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英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3
1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英文(精选12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英文 第1篇

Reflection on <>

Anna Karenina was a progeny of royalty, she had a honorable identity but her fate was unfortunate.Her parents both died when she was very young, and her aunt let her married with a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Alexey.He was false and had no love, what he concerned about was only official promotion.He only thought about how to defeat his political enemies, how to consolidate his official position.Undoubtedly it was a hellish suffering to Anna who regarded love as her life.Even so, Anna still suppressed her inner pain and live with him for eight years.She tried to love him but she found that he wasn’t worth loving.Until one day, Anna was asked to go to Moscow to deal with the affair between her brother and her sister-in-law.During the journey Anna met a charming man, Count Vronsky, who was graceful bearing, energetic and young.They both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nd dated frequently and secretly.But one day Alexey founded their dishonorable relationship, for the sake of his fame he asked Anna not to divorce maintaining the surface marriage relationship.But Anna and Vronsky’s love was so deep, so they went abroad.They lived happily at the beginning, but with time going by Vronsky missed the life in high society, he thought he had sacrificed a lot for Anna, he couldn’t love her as she asked for.Because of the clandestine love affair Anna was looked down by those people in high society and she felt Vronsky had changed and didn’t love her anymore.After a quarrel with Vronsky, Anna wasdesperate.She went to a train station and lied on the rails waiting a train run over her body.Anna lived in a reformational stage, on the one hand s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she fought for the right for love bravely.On the other hand, she treated her love with lordly traditional value, she committed herself as “a guilty woman” , “a perverted woman”.This two ideas had always been torched her making her mental breakdown and led her to death.When I finished reading, I have a question.Why in a affection the person who gets hurt will always be a woman? Just like Anna, though she wasn’t innocent, it’s normal at that time most women had dishonorable relationship.Only Anna was looked down, just because she announced it and lived with Vronsky without divorce? Isn’t it unfair? Anna’s fate was a tragedy, she lost everything, her family, her honorable identity, even the love of Vronsky what made her lost everything.Actually I don’t think Vronsky didn’t love her anymore, because when he heard the news that Anna had dead, he fell into a great grief and decided to a battleground to seek death.Vronsky just couldn’t get rid of the attraction of the high society, he couldn’t love Anna just as she want.It’s too late to say anything, Anna had died, she was the biggest victim.Though Vronsky felt sorry, as long as he was alive he could return and lived in the high society just like he wanted.Whatever, Anna is the one that I admire, her courage fighting for love

move me deeply.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英文 第2篇

Anna Karenina Anna Karenina was a progeny of royalty, she had an honorable identity but her fate was unfortunate.Her parents both died when she was very young, and her aunt let her married with a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Alexey.He was false and had no love, what he concerned about was only official promotion.He only thought about how to defeat his political enemies, how to consolidate his official position.Undoubtedly it was a hellish suffering to Anna who regarded love as her life.Even so, Anna still suppressed her inner pain and live with him for eight years.She tried to love him but she found that he wasn’t worth loving.Until one day, Anna was asked to go to Moscow to deal with the affair between her brother and her sister-in-law.During the journey Anna met a charming man, Count Vronsky, who was graceful bearing, energetic and young.They both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nd dated frequently and secretly.But one day Alexey founded their dishonorable relationship, for the sake of his fame he asked Anna not to divorce maintaining the surface marriage relationship.But Anna and Vronsky’s love was so deep, so they went abroad.They lived happily at the beginning, but with time going by Vronsky missed the life in high society, he thought he had sacrificed a lot for Anna, he couldn’t love her as she asked for.Because of the clandestine love affair Anna was looked down by those people in high society and she felt Vronsky had changed and didn’t love her anymore.After a quarrel with Vronsky, Anna was desperate.She went to a train station and lied on the rails waiting a train run over her body.Anna lived in a reformational stage, on the one hand s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she fought for the right for love bravely.On the other hand, she treated her love with lordly traditional value, she committed herself as “a guilty woman”, “a perverted woman”.This two ideas had always been torched her making her mental breakdown and led her to death.When I finished reading, I have a question.Why in an affection the person who gets hurt will always be a woman? Just like Anna, though she wasn’t innocent, it’s normal at that time most women had dishonorable relationship.Only Anna was looked down, just because she announced it and lived with Vronsky without divorce? Isn’t it unfair? Anna’s fate was a tragedy, she lost everything, her family, her honorable identity, even the love of Vronsky what made her lost everything.Actually I don’t think Vronsky didn’t love her anymore, because when he heard the news that Anna had dead, he fell into a great grief and decided to a battleground to seek death.Vronsky just couldn’t get rid of the attraction of the high society, he couldn’t love Anna just as she want.It’s too late to say anything, Anna had died, she was the biggest victim.Though Vronsky felt sorry, as long as he was alive he could return and lived in the high society just like he wanted.Whatever, Anna is the one that I admire, her courage fighting for love move me deeply.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英文 第3篇

安娜之死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安娜所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70年代, 俄国正值旧的农奴制度的瓦解, 新的资本主义不断冲击整个俄国社会, 俄国出现了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趋势。具有资产阶级个性特点的安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没有感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十六岁的少女安娜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省长后成为沙皇部长的卡列宁。二人的结合不是爱情使然, 而是宗法制社会传统, 是地方贵族和官僚阶级勾结的一桩买卖。伸手新的社会思潮影响的安娜渴望爱情, 追求幸福生活。尽管一直过着上流社会物质富足的生活, 但精神却得不到慰藉。卡列宁一心追名逐利, 自私自利, 虚伪刻板, 完全不懂爱情, 两人虽然结婚已经八年了, 还有一个孩子, 但卡列宁“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爱”。而安娜在婚后虽试图爱上丈夫, 但最终发现两人不仅存在年龄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在性格和生活态度上差异明显。所以安娜一直无法对丈夫产生感情。安娜说:“八年来, 他窒息了我身上一切生气勃勃的东西, 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 他们不知道, 他时刻在侮辱我, 并因此而洋洋得意。”正因为这样, 对爱情的渴望让安娜与在莫斯科车站一见钟情的年轻英俊的贵族军官伏伦斯基坠入爱河。她在伏伦斯基大胆的爱情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燃起了心中的爱情之火, 造成了安娜和以卡列宁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阶级的尖锐冲突。

但其实造成安娜和卡列宁矛盾冲突的是安娜追求自由, 敢于反抗的性格特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贵族们花前月下, 偷情的风流韵事本身就是很正常的, 大家心知肚明, 崇尚这种糜烂的生活。但是安娜是一个真诚、坦率, 才貌品格都高于当时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 她追求真诚纯洁专一的爱情和一种理想爱情的婚姻关系, 她不愿意过放荡的生活。因此她向丈夫坦诚, 希望解除婚姻关系。但是卡列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避免给官场生涯带来不利反对安娜的要求。所以安娜和卡列宁的矛盾实际是就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矛盾。

同时,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 她只看到伏伦斯基的大胆勇敢, 却忽略了作为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的习性。伏伦斯基起初对安娜的确是真诚、狂热的爱。由于整个上流社会的压力, 安娜成了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伏伦斯基的虚荣心无法得到满足时, 他开始冷淡安娜, 开始对安娜的要求感到厌倦和反感。伏伦斯基离开安娜象征着他倒向了上流社会。安娜失去儿子, 失去情人, 孤立无援, 最终以死来控诉“一切都是虚假, 一切都是谎言, 一切都是欺骗, 一切都是罪恶”的贵族社会。

从时代上来看,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俄国社会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依然强大。二者相比, 资本主义的力量依然十分软弱还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小说中安娜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虽然合乎人性, 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个条件还不成熟, 还无法对强大而凶恶的专制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安娜的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当二者矛盾公开时, 人们“正在准备大量你快, 一旦时机成熟, 就往她身上扔去”, 安娜必定陷入绝境, 最终导致悲剧。

二、个人悲剧

安娜出身贵族家庭—显赫的鲁里克王室贵族, 十六岁便嫁给上流社会的彼得堡的一位省长卡列宁, 她接触到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贵族社会才能接受到的。尽管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受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影响, 但是她内心却交织着矛盾: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追寻心中的声音, 大胆追求真爱。生活中应该坦诚相待, 认为自己是正直的, 真诚的。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宗教教义的某些制约, 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礼教、道德规范尤其是托尔斯泰认为的那种妇道妇德的影响。安娜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她无法摆脱灵魂的折磨, 使自己走向崩溃的边缘。

同时, 作为上层贵族妇女的安娜, 虽然感情炽烈, 但是她精神生活一直没有满足过, 她把伏伦斯基当做唯一的精神支柱, 但是伏伦斯基虽然对安娜有真挚的爱情, 但更多的是满足其虚荣和享乐, 没有体会到安娜内心的痛苦折磨。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情欲的成分。安娜没有得到相应的情感回应, 因此, 陷入更大的悲伤和绝望。但是, 安娜却从来没有从个人角度去加强内心世界的建设, 她把爱情投射到别人身上, 从别人的身上寻找精神的慰藉, 所以, 一旦外界的慰藉场所发生变化或消失之后, 她便失去精神支柱, 陷入孤苦绝望的困境。

总之, 安娜的悲剧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的因素, 同时, 其自身因素也不可以忽略。尤其是对于现代女性, 更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寻找心灵的慰藉场所, 而不是失去独立的性格, 陷入爱情不可自拔。她的悲剧当然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 更是社会时代的悲剧。[1]

参考文献

安娜·卡列尼娜 第4篇

制片:蒂姆·贝万 Tim Bevan .....

编剧:汤姆·斯信恋 Tom Stoppard.

主演: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

类型:剧情

地域:欧美

国家:美国,英国

片长:130分钟

发行公司:焦点电影公司

出品年份:2012

上映日期:2012·10·16 中国

剧情

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但卡列宁为了名誉和地位不愿离婚,使安娜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轻视和攻击。这时沃伦斯基也背弃了安娜,安娜愤然自杀。

幕后

《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同名小说,由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凭借《莎翁情史》荣膺奥斯卡奖的汤姆·斯托帕德担任编剧。继《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该片也是乔·怀特第三次与奥斯卡提名女星凯拉·奈特莉,著名制片人蒂姆·贝万、埃里克·菲尔纳和保罗·韦伯斯特合作。

安娜卡列尼娜英文句子 第5篇

安娜卡列尼娜英文句子

I was hanging down that dark well.

我当日陷入痛苦的`黑暗深渊

But the one thing I held onto was work.

只能寄情于工作。

I clutched it and clung to it with all my might.

倾尽全力,心无旁骛

Once I lost my temper with a bailiff,and in a fit of anger took a scythe and began mowing. 我怒火中烧时,就拿出大镰刀来刈草。

It calmed me. So I resolved to mow with them all day long.

这使我冷静下来。于是我决定与他们一起整天刈草。

As I mowed, I lost all count of item.

刈草时我忘掉了时光流逝。

I had no idea whether it was late or early.

有时不辨晨曦。

A change came about my work, which gave me intense satisfaction.

工作带来的改变令我悠然自得。

When I forgot what I was doing and mowed without effort,

我释然于怀,刈草毫不费力。

My line was almost as smooth and good as Titus’.

我用镰刀的纯熟可以跟泰特斯媲美。

More and more often now came those moments of obllivion.

往事浑然淡忘。

When it was not my arms which swung the scythe, the scythe seemed to mow by itself. 镰刀好像不是有我的手臂挥动,仿佛是自行刈草。

Some externalforce seemed to propel me on. As though by。

同时恍若 有些外来力量推动着我,似乎是天降神力。工作完成得轻而易举,井井有条。 There were the most blessed moments.

这段最好的时光,仿若天赐。

So spirited and ye so gentle.

充满活力,却又很温柔。

Everybody’s betting on you. Not entirely for the right reasons.

大家都打赌你会在那回事中胜出。

What are you implying?

你在暗示什么?

Don’t be coy with me.

别在我面前装蒜了。

You must know how you’re become the center of gossip.

你明知大家已经对你议论纷纷。An affair in the highest society,puts a finishing touch to a brilliant young man.

在高尚社会竟与有夫之妇撕磨,这会断送一个有为青年的前途。

Lord knows I shouldn’t preach, but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becoming displeased with you. I want you to break it off.

我并非说教,但的确有些人对你不满,我希望你慧剑斩情丝

I will not have anyone cast doubt on the honor of my

大家不该诋毁她的清誉

Her honor is nonexistent. So is yours.

她已经无清誉可言,你也是。

I would ask you respectfully not to pry.

我求你不要探究此事了。

You only get one chance at a career. Why throw it all away on some passion?

官阶晋升,机会难得。何必为一时情欲而毁诸一旦

A brilliant, wordly ilaison I would approve of.

你若与淑女相好,我怎么会反对?

My love were some ordinary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第6篇

这种题材的小说,古今中外很多。作为中国人熟悉我们的国家,但能否从大师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国的情况呢?读完后,大家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贬不一。我小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眼里,人,非好即坏。我们长大后,换了看法去认识人,现在就能区分出真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开篇的一句话。多么经典的话。家庭虽小,这个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组织”,爱将我们聚集一个屋檐下。但当出现裂痕,漠视、侮辱却将原本幸福的家拆散。通过阅读,我对安娜的认识加深。开始安娜的出现是“救火员”,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机。给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妻良母,遇到伏伦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难的人,是不是安娜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这种复杂的东西不好说。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压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顾得向上追求个人的仕途,从年龄上有差异,性格上也差别很大。他们的夫妻之间却是毫无感情可言。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就为她的美丽,她的举止高雅深深吸引。抛弃对吉蒂的追求,专注与安娜。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安娜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此时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静的心就开始起伏。到两个人走到一起,到此,我对安娜的印象还不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作者对平常的家庭生活描写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还有陶丽,一个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这种情况下的痛苦,为了孩子,重新与丈夫和好。有吉蒂,一个单纯的女孩,在伏伦斯基和列文之间,不知道选择谁好,虚荣心使得她爱慕虚荣,不愿意接受心地善良、从乡下来的列文。期望收获美丽的爱情,却因为伏伦斯基移情安娜,被抛弃。这些人之间除了亲情,有爱情,有友情。爱与矛盾并存。伏伦斯基与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为不为上流社会接受,成为众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知道安娜的出轨,先自欺欺人,后无比痛苦,他先考虑这件事对自己的地位的影响。他以儿子要挟安娜,以为这样就会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极端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剧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当今社会许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没有孩子倒也罢了,但有了孩子,这类矛盾的解决,有多少人顾及对孩子的影响?安娜开始就不舍得孩子,不愿意丈夫的离婚条件。矛盾不解决,就只能加深,安娜与伏伦斯基逃离。为了幸福地长相守,安娜最后只能放弃自己亲爱的孩子,想离婚。但此时的卡列文却被别人挑唆,坚决不同意离婚。悲剧就此在向深渊滑去。安娜原来打算去乡下,逃离原来的生活,可现在的情人伏伦斯基却依旧迷恋上流社会。安娜为此也曾经努力,想回到上流社会,但此时却被别人唾弃,被别人侮辱。她只能蜗居在家里,独自忍受寂寞、孤独带来的打击。她现在没有了一切。而伏伦斯基依旧像以往一样,活跃在上流社会,出入俱乐部、赛马、喝酒与朋友聚会,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在加深。尤其安娜的猜忌让她的心开始扭曲。我开始不喜欢此时的安娜,她的变坏,让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话,预示着不幸的到来!所以我对安娜此时的做法,感觉到她变得讨厌起来。对伏伦斯基的猜疑,争吵,已经让她“精神错乱”,时时刻刻想到自杀。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卧轨自杀,我想到在安娜与伏伦斯基初次见面的火车站,那时就遇到一个人被火车*死,此时安娜卧轨。难道这是命运?再看看同样为命运困扰的列文,他在不断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怀疑吉蒂是否真的爱自己,婚后繁琐的家务让他感觉丧失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第7篇

而我始终是心疼你的,对你以及你的儿女,依然心有不甘,不甘你如此放任自流。但仍然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也许你还存有丝毫的理性,不然当谢廖沙说“再也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你不会选择留下。

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光鲜亮丽的你遇见了他――渥伦斯基,心花怒放,热情而不知所措。面对丈夫的无情和憎恶,你决定跟渥伦斯基离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你想要的生活吧!无奈“人到情多情转薄”,逐渐对你冷淡,而你也慢慢变得无理取闹。“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你和渥伦斯基“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终你放弃了他,也放弃了生活。当你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卧轨的那一刻,你的心早已千疮百孔、了无生机。

我相信你是解脱的。安娜,你从不曾失去过什么。我相信你一切的美好,勇敢追寻爱情,哪怕代价是生命也无悔。列文和凯蒂的生活平淡、安宁,却一家人幸福安和。与你而言,这样平淡的生活也许不是你想要的吧!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结局 第8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的贵族妇女, 她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叹。安娜之死, 暴露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压制和摧残而无能为力的处境, 也体现了女性为争取自我价值所做的不懈抗争。有些批评家将安娜受难的全部原因推卸给社会和他人, 这样就完全回避了对女主人公自主选择的关注, 从而也放弃了对女性形象心理上、性格上更深入的分析。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出发, 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历史条件、他人对安娜·卡列尼娜之死所负的责任, 又要看到作为女性自身心理上的局限, 即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精神上的空洞化。而后者更是促成安娜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

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1) 也就是说, 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 即使外界条件再恶劣, 也不会把他击垮。安娜之死, 从根本上说是上流社会偏见、价值观念和自身意识的一致性形成内外夹攻, 才从精神上彻底击败了她。男权中心的贵族社会铸就了安娜, 她既是它的牺牲品, 又是它的观念和秩序的维护者, 安娜悲剧的深刻性也正在于此。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 男女平等需要女性从男权的统治意识中觉醒。肉体上的压迫容易挣脱, 精神上的毒化难以清除, 由于女性被财产化, 人格被褥夺, 女性被剥离的只剩下性的特征。妇女的存在仅仅与此相联系, 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发泄情欲的对象。这种重压铸成了女性极难克服的依附心理, 这是妇女解放的沉重包袱。长期的男权统治的压抑使安娜丧失了自我, 丧失了一个正常的健全人格, 心理走向畸形化。这使她的思想表现出矛盾、偏激的特点。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造成了她对卡列宁的态度是矛盾的, 对爱情也是过于偏激的。

安娜非常清楚与卡列宁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 “他们不知道, 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 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2) 作为生命本能的爱欲一直是安娜内心的躁动, 所以她能义无反顾地爱上渥伦斯基, 与旧家庭决裂。然而传统的男权中心思想在她的脑子里根深蒂固, 使她在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伴随着罪恶感的产生, 深深地感到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安娜在爱上渥伦斯基时, 爱的萌芽与恐惧同时产生, 她敢于走出封建家庭的樊篱, 与渥伦斯基公开同居, 又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丈夫身上的好品质, 认为“他毕竟是一个好人”, 同情卡列宁的处境。安娜潜意识里对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使她在追求自我解放的同时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表现出的偏激, 也是传统的男权统治的产物。“盲目的爱”是安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千年来男权主义的统治和奴役使安娜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便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将爱情作为人生的主要乃至唯一目标是几千年来尚未解决的妇女被羁绊、被束缚的一个象征。男权制度下, 女性在自我表现与爱之间无法取得平衡, 要么完全放弃自我表现而成为传统的女性角色———贤妻良母, 要么改变传统的女性角色, 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这两者都是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妇女生存状态。

鲁迅在《伤逝》中指出子君悲剧的原因:“只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3) 这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安娜的一把钥匙。安娜也是把爱视为生活的唯一, 才在爱失去后, 看不到生活的曙光绝望而死。男权统治下的安娜在爱情中寻找自我, 又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她固然有着超出常人的精神境界, 但仍摆脱不了男权制度下女性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所带来的精神空虚。因此, 对爱情的渴求就成为她精神补充的一种需要。在妻性和母性都丧失后, 情爱便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渥伦斯基的爱已不仅仅是安娜幸福的保证, 而且成了她生存权利的凭借和标志了。她死前的多疑就反映了这种极度窘困的处境和孤独悲惨的心理。

也许是在阴暗的环境里生活的太久, 以致于一出大门就被阳光刺花了眼睛;也许是灵魂过于枯竭, 她还没看清爱情使者的本来面目, 就扑入他的怀抱。渥伦斯基与卡列宁都是男权中心的维护者和实行者, 他并不可能像安娜所奢望的那样成为她爱的唯一。安娜看不到渥伦斯基面对世俗压力与她一样一筹莫展, 她把渥伦斯基设想为心目中的上帝, 不仅完全委身于他, 而且希望他将自己带到一个彼岸世界, 他们互相完全占有, 连成一体, 永不分离。安娜对爱情的依附使她自己陷入爱中不能自拔, 也使渥伦斯基感到这爱像一张无形的网在束缚着他, 使渥伦斯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被这情网束缚, 越来越想———倒不一定要挣脱———试试, 看它究竟是不是妨碍她的自由。” (4) 可以说, 安娜的偏激行为是促使渥伦斯基冷淡她的一个原因。

男权统治下的安娜有过家庭却没有爱情, 有过丈夫却没有爱人, 不得不以飘零之身系枯槁之木, 死亡是其必然的结局。

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中说“妇女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 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消失而消失。” (5) 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女性, 要想恢复自己的尊严, 保持独立主义的人格, 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娜离开卡列宁, 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 不过是从“吃丈夫的面包”转而为用情人的钱财。这种依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女性自身的精神解放也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挽救安娜, 还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清楚千百年来男权统治的阴影, 帮她们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否则, 安娜离开卡列宁爱上渥伦斯基, 也只是把她的爱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人, 她仍是恋爱的俘虏, 男子的俘虏, 她的心理是俘虏的心理。我很欣赏朋友说的一句话:“离婚只是彩排。”是啊, 离婚宣告了你对过去的告别, 而你人生的另一扇大门却刚刚开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 女性只有把自己看成戏中的主角, 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独立自主的位置。如果你整天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 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文化的统治下, 女性一步步沦落为“第二性”的位置。社会上强调的男女平等, 也是在以男性标准来衡量女性, 要女性向男性看齐。因而这种平等是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利构架之中的。所以, 以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解放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语言而只是重复并强化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既定语言。今天, 仍有部分女性走不出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看作男性的附庸, 而没有把自己看作与男性平分“半边天”的独立个体。因此,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 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

②④《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29页、258页。

③《彷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第154页。

《安娜·卡列尼娜》 第9篇

享誉世界的圣彼得堡艾夫曼国立芭蕾舞团成立于1977年。创立者艾夫曼为舞团奠定了勇于创新、大胆实验的格调。1998年,继马林斯基和莫斯科大剧院两大剧团之后,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国家艺术团”的最高荣誉。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发展,如今它成为唯一一个包揽了俄罗斯所有重要艺术奖项的现代芭蕾舞团。

艾夫曼杰出的才华在学生时代已初见端倪,1964年从基什尼约夫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又考入了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在编导大师阿列克西泽门下深造。他在1970年首演《艾卡诺什》时崭露头角,同年成为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维格鲁华学院”的舞蹈编导。毕业后,于1972年进入瓦冈诺娃芭蕾舞学校,为马里歌剧暨芭蕾舞剧院编排了芭蕾舞剧《格伊雅奈》,1975年为基洛夫芭蕾舞团排演了新版《火鸟》。1988年,获得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授予的“功勋艺术家”称号。早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艾夫曼就开始找寻自己的方式来编排剧目,探索新的流派。他逐渐将眼光投射到古典文学之上,倾向于选择极其矛盾的、尖锐的人物形象,意在表达热烈的舞蹈激情。《白痴》、《疯狂的一天》、《第十二夜》、《柴可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红色吉赛尔》、《安魂曲》、《我的耶路撒冷》、《唐璜与莫里哀》、《安娜·卡列尼娜》以及最新排演的《罗丹》概莫能外。

舞蹈几乎成为情节的唯一承载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艺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与艾夫曼一贯持有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小说中原本有两条平行线索,一是安娜、卡列宁和沃伦斯基三人间的情感纠葛;另一条是以作者托尔斯泰自己为原型的农场主列文与社会及自我之间的矛盾。小说结尾,列文找到了出路,而安娜走向了毁灭。

为了集中矛盾冲突,明朗故事线索,艾夫曼砍去列文的人物线,将舞剧聚焦于安娜、卡列宁和沃伦斯基三人的情感冲突与命运走向,并作出独特的造型处理。演出中,卡列宁从头至尾以黑衣示人,从与安娜的第一段双人舞开始,反复出现将手背于身后的体态动作:焦虑地背手踱步、大量的抱臂和下蹲动作,塑造出隐忍的、也可以说是古板的艺术形象。在发觉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私情之后,他与安娜的双人舞不断出现前后进退的动作:卡列宁坚定有力的完成他的大动势,无论安娜一次次失去重心或是往反方向倾倒,还是跪地向前,颤抖着抓住卡列宁的脚,都不顾一切努力前行。在试图用孩子绑住安娜的几次“动作”之中,安娜每每痛苦地乞求,卡列宁就直接将安娜扛于肩上。下半场的独舞秉持长线条的大开大合,但是地面动作的设计仍十分克制。

沃伦斯基则完全不同,他跟安娜相仿,身着明艳的、不同颜色的服装出现,动作明快而直接。与安娜的托举建立在拉手的动作之上,具备长线条的流畅感。在描绘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第一场感情戏中,编导艾夫曼将两人置放于舞台前后对角线两侧,上场门沃伦斯基的沙发和下场门安娜的床遥相呼应。沃伦斯基先站立起来,随后安娜也站立起来,在不同空间完成相同动作,体现二人情感的胶着状态。紧接着,难忍相思的安娜披上外衣,从舞台后方跑下,迎来了与沃伦斯基相见的高潮。大量的举抱旋转,各式的空中下腰,直到二人相吻倒地。下半场的双人舞也是同样的基调,直到当二人度过美好的独处时光回到现实世界之中,迫于压力,沃伦斯基表现出和上半场安娜相似的畏惧和躲避的动作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舞蹈几乎成为整部舞剧其戏剧结构的唯一承载,继承了以舞蹈为主要表情手段的方式。以下半场三人的情节舞为例,不同于以往将一些文学作品改编的芭蕾,一味追求舞蹈戏剧性和哑剧。艾夫曼所编排的舞段不仅具有情节性,更长于抒情。黑衣卡列宁左手背手与红衣安娜的双人舞,充满摆荡的对抗,此时的安娜去意已决,不断抗争以投入绿衣沃伦斯基的怀抱。

舞剧的收尾采用了符号化的虚拟手法,将安娜内心的世界外化于形。安娜服下酒后,倒于椅子上,待钟声敲响,脱下紫衣只着肉色体服。在干冰和音乐的配合下,用独舞和群舞营造出嘶鸣感,展现出情欲的纠缠与挣扎。在最后一段双人舞中,被托举起的安娜上身僵直,刻意摆出勾脚和内八字。此时,披头散发的安娜早已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与其说那是对沃伦斯基的愤恨,不如说她已选择了自我放逐。在铁轨群舞,灯光刺眼的最后一瞬,安娜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用身体探索内在精神

一部上乘的舞剧总是以自己的独有的艺术手段,通过形象舞蹈来揭示内在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不僅展现了爱情纠葛,更揭示了伦理人性。安娜是可悲的,她受到了时代洗礼,敢于为生活而同社会抗争,却未能摆脱旧思想桎梏。如艾夫曼所说,安娜并没有学会爱,对沃伦斯基的爱也好,对新生活的追求也罢,都出自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她唯一爱的是她的孩子,这也只是出于无法抗拒的母性本能。安娜与沃伦斯基之间的感情只建立在情欲之上,这也是他们的爱情走向毁灭的原因。安娜选择了自杀,表面看来是报复沃伦斯基和卡列宁,表达对上流社会的抗议,事实上是时代的局限与个人性格缺陷的冲撞导致的必然结果。安娜杀死的是她无法控制的、陷入激情的另一个自我。是同情还是批判?艾夫曼并没有在作品中站在某个价值层面上评价人物,他甚至没有提出问题。他的作品与创作阐述十分一致的是,《安娜·卡列尼娜》意图单纯展现一个处于激情之中的女人的悲剧。亘古不变的总是人性,全剧透露出艾夫曼对文本本身的咀嚼和人之为人的思辨。

艾夫曼总是热衷于各种极端矛盾的人物情节,同时勇于将这些问题变成戏剧性的舞台现实。他是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舞蹈家,曾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心理芭蕾”: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着眼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无论是吉赛尔还是安娜,作为编导的艾夫曼都竭力去揭开隐藏在人物内心与行为下的动机。他的舞蹈美学观正如哲学家苏珊·朗格所定义的一样:“舞蹈表现的是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展示的是感情、情绪和其他主观经验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因而是一种标示主观感情之产生和发展的概念,或是再现我们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我所说的‘内心生活’,是指一个人内心对其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心写照,是他对世界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他既努力追求现代舞蹈风格,又坚守古典芭蕾的美学原则与表情手段。当然,对现代舞、爵士舞等元素的灵活运用,造型动作不拘一格的自由创作,甚至杂技一般高难度的托举技巧,也对古典思想原则起到了反作用。

nlc202309031622

对艾夫曼来说,舞蹈创作不只是身体上的拓展,更是精神上的探索。他孜孜不倦地找寻一种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身体语言,重视芭蕾舞剧的主题选择和内在传达。这种将现代舞丰富的表现力与古典芭蕾舞语汇融合,以真挚感情和戏剧意味为基础,来探讨哲思的表现手法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法国舞蹈家让·乔治·诺维尔已对情节芭蕾作出较为完整的阐释。艾夫曼所成长起来的20世纪,正是苏联戏剧芭蕾的兴盛之时。30年代,苏联舞蹈界掀起改编文学名著的潮流,编导们纷纷选用名著情节创作舞剧,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幻灭》甚至被称为“三幕的舞蹈长篇小说”。到了20世纪中期,在表情和手段上已不限于哑剧,而是以舞蹈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情节的“情节舞蹈”。从这个角度上看,艾夫曼的作品可以说是对俄罗斯舞蹈美学的传承与发展。可惜当时大批的舞蹈作品对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理解相对狭隘,造成舞剧中的行动过于生活化,使得戏剧芭蕾在60年代日渐衰微。随着20世纪后期,交响芭蕾的再度盛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虚拟手法大行其道。如俄裔舞蹈家乔治·巴兰钦,其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极大的突破创新,在交响乐的配合下,作品诗歌一般的意境充分发挥了舞蹈本身的特性。俄国舞蹈家米歇尔·福金在提出对芭蕾舞剧改革的思想时,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舞蹈应该是解释性的。它不应堕落成简单的体操。舞剧决不能再由节拍、登场等构成,它必须表现出艺术概念的整体性。音乐、绘画和动作这三种成分应该和谐地融为一体。”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有着类似的特性,舞蹈的结构可以借鉴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的结构。艾夫曼深谙创作规律,他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获得成功,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功不可没。在他编导的作品中,已有六部选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许是出于对作曲家的钟爱,艾夫曼总能熟練且妥帖地找到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爆发点。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表现型艺术,更准确地说,它是表现型艺术中的抒情型艺术。任何表现型艺术、抒情型艺术都明显地倾向于艺术的主观来源,更注重作品与艺术家包括情感在内的内心世界的关系。舞蹈艺术更倾向于表现心理事实而非再现客观事物;更倾向于比较理想地描述客观现实而非比较忠实地描述客观现实;更倾向于追求感情真实而非追求本质真实。舞蹈不只服务于视觉之美,还要通过形象的介质去探寻内在的本质。艾夫曼在作品中,用自然的、非程式化的动作,去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他没有停止在创作中自我承认、自我启示,以求探索内心的源泉,挖掘生存的直觉现实。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第10篇

当我刚看这本书标题的时候,我本以为它说的是安娜的故事,当我读完之后,才发现这部小说有两个主线,一个是不做作的农场主列文,另外一个则是端庄典雅的安娜,虽然不知道这样形容她合不合适,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个美丽果敢的女xing,今天我主要说的是安娜的部分。

安娜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在比较年轻的时候便嫁给了卡列宁,很遗憾的是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出于爱,更多的,卡列宁娶她是为了政治,为了自己的仕途。尽管如此,夫妻二人也相敬如宾了十几年,直到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才开始了她真正的爱情。

也许爱情都是在机缘巧合中诞生的,本来为了兄长婚姻而前来的安娜在火车站遇上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几乎对她是一见钟情,而她,也在他眼神中的温情中莫名地有了一股jiqing。车站里有人被火车碾压致死,而伏伦斯基为他支付丧葬费的行为则给安娜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接下来的几天,安娜顺利地解决了兄长奥布朗斯基和嫂子陶丽的婚姻危机,在舞会上又和伏伦斯基cha出了火花,这一次伏伦斯基再也忍不住,他被彻底迷住了。

当安娜意识到不妥,想要逃避的时候,她慌忙坐火车逃回了彼得堡,只是伏伦斯基也跟着她去了彼得堡,这让安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在彼得堡,安娜逐渐臣服了伏伦斯基的爱情,甚至为了他在赛马场事件后直接跟要面子的丈夫坦白了一切。从那一刻起,她在爱情中着了迷,开始了她对抗社会的第一步。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她对自己的丈夫有多恨。她恨她所处阶级的虚伪,狠丈夫处处谦让的看似高尚的人格和他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更恨两人之间的感情的虚假。在对她丈夫坦白后,她痛苦不堪,期待改变,可是丈夫却极力掩饰他们的分裂,给她宽恕,于是便有了接下来她的这段心理活动:

“他多正确呀!他可是个正人君子。”她说,“当然了,他总是正确的,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嘛,他是多么的宽宏大量啊!他可真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然而时光的逝去,使我明白了,我无法再自欺欺人下去了,既然上帝造出了我,我就需要爱情、渴望生活,我并不是行尸走肉,我没有罪。可是现在呢?假如他杀了我,要是他杀了我,我是可以忍受一切、宽恕一切的,可问题不是这样。”

她痛恨丈夫为了他自己的仕途,为了他所谓心中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懦弱和什么都不做的`宽宏大量,痛恨这个对他没有爱情的男人失去。卡列宁的“高尚”没有给她妻子的婚外情画上句号,甚至加速了他们的分裂。但她不敢离开他的丈夫,因为她知道如果她离开,她会变成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她会被人羞辱,她会失去自己的儿子,而她不能失去自己的儿子,她更害怕当她抛弃一切时伏伦斯基不再爱她,那时候她将无法生存。生产女儿时的频临死亡曾让她以为死是解脱一切的唯一办法,而当逃离死神后却让安娜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伏伦斯基,她终于奔向了她的爱情。

尽管她过得滋润了,有了爱情的眷顾,她却不再受这个世界的欢迎,纵然有人对她理解,她却无法再在高级社交界中立足。而令我感到痛心还有几件事,支持安娜的那些人不少是真正意义上堕落的人,像曾经支持她的培特西公爵夫人是他人的情妇,却在得知安娜没能离婚还拒绝了和她的来往。还有,伏伦斯基的母亲本来是喜爱安娜的,甚至在得知儿子有一个高级官员的老婆的情妇而骄傲,但当她明白安娜和自己儿子的事影响到了伏伦斯基的前途时她彻底对安娜厌恶了。

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所有的一切,但她却没有获得她想象中的快乐。她不被社交界接受,她没有了自己的儿子,而那是自己最深爱的,同时她每天为担心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情而忧愁,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尽管她仍然迷人。

在伏伦斯基获得了丰厚的家产时,我本以为他们会不再困扰,但后来事情却越来越糟。卡列宁尽管对自己曾经的妻子不打不骂,也不对她的新生活干扰,但他却迟迟拒绝和妻子离婚,不解除对妻子的最后枷锁,在明知道妻子失去儿子无法生活的情况下也拒绝把自己的儿子给妻子,尽管他甚至不怎么爱他自己的孩子。在奥布朗斯基,也就是安娜的兄长再次来劝说卡列宁和她离婚时,卡列宁甚至把这事的决定权交给了一个睡觉后会胡言乱语的法国人,只因他相信这是神的旨意,讽刺的是,他以前是从不信神的,最终他明确告知他不会同意离婚,从这里我能感受到托尔斯泰浓浓的嘲讽意味。

不能离婚,得不到自己深爱的儿子谢廖沙,这一切让安娜痛苦,但这不是压死她的最后稻草。让安娜最终走向灭亡的是她所追求的爱情。她每天都为失去伏伦斯基的爱情而担忧,她受不了伏伦斯基离开她,她受不了他对她的敷衍,受不了他表现出来的对她的一丝丝冷漠,她发现自己的爱情jiqing在变淡,这让她每天都在痛苦。她总是对伏伦斯基猜忌,总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不管伏伦斯基说了多少遍“我爱你”她仍然随便猜忌。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托尔斯泰对人的思想状况的描写实在是太让人赞叹了,他对安娜在后期陷入癫狂的爱情中的想法描绘太shenru了。有多少次我都为安娜的想法生气无比,人们曾说:爱情中人的智商是最低的,由此可见,但我也能理解这些想法。当两个人如此亲近时,总会莫名地互相伤害,安娜曾有过的那些对爱情的疯狂想法,不正是一个在爱情中陶醉的人嘛?更遑论我也曾有过这些想法,他们是如此真实,让我不得不怀疑托尔斯泰难道还曾研究过我。

当安娜在又一次争吵过后对伏伦斯基说“你会后悔的。”她其实已经后悔了,她想跟他说对不起,但她又总想让自己占优势,她希望死亡结束一切,于是她又去了火车站,卧轨等待死亡,最终离开了人世。她确实赢了,在爱情中赢了,伏伦斯基确实后悔了,后悔到他对生命也不再有任何追求了,只求去塞尔维亚战死沙场。两人从一开始在车站相识,最后在车站结束彼此的感情征途,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列文则走上了一条和安娜截然不同的路,他娶上了他心爱的吉娣,收获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他在小说结尾的思考也许正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不过,不管现在碰到什么事情,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每一分钟都不仅不会像从前那样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明确的善的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第11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小说,它在文体上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其流畅性、内在逻辑缜密性和自然的双线索交织等方面都是令人无可挑剔的。除此之外,令我着迷的还有它体现出的作者创作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交汇。

正如开头“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的不幸”所说,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是基于婚姻爱情关系展开的,主要涉及四对婚姻或爱情模式: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沃隆斯基,列文与吉蒂,奥布朗斯基公爵夫妇。安娜涉及了前两个不幸的模式,与她相对的是列文的幸福模式,我认为安娜是作者为自己设想的另一种生命选择方式,是一种假想的人生道路;而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是较贴近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现实与理想交汇之后,宗教色彩浓厚的托翁在写作的时候很可能会想“可能的选择有无数种,上帝安排了最好的”,于是他极力要写出这个现实的一定是最好、最幸福,而那些带有可能性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光明,但会遭遇不幸和陷阱。

在写安娜时,多次通过旁人观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带着深藏的激情和摄人的活力,这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爱情火花被沃隆斯基点燃的时候,作者持矛盾而偏于赞同的态度,安娜在观看赛马时流露出对沃隆斯基过分关注后,勇敢地向丈夫摊牌,她想的是“唉呀,多么光明啊!这是可怕的,但我爱看他的脸,我爱奇妙的幸福……我的丈夫!啊!是的……哦,谢谢上帝!同他一切都完了。”在犹豫中追求爱情的幸福终于压倒了道德上的内疚。安娜是托尔斯泰设想的自己,替他完成了抛弃家庭出走的假想行为。他为了抑制自己对这种假想的向往,便渲染了这种假想生活所面对的阻力——把爱情的困境,社会舆论压力,还有自己对于抛弃家庭孩子的心理谴责都详细地呈现出来。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第12篇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

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相关文章
保障“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精选8篇)保障“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1篇保障“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中秋节、国庆节期间食用农产品...

1
2025-09-15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精选6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第1篇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中国...

1
2025-09-15
毕业论文写作建议

毕业论文写作建议

毕业论文写作建议(精选6篇)毕业论文写作建议 第1篇首先,一定要重视论文,认真对待。论文写作是每个同学将专业知识系统归纳和运用的一个...

1
2025-09-15
毕业设计展板设计

毕业设计展板设计

毕业设计展板设计(精选6篇)毕业设计展板设计 第1篇蔡旗中学展板设计文字设计2011-08-16 20:36:35|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第...

1
2025-09-15
毕业留言个性签名

毕业留言个性签名

毕业留言个性签名(精选9篇)毕业留言个性签名 第1篇毕业留言个性签名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

1
2025-09-15
百事可乐企业文化

百事可乐企业文化

百事可乐企业文化(精选8篇)百事可乐企业文化 第1篇纵观百事可乐成功的每一步,都是和企业文化的建立、品牌的树立紧密联系的,从一个濒临...

1
2025-09-15
毕业生财务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毕业生财务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毕业生财务专业实习自我鉴定(精选8篇)毕业生财务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第1篇你的实习自我鉴定写的怎么样了呢?是不是还没有想怎么写?下面由本...

1
2025-09-15
北京奥运会火炬感想心得体会

北京奥运会火炬感想心得体会

北京奥运会火炬感想心得体会(精选15篇)北京奥运会火炬感想心得体会 第1篇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感想心得体会圣火传递途中经过许多具有历史...

1
2025-09-15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