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生存范文(精选5篇)
弱者生存 第1篇
关键词: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弱者生存
旅居美国多年的严歌苓在经过诸多描写华人的海外生活的小说之后,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回归的态势。《第九个寡妇》是她在2006年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题回归到祖国, 还原了一部分真实的历史。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40—70年代末流传于河南农村的真实的传奇故事———中原农村史屯的“藏人”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叫王葡萄的女人。她7岁时失去双亲跟着逃黄河发大水人群逃到史屯, 被孙家买回来做童养媳。日本鬼子要抓藏在村里的八路, 把村里青壮年男人集中起来, 让媳妇们去认领自家男人, 其中8个媳妇各领了一个八路回家, 王葡萄却领了自家男人回家。当天夜里, 她男人被当奸细杀了, 14岁的王葡萄成为第九个寡妇。故事主要围绕土改时王葡萄把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爹从死刑场悄悄背回家, 藏匿在红薯窖28年的曲折经历展开。在这期间, 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疾风暴雨的运动浪潮里, 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严峻的人性人伦考验, 大多数人不得不多次蜕变以求苟活, 而蒙昧无邪、不知惧怕的王葡萄却始终如一地恪守着最朴素最基本的人伦准则, 保住那个自7岁就认定的爹, 让他活下去是她生活唯一的信念。为此, 她没有再嫁, 即使与情人斩断情丝, 即使把出生不久的私生子送人也在所不惜。她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坚韧, 让自己和公爹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饥荒, 躲过了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带来的危机。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女子, 却活得那样有胆气, 守着一个信念, 义无反顾风雨不动;虽是一个孤苦柔弱的寡妇, 却充满了仁爱之心和爱欲爱过一个又一个男人, 活得有滋有味。作者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故事, 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可爱的寡妇形象———王葡萄。
一、打破传统道德的枷锁
王葡萄所处的年代是典型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多事之秋, 时局的动荡、处境的变迁让人应接不暇, 她自己也在这30年中, 几乎尽力了丧夫、丧父、丧子之不幸。然而她自己却不甚在意, 是个不知忧愁、惧怕为何物的奇女子, 她时而勇猛泼辣, 时而温厚柔和, 这种种性格集于其一身却不显矛盾。她是时代的弱者, 却不是自身的弱者。为了公公, 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亲情和一生的天伦之乐。正是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年代, 由于时代的特殊再加之葡萄自身背景的原因, 使得她的生活在常人眼里充满了苦难的意味, 然而这样令读者同情的生活遭遇在葡萄眼里却浑然不觉, 她乐滋滋的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同时也硬生生的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出“喜剧”。这正是她乐观天性所作, 更是她不受礼教束缚, 热爱生活, 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淳朴善良的天性, 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 大智若愚的个性和雌性十足的魅力无一不吸引着读者, 打动着读者。她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寡妇, 而是一个快乐的寡妇, 她与我们传统道德背道而驰, 生活恣肆, 在特殊的环境下犹如冬天里玫瑰般在热烈的绽放。
二、书写传奇的女性空间
在《第九个寡妇》中, 作者精心构建小说结构作者精心构建小说结构, 用主人公“王葡萄”的大半生贯穿了中国现代史的重要阶段, 通过葡萄的眼睛透视世态人情, 她生活的场景成为民间普遍情态的模拟。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 葡萄运用人性中最简单纯真的信念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事, 时代潮流在她身边起伏跌宕, 而她始终不肯随波逐流。葡萄是极有个性的人物, 在民间伦理体系中她是不洁的寡妇, 也是至真至孝的好人。在官方话语中她是被压迫到麻木的受苦人、工作出色的模范、思想落后的生坯子。相对识时务的革命分子来说, 她简直神经错乱。她展示出人性的坚韧与善良, 种种扭曲人性的潮流在她这里撞了钉子, “这里什么事都发生过:兵荒、粮荒、虫荒, 人荒, 躲一躲, 就躲过去了”。她的所有行为都出自善良的本性, 她的是非标准是民间潜规则与自然人性的结合, 她用自己普通又传奇的一生书写了可贵的人性。
三、弱者生存的赞歌
葡萄作为一位女性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 在时代的背景下更是时代的弱者, 然而其却凭借自己内心的“原则”———对“生活”的原始而质朴的理解坚强的活着。这种朴实的生活态度使葡萄超越了形而上的抽象观念, 秉持朴素人性。无论形式如何, 葡萄始终能把人当做人来看待, 并能把人看作高于任何理念的个体, 她保持住了人性的底线,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如动物般天生懂得趋利避害。严歌苓曾说过:“我的写作, 想得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人性能走到极致。在非极致的环境中人性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永远隐藏。我没有写任何‘运动’, 我只是关注人性本质的东西, 所有的民族都可以理解, 容易产生共鸣。”
总之, 在葡萄的行为中, 我们可以看到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在她的概念里, 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都应该是单纯而诚恳, 彷佛只保留了远古雌性的慷慨、宽恕和悲悯。在现代所谓文明人的眼中, 她或许有点蒙昧、简单, 甚至还有点愚蠢, 然而却正是这样的甘愿放弃、不争的精神使她们闪烁着博大的人性光辉。在现实社会中, 虽然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然而在很多方面女性仍然作为社会的弱者, 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其相应的生存环境也相对较差, 严歌苓通过自己的作品关注女性、关注生活。
参考文献
[1]金理.地窖中的历史与文学的个人——评严歌苓小说《第九位寡妇》[J].文艺争鸣, 2009, (2) .
[2]刘惠丽,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J].唐都学刊, 2008, (4) .
弱者的生存智慧作文 第2篇
蜥蜴太弱小了,几乎比它大的动物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万年。蜥蜴的生存之道无非是两个字:适应。它可以随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在黄土地上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在草丛中,它的颜色则是绿色的能够变色的蜥蜴常常让它逃过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劫难。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蜥蜴”哲学。这是一位经济学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说的。他说,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小企业的盈利点要比大企业高?原因就在于小企业更具有适应性,它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教授称之为小企业的蜥蜴生存之道。
如果把经济学上的道理推及生活,我们仍能够从中体味出人生有时候也需要掌握一点蜥蜴的生存哲学。
往往是这样,一个强者总是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强者的面目,而不甘认弱者的姿态出现。有位企业家,他的工厂一直是市里的明星企业。五年前快到年末的时候,企业主却自杀了,这是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消息,而调查结果更出乎意料。企业每到年末都要给职工发放奖金,在全市的工厂中,他的工厂发给职工的奖金每年都是最高的,但那一年,因为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工厂拿不出一分钱奖金,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愚蠢地选择了自杀。
强者的悲哀也许就在这里,他无法像蜥蜴那样更换自己的皮肤。其实,这有什么呢,退一步妥协一下,毕竟来日方长。
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但它却在地球上奇迹般地绝迹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美国通用公司总载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
弱者的生存空间 第3篇
有一天,这个弱智女人在垃圾桶寻找食物时,被我的一亲戚发现了。这位亲戚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性。她的家就安在公园的旁边。当天,我的亲戚买来一次性饭盒,装了一些饭菜,来到公园里,悄悄地放在那个弱智女人的身边,然后悄悄地走开。第二天,又装了一些饭菜,悄悄地放在那个弱智女人的身边。送了一个多月,那个弱智的女人也不知道是谁给她送的饭。不久,那个女人竟然有了孩子,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我的亲戚还经常煲了一些汤悄悄送给她。初冬的时候,女人要生孩子了,倒在路上,被好心的人送到狮山的华立医院,通过手术生下了一个男婴。我以记者的身份,在报上写了一篇报道,赞扬好心的路人及时送这个女人到医院,医院未取分文就动了手术,才使这对母子平安。女人的家人看到报道后,从外地赶来,把她接了回去。
后来的一天,我就此事特地问亲戚,为何要悄悄地给那位可怜的弱智女人送饭菜。亲戚说,人都有一种感恩之心,弱者更是如此,为了不让得到帮助的人心里有负担,她才这样悄悄的帮她。亲戚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她以一颗知识分子的怜悯之心,在给弱者力所能及的帮忙的同时,还在小心地呵护着弱者的尊严。
弱者只是相对于强者的一个概念,物质财富并非只是衡量强弱的惟一标准。在腰缠万贯的富翁面前,一文不名靠出卖体力讨生活者是弱者;在肢体健全者面前,身体有缺陷者是弱者;在博士生面前,只有高中文凭者,可以视作是弱者。在富可敌国的财团面前,单个的个人也成了一个弱者。强者与弱者构成了多元生活的层面。强者在弱者面前显示优越感,就会构成强大的威慑力,挫伤弱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位从贵阳来到南海的打工朋友说,打工生涯中最令他感到痛苦的是面对有钱人、有势力的自我炫耀。来南海的第三年,他交上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是他的工友,长得很秀气。周末去逛商场,每当站在化妆品的柜台前,看到标价几百、上千元的化妆品,看着女朋友欲买还休恋恋不舍的表情,他就心慌、汗颜,心里一个劲抱怨自己没本事。更担心女朋友会因此而瞧不起他,弃他而去。
厂里的头儿得知這位打工人谈上了女朋友,或是觉得他与长得秀气的女工不配,竟然以有钱人自居,常有事没事把他和女朋友叫到办公室,问这问那,说他戴的一只劳力士手表就是几万元,顶这位打工人做两年的打工收入。这位打工人心里叫自己沉住气,不要理会对方的蔑视,但是最终他做不到,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向他逼来,他的自尊心被对他的优越感深深地挫伤了。他常常担心厂长借助金钱的强大力量来占有他的女朋友。不久之后,不堪重负的他只好与女朋友分手,离开了这家厂。他说,走的时候,杀死厂长的念头都有,但是最终理智使他没有失控。
不在贫困者面前谈钱,不在学历不高者面前说文凭,不在心情不好者面前晒幸福,不在情场失意者面前说爱与被爱,不在不善语言口头表达者面前口若悬河地卖弄学识。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是一种优化生存环境的自律与约束。给弱者的生存空间,更是给强者更好的生存空间,和谐与幸福也离我们更近。
作者简介:
吕啸天,男,籍贯广东省丰顺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协理事、佛山市南海区作协秘书长。1992年开始写作。从1998年至今,创作与发表了380多万字的作品,在全国省市举行的各类征文中,50多次获奖。先后出版了《七彩缪斯梦》、《七彩青春路》《路迷文化园》、《解读秋天》、《孤掌之声》等五部文学专著,纪实作品《是非恩怨只为一个大写的“爱”字》被深圳一家影视创作中心改编为电视剧本。打工文学代表作有《摇摇滚滚青春路》、《风流巷悲歌》等。现在佛山一家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
弱者生存 第4篇
二、《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弱者”形象
《她是一个弱女子》创作于1932年3月, 作者曾多次提到自己创作该小说是在1932年淞沪“一二八”战事中的逃难之际, 当时“飞机炸弹, 大炮间, 上海变成了被恐怕所压倒的阿舅地狱”。由于如此恶劣的环境, 作者当时的心境呀非常恶劣。这不仅因为该文是在“一二八”沪战中赶写的, 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作者的创作重点由主观内心转向客观现实。正如作者所说, 写了十几年小说, “比这一次写这篇小说时的心境更恶劣的时候, 还不曾有过”, 以致使作者会把吴一粟写成如此的“弱”, 弱得有违于感情逻辑。这部小说在郁达夫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也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 大约也将变作成我作品之中最恶劣的一篇。”
从郁达夫前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 他是非常强调真实, 注重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一个作家, 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 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个性及人生际遇。用第一人称写“我”, 即写作者自己;或者虽用第三人称, 但这些人物也仍然是他自己的化身, 如于质夫、黄仲则、文朴等人物身上, 都明显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其它小说几乎都取材于自身的生活, 写作者本人的经历、遭遇和见闻。如果我们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看, 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基本上是他生活轨迹的反映。就像《她是一个弱女子》这个作品中也是从“弱女子”的丈夫吴一粟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
后来, 郁达夫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对创作《她是一个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 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 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 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他在指引着正在受苦受累的人们去选择属于自己的路, 主宰自己的命运, 自己当家作主, 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和忧国忧民的意识。
三、对郁达夫作品中的弱者形象的评价
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一个个受压迫、受排挤的弱者。在主人公的退缩、伤感的背后, 是其内心深处, 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自负。杨义先生也评价说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气质, 就是孤独、内省、敏感、自卑, 愤世嫉俗而又负载着不堪忍受的感伤。这个自我形象是富有正义感和良心的, 也有过人的才情和异常的敏感。但是, 恶浊的社会侮辱他的良心, 歧视他的才情, 又磨损他的敏感, 使他失去正常的人性发展的余地, 转而以反常的病态向社会施以惩罚, 也向自身实行自戕”。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郁达夫对感伤主义有着特别的兴趣和偏好。他自己曾说:“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 从中间删去了伤感主义, 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他童年的不幸及后来生活的悲惨和当时社会的苦闷, 国家的哀愁等等, 这些使他形成独特的复杂性格和气质:情感既过于纤敏又过于外露。他多愁善感, 以致性格显得柔弱。以致在他作品中, 多叙写悲剧性的故事, 使作品有着浓厚的伤感, 赋予作品中主人公以伤感和懦弱的性格。正如有评论家所指出的:“从《沉沦》中的中国呀中国, 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到《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饶了她!饶了她!她是一个弱女子’, 郁达夫笔下所构成的这样一个艺术上的形象体系, 它所概括起来的一定性格的典型形象, 也只能赋予它一个总的名称:弱者!”谈到郁达夫小说中的“弱者”形象, 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那群“零余者”的形象。这些“零余者”, 怀才不遇、穷愁潦倒, 愤世嫉俗而又忧郁软弱、意志薄弱。显然, “弱”是他们的重要特征, 另外, 这些“零余者”或称“弱者”的形象又大多是作者的“自叙传”。作者曾在一篇题为《零余者》的散文里, 称自己是一个零余者。1922年, 当郁达夫结束学业, 回到渴念已久的祖国后, 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爱国主义情感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他笔下“弱者”们生的苦闷、迷茫的心态, 对黑暗社会不满的抨击, 都说明郁达夫从内心深处希望祖国尽快强大起来, 摆脱弱者的境况。
参考文献
也谈股市弱者的生存之道 第5篇
关键词:股市;弱者;生存之道
股市中的弱者通常是中小投资者,也可能不是,但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就是弱者。不要说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就是比较成熟的外国股市,中小投资者也还是市场的弱者。尽管政府一直作出努力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从现实看,每一次股市涨跌周期结束,中小投资者基本是亏损的。所以,对弱者来说,根本上还是要靠自己保护自己,才能在股市中生存。
一、弱者弱在哪?
1、制度劣势。中国股市的制度设计重融资轻回报、重制定规章制度轻监管,重机构和上市公司轻个人。自股市开办20多年来,有一赚二平七亏之说,赚钱的基本是利益集团,亏损的基本是中小投资者。那么,为什么还有无数人参与呢?在中国,个人投资渠道很少,而股市由于它的赚钱吸引力、投资门槛低、灵活便利等特点,吸引了国内几乎所有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资金量的个人投资者,但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小投资者在股市的食物链中始终处于最低层。“股票赚钱越来越难了”,很多投资者近来都发出这样的感叹。一首股民自我调侃的网络歌“韭菜姑娘”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共鸣,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股票是一种风险投资,有涨有跌,有盈有亏,但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股市整体上没有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不能充分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这就不是某一个投资者的投资水平或者运气问题,而需要从市场制度上寻找答案。海外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表明,成熟的证券市场往往注重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具体监管工作的执行,全力维护市场公平,营造一个让中小投资者放心的投资环境。在中国,还任重道远。
2、信息劣势。只能从公开渠道获取信息,但往往为时已晚。在信息等决定股市走向的因素上,中小投资者处于极弱势地位。信息劣势的根源也在于股市制度。笔者有位朋友身在内地却投资港股,据他说,港股一般在信息公布后才有行情,投资者可在看到公开信息后决定买卖,这时,市场所有投资者处于同一起跑线,而内地股市在信息公开后才动手买卖往往是错误的,因为有人在信息公开前早已动手。所以投资内地股市靠“猜”、靠小道消息,这无异于赌博。何况还有人操纵信息或故意制造虚假信息,难怪有人说连赌场都不如,巴菲特来了也玩不转。
3、知识经验劣势。由于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以及年龄、入市时间等原因,中小投资者一般缺乏投资股市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且还有很多投资者是在大牛市中糊里糊涂的入市。投资股市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心理学、财务会计等等知识。缺乏知识的投资者就象一百多年前拿着长矛大刀的我们的祖先们和带着洋枪火炮的洋人们战斗一样,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知识经验的劣势,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总是怀疑自己,因此只有随大流,觉得只有和大众的投资决策相一致时才会有安全感,容易接受他人特别是所谓专家权威的意见,形成了中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据观察,中小投资者一般只是在大行情时才能赚到钱,比如1999年的5.19行情和2006年的股改行情。即使是大行情,在指数回落时,通常又跌回去了甚至总体亏损。
二、弱者的生存之道
1、首先要认弱。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能人与强人,但到了股市却是另外一回事,股市自有其特殊规律。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充满机会,同时充满了陷阱的地方,无论是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监管体系,抑或是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的监管体系,都存在风险。都不能保证绝对没有“银广厦事件”、“安然事件”等的出现。从市场博弈的角度看,少数人赚的是多数人的钱。只有正视自己的弱者地位,敬畏市场,才能承认风险,从而控制风险。正所谓强者有强者之道,弱者有弱者之道,如果弱者行强者之道,非要硬碰硬,则必被强者吃掉。
2、周期操作,牛市持股,熊市持债。老鼠是既谨慎又机灵的动物,见有人或有动静,总是躲在洞口,你即使给它食物,也不见它把头伸出来。但过会儿再看时,食物没了,被老鼠给吃了。老鼠的特长就是在最安全时伸出头来吃一口,平时总是守在洞口保护自己,在能安全吃到而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才出洞。老鼠在不断长大,这就是老鼠战术。股市的弱者就应该学习老鼠,使用老鼠战术。平时总是守在洞口保护自己——持币,一旦市场有机会(处于多头市场——安全),就伸出头狠狠地吃一口——持股,然后再守在洞口——持币,等待下一次机会。从中国股市的波动规律看,约几年一个大周期,牛短熊长。通常的情况是:中小投资者一般只能在大行情中才能赚钱,即在大牛市的整个上升过程中可在其中的几个阶段获利,而在熊市中给出获利并套牢,最终以亏损出局,然后开始下一轮亏损周期。牛市中人人皆可获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熊市中少亏,保住胜利成果。很多人指责中小投资者不会空仓,其实股市中天天都有机会,空仓对投资者的心理是极大的挑战,一般人很难做到。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在熊市中持有债券。证券市场中有很多债券可供选择,比如利息较高的公司债、安全性高的国债和灵活性强的可转债。熊市持债的好处在于,一是有点利息收入,二是可作为一道防火墙,当看到股价上升时不容易一时冲动又杀了进去。至于在小周期中是否可参与,应视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但从统计数据看,中小投资者最好别参与。请永远坚持周围人都在谈论股票(贪婪)的时候卖、没人谈论股票(恐惧)的时候买的简单原则,而且一直循环坚持。这样做,有可能因为出早了、少赚了;也不能保证买了不套住,但起码可以保证你“活着”,在市场跌到很惨时还有“子弹”。
3、独立思维。确实很难做到,但又必须尝试,不管你有多“笨”,只要跟大众不同,通常都会成功。试想一下,股市总是少数人赚钱,就证明了少数人的看法是对的,多数人的看法是错的,当认同身边人、著名股评、主流媒体的看法时,就站到了多数人的一边,等于是站到了风险的一边。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在面对现实时却忘了巴老的教导,或者说要做到像巴老那样是一件很痛苦很不容易的事情。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投资经历,当相信身边高手、相信内幕消息、相信专家、相信权威的时候,真的能够赚钱吗?所以,在股市中要做孤独者,宁信自己,不信舆论,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有独立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赢利模式。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市场。
4、宁做乌龟,不做兔子。其实不是不想做兔子,谁不想快速发财呢?而是做不到,或者说兔子死的快。在中国股市中,任何投资者都有赚钱的经历,特别是在牛市中,但往往几次赚的抵不过一次亏损。原因就在于急功近利的思维,获利时淡化了风险。投资股市的功夫不在于会赚钱,而在于能回避风险保住成果,能在股市中长期赚钱并能一直做下去。投资是一生的长跑,如果给自己定下10、20年的长期投资目标,每年获利10%,积累下来都不少了,是不是容易做到呢?
参考文献:
[1] 沈伯平,论中国股票市场规制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化解[J],经济问题探索,2009,(03)
[2] 康晓虹,浅析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自我保护[J],北方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