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球防守战术(精选5篇)
任意球防守战术 第1篇
1 任意球防守战术概述
在比赛中有时只能通过犯规来阻挡对方队员的前进, 这样裁判就会判罚攻防的任意球。即使最有自信和实力的球队在比赛中也会在任意球方面失分, 所以说任意球防守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利用任意球进攻方有三大优势: (1) 进攻方可以布置较多的队员进入事先计划好的攻击位置; (2) 发球队员不会受到逼抢, 因为防守队员必须离开9.15米 (界外球除外) ; (3) 发球队员可以利用死球的便利优势。
2 后场任意球防守战术分析
表1显示, 西班牙队对手在中路3个区域获得前场任意球10个, 而在最危险的中1区仅送给对方1个;在边路3个区域中对手获得前场任意球15个, 仅边3区就让对方得到10个。对方在中路3个区域直接射门数高于配合射门数, 3个区域直接射门所占比例随射门角度增加而增加, 这与该区域射门角度大, 距离球门近, 直接射门得分机率高有关。尤其是正对球门的中1区和中2区, 在这2个区域防守方通常动作较为谨慎, 不轻易犯规, 以免给对手造成射门得分机会, 因此, 任意球数相对较少。
由于西班牙队员身材普遍矮小, 对手获得前场任意球时, 西班牙11名队员几乎全部回到了自己的禁区内进行防守, 形成以多防少的优势。在边1区和边2区, 对手主要采取向禁区内传中抢点的方式来进攻, 西班牙队主要安排6号伊涅斯塔一人排人墙, 其他队员全部进行防守, 19号塞纳、5号普约尔保护前点, 4号马切纳、9号托雷斯和11号卡普德维拉防守中间, 15号拉莫斯保护后点, 8号哈维、21号席尔瓦和7号比利亚在外围伺机反击。
由于边3区的角度比边1区、边2区的角度大, 通过统计显示, 对方基本还是采用传中抢点的进攻方式, 边3区右路的任意球, 西班牙一般安排6号伊涅斯塔、21号席尔瓦和8号哈维组成三人的人墙, 左路的任意球一般只安排6号伊涅斯塔一人排人墙, 其他大个子队员全部在禁区内防守, 19号塞纳保护前点, 5号普约尔、4号马切纳和9号托雷斯防守中间, 11号卡普德维拉、15号拉莫斯保护后点, 7号比利亚在外围伺机反击。
中3区获得的任意球既有一定的直接射门角度又有较好的传中抢点, 所以任意球战术灵活多变、不易防守, 对球门的威胁也高于边1区、边2区和边3区, 但低于中1区、中2区。在此区域防守时, 西班牙队一般安排4-5名小个子队员排人墙, 其余队员的防守站位几乎和前面的一样。对1区和中2区的防守, 西班牙队是很注意的, 也是相当成功的, 只送给对方两个任意球, 但这一区域的射门正对球门、威胁很大, 西班牙队安排4-5名小个子队员排人墙, 其余队员采用人盯人防守战术。由于防守战术安排较好和对方主罚队员脚法欠缺, 此区域没有进球。
3 结语
(1) 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对手在6场比赛中获得前场任意球26个, 场均4.1个, 对方利用前场任意球打进西班牙队打进1球。
(2) 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对手在前场中路3个区域获得任意球10个, 而在最危险的中1区仅送给对方1个;在边路3个区域获得前场任意球15个, 仅边3区就让对方得到10个。
(3) 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让对方通过任意球打进1球, 虽然防守战术布置的很好, 但还是说明了任意球在比赛中的作用, 也为西班牙队在以后的大赛中敲响警钟。
摘要:对第13届欧洲杯冠军西班牙队的后场任意球防守战术进行分析研究, 使我们更能了解现阶段欧洲足球攻防技战术的方法和手段, 掌握足球攻防技战术的动向, 科学判断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为我们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第13届欧洲杯,西班牙队,任意球防守战术
参考文献
[1]苏龙.任意球的防守[J].体育科技, 2002, (4) :18-21.
[2]黄竹杭.现代足球战术运用特征的探讨[J].体育科学, 1993, 13, (2) :38-40.
任意球防守战术 第2篇
关键词:排球;防守反击技术;拦网;比赛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排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排球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排球比赛越来越激烈, 防守反击这一项技术在比赛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防守反击能力成为是否取胜的关键因素。提高防守能力及小球处理,抓好从拦网开始的防反体系的训练,迅速提高防守反击水平,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在排球运动的技战术里,防守反击是一个大系统,包括有拦网、防守、调整、反击几部分。高水平的对抗除了有精采的一攻,还有激烈的、扣人心弦的防守反击,一攻水平高, 防守反击能力强代表着当今世界排球比赛的最高水平。
2.拦网状况分析
拦网技术既是主动得分手段,也是防守反击的第一道防线,虽然拦网得分比例占总得分比例不是很高,但防守反击大都是从拦网开始的,拦网能带动防守成功率的提高,是防守反击技术的重要环节。拦网虽然属于防守技术,但它的作用不止是消极的阻拦和被动的防守,也是反击和得分的关键环节,创造防守机会的开始,为后排防守减轻压力,为反击创造条件。拦网可以削弱对方进攻的锐气和信心,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较大威胁。在对体育学院排球联赛中A、B、C三支球队的拦网状况进行统计,可以得出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比赛中在拦网方面的成功率是较低的,在拦网方面A队拦网成功率占到65.5%, C队在拦网失误率上远高于其他两个队,在拦网的技术环节上存在很多问题。足以说明减少拦网失误率是排球教学和训练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拦网失误率的降低,可以有效提高防守反击的效果,为赢得比赛起了很好的保障作用,重视防守反击,要提高拦网水平,减少失误率,提高拦网的质量。
3.接扣球状况分析
当前排球比赛中,扣球力量大、落点刁是进攻的显著特点,在本方没有拦网或对方进攻避开拦网的情况下,防起这种球并使到位是很困难的,后排防守是整个防守反击系统中的第二道防线,是保证少失分和争取多得分的基础,防守准确,取位正确,垫球技术合理,提高接扣球的到位率,是提高防守反击成功率重要的环节。防守包含的技术非常丰富,,在防守训练中要强调确立积极防御的思想,积极防御,即主动的防御,在于救起球的目的性,在于是否有转入进攻的准备和努力。良好的防守意识是取得防守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战训练中慢慢地积累与体会。针对接扣球问题,对三支球队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表2:
在接对方扣球到位情况来看,A队要技高一筹,他们的接扣球到位率达到80%多,其中接球基本到位占到了防守中接扣球总数的一半。相比较而言,B队和C队的水平差强人意,是防守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接扣球技术的训练。从表1和表2综合看,拦网和防守这两大技术是决定是否
有得分的机会,而这两项技术又是相辅相成的。防守技术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综合技术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在短时间里防守水平提高到较高程度有一定困难,需要抓好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掌握过硬的拦网和接扣球,比赛中才能对对方进攻的防守从容处理,为防守反击打下坚实的基础。
A.二传组织状况分析
防守反击的的第三个个环节是调整即二传的组织。调整与反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调整传球好比桥梁,不管后排防守救起多少好球,如果没有很好的调整传球,就不可能组织有效的反击。提高调整传球的能力,是反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队伍的防守反击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二传的组织状况。二传的头脑灵活,组织能力强,选择的进攻方式也就越让对手捉摸不透,就会很容易的得分。而反之,如果二传在防守反击中没有有效地组织进攻,则就会让本队的防反体系停滞。所以说二传的组织作用在整个防守反击体系中占着主导地位。通过对三队能在比赛过程中二传的调整与组织能力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二传的调整能力的分析比较中,A队的组织能力在三个队中是最好的,这就大大提高了接下来的反击的成功率。而其他两队级的二传组织到位情况还是比较差的,到位和基本到位率仅仅为50%左右,这就直接的导致了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中反击时不能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战术来实施,只能根据当时二传的组织状况来灵活的选择进攻方式,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反击成功率。如果防起的球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那么只能是被动防御,防守好反击命中率高,就可以掌握比赛的主动权,迫使对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比赛的胜利。在平时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二传的技术水平,教学比赛中突出二传的核心位置,加强整体配合。
B.扣球进攻状况分析
防守反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击即扣球进攻。在防守反击中,前面的三个环节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最后的反击。通俗地说,光有防没有反就象只开花不结果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反击打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本队的胜负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三队的防守反击中的反击效果,看失误率与得分率相比还是很高,失误率比较高。A队在直接扣球得分成功率为36.1%,通过对他们比赛的研究发现,A队级学生在反击进攻中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仅把进攻限制在4号位,在2号位和后排进攻的比例也很大。其他两队在防守反击中,由于防守质量不高,自然会影响到反击的效果,防守起来的球不到位,大部分反击的球都是由4号位强攻来解决的。如何处理好进攻的时机和进攻的手段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有自身能力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有对方限制拦网,在以后的教学和训练中完善扣球技术,提高扣球成功率 ,突破对手防守,一球制胜,提高队员士气,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之一。
4.排球比赛中防守反击的发展趋势
排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经历了众多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技战术攻防体系。如今,高水平排球比赛的主要因素,是快速当中带变化,控制网上高度和技战术的全面发展,因而争夺网上优势是关键,加强防守反击的能力,是争取胜利的保证。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实力,包括技战术的全面、准确、有效,战术意识、心理品质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技术的全面,依靠网上高度优势,加强防守能力,减少防守保护的失误,提高防守反击威力,是今后排球比赛中争取胜利的保证。
5. 结论与建议
A.结论
防守技术是今后排球教学和训练需要亟待提高的一项技术。拦网水平差,是造成防守反击失误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防守要做到有效有策,要根据对方的进攻战术设计本方拦网阵形。在调整这个环节中,表现出出队员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战术水平参差不齐。
B.建议
应从发球的准确性与进攻性抓起,从根本上提高与加强防守反击的技术及能力;加强防守反击意识和判断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断地更新训练手段,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防守反击的能力;加强拦网与后排防守的有机配合;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全面素质,使技战术水平更加细腻、熟练。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中国男排技术现状及发展出路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
[2]张利明.浅析排球新规则对中国男排技战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3] 汪嘉伟.防反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J]中国排球.1999.06
[4]钟秉枢.一攻、防反双刃剑[J]中国排球.2000.01
[5]张然.中国排球路在何方[J]中国排球.2000.06
[6]李安格,黄辅周.现代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 钟秉枢,董天姝,张然等.新规则透视[J]中国排球.1999.03
篮球防守战术中对位联防战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篮球,对位联防,战术定义,战术运用
从现如今篮球防守的战术应用中可以看出, 防守工作主要从原有的被动形式转变成主动形式, 可以有效地针对进攻队员来做好综合性的防守工作。另外, 对位联防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防守技术。本文中, 笔者主要对对位联防战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并且对训练方式进行研究, 以提升训练水平为最终的目的。
1 对位联防战术
1.1 对位联防战术的定义
对位联防的战术就是在防守区域内, 以联防的队形为基础, 同时根据篮球比赛的形式, 做好远球区的联防, 既可以对外线的远投进行控制, 同时也是对传统防守形式的一种突破。具体来说主要以守区、盯人以及防球为主, 并且摆设出破解对方阵形的形式, 而且需要富于变化性, 提升防守的整体性, 同时还能够提升控制队员的主动性和攻击性。
采用这种对位防守的形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防守的区域, 这种方式的特别之处就是不再以人防人, 而是在防人的过程中还需要坚守一定的区域, 超出了常规的区域联防的形式。这也是防守的重点。其客服了区域联防中人盯人的防守弱点, 可以根据队员的特点以及所采取的战术来进行阵形的设置。可见, 队员不会再受到防区的限制, 而是采用不固定的防守形式。提升篮球进攻的针对性和攻击性。
1.2 对位联防战术的功能与特点
1.2.1 可以发挥整体的防守功能。
从对位联防的特点上可以看出, 其整体性比较强, 主要是其集体的力量比较大。只要联防的队员形成了一个整体, 就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得整体的作用大于各部分之和, 从对位联防战术的功能上可以看出系统要大于各部分之和。另外, 在现如今的篮球运动中, 主要以青少年为主, 其训练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而且其战术水品的也达不到一定的均衡性。很容易出现漏人或者是补防不积极的现象。采用对位联防的战术可以有效的提升联防系统的高效性,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发挥整体功能。
1.2.2 可以有效的制约内、外线的进攻力量。
由于篮球运动不断朝着高效、快速、稳步的方向发展, 可以进攻的区域范围也逐渐变大。虽然有三分线的规则但是, 现如今, 队员可以超越三分线来扩大进攻的范围。内线队员要根据其自身的素质、身高、以及技术水平来提升自身的对抗能力。内线和外线的队员要进行穿插连接, 增强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性。由于传统的盯人防守战术很容易出现漏人的现象, 所以, 采用对位联防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内线和外线的力量。这种防守形式很容易给持球队员造成严重的压力, 而且还能抑制三分投手。
1.3 对位联防在实战中的运用
1.3.1 对位联防在实战中的运用原则。
在篮球运动中, 如果采用对位联防的形式, 进攻队员就会对整个球场分成强侧区和弱侧区, 其中进球的一侧为强侧, 而远球的一侧为弱侧。对于强侧进行防守, 主要应该实行的是攻击性防守, 其中包括球员的运球, 持球以及传球等过程都需要进行控制和抑制。在弱侧区进行防守, 主要应该以协防为主。对位置区域进行严密地控制。还能够站在队员和球之间, 放远对弱侧进攻队员的距离。
1.3.2 对位联防在实战中的运用要求。
从篮球运动中可以看出, 对位联防是一种层次相对较高的防守方式, 可以抵制更多的防守阵势。比如在实战的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很多, 其中包括进攻队员可能会向强侧区移动, 为了更好地接应持球队员, 这就给防守队员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采用传统的防守阵势, 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因此, 只能采用对位联防的形式。
如果持球队员处于多方包夹的状态下, 就需要其他的同伴在保持防守阵型的基础上, 减少穿插移动。在进攻队员球出手之后, 需要防守队员抢篮板。
具体来说, 在实战中, 采用联防的形式最终会由进攻转为防守, 一方的五名队员需要及时后退, 同时根据篮球场上的格局来对阵势进行重新审视, 实现一人一区, 区区联防, 既可以防守住自己的区域, 还能够防止对位的进攻队员。而且, 队员还需要根据传球的特点以及变化情况, 来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做到防守的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
对位联防在实战中的应用还需要强调重点队员, 明确盯人的原则, 对持球队员造成严重的压力, 找到防守的重点之所在。在外线的进攻位置要做好队员的盯防, 在防护自身区域的基础上, 提升区域间的协防。可以对进攻队员的外围和内线进行进攻, 充分考虑到进攻联防的各种阵势。充分发挥盯人的优势, 提升进攻战术的威力之所在, 合理地进行反击。
2 对位联防战术训练
2.1 对位联防战术训练步骤
2.1.1 首先训练人员需要采用画图的方式来对联防战术的实际应用位置, 分工形式以及顶出和回收进行了解。
2.1.2 对于联防战术来说, 其重点就是对位和联防两种形式, 进球的区域一定要以盯人为主, 远球的区域则主要是以协防和抢位为主, 同时对控制位置的相应区域进行控制。
2.1.3 进攻队员需要在移动和传球的过程中, 对进球区的队员采取盯防的形式, 同时还要辅助攻击性的防守形式。在远球区要做好位置的选择, 在合理的位置加强协防工作的力度, 尽量做到有效的背人, 争取抢篮板。
2.1.4 进攻球队的队员在投篮时, 对位联防的防守队员必须对位挡住进攻队员, 积极顶位, 后排三名防守队员形成三角形位置争抢篮板球。
2.2 对位联防战术训练重点
2.2.1 由进攻转为防守时, 五名队员要快速退回后场, 按照各自的防守位置相应落位, 各自坚固自己的区域, 形成良好的防守位置。
2.2.2 以守区、盯人、协防、防球为前提, 防守队员都要随球移动, 一般不离开自己的对位区域, 允许有一名特殊高大队员作为守篮人。
2.2.3 对持球队员要施加紧逼, 坚决不让对方将球传入内线。
强侧的防守队员要积极顶出, 对进攻队员形成攻击性防守, 对进攻队员的运球造成威胁, 一旦持球队员被迫停球寻找传球机会, 就要上步贴身防守, 对他的传球造成威胁, 给同伴创造好的断球机会。
3 结论
篮球运动是团队的运动, 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队的精诚团结与配合, 个人能力必须在全队的配合和支撑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位联防战术正是在全队配合下才能完成的优于其它防守阵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整体性防守战术, 它弥补了固定阵形防守的薄弱环节, 对各种进攻技战术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能适应现今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36-337.
[2]吴谋.赵军.篮球对位联防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6) .
小学女篮“一二一一”防守战术训练 第4篇
一、“一二一一”战术的特殊站位变化
针对小学女篮队员运球突破能力不强, 上肢力量薄弱, 且几乎没有长传球 (10米以上) 的特点, 可把“一二一一”紧逼防守的站位由原来的4/5变为4/7场地进行训练 (见图1、图2) 。
二、防守战术的具体训练方法
无论什么样的防守战术, 都是以个人的防守能力为基础的, 而全队的熟练配合则是成功防守的关键。因此, 在没有进行防守战术训练之前, 要提高个人防守能力, 提高二防三、三防四的协同防守能力, 这是进行防守战术训练的基础。关于防守战术的训练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一) 落位训练
小学阶段的女篮队员训练时间在三年左右, 为了队员的全面发展, 将进行较全面的技术训练, 而战术训练则相对较少, 因此教练要做好“手把手”教学的准备。落位训练的目的是在初学者大脑中建立战术的概念 (表象) 。重点要求队员对自己的站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熟知自己在进攻结束后应该迅速到达的地点, 需要注意哪些动向, 以及依据动向应做怎样的调整。在开始教授战术时, 教练员先明确把哪一个区域安排给队员, 让队员听教练信号 (可以使用哨声或话语等提醒) 后, 队员快速站到自己的指定防守区域。此时, 教练切不可让每个队员在每个位置都试做一次, 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相反, 可以一堂训练课只跑1~2个位置, 或者针对队员的情况, 把某一重要位置只安排给某一队员, 直至其运用熟练后再调换练习。此时, 教练员要粗略讲解区域划分以及主要移动路线。
(二) 分层训练
由于学生对战术的理解能力有限, 如果把一套战术一股脑地“抛”给学生, 学生势必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把一套战术合理地分成若干层次, 分层次地让队员理解在各个层次的防守重点、应注意的动向变化及应该做出的相应调整。层次训练的分法有两种 (参阅图1、图2) :一种是直接按站位的区域划分, 即将“一二一一”的全场区域紧逼防守分为四层, 第一层次是“一”, 主要训练队员的防发球上肢动作 (手臂挥动但不超过身体垂直面, 一只手随球动) , 球发出后, 随球发出的方向撤步。第二层次是“二”, 两人半背防姿势, 一手放在发球方向与进攻队员胸前, 另一手放在自己胸前, 把对手挡在外侧 (让对手贴边线) , 随进攻队员滑步移动。第三层是“一”, 即向两边线迅速起动, 重点是堵有球一侧。第四层是“一”, 即向前起动, 与第三层的方向相反 (堵另一侧边线) , 为一防二做好准备。这一分法只是针对单个区域的训练, 只教授这一层次的移动及对应的防守的脚步、手型等, 有利于队员学习单一层次的任务, 逐层进行技术训练, 并明确每一位置的移动变化及技术运用, 为接下来的训练奠定基础。另一种是依据层与层之间密切关系的程度进行分层, 把某一重点层次拉出来进行训练。把“一二一一”战术的“一二”进行单独训练, “一二”层训练重点是压迫防守和夹击 (见图3、图4) , 防守方队员△4使进攻 (4) 的球只能发给远端的 (6) , 待球发出后△4跟进与△6夹击 (6) , △5放弃 (5) 而插上防守 (4) 。
(三) 由点到面的训练
从进攻方面分析, 教练习惯在比赛时安排固定的发球与带球队员。如, 谁发底线球、边线球, 该谁把球带过前场等等, 这样能够使每个队员的脑海中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战术模式, 在比赛中才不会慌张、盲目。同时也给防守带来了机会。这种训练方法往往针对两种情况进行专门训练:一是当后卫队员突破能力不强时 (见图5、图6) , △4号防守队员防发球, 使进攻 (4) 的球只能发给远端的 (6) , 待球发出后△4跟进与△6夹击 (6) , △5补防插上的 (4) , △7补防 (5) , △8依据近球紧、远球松的原则, 一防二 (偏重于 (7) 的一侧) 。第二种情况是当后卫队员突破能力较强时, 尤其是组织后卫较强时 (见图7、见8) , △4△5包夹组织后卫 (5) , 使球只能传给 (6) , 球一旦发出后, △7迅速向前与△6对 (6) 形成夹击, 同时△4放弃对 (5) 的包夹, 去防守插上的 (4) , △8依然偏有球一侧进行一防二, 重点防止后场两名队员的其中一人突然 (从中场) 插上。如果两名队员同时冲向前场, 防守战术就变成半场的“一二二”区域紧逼 (本文不对此进行论述) 。
(四) 缩小场地训练
小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情绪不够稳定, 许多战术在教授后, 如果马上在正规的场地上进行防守训练或比赛, 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防守效果, 而且会造成小女篮队员挫败心理的累加, 对贯彻教练员的防守意图也会出现消极情绪, 这是任何一名教练员不愿看到的。因此, 在掌握战术之初, 缩小场地进行防守战术训练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不仅能有效弥补由于速度慢产生的队员之间缺乏联系、协作等问题, 而且有利于队员对战术临场变化的理解和掌控, 从而有效地提高防守自信心。一般地讲, 把场地缩小1/3进行训练为宜。即在长20米、宽10米的场地上进行练习, 而成功率则要求是在正规场地上的两倍, 即70%~80%。
(五) 提高难度训练
1. 连续防守训练
在一堂训练课上, 可以把队员分成攻防两组, 连续地进行进攻与防守, 对防守方的成功率提出明确要求, 把全场“一二一一”防守成功率定在40%, 但一旦造成半场以多防少的情况成功率要提到60%~70%。当然, 连续防守训练要针对陪练的进攻方的实力, 和本队的防守水平而综合考虑提出。在练习5~8个来回后进行交换, 训练队员连续防守的能力。
2. 扩大场地训练
缩小场地是为了让队员熟悉战术, 扩大场地则是为了让队员更好地使用战术。扩大场地能有效提高队员的防守跑动能力, 并进一步加强配合的默契度以及对临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解决小学生防守欠缺灵活性、补位意识差的问题。场地一般向外围延伸3~5米为宜, 即在长32米、宽18米左右的场地上练习, 可与连续防守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队员练习防守的难度和强度。
三、防守战术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一) 经常告诫小学女篮队员们防守的重要性不次于甚至略高于进攻, 同时灌输主动防守的理念, 告诫她们防守与进攻一样都要有自己的打法。
(二)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切不可贪多。不能因为比赛时间的临近, 急功近利地将战术一古脑儿地抛给队员, 而不考虑队员的“消化吸收”情况。
(三) 要注重训练的细节, 把防守能预见到的情况进行逐一练习, 提高队员的战术储备。
任意球防守战术 第5篇
一、任意球进攻战术概述
任意球是定位球进攻战术中射门次数最多、进球数仅次于角球的一种进攻方式。不同的配合形式, 在任意球进攻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传入罚球区和直接射门为主, 一拨一射次之。直接打法最为简单有效, 战术配合易被瓦解。中路是运用任意球的主要区域, 攻击面宽、对球门压力大, 战术运用灵活机动。可以原地配合、直接射门, 又可以局部短传后传人罚球区, 抢点攻门。边路进攻虽然角度较小, 但防守队员防守难度较大。
二、前场任意球进攻战术分析
如表1所示, 在中路3个区域的任意球数量占到了西班牙队前场任意球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边路区域中, 3区的任意球获得的最多, 达到7个。中路3个区域直接射门数高于配合射门数, 3个区域直接射门所占比例随射门角度增加而增加, 这与该区域射门角度大, 距离球门近, 直接射门得分机率高有关。尤其是正对球门的中1和中2区, 在这2个区域防守方通常动作较为谨慎, 不轻易犯规, 以免给对手造成射门得分机会。因此, 任意球数相对较少。边路区域配合射门数明显多于直接射门数, 由于该区域射门角度相对较小, 所以传中抢点射门是主要的进攻手段。
表2显示, 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获得的前场任意球形成射门数达到5个。其中, 其中两个是通过直接大力射门的方式来完成的, 另外, 3个球来源于弧线球射门。大力射门球速快、力量大, 守门员接球难度大, 但角度相对较正, 隐蔽性不强, 一般用于正面距离相对较远的任意球。通过录像发现, 中1区和中2区射门角度明显大于其他区域, 在这两个区域实施任意球战术时, 直接射门得分的可能性较大。西班牙队往往采用直接射门进攻战术, 一般安排哈维、比利亚和塞纳3名运动员实施罚球, 由托雷斯, 拉莫斯、伊涅斯塔等45名运动员直接靠近对方防守人墙, 为施射运动员进行掩护, 以达到遮挡对方守门员视线和分散、干扰人墙注意力目的, 同时为抢第2点补射预先准备。或者在这两个区域采用一传一射配合射门方式, 目的一般是为了避开人墙, 增大射门角度。这反映了西班牙队前场任意球直接射门战术的新变化。
在边1区和边2区获直接任意球4个, 其直接射门角度小于其他区域, 这两个区域直接射门效果较差, 由于防守人墙数较少, 西班牙队一般不设置干扰运动员, 而是在门前埋伏较多攻击点, 这一位置的任意球80%都是由哈维主罚的, 主要用传中, 头球抢点的方式来攻击对方球门。通过比赛观察, 一般安排5名队员参与门前进攻, 分别是:7号比利亚和19号塞纳抢前点, 9号托雷斯和11号卡普的维拉站在小禁区中间, 15号拉莫斯后点包抄。但是, 由于西班牙队员身材矮小直接影响了这一战术的实施, 未打进1粒入球。
中3区和边3区这两个区域既有一定的直接射门角度又有较好的传中点, 对球门的威胁高于边1区和边2区, 但低于中1区和中2区。中3区射门角度大于边3区, 西班牙队一般在中3区组织进攻时设置干扰人墙运动员, 而边3区基本不设置。随着射门角度改变, 各区域任意球直接射门进攻组织发生相应变化。
三、结论
1、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在6场比赛中获得前场任意球26个, 场均4个;在中路3个区域的任意球数量占到了任意球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边路区域中3区的任意球获得了7个。
2、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前场任意球形成射门数达到5个, 其中两个是通过直接大力射门的方式来完成的, 另外3个球来源于弧线球射门。
3、本届欧洲杯西班牙队前场任意球虽然没有通过任意球配合得分, 但战术灵活多变的战术, 在16支球队中堪称经典, 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磊:《第18届足球世界杯意大利队前场30m进攻战术手段浅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11) :566-568。
[2]张国兴、张磊:《第18届足球世界杯意大利队前场进攻战术手段运用特点分析》, 《训练研究》, 2007, 20 (8) :32。
[3]刘浩、赵勇、刘荑瑟:《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前场定位球攻守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4) :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