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的设计范文(精选12篇)
任务的设计 第1篇
学生:选定任务--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教师:设计任务---引导—组织—辅导—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 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任务”设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任务要有“层次性”
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一般都不难, 每一个操作介绍的都较为详细, 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来解决。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给学生讲, 一是占用学生宝贵的上机时间, 二是没有必要。在设计上机任务时, 要考虑任务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一是学生水平有不同的层次, 既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 更要重视水平一般的,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性。通过完成任务,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知识、能力层面上能够让学生从解决任务过程得以提升, 任务设计要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综合。
例:在练习“windows桌面设计”这一节操作时, 一位教师既设计了像排列桌面图标、拖动桌面图标等简单的操作, 也设计了如从网上下载图片改变桌面背景这样较难的任务, 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分层次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有很现实的意义。
2 任务要有“挑战性”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一些操作步骤, 一般比较枯燥, 而设计的练习一般也较为平淡。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刺激而带挑战性的东西。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不妨利用这一特点, 激发起他们的“斗志”,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例:一位教师在设计“windows窗口组成与操作”这一节的上机任务时, 没有采用教师统一给学生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等等做法, 而是打开两个窗口, 让学生仔细观察, 寻找这个窗口之间的不同处, 最多共有几处?这样设计, 就激发起学生的“斗志”, 让学生有一种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 唤起学生的“情绪”, 在上课时学生都积极主动去看教材, 了解窗口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都想抢先找到自己观察出的不同之处。
3 任务要有“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对这门课很感兴趣, 但是兴趣来得快, 去的也快。因为一上课就是基础的操作, 而这些基础操作大多是比较枯燥的。玩是学生的天性, 在游戏中学生的主动性最高, 如果我们能把操作和游戏结合, 让学生玩中学, 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例:一位教师在处理“文件管理操作”这一节内容时, 是这样设计上机任务的:首先, 教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 要想玩这个游戏, 需要十多个文件, 而这些文件教师事先把它们分散在学生机的不同盘的几个文件夹中, 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文件找出来, 组合在一起, 才能执行游戏程序。教师刚分配完任务, 学生就立即行动, 在学生准备游戏的过程中, 有关文件的基本操作, 如:选择、复制、移动、重命名, 查找等等都做了相应的练习。真正把“要我做”, 变成了“我要做”。教师课堂上负担减轻了, 学生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 任务要有“综合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点较多且分散”,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 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知识的连惯性、过渡性, 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最好有一条主线, 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们设计出的任务, 不应是简单的几个小任务的堆集, 而是有机组合, 一种较自然的结合, 有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要设计出这样的任务, 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敢于打破教材章节的框框, 在自己的任务中要勇于舍弃一些陈旧的知识, 插入一些新的知识点, 或者, 把知识点讲授的顺序适当做一调整, 要敢于超越课本, 大胆创新。
例:信息技术课中有“认识文件和文件夹”这一节, 本节主要是讲文件与文件夹的一些概念, 为文件管理操作做准备。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任务的:
第一步:打开“我的电脑”窗口, 让学生观察其中有哪些盘符;在此穿插有关U盘的使用。
第二步:以D盘为例, 让学生找出D盘的可用空间和总空间大小, 在此引出GB、MB的概念。
第三步:由D盘的空间大小, 引出成千上万的文件在硬盘中的存储形式 (树型结构、文件路径) 。
第四步:硬盘中文件的树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引出文件夹的建立。
第五步:文件夹是用来方便管理文件的, 由第四步自然引出文件是怎么保存的?要讲文件的保存, 自然牵涉到文件的命名规则。
第六步:以学生保存的文件为例, 过渡到文件的有关属性“大小、类型、打开方式等等”。
以上任务由六步完成, 包含了以下知识点:盘符知识、U盘使用、信息存储单位、文件存储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文件的保存等, 在教学安排上, 教师突破了教材的限制, 以“我的电脑”窗口为起点, 环环相扣, 各知识点的因果关系明显, 使整个操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任务要有“生活性
所谓“生活性”是指提出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 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这样容易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我们在设计上机任务时, 要注重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整合和别的学科的整合。
例:一位教师在讲授“网上搜索信息”这一部分时, 设计了以下的任务:化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用1 L 1.0mol/LD的Na 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与HCO3-浓度之比为:
在考试过程中这道选择题被改为:用含10个Na OH的Na OH溶液吸收8个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与HCO3-个数之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动是因为当时高一学生还没有学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单位。假设我们现在依然没学, 请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位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学生自学课本, 来解决问题, 一组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以求解决问题, 最后, 两个小组选出代表, 分别讲解对这一化学题的处理过程。通过这一任务让学生明白, 因特网是中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好工具, 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因特网。
6 结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充当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其中主要的角色是负责创设情境, 布置任务。任务驱动就是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展示学习任务进行定向学习, 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这节课要学会什么, 应怎样学会, 掌握哪些技能。所以,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从新课程的理念, 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去精心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06 (30) .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研究 第2篇
榆中县银山初级中学 韦玲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语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任务”设计则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本文从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着眼,提出任务设计之“一二三”,通过丰富的案例来展开讨论,从而解决现今中学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关键词】:中学英语 任务型教学 任务设计
【正文】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如Long, Willis, Nunan, Grookes等)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理论。它是以完成具体任务的欲望为动力,以用语言做事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来体现教学的成效的。它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语言学习,尤其是一门外国语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熟练、逐步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感知、模仿到自主学习,再到熟练地运用的过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教学的途径,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任务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目前,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列入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之中。自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中国也兴起了任务型教学热潮,中学英语界也对任务型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那究竟该如何界定“任务型教学”和“任务”呢? 1.“任务”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1992:965)对“任务”的解释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Long(1985)也从非语言的角度把任务定义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如油漆栅栏、给小孩穿衣服、买东西等。也就是说,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谈到任务型教学时,“任务”这一概念通常是指以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Jane Willis对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使用目的语来获得产出的活动(1996:23)。Breen(1987)则认为,任务是任何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小到简短的练习,大多到复杂的、冗长的活动,如小组解决问题或模仿、作决定等。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的结果等基本特点。David Nunan(1989)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任务是在知道自学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
尽管对任务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笔者认为可以把“任务”理解为是事情,是活动,甚至是问题。只不过在这里,任务中的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日常生活中或其它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是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各种言语交际和沟通的。其间,学习者并不是为使用语言而使用语言,而是通过语言来达到某个交际目的。2.“任务型教学”的界定
大多数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者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真实生活任务型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做各种具体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我认为,在中学英语学科中,所谓任务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即任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学生在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仅是语言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向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也愈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使学生从学英语是教师“要我学”的状态转变到学英语是“我要学”的状态。因此,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实施和完成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二、常用的任务设计分类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我们所说的“任务”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①指令类任务:老师或学生通过发出一定的指令让学生以最快、最正确的方式完成的一类任务;②猜猜类任务:让学生在猜一猜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目的的一类任务;③调查类任务:让学生调查某些事物或现象巩固所学语言的一类任务;④巩固类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一类任务。
指令类任务和猜猜类任务一般可用于复习、新课呈现的环节中运用,而调查类任务和巩固类任务一般是在巩固新知或拓展新知,也可以延伸到课外运用。当然,一节课中所有任务也完全可以灵活调度,这就必须看课的需要和教师的设计了。
三、任务设计现存在的不良现象
目前,任务型教学应用于我国中学英语学科教学还处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阶段,在应用过程中还存有许多不成熟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有任务设计中也出现各种问题,主要有:
1.场面热闹,实效甚微。这是现在任务设计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些教师设计的任务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任务缺少有效性,也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此类任务设计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无疑是失败的。
2.优生表现,余人旁观。有些教师因未能从面向全体学生角度考虑,因此设计的任务只针对了一部分优生。完成任务时,只是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表现,在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其余的学生则成为了看客,更谈不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了。
3.难度不当,学生无措。有些教师设计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有些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让学生毫无兴趣;有些设计的任务过于困难,让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任务的失败。
4.任务虚假,脱离实际。有些教师设计的任务过于虚假,脱离实际。让互相之间非常熟悉的同学来互问姓名,让学生在课外用英语到商场购物,这些都是虚假的、脱离实际的任务。
四、任务设计之实施策略
那如何来避免以上的不良现象,来进行合理、有效的任务设计呢?笔者特总结了“任务设计之一二三”。即“一个首位,两个着力点,三个务必”。“一个首位”,指的是把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两个着力点”,指的是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创设合适的情景和语境作为任务设计的两个着力点。“三个务必”,指的是在任务设计中,务必面向全体学生,务必注意难易得当,务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1.一个首位--目标
有个词语叫作“有的放矢”,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也应该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设计任务而去设计任务,而是应该以完成某项教学目标去设计这项任务,真正实现任务的有效性,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案例】PEP book 7 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 ”A部分的单词课,教师设计了一个“上学方式调查”的任务,要求学生随意找自己的伙伴用“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I usually/often go „” “I never go „” 来进行调查交流,完成调查表,然后用句型:“×× usually/often goes to school by bike/„.He/ She never goes by car/„”向全班进行汇报。这个任务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为了完成调查表格,学生必须会说本课的新学句型。而且因为询问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学生在使用这些新学句型时就不会紧张、拘束,反而更加自信,更有利于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2.两个着力点
(1)着力点I――学生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非常重要。在任务设计中,应着力于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参与的任务毫无兴趣或兴趣不大,是无法顺利完成任务的。那么兴趣从何而来?
①设计的任务形式应多样化。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不同形式的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小学教师已经创造出了许多完成任务的形式。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谜语游戏、采访调查、手工制作、画画说说、唱唱跳跳、讲讲故事、录音跟读、电影复述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形式,去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②设计的任务具新颖性、创造性。
教师设计的任务如果能让人眼前一亮,非常新颖,必将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
【案例1】PEP book 5 Unit 3 “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B部分的单词课,教师在教“sweet”/ “sour”/ “salty”/ “hot”/ “bit”等味道单词时,设计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任务。在五个黑色瓶子里,装有各种味道的水,请一学生尝一尝,可以做出各种假相,再请其他学生来猜是何种味道。
【案例2】PEP book 4 Unit 1 “When do you get up? ”A部分的句型课,教师设计了“群星记者招待会”的任务,请一些学生戴上喜欢的明星的头饰,召开记者招待会。其他学生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go to bed/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明星提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当高。
同时,创造性的任务也很受学生欢迎。在一次省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I like„” “I don’t like„”句型时设计的任务就极富创意。此教师设计了一份表格,先给学生一些例子,如:My name is Zhou Jielun.I like swimming, but I don’t like swimming in the bathroom;My name is Yao Ming.I like running, but I don’t like running with Liu Xiang.启发学生的思维后,接着让学生按例子试写,最后进行汇报。这一任务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2)着力点II――创设情景和语境
在任务型教学中,合适的情景和语境创设非常重要。小学英语中情境的创设就是要在教学中把课堂设置成“一定的场合”(情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身份”(角色),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教学)。要进行语言实践就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就是生活。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实际上就是在复制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能沉浸其中。那如何来创设情境呢?
①用实物来创设情境
这里所说的实物,不光包括真实的东西,还包括报纸、杂志、广告、照片、图片、漫画、地图、电影海报、各种自制工具等。
【案例】PEP book 2 Unit 4 “ Do you like pears? ”B部分的句型课,教师设计了“水果Party”的任务。让每位学生带来切好的水果块,装在透明的杯子里,带上牙签,离开位置,运用句型: “What do you like?” “Can I have some apples/„?” “Have some more”。利用实物来举行盛大的水果Party,互相吃对方盘子里的食物,学生感到非常快乐。
又如,可以利用现在的各种房产广告。精美的印刷品上经常会有房型图,用它来教PEP book 3 Unit 4 “ My home”A部分的单词课,再合适不过。学生可以在这些广告纸上,找到要学习的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study等,并能利用框架结构房型设计图,当当小设计师,设计一套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寓所。
再如,可以利用照片教学My teacher, My family, Holiday picture;利用地图教学Weather report;利用自己做的名片练习自我介绍,自己做的转盘练习颜色,自己画的设计图教学农场等。
②用表演来创设情境
在英语学习中,体验角色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而体验角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演一演”,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多样的、真实的情景。下面介绍三个课例,都是关于食物的话题,但根据内容的不同,就可以设计三种不同的任务,最后形成不同情景下的三个不同的表演。
【案例】PEP book 3 Unit 5 “ What would you like? ”A部分的单词课,可以设计“点菜”的表演任务:教师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英文菜单,学生组成三人小组并进行分工,一人扮演服务员,两人扮演顾客,再各小组模拟真实情境进行点菜,最后各小组轮流上台表演,评选出“最侍表演奖”。
③用生活来创设情境
PEP英语教材和原先的英语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PEP英语在教学中给我们孩子创设出了很多生活化的情景。除了在课堂中模拟生活情境外,还可以把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把学生直接安排在生活实景中进行。这种英语教材与现实中的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我们不难发现Mike, Sarah, Miss White等人物自始至终都与学生在一起。
因此,教家务动词时,可以进行家务调查,评选“最佳小助手”;教月份单词时,可以结合调查学生的生日,甚至为当月的学生开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教食物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的冰箱;教校园建筑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并进行介绍;教人物特征单词时,可以设计寻人启示;教体育动词时,可以联系2008奥运会,向全班招收一些奥运志愿者;教房间单词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房间或设计自己未来的家。总之,用生活创设的情景真实,也易于被学生接受。
作为一种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它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但是它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是英语教学新的尝试,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激情与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快乐。【参考文献】
1.陈琳 王蔷 程晓堂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高歌 戴立波《关于任务型学习活动(TBL)》教学月刊 中学文科版 教学月刊出版社,2001年第7期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第3篇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庞继贤教授则认为,所谓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制定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这种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学习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任务型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日的。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能够不断的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面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的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具体说来任务的设计应注意必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该适合所有的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如在Go for it教材中的听力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其选出所听到的词、句子及相关的画面;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要求能做True or False练习;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能简单的复述所听到的内容;对于性格外向善于表演的同学,要求根据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对话表演活动。
二、任务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的形式真实性要强,趣味性要浓,极富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多彩的现实特征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Go for it七年级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问路及指路方向?)我画了一张本市的地图,并收集许多本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的照片。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立刻被唤起,他们的不仅再次熟悉了家乡,更为家乡的巨变而心生自豪。接着教学方位介词next to , between, across on等。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介词描述各种建筑物的不同方位。最后让学生充当志愿者导游,向来宾介绍我市的建筑并指示方向。学生在这一真实的情景中高度亢奋,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荣誉感。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学生必须知道通过活动来具体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
三、任务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连贯性,一连串任务形成一个序列,后面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前面任务的完成。形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人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性层层推进。同时要注意任务韵难易程度,要区分不同层次,使学生在完成前面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后面的任务。
四、任务的设计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具有评价性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课程的一部分。在设计每个单元的任务时,应抓住重点灵活处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者(教师和学生)等因素,对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适合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应注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与否是评价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任务教学中,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的设计,它包括考虑如何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何对学生的报告(Report)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应设计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如编制表格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学生可以展示其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成果可以有各种形式,可能是语言性的。
任务的设计 第4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任务,任务型教学设计,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approach) 是交际语言教学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的新的发展。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经过近七、八年的教学实践, 任务型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及教学研究者的认可和欢迎。但是, 由于对任务型教学理念尤其是对任务的理解不足,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任务的设计还存在一些困难, 造成任务型教学开展不顺利, 或流于形式。基于此, 本文从实践的层面上就任务型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设计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以期能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
一、任务的含义
教学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 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一环, 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特征与其学习需求分析,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术, 并进行评价反馈, 以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2]搞好任务型教学设计, 首先有必要对“任务”进行界定和分析。“任务”不一定是真实生活中的活动, 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相似之处, 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再现;是教学过程中目的非常明确的活动, 即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活动;是一种涉及到学习者理解、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交际活动, 往往有一个非语言的结果。[3]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 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形成交际语言能力, 克服了传统语言教学只从语言本身、从成果出发, 不重视过程的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任务型教学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中心, 倡导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 注重以任务完成过程为教学结果。
现在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任务型教学大纲, 采取“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编排方式, 每单元有一个中心话题, 所以我们在具体任务型教学设计中, 可以以单元为单位, 设计出一个中心 (大) 任务单元任务, 然后再设计出分解 (小) 任务课时任务。设计单元任务和课时任务时, 应结合《英语课程标准》, 熟悉和分析教材, 理解和把握本单元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当然, 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分析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 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和学习风格。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 多样性原则
现实世界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日常交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任务, 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全面地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
(二) 选择性原则
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 我们应设计不同的单元任务和课时任务供学生选择。如人教必修二Unit1, 单元话题为Cultural relics, 我们可以把单元任务设计为:
1.辩论:文化遗迹应该保护还是开发?
2.为到中国参观的外国游客设计一个介绍中国文物古迹的小册子。
3.讨论:评选中国或世界十大文物。
4.调查本地区文物保护情况,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讲述或写作有关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样设计任务,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不同需求, 可以通过多样性的活动来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如活跃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1、3, 沉思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2、4等。
(三) 统一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指各课时任务要与单元任务相一致, 是单元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完成单元任务的必要准备。各课时任务之间要有关联, 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完整任务链。不仅各课时任务间应遵循这一原则, 每一课时任务设计时, 也应由易到难, 从接受性任务 (如听、读) 到表达性任务 (如说、写) , 从理解性任务到运用性任务, 从模仿性任务到创造性任务。
(四) 恰当性原则
这里的恰当性原则包涵三层含义。一是课时任务和单元任务要大小合适, 能覆盖和体现本课时或本单元主要内容, 能运用本课时或本单元相关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任务。例如, 我们可以把外研必修三Module 1Europe的模块任务设计为:Write an introduction to a European city to attend the competition of selecting students to welcome European students who will visit your city.二是课时任务和单元任务要与单元话题及内容相关。例如, 我们可以把人教选修七Unit 1 Living well的单元任务设计为:New York Times is inviting articles for 2010 International Day o Disabled Persons (Dec.3) .Please write an article for it encouraging the disabled and giving suggestions to help them三是课时任务和单元任务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我们可以把外研选修七Module 1Basketball的模块任务设计为:The NBA official website is carrying out a survey about your ideal“dream team”of sta players.Select your ideal“dream team”players of NBA and give your reasons.Then send your survey report to the NBA official website (www.nba.com) .以上教学设计, 都与单元话题及内容相关, 基本能够覆盖和体现本单元主要内容, 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呈现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任务, 能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因而也就具有恰当性。
(五) 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如前所述, 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交际时人们使用语言的情况, 但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完成的任务活动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务或活动, 也可以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虚拟的任务或活动。无论哪一种, 真实性任务都要求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同时, 任务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学校实际情况, 考虑教学活动及任务开展的成本、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六) 自主性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 让学生为了预定的学习目的去展开有意义的语言活动, 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3]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应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 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正如一句英语所说的那样, “Tell me, I’ll for-
get;show me, I’ll remember;involve me, I’ll learn.”如语法学习时, 教师不妨在任务设计时多考虑归纳法和发现法, 多采用以下类似的方式, 如“Can you summarize how modal verbs are used in the examples?”“Have you noticed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passage?Please make a list.”等,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
(七) 脚手架原则
脚手架原则是指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完成任务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这种困难可能是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 也可能是学习策略或情感态度。所以,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或避免学生完成任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八) 合作性原则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任务设计时要注重同伴和小组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在互动中学会交际。如在词汇学习时, 当学生找到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词汇后, 可以告诉他
们:Compare your list with your partner and make a new list.
以上只是英语新课程“任务型教学设计”中任务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不断变化性, 教师肯定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诸如如何解决学生的程度差异等实际问题和困难, 但是, 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任务型教学的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分析和研究出现的问题, 我们就能化困难为动力, 从而推不任务型教学不断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任务的设计 第5篇
龙岩一中英语组
范宏莲
[摘要]:本文就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进行一些探索,并阐述了笔者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关键词: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在其教育理念中“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教社2003年在中英合编的高中英语的基础上新修订的高一英语教科书特别强调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学习(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要求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上来,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来进行,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在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就任务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1、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任务型语言学习有三个显著特点:
(1)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
(2)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
2、Skehan(1998:99)对任务界面复杂度分析的“3C”模式:
任务的界面是指任务的构成要素和任务所涉及的学习者的发展领域,如语际语系统、认知、情感和社会交互等。根据Skehan(1998:99)对任务的界面分析,任务的复杂度有三个主界面:
(1)Code complexity语码复杂度界面,即语言界面,指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变化、词汇、信息量等。
(2)Cognitive Complexity认知复杂度,既思维界面,指完成任务所需的思维,包括对话题、语体、任务的熟悉程度及任务中加工信息的种类、结构、清晰度。(3)Communicative stress交际压力界面,即活动条件界面,指涉及任务的活动条件,包括时间、参与者数量、信息输入速度、文本长度等。
根据Skehan(1998:99)对任务复杂度界面的理论分析,任务型学习中的任务,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而是系统的、连续的。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根据任务设计的理论,在任务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个原则:
1、任务设计要先有语言输入:
任务型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技能准备情况,课堂上急于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就不能完成任务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语言信息输入。任务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应有一定的导入性,如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把知识作为铺垫,层层深入,通过一系列语言任务训练,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运用自如。
2、任务设计要阶梯式:
根据Skehan(1998:99)对任务复杂度界面的理论分析,任务型学习中的任务,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而是系统的、连续的。任务可能出现在多个层次,如子任务、任务、主任务、扩展性任务等,在这任务链中前一个任务的成功是完成后续任务的前提。为了在任务型教学中使学生成功地完成每个task,应用Skehan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任务所需的语言、思维和活动条件三个界面构成的复杂度安排由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这样由数个任务构成任务链。
3、任务设计要尽可能真实:
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在不能直接选用真实任务时,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
4、任务设计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策略,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师生的交互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策略往往决定于学习的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应保证有足够的信息空白区或信息差,一定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多维交流和学生间的探究合作获取信息才能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设计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1、SEFC 1A Unit 8 Sports任务型教学设计: 任务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Goals:
1.Talk about the Olympic Games.2.Talk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3.Join a sports club.Talk about next month’s activities and try to attract others to your club.(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A.指导学生交流体育运动的体会,树立良好的体育健身观念,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B.热爱祖国,为北京奥运尽自己的一份力; C.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任务设计: Task 1:Talk about the Olympic Games.Watch a video about Beijing’s being announced to host the 2008 Olympic Games.The students surf the Internet to get information about the Olympic Games.Talk about the Olympic Games.Questions: 1.In which year were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eld? 2.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3.How many kinds of competitions are there in the Olympics? 4.What does IOC stand for? 5.What is the main spirit of IOC? 6.What is the motto of the Olympic Game?
7.What do the five rings on the Olympic flag represent? 8.When will the next summer Olympic Games be held? 9.Who is the first man in China that got the Olympic gold medal? 10.What is the national ball of China? Task 2: Talk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The students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practising expressing opinions about sports.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give at least one reason to support their opinion and try to use the useful expressions.Several pairs present their dialogue.Task 3: Join in a sports club.Each club goes to the blackboard to talk about next month’s activities and try to attract other students to your club.Clubs: Table Tennis;Badminton;Diving;Football;Bugee jumping;Basketball;Football 任务型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多媒体资源库北京申奥成功录象)——→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奥运的信息(网络)——→分组讨论有关奥运的话题,交流、整理有关奥运的信息(任务一)——→采访活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任务二)——→组成体育俱乐部,讨论赛事安排(任务三)——→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展示——→教师点评、结束
2、教学体会:
(1)任务型语言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教学活动以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在完成Talk about the Olympic Games这一任务,学生根据自己对奥运知识的了解程度,或自主上网查找大量有关奥运会的知识,或阅读教师精心选取和编辑的有关文章和练习,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谈论自己对奥运会历史的了解,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知识和语言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2)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由易到难阶梯式、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独立完成的,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 生们针对自己对话题信息或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工合作,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及时交流、合成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协作,共同提高。
四、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是教学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笔者认为,任务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如何把握任务的系统性、任务的难易度、任务之间的衔接、完成任务的时间安排及任务的尽可能真实等,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Skehan, 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佘广安
《任务型教学:定位与思考》 [J]
任务的设计 第6篇
一、新课导入:设计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任务
在任务导学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任务的焦点就是解决某一问题,这一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交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使他们乐于积极参与。
1.利用情境,设计任务
在学习“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课的前一周,我让三位学生分别精心照顾三盆相同的水培植物,一周后的课堂上,三位学生呈现了三盆长势出现了差异的植物,手里举着长势最差的那盆植物的学生表情最尴尬,他很委屈地说:“我没有虐待它。”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即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植物生长需要_”,此处的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利用故事,设计任务
在学习“激素调节”的时候,教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在人类的疾病中有这样一种病,患者不管喝多少水,仍会觉得口干舌燥;不论吃多少食物,其体重都不会增加,反而会急剧下降,消瘦乏力,直至死亡。我国古代的医生曾经大胆地尝过这类病人的尿液,发现尿中有淡淡的甜味,你知道这是什么病吗?应该怎么治疗?由此引出任务:糖尿病的病因和治疗。
二、教学过程:设计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任务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任务,在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梯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适应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在完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起点低,学习活动按照“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一点一点”地跟着教师学,设计的学生任务基本是跟上教师的脚步学,然后再巩固练习。
在基本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第二阶段),虽然学生整体把握能力还不行,但他们已经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知识,可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学,此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梯度小一些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在苏科版《生物学》七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中,学生初次接触探究性实验是通过经典实验来学习的,教师设计任务时,可以将一个大任务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一边阅读资料一边完成这些小任务,这既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探究性实验,应该怎么做探究性实验,又能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本信息,学会分析、提炼信息。教学流程设计如下:教师先创设一个情境:画面上出现一碗香味诱人、热气腾腾的冬瓜玉米排骨汤,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请猜想:这碗肉汤的结局。大家的猜测几乎相同,“变质了、馊了”。接着设问:“为什么肉汤会变质?”学生纷纷回答“微生物搞的鬼”。对微生物从哪来的这一问题分歧:“肉汤里长出来的。”“空气中进去的。”200多年前的科学界也出现过这种分歧,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资料“巴斯德和他的鹅颈瓶”,并出示了一系列的小任务:(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先期的研究,作出了什么科学假设?(3)在巴斯德制定的研究计划中,设计的鹅颈瓶妙在何处?学生一边阅读资料,一边解决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信息,最终收获了知识和技能,解决了分歧,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第三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可以“一课一课”地在教师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了,这时设计的任务就可以难度大一些,梯度大一些了。在苏科版《生物学》七下“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大任务(包含7个小任务),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分别领取一个大任务,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后组间汇报交流,完成教学目标。
在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第四阶段),学生已经可以“整篇整章”地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然后又逐步发展,达到整本书都可以由自己来学习,在苏科版《生物学》八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章节中,我采用了小老师上课的形式,学生一般是按4~6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时的主讲任务。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难易度,宣布由学生主讲的课题,要求学生(小组)提前准备,自学教材,到图书馆和网络教室查阅资料,自己制作课件,上课前一周向教师提交教案和课件,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上课一一指导把关,收效甚好。在这个过程中主讲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和评课。听教师讲课是学习,阅读教材是学习,自己上课则是一种更深入的学习,虽然这样的机会不多,但只要参与了,就会有特别的收获。
在完全独立的学习阶段(第五阶段),则完全由学生自学,教师不再布置指导性任务,而是由学生自学后直接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导学式教学要求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具体的学习内容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以能力发展为目标,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通过教师设计出体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任务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该做什么呢?
1.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要在课前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如实物、表格、图片等,要搜集足够的信息资源。苏科版《生物学》七下“地面上的植物”,设计了一个这样的任务: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要求学生课前在家里收集各种植物的花和果实,上课时让学生解剖花和果实,通过比较,了解花和果实的结构以及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这个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活动之前,准备好实物、模型和图片等物品,教师要充分考虑活动的需要,不搞没有准备的活动。
2.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指令
教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还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指令,以保证学生们都很清楚地知道要做的是什么,要如何去做,做到什么标准是合格的。要使学生有信心,只要根据指令和步骤去做,就能获得成功。例如,在“观察酵母菌”实验前,我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前几节实验课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方案:先制作临时装片后观察。我又要求1名学生说出具体操作步骤,同时板书如下:
一、制作临时装片 二、观察
擦—滴—盖 先使用低倍镜,看清物象
后使用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
然后,再要求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说明实验的内容,坚持到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理解了实验的过程,再让学生开始动手实验。这样,就促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前集中注意力,领会实验要领,保证了实验能顺利进行。
3.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置身事外,而要热情地投入到学生活动中去,站在学生的中间,成为活动的一分子。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师要调控、管理课堂,不让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当学生灰心丧气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予以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教师要有雪亮的眼睛,寻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亮点、误点,并将其拿出来进行交流和讨论。
浅析任务引领教学方法中任务的设计 第7篇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工作, 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说合适的话。既让领导满意、又让同事和下属满意、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目前, 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怕体力劳动上的吃苦, 但害怕脑力劳动上的吃苦。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方式, 实行开放式教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1 教学任务从何处来
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 包括计划、决策、实施、评估和反馈等整个行动 (工作) 过程, 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典型工作任务同时也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 每个职业 (专业) 通常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需要注意的是, 在调研、统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时, 并不是岗位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工作就是典型工作任务。如物流专业, 最好的物流应该是没有仓库, 实现零库存, 其关键是使物流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正常运转起来, 因此, 其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围绕物流正常运转来调研、统计、分析, 而不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开设大量的仓库保管和运输工具使用的课程, 更不是建设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去学会如何调度运输工具, 完成货物的调配等。
2 教学任务的类型
2.1 封闭式教学任务
目前, 大部分教师一说到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 就会想到设计如电路图的识读、电路图的绘制、二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水泥的细度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等任务, 这些任务都属于封闭式教学任务, 因为他们的结果有唯一性, 有正确的方法、步骤和答案可供参考和判断, 仍然属于知识和技能部分。这种任务的作用在于利用这些载体, 帮助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动手问题。当然这些任务的设计也是必须的, 通过这些任务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用动手来校核与检测。但这些任务也是不全面的, 不是开放式的, 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所学去思考、去创新。
2.2 开放式教学任务
所谓开放式教学任务是指能在该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变“学知”为“知学”。
任务一:万用电表的安装与调试。该任务的优点在于既能应用所学过的元器件检测等知识, 又能在安装与调试过程中, 针对不同类型的万用电表、针对安装与调试时出现的不同问题, 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
任务二:学校准备给每位教师采购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个工作交给你来做, 你该咋工作?这个任务看拟简单, 实则不然。配置定高了, 价格贵, 领导不高兴, 但同事们高兴;配置低, 价格低, 领导高兴, 但同事们不高兴, 如果在使用中再有问题的话, 同事的怨言会更多。所以要做好这个工作, 先要调研教师们的需求, 是进行图形处理, 还是一般的办公处理;根据教师们的需求, 进行市场调研, 选1至2个品牌和合适的参数, 形成你的意见;最后把选择权交由领导来定夺。
任务三:要求学生组建与管理一个家庭网络、企业办公型网络、基于服务器的园区网络。由于这些网络的组建, 网络节点数量、位置是变化的, 因此,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其网络设计和施工过程也是不同。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 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任务有一些共同点, 那就是:
(1) 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 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2) 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
(3) 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4) 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 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 相互间的可重叠、可参考、可借鉴的内容不多,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6) 学生自己处理在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7) 具有一定难度, 不仅是对已学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 学习结束时, 师生共同评价任务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3 开放式教学任务设计实例
张先生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 妻子是中学教师家有16岁、10岁两个小孩, 八年前买了一栋别墅, 并在窗口处安装了手动操作的百叶窗。现在张先生准备重新装修别墅, 要求如下:
(1) 原有的手动百叶窗全部换成电动百叶窗, 并可在各个房间自行控制;
(2) 能在别墅的某个地方集中控制百叶窗升降;
(3) 太阳光强烈时能自动控制百叶窗下降;太阳光不强时, 在下午某时开始, 百叶窗自动下降;
(4) 每天早上百叶窗能自动上升;
(5) 可在卧室熨烫衣服, 但半小时后熨斗能自动断电;
(6) 乐于接受一切增加舒适性的建议。
任务:拟订实现该控制的完整文件;详细陈述建议方案, 并说明理由。
4 结束语
任务引领式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其教学任务既要与典型工作任务对应, 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实施过程中有可借鉴和使用已有知识及技能, 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开放性思维, 具有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应在实施过程中掌握和应用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的精髓, 更好的应用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
摘要:在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 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是较好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方法, 绝大部分教师都想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在如何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类型有哪些、教学任务从何处来等问题, 不少教师心中无底。
关键词:设计,任务,引领,教学,浅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 (赵志群副主编)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黄晓华.任务引领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 (21) .
浅谈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第8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任务型教学法一直是英语教学实践者认可的重要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贯穿教学过程,以参与、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挖掘学生自身的认知潜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与运用目的语,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目前,尽管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在全国推广力度较大,但由于语言环境、师资状况、客观条件等诸多制约,在实际操作层面尚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任务设计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存在违背交际教学理论的虚假任务。
1.机械操练 型。
例如,在一次对话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对话表演”任务,要求学生每4人一组,练习课本上的对话,并推选代表进行表演,用时少而且语言准确的几个小组将获得奖励。表面上看,这个活动强调合作、强化语用、鼓励竞争,课堂气氛一般也会较好。但是,由于评价标准是速度与准确性,因而语言基本功好的学生自然会代表本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只能旁听。而且,这样的任务根本无法实际应用,只能算是背诵性的操练。
2.内容封闭 型。
例如,教完《牛津初中英语》7B第七单元Reading后,一位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以记者采访Lin Tao的形式编写对话,对话中,要用how old,when,what,who,how等设计问题。应当说,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任务设计的一些特征,如目标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自主性等,但这个话题的内容是完全封闭的,讨论内容没有任何个性化的表达空间,问与答都是在不存在信息沟的前提下设计的。由于交际教学的内核是强调特定语境下的真实交流,因而这个任务仅属于相对复杂的书面表达练习。
3.脱离体验型 。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Festivals of the Dead这节课后,要求每位学生独自选择一个节日制订活动计划。课本中提及的盂兰盆节、万圣节以及与文本内容接近的清明节是学生选择最多的几个节日,但是,由于学生对盂兰盆节、万圣节等的了解主要来自课本,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而至于清明节,主要就是与父母一起扫墓踏青,话题的张力明显不足,因此,课堂气氛并不热烈,即使主动发言的学生,也只有三言两语。
二、有效任务设计的三个基本属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通过交流学会交际,它不仅关注语言,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同时,把学习者的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强调课内语言学习与社会语言活动的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活动为基础,如提问、讲解、复习、布置作业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掌控。任务型教学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以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围绕特定的交际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等语言活动形式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目的。
一般说来,有效的任务应当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开放性、趣味性与交际性。
开放性,即允许学生自主地表达真实的,与生活情境一致的观点与建议。例如,组织评价性任务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如描述童年时期的旅行,评价汽车的优缺点,分析男女分校学习的优劣等。
趣味性,即任务要符合学生群体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要让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例如,火星生活与地球生活的情况比较(《牛津初中英语》9A第一单元) 这个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布置相关任务时,就可以由此切入,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交际性,即情境真实。我们必须记住:实际交往中,了解相关信息是第一位的,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则是第二位的。
尽管现实的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最佳的任务型语言环境,学生与教师自由使用英语的水平还不够高,加之应试教育的特殊性往往使教师更重视语言形式而非意义,但在设计任务时,我们还是必须兼顾有效的任务的三个特性,这有助于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建构。
三、任务设计的几个实用案例
1.罗列型任务:Western festivals of 2015
教师列出英语国家的一些重要节日的名称,并提供一份2015年年历,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确定今年具体的庆祝日期。本任务的难点在于,部分节日并非安排在固定日期,如“感恩节”“复活节”等,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资料完成任务。
2.统计型任务:Favorite colours
教师设计好调查表,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邀请志愿者担任记者,分别采访每一位学生并做好统计,了解学生选择该颜色的原因。调查者在黑板上反馈调查结果并进行总结。本任务的挑战性在于,学生选择颜色容易,但说明原因较难,且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3.传递型任务:What did he say?
教师将需要强化的句型用一句话的形式同时告诉每组第一位学生,要求他们立即轻声传递给身后的学生,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这源于教学小游戏,但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教师要确保竞赛的公平性。此外,设计好恰当的需要传递的内容也十分关键。本任务的挑战性在于,下一位学生并不知道传递的信息内容,而且在接受信息后,还要准确地再往下传递。
任务的设计 第9篇
一、引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指的是一种教学途径或教学路子,是一种教学原则或理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的途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是根据我国新形势下对英语的社会需求和英语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在总结了我国优秀英语教师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国内外英语教育理论家的研究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务型”教学强调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所以“任务型”教学实质上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任务中机械地完成几个语言习题,获得语言技能,而是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完善其内在的学习机制,实现任务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情感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已深入我县各中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传统教学相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它不仅启动教学的航程,而且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质疑、调查、探究。在实际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为总目标的英语教学新体系。
在任务型教学中其任务是必不可少的。一节课下来有一两个任务是正常的,甚至有的多达三五个。学生只有通过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才能完成这些任务。而这些任务往往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延伸。如学生能达到预期效果地完成任务时,说明他们已掌握了教学内容。纽南(David Nunan)对“任务”的定义进行了归纳:(1)任务是指自己或他人从事一种偿式或无偿的工作,如油漆栅栏、填表、借书等。换句话说,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玩耍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这类任务不含学术成分,也无语言意义。(2)任务是指由教师控制和调节的,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种活动。(3)任务是指由练习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如听录音、画图等。(4)任务是指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Nunan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出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它完全有别于语法练习。
二、任务设计的分类
在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地设计一些太难太复杂的任务,也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无趣味的任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性格也不相同,兴趣也各有所好。所以,在我们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注意一些问题。如初中教学内容有涉及人物和职业介绍、生活常识、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围绕主题而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活动。有课堂教学任务,也有真实生活任务,或是两者结合,都是为“做事情”和“完成任务”服务的。而这些活动是有针对性,所设计的活动应吸收全体学生参加,而不仅是让能力和水平好的学生参加。为了提高任务的趣味性和课堂效果,笔者常采用如下设计:
1. 竞猜性任务。
竞猜性任务主要用于听说训练。竞猜性任务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多动脑筋,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中学生这一年龄是一个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年龄阶段。竞猜性任务正好符合了这个年龄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想象能力,运用已学知识结合任务的相关知识,能起到一个以新联旧的作用。这些也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如Book IB unit 26 People and work,其中一个任务是猜测性任务。先让学生猜老师家人的职业,再让学生互相猜测家人的职业。在操练这一任务时,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并能大胆猜测,新旧单词结合用,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牢记教学知识,还能互相了解同学的家人职业,增加交流,真是一举多得。
2. 描述性任务。
描述性任务既可用于听说训练,也可用于写作训练。在听说训练中,描述性任务常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较难较全面的能力,但又是一个发挥个性的任务。在教学完人物介绍、动物、故事等,都可用描述性任务,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作一个综合描述。如教学完Book 3 Lesson 22 Under the sea后,完成一个描述性任务:What do you think of Cousteau?让学生在班上进行描述,然后再评价,选出最精彩的描述。又如Lesson30 Christmas Day,课前布置学生作一个写作练习:描述一下你所参加过的最有意思的Birthday party,然后让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描述,最后选出最有创意的party。这些描述性任务是灵活多变的,而且它的用途很广,也是培养优良生的途径之一。
3. 听说任务。
听说任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任务设计,这种任务用时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并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教授了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后,叫一位学生到教室外面做一个动作,其余学生看不见,我们可以问What did he do just now?让其他学生猜测:I think he/she以此来复习巩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在情景中学生纷纷兴趣高涨地参加到猜测中来。
听说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目的的针对性,不要单纯地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进行猜测游戏。同时,我们也要细化听说的规则,注意任务的进程、时间及纪律。
(1)解决问题任务。
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分析、归纳、查找资料等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采访、调查、广告设计收发E-mail等。以JE-FC Book 2 Lesson 37 Rock Band为例,给学生一个问卷(或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的问题),调查班级中的追星现象。
Questionnaire:
Do you have an idol(偶像)?
Who is your idol?
Is your idol a singer,a film(电影),a sports star or others?
Why do you like your idol?
Do you think to be an idolater(追星族)is good or bad foryour study?Why?
学生在调查后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并用英语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的内容设计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和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又如,在进入课文教学之前,可让学生调查一下他们喜欢何种音乐,设计如下调查表,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调查,为课文的教学做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
小组调查后统计调查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调查表,要求学生用英语汇报小组调查的结果。调查任务主要是沟通信息,学生乐于接受。同时要注意调查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调查规则应事先告诉学生。
(2)故事链任务。故事链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仍以JEFC Book2Lesson 37 Rock Band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上网调查有关张学友武汉演唱会看台倒塌事件,上课时学生每人讲一段,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该事件的经过。
故事链任务要求学生间紧密合作,默契配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
(3)创造性任务。创造性任务是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例如,JEFC Book Lesson114教授What dose it sell?How much is it/are they?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小鬼当家”。即假设要你们当家一天,你们有50元钱,小组讨论要为家里买什么,看谁能充分利用这50元钱。让学生先去农贸市场或超市做调查,先告诉大家那里都卖些什么(It sells),然后按照实际价格计算,每个小组列出一个购物单,买什么,花多少钱。最后看哪一组是“巧当家”。这类任务使学生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信息差任务。交际只有在信息差存在的情况下才真实而有意义,信息差任务就是借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渴求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例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给两位学生两幅卧室的图片,每人图片上分别有对方图片上没有的东西,学生通过互相问答:What’s on your picture?There in/are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 采访、调查性任务。
采访、调查性任务是通过与人交际交流的方式而获取信息。其形式以填表格居多。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要动口动手去完成,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任务正是教学的内容,他们能够完成任务的话,也意味着他们对教训的内容已掌握。
5. 游戏、表演性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课堂表演或做游戏都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表演为课堂锦上添花。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6. 课外延伸性任务。
课外延伸性任务是课外知识的拓展探究。以搜查资料和课外补充为主。这些都是有利于帮助课内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进一步深入探索。如:Book3 Lesson 18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关于Hainan Island的资料并作记录。课后上网查找一个自己最想去旅游的地方的资料,如费用、名胜、特产等,下节课作汇报。这些课外延伸任务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联系其他科目知识的应用,弥补了信息差,增加了不少见闻。
任务设计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制作姓名卡片地址簿,给朋友或老师用英语打电话,学唱英语歌曲等,这些项目都是根据教材中相关的课文内容设计,并与某一话题相联系的。“做项目”既可以使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舞台,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在完成每个任务后,都要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体现其任务的价值所在。另外,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全面因素,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避免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任务,避免带伤害性的任务。讲究任务的趣味性、新颖性和丰富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积极接受挑战,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务的设计 第10篇
一、高校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任务设计原则
1、目的性和实用性
任何一项学习任务都必须为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是为帮助学生巩固一组词汇, 或是为加强学生在某一情景下的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在明确的目的的指导下的任务才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任务, 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或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的产物。同时, 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和今后可能涉及的情境, 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下体会和学习语言, 训练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用的技能。
2、趣味性和创新性
任务的设计不囿于现有的形式, 不拘泥于固有思维定势,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选择那些能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引起学生共同兴趣的主题, 在任务准备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胆添加各种个性化元素, 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真正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层次性和开放性
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 选择有一定难度, 但经过努力可完成的任务。另外, 由于学生的基础常有差异, 因此设计的任务必须具备开放性, 任务的呈现可以是多渠道、多样化的;任务的完成程度也要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 避免“一刀切”, 允许差异的发展。若是小组任务, 须协助组长确保组员分工合理,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机会, 避免基础不够好的成员在任务的计划和报告过程中被边缘化, 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类似的学习任务甚至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乃至反感, 进而影响整个小组、整个班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任务设施过程及要点
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在她的专著中把任务型教学过程分成任务前 (Pre-task) 、任务实施 (Task cycle) 和语言焦点 (Language focus) 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广为人知, 但在当前的高校任务型教学中, 依然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高校实践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经验, 任务实施时的要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任务前阶段
确定任务后, 首先要注重动机的激发, 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语言魅力, 如用形象化的语言阐明学生在完成该活动时将会取得的收益, 以设计巧妙的开端吸引学生, 或展示其他人做该活动的图片或视频, 促使学生迫切希望参与进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才会主动参与, 获得积极的体验。其次, 要明确任务要求。如明确准备时间和汇报时间, 避免常见的一再拖延的问题;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上台表现以避免其被边缘化等。在学生准备阶段, 教师须在各组间走动, 实时监控准备工作进展, 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监控交际用目的语进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回答, 在语言或情感方面提供帮助, 减少他们执行任务的困难;同时也避免了因疏于管理而可能出现的课堂失控。
2、任务实施阶段
在任务实施阶段, 常出现各小组或个人只顾埋头准备或讨论自己的任务, 对其他同学或小组的任务不予关注的情况, 不仅不利于开展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而且会挫伤汇报者的积极性, 为避免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要求学生们在其他同学或小组做汇报时, 注意收集信息, 在总结阶段分别给出具体的反馈和评论。这一设计有效地改进了任务型课堂的组织和实施, 确保了学习效果。同时, 在学生小组实施任务时, 教师要始终通过眼神、肢体语言等传递积极的、鼓励性的信息, 并引导其他同学这样做。
3、任务总结阶段
任务后及时恰当的总结非常必要, 因为这不仅向学生反馈了他们的不足, 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而且让学生觉得教师很重视自己的表现, 完成这样的任务很有意义,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总结中, 必须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语言诸如“Very good!”“Good job!”等, 而应提供言之有物的反馈, 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表达意义和完成任务的同时, 也应对语言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然, 在总结时必须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发。
任务性英语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是一个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尊重其个体差异, 相互合作, 共同探讨, 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确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和周到的实施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松美:《英语教学新概念》,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 127。
[2]王灏、马健生:《对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再认识》, 《教育科学》, 2006 (12) 。
任务的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120
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已逐渐由课程边缘向中心位置转变,高中信息技术倡导“以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定相信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所采用。同时,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编撰特点需要强有力的教学方法配合,其很好地关照了内容体系创新、适应差异、价值渗透、注重实践、多元评价等重要价值;但是,其存在操作性欠缺、内容弹性过大,致使教学难以把握、某些单元内容多而泛导致内容略显空洞等缺陷。因此,其教学有必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去设计具体细致的教学任务并落实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上。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任务设计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任务设计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就好比一幕剧的序曲一样,好的导人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及其关注的焦点来创设情境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设计中,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两个音频文件,一是一首事先采集好的带有杂音的诗朗诵;二是一首背景音乐。教材要求学生利用CoolEdit软件,将带有杂音的诗朗诵经过简单加工后与背景音乐合成一首完整的配乐诗朗诵。可是,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那种兴趣,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对此,我结合当今大热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分别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来,并带上耳机对着话筒,边听伴奏边将自己最拿手的歌曲演唱出来。由于时间有限,每位学生只给半首歌的时间。我将这些清唱的声音文件保存下来,然后播放出来由学生来听其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把同学演唱的歌曲编辑得更完美,更有学生编辑完成之后主动向我索要伴奏,目的是想把清唱与伴奏完美地结合起来,合成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这样进行任务设计,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创设分组任务。开放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任务设计大多都是教师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样固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却无法开放教学课堂,导致无法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的能力。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分组任务,以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学习。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时而提出建议,充分展现自己;时而悉心听取他人意见,取长补短。分组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融人其中,充分点燃自己的热情、活跃自己的思维,真正实现与他人共同进步、进取。例如,在教学《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我在课前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来划分若干大组,然后再将每个大组划分成创意组、素材组、制作组和评价组四个小组。小组划分好后,我把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把我分配的任务再进行细化处理,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发现创意组的学生不断讨论新颖的海报主题;素材组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利用因特网查找相关资源;制作组的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和全组的同学一起制作精美的海报;评价组的学生依据主题、布局、色彩等评价标准在讨论着海报制作的优缺点;等等。整个课堂都以学生为主角在顺利运转着。在制作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停地进发出思维火花,这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共同协作能力。
三、创设分层任务,兼顾整体学生
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因而“一刀切”的任务设计并不能照顾到整体学生。为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出发,并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技能发展规律来分层次设计各个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操作实践中并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感。例如,在《建立页面链接》一课中,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任务来展开:1.基础任务。将链接对象超链接到站点的某个页面。该任务以课本范例为主,学困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详细步骤逐步完成,从而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点的目的。2.巩固任务。将链接对象超链接到网站之外,如其他网站、电子邮箱、外部文件等。该任务由教师设计并存在一定难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这个难度一般控制在80%的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3.拓展任务。在网页内部建立书签链接。该任务针对优秀生,是一个结合其他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
三个任务分别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差异性而设计的,并遵循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真正兼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这样的分层任务设计,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避免了以点带面,以个体代替全体的局面。
四、創设整合任务。提升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必然要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生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设整合任务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学生也会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将其利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并利用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例如,在《信息的编程加329的教学中,我选用了“鸡兔同笼”这一古代数学问题作为算法任务设计,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精准的数学思想,可以使编程问题与数学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整个任务生动有趣,既训练了学生严密的算法思维,又帮助学生树立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可知,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的前提下,有效地、多样地设计教学任务,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课时任务和教学目标,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任务的设计 第12篇
一、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1.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进行学习, 体验用英语学习, 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投入, 使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化的英语。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更自信了, 因为语言成了活生生的生活, 而不是机械枯燥的练习和理论。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和运用英语知识, 培养和掌握技能, 发掘自身潜力, 提高合作能力。
3. 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 要真实。教学中, 应该使学生接触有价值的、真实的语言, 真实的任务更能刺激学习者应用语言。
(2) 要明确。一个明确完整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调动自己的知识技能。如果任务不明确,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充分探索, 无法完成任务, 时间一久, 便会失去信心。
(3) 有层次。教师对每一节课设计的任务都要从易到难, 层层深入。这样, 前后相连, 层层推进, 符合认知规律, 学生易于接受和把握。
二、任务设计的教学实践
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12 My favoritesubject is science.Section A
任务型教学设计:
1. 话题: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2. 目标: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学会表示学科名称的词, 学会描述各个学科。
(2) 能力目标:谈论自己喜爱的学科并给出喜爱的理由;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在谈论所喜爱的学科时, 教育学生不偏科, 要做到均衡发展。了解周围人喜爱的事物, 并能学会关爱他人。
任务设计:
在本课时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任务活动, 抓住了七年级学生好动、求知欲强、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 较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活动一:比一比谁的眼睛最快
在本节课教学学科名称英语词汇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科图片, 采用小竞赛的形式, 看谁能快速用英语说出学科名词, 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这个任务的布置既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活动二:谈论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
此任务既是对以上所学内容的巩固, 也是一个任务活动。学生们以二人一组的小组方式进行快速的汇报。My favorite subjectis…My deskmate’s favorite subject is…
活动三:布置圣诞联欢会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 让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圣诞联欢会。全班分成五的小组。每一组负责一个话题 (最喜欢的音乐、食物、体育运动、衣服和佳宾) 。由于这是一个真实任务, 学生参与性很强,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活动四:本课的作业即完成最后一个任务, 询问父母他们最喜爱的一些事物
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 同时也借这样的形式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 从而进行了德育教育。
三、对教学任务设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