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精选6篇)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1篇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秦晓波1, 郭秀丽2(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化工学院, 辽宁沈阳11002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基

本特征。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 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恰恰是中庸之道 的精髓所在。因此, 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中庸之道;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26(2007)05-0008-03 [收稿日期] 2007-05-20 [作者简介] 秦晓波(1960-), 女, 辽宁沈阳人,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7 年第5 期

第31 卷(总第143 期)№5,2007 Vol.31 General,№143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 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 重要战略目标。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 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不能自动消除社会矛盾, 目 前我国社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存在着许多 不和谐现象。如何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 缔造一 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的一个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 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 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 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今天, 重新审视“中庸 之道” 这一哲学理念时发现它有许多适应这个时代需 要的东西,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原则。中庸作为一种方法, 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从 现存古籍来看,“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中 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 “中行”。后人对中庸概念的理解, 通常采用朱熹和程 颐的释义。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 不偏 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又引程颐曰:“不偏 之为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 定理”(《中庸章句》)。概括起来, 中庸之道有以下四 个基本特征: “过犹不及” 的适度原则。“中庸” 思想包含着 “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在《论语·先进》中记载: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 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 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过”和“不及”都 是不对的。《论语·子路》篇也说:“子曰:‘不得中行 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儒家认为, 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 与之 同流合污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因此, 必须在“过” 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确合理之点, 以做到 恰如其分。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

为“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中庸》), 提出了“两端” 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论语·子罕》中记 载:“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 叩其两端而竭焉。”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提 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 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 解答的思想, 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 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坚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 事物的本质。

·8·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5 期(总第143 期)“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权”即“权变”, 即具体 情况具体分析。孔子首先提出“可分立, 未可分权”

(《论语·子罕》), 即立足于具体情况, 既不违背常规, 又

能有所变通。孟子认为“执中无权, 犹执一也。⋯⋯举一 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执中”必须依据不同 情况, 有所变化, 才能恰到好处地坚守圣人之道, 正所谓 “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 儒家中庸思想的“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而不是一成 不变的僵死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对“中”进行规定性的定 义, 离不开对“和”的本质界定。因为衡量“中”的最终 标准还是“和”。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 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蕴 含着中庸的理性精神, 所以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依存, 故此, 孔子曰:“和为贵”(《论语·学而》)。但孔子的“中 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 主张的 是不同之“和”, 正如他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 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可见, 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其追求的是一 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因此, 中庸思想表达的“和谐” 观, 是一种“异中求和谐”与“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二、中庸之道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的四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孤立、不相关 联的, 其中, 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哲学上, 和 谐本质就是质与量的统一, 事物只有处于“度”的范围 之内才能和谐, 无过无不及的现实特征就是和谐。但是, 和谐并非孤立事物的和谐, 而是事物置身于一个系统内 的和谐, 是整体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追求 的是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己和谐就 是个体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需要具备控制情绪的 能力。与人和谐就是个体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要获 得人际关系上的和谐, 首先, 个体要能被他人所接纳;其 次, 个体要具备与人为善的意愿和爱人的能力。与环境 的和谐, 通常表现两种情形: 一是人能够操纵环境;二是 在无法操纵环境的情况下, 人能够改变自身以适应环 境。可见, 保持事物在“质”上的相对稳定, 获得整个系 统内的和谐发展, 是整个中庸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 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和谐。建设和谐社会, 就必须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 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矛盾存在和解决方式的多样性来看, 在一个以非 对抗性矛盾为主的社会里,“和而不同” 的方法是解决 矛盾的基本方式之一。人类社会的大多数矛盾都不是用 你死我活的方式解决的, 而是通过包容对立面、在矛盾 双方之间寻找中介这种中庸方式加以解决的。从事物的 系统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 中庸之道坚持“执两用中” 提倡普遍和谐, 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主体与 客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系统观为调整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从事物的质量关系来看, 中庸之道的本义在于 “执中”、适度”, 反对“过”与“不及”, 因此, 它具有普 遍的方法论意义;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来看, 中 庸之道强调“执中知权”, 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顺应 时宜, 灵活处置,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三、借鉴中庸之道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就意味着承认不同、尊重不同, 意味着更多的

“兼顾”与“协调”。社会的“不同”、“多元”正是现代 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中庸之道是实 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方法和重要手段, 它要求恰如其分地 把握事物、协调矛盾, 达到事务的平衡与稳定, 实现最合 理的和谐状态。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借 鉴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解决好以下四个重大问题: 第一, 整合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的运动 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 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面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 问题: 首先要调整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 系。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 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尖锐、问题多发、容易出现杜会动 荡的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社会的和谐, 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目标就是要使 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和 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相反, 和谐社 会应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 益大致均衡、公正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利益均衡, 利益均衡的关键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其次要协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 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某些为官者 疏于政事, 腐败严重, 影响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从 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原 因很多, 但关键在于政策和制度。合理的政策和完善的 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制定合理的政策 和建立完善的制度, 必须做到统筹兼顾, 整体协调, 公平公正。对于不和谐的现象, 只能运用和谐的方法去化解,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兼顾多元化利益, 制定出良好有 效的制度, 这样才能形成公民与政府、人与制度的和谐 状态,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 促进社会公平。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 ·9·

【责任编辑默存】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5 期(总第143 期)展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特征。现代社会公平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 分配公平等三个方面: 权利公平是公平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公平的逻辑 起点和实践起点。它体现的是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级、阶层、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状况 等因素如何, 社会应赋予他们在享有参与各项社会活 动方面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 入社会。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 地域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等等发展的不平衡 性, 这就使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时还面临诸多不尽公平之处。只有首先保证权利公平, 才能够调动起社会成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规则公平是公平的存在形式, 是实现公平的重要 环节和必要保障。它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体在参与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遵循公正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 则。因为即使社会主体获得了权利上的公平, 而当他们 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由于规则的不公平而导致他们 与其他人付出相同最终所得却不同, 或者要获得相等 的结果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时, 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严 重受挫, 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 不仅要保证 社会主体所获得的权利平等, 还要保证社会主体所遵 循的活动规则平等。

分配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实质所 在。它赋予每个劳动者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的权 利, 不因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的差异而使其政治地 位、经济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 差异。分配公平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 性, 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和主 要依据。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虽然利于 实现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 但却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 降低效率。市场经济是讲求效率的, 但是 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引起部分企业的破产和劳动者 的失业, 引起贫富悬殊, 从而导致收入的不平等。因此, 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 兼顾公平尤为重要。一方面, 效 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就离不开效率的提 高。另一方面, 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 是促进效率提高 的强大动力。分配公平关系到效率的高低, 也对社会秩 序的维护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 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 序。没有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和 谐社会是一个既要改革、发展, 又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的稳定社会。和谐要求稳定, 稳定为了发展, 发展必须 改革, 改革促进发展, 发展推进和谐。改革是发展的动 力, 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在改革中取得的, 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能在改革中构建。只有深化经济 和政治体制改革, 才能扫除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加 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问题, 只有靠发展来解决。物质贫 困, 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只有发展, 才 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稳定是改革与 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稳定, 就无法搞改革, 更谈不上发 展;如果改革偏激就会造成不稳定, 同样影响发展。稳定 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 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程度支撑和 制约着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 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即坚持“适度”原则, 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在改革、发展中实现 社会政治稳定, 也就是在和谐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 作,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四,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 会进入了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经济与社会高速 发展的同时, 人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工业发展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 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已经达到 相当严重的程度, 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要彻底改变这种 状况,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的发展不应 该限制自然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也不应建立在奴役、掠 夺、破坏自然的基础上, 人与自然的位置应当是平等 的。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应当是并行不悖的。和谐社 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万 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 是中庸所要达到的理想 社会和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这一点上, 产生于2000 多年前的中庸理念与21 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很 好地交汇在一起。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对“中庸之道”这一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彻 底根除过去忽左忽右, 趋于极端的流弊。目前, 我国既 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又处于矛盾的凸现期, 各种社会矛 盾错综复杂。因此, 更加需要借鉴“中庸之道”的精髓 来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以缓和各种对立情绪, 保证社会 的健康、稳定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乃恭.儒道思想研究[M].长春: 东北范师大学出版社, 1988.[2]复旦大学功史系.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M].上海: 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91.·10·__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2篇

一、佛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属于释迦族人。得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在华贵的王宫中过着令人羡慕的安乐生活。但是他有一颗伟大而慈悲的心。由于感受人生的各种痛苦和烦恼,29岁离家,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并形成了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就是四谛,八正道,缘起论和三法印。这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讲世间存在的种种苦的现象。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灭谛,是讲苦的断灭,即断灭一切产生苦的原因,达到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道谛,是讲要实现佛教的最高理想所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要实现“道谛”,就必须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也称八圣道、八支正道。主要是解释要实现佛教最高理想的“道谛”,必须遵循的八种途径:①正见,即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即正确的思维;③正语:即正确的语言;④正业:即正确的行为;⑤正命: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⑥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修练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⑦正念:即正确的思想,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⑧正定:即正确的修习禅定。佛教认为,人们按此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境地。

佛教的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四圣谛,而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也就是释迦牟尼常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也称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是佛教全部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佛教的缘起说。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

法印,是佛教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的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作“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诸行无常,是说宇宙间一切现象都相互依存,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任何现象都是无常,都表现为刹那生灭的。诸法无我,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不会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存在。涅槃寂静,涅槃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消灭了生死忧悲的苦恼,人就得到超度了,所以也称灭度。更明确地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了,没有贪欲,愚痴转变成清净的智慧,这就是涅槃。涅槃的意义也是圆寂。圆,就是智慧福德都达到圆满成就;寂,就是达到了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槃可以解释为逝世,但不能以世俗所见到的一个人没有了,死了的概念来解释。其实释迦牟尼30岁就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了,不过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80岁逝世。方是人“无余涅槃”。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

佛教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传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时。先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又传到内地。佛教传人中国后,通过老庄道家学说和魏晋玄学的接引,加上民间的兴趣,在南北朝时广泛发展起来,进入隋唐时期发展到高峰,出现了许多新的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而禅宗的中国特色尤为突出。

梁武帝时(南朝,粱502—557年),达摩西来,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惠能为六祖。惠能(638—-713年),祖籍河北范阳,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有一天卖柴时听人念诵《金刚经》,而有所悟,由此去见禅宗五祖弘忍。弘忍见他目不识丁,貌似粗笨,安排他到磨房工作。八个月后,弘忍准备“传法”,要求弟子每人作一偈语。上座弟子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针对这一偈语,也作一偈,请人代书于墙壁之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惠能见地透彻,就在夜间将衣钵悄悄传给惠能。惠能连夜逃归,隐居待时。16年后,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光孝寺),当时印宗正在讲《涅槃经》,听经的两个僧人在辩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惠能便插口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听后认为惠能绝非凡人,询问后,知是弘忍的传法之人。于是以师礼事之,请求开示佛法。于是惠能就在光孝寺开东山法门。次年,惠能回到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此后在这里弘扬禅宗30余年。禅宗主要依据是惠能讲法由弟子法海记录整理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对后世影响极大。

惠能禅宗及其继承者对佛教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其他各派在心性修持中都强调经典的作用。禅宗则不重视经典和之教,排斥名相辨析,不要从经文的册子上讨禅求道,反对本本主义,也不用日日坐枯禅,而要从自己的心上悟道。主张单刀直入,直接指向人心,体验心灵的清静本性,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修行理想。印度佛教和中国其他各宗普遍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则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就能成就修行的理想。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无处不是修禅,无一不具禅意。穿衣吃饭,走路睡觉,挑水砍柴,打扫卫生。都是佛事,都是修道。都能体悟真理,都能实现解脱。百丈怀海创立禅宗的从林制度,把劳动、修行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我们现在讲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很相似。不过这是自愿的不劳动不食。普请众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求得生活的自给自足。是对印度佛教不准掘土垦地的重大突破和改革。

第三,禅宗除了继承佛教传统外,最重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思想。禅宗特别重视继承道家的道、自然、无为的命题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而且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修道方法。禅宗公案在这方面是最为有名的,它是禅宗要弟子解答的难题。禅宗常能在困窘、怀疑、矛盾中突破语言、概念,逻辑、物相的束缚,抓住常理所不能及的玄奥,在不可思议的地方觉悟。

三、佛教文化的现实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人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中国佛教的这种人世精神,到了近代,就发展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思想。太虚和尚在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与倡议,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传统,直接转换为人间佛教思想,使佛教人生化、人间化,主张以人为根本,以人生为基础。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为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就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

正因为中国佛教具有这种强烈的人世精神,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如能吸取其积极人世、普济苍生的精神,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中国前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立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

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多重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为佛教提供了一个调试人的心灵、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性的契机,也为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首先,佛教的缘起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石。佛教哲学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哲学基石就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宇宙万物的形成不是无因的,也不是从总的原因当中派生出来的,不是一因论。缘起论进一步又可以推论出佛教的一个基本论断,就是“缘起性空”。这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就是一切缘起的事物它的本性是空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本质是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异”就是不相离,不离异。“色”就是物质、事物。“空”的主要内容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即“诸行无常”。一切物质、事物不离开空,空也不离开色。“即”是相即、不相离的意思,“色即是空”。就是色和空不相离。一切都是缘起,互相联系的,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就要认识到这种彼此的缘起关系,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流转变迁不息的,不要对外在的东西产生执著,要认识到它的无常性质,不要把酒气财气、功名利禄当成比自己身心的安宁、和谐更可贵的东西。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放弃对个人的执著心,就是不能过分执著于一己私利,不能过分在乎个人的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也就是要看得破,放得下。当然,这并不是对什么都不在乎,因为即使佛陀和菩萨也都关心众生的烦恼。所以要对他人、社会、人类具有关怀的慈悲心,要对集体、社会、祖国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哲学基石,也是佛教的世界观,在其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性的范畴,如因果、平等、慈悲、圆融等,这些范畴是当前解决和缓解人类社会矛盾最有借鉴意义的佛教理念。

因果论。因果论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供了一些思想基础;平等观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某种理论根据;慈悲观念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提供了某些心理基础;圆融理论为缓解人类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基础。

因果报应是讲众生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身、口、意三业)所产生的东西。与最后所得到的东西是一致的和相等的。因果相续,因果转换,因果循环。因果。也称因果律,是佛教教义系统中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果作为佛教的一种宇宙法则,应用到宗教伦理上来,就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此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醒人们做事情首先要考虑它的结果,所以佛教反对三毒,认为对人危害最大的是“三毒”,就是贪、嗔、痴。贪,贪爱、贪欲,欲望很大。嗔,嗔恨。仇恨别人。痴,就是无明、无知。不了解宇宙万物是缘起性空的。佛教认为排除了“三毒”就能保证人的心态都是善良的,为了使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佛教还强调要遵守五戒,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它最基本最普通的有五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佛教的因果报应戒律是催人向上的,他劝告人们做一切事情都要考虑结果,劝告人去恶从善,改变自己在人生中的命运。业由己作,命由己造,自己可以通过善行来选择和改造自己的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随着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社会诱惑日益增多,风气日益恶化,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员经不起奢华生活的诱惑,钱权交易,权色交易、生活腐化、堕落等,这是失去了作为领导干部基本的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对自己本人的责任所导致的。因此,通过批判性地吸取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人们真正树立道德责任感。有利于人们形成真正道德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要求对过去的态度是感恩,感父母恩,祖国恩,众生恩,国土恩,对已经做过的错事和恶业要忏悔,要下决心坚定地去改正;对现在的态度是贡献,为官一任,要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对将来的态度是责任。有了这种清醒正确的人生态度,才会真正全心全意地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会做出真正的善业、善行。佛教的这些伦理道德要求,与和谐社会的热爱集体、守法自律、尽职尽责、爱心奉献、造福社会等不谋而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安定,建构起和谐安宁的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

慈悲平等观。平等和慈悲紧密相联系,有慈悲心。就必须持平等观。平等是从缘起因果逻辑推论出来的,佛教认为,善因就得善果、乐果,恶因就得恶果、苦果,这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均没有高*等差别,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他人。佛陀说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觉则众生是佛,迷则佛是众生。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消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满足一己私欲的“我相”。佛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相”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我佛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情怀。慈悲有不同等次,小慈小悲,大慈大悲,佛教讲的是大慈大悲。大慈与众生乐,大悲拔众生苦。“慈”是无条件绘人以快乐。“悲”是无条件拨除人的痛苦。按照中国佛教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实现大慈大悲的奉献,佛教慈悲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通过吸取佛教的慈悲精神,每当社会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等时,人们就能积极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爱心。平时积极开展扶助贫困学生,进行义诊活动,对社会的捐助善行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圆融精神。圆融就是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佛教的圆融精神完全可以超越佛教范围。而广泛运用于世俗生活、科学研究及社会问题的处理。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善于运用圆融的智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等关系,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生态良好的新世纪。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3篇

和谐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提高、经济繁荣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文化欣欣向荣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系统的工程,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需要以经济作为物质基础, 以政治作为保障, 以文化作为灵魂,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 从文化层面看, “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核心精神和内容, “和”是人们对宇宙、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以“和”为宗旨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一贯理想的儒家思想, 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灵魂。纵观儒家思想的逻辑层次, 我们不难发现:人和、家和、国和、天地和是其思想的核心。“人和”, 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 团结友善, 不以自我为中心, 求大同存小异。“家和”, 就是要孝悌:尊敬祖先、长辈、父母, 爱护兄弟姐妹, 内和外顺, 万事和兴。“国和”, 是将家庭和谐推广至整个社会、国与国之间睦邻友好, 和谐共处。“天地和”, 就是尊重维护生态环境, 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平衡发展, 长久共存, 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今天, 我们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 就是要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闪光点, 实现出彩人生。这就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

二、儒家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启示

本文认为儒家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自身的修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调整法律规范以外的人与人关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与人构成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 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多是靠法律关系来调整, 然而, 也有法律规范以外的盲区是要靠人的自身修养所形成的道德准则来调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是内化的法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道德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道德观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 最终形成了道德价值取向即道德观, 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需要文化的引导,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调整家庭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受到普遍的认同, 如古代先贤们倡导“礼之用, 和为贵”, 主张通过“礼”实现人和, 这里的“礼”指礼节、仪式, 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通过礼节、道德的约束与规范, 创造“宽厚处事, 协和人我”的人际关系, 从而实现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和孟子的五伦思想。孔孟还强调忠君孝父、友信仁义。“仁爱”、“孝悌”、“忠恕”的思想就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并成为用于指导家人与家人之间, 家庭与家庭之间, 以及家庭与政府之间良好有序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在新加坡用儒家文化治家治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李光耀的执政亮点。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等观点, 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要求人们在做任何事, 处理任何利益关系时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考虑, 要换位思考, 懂得推己及人, 学会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显然, 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尊重、理解, 社会就多一份和谐。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促进和谐家庭建设中, 儒家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并且认为孝是德之本, 是“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在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中都是孝的表现。目前,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中大家都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用“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来指导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仁爱求善, 仁者爱人。儒家文化倡导社会上每个人都要有爱心, 大家相敬如宾, 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团结友善、邻里和睦。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 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会是友好和善, 没有勾心斗角、落井下石, 百事如意, 国泰民安, 一派和谐文明的景象。

(二) 仁义中求财取利, 建立和谐的经济关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信息需求瞬息万变的今天, 功利化和世俗化渐趋上风,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有些司空见惯, 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出卖亲情友情、违背社会的公德的事时有发生。官场上, 冗官泛滥, 贪污腐败, 行贿受贿, 暗箱操作, 暗流涌动, 已经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成为当前民众愤恨的主流民意。这些人利欲熏心, 在金钱的诱惑下, 利益的驱使下, 见利忘义, 做出违背道德与良知的事, 必然大大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 扰乱社会秩序。市场上,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假冒伪劣商品到处泛滥, 哄抬物价, 囤积居奇的现象比比皆是,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违背了商业道德, 违背了信誉与良知, 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破坏了维系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纽带,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膨胀, 现实社会中有一部分人道德沦丧, 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 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本该有的正常关系, 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面对这一情况必须通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力量达成最大的公约数, 树立大家认同的主流价值观, 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在, 就在于它为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统一的价值观。

“重义轻利”的思想, 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在义利取舍之间, 怀义而去利, 以“义”为价值取向和最高标准, 告诫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必须要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做到“义然后取”。

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有影响人们从事商业的消极作用的一面, 但是, 当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利益把金钱看成高于一切的扭曲价值观面前, 特别是在假、冒、伪、劣充斥市场, 把经济利益放在生命价值之上的不良环境下, 重义轻利的思想对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树立信用优先的市场理念,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 物欲横流, 人心浮躁的今天, 不仅要把市场经济纳入法治轨道, 使之成为法律经济, 而且还要重新树立高尚的商业道德, 用道德的标杆加以规范, 使之成为道德经济。

(三) 遵循“天人合一”理念, 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观点,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原理, 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 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小小一部分, 人类依赖于产生、生存和发展。人类肉体的每一个元素都来自于自然,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人化自然也来源于自然,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也是被自然所“包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时代;经历了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并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 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农耕文明时代;在原始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 人与自然基本是和谐相处。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时候, 由于人类不尊重, 并开始征服自然, 把自然当成人类的奴隶, 进行疯狂地索取, 甚至是掠夺, 以至严重打断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引起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 人类正在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如洪涝灾害、泥石流、水土流失、可耕地“沙漠化”、水域污染、“厄尔尼诺”现象、极地上空的臭氧空洞、全球温室效应等等坏消息接踵而至, 最终真正的受害者是处于生物链最高层的人类, 所以伤害自然, 也就是在伤害人类自己。由于过度工业化, 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世纪的生态学者就曾警告人类作为破坏自然的始作俑者, 最终还是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承受巨大的反噬作用。因此, 盲目的、不计后果的行为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难, 甚至会是毁灭, 我们应该做的是带着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自然。

工业文明时代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既有制度和体制的原因, 也有道德、文化观念缺失的原因。但对自然的态度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们对待环境的道德文化观念、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是人类与自然不平等关系带来的结果, 因此“天人合一”理念的树立对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重要。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互依存, 共融共处的社会。解决环境问题, 不仅要从法律制度和科学技术层面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技术体系, 还需要从道德、文化等价值观念层面上达成共识, 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 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理念, 这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在这方面, 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尽物之性”的生态伦理观念, 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思想依据和价值导向。

孟子认为“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口池, 鱼鳖不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讲的就是农耕文明的生态理念。要求人只有遵循大自然规律,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儒家文化的生态观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形成的, 其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人与自然基本和谐。

儒家这种古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为一种道德实践, 能提升人的思想, 指导人的行为。今天,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 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 因为人类只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部分,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 我们应该热爱、尊重、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自然, 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立以“和谐”为宗旨的生态伦理, 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才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的、明智的方法、手段。

总之, 几千年前的先贤圣哲就有了关于和谐社会的精辟论述, 这些圣哲们的哲理妙谛、真知灼见为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应当从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汲取其思想精髓, 弘扬其精神真谛, 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诚然,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必须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和完善, 否则出现僵化, 我们对待儒家文化也要从时代的进步中去传承和创新, 文化要继承, 同时也要创新, 没有创新, 知识就不会发展, 社会也不会进步,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 要取其精华, 剔其糟粕, 在保持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 结合中国的国情, 对儒家文化加于创新、发展, 那么这一悠久的文明就能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摘要:儒家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几千年, 它不仅是历史的遗产, 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更是一种精华的凝聚。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做人之道, 规范民众的道德行为, 提升人格修养, 对有序引导社会建设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 才能提高最广大民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社会,作用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要务.中文期刊数据库, 2007.

[2]张若甲, 张玉海.中国传统人伦观及其现代启示.中文期刊数据库, 2007.

[3]刘灵灵.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中文期刊数据库, 2007.

[4]李一李.浅析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中文期刊数据库, 2007.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4篇

“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孔子亲口所言,但是与他的 “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文学思想是相一致的,二者都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礼乐教化施之于民的最好方法就是诗。孔颖达解释道:“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2] p1609 孔颖达没有解释“敦厚”,但不难看出“敦”即淳厚朴实,“厚”即厚道而不轻浮,与“温柔”之义相同。

先秦儒家论诗专指《诗经》,但是后世论者多加以扩大,把“诗教”说运用于整个文学活动中。汉儒就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用来反映社会,但是不能违背“温柔敦厚”的整体特征。“温柔敦厚”既是“诗教”的整体特征,同时又是对文学的整体要求。首先在文学创作方面,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方面强调诗歌要密切联系社会,另一方面强调风格要温柔婉转,用温婉含蓄的语言和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志”。其次在文学批评方面,以“中和”为美,以期达到一种上通下达,和谐平正的社会局面,为社会政治服务。同时应该注意到,“诗教”是双向的,包括下对上的讽谏,也包括上对下的教化。可以说,“诗教”在先秦时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代表,是符合当时社会对文学的要求的,这一理论在当时是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但是有的后世者,往往师其言,而不师其意,走向极端完全否认了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失古人之意。探索“诗教”的意义也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期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

二、儒家“诗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儒家“诗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那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诗教”传统中积极的部分能否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它能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呢?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 [3] p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4]p1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方面的力量为这一目标服务。历史上儒家“诗教”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代中国要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借鉴中国已有的经验也是势在必行。所以“诗教”也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为“诗教”的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新技术革命的爆发、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日趋多样化。把这些认识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占据主流的声音,来调和各种各样的社会认识。“诗教”的本质在于注重社会现实,要求文学为社会政治现实服务。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要做到“温柔敦厚”,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认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主流社会认识吗?

儒家“诗教”主要是用来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所以其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在文学创作中要切实反映社会问题,反映的同时要注意到方式和方法。既要有社会性又要有合理性,为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社会在和谐中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这也算是现代的“温柔敦厚”特征吧。文学批评在引导社会思想时,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走极端。既要促进思想的解放,又要注意社会的总体水平,以解决问题为第一目标,对于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学现象要大力提倡,对合理的但不能为社会和谐服务的观点也要允许它的合理存在,以“和谐”来引导社会思潮的统一,把社会成员的思想主要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这才是我们现代需要的“诗教”,这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学观点。

文学是人学,其目的是为人和精神提供休憩的港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社会的和平发展,为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诗教”传统重社会现实,以“温柔敦厚”为美其实质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诗教”中积极的一面应该继续得到发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在运用“诗教”指导文学创作、批评文艺作品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那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可以为我所用,对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部分要坚决抛弃。其次,应该注意到“诗教”决不仅仅是上对下的引导和教化,还包括下对上的讽谏和美刺。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同时,把领导者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实现“诗教”的本义,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包容兼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诗教”中的积极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以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注释:

[1][2]礼记·经解[M].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5篇

摘 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

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

第一,“中”与“和”。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孔子非常强调“推己及人”、“举一反三”。并用这种推理推导出人权的基本内容,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从这种忠恕之道中我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出,原本属于对立的人我关系,在这种推理式的认知中,成了同类一体,也就是说,对立矛盾的二元在这种认知方式中得到了和合统一。

中庸思想包含着很多合理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把“中”看作世界本体,由相对走向了绝对,并且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

二、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中庸”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一,中庸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中庸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善的相对性。“中”作为适度表现出来,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观念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元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或有用的,没有绝对正确或有用的东西。任何思想都有它的价值,也有他的局限或边界。

中庸要通过对社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掌握处理社会问题的“度”。中庸思想主张从社会整体和谐要求出发,研究各部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每个方面的“度”,进而使社会各方面达到“中”的状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第二,中庸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表现为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臻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道德智慧体现为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能领悟出与自己的适度关系,并能恰如其分地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人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将自己对道德智慧的领悟转化为道德的实践,在待人接物中充分的展现这种领悟性的道德智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就人于自身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人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三、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理念与追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参考。但它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更加积极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学会包容。宽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具备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成分的日趋多样化、社会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共同的认知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无疑是一剂良方,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与个人之间关系时发扬宽容精神,做好沟通疏导,引导人们心胸开朗豁达、仁慈宽厚,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道德风尚: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邻里间,互相理解协作,地域、民族和国家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第二,发展个性。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 “和而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以让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我国拥有56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使各自的特点得到传承,多样性得到展现,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民族、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个性。建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平衡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遵循公平和正义,可以更好地调节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合理内容与精华,是一件富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发扬中庸的平衡有序,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然,这种平衡也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时,生态间原有的平衡也被无情地摧残着。在我们为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时,不妨从古代贤哲那寻找一些生存的智慧。孔子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我们应该承认各种不同的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对自然维持一种生态公正,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②钱?n荣,罗正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19.③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参考文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6篇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以人为本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对和谐的追求,但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不是从前人说过什么、没说过什么出发,而主要是立足于现实,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此,应当要更多地从现实性、针对性上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正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在这转变过程中,还伴随着体制上的变革,这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转变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变迁,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变革,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推进,社会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和社会方式都日益多样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已经明显出现了多样化或多元化状态。在社会利益关系和价值追求大同小异的情况下,社会发展更多地可以强调一致性或统一性,而在利益多元、价值追求多元的情况下,社会发展必然要更多地强调求同存异、多元一体,保持社会的活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改革发展的初期,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比较单一,更多是关注生活的改善和温饱的解决,很多问题和矛盾也没有显露出来。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人们的温饱解决了,要求也就普遍提高了,一些深层次矛盾也产生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的出现,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课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关键时期,必须正确应对新的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很容易产生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社会结构的这种新变化,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党必须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只有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好了,把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好了,才能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使各阶层、各群体都能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发展进步的合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事关各国人民的富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越来越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发展与合作置于内外战略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着各种挑战。中国发展已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具有国内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等优势,国际影响的也在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等弱点。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们要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着眼与稳定大局,扬长避短,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提供重要保障。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和谐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实现和谐。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

化。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