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烂秧防治范文(精选5篇)
水稻烂秧防治 第1篇
1危害症状
(1) 烂种。即种子未发芽, 插入秧田后就发生腐烂的一种烂秧形式[1]。造成烂秧的原因有种子已丧失活力、秧田太烂或太硬等, 造成淤种烂种或晒种烂种。
(2) 烂芽。即谷芽播种后未现青就死亡的现象。造成烂芽的原因主要有2种:一是缺氧引起烂芽。谷芽播种后, 若在淹水情况下生长, 由于水中的含氧量仅为0.3%~0.5%, 缺氧条件容易造成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效率降低, 根的生长受阻而引起倒芽, 继而病菌侵入而烂芽。因此, 保持秧田湿润不淹水, 是防止烂芽的重要措施。二是持续低温引起烂芽。气温低于10℃持续时间长, 引起根系生长停滞, 根系活力降低, 新陈代谢紊乱, 这是导致烂芽的重要因素。
(3) 死苗。芽期结束进入苗期时, 通常会出现卷叶死苗现象[2]。卷叶死苗有2种类型:一是青枯死苗, 从心叶开始;二是黄枯死苗, 从老叶开始。死苗的原因主要是低温阴雨天气使秧苗生长不良, 抵抗力差, 腐霉菌侵入造成的。
2形态特征及发病条件
生理性烂秧指在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分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 或长期低温, 根系吸收能力差造成黄枯[3]。低温缺氧易导致发病, 寒流、低温阴雨、秧田水深、有机肥未腐熟产生的病原真菌, 可引起水稻烂秧。烂种多由贮藏期受潮、浸种不透、换水不勤、催芽温度过高或长时间过低所致。烂芽多因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引发。青、黄苗枯一般是由于在3叶左右缺水造成的, 如遇低温袭击, 或冷后暴晴则加快秧苗死亡。生产上防治此类病害, 应从外界环境条件和病原菌2个方面着手, 以收到明显的防效。
3水稻烂秧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烂秧, 应以“预防为主”, 以增强秧苗抗病抗寒能力等农业技术措施为重点, 防治的关键是抓育苗技术, 改善环境条件, 增强抗病力, 必要时辅以药剂防治。
(1) 认真选种、晒种和消毒。提高种子质量, 采用无病饱满种子。浸种要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 催芽时严格按要求勤检查、勤翻动, 调节好温、水、氧矛盾, 同时要适期播种。水稻播种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以上, 低于12℃或低温持续4 d以上易发生烂秧。在气温指标范围内, 应注意天气预报, 掌握冷尾暖头, 抢晴播种。
(2) 选整好秧田。秧田宜安排在肥力中等、避风向阳、地势稍高、日照充足、便于排灌的田块, 翻耕后精细整地, 软硬适中, 通气性好, 畦面平整, 畦泥土不能太糊。
(3) 认真催好“短根壮芽”, 避免折断种子根尖, 为尽快扎根奠定基础。水稻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14℃, 扎根出苗最低温度为15~16℃, 应掌握“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为扎根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增强对病菌的抵抗力。
(4) 合理施肥。施肥原则是基肥足, 及时施好断奶肥和送嫁肥, 增强秧苗抗病能力。结合整畦施用腐熟人粪尿1 500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氯化钾120 kg/hm2;1叶1心时施断乳肥, 施复合肥225 kg/hm2;送嫁肥施尿素180 kg/hm2, 在移栽前7 d施用, 以确保秧苗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力, 达到培育壮秧目的, 为大田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科学用水。湿润灌溉, 提供扎根所需的氧气, 落干秧畦, 做到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4]。遇暴雨、霜冻天气, 可短时间灌水护苗, 但不可没顶, 以免影响根的生长。旱育秧灌水是防止死苗的重要措施。建立适当水层, 既可抑制腐霉菌生长, 又可保温。同时尽量减少秧田低于15℃的时间, 低温时可采用白天排水增温、夜晚灌水保温的方法, 也可使用土壤增温剂, 以利于扎根立苗。保持畦面湿润不淹水, 不宜过早上水, 以保证氧气充足, 防止芽鞘徒长。寒潮时, 盖好地膜, 二叶一心期揭开畦两端地膜通风透气, 三叶期晴天揭膜炼苗, 保持畦面湿润, 暴雨天气及时排水, 防止水淹没秧苗。
(6) 药剂防治。旱秧田发生立枯病, 可于每天早晚灌水抢救, 在一心一叶期用70%敌克松原粉1 000倍液喷雾, 防止死苗的扩展;若发生绵腐病, 可换入清水或浇灌, 或排水落开, 喷施硫酸铜1 000倍液900 kg/hm2。因各种原因造成烂芽的, 可于烂芽发生时, 用敌克松500倍液、硫酸铜1 000倍液混合液, 喷于畦面, 喷药量2 250 kg/hm2, 或用65%敌克松700倍液喷洒秧地, 效果较好, 成本较低。出现死苗时, 可在敌克松300~500倍液中加入硫酸铵等酸性肥料进行喷雾, 对防止死苗的扩大效果较好。若发现传染性烂秧, 可施用土壤杀菌剂。做秧畦时, 播种前, 以50%代森铵乳油800倍液喷洒1.6 kg/m2, 预防前期死苗。
摘要:介绍水稻烂秧的危害症状, 分析其发病条件, 提出防治对策, 以为水稻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烂秧,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姜星.水稻烂秧严重原因及对策[J].植物医生, 2001 (3) :30-31.
[2]樊平.水稻烂秧的原因及防治[J].农村百事通, 2001 (4) :27.
[3]高柏群.早稻烂秧的原因与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 2004 (3) :29-31, 27.
水稻烂秧与坐蔸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第2篇
一、水稻烂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水稻育秧期间气温偏低,“倒春寒”频繁,加上种子质量不高、育秧技术差等多种原因,常导致烂秧发生。烂秧是烂种、烂芽、死苗3种情况的统称。
1.烂种原因及防治
原因:①种子含水量高,储藏期间就丧失了发芽能力。②稻种未浸透,影响发芽率、发芽势。③催芽时烧包或发黏变质。④播种时没有“落泥”,使稻种不能发芽而腐烂。
防治方法:认真选种,并进行晒种、消毒。浸种要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催芽时严格按要求勤检查、勤翻动,调节好温、水、氧矛盾。
2.烂芽原因及防治
原因:①水稻播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如习惯采取灌深水保温护苗,天气转晴又急于排水抢睛晒秧,水分蒸发快,幼根吸水力弱,造成根、芽失水。防治方法:在寒潮后气温回升时缓缓排水,直至最后保持薄水层。若种芽干枯,可缓缓灌水湿芽。②水稻播种后长期淹水,种芽长期缺氧,又遇寒潮低温侵袭,生理机能减弱,抵抗力降低,病菌侵入引起传染性烂根、烂芽。③施用较多未腐熟的有机肥后长期淹水,使土壤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等有毒物质,抑制了种芽的呼吸作用而引起烂根、烂芽。
防治方法:以上2种原因容易在传统水育秧情况下发生,因此,采用两段育秧或旱育秧或湿润秧田育秧,施用腐熟有机肥即可解决。
3.死苗(黄枯、青枯)原因及防治
(1)黄枯死苗。多发生在2叶1心期。
原因:长期低温阴雨引起秧苗体内新陈代谢活动紊乱,蛋白质分解大于叶绿蛋白的分解,新的叶绿素不能形成而致秧苗黄枯,加上腐霉菌等病菌的侵害,从而加速黄枯死苗。薄膜育秧时膜内温度过高,也会烧伤秧苗造成黄枯死苗。
防治方法:1叶1心时浅水灌溉,既可增温又可抑制病菌。及时追施“断奶肥”。施用酸性肥料,增加土壤酸度,能增强秧苗抗逆能力;施用“敌克松”等土壤杀菌剂,可以抑制死苗和加速秧苗复活生根。
(2)青枯死苗。多发生在3叶期,以徒长苗居多。
原因:低温骤晴,或突然揭膜,温度剧变,蒸腾快,地上、地下部分水分失调,造成秧苗生理失水而卷叶青枯。
防治方法:低温后转晴或揭膜前先灌水上秧厢护苗,然后浅水灌溉。
二、水稻坐蔸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一些稻田在移栽后出叶、分蘖迟缓,禾蔸簇立,叶片僵缩,叶色暗绿或发白、变黄,根系生长受阻或发黑,称为“坐蔸”。
1.冷害型坐蔸。冷、阴、烂、锈田因土温低或早栽遇寒潮引起。其症状是生长慢,叶直立,叶近尖端有不规则的褐斑,并沿边缘逐渐向基部扩散,脚叶变黄,株型瘦小。有的苗发白,根褐色、软绵,白根少而细。
防治方法:排水晒田,半旱式栽培,开迂回灌沟,延长水路增温,浅灌、勤灌等。
2.缺素型坐蔸。土壤中缺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常出现的是缺磷、缺锌坐蔸,以缺磷坐蔸最普遍。其症状是生长缓慢,分蘖迟发或不发,新叶暗绿带蓝色,老叶灰绿色,叶片细瘦直立,根细弱、少,稻丛呈簇状。
防治方法:增施速效磷肥,配合施用速效氮肥。缺锌坐蔸施多元复合肥即可解决。
3.中毒型坐蔸。多出现在施用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或早栽的绿肥田,或地势低渍水而黏重的田,因土壤中还原物质过多,毒害根部而引起。其症状是插秧后秧苗发黄不返青,根褐色逐渐变黑并软绵萎缩,除心叶外其他叶尖发黄,远看一片焦枯。叶上有红色斑点,严重时全株下部叶片变红,成片成团发生,禾蔸不发,簇立,又称赤枯病。
防治方法:施用腐熟有机肥,绿肥田及早翻犁,并加施石灰中和有机酸。对低洼冷浸田,彻底排出渍水和冷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消除有毒物质。已发生坐蔸的田要及时排水晒田增温、增气,深中耕,施速效化肥,采用半旱式栽培等。
4.泡土或硬土坐蔸。土壤烂浮、泥深的烂泥田,插秧后因土粒下沉带秧苗下陷而坐蔸,有的因土块过大、过紧,秧根扎不进而“坐蔸”。其症状是返青慢、分蘖迟、禾蔸直立或倒地,严重时上面叶片发黄。
水稻烂秧防治 第3篇
1 新美洲星防治水稻烂秧效果
新美洲星经过多年在安徽省各地水稻秧苗期试验及试用, 表现出良好效果。采用两段式育秧 (旱育稀植) 的秧田, 于苗床期施用, 对因土壤、温度及水肥管理不当等造成的苗黄、苗弱、烂根有较好的防效。稀植田施用, 可提高小苗抗逆性, 促进秧苗早发, 达到叶色正、苗壮、分蘖多的显著效果。合式秧田 (水育秧) 施用后, 对因低温、阴雨、寡照引起的苗弱、生长迟缓, 新美洲星能及时、全面补充营养, 迅速改善生产状况, 对烂秧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正常生长的秧苗施用后, 促进苗壮、苗匀、早分蘖、多分蘖、移栽后发棵快。
2 使用方法
水稻烂秧防治 第4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生产的新美洲星, 不仅养分全面, 其特有的黄腐酸和进口KOM成分, 对多种农作物生理性及病理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经过多年在安徽省各地水稻秧苗期试验及试用, 发现新美洲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 新美洲星对水稻烂秧的防治效果
一是两段育秧 (旱育稀植) 田。旱育秧苗床期施用新美洲星, 对因土壤、温度及水肥管理不当等造成的苗黄、苗弱、烂根有较好的防效。稀植田施用新美洲星, 可提高小苗抗逆性, 促苗早发, 使秧苗叶色正、苗壮、分蘖多, 效果显著。二是合式秧田 (水育秧) 。新美洲星针对合式秧田 (水育秧) 因低温、阴雨、寡照引起的苗弱、生长迟缓现象, 能及时、全面补充营养, 迅速改善生产状况, 对烂秧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三是正常生长的秧苗。正常生长的秧苗施用新美洲星后, 能促进苗壮、苗匀、早分蘖、多分蘖、移栽后发棵快。
2 使用方法
水稻旱育秧烂秧死苗原因及预防对策 第5篇
1 烂秧死苗状况
水稻旱育秧技术推广应用后, 培育苗龄由30 d逐渐增长到50 d, 在整个育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前期烂种, 出苗率低;中期黄苗枯叶;后期红苗枯死 (火烧状) 。
1.1 前期出现烂种, 出苗率低, 生长不整齐现象
播种后至出苗阶段易出现部分种子在土壤中不发芽而腐烂, 出苗率低且生长不整齐, 长势也差。
1.2 中期出现烂秧 (黄化、白化苗或枯叶)
一般在秧苗二叶一心期易出现黄苗、麻叶、枯黄、黄化、白化、枯叶, 枯白色烂秧症状。
1.3 后期出现干枯死苗
主要表现在秧苗分蘖前期, 易出现红苗 (火烧状) 、枯心、枯叶死苗现象。
2 烂秧死苗的原因
2.1 前期烂种、烂秧、出苗不齐的原因
2.1.1 种子质量因素
种子质量因素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种子本身可能带有病菌和病毒, 在田间收获前就造成籽粒不饱满, 其生长势不强。虽然多数种子企业对已采取药剂包衣消毒处理, 但也难保证部分包衣药消毒质量, 也难以消除秕粒种子。因此在播后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和生长弱势, 加上播后管理不善, 导致烂种和烂秧;其二是种子市场目前较混乱, 容易出现归存种和新种参混出库, 虽然发芽率在恒温下能达80%, 但发芽势差异大, 播后生长势弱, 出苗不整齐, 甚至遇特殊气候抗逆性差而夭折, 造成烂种或烂秧。
2.1.2 育种技术不规范
一是苗床地选择不佳, 即有的苗床远离水源、有的苗床迎风或背阴、有的土壤质地差、甚至多年为育种地 (残留病毒病菌较多) ;二是未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以至病菌病毒残留不利育苗;三是播种没有选晴天晒种, 没有完善种子消毒处理, 虽然多数种子已实行药剂包衣、药剂消毒, 但少数未用药剂包衣, 仅在袋内装有强氯精或使百克消毒药, 在泡种时农民未使用, 或者使用时间不到位, 导致消毒不严;四是苗床整地不精细, 盖土不严而露出部分种子;五是苗床土壤底水不充足;六是拱膜不规范, 导致保温保湿效果差, 甚至出现兜水、踏、吊、漏水等现象, 造成烂种或出苗不整齐。
2.2 中期出现黄苗, 白化苗, 枯白叶及死苗原因
一是土壤中存在有棉霉菌、腐霉菌和立枯病菌, 以及种子本身带有病菌等, 致使苗床产生棉腐病、秧苗立枯病等, 加上人为防治不及时, 造成烂秧或枯死苗现象。
二是土壤养分不足或产生缺素症, 在育种过程中, 近年由于劳力不足, 一些农户主要施用化肥, 对有机肥施用较少, 以致营养元素不足, 造成黄化、白化苗。
三是遇特殊气候温度湿度不适, 管理措施不到位。遇高温天气, 膜内温度达40℃以上, 没及时加盖遮阳网或使用降温措施, 也未及时补充水分, 揭膜两头通风使秧苗迅速脱水而造成干枯死苗 (烧苗) ;遇低温寒流天气连续降温, 又封盖地膜不严而产生冻害, 造成烂秧苗或枯白叶现象。
四是虫害也可造成枯心死苗。播种至出苗后, 一直没有施药防治地下害虫和叶面害虫, 如地老虎、稻秆蝇、螟虫等危害造成枯叶或枯心死苗。
2.3 后期出现红苗状 (火烧状) 枯死现象的原因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揭膜炼苗至培育长秧龄大苗时段。由于气温不断升高, 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容易造成苗床土壤失水、干裂, 特别是遇连续干旱特殊气候, 没有及时补充水分, 又没有采取遮阳措施, 使苗床长时间处于干旱状态, 秧苗脱水严重造成红苗 (火烧状) 枯叶死苗。同时育秧苗床选地不适也会造成秧苗渐渐枯死。如选在灰泡地偏碱土壤或施碱性肥料 (如碳铵) , 以及土壤缺素等, 育秧初期表现不明显, 但中后期不利秧苗生长, 引发枯黄死苗。
3 预防烂种, 烂秧和死苗的对策
出现烂种、烂秧和死苗现象, 部分农民不能综合分析, 而往往单一认为是种子质量原因。因此, 针对上述存在的烂种、烂秧和死苗原因分析, 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精选良种和消毒
选购稻种要选色泽好, 籽粒均匀饱满, 如种子包衣的要色泽一致。播种前选晴天晒种一二次, 泡种时药剂溶水泡种, 消毒时间12 h以上, 要去除空秕粒等劣质种子, 保证种子纯度和净度, 以提高发芽力。目前旱育秧推广旱育保姆拌种播种, 采用此方法消毒很好, 但拌种时要注意种子侵泡后沥水, 种子不滴水后才能拌匀。
3.2 做好苗床选择和土壤消毒
水稻旱育秧适宜在肥沃、松软、土层厚、团粒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偏酸性土壤中生长。因此要选择水源方便、背风向阳的菜园地, 土质以矿子黄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 不选择沙土、灰泡土 (俗名) 或带碱性的土壤。同时, 水稻田 (干田) 也不宜作苗床地, 因其土壤板结、孔隙大, 有机质含量低, 不利于培育壮苗。播种前必须作好土壤消毒, 可选用敌克松加配毒死蜱, 一并解决土壤消毒和消灭地下害虫。
3.3 播种苗床要浇透底水、适时补充水分
旱育秧从播种至起苗移栽, 约30~50 d时间 (有的培育大苗等水时间相对较长) , 加之目前推广旱育保姆剂育秧方式, 一般泡种时间短 (约12 h) 就拌种作无芽播种, 其种子吸水不足, 因此第一次苗床浇水要透, 要均匀, 保持苗床土壤5~10 cm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 播种后盖种土要不露种子为宜。之后要勤检查、适时补充水分, 保持苗床表土长期湿润。
3.4 搞好保温保湿, 注意防范高温和低温灾害天气
苗床播种后, 拱膜架要牢固且均匀, 以防地膜兜水压苗或漏水, 不利秧苗生长, 同时盖膜四周要压严密, 保温保湿。要着重预防灾害天气, 要准备防高温天气日晒的遮阳网, 或能遮阴的树枝、秸秆等, 遇高温日晒时要及时加盖, 同时两头揭膜通风以降温, 防止高温烧苗或苗床土失水, 导致秧苗萎蔫或枯死。旱育秧苗期要防低温冷害, 往往在炼苗期要注意。由于齐苗到一叶一心时, 要适时揭膜炼苗, 先从苗床两头揭开, 上午打开, 下午5时盖上, 以后逐步打开四周, 切忌骤然揭膜或中午高温时揭膜, 特别注意防降温天气遇大风把膜吹开, 或遇寒流降温导致秧苗受低温冷害和冻害, 产生叶枯白而死苗。
3.5 抓好苗床病虫防治
旱育秧苗期病害主要有棉腐病、立枯病和苗叶瘟。当秧苗生长到一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时, 可用质量分数70%敌克松或30%抗枯灵, 加壮秧灵 (剂) 兑水1 000倍液喷施叶面防治立枯病、青枯病和棉腐病。如发现有苗叶瘟, 用质量分数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40%的稻瘟灵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旱育秧苗期虫害, 主要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蚯蚓和老鼠, 叶面害虫有螟虫、飞虱、稻秆蝇。对地下害虫, 在育种时, 土壤消毒加毒死蜱药剂即可防除, 叶面害虫可用质量分数4.5%高效氯氟氰菊脂药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
综上所说, 水稻旱育秧过程中产生的烂秧 (烂种) 死苗现象, 主要原因是有些农民没有严格掌握关键技术环节、疏忽检查和管理所导致。因此, 只要加强选种、消毒、播种细节管理技术和苗床管理措施, 克服其烂秧 (烂种) 死苗现象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摘要:针对古蔺县在旱育秧推广应用过程中, 发现部分农民在旱育秧过程中产生烂种、烂秧和死苗现象, 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对策, 帮助农民搞好旱育秧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