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精选6篇)
认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就诊的感觉统合失调患儿74例, 其中男43例, 女31例, 年龄3岁~10岁, 平均年龄6岁。
1.2 检查方法
对74例患儿均行眼科常规检查, 包括视力、外眼、眼位、眼前节及眼底。用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2次/日, 连续涂5天后进行检影验光, 并于3周后复查视力, 对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视力低常或斜视者配戴合适的眼镜。正常视力标准为:3岁≥0.6, 4岁≥0.8, 5~6岁≥1.0, 低于这些标准为视力低常[1]。按屈光状态分为远视、近视和散光。按弱视程度分为:轻度 (矫正视力0.6~0.8) ;中度 (矫正视力0.2~0.5) ;重度 (矫正视力0.1) 。
1.3 统计学方法
视力低常及屈光状态均以眼数为统计单位,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科一般检查及男女视力低常情况
74例患儿148眼眼部均无器质性病变, 发现内斜视2例 (占2.71%) , 外斜视1例 (1.35%) , 眼球震颤1例。视力低常63眼 (占42.57%) , 其中男38眼, 女25眼, 视力低常男女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屈光状态
在148眼中存在屈光不正有122眼 (占82.43%, 包括视力低常63眼) , 其中单纯远视35眼 (占23.65%) , 单纯远视散光10眼 (占6.76%) , 复性远视散光43眼 (占29.05%) , 单纯近视7眼 (4.73%) , 复性近视散光9眼 (占6.08%) , 单纯近视散光6眼 (占4.05%) , 混合散光12眼 (占8.11%) 。
2.3 弱视与视力矫正情况
在148眼中发现弱视15眼 (占10.14%) , 其中重度弱视4眼 (占2.7%) , 中度弱视6眼 (占4.05%) , 轻度弱视5眼 (占3.38%) ;在视力低常63眼中48眼给予屈光矫正视力正常。
3 讨论
3.1 要重视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视觉检查
通过对本组74例 (148眼) 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的视力调查, 发现视力低常发生率为42.57%, 结果明显高于报道的儿童视力低常发生率20.14%[1]。眼睛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 正常视觉对心理、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视觉异常会引起行为障碍[2]。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对 (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觉信息进行统合时发生问题, 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在感觉统和中视觉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学习技能有密切关系[3]。因此,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常规视觉检查, 对早发现视力异常患儿并及时矫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弱视发生率高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患儿屈光不正122眼 (占82.43%) , 其中弱视15眼 (占10.14%) , 结果显示大部分患儿存在屈光不正, 且弱视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儿童的弱视发生率3%~4%, 应引起足够重视。屈光不正在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 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病理性屈光不正可引起视力低常, 若在儿童视力发育敏感时期屈光不正未及时矫正, 可导致弱视发生;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弱视的发生与屈光不正有关[4], 本组调查中的弱视患儿均存在屈光不正也说明这一点。因此, 对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视力低常患儿应及早给予配戴合适的眼镜矫正, 以提高视力和防止弱视发生。
3.3 要重视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的弱视治疗
弱视不仅危害儿童单眼或双眼视力, 更重要是危害儿童视功能发育, 使手和眼不能敏锐而精细配合,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5], 这对存在弱视的感觉统合失调患儿而言将更加不利。感觉统合失调易造成儿童学习与交往及行为方面障碍, 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需早发现、早训练[6]。弱视为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 治疗年龄越小, 治愈率越高, 6岁后治疗效果明显下降[7], 故弱视亦需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在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进行训练时, 也要重视弱视的治疗, 因视力的改善能明显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 患儿也就更愿意配合其他方面训练, 更有益于全面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光强, 项道满, 陈少芳, 等.广州市5860名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 (1) :87.
[2]房高丽译, 马芙蓉审校.聋儿伴发眼病的循征医学研究房[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7, 5 (3) :309.
[3]王淑玉, 王岩, 周丽媛, 等.学习障碍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与感觉统合关系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 10 (5) :342.
[4]郭晓文, 刘向芹, 王凌智.学龄前儿童弱视的防治[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1) :163.
[5]史玉玲.2329例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 2009, 23 (6) :666.
[6]王海莲, 王美英, 王仲安, 等.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相关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5) :391.
轮滑运动可以改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第2篇
“感觉统合失调”,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名词对很多人也许陌生,但是这已经是近年来非常普遍的现象了,现代儿童在几乎达到30%左右的高比例。
对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很多家长不愿面对,所以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改善校正期,家长甚至认为,孩子逐渐长大就会趋于正常了。其实就“感觉统合失调”的起因正是儿童生长的过程中的某些缺失,会对整个人生历程造成重大的影响。
有个典型例子,4岁小男孩,典型的感统失调,来得时候,不能正常的跑步、做操、做陆地动作;穿鞋后不能很好的站、走;并且脾气暴躁,自言自语,对家长叫喊,哭闹等等。
现在通过20次训练,不但脾气改了许多,跑步正常,也能滑得很开心,不过比较较难的陆地协调动作还是比其他孩子学的慢,但是孩子自己已经建立了信心,从被迫学习轮滑,到喜爱这项运动,与其它孩子的交流能力也有所提高,脾气明显改善。
有一个孩子9岁,来的时候穿过轮滑鞋,一开始由于协调平衡能力较差,连续摔了两节课的跟头,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现在在学校已经成为轮滑高手。
家长的配合,十分重要,许多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没有经过“爬”的过程,而孩子现在的表现由于这一过程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课程的安排是最重要的环节,一些正规的速度轮滑陆地训练动作对感统失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讲,要化简、减量、修正,针对不同的感统表象,要从儿童的心理生理多方面考虑,采用相关有效的训练手段,使得孩子在身心上建立阳光向上的愿望,短期内多方面改善感统失调,尽快摆脱感统失调的阴影,成为一个活泼可爱健康的孩子。
STUDENT123 原创于2009年9月
编后:如果我们的轮滑教练,都来研究一下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获得更高的回报。
附录:感觉统合失调名词解释。
表现: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原因: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 第3篇
地点:父母必读育儿网 儿童心理咨询室
专家:李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孩子坐不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会不会是多动症?如果真的患有多动症该怎么办?多动症和通常说的感觉统合失调是什么关系?这里,我们请专家来为您解答。
Q1: 什么是多动症?
A:多动症的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 t t e n t i o 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英文简称ADHD。ADHD 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同时伴有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
多动症的症状在学龄期儿童中的表现最为突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交友和生活,常常需要治疗。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只有在症状突出的情况下,才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所以,目前绝大多数的诊断都是在学龄期做出的。学龄儿童患病率一般为3%~ 6%,约2/3 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1/3 可能持续终生。
Q2: 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A: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与发育年龄不相称的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相当一部分多动症患儿会伴有学习困难、焦虑、对立违抗和品行障碍等。
注意缺陷,是指主动注意保持的时间达不到这个年龄所应该达到的正常水平。多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容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转移到另一种。做功课时也不能全神贯注,边做边玩,不断改变作业内容,不断以喝水、吃东西等为由中断作业,因动作拖拉而使得写作业的时间明显延长。轻度注意缺陷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集中注意,比如看电视、听故事等;严重注意缺陷时,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
活动过多,是指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中显得更加突出。表现为过分不安宁,小动作多,跑来跑去。在教室内不能安静地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摇桌转椅,招惹别人,随便离开座位走动。话多、喧闹,故意闹出声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喜欢危险的游戏,爬高下低,爱搞恶作剧。
行为冲动,是指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做出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幼稚,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容易激惹冲动,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挫折感强。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的考虑,行为不顾后果;出现危险的举动或破坏行为后,不会吸取教训。
Q3: 多动症通常有哪些治疗方法?
A:如果确诊为多动症,并且患儿的生活、学习受到了显著影响,需要药物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类的新药——托莫西汀等,这些药物对大部分患儿有效。服药的同时给予行为干预,效果会更好。对症状轻的患儿,单纯的行为干预也可能会有效果。
Q4: 多动症能治愈吗?
A:目前,ADHD 的药物治疗只是在治疗期间改善症状,不能治愈。患儿多动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减轻甚至消失,但注意缺陷的症状在相当一部分患儿中会持续到成年。
Q5: 多动症存在性别差异吗?
A: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多动的症状比较少,常常容易漏诊,而被老师和家长认为仅仅是学习困难。实际上,在成人中,AD H D 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注意缺陷症状在女孩中可能并不少见。所以,无论有没有多动的症状,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孩子,都应该排查有无注意缺陷障碍。
Q6:10 个月的宝宝好动、精力旺盛,是多动症吗?
A: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10 个月大的婴儿也一样,有些可能很文静,有些可能特好动,但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你可以注意观察,他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玩具等有没有较长时间的注意和兴趣。如果他能较长时间地观察或者玩耍,不一定是有问题的。另外,对10 个月大的婴儿做出多动症的诊断,目前还很困难。
Q7: 看动画片时能坐住,是多动症吗?
我的孩子上课时坐不住,不停地做小动作,但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就能坐得住,请问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吗?
A:孩子在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中能集中注意,不能排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多动症的孩子对不太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上不喜欢的课程、写作业的时候,常常很难集中注意。
Q8: 多动症和抽动症有什么区别?
A:抽动症常常表现为刻板的肌肉的抽动,如眨眼、频繁地挤眼、甩头、耸肩、做鬼脸、清嗓发声等,与多动症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多动症的患儿,可能伴有抽动症。在用中枢兴奋剂治疗多动症的时候,可能会使抽动症状加重,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Q9: 多动症用感觉统合训练有效吗?
A:感觉统合障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在临床上很难界定。现代的研究已经证明,依靠感觉统合训练来治疗多动症,通常是没有效果的。
Q10: 孩子被诊断为ADHD 混合型,怎么办?
我儿子是剖宫产的,现在8 岁了。上学前特别爱动,不过当时年龄小,以为只是小男孩淘气罢了。上学后却是另一个样子,上课不乱说乱动, 老师提问也很难让他张口,下课后也不出去玩。老师说他的理解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差。我们带他去做了注意力测试(I V A - C P T视听整合连续测试),结果为:支持ADHD 混合型。由于离医院远,不方便做注意力训练,只是服了半个月的中药,但效果不明显。请问我该怎么办?
A: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呢?不能光靠注意力测验来诊断或排除ADHD,智力商数的测验也很重要。建议你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另外,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证明剖宫产与多动症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不必将二者联系起来。
Q11: 读书丢字、看反字母、晕车等是感觉统合问题吗?
我女儿11岁,学习成绩中等,体育成绩不错,做手工、画画都很好,但是读书时常会丢字,看字母有时会把b和d、p 和q 看反,而且容易晕车。她是剖宫产,会不会有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呢?
A:一般来说,七八岁的孩子不应该经常地混淆b 和d、p 和q,如果你的孩子仅仅是偶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不是大问题。结合孩子经常读书丢字,可能是因为粗心的缘故。如果经常表现出粗心,也要注意有没有缺陷多动的问题。
在线小结: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可能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影响自尊和家庭和谐。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帮助患儿健康、幸福地成长。
认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青岛市黄岛区4所主要幼儿园的所有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在目前居住的居室内居住>1 a且最近1.5~2.0 a内没有搬家的计划,未患先天性生长发育不良或缺陷(尤其是智力缺陷),没有临床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或免疫缺陷,健康信息完整。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同意参与调查儿童759人,回收率为94.88%;最终共720人入选,有效率为94.86%。其中男、女童分别占51.0%(367/720)和49.0%(353/720),年龄为3~6岁,平均(4.9±1.0)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参照文献[8]方法进行调查。制定统一的填写问卷说明指南,连同问卷一起统一发放给儿童家长,并指定由平时照看儿童并熟悉儿童生活起居的看护人填写问卷。问卷填写指南中留有咨询电话,随时给予填写指导。
1.2.2 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程度评定
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4个问题(2010年修订版),分别对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发育期运用障碍、视觉空间和形态感觉、本体觉、生活压力情绪反应等7项功能评价。考虑到生活压力情绪反应针对的是5岁以上的儿童,相应的问题不做回答。因此本次的量表仅保留60个问题,分别对6项功能进行评价。每个问题都按照从不、很少、偶尔、常常、总是5级评分,各项功能内的问题评分分别累加,即为原始分数。之后比对T分转换表转换成标准分数。6项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标准分≤40分即为感觉统合失调。该量表在中国大陆的重测信度为0.47~0.73,分半信度为0.68~0.77,同质信度为0.44~0.63[9]。
1.2.3 环境暴露评定
自行设计环境暴露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出生体重、调查时的体重和身高、分娩时父母的年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平时在家的时间、睡眠时间、看电视时间、玩计算机时间、家庭装修结束到调查的时间、居室与交通干道的距离、对各类化学物质的敏感得分。对15种常见不良气味令人不舒服的物品判断打分(是=1,否=0);求和为化学物质过敏得分[10]。
1.3 统计分析
运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Spearman相关分析、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儿童SPD发生率为36.94%(266/720),其中以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发生率为最高,达22.4%(161/720),其他依次为视觉空间14.4%(104/720)、前庭平衡12.1%(87/720)、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11.0%(79/720)、本体觉10.0%(72/720)和发育期运用障碍9.4%(68/720)。
2.2 SPD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母亲孕期服用抗生素或感冒药、被动吸烟及营养情况与SPD发生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16.79,13.47,13.46,P值均<0.01)。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影响SPD发生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看护儿童人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沟通时间、父母与儿童关系是否密切等均表现出了与SPD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14.95,11.57,32.82,18.55,20.35,P值均<0.05)。
居室内儿童被动吸烟、三合板家具、复合木地板、每天累计开窗自然通风时间、湿拖把拖地、窗玻璃或墙壁有湿气及墙壁潮湿着色也都与儿童SP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6.62,4.41,3.50,7.18,9.54,7.90,6.64,P值均<0.05)。影响居室环境的周围环境如居室靠近交通主干道、居室周围有环境污染源也表现出了与儿童SP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5.19,8.82,P值均<0.05)。
儿童出生后3个月的哺乳情况、手平时洁净程度与SPD发生均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6.97,38.04,P值均<0.01)。儿童年龄、疾病史(曾患有支气管炎、慢性副鼻腔炎、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营养不良)及现患病(近1 a经常喘鸣、经常咳嗽、经常感冒及经常服用抗生素)也与儿童SP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有SPD症状的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会抬头、会坐及会说话月份,化学物质过敏得分、父母年龄均与无症状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 SP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调整了年龄、性别和BMI之后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见表2。分娩时随着父亲年龄增加,SPD发生率降低(P<0.01)。出生后头3个月的哺乳情况、父母养育方法、家庭收入等也能够影响到SPD的发生率(P值均<0.05)。其中父母养育方法中,父母采取放纵态度的儿童发生SPD的危险性较父母采取宽松方式管教的儿童为高(P<0.05)。每天累计开窗通风时间也影响到SPD发生率,其中<1 h居室儿童SPD危险性高于>4 h居室儿童(OR=1.94,95%CI=1.05~3.57,P<0.05)。居室的潮湿环境也可能影响SPD的发生,其中窗玻璃或墙上有湿气能够增加SPD发生(OR=1.94,95%CI=1.19~3.14,P<0.01)。儿童不注意手部卫生、餐前不洗手、过去1 a里经常喘鸣等也能影响到SPD发生(P值均<0.05)。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怀孕期间及婴幼儿期发育的较早阶段过多的环境暴露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身体结构、生理和代谢的改变,从而在人类早期甚至成年期导致疾病的发作[11,12]。对于出生前的暴露,本研究重点调查了孕期母亲的用药情况。将用药情况分为营养保健类、保胎、感冒、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五大类。虽然各类药物服用没有最终进入到多因素分析的模型中,但是合并成孕期内是否服过药物后,服用过药物的儿童的SPD危险性轻度升高;单因素分析中以感冒药和抗生素的危险最大,营养保健药和保胎药也表现出了轻微的风险,提示孕期子宫内压力是儿童SPD的危险因素。其他可能增加子宫内压力的因素如孕期被动吸烟、孕期营养等因素虽然在多因素分析中没有表现出危险性,但是在单因素分析中均表现出了可能的风险。
本研究发现,分娩时父亲和母亲的年龄表现出了相反的危险性。相对于父亲,高龄产妇更可能在怀孕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可能增加了胎儿宫内的压力,从而导致儿童SPD的发生。有意思的是,高龄父亲表现出了对儿童SPD的保护性。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各种阅历和知识也随之增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更加成熟,采取的教育方法可能更加科学,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SPD发生危险性降低的原因。父亲不同养育方法同样是影响儿童SPD的危险因素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母婴互动是儿童健康发育的首要影响因素[13,14,15],但是家庭其他成员的看护可能同样重要[16]。当然,考虑到样本量尚不够大,父亲年龄的影响需要谨慎解释,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Crepeau[17]在2009年发表了一项针对围产期危险因素对152名学龄前儿童SPD影响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调查了围产期的分娩史、孕龄、心理社会因素(孕期心理压力等)、母亲的形态(孕前身高和体重)、分娩情况、分娩并发症、母亲孕期体重、宫内压力(孕期服药等)、致畸压力暴露(孕期喝酒及吸烟)和胎儿氧合(多胎妊娠等)等与儿童SPD间的关联,发现胎儿氧合、孕期及分娩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是学龄前儿童SPD的预测因子,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人类大部分的时间是呆在室内,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每天几乎15 h以上都在居室内度过。每天累计开窗通风时间作为一个室内污染的替代指标,随着自然通风时间的减少,SPD症状发生的危险增加。虽然本研究将每天累计开窗通风时间分为了>4 h、1~4 h、<1 h 3个等级,显得过于粗略,但课题组在南京城区居室的研究发现,在每天累计开窗通风时间>4 h、1~4h、<1 h 3个不同等级居室内,神经发育毒性物质多溴联苯醚(BDE47)的浓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其中<1 h居室内BDE47浓度高于>4 h居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
手—口途径是婴幼儿和儿童主要的外界化学物质暴露途径,室内降尘作为“长期蓄积的样品(longterm accumulative sample)”,对婴幼儿和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室内大扫除频率和儿童是否注意手部卫生2个变量。大扫除频率低和不注意手部卫生均是SPD的危险因素。提示切断手-口途径及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是有效的干预神经发育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其中勤洗手和勤通风是很好且有效的手段。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平时儿童照看者的文化程度,而不是父母的文化程度,能够影响到儿童SPD的发生,文化程度越低,发生SPD的危险性越高。可能与儿童日常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教育程度越高的照看教育孩子的方法更趋科学。父母养育方法对SPD的影响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孩子关心,实行较宽的管教方法儿童SPD的发生率最低;对孩子放纵,管教较少或对自己的管教方法不知道如何的儿童SPD发生的风险增加。与周虹等[19]针对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一致。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PD)状况及其与周围生活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青岛市黄岛区4所幼儿园720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儿童的生活环境情况,同时填写感觉统合量表。结果 儿童SPD发生率为36.9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居室累计开窗通风时间<1 h的儿童SPD的风险高于>4 h的儿童(OR=1.94,95%CI=1.05~3.57),报道窗玻璃湿气的儿童SPD发生风险升高(OR=1.94,95%CI=1.19~3.14),不注意手部卫生的儿童SPD的风险升高(OR=2.01,95%CI=1.16~3.47),经常有喘鸣儿童SPD风险高于健康儿童(OR=3.67,95%CI=1.66~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分娩时父母的年龄及父母的养育方法均表现出了与SPD的关联性。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湿度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均与感觉统合失调具有关联性。
认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第5篇
关键词:儿童,体育游戏,感觉统合失调,干预,有效率
1 提出问题
感觉统合失调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简称SID) 是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 (Dr.Jean Aryes) 在1969年就通过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根据对脑功能研究、职业治疗及实验研究结果指出: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 并作出正确的应答, 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1]。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 就会使肌体不能有效地运作。任何原因使个案无法将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感觉刺激加以组织、整合, 使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 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 [2]。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看, 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造成儿童学习与交往困难及行为障碍, 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报道,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2004年吴汉荣[3]等通过对264名3~6岁的儿童调查中发现, 高达36.74%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2001年在北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为29.4%[4], 而南京地区2539名6~11岁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 33.67%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5]。2004年在合肥适龄儿童的调查中, 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病率也高达34.7%[6]。可见, 相当数量的感觉统合失调障碍儿童的存在, 严重地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广州医学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基地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训的1141例3~13岁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 平均年龄6.93±5.25。其中男童871人, 占76.3%, 女童270人, 占23.7%, 经"爱尔丝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量表"测评, 1141名儿童SID值均在40分以下。
从失调的程度看, 男童患有轻度失调82人, 占9.41%;中度失调383人, 占43.97%;重度失调406人, 占46.62%。女童患有轻度失调17人, 占6.30%;中度失调142人, 占52.60%;重度失调111人, 占41.10% (如表1) 。
从失调的类型看, 受试的1141名儿童中, 前庭功能失调为主者549人, 触觉失调为主者368人, 本体感觉失调为主者224人 (表2) 。
本研究采用诊断标准为爱尔丝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量表问卷调查对患儿进行评分, 评定量表中有58个题目, 涵盖情绪性、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社会表现力和认知能力5个面;该表采用5等评分制即从不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总是这样, 相应的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感觉统合能力值在40分以下的, 属于SID。按分值将程度分轻、中、重三型, 分值在30~39分之间属于轻度失调;分值在20~29分之间属于中度失调;分值在19分以下属于重度失调。纳入标准要求符合SID诊断者且年龄大于等于3岁, 小于14岁。排除标准为①不符合感觉统合失调诊断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癫痫病、合并肿瘤、糖尿病、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③不愿接受研究措施或因精神病不能合作者;④治疗中患儿同时采用其它 (药物等) 治疗措施者。
2.2 治疗方法
2.2.1 体育游戏的实施
根据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类型 (包括前庭失调、触觉失调与本体感失调) 为主选用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游戏, 来调节儿童神经系统前庭感觉和触觉, 统合他们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发射, 协助其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 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 帮助刺激患儿的前庭体系, 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力、记忆力和运动企划能力。
前庭功能失调选用游戏项目:滑板爬、滑板滑梯、大笼球、跳床、晃动平衡木、彩虹筒、平衡台、独脚椅、圆筒、追视、爬袋, 该类项目主要是调节儿童神经系统前庭感觉和触觉, 运动中利用大量的视觉情报, 统合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发射, 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 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触觉失调选用游戏项目:滑板爬、滑板滑梯、网缆插棍、大笼球、彩虹筒、袋鼠跳、羊角球、圆筒、爬袋、趴地推球, 该类项目主要是强化儿童前庭感觉刺激, 提高孩子对不同位置的判断;本体感觉失调选用游戏项目:滑板爬、滑板滑梯、趴地推球、跳床、晃动平衡木、平衡台、独脚椅、袋鼠跳、跳绳、圆筒、追视、点线相连, 该类游戏主要是统合患儿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发射, 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 训练左右协调, 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全身协调能力和距离感的判断能力等。每类项目中具体选用种类则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能特点, 以其能完成为主。
受训者每周三次到广州医学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基地进行训练, 训练时间为每次1.5小时, 20次为一疗程, 运动量以他们不疲劳、精神状况良好为宜。对于轻度患者, 建议训练1~2个疗程;中度患者, 建议训练2~3个疗程;重度患者, 建议训练3~4个疗程。同时, 训练老师现场如实记录患儿情况, 大体掌握儿童的基本概况, 以便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训练疗法。
2.2.2 心理干预
①对受试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在对受试儿童进行体育游戏训练的同时, 辅以心理干预的方法。在心理训练过程中, 训练老师要尊重这类儿童的想法, 倾听他们的心声, 有原则地支持他们的想法, 善于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鼓励他们要面对挫折, 要自信;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儿童, 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解除他们对学习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 本着理解和爱护, 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②对家长进行干预广州医学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中心每月组织家长学习有关感觉统合方面的知识一次, 定时发放家长必读书籍;并不定期举行家长交流会, 向家长提供专业咨询, 帮助家长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有关知识和干预内容、儿童的心理卫生知识、正确的教养方式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等。
2.3 疗效评价
本研究采用感觉统合能力 (包括前庭平衡、触觉防御与本体感觉等3个方面) 值经过不同疗程训练后恢复到40分为有效。
2.4 统计方法
组间疗效比较应用卡方 (X2) 检验。
3 结果
3.1 体育游戏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总体疗效
实验通过对1141例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体育游戏训练干预, 结果1043人有效, 有效率达到91.41%;98人无效 (但有提高) , 无效率8.59% (见表3) 。
3.2 体育游戏治疗儿童SID疗效与年龄、疾病程度关系
在轻度失调的99名儿童中, 受试者经过一个疗程体育游戏训练后进行测试评估, 结果3~5岁的患儿训练效果最好, 有效率达到100%;6~8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92.6%;9~11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8.5%;12~13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66.7%。
在中度失调的525名儿童中, 受试者经过两个疗程的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结果3~5岁的患儿训练效果最好, 有效率达到96.2%;6~8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9.0%;9~11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1.8%;12~13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67.7%。
在重度失调的517名儿童中, 受试者经过三个疗程的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结果3~5岁的患儿训练效果最好, 有效率达到90.7%;6~8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8.5%;9~11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76.5%;12~13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66.7%。
在375名3~5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359名有效, 有效率达到95.7%;在509名6~8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471名有效, 有效率为92.5%;在237名9~11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203名有效, 有效率为85.7%;在20名12~13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14名有效, 有效率为70.0%。
3.3 体育游戏治疗儿童SID疗效与SID类型关系
在不同类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中, 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主患儿总体疗效为91.9%, 触觉失调表现为患儿总体疗效为91.3%, 本体感觉失调患儿总体疗效为91.2%, 三者之间经统计学X2检验, P<0.05, 三种不同类型感觉统合失调疗效无明显差异。见表4。
4 讨论
感觉统合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是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组合[7]。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在同一时间内多种感觉刺激信息传入中枢, 由大脑进行统一加工处理, 再协调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做出适当的反应;其二, 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大脑要找出贮存于记忆中的经验信息, 将新的感觉与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并使之协调, 进一步指挥身体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所以, 对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实验通过对1141例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体育游戏训练干预, 结果1043人有效, 有效率达到91.41%;与国内任桂英[8]等人的训练效果83.3-91.7%基本一致, 说明体育游戏干预有效。
感觉统合治疗对于儿童的注意集中、身体运动协调、情绪稳定及学习成绩的改善有肯定的疗效。Ottenbacher[9]提出在感觉统合理论基础上, 使用合并有前庭、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的体育游戏治疗, 能明显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运动协调及语言功能。通过体育游戏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 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 打开通往神经系统的通路, 从而改善脑功能。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1141例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体育游戏训练干预, 结果表明, 91%以上好转, 干预效果显著。
5.1 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干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有效率显著
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发生在儿童阶段的认知缺陷, 需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专门的体育游戏以丰富的感觉刺激, 促使孩子感觉信息和统合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使儿童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协调性加强、情绪逐渐稳定、性格逐渐健全和人际关系得到良好发展。
5.2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体育游戏训练, 3~6岁是训练最佳时期, 受训年龄越小, 训练效果越明显
3~6岁是感知觉和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促进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的关键期。对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建议及早进行体育游戏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本身的大脑功能在不断的完善, 自身的成长也必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但终归不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干预训练效果明显。
5.3 矫正研究应放眼于"预防"与"改善", 把预防提前到幼儿期
建议教育部门应考虑在各级幼儿园和小学设置幼儿感觉统合训练室及感觉统合训练课程, 并组织培训针对儿童感觉统合的专门或兼任教师, 将感觉统合训练纳入幼儿早期教育当中, 及早对儿童进行干预,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Keefe S.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Recognition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Adv Nurse Pract.2004;12 (1) :57-58.
[2]Stepp-Gilbert E.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J].Issues Compr Pediatr Nurs.1988;11 (5-6) :313-318.
[3]吴汉荣, 卢珊, 蒙衡, 等.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类型关系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04;19 (11) :106-107.
[4]黄悦勤, 刘宝花, 王燕玲, 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1) :44-46.
[5]单毓芬, 李海浪, 汪宁, 等.南京市鼓楼区2539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2;21 (2) :140-144.
[6]曹秀菁, 陶芳标, 张洪波, 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4;20 (4) :469-470.
[7]任桂英, 王玉凤, 顾伯美, 等.儿童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2) :74-76.
[8]赵亚茹.感觉统合失调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 (2) :90-92.
[9]Ottenbacher K, Short MA.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A review of theory and rteatmont[J].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 6:287-329.
认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第6篇
临床奥尔夫音乐治疗法是世界著名的临床音乐疗法, 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奥尔夫音乐的中心思想为“原本性”。“原本性音乐”在教育上是将语言、动作、歌唱、即兴表演等形式融为一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儿童亲自参与, 自行设计, 即兴表现。“原本性音乐”强调一切源于自然, 与人们的无差别参与性, 多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儿童发展迟缓的治疗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正常, 但由于其统合能力不足导致其智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使其在身体协调、学习能力、语言表达、情绪自控、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障碍。奥尔夫音乐治疗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各个感觉区域的成熟, 通过对儿童的视、听、触、平衡感觉进行训练, 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各个方面的能力, 开发儿童的潜能, 提高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 具体观点如下:
一、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帮助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左右脑平衡失调会让儿童语言表达不畅, 在音乐活动中发音不准 (音盲) , 还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成长过程中与人交谈、发言时口吃等问题。奥尔夫音乐疗法中的语言教学, 通过呼吸、吐字, 音色的训练改善了这一现象。奥尔夫音乐疗法从儿童易于接受的姓名、字词入手, 循序渐进为, 按节奏说白成语言语、再到按韵律朗诵儿歌、童谣。以儿童喜爱的音乐游戏节奏进行语言的开发与训练, 经过训练的儿童, 语言能力得到了开发, 练习音乐节奏说白同时, 一脑多用, 在训练儿童语言, 音调、语气、音色的同时, 提高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帮助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性
感统失调的典型特征为动作协调不良, 儿童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 走路容易摔倒, 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观测距离不准、协调能力差。其中观测距离不准, 会使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协调能力差, 会让孩子手脚笨拙, 常撞倒东西或跌倒。奥尔夫音乐疗法注重儿童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治疗师会根据儿童的特征设计出大量的体态律动音乐活动与游戏, 充分考虑儿童身体各骨骼肌肉成长发育的同时, 促进儿童神经系统调节平衡身体小肌肉功能的发展。奥尔夫音乐的律动疗法遵循“原本性原理”强调动作、舞蹈、音乐一体化, 以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平衡发展。儿童通过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 配合游戏、形体表演, 如:配合节奏拍手、跺脚、捻指、拍腿, 左右手脚互换等节奏声势表演, 提高了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功能, 增强了儿童的身体协调性。
三、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帮助改善儿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前庭平衡失调的会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 无纪律性, 好动, 情绪自控力差, 人际交往方面易与人冲突, 爱挑剔, 不懂得分享, 自私。奥尔夫音乐治疗法中的团体音乐活动, 在训练中要求儿童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多声部节奏与和声训练, 要求儿童集体行动, 才能有好的作品, 体态律动, 乐器演奏等团体表演, 使得儿童的集体观念增强, 注意力、自控力增强, 儿童们通过奥尔夫音乐治疗活动中的大量团体游戏训练, 积累了丰富的交际经验与处理矛盾的能力, 促进了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奥尔夫音乐治疗法促进儿童身体各个感觉区域的成熟,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感觉统合失调与大脑神经系统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感统失调的儿童常常思维缺乏创新性和探索力。这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 影响是巨大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法中的即兴创作疗法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 奥尔夫音乐的即兴创作是结合听、唱、说白、律动、舞蹈, 游戏的一体化活动, 儿童的音乐即兴创作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平衡知觉, 各个感觉器官配合音乐学习, 协调互动, 增进了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大量的说唱、器乐、律动等多种形式的即兴创作充使得儿童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的被扩展被开发。
因此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中的本体感觉失调、前庭感觉失调、视觉系统失调、听觉系统失调, 以及触觉系统失调, 有着较高的正向干预作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通过奥尔夫音乐疗法的听、说、唱、跳、表演等形式抒发情感与宣泄压力, 奥尔夫音乐治疗法适用于儿童, 注重培养儿童的认知力、注意力、记忆力, 促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的同时, 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通过亲自参与奥尔夫音乐治疗中的各种活动去探索、发现、创造, 大大推动了儿童的综合发展空间。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我国儿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 乃至毕生都会产生影响。奥尔夫音乐治疗法是一种安全与行之有效的干预疗法, 易于被儿童学习接受, 应当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治疗中被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