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精选10篇)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1篇
汇率是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 它的变化对一国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2005年7月我国进行的汇率制度改革不仅扩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同时扩大了银行自行定价权限, 取消了银行非美元货币挂牌的汇价限制, 对美元挂牌汇价实行差幅限制, 令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大。2010年6月19日,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中央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主要研究汇率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分析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来检验我国的贸易收支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减轻和化解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已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经济问题之一。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201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特化系数及其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
2005年7月21日,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后,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原来的8.2765调整为8.11, 人民币升值2%左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不断向我国施压,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 到2010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达到6.8左右。2010年下半年以来, 美元快速走弱, 且对其他货币的贬值幅度大大低于对人民币的贬值幅度, 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 由1美元兑6.8279元人民币 (2010年6月18日) 升至1美元兑6.4862元人民币 (2011年10月) , 升幅达到5%, 且屡次刷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新高。2011年, 在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原则下,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震荡中缓慢升值。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和外汇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 自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下降趋势。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升值趋势比较平缓, 波动幅度不大,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10年年初的6.8273降至九月份6.8068, 人民币升值幅度约0.3%。2010年6月份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后, 下半年汇率有较大的波动, 尤其是在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初汇率从6.796 5降至6.6027, 人民币升幅达3%, 之后平缓升值, 到2011年底人民币又急剧升值, 2011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2940, 突破6.3大关。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 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 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 贸易顺差逐年增加, 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贸易特化系数来测量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贸易特化系数 (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是用以论证产品周期中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到逆进口阶段进程及反映一国各种贸易商品比较优势的指标, 通过观察其变化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贸易特定化系数是一国某种贸易产品或贸易部门的净出口与该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之比, 计算公式为:
TSCi= (Xi-Mi) / (Xi+Mi) -1
其中, TSC表示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Xi、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贸易特化系数介于-1和1之间, 从-1到1的上升运动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变化过程, 从1到-1的下降运动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过程。
如果高级贸易部门贸易特化系数呈上升趋势, 且低级贸易部门贸易特化系数呈下降趋势, 即可得出该国的贸易结构呈优化趋势的结论。
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贸易结构, 即指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是在一段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 包括十类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SITC0) , 饮料及烟类 (SITC1) ,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SITC2) ,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SITC3) , 动植物油脂及油 (SITC4) ,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SITC5) ,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SITC6) , 机械和运输设备 (SITC7) , 杂项制品 (SITC8) ,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SITC9) 。本文将SITC1、2、3和4类确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 SITC0、6和8类确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SITC5和7类确定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 SITC9类未分类。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数据库整理计算
图2显示20102011年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走势。
1.从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趋势来看, 整体走势平稳, 但在2010年第三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出现相对较大的波动, 说明我国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减少。
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在此期间波动上升, 尤其是在2010年年初有明显地升降。但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普遍技术含量较低, 缺乏创新和自主品牌, 竞争力不强。
3.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在整个区间波动幅度不明显, 基本呈直线上升的态势, 但上升缓慢,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还要依靠从国外引进。
通过图2所描述的三类商品贸易特化系数的走势可以推断, 汇率波动对基于SITC标准进行分类的产品出口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其影响程度按汇率波动系数的大小依次为资源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减少我国大部分资源密集型商品净出口, 增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净出口, 人民币升值对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比较复杂, 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效果明显。
四、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02011年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和进出口商品贸易特化系数的月度数据,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选择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指标, 是由于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过贸易权重的几何加权, 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的影响, 因而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
(一) 变量的平稳性及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分别用TSC01、TSC02、TSC03来代表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将实际有效汇率取对数记为LNR。采用ADF检验方法对TSC01、TSC02、TSC03和LNR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实际有效汇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对数值的ADF检验都大于5%的临界值, 因而这四类数据是不平稳的, 存在单位根;而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5%临界值, 说明这四类数据的一阶差分平稳, 不存在单位根。
分别检验变量LNR和TSC01、TSC02、TSC03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估计LNR和TSC01、LNR和TSC02、LNR和TSC03三个方程并得到残差, 然后对这些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LNR和TSC01、LNR和TSC02以及LNR和TSC03之间分别存在着协整关系, 这表明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注:**和***分别表示5%和1%临界值水平。
(二) 估计结果与分析
分别对TSC01、TSC02和TSC03三个变量进行回归, 得到下列方程:
由以上方程可以看出, 实际有效汇率与资源密集型商品呈反向变化, 即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 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减小1.5636%, 我国资源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减弱;而实际有效汇率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同向变动, 即实际有效汇率每增加1%,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特化系数将分别增加0.0149%和0.0164%, 汇率上升则这两类商品竞争力将增强。
实证结论与2010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三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走势相吻合。可以证明人民币升值将会使我国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减少,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增加, 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五、对策建议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人民币适度升值, 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目前, 应在正确认识人民币升值的基础上,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由互补型转变为竞争型。
第一, 将人民币汇率改革看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人民币汇率浮动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人民币汇率改革应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增强人民币的弹性, 使人民币汇率真正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第二, 由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以美元结算为主, 在应对汇率波动造成的汇兑损失及出口风险时, 要积极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契机, 如减少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 增加资源能源类产品的进口, 既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 又能节约能源, 对我国自然资源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第三, 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 增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保持其国际市场份额。利用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及其土地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 加快产业梯度转移, 将东部沿海等地的传统出口型生产制造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参考文献
[1]冯正强, 杨晓霞.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 2007 (4) .
[2]田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9) .
[3]费代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 2008 (1) .
[4]王鹰.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廖洪浩.中国转型时期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分析[D], 重庆大学, 2006.
[6]汪林.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结构互动关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4) .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2篇
关键词:ARGARCH模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率;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0805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MB Exchange Rate and Its Volatility on the Import and
XU Ke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By using ARGARCH model, cointergration test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we studied China ’s monthly data provided by the China Customs Bureau of export and import with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Japan, USA, European Union(EU), Korea and Hong Kong from Jan. 2001 to Jun. 2010. We investigated both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impact on China ’s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amount with these six main trade partners 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nd its volatility, and compared these effects between different partners. It is shown that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has longterm negative relation with export data with most main trade partners, while no evidence of positive relations are found, which means that the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with these trade partners will decrease as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goes up.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can make different longterm effects. View from shortterm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can launch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trade with EU, Hong Kong and ASEAN and a positive impact on import with Korea, while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may cause a positive impact on part of these main trade partners.
Key words:ARGARCH model;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export and import
1 引言
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它的变化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都有广泛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理论假设、波动性衡量方法、样本期和实证技术等研究手段的不同,理论分析的结论往往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对实际汇率同贸易相互影响关系问题,我们对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调研如下:
(1)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贸易存在影响。Chou[1]分析了1981~1996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的多边贸易、部门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总量、制造业及矿业出口有不利影响,而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有正面影响。曹阳[2]利用1980~2004年的数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长期看,随着汇率波动率的增加,我国的出口量会减少,而进口量则会增加,而短期中汇率波动率的增加对贸易影响不大。BahmaniOskooee[3]采用EG两步法研究了中东国家真实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证明实际汇率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Arize[4]通过对13个发展中国家汇率和贸易数据的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每个国家的出口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邹吉华[5]使用ARCH模型导出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条件方差度量汇率波动,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估测了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汇率波动的影响有正有负。李海菠[6]使用1973~2001年度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赵蓉彬[7]依据1950~2001年我国进出口额和汇率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实际汇率与进出口有很显著的协整关系,人民币贬值对出口影响程度要大于对进口的影响,认为汇率可以作为调控国际收支的有效政策工具。辜岚[8]利用中国1997~2004年实际汇率波动与双边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和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因此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整体贸易收支产生负面影响。
许可: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影响研究Vol.31, No.3 预测 2012年第3期(2)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不存在长期显著影响。早期Miles[9]等人研究了14个国家货币贬值和贸易收支之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贬值不能改善贸易收支,贬值只是引起组合资产中货币和债券比例发生改变,而不会引起组合价值大小发生变化。Aristotelous[10]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1889~1999年汇率波动、汇率制度对英国对美国出口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说明汇率波动对英国和美国的双边出口量没有显著的影响。汇率制度的选择不是影响贸易量的决定性因素。Rahman[11]对美国1973~199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发现,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对美国贸易收支并没有长期的影响关系。谢建国[12]等运用协整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从1978~2000年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人民币汇率贬值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并进而提出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最根本的手段,即短期控制国内需求,长期增加国内供给。Daly[13]全面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认为汇率波动率变化对外贸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二者发生概率一样。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3篇
中国经历了连续20年的贸易顺差, 在国际经济市场上既被誉为“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成功故事”同样也面临着“中国顺差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指责。近年来, 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美与中欧双边贸易均呈现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趋势, 市场持续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汇率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规避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2 理论基础
一般而言, 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从以下两个理论层面来分析:
一是汇率平均水平的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贬值促进出口, 改善国际收支;而升值使出口下降, 从而恶化国际收支。J曲线效应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解释, 即: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 该国贸易收支及经常帐户收支状况一般并不能立即改善或恶化, 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原因是一国货币贬值最初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 进口和出口的贸易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但由于汇率的改变, 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 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 从而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是顺差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 这一状况开始发生改变, 进口商品逐渐减少, 出口商品逐渐增加, 使经常项目收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从而改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这一变化过程会维持一段时间, 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是具有“时滞”效应的。
二是汇率波动剧烈程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汇率波动会增加与国际贸易相关的风险, 而经济学中假设厂商是风险厌恶者, 因此汇率波动会对削弱国际贸易流量。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中国经济生活的一系列调整, 尤其是将直接导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 从而影响到由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总体进出口贸易, 继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我国2000年到2010年底的汇率月度数据和中国净出口贸易总额月度数据研究汇率如何影响一国总的商品进出口或一国贸易收支。
3 汇率如何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
人民币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性因素源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属于出口导向型国家, 经济较快增长伴随着出口的高速增长, 此时出口增加往往超过进口增加, 所以我国的汇率长期是下降趋势。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国内外投资者由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看好投资前景, 导致外国对本国投资的增加,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降, 本币升值。最后, 我国的GDP增长也有利于人民币趋于坚挺。
我国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 变化相对平稳。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21日发布公告称, 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人民约升值2.01%。这意味着,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长期固定的现象已经结束, 中国进出口贸易面临需要不断适应结构调整的问题。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也就是人民币在小幅升值中, 这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企业有很大压力。
人民币升值消息的公布, 在国内和国际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其中的焦点中国进出口贸易收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此采用2005年到2010年的汇率变动更有参考意义:由我国2005年到2010年人民币汇率季度数据反映了汇率的走势:从2005年一季度的一单位美元兑换8.276单位人民币到2010年四季度的一单位美元兑换6.652单位人民币, 这期间是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 (2008年底到2009年底, 由于金融危机, 汇率保持平稳走势, 在6.897到6.828区间变动)
决定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实际价格。出口商品的价格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受到人民币汇率影响。汇率的升值或贬值会直接传导到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上, 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国际市场同类商品价格差额大小影响外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小, 进而影响进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
为了研究汇率变动和出口贸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采用2005~2010年间的数据, 用Eviews6进行了经典线性回归, 得出以下结果:
EXPORT表示出口贸易额, EXCHANGE表示汇率。由回归结果可知汇率变动和出口显著相关, 汇率每下降1单位, 出口正向变动84851676单位, 即出口的汇率弹性为84851676。而且由T统计量值说明单个变量显著, 判定系数R2=0.858908以及修正判定系数Adj R2=0.836630的值说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优度高, F统计量值为38.55458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由回归结果, 可以知道中国2005年汇改以来, 汇率的下降即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持续升值并没有理论上的出口减少, 而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增加。这是因为除了汇率以外,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 比如国家政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跨国公司的投资、国内市场的饱和程度、进出口产品的类型和世界上目前市场的行情等也会影响。
由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2005~2010年人民币持续升值, 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在增长。这得益于汇率变化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到2010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使得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加快:具体表现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竞争力的服装、鞋类等轻工业出口减少, 以科技含量高为主要特征的机电产品增势强劲。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从2005年的183217.4亿元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 增长幅度达117.219%, 服装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1398958.6万美元到2010年的3599597.7万美元, 增幅只有157.306%;而机电类出口总额2005年到2010年从8543106.2万美元增长至26580899.4万美元, 增幅达到211.139%。
为了研究机电类出口额受汇率下降的影响, 采用2005~2010年机电类出口额的季度的数据, 用Eviews6进行了经典线性回归, 得出以下结果:
EXPORT (机电类) =2.83E+08-28755262EXCHANGE
EXPORT (机电类) 表示机电类出口贸易额, EXCHANGE表示汇率。由回归结果可知汇率变动和出口显著相关, 汇率每下降1单位, 出口正向变动28755262单位。而且由T统计量值说明单个变量显著, 判定系数R2=0.674309以及修正判定系数Adj R2=0.659505的值说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优度高, F统计量值为45.54869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由回归结果, 可以知道中国2005~2010年汇率下降, 机电类出口额一直在增加。
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有降低了企业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成本, 因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国内对国外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 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这对改造中国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形成新兴产业起着重要作用。同样也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使用效率, 整体产业结构的改善。
汇改以来, 汇率变动在改善贸易失衡、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等方面的影响日渐显现。与此同时,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优化:纺织、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能源性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下降, 机电产品出口呈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部分不具竞争力行业会逐步衰退。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 出现服装、鞋类等我国传统出口行业的企业部分倒闭、退出市场, 并引发行业内加速整合的情况。由此看来,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效应。然而, 从长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结构升级, 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
4 政策建议
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 如何去缓解这种负面影响呢?
其一, 我们要努力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同时, 也要注重自主产品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通过在进出口两方面的努力来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其二, 根据市场需求, 整合落后的传统产业, 淘汰夕阳产业。通过市场和政府双重机制, 采取激励措施来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同时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和扩张, 促进经济向集约型转变。
其三, .坚持渐进的、可控的人民币汇改政策, 消除经济运行风险。在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继续扩大浮动区间的基础上, 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保持人民币合理、稳步、适度升值, 保持汇率政策的自主性。
其四, 不断完善中国的汇率改革机制, 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稳定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加均衡和持久, 中国需要有效控制汇率以保证国际收支、出口量的稳定。通过对汇率机制的不断完善, 能够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使经济能够在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经济环境中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 袤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梁琦, 徐原.汇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论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J].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第4篇
关键词:汇率,经济增长,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
一、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
名义汇率是指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梅实际汇率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国内外价格水平后得到,反映了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学家认为真正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是实际汇率。
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桥梁——汇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图1给出了1978-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各自的发展趋势,图中显示出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从总的趋势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同向相关性还是占主导地位。
二、人民币汇率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为:劳动力(L),资本(K),技术水平(A),但是还是有很多间接影响因素,在开放经济下汇率就是核心因素之一。
1.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图l的关于1978-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显示出两者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然而,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必须通过因果检验来判断究竟是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促使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导致实际汇率贬值。作者利用图1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滞后阶数为一年,检验结果见下表: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O.32,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可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实际汇率的格兰杰成因。
对于实际汇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44,表明至少在95.60/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实际汇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成因,这意味着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确实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图1中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较强的相关性,反映的是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正向因果效应,而不是经济增长引致实际汇率贬值的逆向因果关系。
2.克鲁格曼的“汇率无关紧要”说
有关汇率对经济的影响,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000)则意识到汇率波动与宏观经济表现的不相关现象,并在其著作《汇率的不稳定性》一书中提出了“汇率无关紧要”命题。在书中,为了论证汇率稳定与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克鲁格曼比较了德国和美国的产出变化与马克和美元之间汇率变化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相关性。这表明汇率与现实经济之间存在着一道隔阂,他用“因市定价”和“沉淀成本模型”来解释汇率与现实经济之间的这种隔离。
克鲁格曼的结论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完全一体化(意味著汇率不可能是稳定的),以及汇率与现实经济之间的隔离,同时内部均衡又重要于外部均衡,因此汇率即使不稳定也是不重要的。既然汇率(外部价格)变化相对于内部价格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没有必要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而牺牲国内价格的稳定。
然而,“汇率无关紧要”说是否适合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呢?由于克鲁格曼进行分析的对象都是发达国家的数据和情况,因此不具有世界经济的普遍适合性。事实上,对于事实固定汇率制度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汇率并不像发达国家中一样影响渺小,而是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变量。
三、经济增长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分析
1.“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从生产率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其基本思想来自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各自在1964年发表的论文。该理论认为当一国经济增长速度在较长期内高于对比国时,该国可贸易品生产部门相对不可贸易品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幅度往往也会高于对比国,这使得该国相对于对比国的实际汇率往往会出现升值趋势。
《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假说及其经验证据》(卢锋、韩晓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一文中不仅介绍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理论内容,讨论相关变量度量数据和经验研究文献,并且利用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考查其主要经验证据并给以分析和评估。
2.克鲁格曼的“贸易差额与汇率”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和鲍德温(Baldwirl)于1987年提出了一个简单但是具有一般性的模型。
考虑世界上只包括美国和另一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各生产一种产品,此产品及用于本国消费,也用于出口。令其他国家的产出是计价单位,定义p为美国产品的相对价格。首先我们假设充分就业,因此美国生产一个固定的产出y,国外生产y*。美国的支出用美国生产的产品表示为a,则a*是用国外产品表示国外支出,那么就有:
pa+a*=py+y*(1)
根据会计恒等式,贸易差额等于收入超过支出的部分,因此买美国贸易差额为:t=y-a(2)
如图2所示,横轴是美国真实支出水平a,纵轴是美国产出的相对价格p,TT是一条等贸易差额线,即与某个给定贸易差额相一致的点的轨迹,反映了不管相对价格如何,贸易差额都等于收入减去支出,即(2)式。直线UU代表美国产品市场出清的点。如果美国居民在美国产品上的边际支出倾向高于其他国家的居民在美国产品上的边际支出倾向,则UU直线斜率为正。
美国贸易赤字下降的同时,美国产品的相对价格p也必然下降。美国真实支出的相对价格也必然下降。但是在以下情况,如图3,相对价格不会发生调整:如果外国(例如中国)产出y*增加,使得UU直线向上移。因此,如果其他国家没有过剩生产能力,就可能发生美国产出下降而没有任何真实贬值的情况。(如图3)
四、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评析
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成为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这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有利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会对汇率进行调节,从而使人民币汇流处不至于大幅度低估或高估,这样就有利于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从而最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第二,这种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央银行集中了庞大的外汇储备,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国有银行的国际信用等级,使中国的金融系统走向强壮。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中国经济的总体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不利影响。第二,人民币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使得中央银行手中以美元资产为主要形式的外汇储面临较大风险。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5篇
(一) 模型的建立
本文构建如下动态面板模型:
以上模型中 (1) 和 (3) 是动态面板的基本模型; (2) 和 (4) 为加入解释变量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的模型。其中, ex、imp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 fdi、gdp分别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 e为汇率, η、μ分别代表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和各区域横截面个体, t=1, 2t代表样本年度。
(二) 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来源于BIS (国际清算银行) 所公布的名义有效汇率, 年度数据为经过月度平均处理。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FDI、进出口贸易数据均来自中经网数据库及各期《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所采用数据区间为19962011年。为了比较人民币有效汇率、FDI对不同地区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 本文分别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归类后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省、市、自治区作为横截面单元, 从而形成19962011年的两种、四组面板数据。
二、模型估计分析
本文根据Arellano-Bond估计原理, 使用软件STATA12.0对模型 (1) 到 (4) 进行GMM估计。表1至表3为动态面板模型 (1) 至 (4) 的GMM两步法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L1、L2表示各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值;最后两行分别表示sargan检验结果的p值和Arellano-Bond检验残差是否存在二阶自相关的p值, 下同。
从表1出口的基本动态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 还是各区域, 前期出口越多, 当期出口也越多;FDI的中部系数为正, 表明FDI对中部地区的出口具有创造效应。汇率对出口的影响为负, 这和传统理论相符。各地区经济规模即GDP与出口呈正相关关系, 但从系数上看, 东部地区的系数明显高于中西部, 这主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相关。
表2为加入解释变量滞后项后的估计结果, 前期出口对当期出口的影响仍然是正的, 除中部地区外, 均是显著的。当期FDI对出口具有创造效应, 同时东部的系数要高于全国系数。人民币有效汇率当期值对出口的影响, 除中部地区外均是负的, 但汇率滞后一期的值为正数, 此时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反而有利于出口, 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并不相符。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各期的系数较小, 表明中国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并不敏感。经济规模的影响情况和基本模型大致相同。同时发现中部地区的各项数据几乎都不显著, 这有可能存在数据统计等问题。
表3是进口动态面板基本模型的估计结果。各地区上一年度进口对当期进口的影响显著为正。FDI对进口具有促进作用, 因为外商来华投资时, 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从而拉动当年的进口。从系数上看, FDI对进口的促进作用, 东部地区显著, 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而汇率对进口影响均显著为负且系数较小, 表明中国进口对汇率也并不敏感。GDP对进口具有拉动作用, 经济规模越大, 进口需求越高。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首先, 前期进出口与当期进出口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前期进出口越高, 当期进出口也越高, 表明进出口影响因素作用的滞后性。其次, 当期FDI对出口具有创造效应, FDI流入越多, 出口越多;加入解释变量滞后项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这种创造效应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其中东部地区的创造效应最大。当期FDI对进口具有促进作用, 且存在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较小, 中部和西部大致相同。再次, 人民币有效汇率当期值和滞后一期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均是负的, 而滞后两期对进出口的影响均转为正的, 但从系数上看, 东部地区进出口对汇率敏感性要大于中、西部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更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 而总体来看,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并不大。最后, 进出口与各地区经济规模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经济规模越大, 进出口的规模也越大。
由以上结论可以看出,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不敏感, 因此国际社会指责人民币汇率低估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并频频施压人民币升值, 试图减少中国贸易顺差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而从以上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投资收益率低是其FDI流入较少, 进出口贸易不发达的主要因素。因此, 通过各种政策,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水平、劳动者素质, 吸引FDI流入, 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的同时, 推进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逐渐缩小区域差异, 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6—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 建立动态面板模型, 使用Arellano-Bond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法, 将人民币汇率、FDI对进出口的影响纳入同一分析框架, 考察人民币有效汇率、FDI对进口贸易影响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受其前期值的影响;FDI当期值对进出口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FDI滞后项对区域影响各异;总体上看, 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影响不大。
关键词:FDI,人民币,有效汇率,进出口贸易,广义矩估计
参考文献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6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电产品贸易,马歇尔-勒纳条件,反J曲线效应
一、引言
中国与东盟借助地理上的毗邻优势, 贸易关系十分密切。机电产业一直是双方重点发展的行业, 其贸易规模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关税优惠政策下得以迅速扩大。在国际贸易中, 汇率一直担当一国进行对外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调节工具和衡量指标, 自我国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措施全面拉开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序幕, 在我国货币监管当局面临巨大压力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升值走势, 但与中国整体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现状不同的是, 机电产品作为中国—东盟贸易额占比最大的贸易类别却显示出逆差水平。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猜想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逆差产生符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验证此假设对得出的结论寻找合理解释。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验证汇率与贸易额之间存在的关系, 同时考虑1994年汇率市场化改革序幕的开启, 故选择1994-2013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本章样本构成, 采用人民币兑东盟六国实际加权汇率从具体值分析、综合分析两个角度借助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进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描述性统计研究。
(一) 实际加权汇率与贸易进出口额的具体值分析
参照IMF测算实际有效汇率的方法, 将人民币兑东盟六国实际加权汇率换算成以1994年为基期的汇率指数, 结合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趋势绘制成图1。
由图1可以发现, 实际加权平均汇率指数变动情况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走势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从出口角度看, 当人民币实际加权汇率贬值时, 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态势更为明显, 与之相反, 当汇率升值时, 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力度被削减, 近两年贸易方式的转变同样加强其增长趋势, 于2011年开始出口贸易额增长水平高于进口贸易额, 逐步扭转贸易逆差态势;从进口角度看, 1994-1998年当人民币汇率处于贬值状态时, 进口额增长除了受到1994年汇改力度的短暂提升之外, 于1995年起处于较低水平, 1998-2000年间人民币汇率呈现小幅升值, 进口额增长率出现上升走势, 2000-2008年间汇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波动, 进口额增长率随之持续下降, 并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催化下出现负增长, 之后汇率的显著升值使得进口额恢复之前的增长态势, 2013年的负增长主要考虑贸易方式由加工型向一般型转变所导致。
(二) 实际加权汇率与贸易比值的综合分析
结合人民币兑东盟六国实际加权汇率与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比值的变化趋势绘制成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1994-2000年前后, 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呈波动下降趋势, 实际加权汇率在这段时间内呈现出贬值趋势, 与贸易收支表现为一致的走势;2000-2006年间, 贸易收支与实际加权汇率均下降, 相互间扭转为正相关关系;2006-2013年, 贸易收支与实际加权汇率均上升正相关关系仍然持续进行。
综合具体值分析和综合分析两个角度的研究, 可以认为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对本文研究具有准确度和代表性, 后文将对其与双边贸易额的关系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
在证实了人民币兑东盟六国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在研究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中的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解释意义之后, 本文将利用Eviews 6.0经济计量软件, 将东盟六国捆绑为一个经济体研究人民币兑东盟六国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市场化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长均衡效应。
(一)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选取1994-2013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 由于双边机电产品贸易额的大小与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中国 (东盟六国) GDP能够反映中国 (东盟六国) 出口的供给力量, 中国 (东盟六国) 进口的需求力量, 因此兼顾时间序列的消除异方差目标, 将中国—东盟六国机电产品历年出口总贸易额、进口总贸易额、贸易收支的对数形式LNEXSUM、LNIMSUM、LNBUM作为被解释变量, 选取的汇率形式——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的对数形式INREERCIND以及中国GDP和东盟六国GDP的对数形式INGDPCHINA、INGDPSUM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出口总贸易额、进口总贸易额与贸易收支数据通过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商品目进行收集并经相关计算得出, 第三种汇率数据来源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统计局、国际清算银行官方网站。
(二) 计量模型的设定
参考前文讨论的变量序列, 选用以下影响进出口贸易额的变量进行建模:
(三) 协整检验
经单位根检验, 发现LNEXSUM、LNIMSUM、LNBUM、INREERCIND、INGDPCHINA、INGDPSUM六个变量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 而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即LNEXSUM、LNIMSUM、LNBUM、INREERCIND、INGDPCHINA、INGDPSUM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来对本文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1. 出口额分析。
选取公式1, 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模型包含的四个变量LNEXSUM、LNREERCIND、LNGDPCHINA、LNGDPSUM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将滞后阶数定为“1, 1”, 即滞后一阶。在这里选取迹统计量结果认为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结果分析: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出口额对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水平表现出的弹性为0.883942, 即人民币兑东盟六国货币升值1%, 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提高0.883942%。这与理论预期产生分歧, 原因在于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出口需求弹性不足, 同时加工贸易商获得进口原材料等商品的成本优势而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劣势, 使出口贸易额得到提升。
中国GDP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系数为-2.515503, 而东盟六国整体GDP之和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系数为1.075551, 这代表中国GDP和东盟六国GDP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上涨1%, 将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产生2.515503%的负向影响和1.075551%的正向影响, 说明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进口贸易收支主要受到我国出口需求层面的促进和出口供给层面的阻碍作用, 其中我国GDP的阻碍影响程度更大些。
2. 进口额分析。
选取公式2, 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模型包含的四个变量LNIMSUM、LNREERCIND、LNGDPCHINA、LNGDPSUM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将滞后阶数定为“1, 1”, 即滞后一阶。在这里选取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结果认为存在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
结果分析: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水平的弹性为0.797089, 即人民币兑东盟六国货币升值1%, 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额提高0.797089%[40]。这与理论预期一致, 说明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贸易进口需求富有弹性, 国外价格的相对降低导致贸易量的增加, 从而实现进口贸易额的增长, 但系数值保持在较小水平也说明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对双边机电产品进口贸易相对有限的影响程度。
中国GDP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额的影响系数为-3.296036, 而东盟六国整体GDP之和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系数为2.705029, 这代表中国GDP和东盟六国GD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上涨1%, 将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产生3.296036%的负向影响和2.705029%的正向影响, 说明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进口贸易收支主要受到我国进口供给层面的促进和进口需求层面的阻碍作用, 其中我国GDP的阻碍影响程度更大些。
3. 贸易收支比值分析。
选取公式3, 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模型包含的四个变量LNBUM、INREERCIND、INGDPCHINA、INGDPSUM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将滞后阶数定为“1, 1”, 即滞后一阶。这里选取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结果认为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
结果分析: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对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水平的弹性为-0.328914, 即人民币兑东盟六国货币贬值1%, 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改善0.328914%, 也就是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贸易逆差将减少0.328914%。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有此可见人民币兑东盟六国实际加权平均汇率水平对双边机电产品贸易收支具有符合理论预期的影响系数, 但由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走势伴随着双边机电产品贸易进口额增长规模的缩减, 并于2013年扭转长期以来贸易逆差的局面。
中国GDP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系数为1.087332, 而东盟六国整体GDP之和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系数为-1.371720, 这代表中国GDP和东盟六国GDP上涨1%, 将分别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产生1.087332%的正向影响和1.371720%的负向影响, 说明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进口贸易收支主要受到我国进口需求层面 (出口供给层面) 的促进和出口需求层面 (进口供给层面) 的阻碍作用。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两大结论:
(一) 我国与东盟的GDP水平对双边贸易规模产生不同影响
在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出口额模型中, 中国对东盟贸易的出口与中国GDP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与东盟六国GDP之和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证明双边贸易出口额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出口需求方力量的正向影响和出口供给方力量的负向作用, 东盟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有利于双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进行;在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进口额模型中, 中国对东盟贸易的进口同样与中国GDP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与东盟六国GDP之和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证明双边贸易进口额的发展更多地受到进口需求方力量的负向影响和进口供给方力量的正向作用, 东盟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同样有利于双边机电产品进口贸易的进行;在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收支模型中, 中国对东盟贸易收支与中国GDP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与东盟六国GDP之和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证明双边贸易收支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我国进口需求层面 (出口供给层面) 的促进和出口需求层面 (进口供给层面) 的阻碍作用, 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有利于改善机电产品双边贸易收支水平。以上三个模型受到双边贸易实体的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均大于正向效应。
(二)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走势是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规模的重要因素
中国与东盟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进口额、贸易收支都受到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市场化较大的影响:出口额与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呈与理论预期不同的同方向变动, 说明人民币升值能够促进中国对东盟的出口, 与传统经济学理论预期不符;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呈同方向变动, 说明人民币升值促进我国从东盟六国的进口额增加, 从另一角度考虑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向东盟进口机电产品贸易额的促进作用可以发现, 随着这几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成本的进一步上涨, 许多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的低端制造业已经慢慢从中国转向东盟, 许多中国的主要出口产业现在需要转变为向东盟国家进口获得;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呈反方向变动, 说明人民币汇率的提高虽然同时导致双边机电产品的出口与进口贸易规模扩展, 但进口贸易额的增加程度远胜于出口贸易额, 可以判断它们之间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 并且存在反J曲线效应, 因此说明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减少我国经常项顺差在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大背景下具有理论可行性。
人民币实际加权平均汇率与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逆差有重要联系, 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是造成我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长期逆差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容忽视的是, 存在相关制约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效应影响的因素, 比如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多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 出口需求缺乏弹性, 价格的上涨并未导致贸易量的降低, 反而在双边经济体国家竞争实力加强的促动下使出口额获得上涨态势, 且双边产品贸易多为加工贸易, 升值由于减少进口商的原材料成本, 变相增加再加工、再生产的出口贸易规模。
四、优化双边机电产品贸易现状的政策建议
由于本文的实证结论既肯定汇率市场化变动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产生影响的显著性, 又承认制约汇率影响贸易收支相关因素的存在性, 因此本章具体将从汇率视角和非汇率视角两大方面提出优化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 汇率视角
1. 调整人民币汇率, 改善机电产品贸易收支水平。
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的主要来源于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 长期以往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代工模式的脱离, 因此, 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汇率调控手段, 保障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前提下扭转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态势, 建立一定范围内的健康波动、升贬相间的模式, 从汇率市场化角度支持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发展。
2.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仍较低, 当前汇率的稳定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动调节, 未来我国外汇监管当局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通过完善汇率决定基础、促进外汇市场健康运行、提高汇率变动灵活性等方面从根本上为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提供动力。
3. 实行人民币区域结算,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与东盟日益密切的机电产品贸易往来为人民币逐步成为双边贸易结算货币打下夯实的基础,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道路。具体的, 我国应大力开展双边银行间的沟通合作业务, 建立和完善便于国外进出口贸易商使用的人民币跨境银行结算系统, , 并建立人民币回流渠道, 通过鼓励东盟企业在对华直接投资中的人民币使用和允许人民币作为东盟国家清偿我国债务的使用货币等方式, 实现货币有效回流, 最终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清算联盟。
(二) 非汇率视角
1. 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一方面, 中国与东盟应该赋予微观企业作为扩大双边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 对出口企业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从法律上实现“走出去”;另一方面, 应充分激励企业间的联动机制, 技术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带动实力较弱的企业逐步从机电产品通用部件和劳动密集型工序上向机电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上进行转移, 从战略上实现“走出去”。
2. 积极扩大内需, 转变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模式。
机电产品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证实, 积极扩大内需, 转变进出口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内需的扩大, 离不开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 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减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 收入水平的改善进一步需要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 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消费需求, 促进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
3. 促进产业升级,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浅析 第7篇
1 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是根本原因。
从国民经济恒等式:X-M= (S-I) + (T-G) , 即一国经常账户差额等于其国内个人净储蓄加上财政余额来看, 美国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为储蓄投资失衡、财政赤字和过度消费。自2001年以来, 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同时, 美国的超低利率政策也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 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 提高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从财政赤字来看,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庞大军事费用对美国来讲是额外的大开支, 再加上实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赤字财政政策, 一方面, 减税带来的消费增长和政府开支增加, 助长了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巨额财政赤字加上利率上升, 会导致外资流入、美元升值, 从而加剧了经常账户逆差。
(2) 中国的加工贸易方式扩大了中美贸易顺差。
我国出口贸易的55%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随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将处于标准化阶段的制造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即美国、日本从事研发、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 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和技术设备;中国大陆等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 进行加工装配后以中国名义向欧美出口。而美国采用原产地的计量方法, 将工贸易出口额都记在出口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放大了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数量。
(3) 美国对华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 对美“返销”直接导致美中贸易逆差扩大。
从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现状来看, 美国在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2009年,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400多亿美元, 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 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
(4) 美国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政策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近几年, 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 美国为了维持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遏制中国经济和军事的快速发展, 对中国采取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遏制战略。从贸易来讲, 中美两国经济结构是互补型, 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主要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廉, 而美国最大优势在于其产品的高技术含量, 美国政府为遏制中国, 对出口中国的军品和军民两用品以及高科技产品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 导致美国对华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 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所在。
2 人民币升值不能缩小中美贸易顺差
由此可见, 近年来, 中美双边贸易平衡的问题, 特别是美国所说的对华贸易巨额逆差的问题, 并不是人民币汇率所造成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而在对外贸易中, 我国并不追求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 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进出口基本平衡。而现实情况是, 中国有着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这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 并且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这就导致美国必然会从中国大量的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生产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 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看需求甚低, 这也就造成了中美贸易的长期逆差现象。因此, 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而且单纯依靠大幅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影响。
3 政策建议
(1) 调整贸易商品结构, 改变贸易增长模式。
目前, 我国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业环节上, 国内增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我国应鼓励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 走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 开展自主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完善售后服务和培养自主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等, 将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 突破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现状, 是缩减中美贸易失衡的一条有效出路。
(2) 合理引导外资, 提高外资利用率。
目前, 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入我国第二产业, 附加值低, 外资利用效率不高, 应适当控制其投资规模。同时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 从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3) 扩大国内需求, 降低我国对美国的依赖度。
解决我国内需问题, 首先,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储蓄率, 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次, 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降低储蓄率;再次, 要建立通畅的金融多元化的渠道, 建立并完善竞争性信贷市场, 变国内过剩储蓄为国内消费, 以带动进口增加, 平衡国际收支。
(4) 分散压力, 引导人民币汇率合理波动。
首先, 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 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汇制。建议逐步取消经常项下居民和企业的用汇限制, 有条件放宽“走出去”的外汇管制, 提高我国外汇资金的利用效率, 主动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因为在较小的浮动区间和强升值预期下, 可能形成汇率单边上升的趋势, 而在较大的浮动区间内, 汇率存在双向走势, 使投机风险成本增大。最后, 把握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 打破市场上可测算的升值预期, 加大热钱流入的投机成本。另外要加强对境外热钱的流入监控, 防止一些境外投机性资金假借贸易或投资等渠道变相流入。
4 结论
在对外贸易中, 贸易摩擦是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代价, 我们需要在政策方面作出正确反应, 改善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从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角度发看待中美两国的贸易顺差问题, 避免出现经济的大幅震荡, 促进国际贸易收支中长期平衡。
摘要:近年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受到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图从贸易角度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并对相应的对策建议做一些探索。
人民币汇率与美中贸易逆差关系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逆差,人民币,汇率
一、引言
美国凭借其强势的货币地位、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 一直是世界经济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 因此美国的贸易收支平衡状况对国际经济平衡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 美国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状况就一直延续至今, 并且呈现逆差数据不断上升的趋势。最近几年来美国的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从1992年的392.12亿元发展至2009年, 已经接近4000亿美元, 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为了缩减逆差金额, 改善贸易收支情况, 美国政府打算通过“货币汇率”这一渠道对贸易往来国进行严格的限制, 减少美国进口, 平衡国际收支, 而经济实力快速崛起的中国首当其冲成为美国政府攻击的目标。2010年9月末, 美国众议院经商议通过法案, 将采取征收反补贴税的方式对“货币低估”国家进行进口商品限制, 并且提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存在严重低估, 强烈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进程, 甚至建议将中国定义为“汇率操纵国”。
实际上, 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经超过21%。在人民币如此大幅度升值的环境下, 美中贸易收支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呢?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究竟是不是影响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最重要原因?接下来, 我们将通过简单的模型验证。
二、人民币汇率与美国贸易逆差的关系
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国家关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汇率、进出口产品类型和当前国际市场行情甚至包括跨国公司的投资与生产等。
由于贸易逆差是由进口和出口两方面数据共同决定, 因此我们将分开验证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商品与服务贸易进、出口变化的影响。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美国进口需求仅仅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 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 IMus表示美国从中国的进口 (单位:百万美元) , Yus表示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美元) , R代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率, A、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对等式 (1) 进行对数处理得到等式 (2)
由于模型中美国从中国的商品进口 (lnIMus) 和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Yus) 等变量都是时间序列。为预防“伪回归”, 避免分析结果存在失真现象, 在进行参数估计之前, 要对所有变量进行检验以确定是否平稳。如果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单位根, 那么继续观察其一阶差分序列、二阶差分序列等是否平稳。根据上述思想, 这里我们借助Eviews6.0软件采用ADF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 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分析可知:在显著性水平是10%的条件下, 上述变量的零阶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后,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显示出平稳性。
注:*, **和***分别表示在1%, 5%和10%检验水平下的检验结果;△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 △△表示变量的二阶差分。
由上述检验得知, 变量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这里我们采用因格尔格兰杰两步法来检验以下两组方程 (3) 和 (4) 的残差序列是否稳定。首先对以下两列方程分别进行OLS回归分析, 用字母u1、u2分别表示方程的残差序列, 并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各方程的残差序列检验值均小于其临界值, 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IMus、lnYus和lnR之间是协整的, lnEXus、lnYch和lnR之间也是协整的。接下来我们将采用Granger检验验证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主要观察人民币汇率变化率和美国从中国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口金额的相关关系, 考虑到汇率变化对于商品的贸易可能会有长时期的时滞效应, 因此检验过程中的滞后期我们分别选择1、2和3,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检验我们得知, 除了滞后期是3期的情况以外, 我们都不能拒绝lnIMus不是R的原因;无论滞后期是1期、3期还是6期, 我们也不能拒绝R不是lnIMus的原因。这说明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口数量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人民币汇率也不是导致美国进口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从模型分析和实际验证得出结论:人民币升值对美国贸易逆差状况的改善并不存在积极的效果, 人民币汇率与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并不存在显著联系。
三、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提防美国“汇率”陷阱
既然巨额的贸易逆差并不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所产生的, 那么美国不断鼓吹人民币升值的真正原因究竟为何?瞿孝升 (2006) 曾通过剔除计价差别和转口贸易额等因素统计出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统计的数据。部分年度数据显示虽然美中贸易过程中确实存在逆差, 但是逆差数据被美国夸大了, 有些年份的贸易逆差额甚至被抬高了50%左右。
在国际经济中, 中国是持有美国国债位列前三的国家, 大量的美债被中国政府掌握, 美国担心其经济、金融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难以控制, 长此以往将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此外, 美国政府又担心中国突然减持美国国债, 造成美元地位的下降。因此, 为了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对外控制国债规模, 美国不断鼓吹人民币汇率低估, 强烈要求汇率升值, 在阻碍人民币在世界货币范围内自由兑换的同时, 维护了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稳固性。
对于中国而言, 长期持续的贸易顺差也潜在着巨大危机。一个国家贸易的顺差必然伴随着一个或多个国家贸易逆差, 这无疑会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引起人民币被动升值。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 首先, 人民币应该继续坚持汇率改革之路, 保持名义汇率稳定, 秉持“渐进性”、“可拉性”、“主动性”的原则, 主动选择汇率调整的幅度和时机。其次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 调整各种货币在“篮子”中的比重。当前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 仍然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欧元正处于低位阶段, 如果中国能够在此时增加欧元比重, 等到危机缓解或许会有可喜的收益, 同时人民币还会联合欧元牵制美元, 约束美国的霸权行为。最后, 央行可以通过实现汇率的双向波动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消除外界对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 同时有助于抑制热钱冲击, 防止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是否低估并无直接关联。美国如果要平衡本国贸易收支, 首先, 在减少本国消费和投资的同时, 应该放开对贸易往来国家, 尤其是对中国的不合理贸易限制。其次, 美国应坚持技术革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本国出口。最后, 美国需要调整跨国公司战略, 将部分加工工作转移到本国国内进行, 在减少原材料出口的同时, 增加商品成品的出口数量, 在一定程度缓解逆差情况。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 持续巨额的顺差同样潜伏危机。在人民币升值呼声不断加大的关键时刻, 汇率应该保持稳定、可控、自主的原则, 避免因外界压力盲目变化而踏入美国为中国设下的汇率陷阱, 失去对本国货币的主动控制权。
参考文献
[1]于洋.美国逆差与人民币汇率[J].中国商贸, 2011 (3) .
[2]张静怡.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 2012.
[3]瞿孝升.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4]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05 (1) .
[5]刘伟, 凌江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9) .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9篇
首先看贸易差额的变动。出口增长和持续的贸易顺差是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力量,出口减少和贸易逆差则反之;中国外经贸的2012年恰恰是以进出口“双降”和创纪录单月贸易逆差开局。
鉴于今年外部经济环境不利,接踵而来的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损害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吸纳中国大陆出口增长的能力,去年中国对欧盟、美国、加拿大出口增幅分别为14.4%、14.5%和13.7%,均低于当年中国出口总额增幅(20.3%),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长期是我国大陆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尽管预计今年全年贸易收支仍将维持顺差格局,但逆差月份可能会增多,单月逆差额已经创造了纪录。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走势将更多、更强有力地被贸易差额波动所打断,或发生一定时期的逆转。
其它热门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的波动将通过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经济基本面、初级产品行情走势、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这些因素都在预示着今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汇率将出现比较剧烈的波动。
去年,除中国外,其它几乎所有热门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都经历了两位数幅度的贬值,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概莫能外,而这些国家货币汇率去年的贬值又有着深刻的基本面因素。如印度,其独立以来持续数十年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造成了去年卢比汇率的疲软;由于能源75%依靠进口,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巨大,尽管去年经济已经明显减速,高利率对实体经济部门的“自毁”作用日益凸显,印度货币当局仍然不得不延续其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造成了其史上最长加息周期,导致实体经济部;门进一步减速,卢比汇率更加疲软,由此导致的资本外逃又给这些火上浇油。今年,尽管前两个月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回流和汇率回升,截至3月上旬,今年已有74亿美元外资流入印度股市,推动孟买证券交易所敏感指数上涨11%,但印度经济上述基本机制并未根本改变,这也就决定了印度前两个月的汇率回升和资本流入并不稳固,而是很容易逆转。而且,年初的资本流入越是规模巨大,逆转时的资本流出冲击力就越强。
由于许多热门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几年的经济繁荣直接间接源于商品牛市,今年初级产品行情不看好,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将继续下跌,进一步加大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去年,初级产品行情已经明显下跌,路透一杰富瑞大宗商品期货指数全年下跌8.3%,无论是金属还是农产品均未能幸免,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经历了10多年来最差的年景,据新边缘公司(Newedge)指数,2011年大宗商品基金平均亏损1.7%,为该指数2000年创建以来首次下跌,而2010年是上涨7%考虑到初级产品、特别是矿产产能还是在持续数年的高投资下继续快速增长,而需求正在因中国降低经济增长率目标值、延续严厉的房地产调控等因素而减速,近9年来制成品一原料比价向有利于原料的极端变动,又进一步压缩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供求关系进一步向有利于买方方向发展的大势今年不会扭转,预计今年全年大宗商品行情将维持去年的跌势。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其它热门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和汇率波动多半会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上的传染效应由此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 第10篇
一、我国汇率水平变化与中美贸易变化情况分析
(一)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阶段
自1994年1月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截止到1997年人民币汇率从8.7逐渐升值到8.27, 大体升值5%。汇率升值以后, 我国对美国出口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 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从1994年的62.8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30亿美元。1994和1995年的进口较高,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而1996年以后的进口需求的下降, 一方面与国内经济速度的下降尤其是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关系密切, 另一个方面也在于1996年以后, 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消费品市场开始出现供大于求, 企业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竞争激烈, 导致消费品市场价格下跌, 国内物价稳定使进口利润减少、增长放缓。显然, 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导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 国内价格水平仍是影响进口的最重要因素。
(二) 相对稳定的汇率阶段
1998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 一直盯住美元在8.278.35之间浮动。这一阶段, 由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市场的基础扩大了, 我国进口的绝对规模也随之增加, 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关税从15%逐年下降到2003年后的10%以下, 也刺激了进口, 使进口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根据数据显示, 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了2116.3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1629亿美元, 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 顺差达到1142亿美元。其原因在于美国价格过高抑制了进口需求, 也在于国内市场替代, 对美国商品需求小;更重要的是, 国内价格水平没有超过美国价格。这充分说明, 贸易问题与国内和国际市场即经济增长、投资需求、价格关系密切。与汇率水平变动关系不密切。
(三)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几年的实践来看, 汇率升值没有抑制我国对美国的出口, 出口反而增长很快, 尤其是担心汇率升值的2005年, 贸易不仅没有出现逆差, 而且顺差比2004年扩大了。此后, 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而与此同时, 中美贸易额亦不断增长, 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 比2007年环比增长10.5%。这再次证明汇率因素对出口的作用有限, 其他因素的作用更大。
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真正原因分析
究其根源, 中美贸易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结构方面, 全球产业贸易结构整体调整和美国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对中美贸易顺差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 中国出口贸易方式调整以及美国对华的技术出口限制, 也是使中美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而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顺差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美国之所以要求人民币升值, 其真正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方希望中国分担美国经济的调整成本
当前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为6%左右、美国的净外债占GDP的比重为25%左右, 其对美国经济的不利之处尚不明显。但其如果持续增加, 美国则难以承受, 因此美国希望减少其经常项目逆差和贸易逆差。其解决的思路之一就是美元贬值或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应该共同承担美国经济调整的成本, 他们认为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不是“美国制造”的, 而是全球储蓄过剩的结果。由此他也认为其他国家应该承担美国经济失衡的责任,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简言之, 美方希望全球共担美国经济调整的成本, 故而频频对人民币发难。美国的这种行为完全是霸权主义的表现。
(二) 美国相关利益集团存在各自的诉求
在美国,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股主要势力是美国的制造业团体和代表其利益的政客。美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 利润总额不断减少而失业率不断增长。他们将这些问题推到中国身上, 认为主要是中国的重商主义政策 (包括人民币过度低估、各种出口补贴、出口退税政策) 造成了美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中国应该为美国的制造业下滑以及失业问题负责, 由此将矛头指向中国所谓的“不公平竞争”, 指向人民币汇率。通过压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和浮动, 美国制造业团体希望借此减少失业, 政客希望借机获得选票, 政府希望借此推卸责任因此。因此, 今后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工具。
三、对策与建议
中国贸易顺差, 不可避兔的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 对于中国来说长期的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毕竞不是长久之计。一个靠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换取少量高科技设备与技术的国家,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是很难拥有贸易优势的。因此, 必须要对这种贸易不平衡进行适当的调整, 转变我们目前靠出口数量获得巨额贸易顺差的局面。这种调整需要一系列的对策:1、双边统一贸易统计标准, 修正贸易统计数据;2、提高国内收入水平, 促进内需;3、扩大关国对华服务贸易, 提高服务进口;4、增加对关投资, 提高国际贸易地位;5、大力发展科技, 走自主创新之路, 进行产业升级。
摘要:文章探讨了1994年以来各时期汇率变动对我国与美国进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的有效性, 分析了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实质, 继而对我国外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顺差,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娜《.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J].人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2]、柴晓常《.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顺差问题探析》[J].财经界, 2007 (4)
[3]、李佩林《.关于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分析与应对》[J].中国经贸, 2007 (8)
[4]、陈炳才.《我国汇率制度变化与贸易发展关系的历史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 200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