生仔细听。
2.让学生说听后的感想。(学书法要不怕累,一定要持之以恒。)
二、新课指导
1.教师用辛勤的汗水哺育着我们健康成长。师恩难忘,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用毛笔写张贺卡,祝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开心。2.临习指导
“师”字左高右低,左收右放,末笔悬针竖长伸。“恩”字上窄下宽,上收下放,“心”的三点相互呼应。3.贺卡展示
PPT 展示:贺卡:天天开心 尊师重教
我们可以在自制的贺卡或买来的贺卡上用毛笔书写自己想对老师表达的祝福,赠送给自己的老师。4.练一练 尊 师 重 教 教师书写展示 学生临摹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外拓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在贺卡上用毛笔书写“心想事成”、“桃李满园”等。
四、总结
“尊师重教”四个字分量极重,我们在书写的同时,不要忘记教师的辛勤付出。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六、教学反思
第3课 集字临摹练习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书写“中国梦想”; 2.了解中国梦。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梦”的正确书法。难点:把握横幅、条幅的结构布局。教学准备:笔、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二、临习指导
“中”字“口”呈扁状,上大下小,竖从中间穿过,挺劲有力。“国”字外框笔画横细竖粗,内部笔画较细。
“梦”字体态较长,上部紧密,笔画之间的距离小,横钩向右伸展;“夕”撇长而向左下伸,斜中求正。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中 国 梦 想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作品展示 横幅 条幅 书写要点:
三个字写成横幅时,大小穿插,每个字笔画多少不一,组合在一起时,笔画多的字不能太大;
三个字写成条幅时,上中下重心对正,中间字小一点,末尾字大一点。
四、课外拓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精忠报国”。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六、教学反思
第2单元
第4课 人字头与登字头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人字头与登字头; 2.了解泰山刻石。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人字头和登字头; 2.写好“金、翕、登、发” 教学过程:
一、偏旁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写好部首对写好汉字特别重要,今天,我们学习书写人字头和登字头。
二、要领图解 人笔顺笔法展示
人字头先撇后捺。撇画露锋尖收,捺画露锋尖起,中段粗重。登字头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令 舍 登 发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人字头由撇捺组成,撇轻捺重。登字头一般请况下左小右大,有时右捺写成长点。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人字头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翕”人字头下面笔画较多,撇捺左右舒展,容纳下面部分;
“发”字上面的登字左低右高,下部分结构要左右对称,末笔捺改为点。
七、知识链接 泰山刻石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5课 四点底和皿字底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四点底与皿字底; 2.了解石门颂。教学重难点:
3.学习四点底和皿字底; 4.写好“无、烈、盖、盘”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四点底与皿字底。
二、要领图解
四点自左向右写。左点偏向左下,第二点竖而偏左,第三点高,最后一点偏向右下。
笔顺笔法展示
皿字底的中竖画左细右粗,长横起笔较轻收笔较重。登字头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照 默 盖 盛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四点底的每个点呈纵向,左右两点相向呼应。皿字底四短竖上松下紧,下横长。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人字头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翕”人字头下面笔画较多,撇捺左右舒展,容纳下面部分;
“发”字上面的登字左低右高,下部分结构要左右对称,末笔捺改为点。
七、知识链接 泰山刻石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6课 八字头与八字底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八字与八字底; 2.了解乙瑛碑。教学重难点:
5.学习八字头和八字底; 6.写好“前、首、共、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八字头与八字底。
二、要领图解
八字头两点先左后右。左点短,右点长。笔顺笔法展示
八字底两点先左后右,左点长细,右点厚实,左低右高。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照 默 盖 盛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八字头有两种写法:一种左圆点、右撇点;一种左撇点、右圆点。八字底也有两种写法,左边有撇点和提点两种,右点的写法一般用侧点。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八字头和八字底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首”字上部分取横势,左右伸展;下部分取纵势,对准八字头两点中心。“具”字上窄下宽,末横要斜长,八字底左右分开,能托住上部。
七、知识链接 乙瑛碑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7课 集字临摹练习
(二)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书写“上善若水”。教学重难点: 学习上善若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上善若水”。
二、集字解读
“上善若水”,出自我国传统典籍《道德经》。意思是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做人的道理也一样,这样的品格是十分高尚的。
三、临习指导
“上”字竖画粗壮厚实,起笔力量要重,“善”字横画长短错落,中横舒展。“若”字上下小中间大。“水”字撇捺舒展,左右基本对称。
四、作品展示 横幅 上善若水
五、书写要点
四个字的横幅作品中,如有字形特别扁的,位置宜稍偏上,每个字的形态要有变化。“上”字需粗重。“善”字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下伸展。“若”字字形方正,中横伸展。“水”字字形扁而宽,不可太大。
六、课外拓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万象更新”。
七、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八、教学反思
第8课 日字头与日字底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炅、是、昔、书”; 2.了解“日”的字形演变。教学重难点:
学习“炅、是、昔、书”;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日字头与日字底。
二、要领图解
日字头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两短横。形态瘦长。笔顺笔法展示
日字底笔顺同日字头。形态略宽,以求沉稳。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是 炅 普 替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日字头和日字底呈长形时,竖长横短;呈扁形时,竖短横长。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日字头和日字底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晃”字上窄下宽,日字头扁小;“光”左右伸展,托住整字。“智”字上宽下窄,“知”
左长右短呈扁形;日字底宽窄适度,竖左细右粗,左短右长。
七、知识链接 “日”的字形演变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9课 心字底与贝字底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思、感、资、贞”; 2.了解“心”的字形演变。教学重难点:
学习“思、感、资、贞”;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心字底与贝字底。
二、要领图解
心字底先写左点再写卧钩,先中点后右点。三点左低右高。笔顺笔法展示
贝字底左竖短,横折形长,三横有长短,下两点要能托住上部分。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志 想 贤 质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心字底由三点和卧钩组成,呈扁状,三点左低右高。贝字底呈纵势,下两点撑开;撇点较长,向左伸;中间两横靠左,不与右竖相接。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心字底和贝字底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息”字上纵下横,心子底左右取势,托住上部。“(质)”字上横下纵,贝字底下两点撑开托住上部。
七、知识链接 “心”的字形演变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10课 山字头与京字头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崇、岁、玄、夜”; 2.了解礼器碑。教学重难点:
学习“崇、岁、玄、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山字头与京字头。
二、要领图解
山字头中间竖短而斜向左下。竖折分笔写成。右短竖壮实。整体左低右高。笔顺笔法展示
京字头先写点在写横。点取直势,形态粗壮,横画细长,左低右高。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崇 岩 夜 京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山字头三竖略斜,中间竖略长,横画向右上斜。京字头点居横中,形态丰富,或竖或侧,横略向右上斜。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京字头的特点 玄 夜 玄 言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岑”字山字头较小,“今”撇捺舒展。“亭”字的京字头要比中间秃宝盖短,竖钩出钩较长。
七、知识链接 礼器碑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11课 集字临摹练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学、而、时、习”; 2.了解书法作品。教学重难点:
学习“学、而、时、习”;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学而时习之。
二、集字解读
“学而时习之”,出自我国传统典籍《论语》。意思是说,我们学习了知识后,还要时常温习巩固。
三、练一练
教师指导:“(学)”字中间宽,上部分紧密,下部分疏朗。“而”字形扁,四个纵向笔画的间距要匀称。“(时)”字左窄右宽。“(习)”字上横下纵。“之”字左缩右伸。
四、作品展示
书写要点:“(学)”字笔画多,字形较大;“而”字笔画少,字形较小,对比明显。“之”字捺画粗重舒展。
五、课外拓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夜静春山空”。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七、教学反思
第12课 厂字旁与广字旁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辰、厥、府、庭”; 2.了解西狭颂。教学重难点:
学习“辰、厥、府、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厂字旁与广字旁。
二、要领图解
厂字旁横画斜而短,撇画先竖后转向左下。笔顺笔法展示
广字旁先写点,后写横,撇露起尖收。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座 度 唐 辰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厂字旁和广字旁写法相似。厂字旁横稍上斜,撇斜长。广字旁横的长短视下部分宽窄而定,横较细,撇细长略带弧度,点居横中。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厂字旁与广字旁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阙字由于笔画较多,厂字旁的横较长,撇较细,被包围的部分左右对等,改捺为点。“庭”字点居横中,广字旁的撇与“廷”的按左右伸展,撇轻捺重。
七、知识链接 西狭颂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13课 走之底与走字旁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近、通、起、超”; 2.了解“走”的字形演变。教学重难点:
学习“近、通、起、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走之底与走字旁。
二、要领图解
走字底点取平势,横折折撇短小呈纵势,平捺上平下斜。笔顺笔法展示
走字旁先写“土”,再写竖和短横,最后斜撇和捺。撇短呈纵势,捺长取横势。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迎 造 起 赵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走之底与走字旁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通”字的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甬”高于走之底。“超”字的走字旁要包围托住“召”,捺要由轻变重在提锋收笔,尽量舒展。
七、知识链接 “走”的字形演变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14课 同字框与门字框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同、用、开、问”; 2.了解“门”的字形演变。教学重难点:
学习“同、用、开、问”;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同字框与门字框。
二、要领图解
同字框先写竖再写横折钩。左竖短,横折钩的钩朝左上。笔顺笔法展示
门字框先写竖在写横折,两横短小。竖折较直,内横靠左,横折钩形长。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同 闻 问 开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同字框和门字框,框的宽窄应视框里的笔画多少而定,如笔画多,框应略宽,笔画略细;笔画少,框应略小,笔画略粗。门字框要注意左短右长,左小右大。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同字框与门字框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同”字中同字框左竖细,横细,竖钩较粗,里面部分上靠。“(问)“字的门字框左小右大,“口”上靠。
七、知识链接 “门”的字形演变
八、作 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15课 方框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团、圆、因、围”; 2.了解曹全碑。教学重难点:
学习“团、圆、因、围”;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方框。
二、要领图解
先写竖,在写横折。写完被包围部分再写长横封口。笔顺笔法展示
三、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下面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四 因 圆 围
四、练一练
教师指导:方框左竖细短,右竖钩粗长。末横要连接右竖钩的钩。
五、比一比
比较不同书法家写方框的特点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赵孟頫
六、临习指导
“因”字方框内笔画较少,“大”偏左靠上,笔画较粗。“(围)”字方框内笔画繁多,与上下横相粘,线条较细。
七、知识链接——曹全碑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九、教学反思
第16课 集字临摹练习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天、地、正、气”; 2.欣赏书法作品。教学重难点:
学习“天、地、正、气”;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天地正气。
二、集字解读
“天地有正气,出自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一股浩然正气。
三、练一练
教师指导:“天”字撇捺舒展。“地”字左窄右宽,左纵右横,左缩右伸。“有”字上横下纵。“正”字纵横间距匀称,上缩下伸。“(气)”字横折弯钩的弯钩部分,应向内收而圆劲有力,出钩爽利。
四、作品展示 斗方 条幅
五、课外拓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天高秋月明”。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西泠印社-五年级上册书法第3课 第6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基本的提按运笔技法。
2、通过提按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提与按的书写方法。
3、体验提按产生的线条变化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提按的运笔方法。教学 难点:
掌握提按之间的转换技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捺画,让学生整体感知捺画的基本形态。请学生说说撩画的粗细变化是通过怎样的运笔技法实现的。(通过毛笔的提按实现的。)
2、出示本课课题:《运笔的提按》。
二、学习新知
1、感知提按。
请学生观察回答:捺画中哪个部位最细,哪个部位最粗?这样的提按是怎么运笔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提按是毛笔书写中重要的技法。提笔是指在垂直方向,向提起笔毫的动作:按笔与“提”相对,指垂直向下按压笔毫的动什可以说,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动作转换的过程。
2、尝试书写
教师示范提按基本技法(或播放相应视频)后,请学生尝试。
(1)用笔肚甚至笔根大胆按压笔毫,练习书写长线条,体验按笔的技法。
(2)用笔尖练习书写长线条,能写多细写多细,进行提笔练习体验提笔的技法。
3、学习捺画的提按
(1)分析捺画的提按变化过程:轻按起笔→折笔向右→渐行渐按→向右下重按→向右渐提渐行→快提后收笔。
(2)教师演示捺画的提按动作变化过程(或播放相应视频)。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4)评一评: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4、、练习提按的转换
(1)练习写撇点:从重按笔写撤,再由提笔到按笔写长点,组合练习撤点的写法,体验按笔→提笔→按笔的动作转换。
(2)练习写横撇:起笔轻按,收笔由按到提丈欠久。(3)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提按动作是否到位。
(4)作业点: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兴趣按动作技法。
三、拓展延伸 比较不同书书法家运笔的提案变化的特点。
四、整理总结
1、师生问答
教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知道了提按的用笔方法。
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提按动作在书法中的作用很大,不同的提按写出的字具有不同美感。
2、清洁,整理学具。
2课 我来写贺卡
教学目标 :
1、学习写贺卡。
2、了解“尊师重教”的书写规律。
3、感恩教师的辛勤付出。教学重点:
学习写“尊师重教。教学 难点:
感恩教师的付出。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狂草大师怀素》
1、教师讲故事,学生仔细听。
2、让学生说听后的感想。(学书法要不怕累,一定要持之以恒。)
二、新课指导
1、教师用辛勤的汗水哺育着我们健康成长。师恩难忘,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用毛笔写张贺卡,祝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2、临习指导
“师”字左高右低,左收右放,末笔悬针竖长伸。“恩”字上窄下宽,上收下放,“心”的三点相互呼应。
3、贺卡展示
PPT展示:贺卡:天天开心
尊师重教
我们可以在自制的贺卡或买来的贺卡上用毛笔书写自己想对老师表达的祝福,赠送给自己的老师。
4、练一练
尊
师
重
教
教师书写展示
学生临摹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外拓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在贺卡上用毛笔书写“心想事成”、“桃李满园”等。
四、整理总结
“尊师重教”四个字分量极重,我们在书写的同时,不要忘记教师的辛勤付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3课 集字临摹练习
(一)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集字临摹的基本方法。
2、集字创作“中国梦”三字书法作品,掌握“中国梦”三的书写特点。
3、感悟习总书记的“伟大中国梦”,体验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勤付出。教学重点:
写好“中国梦”三个字。教学 难点:
处理好三个字的大小、笔画粗细、字距宽窄等章法白。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集字作品“中国梦”,请学生欣赏。
教师:今天我们来完成一幅内容为“中国梦”的集字作品。
2、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一)》。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含义。
集字作品中“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的梦。
2、观察分析。
(1)请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是什么幅式?这是一件横幅。
(2)请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是由哪几部分组L成的?这幅作正文、落款、印章三部分组成。
(3)观察并思考:“中国梦”三个字的大小有何变化?笔画的字线条略细,笔画少的字线条略粗。
(4)字与字之间布白特点:字间距略小于一个字的大小。
(5)请学生思考:落款的内容可以写些什么?时间、内容、作者姓名等。(6)落款字的大小:正文字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小。
3、分析“中国梦”三个字的写法。(1)请学生书写这三个字,并分组讨论。
(2)教师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并小结。“中”字“口”部呈扁状,上宽下窄,悬针竖从“口”部中穿过,挺拔有力。“国”字为全包围结构。方框呈长方形,横细竖粗,左右两左细右粗,左短右长,内部笔画紧凑。
“梦”字形态较长,上部紧密,笔画之间的距离小,中间的秀宝盖伸展;“夕”部横撇的撇画向左下伸展,斜中求正。
4、学生练习三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5、评一评:对学生在书写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三、集字创作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等处的折法。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字的大小、留白是否统一协调。
4、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作品展示等方法选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体验书法创作带来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讲解“中国”三个字写成条幅如何安排,写成扇雨加安排,回家后试着进行二次创作。
2、延伸思考:利用今天学习集字创作的方法,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精忠报国”四字
五、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今天集字临摹创了“中国梦”的书法作品。
3、清洁、整理学具。
第4课 人字头与登子头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人字头与登字头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金、翕、登、发”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带有人字头与登字头汉字结构的美感。教学重点:
掌握人字头与登字头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观察、领悟有人字头与登字头字的结构特点和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出示“金、念、登、发几字,请学生说这四个字是什么结构,它们的偏旁是什么 ?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出示本课课题:《人字头与登字头》
二、学习新知
1、人字头与登字头的写法。
(1)说一说特点:请学生观察四个上下结构的字,说说这四字有什么特点。(2)找一找规律:人字头书写规律 展示“人字头”,找一找特点。书写要领:先撇后捺,撇细捺粗。撇撩夹角约90度,收笔捺高。(3)写一写:学生试写人字头,导师巡视指导。(4)评一评:对学生书写的人字头进行点评。(5)说一说:登字头与人字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试写登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7)请学生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书上几个字的偏旁位置是否合理。
2、范字临习。
(1)出示“金、念、登、发”四字,请学生说说写好这些要注意什么。“金”字为上下结构,人字头撇轻撩重,下面的横有长知变化最后一横为长横,中间的露竖在中线上。
“念”字为上下结构,人字头撇细撩粗,第三,四笔为短横,略上斜。“心”呈扁势,托起上部,但仍在人字头的覆盖下
“登”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左小右大,下部“豆”,笔画紧凑,末笔长横伸展。
“发”字为上下结构,登字头的右撩写成长点,下部笔画较多左右紧凑,不宜松散。
此四字整体需注意上宽下窄,中心对齐。(2)学生临习“金,念、登、发”四字。
(3)教所现指导,重点检查学生是否做到上宽下窄。
(4)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兴题:重三绕字学生是否做到上宽下窄、中心线对齐,是否做到撇细捺粗,及撤捺夹角约90度,收笔撇低捺高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 比一比,观察不同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频在处理人字头与登字头时的不同方法。
同一个偏旁,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好了,同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2、了解《泰山刻石》。
(1)出示《泰山刻石》,请学生欣赏。(2)说说看了《泰山刻石》的感受。
(3)教师介绍《泰山刻石》,帮助学生了解《泰山刻石》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翕、合、食、发”四字,说说书写这些要注意些什么“翕”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人字头撒捺伸展,覆盖下部下面笔画较多,各笔画位置要紧凑、合理,重心平稳。“羽”左短右长,左右对称。
“合”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人字头撇捺伸展,覆盖下三笔短横刚好在横中线上,“口”部呈扁势。
“食”字为上下结构。人字头的撇画伸展,捺画为反捺。下部“良”横折的横画与首点粘连,末笔也是反捺。
发”字写法与上面相同
2、学生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有人字头与登字头的字还是挺难写的,我们知道了它们的书写规律,即撤细捺粗,撇捺夹角约90度,收笔撇低捺高等。我们还知道了要做到上宽下窄、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写好带有人字头与登字头的字。
3、清洁、整理学具。
第5课 四点底与皿字底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四点底与皿字底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无、烈、盖、盘”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带有四点底与皿字底汉字构的美感。教学重点: 掌握四点底与皿字底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掌握四点底、皿字底与其组合部件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出示“、”字,请学生猜一猜这两个是什么字。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四点底与皿字底》。
二、学习新知
学习四点底与皿字底的书写。
(1)出示图解,教师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四点底与皿字底的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四点底:四点自左向右写,左点偏向左下,第二点竖而偏左,第三点高,最后一点偏向右下。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星上聚下散状。
皿字底:竖画上开下合,中间两竖画左细右粗,长横起笔较轻收笔较重字底为偏旁,要起到稳固重心的作用,字底在字的结构中起支撑和平稳重心的作用,一定要写正、写稳、写扁。
(3)学生摹写,教师点评反馈。(4)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书上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2、范字练习
(1)教师示范“无、然、盖、尽”四字(或播放相应视频),边写(放)边对“无、然、盖、尽”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仰。
“无”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三横有长短、俯仰的变化,首横最短,呈仰势,第三横长而舒展,呈俯势。四竖画上开下合。四点底的四点间距均衡,左右两点相互呼应。
“然”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笔画较多,注意穿插和避让,写得紧凑一些。整个字呈上放下收之势。
“盖”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两点上开下合,三横平行,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四短竖上开下合,长横舒展,起承托作用。“尽”字为上部的横画之间平行,各横画长短变化明显,第笔长横伸展;中间左边三点略小,朝左下,右边一点略大,朝右下:皿字底较扁,托起整个字。
(2)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3)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穿插指导。
(4)总结书写规律:四点底的点均呈纵向,左右两点相向呼应皿字底四短竖上松下紧,下横长、三、拓展延伸
1、观察比较。
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照、尽”,请学生比一比不同书法家书写四点底与皿字底的特点。
2、了解《石门颂》。
(1)出示《石门颂》,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石门颂》的感受。
(3)教师介绍《石门颂》,帮助学生了解《石门颂》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烈、照、盘、盛”四字,说说书写这些时要注意些什么伸展,四点底较宽,起承托作用。
“烈”字为上下结构。“列”部要左右伸展,四点底较宽,起承托作用。“照”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昭”约占整个字的四分之日”部稍窄,“召”部略宽;四点底排列均匀,略宽于上部。
“盘”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般”要左右对称,“舟”部横画左伸右缩,右边的反捺较为伸展:皿字底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
“盛”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成”约占整个字的三分之第四笔斜钩从左上起笔向右下伸展,行笔至右下向上钩出。
2、学生练习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总结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6课
八字头与八字底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八字头与八字底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能、首、共、其”,要求能写的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带有八字头与八字底汉字结构的美感。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八字头与八字底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掌握八字头、八字底与其组合部件之间的位置与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析比较:出示八字头与八字底,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相同点:都由两个点组成。
不同点:八字头与八字底两点的开口方向不同,八字头上开下合,八字底上合下开;八字头两点起笔左低右高,收笔左高右低,八字底两点起笔等高,收笔左低右高;作为偏旁,一个是字头,一个是字底。
2、出示本课课题:《八字头与八字底》。
二、学习新知
1、学习八字头与八字底的书写。
(1)出示图解,教师运用投影仪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八字头与八字底的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八字头:两点先左后右,左点短,右点长。八字底:两点先左后右,左点长细,右点厚实。
(3)学生临写八字头、八字底各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摹写课本上“我来动笔”中的例字,先双钩然后填写所缺笔画,教师点评反馈。
3、范字练习
(1)请学生观察书本上“前、兼、共、其”四字,思考八头与八字底的写法有哪些类型。
(2)教师通过范字总结,八字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左圆点,右点,如“前种是左撇点、右撩如“兼”字,字底也有两种写法,左点可向左下出锋也可向右上出锋,如“共”和“其”字,右点的写法一股用圆点。(3)教师示范书写“前、兼、共、其”四字(或播放相应视频),边写(放)边对“前、兼、共、其”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前”字八字头上开下合,第三笔长横伸展,下部竖画挺直饱满,竖钩最长。“兼”字八字头上合下开:横画间距均衡,笔画较细,长短有变化;四点底排列匀称,托起上面部分。
“共”字上部的两横分别为短横和长横,长横伸展:八字底上合下开,饱满厚重,支撑起上面部分。
“其”字上部的横画间距较均衡,长短、起收笔均有变化;两竖画起笔方法不一样,左竖短,右竖长;八字底左为挑点,右为圆点,写得饱满厚重,支撑起上面部分,左右两点的距离略宽于首横。
(4)学生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5)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学生点评。
三、拓展延伸
1、观察比较。
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前、其”,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八字头和八字底的特点。
2、了解《乙瑛碑》。
(1)出示《乙瑛碑》,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乙瑛碑》的感受。
(3)教师介绍《乙瑛碑》,帮助学生了解《乙瑛碑》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首、尊、六、具”四字,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首”字上部取横势,八字头上开下合,横画左右伸展;下部取纵势,与八字宽。“尊”字八字头上合下开,取势较扁;下部横画起收笔、长短变化丰富,“寸”部上面的横画最长,左右伸展。
“六”字首点饱满圆润,横画细长,左右钟展:八字厚实,上合下开。
“具”字上窄下宽,横画间距均衡,里面的三横连左不连右末横要斜长:八字底两点呼应,上合下开,托起上部。
2、学生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总结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7课 集字临摹练习
(二)教学目标 :
1、了解横幅,斗方和条幅这三种幅式的章法。
2、临写集字作品“上善若水”,把“上善若水”四字写得正端正,整洁,章法合理,布局完整。
3、初步感受书法集字临草中文字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艺术之美。教学重点: 参照范作,临写“上善若水”。教学 难点:
让学生体会怎样的章法才是比较关观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上善若水”的横幅作品,让学生说说看到作品后的感受。教师总结:这是一幅横幅作品,“上善若水”出自我国传典籍《道德经》。
2、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二)》。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含义。
教师提问:“上善若水”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观察分析。
(1)出示“上、善、若、水”四字,请学生观察、讨论这四个字书写要领。(2)师生讨论得出四个字的书写要领。
“上”字首笔竖画粗壮厚实,起笔力量要重、“善”字横画长短错落有致,长横舒展:“口”部上宽下窄,横折的起笔不与竖画相连。
“若”字上下小,中间大,横画左右伸展,撇画舒展。“水”字竖钩直挺有力,撇捺舒展,左右基本对称;横撇不碰到到竖钩,右边撤的收笔碰到竖钩。
(3)教师运用投影仪示范书写。
(4)学生临写,教师点评反馈。发现比较优秀的作业,及时展示、点评。
3、章法分析
(1)分析“上善若水”横幅作品的章法。A、包含了哪几部分? B、书写顺序是怎样的? C、横式作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出示条幅和斗方作品,请学生分析这两种形式的章法要点,教师总结。条幅:写“上善若水”这幅条幅作品时,正文起首不空两格,没有标点,落款写在正文左侧,略小于正文,最后可以盖上印章。
斗方:写“上善若水”作品时,“上善”一行,“若水”为一行,大小均匀,落款在正文左侧偏下。
三、集字创作
1、分发事先准备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的折法和留白等。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题,教师可集中讲解。
四、整理总结
1、学生互评,提高欣赏水平。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推荐作品,集体欣赏、点评,教师在评价标准上做些适当引导。
2、举办班级的书法展,展出今天临写的“上善若水”。
3、布置拓展作业: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万象更新”
4、清洁、整理学具。
第8课
日字头与日字底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日字头与日字底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偏旁的字的一般般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炅、是、昔、智”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构比例适当。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书写的快乐,感受书法之美 教学重点: 掌握日字头与日字底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掌握带有日字头与日字底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出示甲骨文“日”,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2、出示本课课题:《日字头与日字底》。
二、学习新知
1、日字头与日字底的写法。
(1)出示图解,教师运用投影仪进行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日字头和日字底的书写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日字头:日字头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两短横。形态瘦长 日字底:日字底笔顺同日字头。形态略宽,以求沉稳
(3)学生分别临写日字头和日字底各三个,同桌之间相互选出写得最好的一个日字头和日字底。
2、学生摹写课本上“我来动笔”中的例字,先双钩然后填写偏旁,教师点评反馈。
3、临写范字(1)教师示范书写“炅、是、昔、书”四字(或播放相应视频),边写(放)边对“炅、是、昔、书”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炅”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下部两点呼应,撇捺伸展, 撇尖和捺角基本平齐。
“是”字日字头偏小,横画较伸展,托起日字头:下部知竖居中,是字的中心线位置,撇捺向左右伸展,捺画收笔低于做画。
“昔”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首画为短横,第二笔短竖向右斜,形成上开下合之势,第四笔横画伸展;下部日字底端正平稳,托起上部。
“书”字上部的横画之间平行,各横画长短变化明显,第二笔长横伸展;日字底呈扁形,上宽下窄,托起整个字。
(2)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3)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穿插指导。
(4)总结书写规律:日字头与日字底呈长形时,竖长横短呈扁形时,竖短横长。
4、观察比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书、是”,请学生比一比不同书法家书写日字头和日字底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晃、升、智、春”四字,说说书写这些字练习时要注意什么。“晃” 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日字头呈扁形,竖短横长下部“光”较宽,起承托作用。
“升”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日字头同“晃”字;下部横画向左右伸展,末笔悬针竖挺拔有力。
“智”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知”左大右小,呈扁势日字底宽窄适度,竖画左细右粗,左短右长。
“春”字上部三横紧凑,间距均等,长短不一;撇捺向左右伸展捺的起笔处在第二横上。日字底向上靠紧,底部低于撇尖。
2、学生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整理总结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9课
心字底与贝字底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
2、能临写好“思、感、资、贞”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体验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的字的结体变化美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领悟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出示甲骨文心,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教师:这是甲骨文的“心”字,“心”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有哪些书体呢?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心字底和贝字底。
2、出示本课课题:《心字底与贝字底》。
二、学习新知
1、学习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
(1)出示图解,教师运用投影仪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心字底:先写左点再写卧钩,先中点后右点。三点左低右高贝字底:左竖短,横折形长,三横有长短,下两点要能托住上部分。
(3)学生临写心字底、贝字底各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摹写课本上“我来动笔”中的例字,先双钩然后填写所缺笔画,教师点评反馈。
3、范字练习。
(1)请学生观察书本上“思、感、资、贞”四字,思考这四个字是什么结构,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2)教师通过范字总结:这四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思、贞”上窄下宽“,感、资”上宽下窄。
(3)教师示范书写“思、感、资、贞”四字(或播放相应视频),(放)边对四个字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思”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首笔短竖略向右斜,上部“田”开下合;心字底左低右高,呈扁状,托起上部。
“感”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斜钩伸展,心字底较小,点与卧钩紧凑。“资”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次”字呈扁形,捺反捺;贝字底呈纵势,中间两横靠左,不与右竖相接,最后两撑开,托起上部。“贞”字横画间距较均衡,长短、起收笔均有变化;贝字底竖短,横折竖长,下两点支撑起上面部分。
(4)学生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笔进行重点指导。
(5)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兴趣,巩固学生对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的字比例关系的把握,发现这两类字的基本规律。
4、观察比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贞、恩、思”,请学生感受并说说不同书法家书写心字底与贝字底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忽、息、质、贤”四字,说说书写这些时要注意些什么。“ 忽”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部“勿”斜中求正,重心平衡;下部心字底呈扁状,三点左低右高。
“息”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部“自”呈纵势;下部心字底取势较扁。“质”
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呈扁势;下部贝字底呈纵势,下两点撑开托住上部。
“贤”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又”末笔为反撩贝字底呈纵势,托起上部。
2、学生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整理总结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10课
山字头与京字头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山字头与京字头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书写时的细微变化。
2、能临写好“崇、岑、玄、亭”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书写的快乐,感受书法之美。结构比例适当。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头与京字头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初步掌握带有山字头与京字头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出示“崇、岁、玄、夜”四字,请学生说一说这四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的偏旁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山字头与京字头》。
二、学习新知
1、学习山字头与京字头的写法
(1)出示图解,教师运用投影仪进行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须),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山字头与京字头的书写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山字头:中间竖短而斜向左下,竖折分笔写成,右短察整体左低右高 京字头:先写点再写横。点取直势,形态粗壮,横画细左低右高
(3)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书上“我来动笔”几个字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4)评一评: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2、临写范字
(1)教师示范书写“崇、岁、玄、夜”四字(或播放相视)边写(放)边对“崇、岁、玄、夜”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崇”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三竖略向左斜,竖折的竖画和横画分开两笔写成:中间的宝盖向右伸展:下部“示”的竖钩与山字头的竖在同一中心线上,左右两点相互呼应。
“岁”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三竖略向左斜,竖折的竖画和横画分开两笔写成:下部笔画较多,注意穿插和避让,应写得紧凑一些,斜钩向右下伸展。
“玄”字为上下结构,京字头点居横中,为竖点;下部的撇折起笔不碰到横画,末笔的点画饱满圆润。
“夜”字为上下结构,上合下开;京字头点居横中,为侧点下部的单人撇画向左伸展,“夕”笔画紧凑,末笔捺画伸展。(2)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3)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学生点评,教师穿插指导。
(4)总结书写规律:山字头与京字头的宽窄应与下部协调配合。
三、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玄、夜、言”,请学生比一比不同书法家书写京字头的特点。
2、了解《礼器碑》。
(1)出示《礼器碑》,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礼器碑》的感受。
(3)教师介绍《礼器碑》,帮助学生了解《礼器碑》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岑、岂、亭、京”四字,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岑”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较小,“今”部的舒展,最后一笔为短竖。
“岂”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竖画较为倾斜,最后一写作短撒:下部“豆”的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二,注意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口”较扁,末笔横画伸展,托起上面部分。
“亭”字为上下结构,京字头比中间的秃宝盖窄:末笔与首笔点在同一中心线上,出钩较长。
“京”字为上下结构,京字头点居横中,横画伸展;下部“曰”上宽下窄,“小”的竖钩与首笔点中心对正,左右两点分得较开,呈八字形,相互呼应。
2、学生临习“岑、岂、亭、京”四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山字头和京字头的写法,并且在书写相关的字时感受到了山字头和京字头的变化和运用。
3、清洁、整理学具。
第11课
集字临摹练习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学而时习之”的出处和含义。
2、引导学生了解颜楷不同点画形态及书写方法,把字写得端正、匀称、美观,各部分搭配合理。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字形结构。教学 难点:
集字创作时把握好字与字的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片出示“学而时习之”,请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是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三)。
二、学习新知
1、集字解读(1)出示“学而时习之”五字,请学生观察、讨论这五字中些笔画比较难写。根据学生回答,单独练习横折的写法。
(2)学生察分析五个字的书“学”字中间宽面”字字形扁个纵向笔画的间距要匀称“时”字左窄右宽右部横画间距均匀,长知、曲直均有变化习”字上横下纵,笔画横细竖粗,间距均匀少”字左缩右伸横撤笔断意连,捺画伸展
(3)教师运用投影仪示范书写(或播放相应视频)。(4)学生临写,教师点评反馈。发现有比较优秀的作业,可及时进行展示、点评。
2、作品欣赏
(1)出示横幅和条幅作品,欣赏并说说书写作品时的注意点。教师总结:正文的字大,落款的字小。正文字的大小整体均衡,又有变化。“学”字笔画多,在作品中的字形可以写得略大“而”字笔画少,字形较小。“时”字的结构要紧凑,左右不可分太开。“习”字上面部分宜偏。“之”字捺画伸展。
三、学生临写
1、分发事先准备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的折法和留白等。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字的大小、布白是否协调合理。
四、整理延伸
1、学生互评,提高欣赏水平。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推荐作品展示,集体欣赏,点评,教师在评价标准上做些适当引导。
2、举办班级的书法展,展出今天临写的“学而时习之”。
3、布置拓展作业:请学生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夜静春山空
4、清洁、整理学具。
第12课
厂字旁与广字旁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提厂字旁与广字旁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般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辰、厥,府、庭”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构比例适当。
3、在静心书写中,体验书写的快乐,感受书法之美。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厂字旁和广字旁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领悟《多宝塔碑》中带有这两种偏旁类型字的特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片出示“座、度、唐、辰”这四个字,请学生说一说这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厂字旁与广字旁》
二、学习新知
1、观察分析,尝试书写。
(1)出示厂字旁广字旁,明确;两个偏旁的笔顺,请学生说两个偏旁书写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厂字旁横画斜而短,撇画先竖后转左下。广字旁先写点,后写横,撇露起尖收。
(2)学生分别临写厂字旁和广字旁各三个,同桌之间相互选出写得最好的一个厂字旁和广字旁。教师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2、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座、度、唐、辰”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3、临习指导。
(1)出示“辰、厉、府、广”四字,请学生说说厂字旁和广字旁在这些字中不同的处理。厂字旁和广字旁写法相似。厂字旁横稍上斜,撇斜长。广字旁横画的长短视下部分宽窄而定,横较细,撇细长略带弧度,点居横中。
(2)分析四个字的书写特点。
“辰”字为半包围结构,厂字旁的横稍上斜,撇画向左舒展第三笔为短横,第四笔为短撇,第五笔横画向右伸展,比首笔横要长:末笔的撩穿过短撇,向右伸展。
“厉”字为半包围结构,厂字旁的横稍上斜,撇画起笔在横画起笔下面,两笔画相接,撇画向左下舒展:内部“万”笔画较多,注意各笔画之间的距离和穿插关系。
“府”字为半包围结构,首点在米字格竖中线上,横画与竖撇的起笔相接,“付”的横画收笔比广字旁的横画偏右“,付”的竖钩与广字旁横的收笔在同一条线上。
“广”字为半包围结构,点画在横画的中间,撇细长略带弧度广字旁里面的横画较多,注意各横画的间距和长短变化;最后的两点上合下开,托起上部。(3)学生临习“辰、厉、府、广”四字,教师巡视指导。(4)作业点评,逐步掌握两个偏旁不同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
1、请学生比较不同书法家书写厂字旁和广字旁的特点,体会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2、欣赏《四狭颂》。
此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为仇靖所写,歌颂了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狭阁道的事迹。此碑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方整中带圆融。
四、自主练习
1、临习指导:出示范字“厥、唇、庭、座”四字,进一步观察、临习,写出偏旁的变化,“厥”字笔画较多,厂字旁的横较长,撇较细:被包围的部分左右对等,改捺为点。
“唇”字横画短,撇画细长。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呈窄长形,注意各笔画穿插。“庭”字广字旁点居横中,撇与“廷”部的掠左右伸展,轻捺重。
“座”字广字旁点居横中,撇画细长,起笔在上横的起笔下方,但两笔不相接;被包围的部分注意对称关系,末笔横画较长。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作业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偏旁细微的变化和各自的写法。
五、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厂字旁与广字旁的书写,并学写了相关的范字。厂字旁和广字旁书写时要根据不同字形注意把握笔画的粗细、长短、角度等。
3、清洁、整理学具。
第13课
走之底与走字旁
教学目标 :
1、掌握走之底与走字旁的书写方法,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近、通、起、超”,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感受中国书法结体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走之底与走字旁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掌握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出示“近、造、起、赵”,请学生说说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偏旁。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走之底与走字旁》
二、学习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走”字的字形演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所书写的汉是经过了几干年的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走”不是“走路”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金文中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一个奔跑的“人”,下半部分是一个“止”字,代表一只脚。隶书中上面的“人”变成了“土”,下面的“止”也改变了形象。慢慢演变成我们现在书写的楷体字——走。
2、学习书写走字旁。出示“赵、起”。
这两个字认识吗?看看这两个字中的“走”,你有什么发现?带有走字旁的字都是左下半包围。写走字旁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走字旁先写“土”,再写竖和短横,最后写撇和捺,撇短呈纵势,捺长取横势。
3、学习书写走之底
教师分析走之底的结构,讲解走之底的书写要领:点的位置、横折折撇的写法(分解练习,书空练习)、捺的写法。走之底点取平势,横折折撇短小呈纵势,平捺上平下斜。
4、请学生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近、造、起、赵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5、请学生观察“近、造、起、赵”四个字走之底与走字旁的特征,并说一说,然后自己练一练。
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近”
字为半包围结构,走之底的捺画向右伸展,托起“斤”;“斤”部的首笔短撇起笔略高于走之底的点。
“造”字为半包围结构,走之底的点和横折折撇窄长,撩画右伸展,托起“告”部;“告”部高于右边走之底。
“起”字为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上两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己”部;“己”部较小,末笔为竖折。
“赵”字为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肖”部,“肖”部与走字旁紧凑。
学生练习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6.观察比较。
观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道,起”,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走之底与走字旁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说一说特点:观察“通、遂、超、赵”四个字的结构特点 “通”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甬”的起笔高于走之底,末笔为垂露竖,不碰到走之底的捺画。
“遂”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家”部上两点起笔高于走之底的点,末笔为反捺,不超过走之底捺画的长度。
“超”字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召”部;“召”部笔画紧凑。
“赵”字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第四、五笔分别为点、撇,捺画向右伸展,托起“肖”部;“肖”部与走字旁紧凑。
2、写一写范字:学生试写四个范字各两遍,初步感知体验两部分的比例关系。
3、找一找规律:总结出半包围结构两部分所占的位置比例有大小之分。
4、评一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5、学生再次书写四个范字各三遍。
6、学生课堂作业展示。
四、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3、清洁、整理学具。
第14课
同字框与门字框
教学目标 :
1、掌握同字框与门字框的书写方法,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同、用、开、问”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感受中国书法结构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掌握同字框与门字框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初步掌握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出示“同、用、关、开”,请学生说说这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同字框与门字框》。
二、学习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字的字形演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所书写的汉字是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来的,猜一猜是什么字教总字的字形变化不大,甲骨文,小篆、楷书的“门”字,都由两扇门组成。古代单扇的门叫“户”。
2、学习书写门字框
教师问:这两个字认识吗?看看这两个字中的“门”,你有什么发现?带有门字框的字都是三面包围。书写门字框里面部分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门字框的字为三面包围结构,先写竖再写横折,两横短小。竖折较直,内横靠左。横折钩形长,折笔向下与左竖呈相向之势,框内的部件居中或略靠左,笔画分布要均匀。
3、学习书写同字框。
学生分析同字框的结构,教师讲解同字框书写要领:同字框为三面包围结构,左竖稍短,粗壮有力,横折钩横略向上斜,折笔的位置较高一点。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同、闻、问、开”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4、学生观察“同、用、关、开”四个字同字框与门字框的特征,然后自已练一练。同字框和门字框,框的宽窄应视框里笔画的多少而定,如笔画多,框应略宽,笔画略细;笔画少,框应略窄,笔画略粗。门字框要注意左短右长,左小右大。
学生练习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5、观察比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开、同、闻”,请学生感受并说说不书法家书写同字框与门字框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说一说特点:请学生观察“同、闻”两个字,并说一说它们的结构特点。“同”
字同字框左竖细,横折钩的竖钩较粗;里面的横和“口部位置偏上。“闻”字门字框左小右大,左细右粗;里面的“耳”部横画与门字框有相接,右竖为悬针竖,收笔与门字框的竖钩齐平。
2、写一写范字:学生试写课文中临习指导部分四个范字各两遍,初步感知体验内外两部分的比例关系。
3、找一找规律:总结出同字框与门字框各部分所占的位置比例有大小之分。
4、评一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5、学生再次书写四个范字各三遍。
6、学生课堂作业展示。
四、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同字框和门字框外框的宽窄应视框里的笔画多少而定,如笔画多,外框应略宽,笔画略细;笔画少,外框应略窄,笔画略粗。门字框要注意左短右长,左小右大。
3、清洁、整理学具。
第15课
方框
教学目标 :
1、掌握方框的书写方法,了解带有方框的字的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团、圆、因、围”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感受中国书法结体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掌握方框的书写要领。教学 难点:
初步掌握带有方框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出示“团、圆”,说一说这两个字偏旁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方框》。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口”部。通过“国”字学习“口”部。在古代,每个部首都有一个读音“口”读音为wei,表示疆域、边界。
2、学习书写方框。
方框的书写要领:左竖要坚挺有力,曲中带直。横折钩横画上扬,起笔处和竖画呼应,折处提笔然后重按,再用力下行,到末端(超出左边的竖)顿笔调锋,迅速出钩。外形呈左梯形,左合右开,不能写成方形。
3、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
四、因、圆、围”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其中“四”字的偏旁与其他字有什么不同。
4、练一练
(1)请学生观察“团、圆”两个字的特征,并说一说。(2)教师总结 “团”字为全包围结构,左竖细,右竖钩粗长;方框里的笔画紧凑,各横画注意长短、粗细变化;末横要与钩相连。
“圆”字为全包围结构,方框写法与“团”字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团”字横折钩的起笔与左竖的起笔分开,“圆”字的首笔与横折钩的起笔相接;方框内的笔画紧凑,“贝”的左右两竖有粗细、长短变化。
(2)学生练一练,教师巡视指导。
5、观察比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国、四”,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方框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说一说特点:请学生观察“因、围”两个字的结构特点并说一说。“因”字为全包围结构,左竖画与横折钩的起笔分开,左竖画比横折钩的竖略短、略细;方框内的“大”偏左靠上,笔画较粗。
“围”字为全包围结构,首笔竖画与横折钩的起笔相接;方框内笔画繁多,注意布白均衡,框内上下均有竖画与方框的上下横相粘,方框内的笔画略细。
2、写一写范字:学生试写两个范字各两遍,初步感知体验内外两部分的比例关系。
3、找一找规律:总结出方框各部分的特征。
4、评一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5、学生再次书写两个范字各三遍。
6、学生课堂作业展示。
四、拓展延伸
1、出示《曹全碑》,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曹全碑》的感受。
3、教师介绍《曹全碑》,帮助学生了解《曹全碑》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载了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事迹和政绩。《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书法风格秀丽,结体匀称,以圆笔为主,被视为汉碑精品。此碑现藏陕西西安碑林。
五、整理总结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方框的书写特点是左竖细短,横折钩的竖粗长;末横要连接横折钩的钩。
3、清洁、整理学具。
第16课
集字临摹练习
(四)教学目标 :
1、了解条幅、斗方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书写条幅和斗方的章法。
2、使学生学会书写“天地有正气”,掌握五字的间架结构,并写得正确、美观。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书写“天地有正气”的条幅、斗方作品。教学 难点:
掌握“天地有正气”五字的间架结构,要求写得正确美观、章法合适。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笔、墨、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选产中最灿烂的瑰宝之一。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著名书法家频真卿的书法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教师简单介绍)。
2、关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哪些? 《祭侄文稿》书成于公元758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时任平原(今山东境内)太守的颜真卿与其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伐叛贼,杲卿幼子季明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进行联络。叛军攻陷常山后,杲卿父子不幸被俘而遭杀害杲卿被刑时,至死骂不绝口。颜氏家庭,可谓一门忠烈。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寻访杲卿及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季明首骨。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首榇,颜真卿时百感交结,兄弟谊,叔侄情,家国痛,贼子恨,激情所至,文思书意进发而出,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3、小结:颜真卿一身正气,字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写幅“天地有正气”纪念他。
4、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四)》。
二、学习新知
1、“天地有正气”含义介绍。“天地有正气”,出自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一股浩然正气。
2、探究技法,练习书写。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字是由哪些笔画组成的(撇、捺、横、竖、横折钩),还记得它们的运笔方法吗?好,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体会。
3、学写“天”。
(1)把笔轻轻搁好,我们先看“天”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想想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天:两横较短,撇捺舒展。
(2)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握笔姿势,哪位同学愿意带大家复习一下?请同学们对照这些要求练写一个“天”。
(3)请同学们轻轻把毛笔搁好,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天”看看他写得怎么样,哪里做得好?有写得不到位的地方吗
(4)老师也来练练这个字,请同学们认真看,专心听,并用手跟着我书空练习。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再练习一遍。
(5)评价反馈:这是某同学写的,看看他写得怎么样。
4、学写“地、有、正、气”
(1)看来“天”字大家掌握得都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写“地、有、正、气”四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呢? “地”字左窄右宽,左纵右横,左缩右伸。“有”字上横下纵。
“正”字纵横间距匀称,上缩下伸。
“气”字横折弯钩的弯钩部分,应向内收而圆劲有力,出钩爽利(2)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下面对照这些要求请同学们临摹遍“地、有、正气”四字。
(3)轻轻放下毛笔,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字,说说他哪里写得比较好。(4)每字再练一遍。(5)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字临摹
1、出示条幅作品。
条幅是长条形竖着张挂的。书写时正文的上下要留出适当的边空,叫天地。在正文左侧,留一点空,一般写上书写者的姓名并盖章,叫落款。这五个大字写得怎么样?你们也想写出这么漂亮的条幅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写“天地有正气”。
2、观察条幅各部分的比例,学一学怎么折纸。
3、教师示范折纸(条幅),重点是天地和落款怎么留。
4、学生折纸,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作品展示:同学们写得非常棒,哪些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评价,说一说这幅作品哪些地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7、如果把“天地有正气”写成斗方应该怎么写? 教师总结:五个字写成斗方则行距略宽,款字要长,以补左下空疏。
四、整理总结
1、师生问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完成了“天地有正气”五字的集字临摹作品,并感受了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不同效果。回去后,可以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天高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