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认识液体教案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认识液体教案范文(精选6篇)

认识液体教案 第1篇

《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自己建构出固体的概念

2、通过学生讨论能够比较出两种固体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互助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

分出哪些固体可堆叠,哪些固体可滚动。

三、教学难点

建构固体和液体概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1种固体:弹力球、铝钥匙、一角硬币、两个象棋、塑料杯、软木塞、蜡烛、瓷勺、橡皮、两个玻璃球、石头,一袋水,一个气球,酸奶盒当实验盒子。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 1.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新课讲解:

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

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生:(观察)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认识液体教案 第2篇

在教学液体在水中的浮沉时,选取有代表性的蜂蜜和油为实验材料,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把蜂蜜和油分别倒进水中,初步认识液体也像固体一样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第二步,把液体按照不同的顺序到入杯中,认识液体的浮沉与到的顺序无关。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液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在前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与液体的轻重有关,油比水轻在上,蜂蜜比水重在下。其实,在上节学习之前,大多学生认为油比水重,通过比较同体积液体的重量后得以纠正,由于和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相当深,对于本课浮沉原因的理解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上节课的轻重比较结果。

第三步,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流动的。在热水中加一点红墨水,现象非常明显,红色的热水在冷水中上升,浮在上面,视觉效果相当好,有上一步实验结论为基础,让学生来解释,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容易得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补问“热气球是怎么升空的?你能尝试解释一下吗?”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认识液体教案 第3篇

1 用力敏传感器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原理

1.1 传感器定标

本实验采用了高精度的硅压阻力敏传感器进行测量, 该传感器是利用单晶硅材料的压阻效应和集成电路技术制成的传感器。单晶硅材料在受到力的作用后, 电阻率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阻就可得到正比于力变化的电压信号输出。硅压阻力敏传感器可以用于压力、拉力、压力差和可以转变为力的其他物理量的测量。实验装置[3]见图1。施加在传感器上的力以电压信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力敏传感器的力信号和电信号之间具有简单的线性关系:U=Bf+Uo, f为施加在传感器上的力, U为与力对应的电压值, B体现了力敏传感器的灵敏度。本实验第一步需要先对传感器定标, 也就是确定其灵敏度B, 通过在传感器上加上各种砝码, 测出相应电压输出值, 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实验测得数据见表1。

打开一个Excel工作表, 将U输入到工作区A1:A6, G环输入到工作区C1:C6, 应用Excel中的函数, 在工作区的某一空白单元格中输入函数:“=LINEST (A1:A6, C1:C6, FALSE) ”, 可求得斜率B=3.08 V/N, 即传感器的灵敏度。输入函数:“=CORREL (A1:A6, C1:C6) ”, 可算得相关系数为0.999995。

1.2 表面张力的确定

对表面张力系数的计算, 需要先确定表面张力, 再利用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的关系进行计算, 而表面张力的确定是本实验的一个难点。实验开始时先将清洁后的铝合金吊环水平地放入待测液体中, 浸润后再将它水平缓慢地提起, 在吊环下面就会有液膜跟着被提起, 操作过程中, 通过升降台实现顺时针旋转液面上升, 浸润吊环后, 改为逆时针旋转, 液面下降, 此过程要非常缓慢地进行。实验原理简图见图2。

如图2所示, 吊环从水中脱离时, 会从水中带出一个水的薄膜, 水的表面张力可用f表=πα (D1+D2) (D1、D2为吊环的内外直径) 计算,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 继而代入公式计算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因为我们使用的是力敏传感器, 对力的测定直观地表现为电压信号的输出, 所以该实验的关键是明确不同电压对应的力的性质。

通过测量整个拉脱过程电压数值的变化, 可以得到拉脱过程的规律曲线图。具体见图3。

对于图3的解释, 有的教材[3]认为: (1) 在拉脱的最初阶段, 水膜刚刚形成, 竖直高度很小, 水膜中所包含的水的质量比较少, G水很小, 因此, 输出的电信号很小; (2) 在拉脱进行过程中, 水膜逐渐增高, 水膜中所包含的水的质量也越来越大, 因此G水增加, 导致电信号增加; (3) 拉脱过程继续进行, 因而水膜高度持续增加, 当水膜高度超越一定值以后, 水膜会越来越薄、越来越脆弱 (直至断裂) , 水膜中的水会部分回流至水面, 导致G水减少, 电信号减少; (4) 在水膜断裂前的瞬间, 水膜已经相当脆弱, G水非常小, 水膜断裂时, G水和电信号都急剧减少至零。这里并没有考虑浮力的影响。

对于该问题的分析, 首先应该明确与数字电压表显示的读数相对应的施加在传感器挂钩上的力是哪些力, 我们认为:吊环浸没之初, 挂钩上的力F=G环-F浮;随着缓慢拉伸吊环离开水面形成水膜, 吊环受到的浮力在减小, 至其离开水面的时候变为零, 期间形成水膜对应的重力在增加并且与吊环接触部分有表面张力, 所以吊环受到向下的拉力变大, 对应电压增加, 和Umax对应的F=G环+G水+f表;之后由于拉脱继续进行, 水膜变得越来越薄, 水膜包含水的质量在变小。

通过研究整个拉脱过程中电压的变化, 我们知道, 为了求表面张力, 需要测量的电信号是U1, 然后再减去环的重力和水的重力所对应的电压 (该步骤通过调零实现) , 具体的操作为:拉出水膜至其断裂, 将此时电压表读数调零 (该读数对应吊环重力和水的重力) , 重复拉出水膜操作, 缓慢拉伸至拉破, 读出水膜破裂瞬间数字电压表读数, 此即为水的表面张力对应的电压值。这样就可以计算得到表面张力f表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中, 如果操作过快, 随着拉力的急速增加, 可能会在尚未达到临脱状态前液膜提前破裂, 这样会导致测量值偏小。造成液膜提前破裂的因素还有:操作台晃动引起液面振动, 吊环净化处理不好, 吊环倾斜导致液体浸润不充分, 外界环境变化 (如空气流动) 等。此外, 硅压阻力敏传感器通电时间过长, 会导致拉力值越测越小。为避免由此产生的系统误差, 实验前应对吊环做净化处理, 操作时动作要平稳、连续并减少振动。

2 结语

用硅压阻力敏传感器测得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与理论值非常接近, 精确度较高, 且测量过程稳定, 有利于实际应用。我们针对实验中学生容易混淆的对不同时刻力的理解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并给出了用Excel对传感器定标数据的简便处理, 在实际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用硅压阻力敏传感器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实验, 结合实验数据绘图, 详细分析测量过程中作用在传感器上力的性质, 从而解决实验中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并给出用Excel处理数据的简便方法。

关键词:力敏感器,表面张力系数,拉脱法

参考文献

[1]冷雪松, 王画华, 王开明.基于力敏传感器测量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1 (5) :466-469.

[2]胡亚范, 姚爱巧.用力敏传感器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J].物理与工程, 2005 (6) :38-40.

分数的初认识的教案 第4篇

教材第92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3.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

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一个正方形。

【学具】

一个正方形(全班同学一样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熊出没》你们都看过吧?里面的熊二和熊大你们喜欢吗?今天,他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熊二和熊大)

2.分东西

出示场景图,师:瞧,他们带来了不少东西,你能帮他们把这些东西公平地分一分吗?

(1)分梨

师:那就从6个梨开始吧!指名分一分梨。

师:熊二和熊大每人吃3个,可以吗?并演示课件分梨。

(2)分香蕉

师:香蕉?指名分一分香蕉,并演示课件分香蕉。

师:每人吃一根。

(3)引出“平均分”概念

师:看!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平均分。

(4)分苹果

师:可是苹果只有1个。

出示问题: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得多少?

指名回答:半个、一半、一样多。

师:一半,会分吗?如果请你来分,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回答:从正中间切。

师:从正中间切,那老师来试试看。同学们注意观察了!(演示课件分苹果。)

师:是这样吗?拿出手指指一指哪1份是苹果的一半。(学生用手指一指)

师小结:这1份是苹果的一半吗?那这1份呢?(教师指一指并发问)也就是说只要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1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出示课件: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1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5)引出分数

师:那“一半”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如果学生不知道,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并板书:分数。如果学生知道,可以指名回答再引入,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中的几分之一,并板书:分数<几分之一>)

二、初步认识分数

1.认识

师:(出示)一半我们可以用这个分数表示。

(1)读一读,写一写

师:会读吗?谁来读一读?(指名3个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再全班齐读。)

师:大家会写吗?先写什么?(教师板书,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这1份是整个苹果的,那这1份呢?(应强调也是谁的)没错,也是整个苹果的。

师:这样看来,我们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以后,那其中的每1份都是它的 ?(生:)师:它指的是谁?(生:这个苹果)

(2)操作实践,建立表象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师:你认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来表示吗?哪几个行?(指名回答。)真不错!(演示课件)

师小结:这样看来,无论是1个苹果,还是1个图形等等,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都是它的。

2.认识几分之一

(1)课件出示分蛋糕、分正方形

师: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那蛋糕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多少?(生:)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它的多少?(生:)

(2)导出几分之一

师: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生:几分之一)

3.练习提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三、操作探究

1.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师:我们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多少份?(生:4份)那每一份就是它的 ?(生:)

2.课件演示折正方形的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交流。

五、板书

分数(几分之一)

科学《认识液体》说课稿 第5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2、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认识液体。

3、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广漠,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验液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的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说到:“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一个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要依据”。因此,本课为了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等,为学生全面认识液体的多和种性质,提供多种探究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①自主学习,②提出疑问,③实验探究,④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知道表述一种液体只从它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这些表面性质是不够的,还要从它的形状、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说,才能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全面,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亲复种标准的基本理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我根据这一理念,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在上一课中所学《认识固体》的知识,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液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颜色、透不透明、气味、味道,接着向学生交代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性质)

这样以旧引新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了解、认识液体的其他性质。

(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这是本课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时机。

1、引导学生知道还能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液体的性质。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猜测怎样研究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各小组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表格的填写。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经过、发现及得出的结论。

(三)全文小结。

通过回顾本堂课所学的有关液体的知识,最后得出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四、说知识延伸

在本课结束之前我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地去观察、猜测、研究,我让学生回去做实验,把两和睦不同的液体倒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做好记录下节课来汇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明、清晰,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3、认识液体

性质:颜色、气味、味道、透不透明、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第6篇

肥城市仪阳镇中心小学

赵海燕

一、课前交流

喜欢学科学吗? 生随意说

师:学科学,用科学,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创造科学。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的谜语。课件展示

双手抓不住 砍刀劈不开 煮米和洗衣 都要请它来(谜底:水)

二、多种方法认识液体 生交流

师:水是什么样的?

生:无色无味 透明的 会流动„„ 的液体 师:对,水是一种液体,你还能说出几种液体吗? 生:交流

师:真棒,你们知道的真不少。你们就是将来的科学家。师:由于老师的粗心将一些液体放在了同样的容器中,可是老师忘记它们是什么了,你们能帮助老师找出它们吗?

生:能 师:怎么找?

生1:我们可以看 看看液体没有颜色。

生2:我们可以尝一尝,这样就知道液体的滋味了。

师:尝液体,这个方法很好,可是所有的液体都能尝吗?这样很危险,在保证液体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尝液体。生3:还可以闻一闻他们的气味。

生4:还可以摸一摸,知道液体是稠还是稀薄。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的方法,但是试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温馨提示)

(闻气味时,为了防止有毒,应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在保证液体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尝,尝液体时用玻璃棒沾取少许液体,用舌尖尝味道。)生开始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运用多种回顾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液体,学生交流了方法,并应用方法去验证,进一步了解液体的性质。)

三、了解液体的流动速度

师:请同学们在认真观察这些液体,你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点。留时间观察,并讨论交流。

生:这些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生:这些液体都会流动。

师:大家观察仔细,对,这些液体是都会流动。

请看,这儿有水、牛奶、油、蜂蜜四种液体,大家猜一猜它们流动的速度一样吗?

生:老师我认为流动的速度都一样。

生:老师,他这种说法不对,我认为比较粘稠的液体流动的速度慢。

生:老师我认为,油流动的速度慢,这是我猜测的。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看实验要求。3(课件展示实践二 实验要求)

把蜂蜜、水、牛奶、油这四种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子上,观察发生的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三分钟后汇报。(注意:四种液体要同时倒,量不要太多,在板子下端用托盘接住以免液体流下弄湿桌面。)

师:我请两位同学来帮忙,两手分别哪一种液体,当我说倒时,你们再倒。请同学们准备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屏住呼吸往这看。

师:通过做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我看到有的液体流的慢,有的液体流得快。

生:我看见蜂蜜流的最慢。生:液体流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师:你们说的真好,请看大屏幕。师展示:不同液体流动的速度不一样。你猜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我认为这与液体的粘稠有关系,蜂蜜最稠,它流动的最慢,水和牛奶比较稀,所以它流动的最快。

生:我发现液体流动的快慢也是与粘稠有关系。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一模一样。

四、称一称 比较液体的轻重

师: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实验,是不是有点累了,下面我们做了脑筋急转弯:请听题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谁重?

生:可能是铁重。生:可能是棉花重。

生:一样重,以为他们的数量一样多。

师:对了,应该是一样重,这位同学说的很清楚。在请听题

十头牛和十只小鸡那个多?

生:一样多。

师:在你的桌子上有四中液体,他们的量是一样多的都是50毫升,我们称他们的体积一样,也就是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液体,你们猜他们的重量怎么样?

生:一样重。生:可能是稠的重,生:我感觉不一定一样重。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猜想,到底哪种方法对呢?怎么办? 生:称一称重量。

师:怎么称?会使用天平吗? 生交流使用天平的方法,是补充。师:大家都会用了,那我们该如何称呢?

生:这是中液体两个比较出轻重,找出轻的再跟另一种液体比较,看谁轻,按照由青岛中的顺序排列起来。师:百说不如一做,那大家都动起来吧。生:做实验 生上台展示 师:你们从中的出什么结果? 生交流所称结果。

我么从所得结果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他们的重量不一样。师:谁?他们是一样的液体吗? 生:不是。

不是一样的液体,我们该怎么把这句话说清楚。生:相同体积,液体不同,它们的重量不一样。

生:液体不相同,可是它们的体积相同,但是重量不一样。师总结(课件展示:相同体积不同的液体,它们的重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实验得出结论,学生交流了使用天平的方法,以比较液体的方法,让学生从有所收获,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吧,)

五、液体的毛细现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纸巾平铺在桌子上,我们把四种液体滴在上面,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实验

师:这说明什么?

生:液体在纸巾上往四周扩散。生:这是毛细现象。

生:有的扩散的快,有的扩散的慢。

师:就像大家说的一样,液体都有毛细现象。

(设计意图:液体都有毛细现象,只是有的快有的慢,这是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实验能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液体的性质。)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节课收获很多,谁来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交流。

师小结: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师这是陈景润所说的,我把真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液体轻轻地倒入一个容器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分层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用你智慧的大脑去揭开其中的奥秘吧。这节课就到这,下课。板书设计:

认识液体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