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应激蛋白范文(精选8篇)
热应激蛋白 第1篇
1 谷氨酰胺对热休克蛋白70的诱导作用
高热是热休克蛋白的一种常见诱导方式, 此外一些化学性药物也可以诱导热休克蛋白的表达, 如重金属、中草药和水杨酸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谷氨酰胺能诱导动物产生热休克蛋白, 且能特异性地增强起主要保护作用的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谷氨酰胺对大鼠热休克蛋白70表达存在剂量依赖性关系, 0.15g/kg剂量即可引起各脏器的热休克蛋白70表达;谷氨酰胺注射结束后的1h、6h和12h的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明显高于24h和48h的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说明注射谷氨酰胺后1~12h是诱导热休克蛋白70mRNA表达的高峰期, 为临床用药时机提供参考[3]。谷氨酰胺对小白鼠热休克蛋白70表达量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加, 0.45g/kg剂量可以显著提高表达量[4]。日粮中添加谷氨酰胺有提高肉仔鸡采食量和日增重, 降低料重比, 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的趋势, 且0.5%~1%的谷氨酰胺添加量效果最佳[5];日粮中添加谷氨酰胺有提高仔猪采食量和日增重, 降低料重比, 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的趋势, 且1%的谷氨酰胺添加量效果最佳。
2 谷氨酰胺对热休克蛋白70的诱导机理
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调控表现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 且主要是在转录水平。转录水平的调控与热休克因子和热休克元件相关, 调控过程包括3个步骤:热休克因子的激活, 热休克因子与热应答元件的结合, 以及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转录。热休克因子在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与相应启动子结合, 启动基因的转录过程, 最终促进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热休克因子, 其中以热休克因子-1最有代表性。从不同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热休克因子分子结构极为相似, 共同具有一个极为保守的核心区域DNA结合区域和三聚区域, 其功能是获得对热休克元件的高亲和力。在多种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内都有1个或数个高度保守的DNA序列, 其作用是与热休克因子特异性结合, 激活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转录活化, 这种高度保守的DNA序列称之为热休克元件。无应激状态下, 热休克因子以无活性的单体形式存在;当细胞处于应激状态时, 细胞内环境发生变化, 解除了对热休克因子的活性抑制, 促进热休克因子由单体向三聚体转换, 每3个热休克因子单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聚体。热休克因子单体基本上不能结合热休克元件, 只有形成三聚体后, 两者的亲和性才大大增强。在应激条件下, 热休克因子与热休克元件结合加快了RNA聚合酶从暂停点上的逸脱速度 (100倍以上) , 使其具有了连续转录延伸的活性, 从而上调基因表达的水平[6]。大量研究表明, 谷氨酰胺对热休克蛋白70的诱导主要通过改变热休克因子的活性而发挥作用[7]。
3 谷氨酰胺的抗应激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 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 添加谷氨酰胺有助于增强机体对应激的抵抗力, 谷氨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动物抗应激药物。谷氨酰胺的抗应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热休克蛋白。
3.1 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谷胱甘肽是细胞内重要的抗氧化剂, 其主要功能为保护生物膜、核苷酸和蛋白质免受自由基攻击所致的损伤。应激可导致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 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 还可以限制谷胱甘肽的合成, 引起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 导致多个器官功能的损害。谷氨酰胺是细胞合成谷胱甘肽的前体物质, 可通过保持和增加组织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储备, 有利于保护或减轻内皮细胞免受氧自由基介导的损伤, 稳定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 也有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8]。
3.2 提高机体免疫力
机体发生应激时, 免疫功能会受到损伤。谷氨酰胺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它是淋巴细胞分泌、增殖及其功能维持所必需的。作为核酸生物合成的前体和主要能源, 谷氨酰胺可促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分化增殖, 增加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的产生[9]。此外, 谷氨酰胺具有维持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 促进肠道黏膜产生更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阻止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 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
3.3 补充机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 且产生更多的能量供机体对抗应激原刺激, 在此状况下, 补充一定的谷氨酰胺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来源。谷氨酰胺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 是合成嘌呤、嘧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谷胱甘肽和许多其它生物分子的前体物质, 是机体内各器官之间转运氨基酸和氮的主要载体, 也是快速生长和分化细胞的主要燃料[10]。另外, 谷氨酰胺还是肠道的主要能量来源, 谷氨酰胺大约有2/3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约占肠道总量的40%。谷氨酰胺也是一种大脑燃料, 它是少数几种能克服血脑屏障和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之一, 在大脑中被转化为谷氨酸与葡萄糖一起参与脑代谢。
3.4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在应激状态下, 动物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 无氧酵解增加, 产生过多的乳酸, 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谷氨酰胺是肾产氨最重要的前体, 对机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谷氨酰胺抗酸作用的机理是:谷氨酰胺从肌肉、肝、肺等器官释放出来被肾远端小管还原成氨和谷氨酸, 氨结合氢离子成氨离子, 与阴离子如氯离子一起排出体外。
3.5 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间接发挥作用
热休克蛋白70可以对多种应激原产生耐受性, 从而大大提高应激细胞的存活率, 而且这类耐受性是非特异性的, 就是所谓的交叉耐受性。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保护蛋白, 热休克蛋白70在应激条件下参与细胞的抗损伤、修复和热耐受过程, 保护细胞生命活动。应激作用前后, 机体中热休克蛋白70的分布和表达发生显著变化, 这是热休克蛋白70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体现。当细胞受到应激原刺激时, 某些蛋白质肽链伸展, 失去原有的盘旋及折叠状态, 空间构型改变, 发生聚集, 以致丧失原有功能。热休克蛋白70具有分子伴侣功能, 可以稳定胞浆内蛋白质的结构和预防胞浆内蛋白质发生聚集, 还可以迁徙到核仁中, 与部分组装的核糖体建立联系, 从而保护细胞核蛋白[11]。细胞发生应激可以激活应激活化蛋白激酶, 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热休克蛋白70具有抗细胞凋亡功能, 细胞内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增高可以阻断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抑制应激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 从而抵抗细胞凋亡。热休克蛋白70在细胞内具有抗氧化的生物学活性, 可以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同时抑制NADPH氧化酶的产生, 从而保护细胞抵抗过氧化物的损害。热休克蛋白70还可使机体内源性抗氧化剂的合成和释放增加, 产生对热应激较强的抵抗力。热休克蛋白70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类似于细胞因子的功能, 有人称其为“伴侣因子”, 因此它在抗应激免疫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在应激过程中, 热休克蛋白70还参与细胞骨架的形成与修复。虽然热休克蛋白70对细胞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但是这种保护作用不是无限的, 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如果应激时间过长, 还会引起细胞死亡。
4 谷氨酰胺的应用前景
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 畜禽面对越来越多的应激, 其中以高温造成的热应激影响最为显著, 导致动物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 甚至引起死亡。为了减缓应激带来的不良后果, 除了通过物理措施改善动物的外界生长环境外, 还可通过添加抗应激添加剂, 如维生素制剂和微量元素, 但是单一的抗热应激添加剂的作用是有限的, 复合添加剂正在成为今后研究方向的重点。热休克蛋白70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在维持细胞生存和内环境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应激条件下参与细胞的抗损伤、修复和热耐受过程。鉴于热休克蛋白70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细胞保护作用, 利用热休克蛋白70诱导剂作为抗应激的添加剂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谷氨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极有潜力的热休克蛋白诱导剂, 可以显著提高动物机体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此外还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激活免疫和调节酸碱平衡等生物学作用。谷氨酰胺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时, 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和价格便宜的特点。所以, 谷氨酰胺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抗应激药物和动物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Linquist S, Craig E A.The heat shock proteins[J].Annu Rev Genet, 1998, 22:631-633.
[2]Wischmeyer PE.Glutamine and heat shock protein expression[J].Nutrition, 2002, 18 (3) :225-228.
[3]吴琼, 景亮.谷氨酰胺诱导大鼠热休克蛋白70mRNA的表达[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6, 27 (2) :69-71.
[4]张志宏, 田文儒, 李辉辉等.谷氨酰胺诱导小鼠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4) :1428-1434.
[5]董金格, 胡家澄, 邹晓庭等.外源添加谷氨酰胺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的影响[J].中国饲料, 2009, (1) :33-35.
[6]Wu.C.Heat shock transcript ion factors:structure and regulation[J].Annu.Rev.Cell Dev.Bio, 1995, 11:441-469.
[7]Angela L M, Martin D, Kristen D S.Glutamine’s protection against cellular injury is dependent on heat shock factor-1[J].Cell Physiology, 2006, 290 (6) :1625-1631.
[8]董金格, 万晓媛, 邹晓庭等.外源添加谷氨酰胺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工业, 2008, 29 (22) :4-6.
[9]Yaqoob P, Calder P C.Cytokine production b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to glutamine availability[J].Cytokine, 1998, 10 (10) :790-794.
[10]Melis G C, terWenqel N, Boelens P G, et al.Glutamin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glutamine[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04, 7 (1) :59-70.
[11]Juliann G K, George C T.Heat shock protein 70 kDa:molecular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J].Pharmacol Ther, 1998, 80 (2) :184-185.
高温季节猪的热应激防控措施 第2篇
高温季节猪的热应激防控措施
1 猪热应激原因分析 猪的生理学特性.猪属恒温动物,但其皮下脂肪很厚,汗腺不发达,体内热能散发较慢,不善于通过皮肤表面的汗腺来调节体温,因此猪的耐热性较差.在养殖的实践中,猪的.适宜温度随体重和日龄的增加而下降明显.
作 者:梁正华 作者单位: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畜牧水产站,564701刊 名:养殖技术顾问英文刊名:TECHNICAL ADVISOR FOR ANIMAL HUSBANDRY年,卷(期):“”(10)分类号:S8关键词:
如何应对奶牛热应激 第3篇
1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1.1 对产奶量的影响
热应激使产奶量减少。轻度热应激, 奶牛每天奶损失2.25千克左右;中度热应激, 奶牛每天奶损失4.5千克左右;严重热应激, 奶牛每天奶损失9千克以上。
1.2 对采食量的影响
饲料的消化和养分在体内的代谢都要产生大量的热量, 因此奶牛本能的减少采食量来减少体内代谢产热。粗饲料在体内消化和代谢产生的热量要比精料多。
1.3 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热应激下奶牛瘤胃微生物的活性受到影响。
1.4 对体内激素的影响
体内激素代谢发生变化, 体内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
1.5 对生奶质量的影响
因为瘤胃环境偏酸, 粗饲料消化减少, 乙酸产量低, p H值降低, 最终结果就是乳脂率降低。
1.6 对繁殖的影响
使发情期延长, 发情特征不明显, 严重者不发情。第一次配种时间推迟, 胚胎早期死亡增加, 胎衣滞留率增高, 产后子宫炎增加等。
1.7 对健康的影响
长时间的高温高湿, 对牛肢蹄健康影响严重, 肢蹄发病率增加, 淘汰率提高。严重可导致牛死亡。
2 热应激的综合调控措施
2.1 合理配制日粮
营养是动物生产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合理的营养配方, 不仅能有效的预防疾病, 增强体质, 还能使患病动物更快的康复。营养的配制要根据动物自身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来调整, 需要多少, 添加多少。
2.1.1 适当的精粗饲料比例
由于高温季节天气闷热, 易导致奶牛的内分泌机能紊乱, 因厌食而使采食量下降。反刍动物采食精饲料的热增耗约占代谢能的25~40%。而粗饲料约占40~80%。因此应适当地增加精料的饲喂量, 即要适当增加脂肪和蛋白质较高的优质精料, 以保证奶牛体内代谢的需要, 同时要适当减少青贮饲料的饲喂比例, 增喂鲜嫩多汁的青草及瓜类、果皮等, 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 增大奶牛采食量。同时要选用优质的粗饲料, 通常粗饲料占干物质的1/3~1/2。
2.1.2 适宜的能量浓度
能量是高产奶牛的第一限制养分, 能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奶量和乳脂率下降。一般情况下奶牛日粮总可消化养分在60~70%, 或日粮干物质含1.42~1.46MJ/Kg消化能时, 可保证奶牛摄取到足够的能量。另外, 还可以在日粮中适量的添加脂肪酸钙, 补饲后的脂肪酸钙能安全的通过前胃, 满足泌乳需要, 又能减少热增耗。
2.1.3 适宜的蛋白质含量
热应激引起代谢率增加, 加速了蛋白质的降解, 同时皮肤蒸发使氮的排出增加, 而热应激时蛋白质摄入量下降, 因此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 (一般不超过日粮干物质的18%) 。在蛋白质的应用方面, 避免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也很重要, 一般以降解蛋白不超过30%, 其余70%为非降解蛋白较适宜。
2.1.4 矿物质
夏季因出汗增加, 体内钾、钠、镁损失增多, 且钾的损失大于钠, 易引起Na离子、钾离子平衡失调。在日粮中添加Na HCO3、KCl和Mg O等, 可增强奶牛食欲和提高奶产量及质量。Na HCO3呈弱碱性, 能中和部分瘤胃VFA, 使瘤胃内p H值保持在6.2~6.4左右, 有利于瘤胃内微生物的生长, 促进粗纤维分解, VFA的产生和吸收, 提高消化吸收率。Na HCO3的用量为精料量的1~1.5%, 饲料中镁、钾和钠的含量 (占干物质) 分别以0.2~0.35%、1.5%和0.5~0.6%为宜。
2.1.5 维生素
维生素具有抗热应激的作用。烟酸可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 而奶成分不受影响。维生素C有清凉解表的作用, 不仅能缓解热应激, 还能刺激红细胞生成, 增加碱贮, 使瘤胃液中的纤毛虫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增加。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可以改善奶牛体质, 提高产奶量, 缓解奶牛热应激。
2.2 加强饲养管理
2.2.1 搭凉棚
在运动场搭建凉棚, 防止太阳光直射带来的热效应。凉棚以南北为长轴设计, 高3~4米、宽5~8米, 可根据每头牛占3~4.5平方米来确定长度。顶部用农作物秸秆搭成, 也可用树枝或树叶搭成。如果牛舍和凉棚顶是用石棉瓦、水泥板、金属板、木板等材料建成的, 顶部要涂上反射率高的涂料、白漆或涂抹白水泥, 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2.2.2 安装电扇, 降低牛舍湿度
在牛舍内安装大型换气扇和风速较大的电扇 (2~2.3米/秒) , 加速舍内气流的速度。但夜间奶牛体温和气温的差异相对较大, 可以缩短送风时间。一般奶牛体温峰值出现在傍晚, 因此, 当气温高于29℃, 湿度在50%以上时, 从早晨5点到夜间1点都要降温。晚上横卧牛较多, 可改为低位换气和送风。但要注意保持牛舍通风干燥, 且关注牛舍湿度, 将牛舍湿度控制在80%以下, 否则会影响奶牛的蒸发散热。
2.2.3 增加饲喂次数
夏季应在舍内饲喂, 每天饲喂4次, 夜间增加1次。在夜间和清晨凉爽时饲喂, 奶牛的进食量会多一些。饲喂时间要延长, 以补充奶牛在白天气温太高食欲差而减少的进食量。
2.2.4 提供充足新鲜洁净的饮水
饮水充足则有利于体液蒸发, 带走多余的体热。因此, 应给奶牛提供
绵羊
败哈新力席
血梅花席凤琴铁尔松青型高 (新 (新 (新大博疆疆博疆博 (新疆
1病原
大肠杆菌 (Escherich) 最早在1885年发现,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 才认识到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 尤其对婴儿和幼畜 (禽) , 常引起严重的腹泻, 随着集约化养畜禽业的发展, 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化, 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目前, 在我国流行较严重的有危害性的是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简称ETEC) , 我国自1987年以来, 曾经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分离的主要血清型为:O157:H7, O8,
肠州精州精博州博州O78, O101。2流行病学
杆县河河精乐县河市
菌里托畜县贝牧托林
病兽乡兽托乡医乡兽
的站医站医站兽医
诊断833304) 833300站8333833412染源。
与) ) 07)
预防
2.1易感性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禽发病, 其中有O8, O78, O101。抗原血清型多见于羊发病, 3~5个月的羔羊最易感染, 在我国主要见于被命名为那波里大肠杆菌, 革兰氏阴性。
2.2传染性
发病的绵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2.3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排出的粪便, 散布于外界, 污染水源、饲料, 以及母羊的乳头和皮肤;当羔羊吃奶;舔舐或饮食时, 经消化道感染, 其次, 还可经子宫或脐带感染。
2.4发病季节
羊发病常发生在每年的6~9月, 初期散发, 随后发病头数渐渐增加, 9月份达到高峰, 羊群中羔羊大批死亡, 10~11月份以后
无限制的、新鲜的、干净的饮水, 最好用凉水或深井水或新放出的自来水。水质要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每次饮水后, 应将水槽洗净。水槽应放在阴凉、奶牛容易喝到的地方。
2.2.5 保持牛体和牛舍卫生, 加强防暑措施
夏季要经常刷拭牛体, 以利于血液循环和牛体散热。每天要彻底清扫冲洗牛舍,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并喷洒消毒药, 防止致病微生物趁虚而入, 引发各种疾病。发现奶牛有张口呼吸或大汗淋漓, 舌头不断向外伸出等症状时, 立即向奶牛全身浇冷水, 并灌服凉绿豆汤或酸菜汤, 还可以用风油精涂抹奶牛的太阳穴、额角及鼻端等处, 可助提神解暑。
奶牛可以通过毛孔、皮肤来散发热量, 一定要经常按时用清水冲洗和刷拭牛体。同时, 蚊蝇等害虫会干扰奶牛的正常休息, 甚至还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可采用一些杀虫药来喷洒牛舍及周围环境, 杀灭蚊蝇等害虫。
2.3 调整产犊日期
热应激会降低产奶量500~1000L左右, 在实际生产中, 可避开夏季产犊, 这样能有效预防产后疾病。一般认为将产犊季节安排在9~10月较适宜, 这样可以在翌年环境温度适宜的春季度过泌乳期, 而到7~8月正是干乳期, 对总产奶量的影响比较小。
2.4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苯二氮卓化合物 (F89) 是中枢神经镇定剂, 适量添加能促进动物采食, 改变内分泌活动, 使蛋白质合成增加, 稍减少。
2.5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发生, 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
3 临床症状
病初羊体温升高到40.1~41℃, 不久即下痢, 体温降到正常, 鼻流粘液, 口吐泡沫;或略高于正常, 粪便初期为半液状, 由黄色变为灰色, 恶臭, 以后粪便液体状, 含气泡, 病羊因腹部疼痛不愿行走或行走缓慢, 精神萎靡, 拱腰, 虚弱, 肛门向外突出, 发病24~36h死亡, 病死率可达15~
4 剖检病变
羊尸体瘤胃和网胃粘膜大面积脱落, 淤血, 十二指肠发生严重出血, 肾脏、支气管粘膜充血, 肝脏充血肿大, 发紫, 剪开回肠粘膜也大量脱落, 内有奶酪样乳白色块状物, 尸体严重脱水, 肠系膜淋巴肿胀发红。
5 预防
用重新水合技术 (Oral rehydration) 以调整胃肠机能, 其配方为:葡萄糖67.53%, 枸橼酸钾0.021%, 氯化钠14.34%, 磷酸二氢钾6.80%, 甘氨酸10.30%, 用上述制剂64.00g, 加水2000ml, 喂药前停止吃乳2d, 每次1000ml。
怀孕母羊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 羊羔应及时吃上初乳, 饲料配比要适当, 不要使羊饥饿或过饱, 断乳期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在发病季节前定期接种羔羊大肠杆菌病菌苗, 病羊尸体及排泄物, 病羊住过的棚圈, 用具等要严格消毒, 病死的羊必须烧毁或深埋。
提高饲料转化率, 促进动物生长。
有些中草药具有清凉解表的作用, 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作用的中草药, 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 能够全面协调奶牛对高温的适应性, 增加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 调整免疫机能, 缓解热应激反应。
夏季蛋鸡谨防热应激 第4篇
1 热应激的危害
1.1 采食量下降
当气温达到32℃以上时, 蛋鸡的采食行为明显受到抑制, 采食量下降;温度在20~30℃之间时, 每升高1℃, 采食量下降1%~1.5%;温度在32~38℃之间, 每升高1℃, 采食量下降5%。通常在夏季蛋鸡的采食量是100 g, 甚至不足100 g, 采食时间即通常所说的净槽时间拉长, 到中午或下午喂料时, 发现料槽里还剩有一定量的饲料。
1.2 降低产蛋率和蛋质量
营养成分摄入量不足, 会造成产蛋率下降, 蛋重变小, 蛋壳品质降低。气温约在25℃以上, 蛋重就开始降低;27℃时产蛋数、蛋重降低更加明显, 而且蛋壳厚度迅速降低;达37.5℃时产蛋量急剧下降。通常7、8月份与3、4月份相比, 1~1.5 kg鸡蛋就能相差出近1枚鸡蛋, 而且破壳蛋和软壳蛋的数量明显增加。
1.3 蛋鸡体重下降
鸡在采食不足的情况下要想维持生产需要, 就会调用自身的物质储备来进行生产, 因此, 夏季蛋鸡的体重往往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这也就是部分养殖者在淘汰鸡时反应鸡体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热应激会消耗掉体内大量的能量和酶类物质, 造成免疫力下降, 此时细菌和病毒若趁虚而入, 会对鸡体造成比平时更加严重的损伤。
1.4 增加稀便
为了缓解高温带来的应激, 蛋鸡会大量的饮水, 来降低身体内的热量。但由于鸡没有汗腺, 进入体内的水分只能通过呼吸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大量进入消化道的水, 占用了消化道的空间, 造成一定的饱腹感, 进一步降低采食量;同时大量的水分随着粪便从消化道排出, 造成粪便成形状况不好, 稀便增加, 甚至出现水样便, 大量投放肠道类药物却效果不佳。
1.5 导致热衰竭
持续的高温能够造成蛋鸡的热衰竭, 39℃4 h以上热应激对产蛋鸡是危险的, 温度在43℃以上, 超过3 h母鸡就会死亡。尤其在傍晚, 鸡舍内蓄积了一整天的热量, 鸡的活动减少, 就会有一定数量的鸡热应激而死亡。此时, 死亡的鸡通常是健康的高产蛋鸡, 这些鸡新陈代谢旺盛, 自身产热较多, 由于生产效率较高, 抗应激能力就会相对下降。
2 缓解热应激的措施
2.1 合理设计鸡舍结构
新建鸡舍在选址和设计上应合理, 要充分考虑到夏季的通风降温, 鸡舍应坐北朝南并设计长尾檐, 以减少太阳直射。产蛋鸡舍建设既应考虑到冬季保温, 又应兼顾炎热季节的通风、防暑与降温。可加大屋顶透气窗的直径、数量及高度, 便于通风换气;在建造封闭式鸡舍时, 尽量在鸡舍房顶的最下层用热导系数小的材料, 中间用蓄热系数大的材料, 上层用导热系数大的材料, 可以防止太阳辐射和高温所导致的舍内过热;鸡场四周种植高大的遮阳树木, 利用枝叶阻挡太阳光线对鸡舍的直接照射;空地上种植牧草或草皮进行绿化, 以减少辐射热;在鸡舍向阳面种植爬山虎类攀援植物或丝瓜、南瓜等爬蔓植物, 以减少阳光照射;太阳光直射的鸡舍门窗和鸡舍进风口搭设遮阳网, 避免阳光直射, 空气经遮阳网后变凉爽进入鸡舍, 可降低舍内温度;鸡舍向阳面的墙面漆成白色, 有利于加强屋顶隔热。
2.2 降低鸡群密度
有条件的话尽可能降低鸡群密度, 可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每个鸡笼装3只鸡, 这样能有效降低鸡舍的温湿度, 增加每只鸡的活动空间, 鸡的采食量能够恢复, 体质增强, 抗应激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2.3 安装通风降温设备
夏季由于鸡饮水量大、排泄量大, 因而鸡舍湿度也很大, 舍内湿度过高会加重热应激, 因此必须用换气扇等通风设备进行通风降温排湿。密闭式鸡舍可采用纵向通风法降温, 在鸡舍入风口设置湿帘, 可使舍内温度下降4~8℃, 整个鸡舍不能有气流死角。还可在鸡舍侧墙安装风扇, 风扇装在高1.2 m处, 通常风速1 m/s即可, 过热时可增至2 m/s。对于吊扇的安装很多人存有争议,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安装吊扇后确实有加速鸡舍内空气流通速度和增加鸡舍内外气体交换量的作用。可增加鸡舍空气流量和流速, 通过对流降温, 当风速达到152 m/min, 可降温5~6℃。
2.4 增加喷雾和饮水次数
当舍温达到32℃以上时, 每天午后, 每隔2 h用水喷雾1次, 结合通风, 可促进鸡体蒸发散热和降低舍温。在实际生产中, 可以把带鸡消毒和降温防暑结合起来, 这样在降低鸡舍温度的同时, 可以减少鸡舍空气中的病原数量, 降低爆发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此外, 要保证每只鸡都可以饮到清凉的水, 绝对不可断水。
2.5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夏季在蛋鸡的饮水中加入一些抗热应激药物能有效缓解热应激带来的危害。每1 000只鸡每天添加0.75~1 kg维生素C或1 kg KCl, 都会有一定的效果。
2.6 选择优质高档饲料
肉鸡热应激的防治 第5篇
1 发病特点和临床诊断
肉鸡发生热应激综合症时, 初期呼吸困难、急促、张口喘气, 翅膀张开, 若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随后鸡出现眩晕, 不能站立, 最后惊厥死亡。刨检可见到鸡喉头、支气管环出血。肺脏紫黑或发暗, 脑出血或颅内出血, 卵巢出血呈紫葡萄样, 输卵管出血。乳头发平、腺胃松弛。
2 防治措施
2.1 科学设计鸡舍
鸡舍的建筑设计, 既要注意采光、避寒, 又要考虑夏季隔热、通风。要根据肉鸡的生理需要, 依照当地光照、风向等条件, 科学设计鸡舍朝向和结构类型。尤其是我们平原地区地少人多, 更要注意, 既要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又要做到不影响通风, 还要保证鸡舍有较稳定的温度。
2.2 合理调整饲养密度
要根据鸡的日龄大小, 饲养方式和季节等因素, 合理调整饲养密度。在夏天, 饲养密度:1~2周龄28~32只/m2;3~4周龄20~25只/m2;5~6周龄8~15只/m2;育成鸡饲养密度一般为8~10只/m2。
2.3 增加通风换气
在肉鸡饲养过程中, 无论开放式鸡舍还是密闭式鸡舍, 在夏天, 加大鸡舍内的通风量, 加强空气流通, 是减轻热应激的最有效方法。开放式鸡舍, 可以每天上午的11时到下午2时适时打开窗户1~2h, 来进行自然通风换气;密闭式鸡舍, 要在纵向通风口加装一风机, 向鸡舍动力送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通风换气应以人进入鸡舍无闷气感觉以及不刺激眼鼻为好。
2.4安装湿帘
在鸡舍进气口安装湿帘, 当空气以一定的速度流经湿帘时, 可将空气中的热量吸收掉, 而降低进入鸡舍的空气温度。也可以在鸡舍屋顶上安装固定或能转动的喷头, 持续高温时, 不定时向屋顶洒水。
2.5 供给充足的凉水
夏季天气炎热, 鸡的采食量下降, 饮水量增加, 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最好用深井水, 在水中添加一些水溶性维生素或电解多维, 以减少应激。
2.6 加强科学饲养
夏季炎热, 肉鸡厌食懒动, 如果改进饲养方法, 将饲喂时间变到晚上, 将提高鸡的采食量。科学配置日粮, 适当降低饲料中能量, 提高粗蛋白水平, 及时清除粪便等。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措施 第6篇
目前, 我国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为中国荷斯坦牛, 是纯种的荷斯坦牛与本地母牛的高代杂种。荷斯坦成年奶牛的临界环境温度为-15℃。最适宜气温为10℃~16℃, 据研究, 当环境温度高于25℃或温湿指数 (THI) 超过72时, 则处于热应激状态。当环境温度从25.9℃上升到28.6℃时, 奶牛标准奶产量下降25.4%。若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32℃时, 其新陈代谢紊乱, 产奶量、繁殖性能和免疫力下降, 严重可导致中暑, 甚至死亡。我国南方农区, 夏季气温高, 持续时间长, 给奶牛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如何缓解奶牛热应激, 保证奶牛高产稳产, 牛饲养是奶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1.1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外界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激往往导致奶牛采食量下降。奶牛在22℃~25℃时采食量开始下降, 30℃以上时, 采食量明显下降, 40℃时的采食量不会超过18℃时的60%, 40℃以上时, 有部分奶牛停止采食。
1.2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热应激引起奶牛代谢紊乱和酶活性改变, 从而奶牛养分摄入不足, 能量出现负平衡, 产奶量下降。一般地, 当环境温度高于25℃时, 荷斯坦奶牛的体温就开始上升。Biallca (1965) 报道在环境温度29℃和相对湿度90%时, 荷斯坦牛的产奶量是正常产奶量的69%。王前等 (1993) 分析了广州气候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产奶量之间呈强负相关 (r=-0.8292) 。
牛奶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等均可因高温而有所下降。Chanek等 (1989) 对10个品种的奶牛研究发现:在高温环境条件下, 各品种奶牛乳脂、乳蛋白、乳糖、乳干物质、非脂干物质和灰分均有所下降。
1.3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的影响
高温环境下, 成年公牛的精液浓度、精子活力下降, 畸形率增加。这是因为在热应激环境下, 导致公牛的体温升高, 引起阴囊皮温和睾丸温度升高, 使精子的成熟和储存受到影响。
在热应激环境条件下, 母牛促肾上腺皮质素大量分泌, 干扰垂体前叶FSH和LH的正常分泌, 从而导致成年母牛卵子生成和发育受阻, 热应激时母牛主要表现为受胎率降低, 胚胎死亡增加, 容易引起流产等。Jordan (2002) 报道, 当日平均气温由33℃升高到41.7℃时, 牛的受胎率由61.5%下降到31.0%。
2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主要措施
2.1 改善饲养环境
2.1.1 加强奶牛舍外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夏季奶牛舍内温度过高, 原因在于过高的大气温度、强烈的日光照射、奶牛自身产生的热量。因此, 加强舍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 可有效地防止高温与太阳辐射对奶牛的影响。
屋顶隔热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学要求, 尽量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以加强隔热;其次, 增加屋顶反射, 以减少太阳辐射热, 一般生产中可采用浅色、光平屋顶, 来减少太阳辐射向舍内的传递;再次, 采用通风屋顶, 将屋顶设计成双层, 靠中间层空气的流动将顶层传入的热量带走, 以降低舍内温度。
2.1.2 实行绿化与遮阳。
在奶牛场, 实行绿化, 不仅有遮阳作用, 对缓解太阳辐射、降低舍外空气温度有一定作用。绿化的地面比未绿化的地面辐射热低4~5倍。在奶牛场, 可种植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 还可搭架种植爬蔓植物, 使南墙、窗口及屋顶形成绿荫棚。但绿化遮阳要注意合理密植, 以免影响通风与采光。
依赖大树遮阳是最有效的, 但养殖户一般采用钢型材料建造牛舍, 可使用遮阳布和遮阳网, 虽然效果不如前者, 但比较经济。
此外, 还可通过挡板遮阳、水平遮阳来阻挡炎热的季节从窗户射进舍内的阳光, 同时, 还可通过加长挑檐、搭凉棚、挂草帘等措施来进行遮阳。
2.1.3 采取降温措施。
为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可采取必要的降温设备和降温措施。
2.1.3. 1 喷雾降温。
在奶牛生产中, 可利用机械设备向舍内直接喷水或在进风口处将低温的水喷成雾状, 借此来降低舍内温度。一般此种方法不宜在湿热天气使用, 以免增加湿度, 不利奶牛散热。
2.1.3. 2 喷淋降温。
在炎热季节, 奶牛可通过喷淋进行降温, 以缓解奶牛热应激。喷淋降温可利用喷头或钻孔水管, 对奶牛进行喷淋。在喷淋过程中, 可采用对奶牛喷淋30 s, 再用风扇吹干的方式交替进行。
2.1.3. 3 蒸发降温。
在奶牛舍内装湿帘或水帘通风系统, 由于水分的蒸发吸热, 降低牛舍的温度。
2.1.3. 4 加大舍内通风。
在奶牛舍设计过程中, 充分考虑奶牛耐寒不耐热的特点, 注意舍内门窗的设计, 使牛舍在气温较高的时候, 能加大通风。同时, 舍内要安装大的排水扇, 如果有冷风机, 效果更好。
2.1.4 降低饲养密度。
在奶牛生产中, 气温上升至25℃时, 可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奶牛散发出来的热量总和就相应减少, 有利于缓解奶牛的热应激。
2.2 改善奶牛饲养技术
奶牛在热应激条件下, 采食量明显下降, 因此必须以调整日粮结构, 增加营养浓度, 添加抗热应激添加剂等方法来提高奶牛营养物质摄入量, 减少热应激对奶牛生产造成的影响。
2.2.1 增加日粮能量浓度。
热应激期间由于奶牛代谢机能的紊乱导致采食量下降, 使机体的营养摄入量减少, 其中能量摄入减少尤为明显;另外据测定, 气温每升高1℃需要消耗3%的维持能量, 即在炎热季节消耗能量比冬季大 (冬季每降1℃需增加1.2%维持需要) 。因此提高奶牛日粮中能量水平是缓解热应激的方法之一。
2.2.2 增加日粮其他营养浓度。
奶牛热应激期间, 由于采食量下降, 除增加日粮能量浓度外, 还需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数量和质量。奶牛日粮的蛋白水平, 一般提高到18%~20%, 提高过瘤胃蛋白的比例, 占粗蛋白的35%以上。
2.2.3 改变日粮精粗比。
提高精料用量, 从而增加能量摄入量, 缓解奶牛热应激时的采食量下降造成的能量负平衡。奶牛平衡日粮中的精料比例限制在总干物质量的50%~60%是比较合适的, 但要保证一定的粗纤维含量 (15%~17%) 或增喂青绿多汁饲料, 以保证正常的消化机能。
2.2.4 改变饲喂习惯。
采用少喂勤添的方法, 夏季精料每天喂4次为好, 也可采用全混合日粮 (TMR) 饲喂技术, 但要防止饲料在饲槽内堆积发酵, 酸败变质。
在饲喂时间上, 选择气温较低的时段饲喂, 即可选择在早晨和夜晚饲喂。有资料称, 在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8点间饲喂量占整个日粮的60%~70%的饲喂方法, 效果较好。
2.3 抗应激添加剂使用
2.3.1 营养性添加剂。
营养性的有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B12、镁、钾等。在炎热的季节, 由于呼吸和排汗的增加, 常引起矿物质不足, 应增加钙、磷、镁、钾的饲喂量。据报道, 夏季日粮中增加100~115 g碳酸钾/头d, 可使奶牛热应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2.3.2 抗氧化作用的添加剂。
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及硒等。维生素C可以抑制体温上升, 促进采食, 增强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维生素A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热应激。
2.3.3 其他添加剂。
包括烟酸、瘤胃素、小苏打、氧化镁、中草药等。烟酸可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 而奶成分不受影响;瘤胃缓冲剂 (小苏打、氧化镁) 一方面可以减弱酸中毒,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热应激时奶牛采食量和生产性能;同时有研究表明, 使用中草药添加剂可以减少热应激期泌乳损失, 也能有效防止奶牛中暑现象发生, 缓解奶牛热应激, 增加奶牛干物质摄入量和增加产奶量, 且成本较低, 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4 其他措施
鸡热应激综合防治 第7篇
1. 选用抗应激品种
不同品种品系之间遗传基因不同, 耐热性也不同, 一般轻型鸡比中型鸡耐热性强, 南方品种鸡比北方品种鸡耐热性强。
2. 改善鸡舍通风条件
鸡舍建在通风良好, 地势高燥, 周围无高大建筑物的地方。前后墙应设通风窗。前后檐应超出墙1米, 避兔阳光直射。两幢鸡舍间距不能小于15米, 鸡舍四周栽种2~3米阳树, 以减少房顶阳光直射。屋顶和墙壁要涂白色, 增加阳光反射, 减少吸热。在屋顶上加盖棉瓦或麦秆、稻草, 达到隔热目的。棚屋顶也可加盖草帘喷雾装置, 在每天10:00~18:00气温高时, 间隔1小时喷雾1~3分钟, 可使鸡舍内温度降低6~8℃。鸡舍内要安装排风扇或顶棚电风扇, 便于鸡体蒸发散热。
3. 调整密度
密度过大不利于热量的散发, 易导致衰竭症的发生, 盛夏来临调整密度。适宜的密度为立体笼养0~6周龄时每平方米40~60只, 7~12周龄时20~40只。平地网养0~6周龄时13~15只, 7~18周龄时8~10只。鸡群密度以每平方米150~200只为宜, 群与群之间用网栏或网板隔开, 保证鸡只适宜的生活空间。
4. 供足饮水
在中等温度下, 家禽饮水量是采食量的1倍, 而在30℃时饮水比15℃时高1倍。正常产蛋鸡群断水24小时, 可使鸡群产蛋率下降30%, 断水48小时就可使鸡群绝产, 并且28~30天后产蛋才开始恢复。在热应激状态下产蛋鸡断水12小时就可以死亡。因此绝对不能停水或断水。水温要低于舍温, 最好是深井水、凉水。实验证明, 在33℃的环境中, 饮33℃水和28℃水, 蛋鸡前者采食量每天63.8克, 产蛋率81%;后者采食量每天75.8克, 产蛋率93.8%。后者比前者采食量增加18.9%, 产蛋率增加15.8%。一般情况下水温以10℃左右为宜。
5. 改变饲喂方法
夏季中午炎热, 采食量下降, 饲喂时间可改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尽量做到早晨早喂, 傍晚延长饲喂时间, 即在一天中的高温阶段不饲喂。高温时段不饲喂有助于减缓鸡群基础代谢的速率, 从而降低体温。在凉爽的夜间补饲饲料, 增加摄取量, 以免对产蛋量或成长率产生不利影响。
6. 调节日粮营养
高温时要注意蛋白质和能量调节。当环境温度超过25℃, 鸡会通过降低能量饲料采食减少自身的产热量, 致使其他营养物质摄取量也相应减少。因此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应增加10%左右, 其他营养物质提高10%~15%, 特别是蛋氨酸和赖氨酸。其日进食量每只分别为300毫克和720毫克。此外在日粮中添加10%~20%的油脂, 代替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 有助于维持蛋鸡产蛋率和蛋重。
热应激条件下, 蛋鸡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E、生物素、维生素B12等, 如不补充易造成缺乏症, 严重影响蛋鸡生产成绩。日粮中添加150~200毫克/公斤维生素C, 可明显缓解热应激对蛋鸡产生的不良影响, 使蛋壳厚度增加, 产蛋率、饲料转化率提高, 死亡率降低。维生素E有抗氧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在应激时维持和提高抗体水平, 促进采食量。一般用量每公斤500毫克日粮。蛋鸡在热应激时提高维生素B12水平, 可提高产蛋量, 降低破蛋率。
钙磷影响蛋壳质量, 热应激可导致产蛋鸡缺钙和缺磷, 必须调整日粮中钙、磷 (有效磷) 含量及钙磷比例。一般补充1%~1.5%。钙粉同时降低饲料中磷的含量。热应激时产蛋鸡对某些元素相对缺乏, 必须适量补充, 如铜、锌等。
7. 添加电解质
电解质平衡是在热应激条件下必须考虑的因素。热应激时, 鸡通过喘息进行散热, 易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补充氯化铵能明显降低血液pH值, 减少其危害。据报道, 在日粮中或饮水中添加0.3%的氯化铵, 能明显地降低血液中pH值, 避免因高温造成的呼吸性碱中毒, 减轻热应激。
8. 药物选择
杆菌肽锌是很好的热应激缓解剂, 能增强鸡的耐热性, 每公斤日粮添加100~150毫克, 可提高产蛋量20%, 提高饲料转化率10%。此外还有阿司匹林、柠檬酸等。谨慎选择各种常规药物, 如夏季驱球虫不能使用尼卡巴嗪, 以免在体内产生热量, 加剧热应激的影响。
预防奶牛热应激的措施 第8篇
一、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一) 热应激对采食量的影响
干物质采食量降低是热应激生理反应的一部分。泌乳牛在持续热应激下, 在22~25℃时采食量开始下降, 30℃以上明显下降, 为正常时的90%, 在32.2℃和40℃时, 采食量分别为正常时的75%和67%, 在40℃以上时有些不耐热品种停止采食, 奶牛在热应激时, 延长食糜过瘤胃时间, 通过胃壁上的胃伸张感受器作用于下丘脑厌食中枢, 反馈减少采食量, 另外直接通过温度感受器作用厌食中枢, 然后反馈回来抑制采食, 温度升高奶牛散热加强, 流经全身皮肤表面的血量增多, 导致消化道内血量不足, 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速度, 使消化道充盈, 从而抑制采食。
(二) 热应激对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的采食量减少时, 由于减少了营养成分的消化和代谢, 产热量减少, 用于乳汁合成的营养成分也相应的减少, 奶牛在4.4~15℃为的最佳产奶温度范围。当日均气温从21.6℃升至30.98℃时, 奶牛的日均产奶量从17.18kg下降到10.82kg, 下降率为37.02%。
一般认为, 产奶量的高低与乳腺泡、乳导管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在热应激情况下, 生殖内分泌出现一些抑制反应, 使青年母牛的乳腺形成和经产母牛的乳腺再生受阻。此外, 机体需动员各种机能克服不良作用, 抑制了排乳反射, 导致了产奶量下降。
(三) 热应激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奶牛虽为全年多次发情动物, 但其发情仍受不同的季节因素影响。热应激影响奶牛繁殖性能, 因为热应激可破坏奶牛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平衡, LH和FSH分泌不足, 造成排卵迟缓, 卵泡形态异常或发育不良, 导致奶牛不能受精。夏季随气温的升高, 奶牛散热困难, 自供血流量减少, 生殖道温度升高, 血中孕酮水平增高, 雌二醇水平下降, 不利于受精卵发育和附植, 增加胚胎早期死亡、造成不孕、流产等。所以在夏季高温天气发情的母牛应适当控制配种。
(四) 热应激对犊牛生长育肥的影响
犊牛产热量相对较少, 耐热而不耐冷。一般而言, 低温对犊牛的不良影响较大。但严重高温时, 因影响牛的采食而导致日增重降低。犊牛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 一般来说, 夏季犊牛的日增重高于冬季。但如气温过高, 犊牛的日增重仍会降低, 严重时会出现减重现象。
(五) 热应激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奶牛的健康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夏季明显高于春季, 加之运动场泥泞, 卫生状况差, 导致病原菌孽生进入乳头所致。奶牛流行热也多发生在气候多变的夏季, 病媒昆虫孽生, 活动猖獗是疾病流行的诱因。南方七、八、九月正值多雨季节, 温湿气候适宜蜱的生长和繁衍, 导致焦虫病的流行。夏季高温天气产犊还会发生胎衣不下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产科疾病。夏季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25.6%, 明显高于春秋两季,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热应激, 奶牛体质变弱, 体温升高, 内分泌机能紊乱。因此, 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抑制奶牛各种疾病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二、热应激的预防措施
(一) 环境控制
1. 绿化
夏天奶牛在运动场活动时间较长, 搞好环境绿化, 有助改善牛场内部小气候条件, 从而有利于奶牛的休息。
2. 凉棚
凉棚应建在运动场中央位置。通常高3~4米, 宽5~6米, 长度可根据奶牛的数量及运动场的大小来定, 棚顶材料可选择隔热性能好的秸秆及牧草, 也可选用辐射系数较小的材料。用石棉板做顶时要在其表面涂上反射率高的涂料, 或在顶的中间设置留空的双层板结构, 以有效的阻止热的传导。
3. 通风与喷雾
在炎热的夏天里, 降低舍温时, 要打开牛舍南北门窗通风, 并开启风扇, 加速舍内空气的流通。当靠开启风扇不能解决奶牛的散热的时候, 可在牛舍的顶部安装喷头, 给牛喷水洗澡, 帮助牛体散热。喷水也可与风扇结合使用, 以形成强制气流提高蒸发散热效率, 迅速带走牛体多余的热量。
(二) 饲料调控
通过调整和改善饲料结构, 增加饲料营养浓度, 提高适口性, 增进食欲, 从而增加奶牛营养物质进食量;通过添加某些添加剂改善日粮, 调节奶牛生理机能, 增加奶牛抗热应激能力, 促进奶牛多采食, 尽量减少和控制与产奶无关的热量的产生。
(三) 改变饲喂技术
全混合日粮是按奶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 将不同类型的饲料如精料、干草、青贮饲料等加工混合而成的奶牛全价饲料, 各类牛群采食不同的饲料。全混合日粮 (TMR) 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10%~15%。为了进一步提高奶牛的产量, 还可以结合挤奶自动记录系统, 给奶牛补饲精料, 可以达到更好的生产水平。饲料搅拌喂饲车是一种集饲料加工、混合、饲喂为一体的机械, 根据其容量的不同, 每台搅拌车可供应100~600头奶牛的饲喂, 提高劳动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饲料搅拌车饲喂在设计时, 最好去掉槽帮, 食槽底部比奶牛站立的地面要高5~15cm, 饲喂通道宽度应在4m以上, 路面要求坚固, 而手推车人工饲喂, 饲喂通道宽度为3m以上即可。
夜间采食是为了减轻因白天高温对饮食的影响, 要在夜间1~5时或日出前凉爽时给奶牛补一次全价饲料, 让其自由采食。这对于日产奶20kg以上的奶牛尤为重要, 有助于防止产乳旺盛的牛动用体脂而影响生产。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