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取向范文(精选12篇)
人本主义取向 第1篇
一、课程实施的“人本”理解
“人本”顾名思义, 即以人为本, 也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因此, 教育中的“人本”思想出发点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主张的基本理论。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人本”思想的内涵, 有必要先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非理性因素, 它的基本理论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 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制约, 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 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1]。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本思想阐述, 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 也是一种方法论。课程实施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主义思想在课程实施中的贯彻和具体运用。就课程实施而言, “人本”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包括每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个别的或部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教育发展的对象, 在各自的领域都应有所进步, 有所发展。其次, 学生的发展是整个人格的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侧重于认知的片面发展, 更不能仅仅凭借于学科知识或分数来制订学生发展的优势或不足。再次, 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该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自由发展, 而不仅仅是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最后,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内部、课堂上的发展。总之,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自由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实施人本取向的客观依据
1. 课程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
课程价值在于促进个人发展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基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对人的个性的崇拜, 主张教育应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 重视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先哲们主张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特定的“国家公民”, 而且为了“公正地对待人的天性”, 教育要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人。教育主要是通过“七艺”学科, 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来锻炼学生的心智和理性以培养心灵和谐并达到完善境地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曾提出:“博雅教育是专门为人的自由而设立, 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的全面训练, 就是为追求人的理性发展和心灵的完善。”[3]
到了20世纪,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课程价值的个人发展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4年,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埃克塞特大学教育学教授普瑞 (RichardPring) 在其专著《课程中的个人和社会教育》中明确提出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此同时, 英国教育科学部 (DES) 与皇家督学 (HMI) 在1980年题为《一种课程观》的报告中指出:课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就在于保证学生个人的发展, 即不仅给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以后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智力和社会要求,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可接受的个人价值观[4]。从1990年泰国宗滴恩全民教育世界大会到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 贯穿其间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真知灼见, 可以说洞察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同时也是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终极关怀, 是世纪之交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人性化回归。由此可见, “个性的发展成了当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5]。
2. 促进个人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在于促进个体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的, 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形态, 而是处于不知而行的状态,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发展个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 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自己丰富的关系, 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了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6]在教育成为一种独立形态的古代社会中, 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为巩固政治制度服务的, 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是附属的, 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所制约。近代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教育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 把促进个体身心潜能的发展, 培养敢于蔑视社会成规, 具有独立、自主、自由的反叛精神的人, 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但他们的思想是乌托邦式的, 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前提的。在当代,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二者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正如马克思所期望的,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 现代教育的本质才回归到人自身。
3. 促进个人发展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人本目标的要求
针对当代我国学校教育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而忽略人的人格完善以及对人的片面理解和人文教育的缺失,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7]。从这一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 新课程不仅试图关注人的文化素养, 而且也试图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力求考虑到人的各个方面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这也正是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体现。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纲要》还提出了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三维结构”的课程目标, 从而将人本化的培养目标落实在课程目标中。这一目标体系的提出, 反映了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的人本主义取向。坚持课程实施的个人发展的取向, 有利于我国课程改革提出的人本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实施人本取向的着力点
1. 坚持课程实施的个人发展导向, 实现行为性与表现性课程目标的整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贯穿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 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点。如何关注学生的协调发展?如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层面的内容?面对此类的问题必然要求课程实施既要关注学生的行为目标, 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课程目标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当教师将其课程内容以“行为性目标”的形式加以陈述时, 他们对教学任务会更加清楚明了, 便于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 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便于准确评价。因此, “行为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对于一些简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 是有用处的。与行为目标不同的是, “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能够获得的行为, 达到预期的结果, 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 强调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 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 “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 而是反应的多元性。通过这种多元的反应, 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 又可反映出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可见, 表现性目标是开放的, 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这就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了行为目标的束缚, 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使他们有机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见, 行为性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性目标是开放的, 多元的, 照顾到了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 课程实施的目标应使两者有机结合, 扬长避短。
2.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实行开放式教学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人本化课程实施的关键。观念不转变, 课程实施的变革就无从谈起。人本主义教学观有力地冲击原先传统的落后教学理念, 必然要求教师树立新观念:第一, 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二,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情, 从而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第三, 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重视教学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体现。注重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 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第四, 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师必须具有师生平等的观念, 在教学中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 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分享学生的学习快乐, 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愿意无拘无束地与其交流与讨论。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必然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显, 创造性得到解放, 最终做到“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重要形式, 但不应是唯一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特点, 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式教学。课程实施的人本取向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实施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课程与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才能获得“真知”, 学生才能有兴趣并“快乐”地学习, 学生才能自由、充分地发挥其潜能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3. 正视学生的需要差异性, 促进学生的课程参与
学生的家庭经济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参与意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等, 使学生形成个体差异, 在群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和需要的差异性。而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 我们总是按照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一个学生, 追求整齐划一的课程目标, 无视学生的差异, 也就无视学生的主体人格。人本取向的课程实施要求课程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 从而实现课程的意义。由此可知,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通过参与课程实施, 是否能够获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就在于课程实施能否将学生对课程的需要与课程所具有的满足这种需要的性质有机地整合起来。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也总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而学生的需要是学习动机形成和激发之源。并且,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力量, 即需要的力量;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 即人的需要的对象化;可见, 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是统一的。由此推断, 学生因为有了学生特殊的需要才成其为学生, 所以学生的需要是不同于其他主体的。学生参与课程实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就需要我们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和独特需要, 只有当每个参与主体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的时候, 我们才能说课程实施是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的, 是为学生服务的。
4. 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促进评价功能的转化
课程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是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合体, 其中存在不少不可量化的主观现象, 如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情感、态度改变等等。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及人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性逐渐被确认,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已显然不合适宜, 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并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传统纸笔测量和标准化测验则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必然要求构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 要邀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也唯有他们最具有自我评价的发言权;在评价内容上, 学生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等都应列入评价领域。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和创新的水平。要重视形成性评价, 而不是终结性评价, 使评价而不是评分真正成为学生起步的起点;在评价形式上, 提倡多元教学评估, 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绝对评估与相对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 尊重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尤其要重视探究某些具体细节的质的研究, 这样对课程教与学过程作用才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3.
[3]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23.
[4]张华, 石伟平, 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505.
[5]蒋凯、戴双翔.关于个性发展与个别化教育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 1997 (06)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8-109.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2篇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一框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①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②说明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运用: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⑵能力方面:①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比较,进一步提高能力;②通过学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能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的主要意义的认识
【重点】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难点】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关系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2.在我国现阶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复习旧知识,导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导入新课】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把握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而坚持“基本路线”和坚持“三个有利于”,从思想体系上看就是坚持集体主义。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讨论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问题。
第二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板书)
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板书)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它包括两个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发展、繁荣流通领域、降低生产成本、调动人的积极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搞合法经营,理解为“坑蒙拐骗”,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看看这些图片、材料反映了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放映):
(1)多种价值观的表现(板书)
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应提倡和奉行(是正确的价值观)
拜金主义价值观——应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享乐主义价值观——应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应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那么,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呢?
(2)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板书)请大家看书 P49②并划书:“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真正离群索居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任何人生下来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个人的生存离不开集体,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一滴水要想不干就要融入大海,有了国家、集体利益才会有个人利益,因此国家、集体利益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社会和个人才能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良性运转。那么,集体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3)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板书)。集体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内容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在原始社会曾产生原始的集体思想和观念,原始人以维护氏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只有氏族组织所形成的集体才能生存。达尔文在火地岛上亲眼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土人把别人送给他的一床完整的毛毯撕成碎片,分给自己的同伴;岛上发生饥馑,有个土人在海滩上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他虽饥饿不堪,也不吃一点,而是回去报告,让部落成员集体分食。这就是原始人遵循着的朴素的集体主义原则。当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的集体主义原则出现了历史的演变。随着阶级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维护和服从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被歪曲为维护服从奴隶主、地主阶级的国家。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私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此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被推崇为社会准则。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不可能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集体主义有了更加坚实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成为全国人民遵循的行为准则或价值取向。
这说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其变化也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呢?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板书)。请同学们思考回答: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两符合”,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评价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社会意识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我国的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种客观经济关系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有人认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价值观选择就应多元化,这是错误的;正因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才需要去协调,否则,会造成社会混乱,出现为了一己利益而不借损害他人利益的局面。那么,如何协调,只有遵循体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才能协调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
共产党员王廷江把自己通过勤劳致富的600万元个人资产无偿献给村集体,带领全村人在短短六年间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00元增加到6000元,走上了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王廷江之所以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因为他立足于公有制的经济关系,有一心为民、一心为集体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对他这种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赖于国家的富强和政策的保证;个人利益只有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是正确的价值观。
(2)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板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其能动的反作用,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基本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正确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科学规定,坚持这一价值观,就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请看教材51①划书“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投影>: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相互依存细胞„„„„身体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互促进
整个身体的状况规定着细胞的命运,而细胞的质量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发展。当整个身体健康时,细胞才能得以健壮;当整个身体受到伤害时,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损害。反之,细胞的状况如何,也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有矛盾。由于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对立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二者会出现不可同时兼得的情况,在二者必居其一时,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插曲《为了谁》播放:(找同学朗读:在1998年抗洪前线上,有一位26岁的战士叫吴良珠,他是一个汽车班的战士,他以顽强的毅力、拖着肝癌晚期的身体,在抗洪前线整整坚持了五十五个日日夜夜,开汽车,垒堰堤,背沙袋。他没有个人利益吗?不,他的家也在灾区,他心里也十分惦念家里受灾的亲人。但他为了“大家”,三次开车路过家门而不入,多次谢绝领导劝他休息和回家探望的关心;在皖江大堤最紧张的抗洪阶段,他平均每天跑车300公里,每天睡眠2—3小时,最后累倒在大堤上。外科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都惊呆了,只见肿瘤像葡萄一样遍布整个肝区,其中一个比拳头大的肿瘤已经破裂。他就是这样,带着严重的病情,在大堤上居然战斗了二个月。他用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凯歌。他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抗洪钢铁战士”。(此前可让学生收集1998年抗洪英雄事迹,并介绍根据98抗洪拍摄的电视剧《惊涛骇浪》让学生对此事件有个感官认识)(插曲《共同的家园》,同学朗读:兴建长江三峡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为了整体利益,就要牺牲部分人的局部利益,长江移民就成了牵动许多人利益的大事,仅万县市需要移民近80万人。需搬迁一座中等城市,5座县城及955个工矿企业,面对大局,库区人民甘愿为全国人民的利益做出牺牲。我想,当三峡工程屹立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面前时,我们是不会忘记那些三峡移民,那些为保大家而舍小家的人们。政府也努力找准移民补偿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移民工作顺利进行。而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板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它既然提供了正确调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的原则,它就会变成现实的力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非轻而易举,必须靠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而集体主义就能提供力量源泉。因此,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板书)。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应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板书)。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不论是学业选择,还是职业选择,价值选择具有多层次性,只要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应允许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如:可根据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在学业上和职业上作出选择,且不可强求一致,只有这样,社会和个人才能和谐发展。
(2)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应得到保护(板书)。这里应当区别什么是正当的个人利益,什么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任何个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利益要求都应当无条件得到满足是对维护正当个人利益的曲解,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架于集体利益之上,为获取和扩展个人的特殊利益不借以违反法律,违背伦理道德来损害和牺牲公共利益,这是要坚决反对的。因此,个人利益的正当与否,其尺度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合理节制的,而不是无限膨胀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应当得到保护。
(3)社会、集体应不断完善和发展,要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板书)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一个人要想发展,必须要接受终身教育,因此,教育制度应不断完善,办学模式应不断调整,以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集体要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
人本理念下高中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3篇
[关键词]:人本理念 高中美术 价值
教育本身就是立足于人的事业,关注的是人在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人本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并贯穿在美术教育教学始终。高中美术课程不仅仅教会学生美术的理论,还应该是一门人文课程。我们能够将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理解为美术教育所具有的独创性,高中生在进行对美术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时表现的独特思维就是高中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人本理念下的美术教育不能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这对高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一、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由于学生面临高考,而美术又是欣赏课,和高考联系不大,所以高中美术教育很难引起师生的重视,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人文精神的缺失束缚学生本性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满足考试需要,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也完全按照考试要求而设定。在课程安排方面只在高一设置美术课,到了高二、高三就被取消了,或是被语、数、外等科目占用了课时,严重限制了美术教育的目的。绝大部分的高中只追求升学率的提升,这种做法使学生的本性价值被忽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被忽视。学校普遍认为学生只要升入大学,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式单调死板
在高中美术美术教学中,轻视美术创作,只是在模仿成品,强调老师给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以大多数学生的模仿程度作为教学目标完成的衡量标准。学生内在难以养成。集体规范化教育是把所有不同个体的学生当成了一个共性整体。学生只是机械性强记硬背,不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不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打压学生创作意识,漠视了学生内在养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培养灵感与生机。
(三)学生得不到情感体验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中美术教材欣赏内容更加多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只是传授和技巧的学习,忽略了让学生去领略教材中反映的人文精神,学生就很难把作品和生活联系起来,内心也无法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学习兴趣更无从培养。课堂上毫无生气,学生对美术的美感视而不见,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毫无愉悦感。
二、“人本理念”教育观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于强调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能够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美术学科更应该担负起此项责任。
(一)“人本理念”教育观有利于体现人文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高中美术的作品赏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就是美术作品依托着的文化环境。“人本理念”的教育可以促使高中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能够陶冶情操,形成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身心。另外,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审美水平和创作水准,让学生在自身的艺术实践中提高自己学术作品的内涵。
(二)“人本理念”教育观有利于学生形成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要达到艺术的目标,还应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参与创造,提高创造能力。
(三)“人本理念”教育观有利于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丰富学生自身的精神底蕴,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只有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实施以人为本,才能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美术人才,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人才。
三、美术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就美术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的优化有以下探讨:
(一)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价值的发掘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学校方面不能为了追求高升學率而违背教学策略,高中美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向高中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重任。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都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如果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美术发掘能力,那么学生就会被开发出来,这就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培养者。
(二)富有情感因素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保持正确的美术价值取向,才能保证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在美术教育中运用充满情感因素的教学方法。带有情感因素的教学方法就是用情感感化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一定变化,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有良好方向的发展。作为美术教师能够用真挚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不仅能使他们感受到鼓励的温暖,更能够使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学习获得有效的正确价值取向。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课的课程时间比较少,要向在有限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资源,在拓展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和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工艺美术》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征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陶瓷市场进行观赏,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陶瓷的手动实践,增加学生的美术设计灵感。
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重大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促使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转变,以发展本性为教学核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人本理念”的美术教学是需要教师长久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学习美术具有深刻意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易强.高中美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2(5)
[2]徐莉.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72)
[3]胡闽恺.探析全人理念下高中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中国媒体消费主义的研究取向 第4篇
一、消费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 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 从政治经济学分析来看。马克思经典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理论模型, 不过他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生产过程而非消费过程, 因为消费社会在当时还没有形成, 但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还是涉及或预见到了消费主义的出现与影响, 不少学者将“异化”的概念当作是马克思资本主义分析的基础, 其中也包括了消费过程的异化。[1]
贝尔强调了现代大众传媒在消费主义产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汽车是大众消费的象征, 而电影则是大众消费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电子传媒的发展, 广告的全面渗透, 则为消费主义火上浇油。[2]
Le s lie在分析消费主义生成的原因时, 认为消费主义的产生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他特别提到大众传媒的作用:“传媒包括电视影像、广告、报纸、电影等, 将所有附着于其上的物质与理念商业化, 从而使全球资本主义得到了合理化。”[3]
(二) 消费是阶级分层的标志与手段
在探讨消费主义与社会阶级身份的相互关系时, Veblem以新兴的“暴富阶层” (Nouveaux Riches) 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称为“有闲阶级”。他们的财富都是在短时间获得的, 而且他们企图通过展示一种生活方式, 模仿欧洲的贵族, 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博得荣誉。所谓有闲阶级所秉持的观念是:生产性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 他们要以大量的金钱过着悠闲怠惰的生活。[4]此时, 消费已经具备了作为分隔阶级的功用。消费的角色有助于规范且界定社会活动性。而这一点在分析以后的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的时候,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即物品在社会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的角色, 个人未获得物品时, 往往无法确定他的地位, 物品进而成为一个人社会地位与分层的标志, 某些消费形态还可被某些阶级成员当作阶级流动的替代品。
在中国的情境下, 此理论也有其借鉴意义, 文革期间, 社会阶层的分隔不明显, 人们消费行为方式极其类似。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社会的分化, 不同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 不同的社会阶层相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而消费此时就起到了区分不同社会群体的作用, 比如下岗工人的消费与在外企上班的白领的消费是绝然不同的。
(三) 消费主义与权力中心的关系
从消费主义与权力中心的关系来说, 消费主义是权力中心的一种制权术, 一种社会控制机制 (apparatus of social control) , 消费主义被当作权力中心控制民众的一种工具。
早在消费社会诞生的初期, Williams就注意到在路易十四的影响下, 消费变成一种政治手段、管理的方式。[5]而在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将消费当作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一种手段, 通过消费削弱贵族在其领土上的控制力与取消通过中间人赏赐的制度, 加强封建贵族对女王中央集权的依赖性。于是女王透过消费来强化国家元首的位置, 并使可能过于强大的臣属变得贫穷, 另一方面贵族们的一掷千金也使其迅速成为竞争性消费下的奴隶。
到了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 权力中心运用消费主义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现代传媒的利用, 使用大众传媒宣扬消费主义思想。
与以往不同, 伊丽莎白时期的消费主义控制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贵族们, 然而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借助着电子传媒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与“符号意象”使广大消费者沉溺于“欲购情结”中, 而权力中心达到促进销售、生产与转移矛盾的目的, 消费主义所控制的对象由统治阶级内部转移到普通民众之间。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我消费, 所以我存在”。人们在消费中发现自我、确定社会身份、取得社会认同, 人们还在消费中找寻人生的方向, 更习惯了用物质的占有来标量人的价值的高度和效度。从广义的范围来考察, 这种消费主义引发的“欲购情结”与促进消费的作用, 使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得以维护, 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得以运转。
(四) 全球化与消费主义
如果将消费主义放在更为宽广的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中加以检视的话, 我们会发现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的互动关系, 一些学者则认为高能量、高度市场化的消费文化将文化帝国主义、霸权化加以制度化。Sherry具体是这样论述的:“消费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形式”。[6]根据一般所采用的世界体系中心边陲国家的模式中, 中心国家的消费性商品高度市场化, 它的各种创新性的商品都带有霸权化、帝国主义化倾向。同时, 在边陲国家都市精英带有符号性消费趋势助长下, 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所设计、所喜爱的产品、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消费方式会不断地扩散到第三世界国家中。这表明, 消费不只是经济层面的消费, 而且也是社会及文化涵养的消费。
传媒是全球化的先行者, 在中心国家还没有将产品投入边陲国家或在边陲国家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的时候, 传媒就已经通过没有边界的国际卫星广播或是互联网进入了边陲国家。传媒传递着比特的信息, 将中心国家的原子生活方式向边陲国家展示。在潜移默化中, 让边陲国家认同中心国家的意识形态并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向往, 为中心国家商品的真正大规模入侵奠定了文化与理念的基础, 而这种对于商品的接受与认同其背后主宰的意识形态就是消费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边陲国家并不是对于中心国家具体商品的向往而是对其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的认同。
二、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消费主义
一些学者则从文化、控制的角度对消费主义提出批判, 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文化工业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幻觉, 一种纯粹追求愉悦的幻象。文化工业将娱乐变成公开的谎言, 让大众躺在谎言下沉醉于梦想, 回避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文化工业在表面多元化的世界里, 内里却只提供规范化的思想与意识形态, 使人们渐渐地失去批判社会与政治的能力。[7]
文化研究与符号学从微观的具体的层面讨论消费主义的发展所形成的大众通俗文化对大众与社会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产生与传播是与现代传媒密不可分的。
(一) 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特征
伴随着学界开始质疑“阶级”这个概念的划分是否已经过时, 有人认为单纯地采用阶级来分析消费主义已经不切实际或者不能完全地解释。而许多新的群体与影响力也开始对消费者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明显的是文化开始对消费群体的构成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了。例如, 次文化团体、种族、生活方式、意见领袖等开始影响消费者的品味与偏好。
Bourdie u将“资本”这一概念广泛化, 金钱可以是资本, 文化也可以是资本, 他总结出智力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以有别于经济资本。在阶级理论中引入了文化资本作为阶级层级划分的判断标准是对于消费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补充。不同团体通过“品味” (taste) 的选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品味的选择兼具有社会“区分” (distinction) 的功能。消费不仅表达了经济差异, 更是社会与文化实践, 它建立了社会团体之间的差异, 影响消费模式的并不仅是收入, 还有文化与象征的因素。[8]
(二) 消费的符号与象征意义
Baudrillard在其分析消费主义的经典名著《消费社会》中着重分析了消费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他指出消费已经不是生物需求的满足, 一切消费都只是象征符号的消费, 这些象征或符号并不表达一组既存的意义, 意义只诞生于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符号或象征系统之中, 消费这个概念只在于:购买者通过展示自己所买的物品, 创造并保持一种认同感。在认同感的主动构建中, 消费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完成了集体与个人认同感的建构。人们想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于是人们在消费商品同时想象这些消费品有助于创造和维持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形象和认同感。人们并不是简单地消费“消费品”这个物, 而是消费着一种“梦想”与“符号”, 于是盼望消费往往比消费本身更令人欣喜。[9]
现代大众传媒对于消费主义的宣扬以及制造大众对商品的欲望的剌激作用是消费主义占据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
三、西方消费主义理论适用于中国要进行调整
虽然各位学者都对消费主义做出了精辟、深刻地评论, 但这些论述多是针对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将其简单地移植到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需要一定的修正。
发达国家的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漫长历史过程, 而中国的消费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快速, 跟随、学习西方的过程。而且中国的中产阶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认为在经济与文化上中国的中产阶级与西方中产阶级是相类似的, 而在政治权利的行使上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同时, 中国的消费社会也表现出地域上的不均衡, 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表现出西方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 而一些内地城市与农村还有许多没有摆脱饮食之忧的贫困人群。
比如, 在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购买服装是一种符号的消费, 通过购买具有一定意义与带有某种符号特征的服饰, 消费者得到了心理满足, 幻想了自己具备某品牌广告所表达的某种特质或生活方式。就像广告里所说的:“消费CK, 消费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一种“简单就是美”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然而对于刚刚摆脱温饱的中国广大农民群体来说, 购置衣服的行为更多的就是一种生理的需要, 这种对物的使用价值的使用并没有上升到符号的层次。
在中国情境中, 中国的传媒与消费主义的互动既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作用与特点, 又有着自己的特色。
让我们结合中国的情况来检视一下大众传媒对于消费主义的作用, 并且在其中解释在中国情境下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互动的特殊性。
(一) 大众传媒是消费主义的加速器与传播者
现代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 对于消费主义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没有现代大众传媒就没有现代消费主义, 现代大众传媒是消费主义的火车头与催化剂。与西方萌芽时期的消费主义所不同的是, 中国的消费社会的成长是一种“疾风暴雨”的方式, 而非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消费主义综合利用市场营销、现代传媒等方式与手段, 在短时期内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消费价值观, 而传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西方萌芽时期的消费主义要强得多。在西方消费社会的雏形期, 人们消费主义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多的是通过人际交流与学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非今天这样大量地通过传媒新闻与广告的轰炸使中国人被动或主动地配合消费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动态。
美国的消费社会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产生的, 中国的传媒普及化进程更为迅速, 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 中国的传媒有了巨大的发展, 而且是加速度的。
黄平在考察北京、天津两地的消费现象时, 发现消费主义在城市高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受到三个主要信息来源的剌激和引导, 即广告、大众传媒、高档消费购物场所以及攀比与模仿。[10]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的就是煽动人们的购物热情, 营造虚拟的符号与环境的角色。现在大众传媒就将这种诱惑的受众扩大了, 城市中产阶级或有闲阶级的消费场景通过大众传媒的再现, 向不能直接接触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民众展现了一个符号的世界或虚拟的景象, 对传统的消费价值观进行蚕食和摧毁。
(二) 大众传媒为消费者提供了社会分层的标尺
当代消费主义是通过广告传播的, 商品广告无处不在, 尤其是电视和购物场所中的广告在消费大众化和消费符号象征化这两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而广告多是依附于大众传媒, 通过强制收看与消费者的主动选择收看完成商品符号与品牌品味的构建。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是消费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它与商品的符号消费价值有关, 而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无关。而这种符号性的意义正是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 大众传媒是商品符号意义的确认者。
大众传媒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类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培训”, 将广告商或设计者赋予商品的象征意义传递给消费者, 并对已经了解商品符号但并不十分重视其符号意义的消费者进行反复强调与强化灌输商品的象征意义, 使这类消费者对商品的符号意义与其代表的社会地位产生重视的心理, 并将其作为购物重要的决策因素。
《世界时装之苑ELLE》的创刊号则指出:“《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通讯, 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视窗。”传媒不仅通过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的受众进行社会分层和认同, 同时也使自己在众多传媒中区分出等级, 显然这样一个以白领阶层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刊物是众多传媒的“贵族阶层”。这些消费类的杂志充分展现了商品的文化与历史的特性, 已经变成中产阶级的“文化入门”的目录, 告诉某些特定的阶级应该如何穿着、布置家庭及分配休闲时间。
(三) 大众传媒使消费主义正当化
消费主义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实践意识形态 (The Practical Ide ology) , 它在西方和其他社会形态中, 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中, 让资本主义取得合法性。它触动了富人和穷人的无意识欲望, 成为消费者的欲望, 并有助于合法化资本主义不是理智上的, 也不是道德上的, 而是在无意识的层次。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 消费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 但当时社会上还有不同的意见, 认为完全物质化的享受容易造成人的异化、社会的不稳定, 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自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中国媒体力图找到新的媒介产品, 而这个媒介产品必须具有三个特质, 即为传媒创造利润、易于被受众与广告商接受、能够得到权力中心的认可。
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 传媒认识到市场经济或是商品经济大潮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传媒经营者们逐渐意识到消费主义是一种安全并且稳定的意识形态, 于是这样一种号召“大家过好日子, 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思想能够被各方所接受。
对于受众来说, 轻松的信息内容总是受欢迎的, 特别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往往站在艺术、现代化、品味这些高尚的旗帜之下。而广告主则更愿意看到这样一种不管从广告还是与新闻内容都和他们的产品联系紧密的传媒形式, 传媒从推销具体的商品到宣扬一种“欲购”情结, 无一不是对广告商有利的。因此消费主义通过大众传媒的宣扬, 获得了在社会上的合法性地位。
(四) 消费主义是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产品
从传媒的角度出发, 其生产与传播消费主义并不是纯“公益活动”, 传媒在宣扬消费主义的同时, 也生产了自己的产品。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 越来越多的消费类传媒诞生了, 虽然他们所关注的领域, 所提出的口号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 即宣扬一种“物欲”的文化, 号召大家集中精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它们都在扮演着公众生活忠实朋友的角色:《华西都市报》开宗明义宣称自己是“走向千家万户的市民生活报”, 《大河报》力表“采缤纷天下事, 入寻常百姓家”, 而1999年创刊的《健康时报》的发刊词标题就是“生命至上”。[11]
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 一些综合性的传媒纷纷转型, 或者增开副刊, 或者从报导的内容与新闻报导的叙事方法上进一步向消费主义靠拢。例如, 《北京青年报》陆续增开了《汽车》、《计算机》、《房产》等专刊, 而这些专刊都带有浓厚的消费主义的味道, 也是广告商们争夺的焦点。《人民日报》也从原来更多侧重于社会生产领域的报导转为增加了不少关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报导, 此举一方面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 即人们关注的重心与社会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 另一方面则是传媒自身的策略调整, 一些严肃性的官方传媒, 特别是党报希望以此增加自己在受众中的活力, 通过“平民化”,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增加亲和力, 以期扩大自己在非官方订户中的影响。增加消费主义内容与改变传媒文本表现形式可谓是官方传媒在消费主义浪潮中的应变之道。然而,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传媒消费主义的主力军则是那些新兴的消费主义传媒, 如《精品购物指南》、《世界时装之苑》。
这些新兴的消费主义传媒甫一问世就得到了中产阶级心理上的认同。它们并不以报导新闻为自己的传媒内容重点, 甚至不少社会新闻也只是一笔带过, 只是对于文化新闻或所谓的时尚报导才“情有独锺”, 大量的关于商品以及成功中产阶级描述的文章充斥于这类传媒之上。这是因为从这些消费主义传媒中表现出的消费主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它丧失了文化自身的丰富性与精神性, 它所折射出的基本特色是一种物化的文化, 它在引起大众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同时抹去和掩盖了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综上所述, 中国的媒体消费主义研究取向除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外, 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在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中, 媒体的变革以及中产阶级集体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Meszaros.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London:MerlinPress, 1970.[1]Meszaros.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London:MerlinPress, 1970.
[2]贝尔, 邓尼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中译本, 1984:125-150.[2]贝尔, 邓尼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中译本, 1984:125-150.
[3]Leslie.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2 second editi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Pp.23, 1995.[3]Leslie.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2 second editi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Pp.23, 1995.
[4]Veblen, T.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Study of Institutions.New York:Mentor Books.Pp 28-50, 1912.[4]Veblen, T.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Study of Institutions.New York:Mentor Books.Pp 28-50, 1912.
[5]Williams, R.Dream Worlds:Mass Consumption in LateNineteenth-Century France.Berkeley, CA: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Pp 78-123, 1982.[5]Williams, R.Dream Worlds:Mass Consumption in LateNineteenth-Century France.Berkeley, CA: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Pp 78-123, 1982.
[6]Sherry, M.The Rise of American Air Power:The Creationof Armagedd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34, 1987[6]Sherry, M.The Rise of American Air Power:The Creationof Armagedd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34, 1987
[7]Adorno, T, Horkheimer, Max.The Culture Industry: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 1984.[7]Adorno, T, Horkheimer, Max.The Culture Industry: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 1984.
[8]Bourdieu, 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s of Taste.Boston,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50-70, 1984.[8]Bourdieu, 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s of Taste.Boston,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50-70, 1984.
[9]Baudrillard.J.“consumer society”.Selected Writings.Cambridge:Polity Press:132, 1988.[9]Baudrillard.J.“consumer society”.Selected Writings.Cambridge:Polity Press:132, 1988.
[10]黄平.关于“发展主义”的笔记[J].天涯, 2000 (1) .[10]黄平.关于“发展主义”的笔记[J].天涯, 2000 (1) .
人本主义取向 第5篇
[摘要]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也是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发展是否全面和谐的关键。那么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便是幼儿园课程发展和改进的导航。本文笔者以建构主义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展望未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 儿童 幼儿园 课程价值取向
我们在幼儿教育的研究过程中重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展望。
一、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以其惊人的速度波及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并对其波及的各个学科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建构主义对教育学科领域更是产生了一股非比寻常的冲击力,同时也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它的主要观点是: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逐渐深化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一切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一切知识意义都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儿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儿童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人和一个具体的人,单一地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儿童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所以建构主义不断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儿童多方面的需求,把儿童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二、以建构主义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 。” 我国专门的幼儿园课程是从19癸卯学制的颁布开始。当时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和建构主义的观点背离。课程主要注重以幼儿园课程来辅助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很少为儿童的发展考虑。
2O世纪20至30年代,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才开始注重儿童自身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需求,主张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冲动性和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的前提下,通过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为社会培养真善美的主人,从而以达到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的目的。这时的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似乎开始关注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虽然和建构主义认为的“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儿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相似,但是却存有偏颇之处。
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受苏联教育界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则转为更多地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极力强调一切教育都应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而服务,所以注重把儿童培养成将来为社会服务的人,但是却严重了忽视对儿童个性的多样化及儿童主体性的发展。这个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则是严重地偏离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只强调社会的需要而严重忽视了儿童本身的身心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西方各种先进的儿童心理理论、儿童教育理论以及儿童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开始重新认识课程与儿童的关系。在前期,课程价值取向有些过分强调儿童需要,而忽视社会需要。但是到后期,人们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了在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课程不再定位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是更重视儿童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学会学习的能力及对知识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品质。这时期的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符合建构主义的观点,认识到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中心,一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都是围绕着儿童的全面身心发展而展开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幼儿园课程“以儿童自身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趋势
1.从课程来源上看
今后的幼儿园课程将会更多地来自独创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总结。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会不断地适合我国实际的国情、省情、县情、乡情,甚至是村情,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优秀课程理论的同时,积极开展独创的、实证的、具体的研究,创立更多的.、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案。课程要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要注重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因为,健全的个性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也就是每一个体的个性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从课程形式上看
今后的幼儿园课程多样化形式将会更突出。幼儿园课程形式应该从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必然就会形成更为多样化、多形式的幼儿园课程。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应立足于满足儿童的现实生活需求,构建儿童的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可能生活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它既不是儿童遥不可及的生活,又不是眼前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在逻辑上存在的,人们所追求的更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可能生活对儿童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儿童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3.从课程的结构上看今后的幼儿园课程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在建构幼儿园课程的时候,要考虑课程有不同的逻辑顺序,因此要明确幼儿园课程的逻辑起点从而更好地建构幼儿园的课程方案,这样才会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才会更利于儿童的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今后的价值取向必定是朝着科学知识与生活世界应该是内在统一的方向努力。当代课程改革都在呼吁课程回归生活世界,谋求科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这就意味着课程应挣脱“唯科学主义”的樊篱,摆脱千百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寻求课程对主体存在意义的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从“学会认知” 到“学会学习”,这一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课程开始超越工具理性,转向人的意义性。学会学习,包括学会区分、判断,选择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知识去学习;学会学习与思考,充分有效地求知;把知识引向人生关怀,去充盈生活与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意义。
4.从课程使用的角度看
今后的幼儿园课程的推出和引进不光是要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还应该具有经济性和商业性。课程方案的推出和引进伴随找相应的经济关系和商业关系。这样将会更有利于调动更多的研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将会使科研成果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而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将会考虑到科研人员更多的生活需要和现实要求,从而定会更好使之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中,最终研究出对儿童更有利的各种课程,让儿童充分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时也掌握一定的知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塑造儿童全面完整的人格,发展儿童主体性,对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终身教育。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更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最理想最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新勇.情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5).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09.
人本主义取向 第6篇
【关键词】《喜福会》 价值取向 冲突
一、前言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创造了华裔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深处中美两种文化背景和两种民族精神之下的谭恩美,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喜福会》。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将两种平行的文化在小说中交汇,让四个移民家庭中的四位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因不同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爱怨与冲突。四位母亲和四位女儿分别代表的是中美价值观,她们的爱怨与冲突就是中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本文通过一些跨文化理论来分析书中所展现的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冲突。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关理论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历史学家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六大价值取向理论是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价值取向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规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的行为与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的作用。”六大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关于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他们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据中美价值取向而言,在中国文化中,个体存在于集体之中,集体利益为先;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从而个体为自己负责。霍夫斯泰德集成并发展了该理论。根据霍夫斯泰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文化集体主义程度较高,而美国文化个人主义程度较高。霍认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一般规范和家庭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表格内容:
集体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社会
三、具体分析
母亲们从小在中国长大,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而女儿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的思想价值观。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差异非常明显。
就交流方式而言,母亲使用的是高语境的交流方式,尽量委婉,而女儿或者洋女婿使用的是低语境的交流方式,说话是直来直往的。对于交流方式而言,女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女儿吴精美在开始的叙述就分不清母亲所说的 “差不多”的意思是不同还是相同。精美认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精美认为在中国,说话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母亲会把孩子的成功也归于自己,考虑问题是从“我们”的角度。比如,琳达就会把孩子薇弗莉在下棋方面的成功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出门炫耀,而女儿薇弗莱就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成功与母亲毫无关系并对母亲到处炫耀感到极其反感。因此经常批评她妈那么爱炫,干脆自己下洋棋好了; 女儿吴精美也认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成为不了她妈所希望的那样。
就面子观而言,在中国,过失会导致自己和群体蒙羞。当精美在喜福会弹钢琴谈的一无是处,调子都不对的时候,女儿精美只是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并再也不愿意弹钢琴了。但是,母亲感到自己的面子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都丢光了,因此,精美在人群中,看到她妈一张铁青的脸。她妈感同身受,因此觉得在亲友面前失了面子。就在家庭中的气氛而言,中国提倡的是和谐,子女应该尽量听从父母的话,避免在家庭中的直接冲突。在弹钢琴这件事情上,当女儿精美公然反抗琳达的时候,琳达忍无可忍,认为女儿太大逆不道了,因此说道只有听话的女儿才可以住进她家,不听话的就应该出去而女儿认为这仅仅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是自己诚实地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
就资源利用而言,资源归个人所有,即使是子女和丈夫也很少分享。丽娜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她与自己的丈夫在事业上平分秋色,在生活上也对丈夫毫不依赖,日常开销更是实行西方流行的AA制。就家庭资源而言,丽娜与自己的亲人基本就没有做到共享的意识。这跟母亲的为家庭做贡献,任劳任怨是截然不同的。
四、结语
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的不同肯定造成文化的差异,脚会造成各种冲突误会。文化以及其最核心层次的价值观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以及其最核心层次的价值观只有度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是一个充满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对于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人们,我们不应该作出简单甚至武断的是非判断。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们应该更多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使世界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时秀梅.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 基于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谭恩美原著.程乃珊,何培华,严映薇译.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关晶.从在《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05.
人本主义取向 第7篇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主要吸收了杜威的经验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等思想, 并在总结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
建构主义最核心观点是人的主动认知。他们认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对世界的理解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即每个人的世界就是个人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 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及对经验的理解之上的, 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不一样, 因此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在学习方面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受教育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来学习, 且受教育者所建构的新知识是受当前理解所决定, 他们还通过社会交互作用来促进学习, 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出现有意义学习。
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或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高校课程的价值取向的理解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 在制定、选择、实施课程计划和方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它强调主体的选择性,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它实际上是一种价值选择。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高等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 人们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基本是围绕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展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本源性的问题, 由于它的不同会影响到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目标、评价、结构、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看到总的来说有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区别仅在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利益主体面前强调的侧面和维度有所不同。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这三种价值取向:
首先将课程内容归结为社会生活经验, 是将人作为个体置于社会背景之下, 关注的是如何使个体社会化, 如何使个体一走上社会就能很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其次将课程内容等同于受教育者的经验, 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强调个人经验的前后迁移。最后将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注重知识的序列、条理, 关注知识原理的传授, 使课程与艺术、道德分离。纵观这三种价值取向下的课程, 可以发现:都将课程内容作为一种预设性、计划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完全忽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情境及对受教育者的及时影响。这种课程内容主要是为了实现一种“终极性”的教学目标, 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下的高校课程的价值取向
价值基础的改变影响着课程的演变, 基于以上三种价值取向下的课程内容都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 要想得到合理的价值取向, 建构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内容的构建与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主要是强调过程性, 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追求反应的多元性, 而不追求反应的同步性。受教育者通过个人的价值取向判断,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上, 这样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个性, 进而达到无法预知的教学质量, 符合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的需要。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不与传统的三种价值取向那样, 为实现预设计的固定的“终极目标”, 而是强调课程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受教育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受教育者的主观价值判断有所不同, 那么他对问题的思考及最想获得知识定与别人不同, 此时就不能用统一的、固定的、预设的标准来衡量。建构主义下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的是目标的“非终极性”、与参与者个性紧密相关的“个体性”的结合。每个受教育者的目标都是在不断生成, 没有一个固定、终极的目标, 每一个问题的结束都是受教育者发生转变的阶梯。在每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鼓励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自身原有的经验, 通过多元化视角使问题解决的更加完满。它充分考虑了人的丰富性、知识的不确定性、课堂情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 从而使课程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姿态和灵活的特性。建构主义下的高校课程价值取向是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摘要: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 以高校课程的三种传统价值取向为基础, 分析建构主义下的价值取向, 以期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程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陈晓云:“课程价值观与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年。
人本取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第8篇
一、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取向
(一)体现个体化发展特点
人既是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人的个体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脱离自然约束所进行的发展[1]。第一,人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生存是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生产活动获得;劳动是生存的一种手段,也是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主要方式。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方式,会给个体造成较强的压迫力,但不能被人们所驾驭[2]。第二,人存在于社会发展中,必须摆脱社会对自身活动的限制,进而得到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强的人所得到的社会认同感就强,否则反之。同时,此种社会关系也会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人是精神物种,可以在自我能力提升中得到发展。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过分地强调经济GDP增长,却忽略了对自己精神的诉求,人已经成为了简单的单向度人。
(二)群体扭曲化发展
第一,不科学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化较严重。国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可以达到6.9亿,城镇人口直线上升,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数量仅为总人数的35%,绝大多数都是非城镇户口的农民工。虽然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但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城市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况。第二,东西群体发展差异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城镇率可达到55.8%,西部仅为38.4%,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东西方群体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弱势群体,主要是农民工、城市贫民等问题,难以保证这些人员的正常生活。而且农民工出现了很多工资拖欠问题,影响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产生了很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出现扭曲化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在外务工人员中有文盲占据1.6%,农民工初中以下水平占据74.7%,高中13.2%,中专以上10.3%,还有很多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而且农村很多小学将消失,给城乡一体化实施增加了困难[3]。
(三)待际差异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较多的交往方式,但产生了待际差异问题,新生智力发育较成熟,很容易接受现代化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开始转变为人口流动的主体,在科学素养和心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条件。与旧农民相比,新农民很多都未从事过生产活动,新一代农民开始陷入命运循环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让人处于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中。实施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从马克思角度分析,实现城乡结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消除或减轻二元结构,发挥了人的内在潜能。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本取向具体化分析
(一)实施“以人为本”发展
人的发展是马克主义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尽可能满足人的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解决城镇人员就业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质量。同时,消除政策和制度问题,扩展人的发展空间,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此外,还要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处理好群体利益矛盾等关系,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制度公正的价值取向分析
制度公正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实现社会资源平等分配的主要方式,决定人的发展程度,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化发展。保持制度公正已经成为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和身体等公平发展的基础,也是实践互动中对象化的外物质层面[4]。从本质上分析,制度公正可以调动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赋予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新型城镇化影响下,制度体系必须与政治、经济等实现结合,实现偏重经济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消除二元化结构,保证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制度平等化发展。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传统化城镇化主要利用土地增长等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忽略了城市空间和规模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生态问题。速度较快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均不能满足城市人口需求,出现了社会问题较多。所以,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必须与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向循环、低碳和集约化发展。此外,还要统筹地方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进程。
三、人本取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贫民
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所要关注、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贫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问题。相关专家统计,中国弱势群体占据1.5亿左右,此类人群的主要特点是社会地位低下、心理素质脆弱,与人的协调发展相背离[5]。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是实现人的城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和边缘群体的协调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关爱农民工,解决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加强经济用房和廉价房建设;构建服务功能的政府部门,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制度,保证弱势群体的发展。
(二)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第一,提高人的素质。新型城镇化要求必须要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对人进行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环境适应能力[6]。身体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切劳动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们参与社会思想的心理沉淀,受社会变化等因素影响。第二,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可以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保证人的基本生存。所以,必须给人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人的价值。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时,可以借助生产实践活动,提高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借助生产力发展合理安排人工作和休息实践;借助实践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人本取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打破城乡壁垒,实施土地和户籍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实施身份证管理,促进小城镇户口改革,解决户口问题,完善各项制度,让农民享受各项福利待遇[7];其次,加快建设共同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城镇化转移。最后,制定合理的社会融入制度。及时给有条件的农民提供政策支持,消除社会歧视。进行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协调时,必须要优化改革制度,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监管。
第二,促进城镇体系改革,完善就地城镇化与人口转移问题。首先,认真规划小城镇,结合小城镇环境承载力,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城镇内在发展潜力;其次,完善政府调控机制,认真规划行政范围,优化城乡结构;最后,重点发展“镇级市”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及时转移剩余劳动力[8]。
第三,完善生态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自然和人文等因素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首先,顺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控制;其次,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处理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关系;最后,完善生态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城镇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利用制度操作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时还要将新型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实际发展中,完善生态服务功能。
五、结语
人本取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尊重人的意愿,积极分析影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同时还要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相结合,优化新型城镇化服务功能,加强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实现城乡高度融合发展。
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影响下,城镇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当前政府研究的主要内容。人本取向下中国新型城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公正和全面协调发展方针,关注城镇化人群的发展变化,采用一定的措施提高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建设中国新型城镇,还要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机制,给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人本取向,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邓文钱.哲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2]李标.中国集约型城镇化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11).
[3]王素斋.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
[4]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5]张丽萍,郑庆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2).
[6]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8).
[7]谭静.基于人本发展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人本主义取向 第9篇
一、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
当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秩序, 把学生管好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出事, 防止学生闹事, 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学生管理首先不是为学生自身服务, 不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管理工作就成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限制和约束。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 只把学生看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不把学生当作服务主体, 只强调学校权利, 忽视学生权利的管理理念, 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
二、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
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是指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马克思哲学的指导下, 以现实的学生为出发点,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归属, 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人本取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本主义, 也不是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 而是与这两种思潮有密切联系但又超越了它们的马克思哲学, 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才是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理论根基, 也只有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学生管理观才能够变成现实。
三、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
我们在反思高校学生管理现实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真正的符合人之本性的管理理念。人本取向不是抽象的观念, 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需要在这一总观念的基础上演绎出若干具体的管理观念, 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笔者认为这一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观念
一方面是指要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 学生管理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认为, 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课堂外的锻炼机会, 为大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获得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高校学生管理者不能用静态的、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管理, 要随着学生的发展来改变管理方式, 更新管理的思路, 以适应学生更好、更进一步的发展。
2、服务的观念
管理就是服务, 这是对管理最形象的也是最准确的概括。高校学生管理尤其需要体现这种观念。高校学生管理者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首先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服务。这种服务观要求学生管理不是用条条框框、繁多的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以为管理就是限制, 就是控制, 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管理就是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把限制减到最低限度, 亦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其次, 学生管理要为教学服务。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一切工作都为教学服务, 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学生管理不能干预正常的教学活动, 更不能与教学对立起来。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观念, 当然, 其实质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对话的观念
一味的讲求管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压抑、束缚人的自由天性, 阻碍人的发展。真正的管理是人本管理, 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而这种主体间灵魂的交流主要就是平等的对话, 是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精神与精神的沟通。高校学生管理者树立对话的观念就是要摆脱说教者和训导者的姿态, 以一种平和的、真诚的、善意的眼光和心境去与学生沟通, 共同协商乃至共同分享。对话意味着管理者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主体, 当作具有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个体, 尊重他们的性格、自由和权利。管理者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他们之间没有权威和控制, 没有代沟和隔阂, 没有居高临下和等级。有的是双方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和互相宽容。对话使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处于同等地位, 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学生管理问题, 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共同欣赏、共同感受、共同体验, 最终达到共同的“自我实现”。
4、民主与法治的观念
着眼于本质, 一所大学的管理其生命即是民主。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传承的机构, 是充满理性的地方, 是不断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并给予理性回答的场所, 因而也是最需要民主也最能实现民主的场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民主源于民众的参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民主就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是参与式的、是公平开放的, 让学生参与自身的管理是民主的必然要求。事实上, 也只有让学生管理自己, 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毕竟学生是在自己创造自己, 自己最了解自己, 而且他们也有强烈的自我管理的需要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然, 仅仅片面地强调民主观念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民主水平高的国家或组织, 其法治的水平必定高。民主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 缺一不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 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法律法规精神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建立合理的权利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 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学生管理权力, 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 管理结果的有效, 逐步实现学生民主的法治化, 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法律的角度来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权利, 是高校的义务。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制度, 也需要规范, 而且还要加强制度建设, 同时体现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摘要:目前, 高校的学生管理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学生管理者要从传统的管理思路中走出来, 树立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是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 以现实的学生为出发点,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归属, 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发展的观念、服务的观念、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观念、对话的观念和民主与法治的观念。
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人道主义取向 第10篇
一、人道主义的科学内涵
提起人道主义, 人们常常把它和救死扶伤、济危解困、敬老爱幼的行为联系起来, 或者理解为人们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和友爱的道德规范。印度知名的人道主义者V.M.塔孔德 (V.M.Tar Kunde) 写道:“我将人道主义定义为坚持心灵上的一种哲学和态度, 它将作为个人的男人和女人放在首位, 承认他们自由和有尊严地存在的权利。”[1]美国的科利斯拉蒙特则称:“人道主义是一种哲学或生活的方式。”[2]
其实, 作为一种思潮, 人道主义 (humanism) 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us, 原意为人性、人道、文明的意思, 是一种有关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理论、思潮或文化运动。[3]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想, 虽然也和其它学说一种可以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寻到端倪, 但学者普遍认为,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才正式出现的。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见神不见人”的社会, 在“法力无比的天国世界”面前, 人是无能和渺小的, 没有任何理性和个人价值。在反对宗教神学的基础上,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产生了。从14世纪开始, 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标志, 以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等人文主义思想家为旗手, 他们高扬人的大旗, 把人从天国拉回地上, 反对神学, 赞美人的尊严, 歌颂人的伟大, 推崇人的价值, 强调人的现实幸福生活。把人对人的友爱、尊重及人的自由、幸福看作人生的理想和目的, 掀起了争取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彻底否定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道德价值观的思想启蒙运动。十七、十八世纪, 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道主义思潮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 实现了人道主义从价值观到世界观的转向。同时,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则进一步把人道主义这一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推广运用到整个人类历史领域, 将其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的价值标准和是非善恶的标准。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价值标准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基本权利, 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个性自由等, 包含着非常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则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 把抽象的人道原则当作判断人类历史好坏的根本标准,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而不是真正的“人道”思想。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才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合理性扬弃的基础上, 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从内容上讲,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主要包括: (1) 个人历史活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主体价值思想, 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在《神圣家族》指出:创造一切、拥有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 “不是历史’, 而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他在阐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时候一再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现实的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人是历史活动主体。 (2) 人本身是社会的最高价值。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经常可以读到马克思对人的尊敬和赞美。他多次高度地评价无产阶级的内在价值和伟大力量:“那由于劳动而变得结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 “这些受尽劳动折磨的人纯洁无瑕, 心地高尚。”[6]在1843-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使用了“人就是人的世界”之类的说法, 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理论”, 但他同时也明确地补充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 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7]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更是把人的自由、价值最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3) 人全面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在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中,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具体化为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在《资本论》里, 马克思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9]恩格斯也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过论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
与以前的人道主义相比,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观与价值观同构的人道主义。坚持作具体的社会历史的分析, 反对“抽象的人”、“永恒的人”, 从而与抽象的人道主义区分开来, 是人道主义的最高阶段与境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由于它较完整地表达了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和利益, 概括反映了人们共同追求的基本价值, 具有普适性和时代价值。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人们在享受物质丰裕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物质焦虑与道德缺失的无奈与痛苦和不得不面对社会结构日益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人道主义以人为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其基本道德指令, 对于人们重塑精神家园, 再构社会和谐秩序意义重大。
二、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中的人道主义
通过分析和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人道主义原则的本质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重视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其核心就是要尊重人权。也就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成为一个人, 并尊敬他人为人。”[11]具体到弱势群体的关怀实践中, 要求关怀主体必须对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体现人文关怀。
一是要尊重弱势群体。众所周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 “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内在规定性, 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12]。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弥足珍贵, 需要被尊重。因此, 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重要的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 “如果我们尊重一个人, 我们就必须肯定:一、他的自主性、二、他的隐私权、三、他的自我发展的权利。个人的发展应该是自愿、自动、自发的, 亦即应该具有自主性。这样才能显示人的尊严 (包括自尊) 。”“如果个人的发展是为完成别人的意愿或是为了讨别人欢心, 那么他这种发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那样做缺乏人的尊严”。[13]在我国, 对社会弱者的关怀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施舍、恩赐的个人行为, 而变为一种法定责任。任何人都不能有同情和施舍的心理对社会弱者提供救助, 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 是一种善举和仁慈德行的一部分;而弱势群体个人也不必再把接受救助视为一种低贱、丧失自尊的行为, 因为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坚持关怀中的尊重原则, 就是要尊重弱势群体的需要、兴趣、个性、尊严、价值、自主性和自由, 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在弱势群体关怀中“尊重”还是稀缺资源。以1982年, 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为例, 该《办法》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 特制定本办法”。管理色彩浓厚, 具有较强的功利目的。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目的以及行政部门在实施《办法》的过程中, 对强制性权力的滥用, 使收容遣送制度失去了救济的本意, 变得乏有“人情”和“温情”的控制手段, 使本来应该“温情脉脉”的“救助站”变成了由“一副铁门、铁栅栏、铁丝网”打造的“监所”模样。这也就不难想象“滴血收容站”以及强制收容、非法收容, 殴打、限制收容人员人身自由事件为什么屡禁不止。[14]为此, 2003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的救助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 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 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 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 及时送医院救
The Grotesque in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s
刘锦丽 (湖北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The grotesque is a quite central feature of Charles Dickens’art.The focus upon the grotesque in Dickens will emphasize some relative aspects of his ar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European writing in the nineteenth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irstly.One does not need to read very far into the subject to discover the prominent contemporary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two books----Wolfgang Kaiser’s The Grotesque in Arts and Literature in 1957, and Mikhail Bakhtin’s Rebelais and his World in 1968.Wolfgang Kaiser’s first definition of the grotesque is“as an expression of a peculiarly modern and alienation” (Hollington 2) .Later, he gives the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otesque as“an attempt to invoke and subdue the demonic aspects of the world” (Hollington 3) .Although both definitions are challenged by Bakhtin and other critics to construct an alternative
治; (四) 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 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 提供乘车凭证。从“收容”到“救助”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变化, 但救助理念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真正使受助者享受家一样的温暖。从“收容遣送”到“救济管理”的转变, 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和彰显。
二是要理解。狄尔泰曾经说过:“自然需要给予解释说明, 对人则必须理解”。[15]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理解是对人而言的, 不是对物而言的, 对于物与物性我们运用“认知”, 对于人和人性用的是“理解”。理解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自己的类比、想象、领会而把握其他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的特点, 用自己的全部精神因素去全面、完整地把握自我或他人的精神、意义与价值的过程[16];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界定理解的本质时, 指出“理解最狭窄的意义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 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17]。由此可见理解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精神的一种复制和重构的过程。也就是说, 理解人, 就是理解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在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中, 关怀主体应以他的全部精神因素去全面、完整、深刻地把握被关怀者的精神、意义与价值, 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 走进关怀对象的心里, “将心比心”。关怀主体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要求关怀中的弱势群体, 而是要用自己的心灵作为手段与尺度去衡量、体会被关怀者。要充分地理解弱势群体个体的愿望、追求、价值, 把握对象, 或是“设身处地”, 以被关怀者的期望、追求、价值来规范自己。特别是在关系到弱势群体利益的相关制度设计上, 不能程式化, 缺乏人文关怀, 而要换位思考, 合理设计, 充分理解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例如, 据民政部2000年9月提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会议的背景材料, 2000年6月实际处于低保线以下的人口是1382万, 而当时领取低保费的只有303万人。原因是各地设下不少条条框框, 如处于劳动年龄的、没有工作一律视为获得最低工资;发不出工资或没有领到下岗职工生活费的, 一律认为由单位对个人负责;凡是女性佩带金首饰的家庭, 或者家里有电视、冰箱等电器的, 不在考虑之列 (沈立仁, 2005) 。据一份在北京的调查发现, 不少贫困家庭不申请“低保”的顾虑,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担心寒碜、难看, 怕丢人。这种情况尤以国有企业在职、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困难家庭为甚。其中曾担任过一些职务和30至40岁的人员想法最多, 他们对领“低保”要在街道上张榜公示这道程序尤为不能接受, 为这样脸往哪放?这些家庭的生活多由亲友接济, 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是担心子女受歧视。许多困难家庭表示, 孩子正在上学阶段, 家里申请“低保”, 孩子在学校也抬不起头, 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被打、受辱、遭欺负, 担心孩子找不到对象;三是担心再就业受影响。有些下岗失业人员认为, 现在的用人单位怕给本单位带来经济和其他负担, 不愿意招用家庭有困难的人, 申请“低保”也拿不了几个钱, 反而可能给自己再就业造成麻烦。[18]再如, 有的地方为了
the Romantics, especially the German Romantics focus on the idealising, transcendentalising power of the imagination upon the everyday reality.“The Romantics discovered the aesthetics of ugliness---how beauty could be constructed, paradoxically, from the most intractable materials, including, most importantly, the unpleasant but fantastic realities of a new urban and incipiently industrials society” (Hollington 18) .The German Romantic interest in the grotesque is connected with philosophical idealism, whereupon German romanticism is the original source of the modern revaluation of the
been regarded as an aspect of the Romantic reaction against Neoclassicism, an attempt to stimulate the demonic and Dionysian aspects of the world by using the horrific and supernatural into the well-structured world of Augustan limitations.Therefore the grotesque can be viewed as a foil to the sublime, a comic employment of the satirical as a counter to the tragic vision.Like Shakespearean comic plays which have perfected the trilogies of classical Greek theater, the grotesque
便于管理, 对低保人员实行考勤制度, 要低保人员每天到相关部门报到考勤, 给低保户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9]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现行制度的伦理缺陷。
人本主义取向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生;校园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24
在教育活动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其核心重点正在逐渐从课本分数转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来,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工作。但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较多,在教育活动中控制不当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出现偏差,导致教育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是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思想,能够成为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将其运用到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上,势必可以发挥出显著作用。
一、青少年价值取向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的发展进步使得青少年学生表现出了诸多特点,使其成为和以往学生完全不一样的新兴群体。这一新兴群体的价值取向,也和以往的学生表现出了很多不同。比如,以往的学生在谈及自身理想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示想成为教师、医生、科学家等等。而现在的学生谈及自身理想,不少学生表示想成为明星、老板、网管等等。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自我,这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其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和谐和文明;在社会层面,倡导公正、平等、法治和自由;在个人层面,倡导诚信、友善、敬业和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与方向引导,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必然可以使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在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上,就可以从个人层面着手,先渗透诚信、爱国等思想,再逐渐上升到社会层面与国家层面,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相关因素
具体说来,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形成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外部因素又可以具体分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
在外部因素方面,学校对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培养的不重视,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取向偏差的主要原因。教师过于注重书本教学,忽视了学生素质培养,在学生出现价值取向偏差的时候没有对其及时纠正,导致其偏差进一步扩大。而社会生活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以及西方国家、日韩国家的文化冲击,使得青少年学生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和不认同,影响其价值取向的培养和形成。同时,家庭成员表现出的种种价值取向,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价值取向趋向于父母亲或是其他家庭成员。
在内部因素方面,学生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价值取向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学生心理水平较低,难以对外界不良因素形成有效抵御,易于被影响和干扰,进而价值取向形成出现偏差。
三、利用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方法
(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要想充分利用校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并且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必须时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尤其需要将优秀民族精神中传递出的社会责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进行阐述,这样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学校与社会建立起联系,从社会角度为青少年营造较好的舆论氛围,确保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成长,进而将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塑造作为当前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目标与方向。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标准与价值准则
在当今时代,需要教师不断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为青少年提供新时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师需要明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递,还需要学生进行配合与接受。作为教育者,需要将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中的精华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中,使得其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青少年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觉悟,所以教师绝对不可以忽视青少年对知识、意识的内化,需要将激发青少年的个体积极性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传播下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需要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发育情况、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积淀进行结合,避免青少年因为阅历有限以及无法形成辩证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陷入僵局。教师要尽可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种理念性的内容转变为通俗化的形式,尽快帮助青少年接受。
(三)教师需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很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怪圈当中。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对这一价值体系进行必要的转化,从而确立起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以便学生尽快接受。为了避免培养“道德圣人”的现象出现,教师可以列举身边的事例供学生学习。
(四)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
实际上,在校园中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这与当前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校园中的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四、结语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校园这一重要的阵地,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思路以及充分挖掘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与素材,改善当前的教育现状,为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的提升与改进带来帮助。
人本主义取向 第12篇
1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消除个人主义产生的空间
1.1 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 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即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对子女形成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的、不容忽视的。家庭物质条件的优劣会影响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父母应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 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即家庭条件过分优越的应适可而止, 条件中等的可量力而行, 条件过差的要努力改善。
1.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校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每年应有一定的专项建设经费, 用于统筹规划学校的环境, 绿化、美化, 亮化校园, 增设和完善大学生课外活动设施, 发挥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软件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根本, 包括学校的历史、名声、校风、学风、规章制度、价值观、道德规范、校园思潮, 还有报刊、广播、电视台、网络等文化载体所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校园软环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 培养优秀的校风。第二, 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第三, 充分利用校园媒体, 积极宣传校园文化。
1.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社会大环境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 形成诸多不良社会风气, 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净化这些社会不良风气, 改善社会大环境, 国家、集体和个人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净化社会环境。第二,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三, 政府机关各部门、学校、工厂和其他企事业单位要做好本单位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 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我国的各个角落。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 社会大环境会得到很好的净化, 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必然会降低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机会。
2 针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优化德育教育内容
2.1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力度,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道德教育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入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 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对于没有形成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 德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可以使正确的价值观占领思想的高地, 并加以巩固。那些具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后能自觉地分辨出优与劣, 摒弃个人主义思想, 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2.2 积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倡导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
班集体是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单位。依托班集体, 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形式多样的、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 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与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要利用好班集体这一组织形式, 积极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各种社团协会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团和协会是大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的团队形式。通过社团协会的活动, 强化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 使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与团队意识、集体意识统一起来, 有助于大学生改变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 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宿舍是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大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 是其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 有规律的作息安排、劳逸结合, 科学用脑, 能够拓展个人自然生命, 而宿舍文化的建设, 特别是大众传播与电脑的普遍使用使大学生个体感官得到延伸, 具有社会本质和更复杂的精神世界, 使自己在生命之上又产生更可贵的价值生命。
2.3 实施“三心”的教育是消除大学生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关键
“三心”的教育即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的教育。责任感又称为责任心, 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肩负着发展社会的责任, 如果缺乏责任心, 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高校教师都要不失时机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的教育是摒除个人主义思想的重头戏, 缺少同情心、爱心的孩子只会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不顾及他人的心理, 从而形成自我的个人主义思想, 因此, 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教育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 在交往中应顾及到别人的感受, 考虑到别人的需要。
3 改进价值观教育载体, 多管齐下扼制个人主义传播
3.1 国家的方针政策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理论上, 社会主义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都应该是对培养个体科学的价值观起积极调控作用的,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充分体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这就要求政府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决策的人民性, 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决策的基本依据, 这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第二, 准确到位地宣传国家制定的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方针政策。第三, 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落实。无论是制定政策, 还是宣传政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贯彻政策, 真正发挥政策的效力, 以实现这个价值目标, 政府和相关组织个人要力排万难, 坚决的执行好政策, 为培养个人科学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2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文化和社会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社会要发展, 文化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不断的创新和改善。在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下, 大学生能够接受它良好的熏陶, 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 增强了抵制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能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推进文化的创新,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其次, 推进文化创新, 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最后, 推进文化创新, 还要在我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立足与改革开放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弘扬和培育当今时代精神和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文化形式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创建当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和手段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
3.3 大众传播媒体要引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
大众传媒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 它包括报纸、书刊、广播、电影、电视以及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互联网等。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他们具有较积极的媒体接受意识, 因而受到各媒体的影响也最大。要想发挥大众传媒纠正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取向的效力, 应高扬时代主旋律, 确保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大众传媒要公正客观, 增强自身的可信度。更新宣传观念, 提高媒体引导的有效性。
总之, 纠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这一任务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 多管齐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和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最终形成一个不利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生存、适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取向, 帮助他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 培养出一批批关心国家、关爱集体、关注社会, 并且有着深刻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鸿昌.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