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教学总结(精选8篇)
软件测试教学总结 第1篇
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教学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了《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教材内容多,任务重,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都非常匮乏,基础非常薄弱,教这门课程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程是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现在的计算机越来越普及,无论是从事软件维护、计算机维护,还是网络管理,自己能够安装和维护,也要悉心学习.计算机的常用工具软件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首先就要教育学生要有学习的韧性,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再把实践运用到实际。
在教学上,身为教者,首先要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在网上下载最新软件图片以及购买参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室形象直观的传递计算机软件工具信息,细致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融会贯通的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用学生最常见的QQ、暴风影音、MP3播放器设施为例子,讲解软件的使用和用途,用虚拟机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工具知识的兴趣。
其次,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材相对比较滞后,因此身为教者我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计算机发展人才。
再者,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课,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常用软件工具来完成计算机安装培养和锻炼学生要敢动手、勤动手,为最终使学生掌握对常用工具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软件测试教学总结 第2篇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担任高二年级、初二四、五班的地理教学工作。
1、高二地理:首先在学考复习期间,主动要求每周无偿增加一节早读课,用于辅导学生地理学习,一直到学考完毕。学考之后迅速带领文科三、四班进入高考一轮复习中。课堂教学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有时给学生答疑解难到很晚,直到门房师傅来催促关门。此外,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我认为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差距在于学习习惯,为此,严格要求学生,力求良好习惯的养成。
2、初二地理: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此外,在教研组长王燕老师的直接安排下,配合教材,利用学生周三下午的自习课,将对地理有兴趣的四、五班学生带至地理室,开展地理活动课,认真书写活动方案、活动单,每次活动课之后认真写反思。
总之,认真对待学校交付的每项教学工作,把每次的工作任务当做一次提高自我工作能力的机会,不敷衍,不流于形式。
二、教研工作:
1、学习充电。20xx年9月以来,参加名师大篷车培训,认真撰写教学设计《自然灾害》;参加初、高中地理国培,认真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参加共修科目培训。参加学校组织的全过程评优课,认真对待说课、教学设计、课件的制作、上课每个环节每个环节。完成市级小课题的研究。这期间我经历了一次20分钟现场抽课的无人上课比赛,15分钟的说课比赛,这些比赛虽然不是专门的大赛,但每次比赛我都经历了一次精心准备的煎熬,体会了“累,并快乐着”的感受。此外,在听同行地理课的同时,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汲取营养。
2、收获反思。
所上微课于20xx年11月获市级一等奖,所写论文分别发表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
虽然玩命一样地努力工作和学习,但我很清楚自己在教学上功力还差很远,在业务上还是个穷人,亟待珍惜时光不断学习来补充营养,积淀功力,修养心灵。
软件测试教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JAVA
校企融合、工学互动,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定位。要深刻剖析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梳理校企融合与工学互动的关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师资建设等方面对校企融合、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使我们的软件专业真正做到“产学融合”。
1本人在教学改革中主要从事的工作
作为课题组的一员,首先我深入研究了“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软件开发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加工成适合教学的任务,依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序化课程。为此,我们课题组下企业进行了深的调研,去了哈尔滨的海康软件公司、哈尔滨的博成瑞达软件公司,还试听了今日图灵、达内软件培训机构的金牌讲师的JAVA课,回来我们课题组坐下来深入思考和激烈讨论,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找到软件技术专业的准确的定位点,即我们的专业培养什么岗位人的问题,这个十分重要。接着我们对软件专业的课程进行进一步序化,安排软件专业课程的前后关系和课程的实施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方案。
2软件技术专业相关课程中教学心得
我主要讲授《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生都是高考300左右分的学生,高中的时候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来到大学就更想放松,学习的自动性较差,一次学习的时间30分以上就喊累。针对这样的一群学生,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讲授门课程要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即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 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包括了广泛的研究领域,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 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也就是说这本课程授课要学生学会了才能继续后面的知识,我采用的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先给学生一个涉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叫他们用以前学习的内容试着完成,之后讲授本节的知识点, 知识点设计不要太难,太多,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此知识点, 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举例要接地气,举生活中的熟悉例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自然,不吃力。下一步就是布置一些综合练习进行训练,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做到熟能生巧。这样一个知识点就讲解完成了。 学生都掌握了,才能继续下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教学,这样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就能学到这本领。上面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下很多功夫在课程的设计上。除此之外,要有严格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做为保障,这样学生才能学习好本课程。
3本人撰写的课程标准和过程考核方案名称及课程目标
作为课题的参与实施人,我牵头制定了《Java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的课程标准。以上课程标准制定,都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适应IT行业需要的,掌握国内外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程序设计语言、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站测试与维护的职业能力,面向软件行业从事软件开发、网站建设、软件测试、软件销售、网站维护及数据库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深入思考、讨论的结果。课程标准实际上是授课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的指导性文件,这里涉及到了具体培养什么样人才,对每一个任务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它们是一个递进梯队,是下一步教师授课进行教学设计的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中是具体涉及到教学实施,要考虑好每个任务设置什么内容,在有的就是没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 有的是平行的,有的递进的。做课程标准的所有任务不能各自独立,要保证它们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整体,是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的。
4本人完成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讲好一本课程,必须对此课程深入的研究,做到全局和局部都要研究,全局就是我们说的课程设计,局部就是单元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能使老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高兴顺畅,反正老师和学生都很难受,学习效果不佳。所以说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此过程是一个系统,包括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 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5通过本次教学改革项目的工作,本人收获是什么,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改进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项目,“产学融合” 培养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实现这些新的观念,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转变学习的方式,提倡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学习。教师不能单纯的讲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软件测试教学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同一个BSC内小区间的通话切换;同一个MSC下不同BSC间的通话切换;不同MSC间的通话切换;GPRS切换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070-02
1 切换测试包括通话切换测试及GPRS切换测试
1.1 通话切换
①同一个BSC内小区间的通话切换;
②同一个MSC下不同BSC间的通话切换;
③不同MSC间的通话切换。
1.2 GPRS切换
①同一个BSC内小区间的GPRS切换;
②不同BSC小区间的GPRS切换测试。
2 通话切换相关局数据制作
第一,同一个BSC内小区间的通话切换测试DT制作比较简单,只需定义 RLNRI(是双向的,不用两边同时定义)和RLMFC定义两个测试邻区的测量频点,如BSC1T1和BSC1T2为新建BSC下的两个小区,数据制作为:
RLMFC:CELL=BSC1T1,MBCCHNO=35;!在小区BSC1T1上
增加BSC1T2的测量频点;
RLMFC:CELL=BSC1T2,MBCCHNO=9; !在小区BSC1T2上
增加BSC1T1的测量频点;
RLNRI:CELL=BSC1T1,CELLR=BSC1T2;!将BSC1T1和BSC1
1T2定义为双向的相邻小区。
第二,同一个MSC下不同BSC间的通话切换测试,数据制作首先要在BSC把相邻的小区定义为外部小区,同时还要定义外部小区与切换有关的小区参数。再用RLNRI (是单向的,两边都要定义)、RLNRC定义为相邻小区和用RLMFC定义相邻小区的测量频点,如:
RLDEI:CELL=BSC2T1,CSYSTYPE=GSM900,EXT;
RLDEC:CELL=BSC2T1,CGI=460-08-6666-9999,BSIC=36,BCCHNO=2;
RLLOC:CELL=BSC2T1,BSPWR=43,BSTXPWR=43
BSRXMIN=100,BSRXSUFF=150,MSRXMIN=92
MSRXSUFF=0,SCHO=On,MISSNM=3,AW=on;
RLCPC:CELL=BSC2T1,MSTXPWR=43;
RLLHC:CELL=BSC2T1,LAYER=1,LAYERTHR=75
LAYERHYST=2,PSSTEMP=0,PTIMTEMP=0;
RLMFC:CELL=BSC1T1, MBCCHNO=2;
RLNRI:CELL=BSC1T1,cellr=BSC2T1,SINGLE;
RLNRC:CELL=BSC1T1,cellr=BSC2T1,CAND=BOTH
KHYST=3,KOFFSETP=0;
RLNRC:CELL=BSC1T1,cellr=BSC2T1,LHYST=3
LOFFSETP=0,TRHYST=2,TROFFSETP=0,AWOFFSET=5,BQOFFSET=3;
注:两个BSC都需做相应的数据。
第三,不同MSC间的通话切换测试,数据制作涉及到的局数据较多,如切换号码的定义与连接(MGRSI、MGRSC、MGRNI)、切换路由的定义、与相邻局的信令寻址、B表58源对切换号码作分析、定义与切换有关的属性数据等,以上这些数据定义一般都是MSC(SS)调测人员之前已经定义好的了,与局间切换有关的数据有:
①切换号码系列的定义与连接:
MGRSI:MSRNS=……,R=……;
MGRSC:MSRNS=……,USAGE=……;
MGRNI:MSRN=……;
②切换路由的定义:
EXROI:R=MHOC1,DETY=MHOC,FNC=1;(切出路由)
EXRBC:R=MHOC1,BO=58,MIS3=257;
EXROI:R=1MHOC2,DETY=MHOC,FNC=2;(切入路由)
……R=2MHOC2,……
……
每个相邻MSC需要定义一个切换的切入路由
③相邻MSC地址及切换路由数据。
MGNMI:MSC=……,MSCADDR=4-86……,R=1MHOC2;
④相邻VLR数据:
MGCVI:VLR=……,VLRADDR=4-86……,MAPV=……,LAI=……;
⑤MSC对外部小区的定义:
MGOCI:CELL=……,CGI=……,MSC=……;
⑥与相邻局的信令寻址:
如果本MSC与相邻MSC之间无直达信令链,采用GT寻址方式,如果有直达信令链,则采用DPC+SSN寻址。
⑦B表58源对切换号码作分析。
⑧BSC中外部小区定义,包括外部小区CGI、BCCH频率、BSIC、LOCATING参数、MS功率、小区分层数据等。
⑨小区切换关系及测量频率定义。
⑩定义与切换有关的PROPERTY数据。
对于新建BSC做不同MSC间的通话切换测试时,一般只需提供新建BSC所属MSC(SS)地址及小区参数给局方,由局方在覆盖该机房的MSC做相邻MSC地址及外部小区的定义(MGNMI、MGOCI)、在所带的BSC下定义小区切换关系及测量频率,如:
RLDEI:CELL=CHAXJL1,CSYSTYPE=GSM900,EXT;
RLDEC:CELL=CHAXJL1,CGI=460-00-9506-48061,
BSIC=67,BCCHNO=65;
RLLOC:CELL=CHAXJL1,BSPWR=43,BSTXPWR=43;
BSRXMIN=100,BSRXSUFF=150,MSRXMIN=92;
MSRXSUFF=0,SCHO=On,MISSNM=3,AW=on;
RLCPC:CELL=CHAXJL1,MSTXPWR=43;
RLLHC:CELL=CHAXJL1,LAYER=1,LAYERTHR=75;
LAYERHYST=2,PSSTEMP=0,PTIMTEMP=0;
RLMFC:CELL=BSC1T1, MBCCHNO=65;
RLNRI:CELL=BSC1T1,cellr=CHAXJL1,SINGLE;
RLNRC:CELL=BSC1T1,cellr=CHAXJL1,CAND=BOTH
KHYST=3,KOFFSETP=0;
RLNRC:CELL=BSC1T1,cellr=CHAXJL1,LHYST=3
LOFFSETP=0,TRHYST=2,TROFFSETP=0,AWOFFSET=5
BQOFFSET=3;
同样,新建BSC所属的MSC也需将覆盖该机房的MSC定义为相邻MSC并做外部小区的定义(MGNMI、MGOCI),在新建BSC下定义覆盖该机房的小区切换关系及测量频率,现役网的相关参数由局方提供。
3 GPRS切换相关数据制作
GPRS切换切换数据由SGSN负责定义。做同一个BSC内小区间的GPRS切换测试时,在BSC侧我们只要让局方分配一个不与现网冲突的LAI(如460-00-5555),然后修改新建BSC上的测试小区的CGI(如:460-00-5555-1111),再而将小区开启GPRS服务(RLGSI);在SGSN侧需在与新建BSC开GB口的SGSN上定义该BSC的LAI;如做不同BSC小区间的GPRS切换测试时,则其他SGSN也需定义新建BSC的LAI。
4 切换测试故障处理总结
新建某BSC时,在与现网做通话切换测试时,出现现网能切入新建网元,但新建网元切不到现网,检查MSC相关数据,现网与新建网元的MSC切换数据均无问题,检查BSC相关数据,现网与新建网元的BSC也都定义了相关切换数据。
用RLSSP:CELL=****;检查新建网元的小区的SACCH和BCCH数据,发现NCCPERM参数定义了1、2、3、4、6、7,但现网小区的BSIC为52,新建网元小区的NCCPERM参数少定了现网小区的NCC编号5,经在新建网元小区的NCCPERM参数补定上5后,现象消除。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总结 第5篇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管理学院 2013 年1 月
电子模拟教学软件让我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电子商务理念,加强感性认识及实际操作的能力。让我们更好了解电子商务的流程,提前掌握交易方法及过程,让我们学生理论有了很好的实践。软件模拟学习使我们培养网站设计的基本思想,可以使我们不用去浪费太多时间去现实中学习。在模拟中我们可以在实习中模拟电子商务的运营与管理,让我们既需要个人独立完成,又需要团队合作。
软件模拟系统包括:厂家、商场、物流企业、外贸公司、银行以及消费者等。同时提供包括商贸网、网上商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系统等常见的网络服务平台,之间进行互动商务模拟,集中展现电子商务主要的交易流程与核心理念。这个软件让我们全面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可以让我们快速熟悉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加强实践操作流程。在这次模拟中我担任物流,进入学习第一步要注册,注册过程有:1.申请一个Email地址并设置到企业用户资料;2.申请开立银行账户(资金管理/柜台业务/对公业务/开立帐户);3.待开立银行账户审批通过后进行“开户帐号设置”(资金管理/帐号设置);4.设置运输货物的资费标准(运输管理/运费设置);5.购买仓库、车辆添加驾驶员等。申请完成后,进行登录物流界面。在物流端可以进行客户管理、订单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
物流中心:作为承担运输任务的第三方,也是电子商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本系统提供两家物流中心以供用户选择。物流中心的内部管理界面为管理员提供了强大的系统提示功能,其中包括“确认发货单提示”、“生成到货通知提示”、“需要确认的收款提示” 等。管理员应当在系统的提示进行相关的管理操作。供生产企业查询相应的发货单。物流中心内部管理界面包含四大功能: ①帐务管理:应收款查询-->收款确认-->生成财务帐-->财务查询 ②发到货管理:确认发货单-->付款确认-->生成送货通知-->发送提货通知-->办理提货手续-->生成到货通知-->已到达-->发货单查询 ③基本资料查询:EDI中心信息查询-->银行信息查询 ④工作任务扫描。在物流管理中要考虑运费问题,一定要设置合理,价格低的话会造成亏损,还要考虑一次要拉多少货物才可以降低每次运货费用,使自己利润最大化。这次学习可以让我们充分把理论与实践结
合,在实践中去更好学习。通过对软件的使用,我们可以学习电子商务各种交易模式的详细流程,并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其中,自主的开展和使用电子商务。
计算机二维软件实验教学总结 第6篇
《计算机二维软件应用》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软件本身着手,逐步过度到软件的应用,并与平面设计相关知识密切结合。我们引入了“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项目的零对接,使学生从榜样的案例中掌握知识的运用和设计的基本要素,从而可以对“工作室”承接的项目进行实际的创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扩展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很快、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我结合计算机二维软件应用实验关于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进行了反思性思维,把它运用于今后课堂教学中。
一、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计算机二维软件应用》课程有理论、实践共2大部分。部分内容采用课堂经典教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对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实训课程,通过校内外的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际会计业务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实施时,课内课外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
二、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情况
1、教学方法
在为了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引入了“工作室” 制教学平台,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项目的零对接;为此,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认知—榜样—创作”三个进阶式、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榜样的案例中掌握知识的运用和设计的基本要素,从而可以对“工作室”承接的项目进行实际的创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扩展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很快、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将理论课、实训课、实习课、讨论课、答疑课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适用不同会计岗位的需要。
《计算机二维软件应用》课程灵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又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会计各个岗位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一次对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走出去,请进来”,既给学生增加了专业实践信息量,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又传授学习方法。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2、教学手段
(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使用电子课件,结合投影机银幕讲授。课件使用了大量动画、图片等素材,以及各类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作为剖析资料。使课堂讲授生动活泼,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2)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校园网的资源架起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已将教案、课件、实验、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测验试题等教学资源放到课程网站上,学生随时可以上网学习和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查阅,相互借鉴,实现了资源共享。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论坛进行疑难解答,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引进“职业资格认证”机制: 将 ADOBE公司的认证考核内容引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当中来,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进行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增加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3、网络教学
本课题组提供一个结合学习与资源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下载素材、教程以及最新的设计动态。包括国内一些著名设计网站的链接等。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访问该网站,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加以巩固,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和素材共享空间。
三、考核方式改革情况
在《计算机二维软件应用》课程建设中,课程组积极响系领导的号召,改进课程考核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经本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研讨和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灵活、多样、侧重考查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在考核时,理论部分的考核,除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以外,加入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课堂记录为依据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实践教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软件测试教学总结 第7篇
02 人物头部UV处理第一部分
03 人物头部UV处理第二部分
04 木桶UV贴图-火星视频教育
在创建或编辑物体的UV之前建议先给物体的材质添加一棋盘格或别的能检查UV那个部份有拉伸、压缩或扭曲的贴图,修改提高贴图纹理节点里的(UV向重复)里的值来提高贴图纹理的密度。
在Maya中点击(窗口)-(UV 纹理编辑器)或点击菜单上的(编辑UV)-(UV纹理编辑器)再或在工具架的多边形模块上点击(UV 纹理编辑器...:纹理坐标映射视图)都可以打开(UV纹理编辑器)。
在(UV纹理编辑器)里,点击菜单上的(图像)-(对UV进行着色)或点击工具栏上第8栏中的第三个按钮(切换着色UV显示),都可以对UV进行以颜色来显示,以便察看UV的重叠情况,如当UV在重叠时会以浅蓝色到红色过渡来表示UV重叠的严重度,红色就是表示重叠非常严重。
点击第8栏中的第四个按钮(切换活动风格的纹理边界显示)后,UV的边就会加粗显示,以方便在场景的模型上观察UV有那里裁切断开的。
在(多边形)模块菜单栏中的(创建UV)里可以创建UV,里面也有多种不同的UV创建方式,但都是只适合使用在多边形上,不同的模型形态上要使用合适的UV创建方式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创建UV后,在还没有对UV进行编辑前,可以在物体通道盒里的(polyCylProj)节点里对UV的映射进行控制,如(旋转)
就是控制映射框的旋转,也可以在场景中直接对映射框进行控制,点击映射框下方红色的标志就进入到映射框的控制模式里,之后就可以对映射框进行移动、缩放和旋转,箭头就是移动,拖动中心就是缩放,在外围的圆环上进行拖动后,就会显示各个方向的旋转轴,再进行旋转。
当UV的断开处不合理需要缝合时,选定要缝合的UV边,从场景中来选择这些边效率更快,之后点击(UV纹理编辑器)的工具栏上的(移动并缝合选定边)
起。
或点击(多边形)-(移动并缝合UV边),就可以缝合UV边并会移动到一
选定要分离切开的UV边后,点击(沿选定边分离UV)
边。
或点击(多边形)-(切割UV边)就可以切开分离UV
在展开UV上可以先用(平滑UV工具)对UV进行先期的UV展开,再用(自动移动UV以更合理地分布纹理空间)工具进行UV展开的细调,点击右键可以打开此工具的选项窗口。
在展好UV后还要对UV进行检查,检查UV那个部份有拉伸、压缩或扭曲,如给物体的材质连接一个棋盘格或别的方便用来检查的贴图,修改提高贴图纹理节点里的(UV向重复)里的值来提高密度,一般建议先给物体材质连接用来检查的贴图再进行UV的编辑,在展UV的同时也一边检查,以免在辛辛苦苦展好UV后一检查有好多地方出错再回头展过。
在编辑好UV后,点击菜单上的(多边形)-(UV快照...)就可以对UV进行导出,点击(UV快照...)后会弹出一个(UV快照)的导出设置的窗口,在弹出的窗口里可以对导出的UV文件进行路径设置、命名、文件格式和设置导出UV的大小。
在(UV快照)的设置窗口里,点击(文件名)后面的(浏览...)就可以为要导出UV文件进行路径设置与命名,而下面的(大小 X)和(大小 Y)是就设置UV的大小,在大小上一般都是按倍数来增加或减小,且他们两个值都是相同的,(图像格式)就是修改文件的格式,如tga格式对应的就是Targa。
把UV的图片文件导出Maya后就可以用此图片在PS中进行贴图的绘制,绘制完贴图后再把贴图导入到Maya里就可以得到贴图效果。
只能把贴图应用到物体的材质上才可以让贴图效果反馈给物体,如凹凸贴图就要连接到物体材质的(凹凸贴图)上,颜色贴图就要连接到物体材质的(颜色)上。
浅谈软件测试教学心得 第8篇
可见软件测试的目的是:
1) 为了寻找错误, 并尽可能地为修正错误提供更多的信息
2) 为了证明软件有错误, 而不证明软件没有错误
3) 通过软件测试来检查系统是否满足需求, 这也是测试的期望目标。
那么为了能够成功的实施测试, 发现软件中的错误, 软件测试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1) 测试应该基于用户需求
2) 测试设计是关键。测试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要避免冗余的测试和考虑到尽可能全面的情况。
3) 应该尽早和不断的测试。
4) 程序员应该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 测试工作应该由独立的专业的软件测试机构来完成。
5) 对测试错误结果要有一个确认的过程
6) 要有合理的测试计划, 不要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高水平的测试。
7) 要注意回归测试的关联性, 尽可能避免引入新的错误。
8) 妥善保存测试过程文档, 测试的重现性往往要靠测试文档。
从上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的做好测试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它要求测试人员要有宽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行业只是, 因为你的被测对象的不同就要及时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门编程语言 (通常为c语言) ;软件测试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测试人员要有思想, 技术没有可以学, 思想是学不来的, 思想是需要实践的。在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了解软件测试的意义、方法与实际的价值。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大致问题归结如下:
1) 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软件测试工作, 通常是比较枯燥的, 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做到持久。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发现, 感兴趣的、做事认真的同学, 就能够找出很多高优先级的Bug。有的同学就说测试工作太枯燥了, 没有挑战性。他们喜欢写程序, 希望做软件开发的工作。这些同学由于不喜欢做软件测试, 实际上他对软件测试技术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他在测试工作中, 只找到了极少数的Bug。
2) 测试用例的编写问题。对于一个软件的测试来讲, 测试用例是至关重要的。测试用例要覆盖所有测试规格, 而且测试用例要易于理解、易于执行, 简单的讲就是要描述的规范。而当时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测试用例却是一团糟, 最糟糕的是用例的质量很差, 使用这些测试用例, 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测试用例的预置条件、操作步骤、预期结果的描述也是乱糟糟的, 而且用于存储测试用例的Excel表格设计的很差, 界面很不友好, 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试效率。
3) 对产品知识的了解不够充分。我们在实验时采用的是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 该系统虽然是在PC上运行的, 但是开发该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的目的是为产品服务的, 所以我们必须具备产品知识, 才能更好的对该软件进行测试。而我们的学生都不太了解产品, 所以就造成他们无法判断某些测试用例是否验证通过。 (下转第2948页) (上接第2943页)
4) 软件测试的重点不明确。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它尽可能发现程序中存在的缺陷, 保证程序的质量。软件作为一种商业品, 有它的发布时限, 这一点经常忽略, 同学们经常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过多, 而很多重点的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 一些严重问题暴露的比较晚, 导致测试时间延了又延, 不能按时交付。
5) 不太会思考。测试人员要学会思考, 测试是个技术工作, 需要学会主动思考。测试问题错综复杂, 一般情况下测试负责人的工作很忙, 他没有时间解决你遇到的任何技术问题, 需要你自己分析问题的性质, 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搜索网络上的文章, 最好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测试人员如何思考?根据问题的现象思考。问题是属于测试专业知识不足引起的, 还是测试用例等测试文档模糊、错误引起的, 是个别现象还是测试项目的其他内容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测试要从模拟用户使用的角度展看, 因此要用最终用的角度, 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
6) 自动化工具的使用存在问题。教材上所提到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不是很多, 而且讲解的也不是很详细, 在讲课的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补充, 尽可能讲解的详细。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以至于在实训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同学不会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
7) 对测试环境的搭建不理想。作为测试人员来说, 应该具备一个自己动手搭建测试环境的能力, 它需要测试人员具备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匮乏, 因此在上机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搭建测试环境 (比如虚拟机软件VMware以及virtual box的使用不熟练, 对Linux系统的不了解等等问题都制约了学生测试环境的搭建) 。对操作系统以及主流系统的配置和测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软件测试工作起步较晚, 因此无论在软件测试理论研究还是测试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的差距, 体现在对软件产品化测试的技术研究还较为贫乏, 专业的测试人员较少, 测试服务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高效测试课程的专业也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处在摸索的阶段, 还不成熟。需要共同的努力才能建设好测试这门课程, 以上是本人在软件测试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和指正, 共同进步为我国软件测试人员的培养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 软件质量的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同时软件测试作为一项专业技能的工作, 它需要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缺少这些知识和经验, 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 测试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随着软件业的不断发展和规范, 对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也迅速增长,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开设了《软件测试》这门课程, 经过两年来的教学, 对软件测试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现在大致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软件质量
参考文献
[1]Paul C.Jorgensen软件测试[M].韩壳, 杜旭涛,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佟伟光.软件测试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柳纯录.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