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融合研究 第1篇
一、媒介融合的概述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各行各业的产品均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这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各媒介之间的界限, 拉近了各媒介之间的距离, 使得各媒介之间产生了融合情况,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这也使得各媒介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为新闻媒体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人民对于信息来源获取途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但是正在想着数字化、媒介融合化发展, 其主要是由于这种方式更加方便, 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其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以往因环境、地域等限制造成的信息流动困难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也就促进了各类媒介主动打破各自的界限, 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 进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多媒体传播媒介, 也就是媒介的融合发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传播效应
所谓的传播效应就是指在已定的信息传播环境下, 社会上流通的信息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一种具有联动性质的感应情况。而融合新闻是一种为了适应现代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而衍生出来的新闻传播新途径, 其能够充分地协调各类媒体和新媒介的主要特征,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共享和更加深度的解读, 并且利用了各类媒体独有的优势使得新闻本身具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这也就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产生了融合新闻传播效应。根据相关专业人员对这类效应的研究和概括, 总结出了四类主要效应, 其包括长尾效应、叠加效应、窗口效应和波纹效应。其中长尾效应主要是建立在对市场分析的模型图的基础上, 其模型图具有“长尾”特征, 而其“长尾”区域即代表了在市场中具有个性化和特异性的产品, 这类产品与“短头”区域的热销场频不同, 其具有着较大的波动性, 一旦对其进行融合就可以打破现有的市场, 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润。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其主要体现于具有广大受众群的新闻类型, 但却相对单一;而小受众群的新闻类型, 其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 将其进行融合就能够增加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叠加效应则是直接反映了融合新闻的本质, 其指的就是多个媒体之间互相融合, 形成了以往各自所不具备的更加强大的技术、文化以及传播能力, 产生了1+1大于2的影响。窗口效应则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过对多个“窗口”对信息进行传输和获取, 这样就可以扩大新闻媒体的覆盖面积, 增加其效益, 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波纹效应则是以物理学中对于水波传播的特点进行诠释, 将现代融合新闻的报道和传播比喻成为水波, 进而得出了具有波纹效应的特点。具体说就是一个比较关注的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小的反响后, 会造成各类附加新闻, 而这一系列新闻也就会迅速扩展开来;另外, 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 不同的新闻媒体也能够对其进行同时传播,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影响面, 使得其能够迅速扩展开来。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的传播策略
在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 融合新闻新媒体想要发现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首先, 需要将单一的内容转化为多样化的内容, 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 对于社会上的各类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采集。同时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媒介, 将多媒介共同融合, 不断深化融合新闻媒介的改革。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新闻中心, 协调各前沿信息的采集工作, 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和处理资源库, 将各类信息进行归档和总结。其次, 改变过去对新闻一次性开发制作的方法, 转化为层级式开发制作模式, 对于同一类新闻要进行深挖, 并将其转换为结合传统媒体形式和现代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制作方法, 将其公布到各类平台当中, 例如电脑、手机、广播、电视等。第三, 打破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 充分融合各媒介优势, 重新对新闻媒体进行正确的定位, 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对新闻的传播方式进行构建。
结语
新闻媒体想要不断发展, 就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形成融合新闻的新传播形式, 不断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寻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承波.媒介融合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99-100.
[2]宋宣谕.浅析融合新闻外延下的全媒介联动新闻中心——以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坦帕新闻中心为雏形[J].新闻传播, 2013 (09) .
[3]蒋茜.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应对[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常用的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第2篇
本文对THS融合方法和PCA融合方法分别进行了融合实验,融合后图像上的.细部特征更加清晰,光谱信息更加丰富.但IHS方法扭曲了原始的光谱特性,产生了光谱退化现象,不利于影像的分类.PCA方法由于光谱信息的变化,使融合图像不能用于地物识别和反演工作,但是它可以改进目视判读的效果,提高分类制图的精度.
作 者:熊荣清 何湘春 作者单位:熊荣清(江西省地球物理勘察技术院,江西新余,338000)
何湘春(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46)
数字出版产业融合绩效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技术驱动 数字出版基地集群 产业融合 SCP分析 拉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81-05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Yang Qingguo Chen Jingl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fei University,Hefei,230601)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
[Abstract] Data show that the digital publishing base clusters have become a ke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the SCP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 converged structure of concentration,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barriers to entry,as well as the market integration act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recombinant extending integration in technology, business and marketing, etc.,which formed by “Six Suppliers”in clusters with an example of 12 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Bases.We als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base clusters market convergence performance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Zhangjiang Base. It is confirmed that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riven by the hi-tech is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base clusters.
[Key words] Technology-driven Digital publishing base cluster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CP analyzing The pulling effects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出版业态,近七八年内已完成从早期单个数字出版企业发展,到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再到集群化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从点到线到面的三级跨越[1]。目前,我国已完成12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群的空间布局。2013年,数字出版实现全年营收2540.4亿元,占新闻出版全行业营收的13.9%,10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后简称出版基地)共实现营业收入902.4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35.5%[2]。可见,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而产业集群升级又依赖于其内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
1 文献综述
早在2011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就提出要把基地建设成为推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推进器,并指出出版企业与技术开发商、内容集成商、渠道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和终端生产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促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度不断加深[3]。2014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再次提出以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切实加强产业协作,要加强产业间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出版产业各环节良性的沟通协作机制[4]。方卿等更是强调,产业融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5]。可见,我国数字出版已进入产业融合的发展阶段[6]。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7],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从而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8]。在信息化进程中,产业融合影响巨大。随着产业融合趋势的显现,传统产业逐渐分立,产业边界不断模糊,这种变化将对产业集群的边界及其地理集中性产生重大影响[9]。产业集群是产业融合的基础,而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形成,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能够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并发挥资源共享效应[10]。产业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11]。由此可见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紧密互动及其逻辑上的共生关系。
nlc202309040721
产业融合效应一般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SNA)、产业集中度分析(CRn,HHI)、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借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的SCP分析框架来研究技术驱动与嵌入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绩效。
2 嵌入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绩效
2.1 集群内市场融合结构
2.1.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它主要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本研究以营业收入为指标进行其CRn和HHI指数的集中度测度。
一是CRn指数(绝对集中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CRn=xi / xi (1)
式(1)中,xi是指居于产业内第i个企业的相关数据;n为要计算的企业的数目;m表示产业内全部企业的数目。2011—2013年出版基地及全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如表1。
表1 2011—2013年出版基地及全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1、2012、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由式(1)和表1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2011—2013年出版基地CRn指数 (单位:%)
根据贝恩的市场竞争结构分类体系[12],由表2可以得出我国出版基地集群CR4<30 ,20≤CR8<40,属于低集中竞争型,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群内入驻企业还处于低水平的竞争状态。从2011—2013年CRn指数变动来看,CR4和CR8指数值相对平稳,并有提升态势。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仍需重点扶持和培育,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其快速发展。
二是赫芬达尔指数(HHI,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反映某行业的垄断情况,公式为:
HHI= (Xi / X )2,i=1, 2 , ,m (2)
式中,m为产业中的企业数量,Xi是指居于产业内第i位企业的相关指标,X是指产业的总量指标。若按实际数值算,HHI指数介于0与1之间;若按百分比算,HHI指数介于0与10000之间。根据美国政策实践运用的标准,如果HHI≥1800,该企业属于高度集中的产业;如果1000 根据式2和表1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13年出版基地HHI指数:HHI=207.38,N=48.22。可见,出版基地的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约48家相等规模的数字出版企业产于集群竞争,竞争比较零散,入驻企业竞争力不强。 2.1.2 产品差异化 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14]。结合上述主要产品形态,可将基地数字出版产业细分为七个产业组:(1)数字阅读产业,包括电子纸、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2)数字教育产业,包括数字教育与培训、电子书包等;(3)数字艺术产业,包括广告、文学、影视、视频、数字音乐等;(4)网游动漫产业,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5)手机出版产业,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6)数字技术开发产业,包括物联网、数据库、数字印刷、云计算等;(7)金融、地产、设计、艺术品拍卖、传统出版企业转化等实业产业组。 依据各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规划”、相关网站基地新闻报道等公开资料可以看出:网游动漫、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数字艺术、数字技术开发等是各家基地集群的主营产业,其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差异化较小,从而影响基地集群的特色建设和入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3 市场进入壁垒 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我们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梳理并援引了菲达尔戈(Fidalgo)等学者从产业结构、战略群组、企业自身角度对市场进入壁垒的“三分法”,即结构壁垒、流动壁垒以及阻隔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是指企业对所占有的独特资源形成的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独特竞争能力),其中结构性壁垒又细分为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政府规制[15-17]。以此为框架并结合前述出版基地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等情况,其市场进入壁垒状况如表3所列。 表3 出版基地集群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由表3可见,我国出版基地集群市场进入壁垒较高,但是由于大多数基地仍然是政府驱动模式,而且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及基地建设给予大力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再加上12家基地集群低水平竞争及产品差异较小的运行现状,大大降低了市场后入者的进入壁垒和成本。 2.2 集群内市场融合行为 2.2.1 高新技术渗透融合与竞合关系驱动 技术创新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前提和最初引发要素。一方面,技术融合导致原有产业的技术能力整体提升,数字产品形态得到丰富,产业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得到扩展;另一方面,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也驱动了企业市场竞争关系变革,使得企业由原本的离散竞争走向模块化竞合。在基地集群数字出版产业内,伴随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版式技术、数字加工转换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嵌入与市场驱动,各种技术之间相互融合、渗透,推动了入驻数字出版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不断升级。 2.2.2 入驻企业业务交叉与市场共生 一方面是业务拓展交叉。集群内入驻企业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会产生经常性的多维交叉,主要包括生产开发过程中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产业链上业务分工与合作、外部交易合作等。因此,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集群入驻企业之间的各类业务不断互动、互补和交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其业务融合,并奠定了市场融合的基础。 nlc202309040721 另一方面是市场共生融合。技术或业务融合都是以市场融合为导向。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用户对数字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单个或者几家企业都已无法完成相关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这就需要基地集群多家入驻企业通过竞争机制再造,实现在市场中的竞合与共生;以融合互补的方式将作为市场基础的资金、信息、技术、资源等通过业务交叉的形式进行重新配置,实现集群内数字出版市场结构及其产品服务的优化升级,并推动基于技术开发商、内容集成商、渠道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终端生产商、版权增值服务商等“六商”的集群数字出版产业链重组与延伸融合。实践中,也已出现了一些典型的融合模式,如表4。 表4 基于“六商”数字出版产业链融合模式[18-19] 可见,数字出版产业“内容集成商+终端生产商+版权增值服务商”组合是比较受企业青睐的产业链融合模式,亚马逊、苹果、盛大文学等涉足数字出版企业成为此类融合的典范。 2.3 集群内市场融合绩效 2.3.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11—2013年出版基地经济规模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13年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经济规模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同表1。 由图1可见:一方面,2011—2013年,基地数字出版产业营收、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接连大幅攀升,两年营收增幅都在40%以上,资产总额年均增幅达63.5%,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37%;另一方面,2011—2013年基地数字出版产业营收在全国数字出版中的占比较大,分别为30.45%、32.3%、35.5%,对数字出版产业经济整体贡献较高。上述两方面数据反映了我国出版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步凸显。 2.3.2 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出版基地作为区域内产业集群对地方数字出版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后简称张江基地)为例,2009—2013年其对上海数字出版产业经济贡献显著(见图2)。 图2 2009—2013年张江基地与上海市数字出版规模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9—2013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开数据整理而得。 由图2可见,2009—2013年张江基地对上海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的贡献超过1/2,年均占比高达51.91%,并由此拉动上海数字出版成为全国数字出版收入中的龙头老大,它在全国的年均占比达20.32%,年均增幅达到31.7%。研究以张江基地对全国数字出版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两组指标衡量数字出版产业经济拉动效应。 第一组指标为张江基地数字出版贡献率。用以测量张江基地数字出版增长对全国数字出版收入增长的贡献,计算公式为[20]: ZJDGRt=×100%(3) 式(3)中,ZJDGRt为张江基地数字出版贡献率;ZJDt-1为上一年张江基地数字出版总收入;Dt-1为上一年全国数字出版总收入。 第二组指标为张江基地数字出版拉动率。用以测量张江基地对全国数字出版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计算公式为[21]: ZJDLRt=ZJDGRt×YDRt×100(4) 式(4)中,ZJDLRt为张江基地数字出版拉动率,YDRt为当年国家数字出版收入增长率,ZJDGRt为张江基地数字出版贡献率。 依据表1(其2009、2010年全国数字出版收入总额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数据中获得)、图2数据,代入式(3)、式(4)计算得出2010—2013年张江基地对全国数字出版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见表5。 表5 2010—2013年张江基地数字出版对全国数字出版贡献率和拉动率 (单位:%) 由表5可见,2010—2013年张江基地数字出版对全国数字出版的年均贡献率、拉动率分别为9.36%、1.85%,基地集群的数字出版产业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3 结 语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建设与治理是促进我国数字出版未来升级发展的关键。研究在SCP分析框架基础上探讨了基地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低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和较高进入壁垒的市场融合结构,高新技术渗透与产业链重组、延伸的市场融合行为,以及基地聚集效应和产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市场融合绩效。实证分析得出,高新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是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注 释 [1]孙寿山.数字出版产业的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J].现代出版,2012(9):5-12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2014 [3]柳斌杰.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J].现代出版,2011(4):5-8 [4]孙寿山.以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4(6):5-8 [5]方卿,曾元祥.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1(9):5-8 [6]张攀.数字出版进入产业融合阶段[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5-20(03) [7]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2): 12-20 [8]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24-27 [9]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空间结构:产业集群扩展[J].改革,2004(3): 30-35 [10]秦嗣毅.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与国家竞争力[J].求是学刊,2008(5):59-63 [11]刘珂.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2):82-85 [1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4 [13] [15]杨庆国,陈敬良,程海燕.地市都市报省城扩张模式SCP分析及行为选择研究[J].出版科学,2012(3):76-80 [14]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出版,2010(23):6-8 [16]Eduardo Gonz€醠ez-Fidalgo & Juan Ventura-Victoria. How Much Do Strategic Groups Matter [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1(1):55-71 [17]郭朝阳.流动壁垒与企业的策略行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4-8 [18]杨文轩.数字出版七大商业模式[N].出版商务周报,2010-09-10(10) [19]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39-42 [20][21]张伟,刘苏,张文新.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二维度与三指标的探讨[J].旅游科学,2011(12):25-33 (收稿日期:2014-10-19) 1 媒介融合的概述 数字技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得到大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演进。数字化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不同领域不同媒介间的界限,各媒介间的距离被拉近,媒介融合的情况越来越多,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媒介间的格局得到巨大变革。现阶段,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都向着数字化的方向演变,媒介融合也由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何种地域,获取信息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到局限。这样的形式大大促进了媒介间主动打破界限,各媒介可以进行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多媒体传播媒介,也就是媒介得到融合发展。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传播效应 传播效应是一种联动性质的感应情况,由于信息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感应情况便是传播效应。融合新闻则是新闻传播的新途径,它是为了顺应现代媒介融合的大背景而产生的,各类媒体及新媒介都具有各自的特征,融合新闻便可以协调这些特征。现在,新闻的共享与解读已经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优势,这些都是新闻得以获取多元化发展的渠道。新闻传播的效果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效应得到融合。有业内人士对这种效应进行总结和概括,得出四种效应,即长尾、叠加、窗口、波纹。所谓长尾效应是通过模型图实现的,它将市场分析通过模型图的形式建立,长尾的部分表示市场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化产品,这类产品通常波动性较大,当其进行融合后,先有的市场将被打破,企业的经济利润增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大多数受众对新闻类型的需求相对单一,较小部分受众对新闻类型的需求较为丰富,如果将两者融合,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被增加;所谓叠加效应直接能体现出融合新闻的本质,众多媒体的相互融合便是叠加效应,从而产生1+1>2的效应,是原来任何媒体形式都不具备的技术及传播能力;窗口效应则是通过多个信息渠道传输和获取信息的形式,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扩大了新闻媒体的覆盖面,市场可以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效益空前;波纹效应是从水波纹传播的特点命名的,它将融合新闻报道及传播比喻成水波纹,例如,一个事件得到广泛关注后,随之而来的附加新闻也得到广泛开展。另外,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同的新闻媒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也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影响面。 3 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的传播策略 当今新闻传播的方式是通过现代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融合新闻要想得到大力传播就一定要有相应的传播策略。首先,单一的内容要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好网络的独特优势,有效搜集不同新闻资源,由过去传统单一的传播媒介向多种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深化融合新闻媒介的改革步伐。一个相对开放的新闻中心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采集大量前沿信息,不断完善数据搜集和处理资源库,归纳和总结各类信息;其次,对新闻采取层级式开发制作的模式,一改过去一次性开发制作的方法,深挖同一类型的新闻信息,并结合多样的制作方法,将传统媒体形式与现代化媒体形式相结合。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种媒介发布信息最后,充分融合不同媒介的优势,将传统媒介间的界限打破,重新定位新闻媒体,构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4 结语 新闻媒体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媒介融合势在必行,需要形成一个融合新闻的新型传播形式,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寻求更好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亢.前瞻媒介融合引领发展趋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5). [2]李秋菊.塔奇曼《做新闻》与媒介融合时代做新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运动体方位测量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针对角速率陀螺误差随时间积累和磁罗盘易受外界干扰的问题,为了提高运动体方位测量的`精度,设计了角速率陀螺和磁罗盘方位信息融合方案.分析了磁罗盘和角速率陀螺的误差特性,进行了误差建模,构建了卡尔曼滤波模型,提出一种能够检测磁罗盘低频干扰,并对干扰误差进行剔除的前置检测环节(PDL).通过仿真实验可知,该算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磁罗盘高频干扰和角速率陀螺的积累误差,同时也可很好地抑制磁罗盘的低频干扰误差,可以给运动体提供较高的方位信息. 韩正超,任爱爱,HAN Zheng-chao,REN Ai-ai(北京航天光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854)融合研究 第4篇
运动体方位测量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第5篇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前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视域融合”的真正含义在于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即对文本原意的探索。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的只是水平的差距和理解能力的差距,因此,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突破自身的限制和束缚,将自己的视域和其他人的视域相融合,从而达到充实自身视域的目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视域的扩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视域融合”教学进行讨论,在分析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讨论了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
“视域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原则以及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过程的观念等都能够反映出当前教学改革的创新。“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内在和外在的融合系统相结合,也就是将学生、教师和教学主体的视域相结合。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然而,在运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视域与学生的视域相融合,也就是说,教师是唯一一个掌握固定答案的人,教师是在用自己的视域来否定学生的视域,同化学生视域。实际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实施措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来进行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师生合作交流,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1、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视域融合”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同时,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向好的方向引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小学语文教材是开放性的教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多元化的解读,通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鼓励学生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会逐渐下降,如果不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方法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在较高的兴奋水平,就会严重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避免因教材内容枯燥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深处所蕴含的感情和思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分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立足于“视域融合”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正确处理好小学语文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透彻,就会导致教师提问的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不仅会导致教师引导作用降低,还会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在利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因为不同而表现的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也是这样。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就与“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多元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作推进系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利用“视域融合”之前应当明确一个主题,明确课堂师生对话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好这些主题,为师生视域融合但见一个有效的平台。
結束语:由此可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首先应当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使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庭波.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 佘洪彬. 视域融合:阅读理解的游戏规则[J]. 教师 2014年12期
信令融合系统研究 第7篇
如今,Android系统对市场中的应用管理比较松散,对应用的限制相对较少,也因此很多应用安装到用户手机中后,会产生很多的后台进程,并且会进行后台数据连接。
而这些后台应用往往又占据了大量的手机处理能力和带宽的资源。使得手机的待机时间大大缩短。比如用户在登录手机QQ后,即使没有聊天信息收发,QQ也会在后台定时、不间断的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保证用户在线状态信息的正确性,进而消耗手机的处理和无线带宽资源。多个类似的应用将不仅仅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是对用户终端设备的待机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1研究意义
信令融合平台和客户端正是为解决用户这一问题而出现的。用户安装了信令融合客户端后,可统一管理用户的应用和后台数据连接。设置由客户端绑定管理如:微信、翼聊、微博等各应用,且各应用不需要激活;而一旦各应用有新的消息或事件时,信令融合系统客户端将提示用户,并可直接从客户端中激活相关应用,实现对各应用的统一管理,达到减少网络压力,延长终端待机时间的目的。
1.2国内外情况
2007年7月AT&T由于Iphone大量数据应用引起的网络中断事故,这是第一次由于无线数据流量激增引发的网络故障并且给运营商敲响了警钟。
NTT DoCoMo在2011年8月16日、12月20日以及2012年1月1日都发生了因为数据流量突发而造成的网络故障。在2012年1月25日NTT DoCoMo网络再次中断,这些故障主要是因为一款免费语音应用软件会每隔3~5分钟发送控制信令包,这种网络连接动作本来就比原来的语音信令控制机制要频繁10倍因此对其网络造成了干扰。
在国内,由于Google的服务受到限制,因此Google的服务在国内非常不稳定,我们的持续测试发现如今GCM(Google Cloud Messaging,谷歌的云推送消息)的在国内的服务几乎是不可用的。
另外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运营商对外提供此类消息推送平台,对第三方应用进行统一管理。
2系统设计
2.1系统概述
信令融合系统是一个为第三方移动应用提供消息能力的平台,它能够根据用户的状态选择消息类型和消息下发通道,以一种独立的消息中间件的模式为所有注册在该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提供消息服务。通过统一的消息推送机制,将原先各个应用各自为政的消息系统规范话,集约化。应用对接了信令融合平台后,用户可以在应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接收到相应的通知消息。
2.1.1信令融合系统特点
1.信令融合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消息能力平台,为第三方应用提供融合的消息服务,与具体应用的业务逻辑无关,实现透明传输。
2.消息类型分为数据网络的IP-Push方式和短信下发方式两种类型,负责将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通知(Notification)即时和精确推送给指定的客户端及应用。
3.同一个终端设备上可存在多个采用信令融合系统的应用实例,并且这些应用的消息系统复用同一个数据连接,彼此间不会互相有所影响。
4.消息系统只负责对消息的路由和推送,不对消息内容进行处理,承载的单条消息(Notification)为一小段二进制数据(不大于1K)。
5.数据网络的IP-Push方式需要用户接入无线数据网络才可正常工作。
6.系统提供消息的递送状态报告,但不确保完全可靠的消息到达。
2.1.2信令融合系统不提供的服务
为了使得信令融合系统有更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信令融合系统并不参与到第三方应用内部,因此一些和第三方应用相关的服务必须有第三方应用自行处理。
2.2系统架构
2.2.1架构设计思路
1.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时考虑了扩展性,以应对容量的增加。
2.容错性强
系统设计时还考虑了容错性,其中部分模块发生故障时,不会中断对外服务。
3.兼容性高
系统设计时还定义版本的最长维护期。并且,在同一时间,对所有在维护期内的客户端版本提供服务。
2.2.2系统基本结构
系统的消息传递根据不同的第三方应用,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由第三方应用服务器发起消息请求,如图1,某些应用为了自身的需要,在系统架构中已经设计了应用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用于维持和管理自身的应用和服务。此类应用和信令融合系统通过其应用服务器进行对接,消息也通过应用服务器进行转发,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原有应用架构的前提下为其提供统一消息服务。
第二种模式:由信令融合系统客户端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直接发起消息请求,对于一些没有应用服务器的第三方应用,信令融合系统可以通过客户端SDK直接和统一系统平台之间的交互,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服务。这种方式由于没有了状态服务器,所以第三方应用也无法得知用户的当前状态,增加了流程设计的复杂性。并且由于所有的流程设计都必须在终端中完成,所以对第三方应用客户端的开销会增加。但是平台出于对各种模式的兼容性仍然提供这种模式。
2.2.3平台侧逻辑结构
如图2,平台侧的逻辑主要分为两个域,域是消息系统中的接收者。消息的“接收者”属性决定了接收消息的域。一个域也可能是另外一套完整的消息投递系统。两者分别是第三方应用域和客户端域。
第三方应用域:
第三方应用域主要包括第三方接入网关和第三方应用接入服务模块。第三方应用接入网关负责处理第三方应用的消息推送请求。校验后,将消息提交给路由网络。由于核心服务不提供可靠投递等支持,所以应用接入网关不负责消息的追踪。
客户端域:
客户端相关的服务、路由均运行于客户端域中。客户端域中包括设备接入网关、dev域路由、gateway.dev路由、设备验证服务、订阅服务等。设备接入网关面向互联网,提供Tunnel服务,对接终端客户端。
2.2.4客户端侧逻辑结构
如图3,客户端SDK中间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并且集成在第三方应用中,以后台服务的模式运行在手机终端,包括有连接管理、短信处理、协议处理、消息解析、消息分发、第三方应用接口等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如下:
1.连接管理
连接管理模块负责维护客户端SDK中间件与信令融合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通道、动态心跳、身份验证、网络异常处理等功能。
2.短信处理
主要负责客户端SDK中间件在底层对手机终端接收的短信进行拦截,对非SDK相关的消息则放行。
3.协议处理
按照信令融合系统自定义的私有协议,验证消息的合法性,将数据消息和短信消息进行打包及解包工作。
4.消息解析
将经过解包处理的得到的消息内容,进行编码转换,插入时间戳标签等解析工作,并且得出的最终某个应用的具体某个实例可识别的消息。
5.消息收发
主要将消息解析模块分析出的消息体准确分发到各个应用的具体实例中,同时能够接收各个应用向信令融合平台传送的消息并且上传到消息解析模块等候打包等工作。
6.第三方应用接口
具体的与第三方应用对接的接口,负责与各个应用进行消息交互,行为交互比如可以在用户允许的前提下,将第三方应用从关闭状态转为激活状态。
3主要研究的内容
3.1信令融合系统的同步机制
此次信令融合系统的自身同步机制采用类似飞信的做法,在网络情况较好的时候系统将同步间隔尽可能的控制在5分钟以上。并且采用动态调整机制。
如果利用信令融合系统,将这些应用的同步消息以及推送消息在应用转到后台运行时通过信令融合系统来发送,那么信令融合系统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中间件将这些消息规整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并且统一发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上多次申请造成系统开销的浪费,减轻网络的压力。同时由于有了中间件,应用程序也不用在后台运行,应用关闭也照样可以接受到消息。这样用户也可以在终端上运行尽可能少的应用,以极大延长手机终端的待机时间。
3.2第三方应用对接机制设计
3.2.1第三方应用与平台的集成
第三方服务器通过HTTP(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送协议)协议,向信令融合系统平台提交要推送的数据。第三方服务器需要遵循如下规则来提交数据:
1.使用POST方法向指定资源发送数据,请求服务器进行处理。通知内容作为Request的Body,随POST消息传送。
2.Content-Type头的值为“application/octetstream”。
3.通知长度不超过2K字节,主要承载用户文本类消息。
4.系统采用HTTP-BASIC的身份验证方式,客户端需要将【Application ID】作为用户名,【Application Key】作为密码,向服务器发送验证请求。HTTP-BASIC认证方式为HTTP的基本认证,采用这种基本认证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第三方应用客户端和浏览器。
5.第三方服务器可以通过名为“e x p t i m e”的Header来控制消息的有效期。Value是消息的有效期,以秒为单位。消息的最大有效期为24小时。
6.点对点推送,需要将数据P O S T至:http://xxxx/service/client/【Client ID】/message。
7.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中的【Client ID】需要按“UTF-8”进行URL编码。
8.如果处理成功(Http Response的状态码为200),Http Response的Body内容为消息的唯一标识。
9.如果处理失败,Http Response的Body为具体的错误信息。
3.2.2第三方应用客户端SDK集成
1.导入信令融合系统平台客户端SDK
在终端中安装独立的导入信令融合系统平台客户端SDK的apk程序,或者将信令融合系统平台客户端SDK导入至第三方应用的android程序中。
2.配置AndroidManifest.xml权限
使用消息推送服务,AndroidManifest.xml清单文件需包含以下信息:应用有注册和接收推送消息的权限;应用需要访问网络的权限;申明applicationPackage+".permission.push_MESSAGE权限;接收c o m.0 0 0 0.p n s.i n t e n t.R E C E I V E和com.0000.pns.intent.REGISTRATION这两个Intent的Broadcast Receiver,且Intent的category需要设置为应用的包名.这个Broadcast receiver应该要求com.0000.pns.permission.SEND权限许可,从而保证不会收到其他恶意应用发送的假消息。
3.编译代码
应用向信令融合系统平台注册服务(建议在每次应用启动时都进行)。应用需要发送Intent(com.push.pns.intent.REGISTER)注册服务.必须带有参数“application Id”。如果不是首次绑定,需要同时携带已有“clientId”参数进行注册绑定。
3.3注册机制设计
3.3.1三个关键ID设计
为了能唯一确定一个应用以及一个设备和一个用户系统分别对应设计了三个ID(Identity,编号)即:Application ID、Device ID和Client ID具体见表一。
3.3.2注册流程设计
如图4,首先每一个应用,对接到平台前,需要通过管理界面向信令融合系统平台申请一个Application ID(即APPID),获得了APPID后平台就可以唯一确定此应用,并且此第三方应用在之后与信令融合平台交互时均需要此ID来进行标识。其次在用户第一次成功安装带有统一消息功能的应用后,应用客户端会通过集成的中间件向信令融合平台进行注册,并获得一个Device ID(即DID),通过DID可以唯一标识一个用户的终端。最后在用户启动应用时,中间件需要携带应用中的用户ID到信令融合平台进行注册一个Client ID(即CID),以便来确定具体的某一个用户身份。因此平台通过APPID、DID、CID三个ID就可以路由到具体的一个设备上某个应用中的一个用户。
3.4试点应用
本次开发的信令融合系统首先选择在电信自有业务翼视上进行了试点,试点时,通过在翼视的客户端APK中集成了中间件SDK,并且在三个场景中对翼视业务进行了测试,验证平台设计的可行性,也同时验证了平台推送能力准确可靠。以用户有数据链接时的流程为例:
当应用正常打开,并且正常注册在线时,可以不必通过信令融合平台为其实现消息交互。而当用户的数据通道未关闭时,如图5信令融合平台就可以为用于实现有效的信令建立。即当主叫用户发起呼叫到被叫,在原来情况下由于用户关闭了应用,因此呼叫将失败,而有的信令融合平台后,主叫侧先将请求通过中间件递交到信令融合系统,系统会发现被叫用户现在的数据通道是开着的,因此将会通过数据通路将呼叫请求发送到被叫的SDK(如果用户的数据通道没有开则会通过短信通道下发通知消息),被叫SDK分析后会传递给被叫应用。此时被叫用户会收到一条来电提醒消息,如果被叫用户同意与主叫进行通信时,被叫通过的中间件将应用打开,并且再返回给主叫一条同意建立呼叫的消息,此时主被叫即可开始正常通信。从而改变了原来应用必须长开机的弊端。
4展望
此次项目中信令融合平台的功能在翼视应用中得以了很好的应用,解决了翼视客户端在用户关闭或者网络关闭情况下的提醒,但是由于翼视业务没有自己的状态服务器,所以信令融合平台都是直接通过集成在应用客户端中的SDK与平台直接交互,并且在终端中实现应用逻辑。这种方式对终端要求比较高,而且一些功能,比如呼叫中的实时状态监控逻辑,都必须由终端自己判断。因此会变得复杂。
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出信令融合平台的作用,切实减少OTT(Over The Top,过顶传球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开发的业务)类软件对系统网络造成的影响,需要将更多的应用对接到信令融合平台,把所有应用的后台通信管理起来,用户可以将这些应用真正地关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流量控制,电量控制。
摘要:随着3G通信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各大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正呈现几何级别的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语音业务增长出现了颓势。但是伴随着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传统的无线网络建设和优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智能终端不断发展,应用的大量丰富,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规范,各个应用各自为政。信令融合平台搭建后,与各个应用对接后,应用可以不用一直在线,用户完全可以将应用退出,而信令融合平台可以为所有的应用提供消息服务。因此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终端的耗电和无线网络的压力。
关键词:OTT,消息推送,状态管理,SDK
参考文献
[1]李兴明,胡健栋,IS-95 CDMA系统的容量分析。通信技术,1995(2)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 第8篇
信息融合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3]。信息融合技术是由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发展来的,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萌芽可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各国科学家们在设计飞机、舰艇和导弹等先进武器时采用了多传感器技术,而要把众多的传感器进行集成管理,自然要采用融合的思想,尽管当时还没有提出融合的概念,但实质上已经是融合思想的萌芽。
随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发展与成熟,数据融合、信息融合这一概念的运用越来越多。有关信息融合概念的探讨也在不断发展中。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源于军事领域中的C3I的需要而最先提出了数据融合(Data Fusion)的概念,美国国防部从军事应用的角度将数据融合定义为这样一个过程:把来自许多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和信息加以融合(association)、相关(correlation)和组合(combination),以获得精确的位置估计(position)和身份估计(identity estimation),以及对战场情况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适时的完整评价[4]。Waltze和Llinas对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用状态估计代替了位置估计,给出如下定义:数据融合是一种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结合、相关、估计和组合以达到精确的状态估计和身份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5]。随着数据融合技术在非军事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应用,融合的对象也从传感器数据发展到多种信息,上述数据融合的定义已经不能准确概括信息融合的涵义,信息融合的概念自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目前,有关信息融合的概念很多,其中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信息融合是多源信息综合处理的一项新技术,它将来自某一目标的多源信息以智能化合成,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精确、更完全的估计和判决[6]。随着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其概念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2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
信息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算法、融合结构与系统以及具体信息融合系统的建模与实现等方面。其中研究最为活跃的是融合算法和各领域信息融合系统的应用。
2.1 军事
信息融合技术产生于军事技术研究,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自然最广泛与深入。有关军事方面的应用在任何有关信息融合或数据融合的出版物上都有较详细的介绍[4,5,6],这里就不再阐述。
2.2 故障诊断系统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决策和分析过程,具有典型的信息融合特征,因此信息融合的思想逐渐运用到故障诊断中来。尽管目前系统地运用信息融合开展机械故障诊断的实际应用还很少,但将是智能故障诊断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国内最早的研究是1993年张晓明等人研究的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信息融合和综合在刀具状态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适用力传感器和声发射传感器测量车削加工中刀具的工作状态,同时考虑加工参数的影响,构造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刀具磨损状态检测的信息融合模型[7]。
在回转机械振动状态监测中通常采用两个互成90度的测振传感器监测某一测点的振动状态,谷立臣等利用传感器布置上的这种双余度特点,运用信息论数学方法,得出了两传感器在融合过程中冗余和互补特性,在充分利用两个传感器冗余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率运算的传感器故障监测方法,试验结果良好[8]。
油液监测诊断技术是故障诊断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逐渐引入信息融合技术。在油液监测中应用信息融合的目的是,将不同油液监测方法、不同模式、不同表示方法和不同时间、不同层次获得的信息加以检测并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其信息量及信息冗余和互补,解决各监测数据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以获得对被监测摩擦学系统所处状态评估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并对状态发展态势给予评估,从而使该系统获得比单一传感器监测更为优越的性能。在信息融合技术未被系统地引入油液监测领域以前,人们已不自觉地在利用和处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检测信息。为提高监测分析的准确性,人们往往将多种方法(光谱+铁谱,光谱+铁谱+理化,铁谱+理化等)联合使用[9,10],通过人的经验或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回归计算等)值来对监测对象的状态作出评估,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应该说这是信息融合在油液监测中应用的雏形。随着信息融合理论系统的建立,为解决传统油液分析中层次不明、处理模型依据不足、对多数据(信息)量处理及过分依赖人的经验等困难,信息融合就自然地引入到了油液分析中。近几年来,关于这方面报道在国内外都不少见。国内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已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文献[11]介绍了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了8NVD48A-2u型柴油机黑色金属零件、有色金属零件磨损、润滑油变质状态的判断模型,同时利用BP网络建立了主导磨损识别模型,研究了D-S组合论对摩擦学故障诊断的支持程度;文献[12]作者利用证据组合理论建立了YZB-1油液分析诊断系统的信息融合模型和策略;文献[13]介绍了聚类分析和判断分析处理从监测某一汽油发动机磨损及润滑油变质中所得多源信息的处理方法。
2.3 其他领域
除了上述两个领域以外,信息融合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李军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直方图匹配滤波技术的影响融合新方法。该方法分析了局部影像统计特性,应用均值方差匹配正态函数,对要融合的两幅影像局部直方图进行匹配,并给出了高通滤波法、局部均值匹配法和局部均值与方差匹配法用语SPOT全色影像和TM多光谱影像融合的结果。质量评价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方法在提高了原TM多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较好地保留了多光谱影像频道的光谱信息[14]。
腾召胜等提出了水分检测的疏失误差剔除方法和数据融合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应于粮食收购的新型水分快速测定仪器,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并在我国粮食行业推广使用[15]。
另外信息融合技术在机器人、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3 对我国开展信息融合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深入与广泛,已经由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民用领域。在我国信息融合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预研性。当前我们应该着重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对一些前景尚不确定的问题,应该着重概念研究、理论分析,力求作出技术判断,为未来融合系统的需求进行技术储备,而那些已经被确认为是信息融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根据我们的技术潜力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发展。
目前信息融合领域存在的难关主要有:多传感器集成融合过程中的一致性匹配关联、信息集成融合的鲁棒观测空间中环境特征的重构,分布式并行算法的复杂性、实时性等。结合上述情况,我国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3.1 多种融合方法相结合
当前,在实际复杂系统中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那些基于融合系统的数学或物理模型融合方法,如卡尔曼滤波法等难以在复杂系统中发挥作用,同时很难准确给定基本可信度分配或先验概率,故对D-S方法及其它依赖先验知识的融合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对信息融合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单单依靠某一种方法很难奏效,因此多种基于不确定性推理的融合方法的互补是必然的。例如可以将D-S方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利用D-S方法和模糊理论来处理不精确的、模糊的信息,还可以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这样对不确定信息的融合就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3.2 开展信息融合仿真技术
实时、准确的信息源是信息融合的基础,而传感器是获取信息的主要设备,传感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融合系统的整体性能,没有良好的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系统就象一个没有感官的人一样,是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在实际系统中没有准确的信息源是无法再继续开展工作的。遗憾的是,我国传感器技术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线传感器很难达到预定的要求,因此传感器技术一直是信息融合领域的“瓶颈”问题。但是信息融合技术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必须进行研究,在传感器性能没有达到实际要求的情况下,实时仿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实时仿真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试验费用,节省人力、物力,还可以在仿真平台上避开“传感器瓶颈”问题进一步研究各种信息融合方法,为开展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在信息融合领域的仿真研究还开展得不够广泛,应该大力加强。
3.3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缺乏实际多源信息系统的应用,虽然信息融合技术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广泛引入到各个领域,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想更好地发展这项技术,必须在理论上开展深入的研究。结合目前信息融合领域的难点,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信息融合系统的数据类别的收集方法、组织方法和管理方法。
(2)数据融合过程的功能分解。
(3)基于信息图概念的分布式多目标多传感器跟踪的一般理论。
(4)不确定输入的有效算法。
(5)人工智能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
(6)建立信息融合系统性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7)解决分布式C3I系统的融合问题,为研究区域综合信息系统、作战平台编队的C3I系统奠定基础。
(8)研究可计算的、复杂度低的有效的算法和模型建立计算。
(9)建立和开发通用软件包,研究知识和数据的获取、表示和处理技术,开发具有推理和知识更新的适应于各种平台的公用库和通用软件包。
(10)在实际应用中Bayes概率和D-S方法中可信度的合理准确界定。
摘要:完整地描述信息融合产生的过程,全面地讨论了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热点与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我国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三网融合集成系统研究 第9篇
1.1三网融合概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对“三网融合”做出权威定义: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三网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三个层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三网融合还涉及行业融合、监管融合、终端融合等方面。
1.2三网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三网概念首次提出至今,三网融合的概念已深入人心,2010年中国开始加速推进三网融合,2010年7月,三网融合包括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城市在内的12个首批试点城市敲定,这意味着三网融合工作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目前,在融合业务发展上,完成网络双向改造的互动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不多,大多数有线电视用户仍使用传统的模拟电视,广电部门在宽带接入业务上市场占有极低,另一方面,电信部门的IPTV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也有许多种,但这些业务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手机电视用户规模仍然非常小,试点地区三网融合工作面临较大的阻力,进展缓慢。
总结起来,阻碍三网融合发展进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广电和电信由于广电部门和电信部门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二者管理思路、监管体制也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实行的都是广电部门和电信部门分业监管的管理体制,两大管理方式不同的部门共同推动一个项目必然产生诸多问题。分业监管的模式必然导致网络资源的重复建设,大大限制了三网融合新业务的发展。
2、法律法规不健全。
国外三网融合有关经验也说明,健全三网融合的有关立法和管理体系是融合产业发展、指导产业融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保障。我国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国情的三网融合法律法规体系。
3、运营商能力稍有不足。
目前,我国有线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都不能很好地契合三网融合业务的要求,并且几大运营商发展并不均衡,实力相差悬殊。
4、技术水平限制。
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种技术路线可以支撑所有的三网业务,各种解决方案之间还存在不兼容的问题,技术上的不成熟也是制约三网融合进程的几大原因之一。
二、三网融合集成系统SWOT分析
三网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于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而言,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共存,优势与劣势同在,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保障包括三大产业自身在内的我国各不同产业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优势
①由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互联网产业三大产业融合而成的集成系统,加之日益完善的行业标准,促成了三网融合运营商方面必然具有进入壁垒较高的特点。②现有几大运营商都具备了巨大的规模优势,拥有优质团队、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技术革新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宽带接入市场,全国光纤接入网络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为三网融合奠定了硬件基础。
2、劣势
①各大运营商之间利益冲突严重,矛盾突出。
②三网融合在硬件、技术方面融合迅速,而法律政策方面相对较为缺乏。
③三网融合所涉及的是高技术的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④我国宽带普及率相对较低,国内城镇宽带普及率与农村宽带普及率也有很大差别。
3、机会
①我国的宽带互联网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势头,互联网的普及率平稳上升催生出大量新业务模式,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高端视频业务用户数量不断提升,个人客户的移动化、宽带化需求和企业客户的信息化需求为各种新业务模式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三网融合的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动了三网融合向目标迈进。
4、威胁
①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设备厂商的技术研发和普及速度有所减缓。
②世界各国都在三网融合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前进,给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5、SWOT分析小结
经过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到,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互联网行业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将在融合的过程中寻求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三、三网融合集成系统内涵及构建
3.1三网融合集成系统内涵
很显然,三网融合的集成主体是电信,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产业三者整体,三网融合不是三网的简单延伸或叠加,而是三网在其各自技术、业务、监管、市场等方面优势的有机融合。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通过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个方向的逐步演进和互相进入,完成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统一接入的高效率应用网络。
3.2三网融合集成系统构建
在三网融合中,监管融合是整个三网融合的基石,为三网融合扫清法律障碍,从而才能互相进入对方市场、自由竞争、共同经营。在监管融合之前,负责电信行业的监管部门监管着电信运营商,负责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部门监管着广播电视运营商,负责互联网行业的监管部门监管着互联网运营商,监管融合的目标在于,在融合之后,由一个统一的监管部门,监管着多个全业务的运营商。
网络与技术融合是实现三网融合、开展三网融合有关业务的必要条件。目前,电信业务和信息的传输网络由电信网络接入技术支持,互联网业务和信息的传输网络由互联网接入技术支持,广播电视业务和信息的传输网络由广播电视网络接入技术支持,网络与技术融合的目标是让每个网络都具备各类业务和信息传输的功能,与可供选择的多种网络接入技术配套。
业务和终端的融合是三网融合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落脚点,当前在业务层面三大网络基本还处于各自分工的状态,电信网络的终端是侧重于语音业务的手机、电话;互联网应用的终端是以上网功能为主的计算机;广播电视网络的终端是以收看广播电视为主的电视机,未来这些终端产品都将能够实现所有的功能。
将监管融合、网络和技术融合、业务和终端融合联系在一起看,未来三网融合的内涵和模式体现为:统一的监管部门对所有全业务运营商实施监管,全业务运营商运营着各个全业务传输网络,并提供由各种技术支持下的接入网络,这些接入网络可以应用于各种终端产品中,从而实现各项功能和应用,集成系统模式如图1:
四、本章小结
关于物流产业的融合研究 第10篇
一、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
产业分工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 带来报酬递增和财富增长, 这是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到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共识。但是, 产业融合的现实发展表明, 不能笼统地讲分工的好处和益处。分工的利弊与特定的分工层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马歇尔曾指出“在低级工作上, 极端专业化能增大效率, 而在高级工作上, 则不尽然。”由于分工层次的增加, 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 这会抑制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就像阿玛萨沃克所说的“分工产生的协调费用是限制分工发展的关键因素。”
融合和分工是相对的, 有分工的地方, 也都可能会有融合的发生。融合意味着分工的缩小或消失。由于分工有很多种类和层级。不同层次的分工, 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比如产业内的分工和产业间的分工。所以, 分工和融合只有在同一层次或范围内时, 这种对立关系才是成立的。在不同层次上, 融合与分工完全可以同时发生, 而且会互相强化。融合在消灭了本层次分工的同时, 往往会带来其他层次的分工和专业化。融合使得产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消失, 但同时它会使产业内的分工得到扩大和强化。
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是融合与分工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否定关系。只有在相同的层次上, 融合与分工才是对立的。在不同的层次上, 融合与分工完全可以同时发生, 且互相强化。事实上, 融合在消灭了本层次分工的同时, 往往会带来其他层次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二是产业融合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都融合。事实上, 可能只有部分企业甚至是少数具有产业代表性的企业发生融合, 向相应的融合产业扩大经营范围;而其他的企业则还是在新的融合产业内的某一个部分或环节进行专业化经营, 扮演内部化分工的角色。三是在发生融合的企业内, 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了, 原有的社会分工或市场分工转化为企业内的分工, 企业由此获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等收益, 但是内部协调成本会上升。
二、物流产业融合与物流外包
从融合的角度对物流产业进行研究, 必须区分物流外包和物流产业融合这两个概念。外包是一种分工模式, 如卢峰所讲, “外包一般指特定产品生产某个或若干工序、环节、区段转移到企业外部完成, 是对产品内分工生产方式的一个特定角度表达。”而物流外包又被称为第三方物流, 它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 它是社会分工下物流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物流产业融合, 则分为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和物流产业的外部融合。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的渗透与融合, 使得传统物流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 基于信息技术的传统物流业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产业。这是一种产业内融合, 却促成了产业间分工, 使得物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物流产业的外部融合是指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像医药物流、汽车物流等。这是一种产业间融合, 但强化了产业内分工, 医药与汽车是不同的行业, 与物流融合的医药物流和汽车物流根据其所属行业的不同自然就会在其自身的产业内作出不同的分工。
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产业的融合, 促进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演进。而这种融合由于只是发生在物流产业内部, 我们可称之为“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 由于“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 大大降低了传统物流产业的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 这种交易成本的降低, 使得物流产业开始显现出专业化的优势, 并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分工, 即现代物流产业的产生。
三、融合视角下的物流产业发展历程
(一) 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产业的融合 (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物流产业基本上就是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每个企业都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 各自独立完成自身的物流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开始作为一种通用技术渗透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业。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技术相互融合, 形成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全球卫星定位 (GPS) 、地理信息 (GIS) 、计算机网络、自动化仓库管理、条形码技术 (Bar Coding) 、电子定货技术 (EOS)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ITS) 、物资采购管理 (MRP) 、企业资源规划 (ERP)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及射频技术 (RF) 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的渗透与融合, 大大降低了物流的仓储、运输、采购、管理等成本, 提高了物流的生产效率。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 使得物流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物流不再只包括传统的仓储和运输, 还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包括各种方式的运输、大规模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以及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 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 将传统上分立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加工等物流服务整合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此外, 很多原本自己承担物流活动的物流需求方和供给方也开始委托外部的“第三者”去经营。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渗透的内部融合方式, 促成了一种新的市场化分工, 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使得物流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对于物流企业讲, 一旦拥有了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资源整合能力, 企业提供的服务就完全不同于单一功能性的运输服务或仓储服务, 从而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物流服务。
(二) 现代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物流产业的外部融合)
1. 物流与第一产业相结合, 形成农业物流。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目前, 我国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较低, 但围绕粮食生产、购销、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的粮食物流、农业物流、支农物流确是一个大有前景的服务性产业,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物流、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三个概念中, 农业物流的外延最大, 可以包括后两者, 也可以把“三农”领域的物流统称为农业物流。农业物流主要是生产性物流;农村物流是指维持农民本身生存、生产的生活、生产资料物流;农产品物流指农产品销售。物流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物流产业对一些传统运输工具, 对农产品的消耗及仓储中的一些辅助设施, 例如垫木、稻草的消耗。
2. 物流与第二产业结合, 形成为工业物流。
工业物流产生于美国, 它的理念是:以集中采购为主, 以零部件加工为核心, 为工业企业产品出口搭建平台, 引导仓储、运输、配送企业发挥协同作用, 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 降低企业间的互动成本, 面向全球工业企业提供延伸和成套服务的系统工程。工业物流的发展, 有效地解决了物流在供应链中这两方面服务长期存在的无法同步的问题, 是工业企业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存货的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定位, 将企业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以及包装管理优化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得物流过程能与供应链整体运作保持同步, 并且通过供应链契约方式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固定资产效率、缩短平均订单处理时间、减少整体库存水平、加快现金周转次数、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 逐步发挥其潜在的效益。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 围绕加工生产进行的采购与供应, 产成品分销的竞争激烈, 使得我国工业物流率先与国际接轨并实现国际化, 工业物流将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工业结构调整。
3. 物流与第三产业结合, 形成为服务业物流。
连锁配送和快递服务便是服务物流业的典型代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服务业物流当中的“最后一公里”送达业务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势。物流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物流产业需要第三产业提供的邮电通讯服务、商业饮食服务、商业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
近10年来, 我国物流产业虽然发展很快,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想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服务意识薄弱, 还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为了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 需要各方面协作一致, 共同推动物流产业的融合创新。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通过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 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推动能源、矿产、汽车、农产品、医药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摘要:物流产业的融合, 既有内部融合, 也有外部融合。我国物流产业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服务意识的薄弱, 并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为了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 必须从推动物流产业的融合创新入手, 加快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 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培育并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关键词:产业分工,物流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阮国祥, 傅克俊论我国物流产业融合的途径[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8) .
[2]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3]李玉红物流产业的产业融合[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 (3) .
[4]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
[5]刘湖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对其他产业的支撑[J].宁夏社会科学2006, (9) .
[6]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2007, (8) .
聚焦课堂教学 促进研究融合 第11篇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通过“选定同一课题(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摆一摆”)——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两校执教教师,围绕各自学校课题理念和策略,先后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课堂风貌。
在评课、议课环节,两校教师互换角色,互动交流。红花学校教师,从“‘121’情趣课堂”理念出发,分为“课堂教学目标评价组”、“创境自学评价组”、“互动交流评价组”、“拓展测评评价组”,分别观摩课堂、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北街小学教师,从“‘三疑’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理念出发,分成“课堂信息反馈收集组”、“教师行为观察组”、“学生整体行为观察组”、“学习小组行为观察组”分别观摩教学、小组讨论、集体汇报。老师们按照对方课题理念和要求,观摩评价对方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过程,从中发现课题在引领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素质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面对面互动交流过程中,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高质量的建议,为两校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构建了互融互通的机制,为城乡教育互动做出了很好示范。这次活动的专业性、实效性和深远意义,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唐浩副校长赋予专业性的点评、指导,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大邑县领导富有激情的讲话,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信息融合方法与应用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融合,多传感器,模式识别
1 信息融合技术简介
随着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面向复杂应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 在这些多传感器系统中, 信息表示的多样性, 信息数量的巨大性, 信息关系的复杂性, 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得的多传感器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优化综合以完成所需的估计与决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信息融合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这五个方面:过程调配--状态估计--态势分析--威胁估计--过程精炼。
2 信息融合的主要方法
利用多个传感器所获取的关于对象和环境全面、完整的信息, 主要体现在融合算法上。因此, 多传感器系统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对于多传感器系统来说, 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 对信息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此外, 还有方法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与前续预处理系统和后续信息识别系统的接口性能、与不同技术和方法的协调能力及对信息样本的要求等。一般情况下, 基于非线性的数学方法, 如果它具有容错性、自适应性、联想记忆和并行处理能力, 则都可以用来作为融合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融合算法, 但在不少应用领域根据各自的具体应用背景, 已经提出了许多成熟并且有效的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Dempster-Shafer (D-S) 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 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信息融合的应用举例
信息融合技术已经从早期的单一军事应用到目前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包括有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模式识别、粮仓温度采集系统等。以下以粮仓温度采集系统为例展开说明:粮仓温度采集系统, 粮仓环境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提高环境控制的精确度、节约能源、提高粮仓的管理水平、保障储备粮食的储存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粮仓环境的自然特性, 其温度分布在各点的值是不均匀的。因此, 需要采集多点温度值进行综合来准确判别粮仓内的温度状况。针对以往大都是取粮仓内的平均温度来进行判别使得部分传感器数据不正确的缺陷, 则提出在多传感器温度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进行粮仓温度采集, 采用信息融合方法以提高温度采集的精度, 从而得到粮仓温度的准确信息。
4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4.1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生活、军事的很多方面, 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尤其是在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模型、抽象层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性能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于从系统角度进行探讨。当前信息融合研究仍:未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有效广义模型及算法、关联的二义性是信息融合中的主要障碍、融合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健型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融合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
4.2 发展展望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深入与广泛, 已经由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民用领域。在我国信息融合的研究具有探索陛和预研性。具有鲁棒性、自适应性和自学习能力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方法逐渐成为构建信息融合新方法的主要途径。结合上述情况, 我国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1) 确立信息融合理论标准和系统结构标准。目前的实际应用项目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领域所进行的, 缺乏统一的系统模型建立标准和系统结构标准, 所以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展。
(2) 多种融合方法相结合。随着人们对信息融合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单单依靠某一种方法很难奏效, 因此多种基于不确定性推理的融合方法的互补是必然的。例如可以将DS方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利用D.s方法和模糊理论来处理不精确的、模糊的信息, 还可以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 这样对不确定信息的融合就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3) 开展信息融合仿真技术。是信息融合技术是国际研究的热点, 也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必须进行研究, 在传感器性能没有达到实际要求的情况下, 实时仿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实时仿真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试验费用, 节省人力、物力, 还可以在仿真平台上避开“传感器瓶颈”问题进一步研究各种信息融合方法, 为开展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前, 国内在信息融合领域的仿真研究还开展得不够广泛, 应该大力加强。
(4)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目前信息融合领域的难点, 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信息融合系统的数据类别的收集方法、组织方法和管理方法;数据融合过程的功能分解;基于信息图概念的分布式多目标多传感器跟踪的一般理论;人工智能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建立信息融合系统性能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可计算的、复杂度低的有效的算法和模型建立计算;建立和开发通用软件包, 研究知识和数据的获取、表示和处理技术, 开发具有推理和知识更新的适应于各种平台的公用库和通用软件包。
参考文献
[1]WWang, HFJiang, HJLuetal.PBiTree Coding and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Containment Joins[C].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2003:391-402.
[2]郭璘.基于信息融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