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精选8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1篇
安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 束玉龙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牢固掌握16-20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2.整体把握16-20课的主旨,并积累优美语句。
3.通过复习重点课文、重点段落,进一步学习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4.重点掌握并熟读背诵《口技》中的文言常识。
5.通过复习,再一次领悟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熟记相关的戏曲知识。复习过程:
疏mì()口头chán()清yáng()càn()然 pín()cù()离hã()悲欢
低回wǎn()转 变huàn()多姿 尽态极yán()xī()xī()相通
二、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作者(),本文选自()。2.《安塞腰鼓》作者()。
3.《竹影》作者(),原名(),浙江崇德人,现代()、(),本文选自()。
4.《观舞记》作者(),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本
预习案
一、基础字词。1.给下列字注音。
惮()踱()撇()蘸()归省()行()辈 凫()水 飞溅()晦()暗 冗()杂 羁()绊 蓦()然 端凝()搏()击 烧灼()朱砂()静穆()嗔()视 撺()掇()
咿()哑()大彻()大悟
本色当行()浑身解()数 参()差()不齐
叱()咤()风云 2.根据拼音写汉字
kuáng()舞 kàng()奋 yōu()暗 qiâ()意
文选自()。
5.《口技》作者(),字(),福建晋江人,()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代()编选的()小说。
三、课文主旨
1.《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3.《竹影》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
安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的能力。
4.《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5.《口技》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
⑷主题思想: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3.《竹影》
⑴ 重点段:P138 第5-6段 ①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
②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⑵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探究案
四、重点课文重点段落分析。1.《社戏》
⑴重点段:P118 第10-13段 ①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②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第11段)a.比喻、拟人;b.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④“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⑵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⑶P125 课后练习一、二、三 2.《安塞腰鼓》
⑴修辞:比喻、排比(增强语势)、反复(强调)P131练习三 ⑵ P130课后练习二
⑶全文结构:打鼓前(安静)— 打鼓中(舞动)— 打鼓后(寂静)
⑶爸爸的角色:艺术领路人,寓教于乐。4.《观舞记》
⑴修辞:排比(2-5段)、比喻、引用(白居易的诗句)⑵P144 课后练习一。
五个角度描写舞蹈美:神态、舞姿、服饰、外貌、动作(飞动的美)
⑶侧面描写(第17段从“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铮铮的弦响”)
五、《口技》文言常识
P151课后练习二、三、四
《中考对策》相关试题
训练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2篇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新知探究
年
级
五
时
间
4.1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学习导航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三、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小组合作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如从句式上找,每段结尾都用了反问句)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交流展示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学习检测
一、我会写
è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zàn
shí
fēng
suǒ
()
()
()
()()
()
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
()
()
二、我会改: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我阅读: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同朝鲜————、————、————、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的深情。
2、再见了,——-——!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新知探究
年
级
五
时
间
4.1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认真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把你的体会和感受写在旁边。
学习导航
一、自主、合作、探究
二、全班汇报交流,深入理解文章
三、积累拓展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既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当志愿军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
小组合作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共同品析
交流展示
全班汇报交流,深入理解文章
学习检测
阅读文中段落,回答问题
(一)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_____________啊!1.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
(二)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的情谊?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阅读文中段落,回答问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再见了,()!再见了,亲爱的()!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一眼朝鲜的(),让我们在这曾经()的土地上再()片刻。再见了,()!我们的()永远跟你们()。
(二)1.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到阵地来给我们吃。这真是()哪!
2.从这段话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课文记叙了的情景,表达了,赞颂了。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5金色的鱼钩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新知探究
年
级
五
时
间
4.19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3、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说出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重点、难点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说出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一.我会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颧骨()
鬓发()
青稞()
搪瓷()
熬夜()
收敛()
疙瘩()
抽噎()
生锈()
奄奄一息()
我认为上面的字需要注意的有:
我认为课文中的字还需要注意的有:
二
写出写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1.喜出望外:
2.目不转睛:
3.三长两短:
4.奄奄一息:
通过查字典我还知道了下列词语的意思:
通过预习课文,我还不理解的词语有:
三.课文讲述了在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加强合作指导i
小组合作
1.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读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2.“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3.“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当我看到此情此景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嚼,皱紧,硬咽”说明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从中看出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
5..读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交流展示
班内交流合作的问题
学习检测
一.我会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颧骨()
鬓发()
青稞()
搪瓷()
熬夜()
收敛()
疙瘩()
抽噎()
生锈()
奄奄一息()
二.“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1.当我看到此情此景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2.“嚼,皱紧,硬咽”说明了什么?
3.说明了老班长是一个的人。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假如有一天我们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看到了这枚金色的鱼钩,你会对周围来参观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桥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新知探究
年
级
五
时
间
4.20
学习目标
1.会读“揪、豹、瞪、呻、淌、膛、搀、祭奠”等生字,学习并理解
“咆哮、呻吟、狞笑、放肆”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雨和洪水的句子。
重点、难点
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1、快速读课文,看一看你刚才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4、再次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5、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问题予以指导。
学习导航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验证猜测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
小组合作
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交流展示
组织全班交流:
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学习检测
抄写生字新词,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说说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桥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新知探究
年
级
五
时
间
4.23
学习目标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运用设置悬念、环境烘托等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2.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重点、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运用设置悬念、环境烘托等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一、听写词语
二、感情读文,升华感受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小组合作
1、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感动的原因。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小组内交流。
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
先说自己在哪些地方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组织学生共同评议。
学习检测
《学习与检测》中的题目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写一篇读后感。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7梦想的力量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新知探究
年
级
五
时
间
4.24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学会关爱和帮助别人,感受浓厚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2、初读课题,理解“梦想”。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做写作指导。
2、点评学生的自由创作,不合适的地方及时
小组合作
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
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3、这个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交流展示
1、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2、在课文中找出瑞恩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从瑞恩身上学到了什么?
4、结合我国“西南大旱”的现状,想想你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检测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个别强调。
2.归纳积累知识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学习与检测》中的题目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四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展示交流
年
级
五
时
间
4.25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重点、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多鼓励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你为什么而感动?
2.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交流展示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学习检测
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习作四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综合年
级
五
时
间
4.25—4.28
学习目标
我要把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可以给文章加个有趣、新颖、恰当的标题。写完后,再对照讲述故事的具体要求,认真改一改。
重点、难点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巡视指导。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多鼓励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
1.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2.按方法、小组评改。
3.分享精彩语段。
交流展示
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倾听并思考。
(同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人感动、难忘在什么地方?哪几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2.倾听评析。
(1)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
(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3.小结优点。
学习检测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章节)
2.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3.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四
课
时
学校审核
课
型
展示交流
年
级
五
时
间
5.2
学习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重点、难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学
案
导
案
随
笔
自主探究
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多鼓励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
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交流展示
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学习检测
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3篇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4篇
一、学习目标:
1) Important words: mad, anymore, message, suppose, hard-working
2) Important phrases: watch soap operas, be supposed to do, first of all, pass on, sth. happen on
3) Important Sentences
① She said she was mad at Marcia.
② She said she was having a party for Lana.
③ What happened on “Young Lives” last night?
④ You are supposed to meet at the bus stop to return it.
4) Grammar: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二、重点难点:
1.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之间的转化;
2.区分bring/take;
三、学习过程:
Step1单元语法讲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一)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含义:
引述别人的话时,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引用别人的原话,两边用
引号标出,称为直接引语;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别人的话,称为间
接引语。间接引语在句中实际上就是宾语从句。
(二) 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方法:
1. 从句人称的变化:
由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从句的主语人称要遵循一主、二宾、三不变的原则。
1) 直接引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变为间接引语时要和主句的主语保持一致。eg:① They said,“We will go there by bus”
他们说“我们将乘公共汽车去那儿”。
They said they would go there by bus.
他们说他们将乘公共汽车去那儿。
② He said,“I am visiting my aunt next week.”
He said that he was visiting his aunt next week.
2)如果直接引语的主语是第二人称,变为间接引语时要与主句的宾语保持一致。eg:
① She said to me,“Are you interested in science?”
她对我说:“你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吗?”
She asked me if /whether I was interested in science.
她问我是否对自然科学感兴趣。
② He said to me,“You are hard-working.”
He told me that I was hard-working.
3)如果直接引语的主语是第三人称时,变为间接引语时人称保持不变。
eg: His mother said to me,“ He can’t go to school.”
他的妈妈对我说:“他不能去上学”。
His mother told me that he couldn’t go to school.
他妈妈告诉我他不能去上学了。
2. 从句时态的变化:
1) 如果主句是一般现在时或一般将来时,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从局的时态保持不变。
eg: He says,“I am visiting my aunt next week.”
他说:“我下周要去看望我的姑姑”。
He says that he is visiting his aunt next week.
2)如果主句的时态为一般过去时,从句的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
① 一般现在时改为一般过去时;
② 现在进行时改为过去进行时;
③ 一般将来时改为过去将来时。
注意:如果直接引语为客观真理、客观事实、自然现象时,变为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做变化。
eg: The teacher said to us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老师告诉我们:“光传播的速度要比声音传播的速度要快”。
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3. 句型的变化:
1)如果直接引语是陈述句,变为间接引语时要用that来引导,that可省略。 eg: He said,“I like watching TV.”他说:“我喜欢看电视”。
He said that he liked watching TV.
2)如果直接引语是一般疑问句,变为间接引语时,需用if或whether来引导,且用陈述句语序。eg: He asked me,“ Will you buy the red coat?”
他问我:“你要买那件红外套吗?”
He asked me if/whether I would buy the red coat.
3)如果直接引语是特殊疑问句,变为间接引语时,引导词就是特殊疑问词,且用陈述句语序。 eg: She asked me,“Where are you from?”
她问:“你从哪里来的?” She asked me where I was from.
4)如果直接引语是祈使句,变间接引语时,要将祈使句的动词变为不定
如:tell( ask , order ,) sb. (not) to do sth.
eg: “Open the door.” The teacher said to me.
The teacher told me to open the door.
“Don’t open the door.” The teacher said to me.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5篇
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与别人进行沟通。
过程与方法
在劝说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考虑对方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规劝语言的特点,能态度诚 恳地劝说他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和感悟规劝语言的特点和技巧,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得体的劝说
难点:了解和感悟规劝 语言的特点和技巧,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得体的劝说
【导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话题。
1 、导语:在老师心目中,我们班的同学口才非同一般, 个个能说会道。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难 题,这两个难题正好需要大家的“口才”来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帮助我吗?(生纷纷表示愿意)
2、课件出示第一个难题
师:事情是这样的,老师 有个好朋友,他 有个女儿叫小理,读三年级,她学习很好,也很尊敬老师,待人有礼貌,可就是不喜欢劳动,每次劳动,她总是有借口。昨天爸爸接她放学时,就拍到了这样一幕。
(出示课件:小理不爱劳动的情景)
3、如果这天你恰好从咱们教室窗外路过,亲眼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办?
4、教师引导小结:我想面对面正在生气的小理,劝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劝说别人。板书课题? 劝说。
二、片断赏析,探究方法。
1、教师提问:劝说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并引导学生说出,劝说别人时,要讲礼貌、讲道理,然后随机板书:以理服人。】
3、片断出示(文字出示)
小明1:这位同学,你不能摘花,这是非常不明文的事。
小兰:关你什 么事?(摘了花,哼着歌离开)
小明2: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花儿也有生命,相信在我们的共同的呵护下,它一定能开的更加美丽。
小兰:你说得很有道理,让我们一起爱护这些花儿。
4、从上面小明的两次 劝说中,你们发现什么?
5、生自由回答,然后师小 结。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因此劝说别人时,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板书:以情感人。)
6、小结:
劝告的技巧:1.正面劝导,有理有节。
2.直话曲说,借例言理。
3.运用“归谬法”,迂回包抄。
4.运用“ 激将法”,因势利导劝告。
三、巧换角色,体验明理
1、师来演小理同学,大家在脑子里想想,你准备怎样来劝说小理。
2、学 生自由举手劝说,师生互动。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关注学生的发言是否言之有“礼”、有“理”,即时发现,即时提醒,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小结。
小理妹妹听了你们的劝说,心里一定非常高兴(出示课件:小理绽开笑容):瞧,她笑得多开心,在谢你们呢!
四、角色体验,尝试实践。
1、导语:第一个难题,大家已经帮老师解决了,现在老师带来第二个难题:我们现在学校,正在创建绿色学校,但老师在学校里发现有一些与绿色学校相背的行为。请看:
(出示课件:学校里,同学们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2、师:假如你看见有人浪费水资源,你会对他说点什么?
(1)媒体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学生根据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发言提纲。
(2)小组内模拟劝说,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
(3)请两个小组到讲台模拟劝说。比比 哪个小组的劝说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4)师生互评
【引导学生从劝说的角度去评,不要从演的角度去评,同时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只着眼表达内容的生动活泼和交 际过程的委婉流畅,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规范的语法、标准的语音。细心的教师在发现学生发言中的方言词汇后,及时进行了规范指导。】
五、生活延伸,拓展劝说。
导语: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文明的现象需要我们真诚的劝说。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的劝说?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体)
(1)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模拟劝说,相互交换角色,练习劝说。
(2)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总结
1.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
2.课堂总结:生活处处有语文,让我们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七:板书设计
以理服人
劝说
以情感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6篇
1.我会理解并识记本单元的重点词语、文学常识。
2.我能学会赏析语言并会运用常见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3.我要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识记重点字词。
1课:1.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2.朗润(rùn)3.酝(yùn)酿(niàng)4.嗡嗡5.卖弄6.婉(wǎn)转(zhuǎn)7.嘹(liáo)亮8.黄晕(yùn)9.烘(hōng)托10.窠kē巢11.静默12.舒活13.抖(dǒu)擞(sǒu)14.欣欣然15.繁花嫩(nèn)叶16.花枝招展17.和:和牌hú和药huò和面huó和睦hé应和hè暖和huo18.薄:刻薄bó薄báo烟薄bò荷
2课:1.镶(xiāng)嵌(qiàn)2.发髻(jì)3.济南(jǐ)4.看(kān)护5.绿萍(píng)6.响晴7.宽敞8.水藻(zǎo)9.贮(zhù)蓄(xù)10.澄(chéng)清11.蓝汪汪12.薄(báo)雪13.着落(zhuó)着急(zháo)着数(zhāo)走着(zhē)
3课:娇媚mèi棱léng镜粗犷guǎng睫jié毛衣裳shang静谧mì莅lì临吝啬lìnsè淅沥xīlì草垛duò咄duō咄逼人冷冽liè高邈miǎo畦qí迫不jí及待干zào燥
4课:1.碣(jié)石2.水何澹澹(dàn)3.竦峙(zhì)4.萧瑟(sè)5.夜郎6.归雁洛阳边7.枯藤8.天涯
2.文学常识
(1)《春》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3)《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庙号太祖。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与杜甫合称“李杜”,区别于“小李杜”又称“大李杜”。
(5)《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宿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6)《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天净沙是曲牌名。
3.背诵古代诗歌四首。
(二)复习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披着suō()戴着笠朗润()酝()酿()liáo()亮黄晕()
窠()巢抖sǒu()繁花nèn()叶应和()刻薄()薄()烟镶(xiāng)qiàn()发jì()济南()看()护水zǎo()zhù()蓄()澄()清着落()娇媚()棱()镜粗guǎng()静mì()lì()临吝啬()xī()沥lì咄()咄逼人冷liè()高邈()畦()迫不jí()待干zào()竦zhì()萧sè()
2.赏析句子。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比喻作用
1.使概括的东西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3.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理解。
分析思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比作(喻体),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拟人作用
1.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分析思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了,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作用
富有节奏,条理,加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析思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强,语势更强烈,强调了内容,突出了的感情。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要求: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要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或评价。
1.赏析《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所写的景象。
三、梯度训练
1.诗文默写(1)水何澹澹,。
(2),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3)客路青山外,。潮平两岸阔,。
(4)《次北固山下》借时序交替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6)《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
2.完成基础训练P3表达应用1-3题;P6表达作用1、3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附:本单元知识清单
1.学案所列生字
2.朱自清、老舍、曹操、李白、王湾、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主要指人、时、作)
3.有感情的背诵《春》《古代诗歌四首》全文、《济南的冬天》相关段落。
4.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的基本作用。
5.学习诗歌鉴赏的练字技巧和根据诗歌描绘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7篇
1. 主动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 巩固单元重点词句。
2. 通过自主整理、相互推荐、擂台挑战、自选练习的合作交流, 辨析并应用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 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的阅读方法, 整理自己的阅读经验。
【教学设计】
一、课前复习
1. 为学生提供出题指向和分值建议,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整理, 并形成一份练习卷 (实例附后) 。内容和分值建议如下表。
2. 课前由学生自主选择同伴交换练习题。
3. 要求学生拿到同伴出的练习题后, 仔细读一读, 有疑问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单元测试分析发现, 学生大多能理解主题但缺少联系自我的深入思考, 能辨别说明方法但应用不够熟练主动, 对“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很多学生都还停留在“教师指哪里, 我就想哪里”的非自主式思维水平。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 本课的复习设计以“单元整理我出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 利用出卷形式进行知识整理能大大激发高年级学生语文复习的兴趣, 明确的出题建议为他们的自主整理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根据书写情况来决定选择顺序的做法能强化学生认真书写的意识。
这样的课前准备使学生提前进入复习的兴奋状态, 也奠定了复习课堂“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的基础。在此环节, 教师事先浏览学生出的练习卷, 发现问题和亮点是掌握学情、推动课堂讨论的关键。)
二、课堂讨论
教学组织:今天这堂复习课, 同学们是绝对的主角。首先要请各小组快速确定角色任务, 分别是优秀推荐手、擂台挑战手、学习评点手、汇报小助手。
接下来, 我们要对第四单元的学习整理进行汇报评点, 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优胜。出示五线谱小组评价表:
(一) 优秀推荐纠错词
教学组织:标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在字词巩固时也十分有效。下面, 我们请各组优秀推荐手来向大家汇报同伴对字词的整理成果。当然, 我们也可以介绍自己的经验, 或者对前一组的汇报作出补充和提醒。你们的发言会为小组竞赛赢取宝贵的第一分。
1. 各组优秀推荐手针对单元词语的整理标注进行汇报, 可以向大家汇报同伴字词整理的经验,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补充要注意的读音或容易写错的字词。
2. 汇报小助手根据同伴发言在实物投影中进行展示, 学习评点手负责为发言的小组加分。
3. 教师随机进行讨论的调控和点评, 如有必要, 可以根据课前发现的问题采用追问或补充的方式强调一下需巩固的字词。在以下的范例中, 表示易错字, 表示同偏旁字组成的词语, “表示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的词语。
(点评:六年级学生对于字词的复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往往忽略经验和方法的提炼。通过标注的方法可以实现形近字的对比、构词分析、字谜创作、同音字比较等纠错方式的整理, 清晰直观。优秀推荐的方式能促进交流表达, 还能强化记忆。
采用小组合作分工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己分配优秀推荐手、擂台挑战手、学习评点手, 汇报小助手的角色任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活动中各取所需、各展所能, 保证了交流与学习的实效。借鉴电视节目“星光大道”的五线谱评价方式, 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复习状态的兴奋度。)
(二) 试题擂台会评点
教学组织:通过优秀推荐手的介绍, 我们对本单元的字词进行了有效的复习。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单元主题, 大家都有不同的思考, 也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题。老师收集了你们设计的几道试题, 考一考各小组的擂台挑战手, 答对一题将为你们组加2分。当然, 小组成员都是他的援兵。
1. 教师出示事先收集的练习题 (如下例) 。
小明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标注很正确。 ( )
(拟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 还穿着绣花鞋。
(夸张)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天山南北, 传到白山黑水之间, 传到大河长江之南, 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设问) 这种汽车是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轮子的呢?也是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压缩空气。
(比喻) 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 各组擂台挑战手快速应答, 出题同学作点评。
3. 各组学习评点手负责记分, 答题正确得1分, 答题错误扣1分。
(点评: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语文复习首先要做到分层对待, 让不同的学生都在课堂中获得提高;其次, 语文复习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 从能力培养着手, 以自主式的整理、合作式的发现促使学生复习习惯的养成、复习经验的交流和复习能力的提升。
《单元整理我出卷》的模板设计题型明确、指向清晰, 既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复习整理, 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差异复习的需要。打擂台的学习交流形式极富挑战性, 再加上计分翻倍的奖励机制, 让人印象深刻, 能有效强化复习重点。)
(三) 小试身手争优胜
教学组织: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竞赛, 第×小组已经领先了。接下来的10分钟,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同伴所出的习题来做练习, 你所得的分值都可以为小组加分。
1. 学生在10分钟内自选同伴出题的内容完成练习, 交由出题人批改后得到相应的分数。
2. 教师对挑战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右图为××同学对本单元阅读方法的整理结果。
3. 小组评优与课堂总结。
(点评:10分钟内自选同伴出题完成练习可以为小组获得相应分值, 其中整理阅读经验可以获得加20分的奖励机制很好地调控了复习课堂的学习氛围, 再次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促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分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维轨迹出发点评阅读要点, 尤其要注意与课文学习的对应性。)
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主整理
出题人:____ 答题人:________
一、抄写本单元词语, 并用符号标注 (5%)
二、看拼音写词语 (难词、易错字、有特点的词语) (10%)
三、选择题 (阅读说明文片段, 辨别说明方法)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 (考查词句理解和本组课文主要内容)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题 (检查课文积累、联系生活思考单元主题) (1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题: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者运用说明方法来写几句话。 (加分2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8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因此本设计除重自主识字,还重诵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查找李白的资料及描写月亮的诗歌,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字卡片。(教师)
2.预习生字,熟读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自我展示,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诵读古诗情境图,请学生欣赏《咏鹅》《春晓》。
2.在谈话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名背诵,评价以激励为主。
3.引出新课《静夜思》。 1.学生看课件欣赏,会诵读的跟随课件诵读古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掌声鼓励主动背诵古诗的同学。
3.齐读课题。背诵《咏鹅》。
二、揭示课题,初识诗人(用时:10分钟)
1.板书课文题目,教读课文题目,提示“思”读平舌音。
2.指导识字:“静、夜。”
3.多媒体课件出示《静夜思》的图片和古诗,提问:谁会背这首诗?
4.课件播放李白的图像,介绍李白。
5.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懂图意。
6.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题目的意思。
1.齐读课文题目,读准字音。
2.说说识记的方法,简单地说出“静、夜”这两个字的意思。
3.会背的学生主动背诵。
4.了解李白的同学可以做简单介绍。
5.学生观察图片,练习用“夜晚”“安静”说话,并用完整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6.学生结合“思”是“思念”的意思理解课文题目: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李白是( )朝的诗人。
3.自己试试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20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3.组织学生利用学习卡识记生字。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4.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
(2)认识新偏旁“匕”。
(3)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
5.指导写字“思、床、前、光、低、故、乡”。
6.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导学生熟读古诗。
1.学生看图欣赏。
2.学生自由读古诗,采用画一画、拼一拼、读一读的形式自学生字。
3.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识字,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4.汇报交流:
(1)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知道的带有“匕”的字。
(3)说一说识字方法,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
5.学生观察范字,正确书写。
6.学生熟读古诗。
4.读准下面的词语。
举头 低头 床前 故乡
月光
5.按笔顺写字。
思:__。
床:__。
前:__。
光:__。
低:__。
故:__。
乡:__。
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用时:7分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停顿。
2.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
3.指导学生读出诗韵。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古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学生聆听并评价。
3.集体汇报读。
6.有感情地朗读《静夜思》。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课题引入,明确目标(用时:2分钟)
1.板书课题,设疑:
(1)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2)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2.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思考问题。
(1)“夜”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2)“思”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2.引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7.回忆古诗,说说李白在“思”什么。
__
__
二、质疑讨论,交流诗意(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懂的内容,并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
3.组织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月下美景图,感受“明月光”。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过霜。
(3)简介诗歌创作背景。
(4)引导学生用动作理解“举头”“低头”的意思。
1.学生先自己静静地读诗,再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桌听一听。
2.小组合作学习,联系课文插图理解想象,小组成员之间议论自读的感受。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讨论讨论。
(1)读古诗的前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3)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
(4)学生在理解“举头”“低头”的意思后,边做动作边诵读诗句。
8.作者把“明月光”看成了什么?
三、想象诵读,品悟诗情(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李白月下吟诗图,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有什么感受?
2.设疑:
(1)李白会想起什么?
(2)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
3.指导有感情诵读。
4.组织学生演一演,读一读。
1.在情境中,小组讨论。
预设:
(1)远离亲人会感到孤独
(2)在这样的夜晚会感到冷清。
2.学生配乐诵读诗句。
(1)自由想象。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结合情境图诵读诗句,体会李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3.带着忧伤的心情,读出思念之情。
4.在情境中表演,对月诵读。
9.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李白是怎么思念家乡的。
四、拓展积累,背诵诗文(用时:3分钟)
搜集有关明月的诗。在课外古诗中找一找,读一读。
10.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
9《夜色》导学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遵循儿童年龄特点,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汇报读等多种形式朗读,重视学生诵读诗歌能力的培养,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发现汉字蕴含的无限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吟诵本单元学习的诗歌《静夜思》。
2.《静夜思》是诗人李白在深夜中对家乡的怀念,你在同样的夜晚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3.教师板书课题“夜色”。
1.学生自由吟诵古诗,体会深夜时诗人的心情。
2.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深夜时的心情。
3.学生齐读课题。
1.背诵诗歌《静夜思》。
2.体会诗人深夜时的心情。
二、朗读诗歌,认读生字(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准字音,并圈画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4.教师出示带拼音的12个会认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本课会认字。
(1)指导学生小组内学习生字。
(2)学生小组比赛汇报识字情况。
(3)提出要求:拼读字音,声音洪亮。
(4)引导认识新偏旁“厂”。
1.学生听准字音,结合拼音试读课文,圈画本课12个会认字。
2.学生初步感知夜色在“我”的心里是怎样的。
3.学生通过汇报读、比赛读、轮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诵读过程中,注意伴随着小朋友心理的变化,朗读语气也发生变化。
4.学生在小组中以合作的方式学习本课会认字。
(1)学生小组内轮流当“小老师”拼读字音,并交流需要注意的读音。如:“胆”读三声;“窗”是翘舌音;“偏、乱、像、窗”是三拼音节;“原”是整体认读音节。
(2)汇报形式: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窗”既是三拼音节,又是翘舌音,请大家跟我读一遍。
(3)正确拼读生字。
(4)自由说说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3.我来读一读。
胆、敢、往、外、勇、窗、乱、偏、散、原、像、微。
4.我知道带有“厂”的生字。
厂-(原)( )( )
三、指导书写,集中识字(用时:1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谜语。
2.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看、晚、再。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书写生字--看。
(2)师生互动,做一做“看”的动作。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晚、再
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1)教师指导学生做游戏,点拨运用形近字的区别法学习生字--色、爸。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字义,运用反义词识记法学习生字--笑、外。
(3)教师引导学生在字卡中找出反义词,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笔顺书写生字。
4.游戏环节“开火车组词大比拼”,为生字扩词。
1.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字谜。
2.学生学习书写生字--看、晚、再。
(1)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注意书写笔顺,“看”字当中横最多,写时注意一横不能少。
(2)学生运用动作演示法体会汉字的含义。
(3)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3.学生观察生字,根据形近字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形近字识记法:联系已有的学习情况,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爸”和“色”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反义词识记汉字。
(3)教师说词语,学生在生字卡中找出反义词,运用已有经验,汇报书写方法。
“笑”竹字头要一样,下面是“夭”,不是“天”。
“外”字部首是“卜”,竖后一点不出头。
4.学生开火车,小组比赛读生字,组词多而且准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获得生字卡,当小老师领读。
5.猜字谜。
(1)手在眼睛上。( )
(2)一“日”不能“免”。( )
(3)“冉”字头上带“一”帽。( )
6.学习形近字:做汉字游戏,双胞胎找不同。
处-外 住-往
象-像 乱-刮
旦-胆 偏-篇
7.反义词对对碰。
笑--( )
外--( )
晚--( )
8.给生字扩词、造句。
笑(微笑)我看见花儿像白天一样微笑。
外( )__。
色( )__。
四、总结学法,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
1.把你这节课学会的东西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把你今天学会的识字方法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收获。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9.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
10《端午粽》导学案设计
设计说明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所以本课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同时,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游戏--猜谜语。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学生读谜面,联系生活经验猜谜语,得出谜底--粽子。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吃过的不同种类的粽子。
3.齐读课题。 1.猜谜语--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猜一食品: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并圈画生字。
2.教师出示本课会认字,检测学生生字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1)引导学生同桌互动交流,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轮读词语。
(3)小组比赛读词语。
(4)教师组织做游戏,给词语找朋友。
1.学生听准字音,结合拼音试读课文,圈画本课会认字。
2.学生合作交流,汇报认字情况。
(1)同桌间相互认读生字,我来读,你来听。一人拿字卡,一人读生字。
(2)同桌两人共同站起来读教师出示的字卡。
(3)每组派代表比赛,领读词卡上的词语。
(4)学生做游戏给词语找朋友。
2.连线找朋友。
端午节 zònɡzi
粽子 duānwǔjié
总是 zǒnɡshì
中间 nuòmǐ
糯米 zhōnɡjiān
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喜欢的生字,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1)教师点拨运用熟字法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运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识记生字。
3.学生观察、挑选自己喜欢的生字,与同桌交流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形近字识记法:联系已有的学习情况,在13个会认字中找到形近字,并且和同桌交流形近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部件组合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粽”字,它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我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 3.读一读,注意不同之处。
牛-午 吐-叶
直-真 内-肉
4.我会加一加。
米+宗=( )
门+日=( )
八+刀=( )
今+心=( )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中有哪些种类的端午粽。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2)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3)学生汇报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品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读出描写端午粽外形的语句。
(2)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种类的词语。
5.我知道的粽子的种类有:( )、( )、( )。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12分钟)
1.指导书写生字--午、真、节。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了?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把你今天学会的识字方法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学生学写汉字--午、真、节。
(1)运用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形近字对比法、扩词法。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先描红,按照正确笔顺书写汉字。
午:最后一笔悬针竖不出头。
真:上短下长,中间三横才封口。
节:上下结构,注意书写方法。
2.学生总结本课所学习的知识。
(1)学生汇报本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回家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家里人讲一讲。
6.做一做。
(1)我们一起来组词。
午( )( )( )
真( )( )( )
节( )( )( )
(2)仔细看一看。
(3)认真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复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选择生字,用扩词、造句的方式复习字义。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要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扩词,说完整的句子。
7.给下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端( )
总( )()
二、朗读指导,感受内容(用时: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端午粽的语句。
(2)指导学生说出AAB式的叠词。
(3)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做仿句练习。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有哪些种类。
(2)教师指导学生说出ABB式的叠词。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1)学生通过小组读、比赛读、汇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
(2)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端午粽的语句,依据端午粽的外形特点,做选词填空的练习。
(3)学生观察发现AAB叠词的特点,说出AAB式的叠词。
(4)学生按照课文对事物的描写顺序进行仿句练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读出描写端午粽的种类的句子。
(2)学生找出并观察ABB式的叠词的特点,结合认知说出这样的叠词。
8.选词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枣。
A.白白的 B.青青的
C.红红的
9.照样子,说一说。
美美的 大大的
小小的 红红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照样子,说一说。
乐哈哈 亮晶晶
白花花 绿油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游戏巩固,快乐书写(用时:15分钟)
1.教师做字卡和学生玩照镜子的游戏,巩固复习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叶、米、豆。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
(2)多媒体课件出示“米”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演示“叶、豆”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引导学生用“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1.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卡片找出相应卡片。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汉字。
(1)学习生字--分。
①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写法。
②我会用反义词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意义。
③我会用扩词法记住这个字的用法。
(2)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并根据老师的指导书空“米”。
(3)学生认真观察后书写“叶、豆”,写后与老师范写的生字进行对照。
3.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等多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写字能力。
11.照样子,写一写。
12.写出下面生字的笔顺。
分:__。
叶:__。
米:__。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收获。
2.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13.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
11《彩虹》导学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层次清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本导学案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让学生围绕“小女孩都希望谁高兴”这个话题,进行小组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朗读学习中理解课文,明白道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读书的权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学生)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彩虹图片,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彩虹吗?瞧,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快跟它打个招呼!
2.板书彩虹,注意观察“虹”的写法。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引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1.学生纷纷与彩虹打招呼。
2.识记“虹”字,齐读课题。
3.提出疑问。(彩虹漂亮吗?文中要写彩虹的什么故事呢?)
1.我会填。
“虹”的部首是( ),可组词为( ),我还能写出带有这个部首的字:( )、( )、( )。这些汉字都与( )有关。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指导同桌互相学习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正音,区分易错字与易混字。
①教师指导区别本课动词:教师做动作,学生猜生字并举字卡。
②导学:请你找找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
1.小组内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1)学生读生字、组词。
(2)同桌互相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自由读课文,根据注音读通句子。
2.分组交流、汇报。
(1)分组朗读新学的生字、词。如,“一座”的“座”是平舌音,“镜”是左右结构。注意多音字“兴”的读法。
(2)分类学习本课动词。
①运用归类法学习带“扌”的字:提、挑。运用归类法学习带“氵”的字:浇、洒。学生根据教师动作举起相应字卡。
②学生汇报:拿、照。分别进行动作表演,并讲讲意思。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兴)
3.组字连线并组词。
4.把正确的读音涂上喜欢的颜色。
5.和同学玩猜字游戏。
规则:一人做动作,一人来猜字。
三、巩固生字,指导写字(用时:12分钟)
1.课件出示会写字。认字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3.范写生字,重点讲解“成”“那”的写法。
4.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实物投影,展示优秀作业,组织评议。
1.结合课件生字,开火车认读并组词;学生抽字认读,小组比赛。
2.仔细观察字形,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
3.边看教师范写边书空,学习“成”“那”的写法。
4.认真描红,临写生字。
5.欣赏同学写得好的字,并说说好在哪里。
6.在田字格本上写一写。
四、细读文本,理清脉络(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小女孩都希望谁高兴?找到相关的词语画一画。
2.教师导学:你喜欢小女孩吗?
1.学生组内读文,边读边圈画相关词句。
2.学生汇报,体会小女孩的懂事。
7.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小女孩希望( )、( )和( )高兴。
教师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用时:6分钟)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小女孩都希望谁高兴?
3.引学:小女孩为什么希望爸爸、妈妈和哥哥高兴?她都做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1.学生听写生字、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小女孩希望爸爸、妈妈和哥哥高兴。)
3.齐读课题。
8.看拼音,写词语。
二、再读课文,品读感悟(用时:28分钟)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描述: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量词“座”。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言: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爸爸喜欢小女孩吗?为什么?
(2)指导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4)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言: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妈妈喜欢小女孩吗?为什么?
(2)指导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学习生字。
(4)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言: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哥哥喜欢小女孩吗?为什么?
(2)指导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学习生字。
(4)指导学生感悟积累“荡来荡去”“飘来飘去”。
(5)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1.学习说完整话。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根据插图说话。(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量词“座”。
预设:一座山 一座城 一座庙
(3)在教师指导下朗读。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学第二自然段。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4)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自然段。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学第三自然段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4)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三自然段。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学第四自然段。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4)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词语并仿说这样的词语。
(5)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9.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座( )
一座( )
一座( )
10.超级模仿秀。
例:提 挑
( ) ( ) ( )
例:洒 浇
( ) ( ) ( )
11.在和例句意思一样的句子后面打“√”。
(1)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①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 )
②把水洒下来,是我在下雨。( )
(2)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①走到桥上,天上就多了一个月亮。( )
②走到桥上,天上没有多了一个月亮。
(3)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①花裙子飘啊飘的,就成了一朵彩云。( )
②花裙子飘啊飘的,成不了一朵彩云。( )
三、回顾全文,质疑探究(用时:6分钟)
1.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女孩吗?
2.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
1.学生交流,各抒己见。(小女孩活泼懂事。)
2.学生结合自己理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12.学了课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