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主角与配角范文(精选6篇)
人生主角与配角范文 第1篇
前两天闲暇时看中央电视台一个做的很红火的栏目《艺术人生》,以前也曾看过,但大都没有印像,这次的节目却是缅怀一位已过世五年的老艺术家——赵丽蓉女士,其中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她早年的同事回忆她年轻时候的一件往事: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在剧团演了好几年花旦主角的她,因工作需要而改唱老旦配角,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配戏,她并没有因为戏份的减少而感到失落,不满,而是认真揣磨角色,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开创了配角也能成角的先河。评剧的很多剧目也因有了赵丽蓉幽默风趣的表演而更加绚丽多姿。而在八十年代以后,她凭借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在影视、小品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让自己的艺术生涯在晚年达到了更高的巅峰。试想如果当初她在由主角变为配角的时候不是积极面对,而是发牢骚、消极应付了事,恐怕在后来也不会取得那么多的艺术成就,今天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怀念她了。sO100
由此想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当中也会遇到由主角变为配角,地位由主到次的时候,通常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不满、发牢骚,甚至会有抵触情绪,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其实,生活中没有永远的主角,主角应当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一种追求和向往。
谁都希望自己在生活的角色中出演主角,因为主角比较显眼,比较风光,比较容易受到重视,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光有主角不行,还要有许多配角,只想当主角,不想当配角,不仅会把工作搞得一团糟,团结也难以搞好。主角和配角,只是工作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尊卑。
主角和配角是相对而言的,上一段你是配角,下一段很可能你就是主角,配角是主角的基础,永远是主角的开始,赵丽蓉女士也历经了从”主角--配角--主角——配角”的一个人生轨迹才达到了最终的辉煌。当一个人以配角的形式出现时,应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努力拼搏,勤奋好学,为下一次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
也许,有的人奋斗了一生都会与主角擦肩而过,但生活中有了主角,也肯定会有配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摆正位置。毕竟,奥斯卡也有个“最佳配角奖”来肯定电影中配角的贡献。在生活中,配角也能产生“最佳”,只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了,自然会得到生命价值的实现和意义,主与次的交相辉映一定要比一个人的“独角戏“好看得多。
人生主角与配角范文 第2篇
我有两个小伙伴,她们是老师手下的“大将”,我是老师的“上将”.她俩什么都比我强,我永远只能做老三.有一次我超过了她们,那是我三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得了语文第一、数学第一、总分第一!当我捧着三张奖状时,我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一次,我一跃成为班级里的一颗新星.可现在到了五年级,老师安排的什么事都没有我的份.有时,我只能做配角,而主角仍是她们.叔叔、阿姨,我怎样才能重新拥有往日的光彩呢?
作 者:王h章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中心小学五(2)班 刊 名:课外生活 英文刊名:KEWAI SHENGHUO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 关键词:
人生主角与配角范文 第3篇
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精神现象, 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它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或制约, 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里, 艺术具有阶级性, 因而在各个历史阶段, 它一般都表现出一定的阶级倾向性。艺术是人类的物态化审美创造, 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化的反映。它塑造具体的形象和形象体系, 通过典型艺术形象的感染力量, 影响人和人的生活, 起一种陶冶性情、潜移默化的作用。审美是艺术的生命, 离开了美和审美, 也就无所谓艺术, 因此, 审美的性质也是艺术最本质的属性之一。然而在中国当代的画坛中“丑态图象”却占据了大半江山, 而且有越来越丑的趋势。这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欧洲的“文化侵略”, 现在这种侵略已蔓延至我国的艺术领域。“丑态图象”的泛滥伴随着投机的艺术资本市场, 使得我国本土的某些“画家”, 已经沦落为某些文化侵略者雇佣的“枪手”和“机器”, 并且成为了为他们造钱的“工具”。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不仅为外国投机者获取了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同时也丢掉了中国文化的品行、格调和灵魂。
现今艺术圈内外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都过于金钱化。好像一旦谁的画卖得贵了, 他的一切都成了真理, 大家仰慕他, 媒体围着他, 连许多画家与画家之间谈得最多的也是作品的价钱,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都是因为由于对金钱的热衷, 这里包括了艺术市场内各个环节中逐利的成员。我们先看一下逐利的环境。中国现在实施的市场经济是从西方舶来的产物, 虽然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特色, 但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今天, 全球化的到来使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在百年来达到顶峰。这种冲击不单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直接行为, 还包括在我们文化内部对这种冲击的冲击。经济刚刚起步, 文化刚刚自觉, 这就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环境。然后是逐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参与者除了中国人就是西方的参与者。中国人爱市场, 不过压抑太久, 好不容易等到合适的环境, 还赶上当代艺术这块好肉, 大家难免都摩拳擦掌, 要大干一场。可惜在经验、理性、规矩、道德全不成熟的条件下, 除了要自己摸索前进, 做强做大, 还楞生生地与世界接轨。原本要很长时间消化的问题, 十几年间统统涌出来, 交织成网, 堵塞交通。中国当代艺术有藏家, 有炒家, 有倒买倒卖家, 但少经营家。西方人则比较理智又习惯市场经济的环境, 他们曾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大买家、利益牵动者和时尚风标,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走强, 西方人原本有点复杂的身份正在变成单纯的利益获得者。在传统艺术市场变成一个烂摊子后,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成为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热点。但它现在非常单薄, 在里面折腾的人都是新手, 又都是在练手, 非常不稳定。在市场由西方人主导的时候, 我们就提供工农兵加可口可乐, 在大家关注中国问题时, 便随处张贴“中国符号”, 等到四十岁中国人成为买家以后, 怀旧风又吹遍每一个角落。这种“新的艺术”总是在变, 没有一种稳定、恒长的内力。如果从商业角度看, 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从85新潮时为艺术的艺术, 正在变成为市场的艺术。当然, 这非常像中国的现实, 但却绝不是我们的内心。
艺术作品的存在只为了保值和增值, 而所谓的价值, 非艺术品价值, 而是货币价值。非理性的投机心态已造成了艺术品及其市场繁荣的“假象”。真正的艺术品是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存的精神产品, 如果艺术失去了担当、丧失了文化的意义, 其经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某些当代“丑态图象”概念化、脸谱化的“傻大呆”表现符号和过去全国画家画一张画的“红光亮”表现符号又有什么区别, 可能由于现在当红艺术家大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 政治风波, 所以他们的艺术带有中国变革的历史痕迹, 但是在这种经济繁荣, 政治风波早已有明确定位的当下, 对于生活富足的艺术家来说, 几十年如一日的“回顾”历史, 还有什么意义呢?究其本质一味的重复制造是否是害怕改变会影响经济收益的一种为了迎合市场的低级商业行为呢?它们有何资格去担当艺术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责任?艺术作品如果丧失了高雅的情趣, 凭什么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收藏?当然艺术也不是与世隔绝的“纯美”的东西, 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艺术和经济也不可能完全割裂, 实际上, 在中国有着这样一批艺术家, 他们拒绝图式化, 远离媚俗, 这些艺术家出于对艺术的一种热爱, 从完全没有市场开始画画, 他们将艺术当作自我言说的手段, 将艺术和周遭的社会密切的联系起来。但是, 正是这些疏离了媚俗的作品, 却能在当代的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这些作品尽管使用的是学院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 但却具有鲜活的当代性。那种对边缘人物, 或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 以及对身边朋友的表现, 都体现出“新现实”主义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在政府实施市场经济政策之后逐渐繁荣起来的, 市场经济给中国和中国人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有好处就有坏处。经济危机的到来可能正是我们拨乱反正的好时机,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需要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艺术必定是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喜爱它们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这才是艺术发展的趋势。至于市场“故意的避开或者过分的关注, 都是掉入这个泥潭。” (俸正杰) 一个好的艺术家, 市场好的时候, 不能被市场牵着走, 被动的迁就市场, 应该把所有精力、兴趣放在艺术上。主动影响和带动时代的审美趣味, 与真正的市场经营者一起共同创造新的文化, 艺术创作才能不断地往前走。一件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必然带着其经济价值。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艺术品投资理念, 而不是伴着高风险的投机行为。由于优秀的艺术品承载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一个有责任感的收藏家也不应是纯粹的投资者, 更不是投机者。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在精神理想上正是寄托着许多由于艺术而带来的无限美好。只因为此, 艺术只能献身, 而不能亵渎!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需要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艺术必定是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喜爱它们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这才是艺术发展的趋势。
武戏配角 人生主角 第4篇
导演一声“Action!”关德洪就得从7楼高往下跳,或在中影文化城的屋檐间飞奔,或踩在大圆木上从山上往下滚……他是台湾资深武行(武行,指武戏配角——编者注),他说:“这行不是辛苦,是痛苦,没有一个武行身上不带点伤的。”
他父亲是台湾京剧名角顾正秋的老师关鸿宾,母亲也是刀马旦。关德洪是家中老小,在父母调教下习得一身功夫;又因为哥哥关正良做电影武术指导的缘故,20多岁开始当武行。
关家兄弟是华语片早期武行,见证这行兴衰。20世纪60~70年代香港时兴武侠片、拳脚片,后来又流行黑帮片,武行工作机会不少,关德洪记得:“成龙还小,七小福的时候,想多赚点钱,我介绍他拍戏,一天工资就能买不少金子了。”但随着片型转变,除了少数武术指导还能存活,多数武行纷纷改行,“前几天,我去市立殡仪馆,看到徒弟在吹西索米,唉……一身功夫都浪费了。”
多数武行出身京剧科班,“一定要会摔、会翻、会武打特技。”除了拳脚功夫,摔车特技也多靠武行去做。关德洪指出诀窍:“胆大心细。身体放软,才能保护自己。”常用的保护用具多出自关家兄弟的建议:“厚纸箱要揉软,榻榻米的线要剪掉弄松,海绵垫要戳过,这样才能吸震。”
他早年做过王羽等明星替身,“有时为了效果,拳脚是真的打,受伤了只能忍,下戏才自己调理。”他右手臂至今无法高举,有个徒弟还摔到半身不遂。因为受伤几率高,早年保险拒保,现在则是保额高。
68岁了,他很难再在镜头前打打杀杀,除了武术指导,也转型当演员。台湾久未拍武侠片,不久前导演魏德圣拍《赛德克·巴莱》需要大量武行,他推荐徒弟去,难得争取到高薪,“过去武行一天4000元新台币,这次有7500元。”但下一部片子在哪里?他也不敢确定。
(编辑/王克峰)
主角与配角 第5篇
生活不也就如此吗?我终将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的生命里散场,你还是你自己的主角,也要成为 别人的配角,除非这个世界上就这有你一个人,你才不会委身于别人的生命里。但是不可能。既然我们无法摆脱成为别人的配角,我们何不好好扮演好这个角色,做到尽善尽美。
你是老师你就扮演好教书育人的角色。
你是医生你就扮演好救死扶伤的角色。
你是秘书你就扮演好辅助决策的角色。
你是子女你就扮演好孝敬父母的角色
主角与配角 第6篇
同行的朋友都把他的失败归咎于他“不会做人”。其实他并不是没有获得过表现的机会,可是每次得到上镜的机会时,他却总是要跟导演争戏,要不就是自己擅自改戏。大方点儿的导演还会给他解释的机会,心胸狭隘点儿的则往往二话不说就撤了他。于是,开始的时候他偶尔还可以演演配角,可到二十三四岁之后,他便开始出现了戏荒,接连几年连登台演出的机会也没了。
然而,他“不会做人”的秉性却依然如故。这不,28岁那年,他好不容易在一部12集的科幻电视剧中获得了一个角色,可他又故伎重演了――他认为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不仅戏少了,而且还有不少的不妥之处,于是他又和导演理论了半天。
所幸的是,这一回导演并没有撤换他,并破天荒地认可了他的意见:不仅给他加了戏,还让他在这部电视剧中饰演多重角色。后来,这部电视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也凭着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逐渐吸引了一批英国导演的注意。
1987年,他凭借着《超人》第四集《寻找和平》开始进军好莱坞。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演艺事业也开始步入高峰,他成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演员,而他在《小声音》、《复仇者》等影片中的表演也都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英国甚至世界影坛的地位。20xx年3月,《艾瑞丝》一片更是为他捧回了奥斯卡小金人――最佳男配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