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法范文(精选6篇)
TLC法 第1篇
1.1 仪器
ZF-2型三用紫外仪(上海官亭仪器厂) GB-204型电子天平(0.1mg)(梅特勒-托利多)。
1.2 试药
复合氨基酸口服液由三九企业集团江西认真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10101);枸杞子对照药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阴性对照(缺枸杞子,自制);硅胶G薄层板(烟台德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他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样品制备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复合氨基酸口服液20mL,加乙酸乙酯萃取3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
2.2 阳性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枸杞子对照药材1g,剪为碎块,加水30mL,加热煮沸30min,放冷,滤过,滤液加乙酸乙酯萃取,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浓缩至约2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2.3 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缺枸杞子阴性对照溶液(实验室自制)。
3 层析与结果
照薄层色谱法(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3∶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与阳性对照品溶液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溶液无此荧光斑点。见图1。
4 小结
按照本文所述薄层方法对复合氨基酸口服液中枸杞子进行鉴别实验,供试品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能得到清晰的相同颜色的斑点。通过此方法检验所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分离度高,易于判定,阴性样品无干扰,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复合氨基酸口服液中枸杞子的定性鉴别方法,制定其定性鉴别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方法学考察表明,TLC法定性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复合氨基酸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TLC,复合氨基酸口服液,枸杞子
参考文献
基于TLC549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第2篇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直流电压的检测,由单片机和A/D转换器构成的数字电压表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测量、工业自动化仪表、自动测试系统等智能化测量领域中。传统的A/D转换器主要有ADC0808、ADC0809等,这些A/D转换器采用并口与单片机相连,大量占用单片机的I/O口资源。为此,采用TLC549设计的数字电压表,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TLC549是TI公司推出的一种A/D转换器,具有以下特点:
(1)TLC549是一种8位串行A/D转换器;
(2)可通过三线串行通信与单片机连接;
(3)具有4MHz片内系统时钟和软、硬件控制电路;
(4)转换时间最长17μs;
(5)允许的最高转换速率为40000次/s;
(6)总失调误差最大为±0.5LSB;
(7)典型功耗值为6mW;
(8)采用差分参考电压高阻输入,抗干扰能力强,可按比例量程校准转换范围;
(9)当VREF-接地,VREF+-VREF-≥1V,可用于较小信号的采样。
1 TLC549的引脚排列与使用方法
TLC549的引脚排列如图一所示,其中ANA-LOG IN为模拟输入端,为片选端,DATA OUT为A/D转换结果的串行输出端,I/O CLOCK为I/O时钟端,REF+为正基准电压端,REF-为负基准电压端,VCC为电源端,GND为地。
TLC549的内部结构图如图二所示,其内部包含有时钟电路、8位模数转换器等单元电路。
TLC549的极限参数为:
(1)电源电压:6.5V;
(2)输入电压范围:0.3V~VCC+0.3V;
(3)输出电压范围:0.3V~VCC+0.3V;
(4)峰值输入电流(任一输入端):±10mA;
(5)总峰值输入电流(所有输入端):±30mA;
(6)工作温度:0℃~70℃。
TLC549具有片内系统时钟,该时钟与I/O CLOCK是独立工作的,无须特殊的速度或相位匹配,其工作时序如图三所示。
当片选端为高时,数据输出端(DATA OUT)处于高阻状态,此时I/O CLOCK不起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允许在同时使用多片TLC549时,共用I/O CLOCK,以减少多路(片)A/D并用时的I/O控制端口的数量,节省I/O口资源。
从图三中可以看出,当变为低电平后,TLC549芯片被选中,同时前次转换结果的最高有效位MSB(A7)自DATA OUT端输出。接着要求自I/O CLOCK端输入8个外部时钟信号,前7个I/O CLOCK信号的作用是配合TLC549输出前次转换结果的A6~A0的7位,并为本次转换做准备。在第4个I/O CLOCK信号由高至低的跳变之后,片内采样/保持电路对输入模拟量采样开始,第8个I/O CLOCK信号的下降沿使片内采样/保持电路进入保持状态并启动A/D转换。
转换时间为36个系统时间周期,最大为17us。直到A/D转换完成前的这段时间内,TLC549的控制逻辑要求或者保持高电平,或者I/O CLOCK时钟端保持36个系统时钟周期的低电平。
由此可见,在自TLC549的I/O CLOCK端输入8个外部时钟信号期间需要完成以下工作:读入前次A/D转换结果,对本次转换的输入模拟信号采样并保持,启动本次A/D转换。
2 硬件设计
图四给出了本系统的硬件框图,单片机采用AT89S51。AT89系列单片机是美国ATMEL公司继承INTEL公司80C31的核心技术并和自身先进的闪电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FLASH单片机系列。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内含4K/8K字节闪电存储器、用CHMOS工艺制作的8位单片机。
图五给出了TLC549与AT89S51单片机的管脚连接。其中单片机的P1.0口与TLC549的SDO端相连,P1.1与片选端相连,P1.2与SCLK相连,通过TLC549的AIN端对外进行电压测量。在仿真时,采用电位器来模拟外部电压的变化,REF+接5V,REF-接地。
数字电压表的显示采用普通的数码管动态扫描显示的方式,采用4位一体的数码管作为显示器件,每位数码管轮流点亮1ms,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单片机的P0口通过74LS245驱动数码管的8位数据端,单片机的P2口的低4位直接连接数码管的控制端进行点亮控制。
3 软件设计及仿真
TLC549的采集程序流程图如图六所示,注意时序必须严格按照TLC549的时序图进行设置,否则TLC549将不会正常工作。
TLC549转换子程序如下:
本系统的调试主要以软件为主,系统电路图的绘制和仿真采用的是Proteus软件,图七给出了数字电压表的测量电压值及数码管显示电压值。在仿真时,采用电位器来模拟测量端电压值的变化,如图七所示,此时的测量电压值为3.39985V,而数码管的显示值为3.393V,绝对误差为0.006V。当电位器中间端进行调整时,数码管的显示值也会随之变换,实现直流电压的测量功能。
4 结束语
本测量系统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成本低、外接元件少。在实际应用中,工作性能稳定,测量电压准确,精度较高,系统功能、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系统在硬件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可扩展性,经过一定的添加或改造,很容易增加功能,如增加多片TLC549进行多路电压测量及显示等功能。
摘要:数字电压表是对电子电路进行现场检测的常用仪表,文中讨论了一种基于TLC549的数字电压表设计方法。该数字电压表的控制系统采用AT89S51单片机,A/D转换器采用TLC549,实现简易数字式直流电压表的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TLC549,AT89S51,数字电压表
参考文献
[1]安源.8位串行模数转换器TL C548、TL C549的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0,(2):25-26.
[2]马明建,周长城.数据采集与处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张义红.单片机与TLC2543模数转换器的接口设计[J].岳阳: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9-82.
TLC法 第3篇
关键词:苦豆子,生物碱,TLC分析
苦豆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根茎地下芽植物, 其果实和茎叶都极苦。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干旱荒漠区, 尤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内蒙古等沙漠和荒漠地区生长旺盛, 分布很广, 是我国西北地区十分常见的野生植物资源, 资源相当丰富。其有效成分—生物碱的含量较高, 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病毒、抗炎、免疫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药理生物活性, 极具开发价值[1]。本试验采用稀酸水、有机醇结合超声波提取法对苦豆子生物碱进行了提取, 进一步探索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生产实用技术、工艺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苦豆子草于2013年8月采自宁夏盐池县, 晒干粉碎备用, 植物标本由盐池县草原站鉴定。
1.2 仪器与试剂
AR1140电子天平、KQ-100DB型数控超声仪、RE-5298A型旋转蒸发仪、90%乙醇 (分析纯) 、浓盐酸 (分析纯) 、氯仿 (分析纯) 、石油醚 (分析纯) 、正丁醇 (分析纯) 、次硝酸铋 (分析纯) 、碘化钾 (分析纯) 、浓氨水 (分析纯) 、薄层层析用硅胶。生物碱标准品:纯度>98%苦参碱 (Mtrine) 、纯度>98%槐定碱 (Sophoridine) 、纯度>98%槐果碱 (Sophcarpine) 。
1.3 方法
(1)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采用酸水、醇类溶剂提取法[2], 每次取已粉碎好的苦豆子草200g, 置于三角瓶中, 加入3倍量的90%的乙醇或p H=3的盐酸水溶液, 置于超声波装置中, 在50Hz强度下处理1h后过滤, 提取两遍, 滤液合并浓缩得到总浸膏。用适量酸水溶解浸膏得酸水液, 用石油醚萃取5次, 石油醚层合并浓缩得石油醚组分;将酸水液碱化处理p H=7用氯仿萃取5次, 得生物碱 (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 A, 碱水液继续碱化处理p H=10用氯仿萃取5次, 得生物碱 (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 B, 氯仿层合并生物碱A、B浓缩得氯仿总生物碱组分;碱水液进行酸化处理p H=7用正丁醇萃取5次, 正丁醇层浓缩得正丁醇总生物碱组分 (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 ;水层弃去。其操作流程见图1。
(2) 薄层层析 (TLC) 检查: (1) 硅胶GF254板制备[3]:将硅胶GF254与0.5%CMCNa水溶液按1:3 (g/v) 比例研匀, 均匀涂于规格75.5mm×25.5mm的玻璃板上, 置室温风干1~2d, 存于干燥箱中备用。 (2) 展开剂配制:氯仿 (v) :甲醇 (v) :浓氨水 (v) 4ml:1.5ml:0.05ml, 展开剂临用时新鲜配制。 (3) 显色剂:改良碘化钾铋试剂。 (4) 层析及显色方法:将萃取样品、标准品生物碱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用少量甲醇溶解, 用毛细管点样于GF254硅胶板上, 同时点两块相同的硅胶板, 置于展开缸中饱和5~10min, 上行法展开, 待展开剂展开到距硅胶板前沿5mm时, 取出挥干溶剂。用改良碘化钾铋显色检查 (直接喷雾改良碘化钾铋试剂) 。
2 结果
2.1 苦豆子生物碱提取试验结果
2kg苦豆子干草粉经90%的乙醇超声提取得到总浸膏0.64kg, 出膏率32%, 不同溶剂萃取提取物共计91.3g, 氯仿萃取组分、正丁醇萃取组分用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呈橘红色为总生物碱86g, 其中氯仿萃取组分29g, 正丁醇萃取组分57g (含有部分沉淀) , 出碱率4.3%, 石油醚萃取组分用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不显色为非生物碱物质5.3g;2kg苦豆子干草粉经p H=3的盐酸水溶液超声提取得不同溶剂萃取提取物共计32.5g, 氯仿萃取组分、正丁醇萃取组分用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呈橘红色为总生物碱31g, 其中氯仿萃取组分8g, 正丁醇萃取组分23g (含有部分沉淀) , 出碱率1.5%, 石油醚萃取组分用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检查不显色为非生物碱物质1.5g (见表1) 。
2.2 薄层层析检查结果
乙醇提取和酸水提取法所得有效成分不同溶剂萃取组分经薄层展开后, 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通过显色反应观察和测定Rf值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组分不显色, 石油醚萃取组分中薄层层析检查结果无生物碱成分;氯仿萃取组分出现4个橘红色斑点 (a、b、c、d) , 其中c呈条带状;与标准品生物碱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对比, 氯仿萃取组分橘红色斑点a与苦参碱重合对应, 与槐果碱很接近基本对应;氯仿萃取组分橘红色斑点b与槐定碱对应;正丁醇萃取组分中含有1种生物碱成分C1与氯仿萃取组分中含有的1中生物碱c对应 (见表2、图2。)
左:a、b、c、d为氯仿萃取生物碱四个橘红色斑点;左:c1为正丁醇萃取生物碱一个橘红色斑点;右:标准品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橘红色斑点氯仿萃取生物碱a、b、两个橘红色斑点分别与标准参碱、标准槐果碱和标准槐定碱对应;右:a、b、c、d为氯仿萃取生物碱四个橘红色斑点正丁醇萃取组分含有1种生物碱成分C1与氯仿萃取组分中某生物碱c对应
3 讨论
据文献记载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按所用溶剂不同可分为酸水提取法、醇类溶剂提取法、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按提取条件不同可分为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4]。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本试验采用了稀盐酸水溶液和90%的有机醇溶剂结合超声提取法分别进行提取, 分别应用有机溶剂氯仿、正丁醇和石油醚作为萃取剂进行苦豆子生物碱的萃取, 试验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的生物碱得率较稀盐酸水溶液得率高。理论上应用酸水提取生物碱的得率较高, 但酸水提取法提取液体积大, 水溶性杂质多, 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也被提取出来, 溶液的粘度大, 试验中生物碱的浓缩困难, 在浓缩、除杂过程中生物碱没能被全部回收, 造成生物碱的浪费, 故在本试验中利用酸水提取的苦豆子生物碱的得率比利用乙醇提取的生物碱得率低。本次试验结合超声法进行提取较浸渍法、渗漉法等缩短了提取时间。生物碱常用改良碘化钾铋喷雾显色反应进行检查, 试验中应用此方法检查结果表明:氯仿、正丁醇、石油醚三种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比较, 氯仿萃取效果较好, 氯仿萃取组分提取物出现4个橘红色斑点, 至少含有4种生物碱成分;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组分不显色, 不含生物碱物质成分, 可能由于石油醚挥发速度太快, 没能有效萃取苦豆子中的生物碱;正丁醇萃取组分提取物出现1个橘红色条带, 至少含有1种生物碱成分, 且与氯仿萃取组分中某生物碱对应。
4 结论
通过对苦豆子应用酸水和有机醇浸渍结合超声波提取生物碱, 分别用有机溶剂氯仿、正丁醇、石油醚作为萃取剂, 提取生物碱用TLC检查, 通过显色反应和计算Rf值比对, 表明氯仿萃取组分至少含有4种生物碱成分, 其中a、b分别与标准参碱、标准槐果碱和标准槐定碱对应;正丁醇萃取组分至少含有1种生物碱成分C1, 且与氯仿萃取组分中某生物碱c对应, 石油醚萃取组分不含生物碱成分。采取稀盐酸溶液和90%的有机醇溶剂结合超声波、有机溶剂氯仿萃取的提取方法对苦豆子植物中生物碱的提取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牟新利, 王宝武等.中药苦豆子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2005, 24 (1) :47.
[2]李端.豆科植物皂荚和苦豆子抗菌化合物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赵宝玉.疯草 (甘肃棘豆) 生物碱系统分析及其毒性的比较病理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 2001.
TLC法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GABA茶(研究者自制,γ-氨基丁酸质量分数为0.15%以上),粉碎,过20目筛备用;γ-氨基丁酸标准品:江苏三兴生化试剂厂;阳离子交换树脂:南开大学化工厂;薄层层析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设备
CAMAG TLC SCANNER 3;5 μL微量点样针;点样毛细管(5 μL);旋转蒸发仪RE52-98(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AB204- S电子天平;艾科浦分析型实验室纯水机(重庆颐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φ3.0 cm,高50 cm玻璃层析柱。
1.3 实验方法
1.3.1 γ-氨基丁酸的提取
1.3.1.1 水提取法
称取粉碎GABA茶50 g加入去离子水200 mL60℃水浴浸提2 h过滤滤渣再用250 mL去离子水60℃水浴提取3 h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50 mL(80℃)浓缩液中加2倍体积95%乙醇醇沉静置2 h过滤去乙醇得提取液,点样,薄层检测。
1.3.1.2 乙醇提取法
GABA茶粉碎样50 g加体积分数70%乙醇400 mL浸提2 h过滤保留滤液;滤渣加体积分数70%乙醇400 mL浸提3h过滤合并滤液;滤渣体积分数70%乙醇300 mL浸提2 h过滤合并滤液;滤渣弃掉55℃减压浓缩至50 mL5000 rmin-1离心15 min取上层清液,保留待用。
1.3.2 γ-氨基丁酸的检测
1.3.2.1 展开剂的选择
一般采用纸层析法对展开剂系统进行考察,将点好样品(水提液)的滤纸板,分别放进加有叔丁醇∶乙酸︰水体积比为 69.5︰29.5︰1;正丁醇︰醋酸︰水体积比为 7︰3︰1;正丁醇﹕醋酸︰水体积比为 4︰ 1︰1;正丁醇︰醋酸︰水体积比为 7︰5︰1 的不同溶剂系统的层析缸中进行单向展开。同时也采用双向展开法对体积比为①正丁醇︰甲乙酮︰ 水︰28%氨水 25︰15︰7︰3, 正丁醇︰乙酸︰水(4︰1︰5;②叔丁醇︰乙酸︰水 69.5︰29.5︰1, 苯酚︰氨水 1︰1;③正丁醇︰乙酸︰水 4︰1︰5, 间苯酚︰苯酚 1︰1三组展开溶剂系统进行考察。
1.3.2.2 扫描波长的确定
取γ-氨基丁酸标准品,加蒸馏水溶解配成1 gL-1的标准溶液,分别吸取标准品溶液1 μL点于自制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体积比4︰1︰1 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后用体积分数0.2%茚三酮乙醇溶液显色,105℃烘数分钟,直至获得最大斑点,进行薄层扫描。
1.3.2.3 检测限和线性范围实验
在硅胶板上分别点1 gL-1 γ-氨基丁酸标准溶液0.5 μL、1.0 μL、3.0 μL、5.0 μL、7.0 μL、9.0 μL、12 μL、15 μL,按薄层层析条件展开,茚三酮乙醇溶液显色,CAMAG TLC SCANNER3扫描仪扫描。
1.3.3 γ-氨基丁酸的分离与纯化
1.3.3.1 阳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实验
准确称取预处理好的树脂5.0 g,装入具塞磨口三角瓶中,准确加入已知浓度的金白龙茶粗提液100 mL,恒温水浴振荡24 h,充分吸附后,过滤, 测定溶液中γ-氨基丁酸的浓度,同时按照下式计算各种树脂的吸附量:
吸附量undefined
准确称取按照测定吸附量处理好的树脂5.0 g,准确加入100 mL NH3H2O,恒温水浴振荡24 h,过滤,测定滤液中γ-氨基丁酸的浓度。按照下式计算各种树脂的解吸率:
解吸率undefined
准确称取阳离子交换树脂5.0 g,装入具塞三角瓶中,准确加入已知浓度的金白龙茶粗提液50 mL,恒温水浴振荡,在12 h内,每小时取0.5 mL 测定其γ-氨基丁酸含量,绘制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1.3.3.2 阳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吸附及洗脱实验
通过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对金白龙茶粗提液的静态吸附实验,对732 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动态吸附实验,包括洗脱流速、洗脱液pH和上样液体的pH值。将预处理好的阳离子交换树脂装入玻璃层析柱中,将金白龙茶粗提液上柱,控制一定的流速,分步收集(2mL/试管) ,当流出液出现与标准品同一线上的斑点时,认为已经有γ-氨基丁酸透过,停止上样,然后按照不同pH(3.0、4.0、5.0、6.0 和8.0~9.0)洗脱液进行洗脱,分部收集。按照下式计算吸附量:
吸附量(mg)=上样液浓度(mg/mL)流出液体积(mL)
2 结果与讨论
2.1 展开剂的选择
通过纸层析,对展开剂系统进行考察发现:1、单向展开能够完全分开目标物质,因而本实验不需要进行双向展开操作;2、正丁醇分离效果较叔丁醇为优。在纸层析的基础上,采用预制板和自制硅胶板进行实验。将点好样品的硅胶板,在加有不同展开剂的层析缸中展开,结果表明,以正丁醇︰醋酸︰水体积比为 4︰1︰1 分离效果最好( 见图1),Rf 值为0.46。
2.2 扫描波长的确定
从图2可以看出,γ-氨基丁酸在50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600 nm后吸收降低。因而选择扫描波长为λS=515 nm,λR=680 nm。采用双波长扫描法,一是为了避免分离度不佳的其他氨基酸的相互干扰;二是双波长扫描可以排除背景干扰使基线平直;三能提高灵敏度。
2.3 回收率与精确度
精确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约1 g,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1.0 gL-1的对照品溶液3、5、8 mL, 并按样品测定方法点样、展开、显色后扫描, 测定其含量。结果(见表1)平均回收率为98.75%, RSD=2.21%( n=6)。
2.4 检测限和线性范围
通过线性范围实验,我们发现,当扫描条件为:反射式双波长锯齿扫描, λS=515 nm,λR=680 nm,狭缝5.00.45 mm。用最小二乘法对标准溶液点样量和色谱峰面积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A=13172.9C- 6832.6, 相关系数r=0.9952,线性范围: 0.5 μL~15μL。金白龙茶水提液γ-氨基丁酸质量浓度为1.608 gL-1,在此线性范围内。因而本方法的检测底限为0.5 μL。
2.5 不同提取方法对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取水提液和乙醇提取液进行薄层分析,提取液中γ-氨基丁酸的质量分数见表2,由表2可知,普通茶叶采用水提取方法比采用乙醇提取方法γ-氨基丁酸质量分数要提高21.4%,高γ-氨基丁酸实验茶采用水提取方法比采用乙醇提取方法γ-氨基丁酸质量分数要提高19.3%,总体上看,采用水提取方法比采用乙醇提取方法γ-氨基丁酸含量要提高20%左右。
2.6 732 树脂静态吸附试验
利用732 阳离子树脂对金白龙茶中γ-氨基丁酸初提液进行处理,在初始质量浓度1.608 gL-1 的条件下,测定其吸附后平衡浓度( 即树脂充分吸附或吸附达到平衡后),可以得到732阳离子树脂对金白龙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吸附量为32.9 mgg-1。上述方法中充分吸附的树脂再利用NH3H2O 在25℃的条件下进行解吸,测定解吸率为98.08%。同时考虑吸附量以及解吸率,对732 阳离子树脂进行吸附动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732阳离子树脂在1h内的吸附速度非常快,基本已经超过其吸附量的70%,到5 h后已经超过了90%,见图3。从吸附量、解吸率和吸附率三方面来考虑,732 阳离子树脂均很适合分离纯化金白龙茶中γ-氨基丁酸。
2.7 732 阳离子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将金白龙茶γ-氨基丁酸提取液调节成不同的pH(2.0、2.5、3.0、3.5、4.0、7.0)上样,进行吸附实验(图4)。从图4可以看出,在样液pH值为2.0 时,树脂的吸附量较低;随着pH值的升高,树脂的吸附量渐渐增加,当pH值为3.0时,树脂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为32.9 mgg-1。随着pH的进一步增大,树脂的吸附量继而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是γ-氨基丁酸本身就是一种酸性物质,同时也带有碱性基团氨基。在酸性环境中氨基结合一个质子而成阳离子状态,容易被树脂吸附;在碱性条件下羧基电离一个质子而带负电呈阴离子状态,从而使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量降低。
不同的吸附流速,物质与树脂的接触时间不同,所以吸附量也有所差异。将γ-氨基丁酸初提液按照1、3、5、9 mLmin-1 的流速上样。从图5可以看出,当流速达到3 mlmin-1时,树脂的吸附量达到32.9 mgg-1,当流速达到5 mlmin-1,树脂的吸附量曲线几近平缓,在流速为1~3 mlmin-1时, 虽然树脂的吸附量较高,但是实验操作时间过长,因而将吸附流速控制在3 mlmin-1最为合适。
不同pH的洗脱液对γ-氨基丁酸的洗脱效果不同,将吸附好的树脂柱分别用pH为3.0、4.0、5.0、6.0和8.0~9.0的柠檬酸缓冲液和NH3H2O进行洗脱。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使用低pH值(5.0以下)洗脱液洗脱,γ-氨基丁酸不能被洗脱,虽然在pH6.0时有少部分被洗脱,但主要集中在pH值8.0~9.0。
收集pH在8.0~9.0之间的洗脱液,每3 mL收集一试管,分别测定其γ-氨基丁酸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表明,在此pH下收集到的样品中γ-氨基丁酸的纯度均达到70%以上,其含量占总含量的94.68%,已基本洗脱完全。
摘要:本文对GABA茶中有效成分γ-氨基丁酸的薄层扫描(TLC)检测以及提取、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丁醇?醋酸?水体积比为4?1?1展开剂分离效果较好,R f值为0.46。采用双波长扫描法检测,扫描波长分别为λS=515nm,λR=680 nm,检测线性范围:0.5μL15μL,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75%。采用水提取法比乙醇提取法γ-氨基丁酸含量提高20%左右,732阳离子树脂对γ-氨基丁酸的静态最大吸附量为32.9 mg.g-1,1 h内其吸附速度较快,达吸附量的70%。样液pH值、流速等因子对树脂的吸附效率有影响,当pH值为3.0,流速3 m l.m in-1时,树脂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采用柠檬酸缓冲液和NH3.H2O进行洗脱,当pH为8.09.0时,γ-氨基丁酸洗脱率达94.68%。
关键词:γ-氨基丁酸,测定,提取,分离,纯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医学院基础部.中枢神经介质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10~2281
[2]冈田忠司.GABA富化了胚芽生理机能[J].食品开发,2001,36(6):7~9
[3]Okada T,Sugishita T,Murakami T,et a1.Efect of defat-tedrice Germ enriched with GABA for depression,auto-nomic disorder by oral administration[J].Nippon Shoku-hin KagakuKashi,2000,47(8):596~603
[4]郑红发,黄亚辉.γ-氨基丁酸的药理作用[J].茶叶通讯,2004(4):14~17
[5]津志田藤二郎.γ-フミノ酪酸を蓄积きせた茶の制造とその特征[J].农化,1987,61:817~8221
[6]林智,大森正司.γ-氨基丁酸茶(Gabaron Tea)降血压机理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2):153~1561
[7]林智,林钟鸣,尹军峰,谭俊峰.厌氧处理对茶叶γ-氨基丁酸含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4,25(2):35~391
[8]黄亚辉,郑红发,曾贞.金白龙茶(GABARON)的研制及临床试验[J].茶叶通讯,2001,(4):3~51
[9]黄亚辉,郑红发,曾贞,刘霞林,雷翔剑,彭亿海.金白龙茶(GABARON)治疗高血压临床试验报告[J].高血压杂志,2002,10(1):55~561
[10]黄亚辉,郑红发,刘霞林,王旭.Gabaron茶加工过程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的动态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5,Vol.26(8):114~120
TLC法 第5篇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且中药化学研究领域中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迅速,因此及时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对推动中药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教研室与中药研究所合作,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预实验探索与总结,将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引入中药化学实验课程,与时俱进,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做出有益尝试,为以后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简介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是一种集色谱分离、鉴定和活性测试于一体的药物筛选和评价方法,综合了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与色谱分离技术两者的优点。人们最早采用纸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对抗菌药物进行筛选[1],而后发展到采用薄层色谱与生物显色剂联合用于食品、工业污染等微生物的测定以及各类天然抗菌成分的筛选[2]。
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是一种稳定的以氮为中心的自由基,若被测物能清除它,则说明被测物可能具有降低羟自由基、烷自由基或过氧自由基等自由基的有效浓度,打断脂质过氧化链反应的作用。1967年,Galvind等提出以DPPH为显色剂定量测定清除自由基活性的观点。DPPH本身显紫色,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物质能使其还原成DPPH-H而呈现黄色,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DPPH分光光度法筛选天然抗氧化剂[3]。
以DPPH为显色剂的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导向分离、鉴定和品质评价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首次将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发展了基于平面色谱技术的生物检定法[4,5,6],并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7],成为国家法定方法。
2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槐米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实验中,以槐米药材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与纯化,可以得到芦丁、槲皮素、葡萄糖和鼠李糖等化合物,通过聚酰胺薄层色谱法鉴定芦丁和槲皮素,纸色谱法鉴定葡萄糖和鼠李糖。根据芦丁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我们将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应用于槐米中芦丁的定性鉴别实验中。
取槐米药材0.5 g,加95%乙醇5 mL,水浴加热10 min,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自制芦丁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8: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先分别置自然光、紫外光灯(254、365 nm)下检视,再用0.1%的1,1-二苯基-2-苦肼基无水乙醇溶液浸板,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果见图1。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对,不但可以教授学生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应用,而且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薄层色谱法中自然光下检视、紫外光灯(254 nm和365 nm)下检视、与喷以DPPH试剂后检视的区别与关系,使学生对几种常见检视方法的特点有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
通过对鉴别实验的综合分析与讨论,使学生掌握了纸色谱法、聚酰胺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生物自显影技术,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效果与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性教学实践,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为100%。同时我们采用学生参与的评估方式,组织学生填写“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实验教学反馈评价表”,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满意率高于95%,效果良好,结果见表1。即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达到预期目标。
续表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中药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以科研反哺教学,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结论确切,实验耗费较低,适合一般实验室操作。将其引入到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开阔学生眼界,在辅助课堂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引入“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新技术,对中药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可喜成果和宝贵经验。
关键词: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中药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Homans AL,Fuchs A.Direct bioautography on thin-layerchromato-grams as a method for detecting fungitoxic substances[J].J Chroma-togr,1970,51:327-329.
[2]Ramirez A,Gutierrez R,Diaz G,et al.High-performance thin-layerchromatography-bioautography for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dues incow’s milk[J].J Chromatogr B,2003,784:315-322.
[3]Zheng JQ.Advance of empirical study on antioxidant[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37-40.
[4]谷丽华,吴弢,张紫佳,等.应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评价乌药等三种中药的抗氧化活性[J].药学学报,2006,41(10):956-962.
[5]Gu LH;Wu T;Wang ZT,TLC bioautography-guided isolation of an-tioxidants from fruit of Perilla frutescens var.acuta.Food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42(1):131-136.
[6]Zheng XY,Zhang ZJ,Chou GX,et al.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ive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of Two New Alkaloids from Seeds of Pega-num Nigellastrum Bunge by an In Vitro TLC-Bioautographic Assay.Archives of Phramacal Research,2009,32(9):1 245-1 251.
TLC法 第6篇
大蒜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 蒜氨酸即是大蒜中含量最高的含硫化合物, 也是大蒜发挥抗菌消炎、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营养和药用功能的主要功效成分及其前体物质[1,2], 大蒜生产加工过程中蒜氨酸化学性质和含量的稳定性决定了大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大蒜是富积硒能力很强的植物之一。富硒大蒜生产过程中, 硒能够直接插入大蒜含硫化合物代谢途径, 取代硫生成含硒化合物[3], 因此过量硒插入会干扰含硫化合物代谢, 影响大蒜中主要含硫化合物蒜氨酸的化学性质和含量;另外, 硫是大蒜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硒不是大蒜的营养元素, 过量硒累积可导致大蒜生长发育受阻, 加剧对大蒜含硫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干扰和破坏程度。因此, 富硒大蒜含硒量达到一定水平时, 将直接影响大蒜中蒜氨酸的化学性质和含量, 进而影响大蒜本身的营养和药用功能
薄层色谱 (TLC) 和高压液相色谱 (HPLC) 是鉴定和定量检测大蒜蒜氨酸的最实用的分析技术。采用TLC和HPLC技术, 对比分析普通大蒜和不同含硒量富硒大蒜蒜氨酸的TLC特征图谱和含量, 以了解富硒大蒜硒对蒜氨酸化学性质和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富硒大蒜和普通大蒜粉各10批, 编号分别为普蒜-1~普蒜-10以及硒蒜-1~硒蒜-10, 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加工生产, 2007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在山西的科研基地提供。
1.2 仪器和试剂
仪器有OLYMPUS生物学显微镜及DP71显微摄像系统;CAMAG薄层色谱成像系统, 高压液相色谱仪: 美国Beckman165 HPLC-UV;荧光分光光度计:HITACHI650-10S;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 (批号20060315) ;
试剂有蒜氨酸:美国ICN公司 (批号3861H) ;甲醇、正丁醇、冰醋酸、磷酸、CMHC、环己烷、硝酸、过氯酸、盐酸、氢溴酸、盐酸、氨水、硫酸、EDTA、盐酸羟胺、硝酸、过氯酸、2, 3-二氨基萘均为分析纯。
1.3 含硒量测定
采用2, 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 (GB/T 5009.932003) 。
1.4 蒜氨酸的TLC鉴定
称取富硒大蒜粉0.5 g, 置乳钵中, 加甲醇-水 (8 ∶2) 混合溶液10 mL, 研磨, 过滤, 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蒜氨酸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水 (8 ∶2) 溶液制成每1 mL含0.1 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TLC法 (2005版药典附录VIB) 试验,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 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正丁醇-水-冰醋酸 (3 ∶1 ∶2) 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茚三酮试液, 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1.5 蒜氨酸含量测定
1.5.1 CMHC
准确称取109 mg试剂于100 mL容量瓶中,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混匀。在4℃冰箱中保存一个月。
1.5.2 蒜氨酸标准溶液
准确称取0.01 g蒜氨酸标准物质于10 mL容量瓶中, 用0.01 mol CMHC溶液定容并逐级稀释至浓度为100 μg/mL。
1.5.3 试样提取
根据样品含量, 称取0.5 g大蒜粉样品, 置于25 mL容量瓶中, 加入0.01 mol CMHC 20 mL, 超声20 min后, 用水定容至刻度, 混匀。离心后准确量取1 mL上清液于10 mL试管中, 用0.01 mol CMHC溶液稀释至刻度, 混匀后过0.45 μm滤膜, 取滤液备用。
1.5.4 测定
液相色谱参考条件经0.01 mol CMHC提取后,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 根据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测定。色谱柱:symmetry shieldTMRP18 5 μm。柱温:30℃。紫外检测器:205 nm。流动相: 流动相A:0.2%磷酸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水=50 ∶50。进样量:10 μL。梯度洗脱程序:0-5 min, 流动相A, 5-20 min, 流动相B, 20-30 min, 流动相A, 流速: 0.6 mL/min。以保留时间定性, 以样品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比较定量。
结果计算:
其中:X为试样中蒜氨酸的含量 (%) ;h1为试样的峰高或峰面积;h2为标准的峰高或峰面积;C为蒜氨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μg/mL) ;V为定容体积 (mL) ;m为试样质量 (g) 。
2 结果
2.1 含硒量
富硒大蒜和普通大蒜含硒量见表1。
可见, 10批富硒大蒜含硒量在 (9.521 329) μg/g之间, 最高值为最低值的143倍。富硒大蒜含硒量约相当于普通大蒜含硒量的 (253 500) 倍。
2.2 TLC鉴定结果
10批富硒大蒜粉和1批普通大蒜粉的TLC谱图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在与蒜氨酸标准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富硒大蒜粉和普通大蒜粉均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 普通大蒜粉与富硒大蒜粉的TLC图谱相同。
2.3 蒜氨酸含量
富硒大蒜和普通大蒜测定结果见表2。
10批普通大蒜粉的蒜氨酸含量范围在2.2%3.1%之间, 均值为2.6%。10批富硒蒜粉的蒜氨酸含量范围在2.1%3.2%之间, 均值为2.5%。普通大蒜粉和富硒大蒜粉的蒜氨酸含量间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蒜氨酸及其分解产物是大蒜主要功效成分, 生产加工过程中保障蒜氨酸化学性质和含量稳定性是确保大蒜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物质基础[4]。硒和硫是同族元素, 富硒大蒜中过量硒插入具有破坏大蒜蒜氨酸代谢、影响载体植物大蒜功能效果的潜在危险。
为研究富硒大蒜预防控制癌症、心血管疾病等营养和药用功能, 我们栽培获得了适合不同实验目的、含硒量相差数百倍的富硒大蒜[5,6,7]。本研究首次采用TLC和HPLC鉴定和定量分析技术, 初步证实了含硒量在 (9.52-1 329) μg/g范围内 (最高值与最低值富硒大蒜含硒量相差140倍、与普通大蒜含硒量相差3 500倍) 的富硒大蒜中, 硒插入并不影响载体植物大蒜蒜氨酸的化学性质和含量, 因此不会影响大蒜蒜氨酸的营养和药用功能。
Ip等曾报道富硒大蒜 (含硒量296 μg/g) 预防癌症效果显著高于普通大蒜, 其中硒是提高大蒜防抗病的物质基础[8]。该论文忽略了大蒜酸氨酸本身的防癌效果以及硒对蒜氨酸防癌作用的影响, 结论说服力并不非常充分。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富硒大蒜蒜氨酸的TLC特征谱图和含量没有受到高达1 329 μg/g硒影响的实验数据, 部分地弥补了上述论文结论依据不足的缺陷。此外, 初步证实含硒量是普通大蒜3 500倍的富硒大蒜硒并不影响大蒜蒜氨酸的化学性质和含量, 为确保载体植物大蒜营养药用价值相同前提下, 探讨不同含硒量富硒大蒜硒防控慢性疾病的量效关系提供了基本的化学理论依据。
摘要:了解不同含硒量富硒大蒜硒对载体植物大蒜蒜氨酸TLC特征图谱以及含量的影响。采用薄层色谱 (TLC) 方法和高压液相色谱 (HPLC) 方法鉴定和定量检测普通大蒜冻干粉 (含硒量<0.38μg/g, 以硒计, 以下同) 和富硒大蒜冻干粉 (含硒量 (9.52—1329μg/g) 蒜氨酸。普通大蒜与富硒大蒜蒜氨酸TLC特征图谱相同, 普通大蒜蒜氨酸含量范围在2.2%-3.1%之间, 富硒大蒜蒜氨酸含量范围在2.1%-3.2%之间, 两类大蒜蒜氨酸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初步证实含硒量小于1329μg/g富硒大蒜含硒量并不影响大蒜蒜氨酸的化学性质和含量, 因此不会影响载体植物大蒜中蒜氨酸的营养和药用功能。同时, 该结果在确保载体植物营养药用价值相同的前提下, 为探讨不同含硒量富硒大蒜硒防控慢性疾病的量效关系提供基本的化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富硒大蒜,薄层色谱,高压液相色谱,蒜氨酸
参考文献
[1]Ferary S, Auger J.What is the true odour of cut Allium-Complemen-tarity of various hyphenated method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particle beam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ation interfaces in sulphenic acids rearrangement components discrimination.J Chro-matography A, 1996;750:63—74
[2]Tavani A, La Vecchia C.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cancer rick in mediterrameam population.Am J Clin Nutri, 1995;61:1374S—1377S
[3]Auger J, Yang W, Arnault I, et al.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ic evidence for Se-“alliin”in garlic and onion grown in Se-rich soil.J Chromstography A, 2004;1032:103—107
[4]杨文婕, 杨晓光, 夏弈明.大蒜和富硒大蒜的防癌抗癌活性化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9;33 (5) :304—306
[5]杨文婕, 李卫东, 陈竞, 等.4种富硒植物预防MNNG诱发大鼠胃癌效果研究——不同源硒抑制大鼠胃窦黏膜上皮细胞异倍体发生率对比研究.卫生研究, 2007;36 (5) :612—614
[6]陈玉梅, 陈竞, 李卫东, 等.两种富硒植物对大鼠高脂血症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营养学报, 2008;30 (3) :262—265
[7]唐福, 周静, 谷连坤, 等.富硒大蒜对体内外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中华肿瘤杂志, 2001;23 (6) :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