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精选12篇)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1篇

关键词:手术焦虑,心理干预,认知行为

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 患者常表现出感到紧张恐惧、忧虑, 失眠, 进入手术室后双目紧闭, 发抖、心慌、出汗等焦虑表现[1]。手术焦虑的发生率较高[2,3], 且患者焦虑明显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产生严重的负性影响[1], 对手术焦虑的界定与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手术焦虑的界定

1958年, Janis[4]首先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对手术焦虑下定义, 认为手术焦虑是对手术的物理损伤的预期恐惧。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手术焦虑进行了界定。Salmon[5]从应激的角度指出, 手术焦虑是对手术物理损伤和心理因素构成的手术压力的反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手术焦虑是状态焦虑, 而Ridgeway和Mathews[6]认为手术焦虑是患者特质焦虑和神经质的反应。还有研究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指出手术焦虑是患者与医院、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对手术的前景, 如手术计划、手术等级、感知到的压力源、应对方式、医院的声誉、物理环境等进行评估后产生[7]。

国内周意丹[2]认为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焦虑情绪是一种防御反应, 是人尚未接触到应激源但已预感到即将发生的危险或威胁时的情绪反应。

焦虑在手术进行前产生, 有的研究者使用手术焦虑的概念[8], 有的研究者则采用手术前焦虑的概念[9], 较为混乱。本文采用手术焦虑的概念, 认为焦虑可以贯穿围手术期始终。

2 手术焦虑的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0]。国内外关于手术焦虑的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的研究报道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提供信息

大量的研究显示, 手术患者焦虑的原因之一是手术期知识缺乏[11,12,13]。研究者们研究了手术患者如何进行信息搜集, 以及如何为手术患者提供信息。Miller[14]将手术患者分为信息探索者和信息逃避者。对信息探索者来说, 通常的规则是“信息越多越好”。信息逃避者在只有手术过程的一般信息时做的更好而提供更多细节时做的较差。有些研究表明患者通常在面对有关他们的手术信息时只记得非常少的信息, 不管信息是书写的还是口头的[15]。Deardorff和Reeves[16]认为教会手术患者如何问问题和在哪里寻找答案很重要。他们设计了一个患者向医护人员问问题的表格来简化患者获取信息的过程。Deardorff[17]把手术信息分成过程信息和感觉信息。我国的医护人员通常对手术患者进行的卫生教育就是提供信息的方法, 他 (她) 们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的简单步骤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麻醉的原理、步骤、用药及其安全性、舒适性;术中术后可能会遇到的痛苦与不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结果证明对手术焦虑有显著的缓解作用[18]。

2.2 认知重组

认知理论认为, 人们感觉受困扰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而是他们所持有的想法[19,20,21]。Deardorff[17]总结认知重组的几个基本原理是: (1) 不是情况导致了特殊的情绪反应, 而是一个人关于情况的想法和认知导致了特殊的情绪反应。 (2) 想法影响了我们怎样表现:包括我们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和我们执行的质量。 (3) 想法被认为是易受改变影响的行为。 (4) 把认知改变得更加积极或适于应对, 能够影响手术患者的应对能力而且增强疗效。Beck[21]的认知疗法指出处于压力下的个体倾向于产生负性不自主思维。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 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eardorff[17]认为负性不自主思维或“自我谈话”具有下列特征: (1) 自我谈话是以速记方式表达的细节性的、离散的信息存在。 (2) 自我谈话无论是多么不健康还是多么不合理, 对于本人都是可信的。 (3) 自我谈话是高度自发的和难以改变的。 (4) 不健康的自我谈话经常依照“可能、应该、从不、总是和必须”的方式表达。 (5) 自我谈话对作为个体的你来说是独有的。Bourne[2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帮助患者积极应对自我谈话的方法: (1) 使用积极的表述方式, 避免消极的表达方式。如, 一位患者说“我去医院不能紧张”可以改变为“我去医院会感到舒适平静”。 (2) 保持对当前感觉的应对思考。如患者说“如果手术已经结束了我会很高兴”可以改变为“我对当前的处理感到很高兴”。 (3) 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应对思考。 (4) 使自己的应对思考变得可信。应对思考应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如果患者不断践行积极的自我谈话, 这种应对思考会变得越来越可信。Ellis[19]的合理情绪疗法提出了ABC模型。A是诱发事件, B是个体对A (诱发事件) 的信念, C是情绪结果。A并不是导致C的原因, B才是C的根源所在。张蓉等[23]对需要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结论显示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对手术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显著改善其焦虑心理,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3 放松训练

20世纪70年代早期, Benson[24]最早提出了放松状态。放松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是处于压力下的身体状态的对立面。研究者们使用腹式呼吸练习、线索控制放松和渐进性肌肉放松对手术患者进行放松训练。Sherry Cormier等[25]指出, 腹式呼吸负责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激活对压力的反应和不规则呼吸, 不规则呼吸是对压力反应的一个正常部分。副交感神经则产生松弛反映, 引起深度的腹式呼吸。呼吸方式影响着躯体和心理的状态, 这种影响通过人的生理、心理、情绪 (焦虑或抑郁) 和精神反应出来。压力情境下产生的胸式呼吸或习得的呼吸模式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衡, 或引起心理与躯体整个系统的失衡。因为在呼吸和心理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的关系, 因而腹式呼吸能帮助精神放松。Deardorff[17]认为在择期手术前通常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心理干预, 腹式呼吸训练是手术患者最方便简单的放松方式。同时他认为在术后线索控制放松是最好的方式。线索控制放松是以由巴普洛夫提出的经典控制规律发展而来。患者首先将锻炼腹式呼吸达到能够引出放松反应的程度。一旦患者达到熟练的程度, 放松反应就能和特殊线索匹配。这就会只要集中于完成线索, 就会进入一种深呼吸状态。在线索控制放松中, 要教会患者使用一个特殊的线索来作为放松反应的信号。放松线索可以是任何事物, 它一般是一个短语 (说“放松”) , 一个视觉的暗示, 或一个肌肉信号。Deardorff and Reeves[16]提出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是当患者想到放松时就接触自己的拇指作为引索指。线索控制关系能被用作在任何情况下有意唤醒放松反应, 帮助患者重新集中注意力于放松和应对, 帮助认知调整过程, 帮助管理急性疼痛, 帮助控制恶心和呕吐。渐进性肌肉放松通过教会患者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 达到放松的目的。谢丽琴[26]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进行手术焦虑干预, 结论显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手术焦虑。

4 培养积极交流模式

Deardorff[17]总结出手术患者交流模式的四种类型:第一不自信或者顺从;第二攻击性的交流;第三消极攻击的行为;第四肯定的交流。他认为无论患者是哪种交流类型, 都应该以心理干预的方式培养患者的自信心, 培养出积极的交流方式, 从而缓解手术焦虑, 增强手术效果。

5 改善心理社会环境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2篇

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朱虹

近三十年,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工作者,对这方面知识及技术的了解与应用日感迫切。

随着现代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行为和认知在人的改变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而创设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改变病人不良认知,进一步改变其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从内在思考的改变促使外在行为的改变。在个别心理辅导实践中,我曾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有理论对操作指导性很强、很具体的感受,但娴熟运用仍需一个过程,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钻研、思考。现仅就一个案例做些反思。

一、来访者情况简介

某男生为我区某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原就读学校为区内教学质量较好的一所民办公助初中校。来访者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错但不刻苦,中考时因“差点儿分、差点儿钱”(来访者自述)未考上本区的市重点中学,他认为这是他“今生最遗憾的事”。同时,他开始怀疑是智力不如人才让自己遭此惨败。

二、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前来访者的行为表现及分析

行为表现: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一般不问问题、不举手回答问题,课后写作业丢三落四,测验成绩一般,学习主动性不强,惰性很大;在班内不太爱讲话,与同学交往少,好似谁也看不上,但其父说他内心很想与人交往,原有的一个朋友在对方上了本区市重点高中后渐失联系;言语中流露出不喜欢现在的学校。

分析:中考失利,未能考上理想高中,使原本自视较高的来访者倍受打击,内心产生极强的挫折感,由此形成错误认知:一是这次失败为人生最大憾事,损失难以弥补;二是自己智力水平不高,在考试中必然难以与他人抗衡。错误认知导致来访者进入高中后动力不足,心理压力大,学习状态一直不好,不能全神贯注;与同学交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产生了自卑感。这种灾难化、极端化思考方式和随意推论强化了来访者的不良感受。辅导必须从调整扭曲的认知入手。

辅导预期目标——协助来访者克服对“中考失利”这一事件的认知偏误和扭曲,修正其对正在展开的新的学校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不正确的判断,摆脱自我欺骗,提升自我效能感,重拾自信、自尊,让情绪、学习状态趋于正常化。

三、实施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一)第一阶段——辅导员为此来访者所做的前两次辅导

1建立良好关系,确定问题的焦点

为测查问题所在,我先采用漫谈的方式与来访者交流其家庭状况,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及感受,倾听他的叙述,观察反应,捕捉可能存在的症结;随后,为加强针对性、实效性,辅助辅导工作的开展,我在首次辅导后半程为来访者做了瑞文推理问卷测试和心理健康问卷(MHT)测试。

结果表明:来访者瑞文测试成绩百分等级为95,智力水平优秀;在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的8个方面,学习焦虑程度很高,标准分为10分,需要制定特别指导计划加以调适。

2修正认知三角,挑战负向自动化思考

(1)使用思考中断法帮助来访者重新归因

在来访者表达出对自己智力的怀疑时,我出示了瑞文推理测试结果,尽力满足要求向他解释结果的含义,强调结果的可信度,提升他的自信心。随后,我请他思考:中考所谓失利还有没有其它可能的原因。他静默十几秒,告诉咨询员他初中学习一直都不太用功,比较懒,中考前行动晚了。

(2)使用灾变去除法帮助来访者重建认知

在来访者谈到他的最大遗憾是未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时,我问他:结果真的很糟糕吗?能想像一下在你现在这个学校学习的灾难性后果吗?我请他在纸上罗列出来,他用2分钟时间只写了一句话:“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可能比在市重点中学要少”,但他又说:“也不一定。”看来,来访着亦发现对事件的消极影响估价过高,自己对遗憾程度的认知过于夸张。

(3)布置作业,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澄清认识,摆脱功能不良的想法

在来访者谈到他“考进那所破学校”,爸爸肯定不满意,昔日朋友可能也会看轻他,不愿意再耽误时间和精力同他交往时,我询问他从什么地方获得的这些感受,有确实的证据吗?因时间已到,第二次辅导结束前,我请来访者回去后思

考这个问题,并亲自向爸爸、那位朋友询问“我进入现在这所学校学习,你们是怎么看的?”下一次辅导时交流完成的作业。我假定来访者回去后通过深入的探询、仔细的自我分析和审查会产生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原有困扰,悲观、消极的情绪可能自动得以处理。

(4)实施后的行为表现

来访者的父亲在二次辅导后的第四天通过电话与我联系,称来访者接受辅导后很高兴,回到家中主动同他说话的次数略有增加。从班主任老师处了解的情况是:上课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趴桌子的毛病有所改观,由于即将期中考试,他能找科任老师问一些问题,但还是不太能跟同学交流,常独处一隅看书。

(二)第二阶段——辅导员为此来访者所做的第三次辅导

1交流感受、释放情绪

期中考试后,来访者第三次来到咨询室,我看到他与首次到访时相比,在情绪、态度上已有很大变化:步伐坚定了,神态已不很紧张(第一次来时曾问辅导员为何不关严门,这一次对辅导员故意开着的门没有反应),说话不再反复重复,言语表达清楚。

我询问了来访者前两次咨询的感受及近期状况:来访者自述期中考试前复习得还可以,所以考试成绩在班内处于中等水平,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原以为成绩排名要倒数)。上一次咨询时布置的家庭作业均已完成,父亲检讨了自己由于期望值不当和家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的问题(参考辅导员意见),朋友很高兴来访者主动给他打电话,还诉说了自己刚入学时出现适应障碍、成绩下滑、谁都不想见等问题的苦恼。来访者发现很多事情并非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2发挥导引作用,进一步提出应对建议

(1)建立信心

我引导来访者充分倾诉,对比辅导前后不同的感受,尽力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澄清思想,确认一些有助于他恢复失调功能、客观评价生活事件的认知。我还充分肯定他积极探询事实,不甘受困于主观经验的做法,指出这才是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

(2)引入应对思想练习,促使来访者走出自我否定

在治疗过程中,辅导员帮助来访者从其原有的自我否定思想转到与之不相容的积极思想上,是辅导过程中一个强化效果的环节,是来访者重建认知,并能在未来从容处理各种事件的不良刺激的很重要一步。

我告诉来访者体验到失败感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陈述,用其代替自我否定思想。

情境指向型自我陈述:“它还不太坏吧!”

与自己学习、生活计划、步骤、行为有关的自我陈述:“只想我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

自我强化的自我对话:“我还是有一些进步的!现在很好啊!”

我为来访者设计了一些可引发失败体验的情境,让他大声地用语言练习应对陈述语。来访者最初非常不适应,不敢大声说,语气很不坚定,由于我执意让他练习,几次之后,在我的示范的带动下,他的陈述越来越有力。坚持完成此过程正是要帮助来访者树立信心。我还让他在练习中辅之以深呼吸,学会有意识地放松自己。

四、对实施过程和阶段结果的思考

此案例仅做了三次,辅导过程还可以延伸,不过,至此,来访者的转变已开始朝着预期目标发展。

在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我有一些感受和思考:

(1)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在处理焦虑、恐怖、抑郁症上与其它治疗方法相比肯定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在辅导的过程中,表面症状的缓解与内在认知、外在行为的根本性改变是不同步的,甚至始终呈剥离状态。

(2)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与其它治疗技术,如: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放松技术等必须有效地配合使用。

(3)在治疗的各个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定一些家庭作业对治疗大有帮助。

(4)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挑战性非常强,需要他直面自己的自我否定思想,自己去评估那些富有个人意义的负面假定,因此,辅导员与来访者彼此合作关系的强弱、来访者接受治疗意愿的高低都至关重要。

(5)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的应用对辅导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能否导引来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3篇

【关键词】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炎性关节病;疼痛症状;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73-02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行改变,让患者的不健康情绪得到解除,同时结合行为训练以及学习其他技能,最终实现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随着炎性关节病发病人数的增加,关节疼痛开始慢慢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我院对炎性关节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炎性关节病患者80例,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6例,痛风性关节炎4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49.2±3.6)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减轻体重、药物、理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则卧床休息,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外敷止痛消炎软膏。病情严重的患者则给予手术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科室环境、医疗过程以及家属陪护等常规护理内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治疗前责任护士要陪同患者及其家属在单独的房间内观看健康宣教的短片,同时要训练应对疼痛的技巧,护理人员则主要负责教学、讲解和解答患者的疑问。

1.3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疼痛量表对患者治疗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评分标准:0分表示无痛;小于3分表示轻微疼痛,不会对患者休息造成影响;4-6分表示患者疼痛,病情对睡眠造成影响,但是患者能够忍受;7-10分表示剧烈疼痛,患者不能忍受。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关节疼痛会引起机体出现各种病理、生理反应。有效的镇痛不仅能让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减轻,同时还能让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疼痛就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和感觉方面的体验,这种体验与潜在或者实际存在的伤害存在一定的联系,又或者是患者从受伤者角度进行陈诉的一种现象。疼痛不仅是生理问题,因为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都可能会对疼痛的发生、评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关节疼痛患者进行镇痛时,除了采用药物镇痛外,认知行为护理干预也是一种效果比较理想的方式[2]。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结果在治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缓解关节疼痛方面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效果。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以分成认知治疗、应对技巧治疗和问题化解治疗。通过认知治疗可以让患者了解到相关的正确知识,从而来对患者的不正确认识进行纠正。应对技巧治疗能为患者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问题化解治疗则是将认知治疗和应对技巧治疗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应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如果患者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的效果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同[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会因为关节疼痛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恐惧、烦躁、焦虑和抑郁等,患者的情绪比较敏感,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也需要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就应该要和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和应对措施能有效提高,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让患者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应对技巧,这样患者对疼痛的焦虑和恐惧就会下降,让患者的注意力得到有效转移[4]。在对炎性关节病进行护理时,疼痛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认知行为护理干预,从而对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进行调节,让患者关节疼痛症状有效缓解,对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总之,在治疗炎性关节病患者时,应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让患者的疼痛症状有效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素贞.护理干预对外科术后疼痛的影响[J].青春期健康,2014,08:39-40.

[2]李美容.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33:120-121.

[3]宋小梅,谭玲芳,邓爱娟.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术后疼痛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2:103-104.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0月住院择期胸腹部手术病人106例, 均无精神病史、意识语言交流障碍, 并明确自己的诊断;均行全身麻醉下胸腹部手术。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3例, 男36例, 女17例;年龄46岁~78岁 (60.25岁±5.92岁) ;腹部手术45例, 胸部手术8例。对照组53例, 男39例, 女14例;年龄47岁~79岁 (59.18岁±5.16岁) ;腹部手术43例, 胸部手术1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护理, 向病人介绍禁食、禁水、用药、麻醉等有关知识以及如何配合护理工作等[5]。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

1.2.1 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

①心理问题及认知行为评估。病人入院即热情与其沟通, 告知其可以获得的相关帮助和需求, 指导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的真诚与关爱, 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愿与责任护士倾心交谈, 通过建立诚信和谐的护患关系, 准确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的认知行为, 并分析主要原因。②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健康宣教, 使其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请康复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疑虑和担心。护理中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 表示同情关爱, 及时排忧解难;以热情的态度、细心的关怀、精心的照顾满足病人安全、自尊和被尊的心理需求, 减轻不良情绪。③认知行为干预。以解释、启发、指导和支持等方法帮助病人矫正歪曲的认知模式, 纠正不良心态和人格, 消除潜意识心理冲突的影响, 采取较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重视认知方式的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培养病人新的适应能力, 掌握更多的应对技巧[6]。

1.2.2 观察指标

①焦虑状况评定。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定病人干预前和术前0.5 h (干预后) 的焦虑状况。SAS量表共20条目, 每条分4个有序级别, 分别计1分~4分, 总分最低20分, 最高80分, 得分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②干预前和术前0.5 h测量病人心率、呼吸、血压。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人生中的重大应激事件, 病人由于生病、手术、环境改变等应激源的作用必将产生不良心理反应[4]。不良心理反应损害病人的心理健康, 出现过分依赖、焦虑、孤独、敏感、期待、恐惧、抑郁、怀疑、否认、悲观、失望、躯体主诉增多等症状, 术前的过度担心与焦虑还可干扰麻醉手术效果、影响预后[5]。焦虑不只是单单引起病人的痛苦体验, 还可借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个体的内环境稳态, 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面色苍白、烦躁、失眠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

手术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随着手术期的临近而与日俱增, 在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达到最高峰, 如果在病人住院开始便注重心理护理, 并在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进一步强化。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从而减轻焦虑、恐惧程度等[6]。心理干预的方法多种多样, 本研究综合了多个心理干预方法, 以心理支持为基础, 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相关教育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7]。针对个体情况, 提供有关的信息, 通过交流了解病人的不正确的观点以及在应激时所采取的不当行为, 重塑病人正确认知和应对技巧。本研究观察组通过心理干预后病人SAS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 这种焦虑程度的下降恰恰反映了病人的正常心理适应功能, 使血压、心率尽可能维持正常范围, 对面临的手术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 相关研究也支持我们的结果[8]。对照组未进行术前心理干预, 其焦虑程度随手术的临近有升高趋势。

总之, 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病人术前的焦虑状态, 从心理、生理上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其与临床治疗护理同等重要, 将心理干预纳入术前护理常规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瑶, 邓光辉, 刘晓虹, 等.手术病人心理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297-299.

[2]俞光荣.跟骨骨折临床研究若干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6 (2) :1-4.

[3]周意丹, 李晓凡.国内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1) ∶119.

[4]卓雅淑, 术前心理干预对胆囊切除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6 (5) :88-89.

[5]陈雪美, 陈美珍.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思考[J].福建医药杂志, 2001, 23 (1) :133.

[6]王英, 管旌旌, 马妹,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围术期乳癌病人心理及Cor、IL-2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4) :83-85.

[7]于洪鸾, 潘芳, 王梦欣.结构性心理干预对乳癌围术期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8) :3-5.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5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3] 姜和球 .家庭心理教育与精神分裂症康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28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6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是由过激的人本主义思想造成的,如果继续下去,在中国大地兴起穷人性格之风,最终会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落。美国已经是人本主义心理思潮中毒较深、积重难返的国家。美国学者加尔通在其所著的《美国帝国的崩溃》一书中便对这种“离心”文化因素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描述:“社会离心型的发展导致帝国赖以生存的意识形态‘神话’遭到诸多挑战,‘上帝选民论’受到质疑和抛弃。美帝国从高高的神龛上被拉下来,权力的‘神圣外衣’被撕去,‘魔力’消失,帝国随之灰飞烟灭[1]。”事实上,“离心”的后现代思想文化因素在我国也同样在聚集和发展,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极其严峻的难题和挑战。因此,“根本减负、强国富民”——成功减负,解决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和童年不快乐的问题以及消除过激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思想对我国青少年人格的毒害,避免大量的过激人本主义穷人性格形成而削弱国力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和心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的危害

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影响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其起因是人们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曾有人这样描述人本主义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行为主义教育的盛行使人们几乎只看见行为主义的缺点,行为主义受到猛烈抨击,学习被描述成“煎熬”“苦役”“摧残”,学校被描述成儿童的“牢狱”和“心灵屠宰场”。抨击者因为只拆房子不建设而受到反抨击,这样你来我往,阵阵雷声之后,终于下了一场雨——“人本主义”降生了。

轰轰烈烈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狂热了十多年之久,影响遍及全世界。在我国也不难找到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影响的影子:“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你自己快乐就行”“考上什么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快乐”“学不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要出自你的本心,不要做别人意志的奴隶”“你自己才是最棒的”“当低级需要得到足够满足后,热爱学习发挥天赋潜能的自我实现需要才会表现出来”“早期需要得不到满足易患神经症”,等等。这些观念基本上都是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思潮中盛行的说法。从表面上看,这些观念是砸碎儿童“牢狱”和“心灵屠宰场”,把学校变成学生的人间天堂的不二法门,而在实践中,它们却是行不通的空中楼阁,因为马斯洛所说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友爱、求知和创造等潜能”[2],只要没有社会压抑(如父母和教师的管教约束)就“必须发挥出来”[2]的观点,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完全脱离实际的理论。很多父母和教师受此影响真的不再管孩子了,期望他们能够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自发地生长出热爱学习、热爱创造的行为特征来。事实上,在学生的后天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如果不自觉地去研究、设计、培养、塑造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控制其生物本能,孩子就会在无条件地、不断地得到低级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使其生物本能放纵、膨胀,发展出物欲横流、贪图享乐、逃避困难、苟且安逸、懒惰散漫、得过且过、缺乏责任心、难以适应社会等消极人格。

1983年,里根政府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向美国各界敲响了警钟[3]。政府开始强势介入教育,纠正人本主义教育带来的种种致命弊端。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并没有刮了阵风便不了了之,而是连续几任总统都坚持执行。到克林顿时期,美国在全国强制性地推出标准化考试运动——在全美公立学校中实行统一课程,要求中小学生定期参加州、市的统一考试。如考试分数不达标,学生要降级重读,而学校将面临资金减少的惩罚,严重的可导致学校关、停、并、转。[4]

就在美国政府不断强势干预教育,纠正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带来的偏差的同时,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的思潮却涌进了中国。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中国的教育不好,美国的教育好”“美国的孩子受尊重,想学习的时候才学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不学习”。事实上,当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削弱和取消统一考试时,美国近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强化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因为美国政府有一种来自教育的危机感,他们深知不好的教育会导致国家的衰亡。美国的教育改革和我国当时的教育改革取向正好相反!

美国政府的教育改革取向帮助我们作出了这样一个推断:传统的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像人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具有“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和造成痛苦的功能,真正“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凶手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并非传统应试教育的直接和必然结果;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因来自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

为了彻底治愈这种学习障碍,辽宁师范大学研发了一套临床应用技术——元认知干预技术(CEI,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 Intervening Method,又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这套技术经过17年的临床应用,被证明可以立竿见影地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如何解决学习障碍

懂得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在应试教育下都会受到伤害,只是个别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才会如此。一旦学习障碍形成,学生听课、练习的过程完全处于一种严重的焦虑痛苦状态,重者甚至浑身疼痛、烦躁发热或四肢冰冷,学习过程严重低效、磨蹭、拖拉……他们真的是备受煎熬。

(一)学习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过程

nlc202309021447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对学习障碍的解释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长期以来,没有人能找到高效解决学习障碍时神经功能失调的有效办法。于是,学习障碍就和神经症一样成为了长期不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组成功地用行为学习原理对学习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过程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1.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过程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一种条件反射)为核心因素的。例如,外语学习障碍的学生一到外语学习情境中(刺激S),便立即产生焦虑、厌倦、痛苦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E);于是进一步导致逃避、分心及浑身不适引发的其他行为(行为反应R)等。

2.当消极情绪产生导致学习功能受损后,该情绪会驱动思维只指向消极一面检索知识。例如,几乎所有外语学习障碍的学生都容易从大脑中检索到类似“强迫中国人学习外语不公平”“不学习外语也能成功”等思想。长期处于较为严重学习障碍中的学生往往容易对教师、学校和教育制度产生不满的消极思想,这便是症状情绪驱动下产生的症状思维现象。这些症状思想大多与学生的初衷不符,它产生时本人又常常不自觉,因此也是潜意识行为内容之一。

3.条件性情绪反应一旦产生,便驱动消极思想,进而产生消极行为,养成消极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思想品德“滑坡”。

4.由于上述现象学生本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无力自我调控,常与本人的意志相违背,因此,这一现象被称为潜意识心理现象。

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在校学习只是构成学习障碍甚至是神经症的众多因素之一。根据近十年来的不完全临床统计,各种直接引起学习障碍原因的比例如下。

1.因作业量过大、补课过累、害怕作业完不成被教师惩罚等因素直接引起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学习障碍的,不足9%。

2.由于师生关系或教师教育行为引起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单科或全科学习障碍的,约占26%。

3.因父母监管过严、管教方法粗暴、参加课外班学习量过大等家庭教育管理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从婴幼儿教育算起,占学习障碍形成总量的25%以上。

4.因同学关系不和、人际关系敏感,孤独、交流不畅等导致焦虑情绪积累,最终引发学习障碍或神经症倾向者,约占20%。

5.因家庭变故(如亲人伤亡、父母感情破裂或离婚、家庭暴力、父母离家出走、父母吃官司、社会恶势力对家庭骚扰、生意倒闭等)占11%左右。

6.其他意外因素如惊吓(路上惊吓后写作业)、病痛(带病写作业)、意外事件(考试晚到后紧张)等导致学习障碍的,不足2%。

7.本人带病学习导致学习障碍的,不足2%。

8.其他非典型意外因素所致学习障碍的,约占5%。如噩梦、动物恐惧、生活事件暗示或联想等稀奇古怪的经历,只要可能在学生大脑中建立条件性消极情绪反射,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因此,把应试教育说成是“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牢狱”和“心灵屠宰场”,是人们在不明白那些被“摧残”和“屠宰”的儿童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情况下,冤枉了传统教育所做出的错误结论。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治愈学习障碍的案例

前些年还有人说:元认知干预技术像神话,它真的能收到那么神奇的效果,解决那么多难题吗?事实上,元认知干预技术目前已高效地解决了多例学习障碍及神经症问题。

2009年,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技术干预方向的硕士生应邀到广西百色田东高中为高三考生提供干预服务。该校原本预计当年至多能有3名考生考入一本院校。而技术组于当年3月14日进驻,对18名高三考生进行了减负挖潜的干预辅导,截至3月28日服务组离校时,18名学生的潜意识心理问题(含学习障碍、轻度神经症和其他一般性心理障碍)全部得到解决,18名学生中有16人当年高考分数达到一本线。这里列举的仅是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个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成功治愈学习障碍的案例。

杨京京(化名),女,初三学生,成绩优秀。在距离中考三个月时,她突然产生了害怕写数学作业,上数学课和物理课困倦、昏睡且难以自制等一系列症状。教数学的班主任一发现问题就对她进行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她再也做不到像以往那样积极地听数学课、写数学作业了。这时她开始体验到了被“摧残”的滋味。最后,杨京京和一向感情很好的班主任公开决裂,拒绝上学,并且在网上发贴攻击班主任对她的“摧残”和“折磨”。杨父曾带她看过心理医生,诊断其为因升学考试复习压力过大导致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于是杨父认为是学校增加晚自习的时间,班主任留大量作业,导致孩子中枢神经出了问题。而校长和班主任都不接受这种观点,就带领杨京京及其母亲等赴辽宁师范大学进行诊断和治疗。

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组人员迅速解决了杨京京害怕写数学作业的心理障碍。当杨京京发现自己又能够像以前那样高效而快乐地写数学作业时,她的立场和观点都发生了改变。她道出了父母闹离婚,她在奶奶看管下写数学作业时,隔壁不停地传来父母打架、哭叫、摔砸家具的声音的事。后来父亲从家里搬走,而且向法院提交了离婚起诉书……杨京京就什么也学不进了。后来班主任通过电话长谈说服了杨父与杨母和好,撤回起诉并搬回家住。但是,杨京京的学习状态再也不能找回。这时班主任才开始给杨京京施加压力,导致她和班主任的矛盾冲突并拒绝上学。

杨京京是在奶奶看管下边写作业边听父母在隔壁吵架期间,在大脑中建立起数学学习情境与听见父母打架时的焦虑、害怕情绪之间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而形成学习障碍的。从此以后,只要她一到数学学习情境中,那种焦虑、恐惧就会自动涌上来,使她浑身难受,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她经过努力挣扎之后,大脑迅速进入强迫抑制状态,出现难以克服的困倦表现。

nlc202309021447

如果没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彻底治愈杨京京的学习障碍,人们只站在杨京京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结果上看此事件,这就是一起应试教育迫害学生的案件。

三、过激人本主义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危害

父母失去对孩子管教的权威会造成孩子的极端自我。欠缺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如果坚持“只要快乐就行”,为所欲为,他们未来最乐观的结果也就是当个新时期的穷人——没有必要的养活自己和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格。他们是过激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必然悲剧结果。

(一)把情绪机制解释为需要,造成教育理念的严重误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统称为精神动力学派,因为他们用需要解释人类的种种心理障碍和矛盾,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困惑、误导和损害。当年弗洛伊德研究的典型被试——少女奥·安娜一到父亲病床边就会在大脑中涌起许多和性、乱伦等有关的“非压抑下去不可”的“幻想和妄念”,这一现象被弗洛伊德解释为安娜在潜意识中有对爸爸乱伦的需要。当布洛伊尔医生通过催眠治好了安娜的“歇斯底里症”后,弗洛伊德认为安娜是在催眠过程中“宣泄”了她的恋父欲望,从而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治愈。

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角度来看,安娜并没有对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打任何歪主意,而是父亲的病久治不愈使她形成了很高的焦虑情绪。当这种高焦虑情绪与安娜服侍重病父亲时大脑中偶尔闪过的念头(年轻的女儿在服侍父亲时难免会产生令人尴尬和焦虑的身体接触)之间建立起条件性情绪反应时,大脑中会闪过性、乱伦等词汇以进行思维,此思维用以判断自己服侍父亲时的身体接触行为是否正当。但是,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会在每次安娜来到父亲病床旁时,都自动产生,而且每次都会带来那些挥之不去的尴尬、焦虑念头。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强迫思维或强迫意向症状。但是,安娜本人误以为自己总想这些是品德不佳,产生严重精神负担,渐渐形成神经症。而布洛伊尔对安娜安抚、开导和催眠带来的愉悦情绪与安娜在父亲病床旁的刺激情境之间形成了新的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从此以后,安娜再到父亲病床旁时,她会自动地产生被催眠时的愉悦情绪。而当安娜的焦虑情绪消失,积极情绪升起时,她大脑中关于与父亲身体接触、性、乱伦等观念便会被放下,于是她很快地被治愈了。

可见,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时,特别容易给人增添各种人格上的严重毛病。而元认知干预技术就是看穿了用需要解释症状的认识误区,以情绪解释学习障碍和神经症的症状,才取得了高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二)不满足需要的孩子也能快乐、幸福和发挥潜能

让普通教师和家长去认清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是很难的;让大家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高度智慧却不难。在杨京京小时候,她的母亲就坚持以传统的,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方式去教育她。杨母一点心理学都不懂,但她深信“惯儿如杀儿”的家训,严格要求和教育杨京京;同时她也赞同尊重孩子和民主教育的思想。她始终能做到让孩子在不放纵、不娇惯的前提下快乐成长。其实,杨京京在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但她的童年是快乐、自信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杨京京的需要没有像动物那样无条件地被满足,反而总是遵循着人类的德、智、美的规则来满足,因此,她形成了擅于调控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性格,使她在即使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并不会痛苦,反而体验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有社会意义的崇高快乐。

(三)罗杰斯自我概念形成说更适用于神经症患者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形成理论在预防儿童神经症形成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把罗杰斯为了预防神经症形成而提出的早期儿童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加分析地搬进培养一切人才的教育过程,后果是严重的。罗杰斯说儿童早期得不到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和爱,长大后自我概念就会破裂,容易患神经症、精神病。

其实,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大约1~4岁左右),完全没有或严重缺少批评、挫折、惩罚教育经历的儿童,在做错事、放纵、任性甚至带来消极后果时,几乎完全没有机会产生焦虑、恐惧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这些没有适当焦虑动机驱动的儿童学习某些社会规则的速度慢而差,很容易形成任性、极端自我、自制力差等性格,而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容易遭到排斥,导致其感受到不愉快、焦虑情绪,最终这些早期教育中充分享受“尊重”的儿童反而成为了神经症者。

过度自我中心人格者失意时,会寻找同类遭遇者交流和分析原因,最终的结论都是父母乱管他们的结果,此种人格者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归于他人不好。但实际上是他们小时候因为缺乏必要的焦虑情绪激活大脑兴奋度,把父母、教师的话当成耳旁风,记不住,做不到或错了改不了,最终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

试想一下,如果将来我们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我行我素、我快乐就行的人格者,明天的中国会如何?

四、元认知心理教育与培优整体技术化工程

元认知心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自觉地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包括对重点学生的一对一临床心理干预和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科学技术教育。其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现象及规律,掌握相应的干预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不同程度地解决实际问题,也称为元认知心理技术教育。

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心理教育是拉动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极好的杠杆解,所谓杠杆解,是指在科学地理解和驾驭复杂系统中各主要因素基础上采用的以简驭繁的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5]。因为学生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基本的学科智力观、人格观、心理健康观和天才观等有所了解后,会更好地设计、诊断自己,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心理和人格发展方向。同时,学生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学习会拉动教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学习,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水平的提升。这是杠杆解的一个浅层含义。

更深一层的杠杆解含义则要从培养优秀生整体技术化工程的意义上来理解。培养优秀生整体技术化工程意为:

nlc202309021447

1.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不应只是在人格素养、知识学习、解决问题思维、情绪情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元认知等因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优秀,而是各个方面都优秀,这样的学生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取得成功和生活得快乐、幸福。

2.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家长、教师一次只能在整体、全面、深入诊断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因素作为主攻目标,深入调查研究、诊断其相关背景、因素结构等;再进行临床技术干预设计;一旦实施临床干预,就要确保攻必克,必发生质变且再不容易反复。

3.如果选择的主攻因素确实是杠杆解,在技术化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其他因素就会轻者迎刃而解,重者发生连锁变化。

4.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没有对潜意识心理现象进行有高效操作意义的科学解释,在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在忽略潜意识心理因素条件下,只把学生能够觉知和调控的心理内容当成全部心理因素,导致了教育效果上的种种所谓难题。其实当家长、教师乃至学生本人知道了这些潜意识心理因素的存在及其规律后,这种因为再没有被忽略的关键因素而导致的高效技术干预过程则为整体技术化的主要含义之一。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任何一个重要问题的诊断和技术干预设计及实施,都要能够通过对各相关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诊断分析,以实现高效技术化诊断,这是元认知心理教育的重要操作原则之一。

五、技术化、民族化人格教育——强国富民之路

通过学习与应用心理干预技术来启动培优整体技术化工程,存在多个具有杠杆解功能的切入点,如从学科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学生的优秀人格系统培养等都可以切入,都可以启动培养全面优秀学生的整体化、技术化工程。但是,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从民族的优秀传统性格教育突破,效果会更好些。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和警惕人本主义快乐教育的弱国穷民危害。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思想的最大魅力是强调让孩子们快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但在某种条件下,它也会给青少年、家庭、教育乃至民族和国家带来危害。因为它不清楚人之为人,关键在于其在后天教育中形成的社会性。如果没有教会孩子在自己获得快乐的同时,保证他人不因为你的快乐而变得痛苦,是不会让孩子们一直快乐下去的。

曾有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元认知心理教育时,讲述为什么要尊敬和热爱教师,有的学生和家长惊诧地追问:“为什么!凭什么!我就是要敢于宣泄我对教师的不满!”然而他们不了解的是:神经症患者焦虑情绪过高会导致严重不自信,不敢正常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因此,罗杰斯才鼓励这些患者“要敢于大声地宣泄你的不满”,而作为一名正常的中学生,动不动就大声地宣泄自己对教师的不满,没有治疗神经症的意义。相反,如果学生能以宽容之心辩证看待教师身上的缺点,并且能看到教师的优点而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优点的热爱,将有助于学生养成未来成为一名做事者的大器性格;如果学生能够真诚地去热爱教师,表达对他们的关心、敬佩和爱戴等,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真诚热爱而改正许多缺点并做得更好,于是学生对教师会更加情不自禁地热爱……这种热爱一旦增强循环起来,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也更容易成养成和谐、上进、团结的正气、向上之气。到那时,人人都是快乐的。这样的一代青年成长起来,国家、民族必是强大的。如果学生能从当下做起,热爱教师并且做到足够好时,他们会发现,昔日的厌学反应、上课疲惫、写作业分心等毛病,都在不知不觉中减弱和消失;学习成绩会渐渐上升,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比过去快乐!

注:本文来源于金洪源教授第七届心理学家大会主题演讲,有删节。

参考文献:

[1]约翰·加尔通.美帝国的崩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王淼洋,张华金.当代西方思潮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5.

[3]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

[4]宋维红.20世纪美国课程发展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6,4:97.

[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 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00.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8月我科住院CHF病人64例, 男35例, 女29例;年龄46岁~88岁 (61.00岁±4.39岁) 。入组条件:①符合欧洲心脏协会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③无肢体运动障碍;④无语言沟通障碍, 清醒合作。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2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心功能分级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①认知能力评估。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 由责任护士运用心力衰竭病人疾病认知水平测量表进行心力衰竭知识认知水平测评, 包括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知识、预防保健知识4部分, 每部分8小题, 共32题, 答对一题1分, 不作答或答错0分[1]。根据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分值, 责任护士在医生指导下共同制订个体化的认知护理干预计划。②支持性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关心爱护病人, 积极主动地帮助病人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根据病人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单项数据情况, 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让病人明确心理状态对心脏疾病的影响, 任何情绪激动都可使病情加重, 指导病人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实施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 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③规范认知行为。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改变其不良认知, 纠正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即提高CHF病人自理行为的能力, 有赖于足够的心力衰竭知识的获得。由于医疗科普知识和医疗保健知识尚未普及, 病人缺乏专业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无法辨别心力衰竭加重或者复发的诱发因素, 不了解发病与疾病诱因有密切关系, 多无健康保健常识, 甚至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导致了病情复发或加重。护士应提高CHF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对文化程度低的病人以口头教育为主, 并辅助交流讨论。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及家庭成员进行心衰防治知识的教育, 让病人明确遵医服药重要性, 提醒病人如有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样痰、哮喘、烦躁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倡适当慢步走,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慢步走是适合绝大多数CHF病人简单易行而有效的运动方式。④家庭支持干预。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鼓励病人家属多关心病人, 经常与病人交流, 让病人体会到被关心、爱护和尊重, 给病人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

1.2.2 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分别采用SAS和SDS量表进行测评, 记录得分, SAS评分、SDS评分≥50分为焦虑、抑郁状态, 总分越高, 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心力衰竭需长期治疗, 甚至终身服药, 且大部分治疗是在家中完成。病人对心力衰竭知识掌握得多, 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理行为能力就相应提高[2]。通过认知行为干预, 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 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调整生活习惯, 自我管理疾病。CHF不仅影响病人躯体功能, 而且引起心理情绪障碍和社会角色改变。两组病人入院初通过SAS、SDS量表测评, 标准分均在50分以上, 表明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心功能均差。研究表明, 病程长、病情重且反复发作、生活自理受限等使病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状态, 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与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及时有效的认知护理干预, 使病人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可以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 抵抗有害物质侵害机体[3], 更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可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 纠正不良的认知行为,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自我控制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护理干预和行为疗法还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各种心理问题, 起到比单纯用药治疗更好的疗效。CHF病人疾病认知水平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 对CHF病人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5], 从而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琨, 郭荣珍, 吕探云.心力衰竭病人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5, 19 (2) :207-209.

[2]徐静, 陈桂华, 尹晓丽, 等.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多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5A) :1152-1153.

[3]吴少芳.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肺气肿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3) :44.

[4]孙艳, 张红, 白玉玲, 张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与自我护理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2) :1713-1714.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4.64±3.82)岁,病程8月~11年,平均病程(4.13 ±0.97)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26例, 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5.03±3.79)岁,病程9月~12年,平均病程(4.23±0.9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心内科治疗与护理,包括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等对症治疗,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健康教育指导与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服务。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首先对患者进行理性情绪治疗,护士通过对患者情绪、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找出患者非理性概念,通过情绪治疗解决患者在情绪与行为上的问题;护士要积极查找患者存在冠心病的高危风险,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好护患关系,让患者能够敞开心扉,了解到患者平时存在的饮食、生活习惯的不合理点;找出冠心病发生高危风险点后护士要找出患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了解患者产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护士要积极的采取举例、讨论、辩论等形式让患者脑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最后要对患者进行再教育,让患者逐渐的养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应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消除高风险点。其次,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让患者依照引导语进行操作,配合舒缓音乐,具体的步骤为平躺、闭目、放松肌肉、用鼻呼吸,主要是通过放松训练让患者心情舒缓,缓解长期的疾病困扰患者产生焦虑和紧张等负性情绪。第三, 给予患者连续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出院前、院外积极地进行连续性的健康教育,通过乐观向上、自信积极的心态感染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勇气,同时护士要善于采用倾听、解释以及指导等方法,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依从性[4,5]。

1.3观察指标

患者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关心治疗效果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评分。患者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综合评定问卷从物质生活维度、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 社会功能维度四个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比较,P<0.001。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01。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干预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干预负性情绪均较干预前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65.38± 10.42),心绞痛稳定程度评分(91.42±8.93),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84.29±16.46),治疗满意程度评分(89.46±13.25),疾病认知程度评分(88.64±9.8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物质生活维度评分(54.29±11.28),躯体功能维度评分(59.37±12.54),心理功能维度评分(67.46±10.93),社会功能维度评分(64.78±11.36), 总体生活质量评分(62.34±9.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的各项功能减退,同时需要长期接受治疗,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理幸福感下降,因此患者容易产生负性不良情绪[6,7]。冠心病是由心脏缺血缺氧患者出现了以胸闷、胸痛、心慌、气促等体征为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了动脉内膜受损,发生动脉硬化斑块,一旦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就会导致出现急性冠脉事件。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会加重冠心病,患者处在心理紧张焦虑的状况下更容易发生糖与脂肪的代谢紊乱,因此血糖血脂升高明显,促进了血栓的生成并让血液凝固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生活质量[8]。良好的护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让患者树立健康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是新兴起的护理干预模式, 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以往错误的认知行为并进行放松训练,通过矫正患者病态观点,有效地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学者认为在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就是建立认知,而造成患者情绪障碍的正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导致的[9,10]。认知理论认为人体的情绪是由于经历事件的人对本事件解释与评价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采取聊天、辩论等多种形式让患者放弃了不合理的信念,让患者认识到改变不健康的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11]。放松训练则是通过放松缓解患者情绪让人体的脑啡肽与脑电中的 α波增加,降低了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情绪[12]。此外我院还通过让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形式不断地巩固健康教育的效果,让患者在心理上反复的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加深印象,重新恢复建立正确的认知。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的协同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璧卉,王静.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9):1836.

[2]张登科,云德刚.综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193.

[3]郭晓娟,张运生,杨卫芹,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2):128-132.

[4]陈波,李遵清.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8):169.

[5]李琳.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4-5.

[6]宋慧敏.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45-246.

[7]李秀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10):33-34.

[8]周玉梅,袁春风,刘莲凤,等.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31(1):116-117.

[9]李桂娟,吴闯.认知行为干预86例冠心病患者护理方案的临床观察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7):137-139.

[10]钟美容,胡明,麦超,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390-3391.

[11]汤红莲,何晓丽.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搭桥术前焦虑与心肌缺血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33-34.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第9篇

该项目由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金洪源教授带领他的心理技术研究团队在世界心理治疗大会首次亮相就引起了极大关注, 因为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心理服务技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治愈强迫症、抑郁症和病瘫痪后无复发。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 在国际交流中名称为CEI) , 是指通过对的心理辅导或治疗干预, 使人们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自我反思、评价、调控, 以解除心理障碍困扰和开发出学习潜能的心理干预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它既被普遍地运用于强迫症、抑郁症、失眠等神经症的诊断治疗, 也运用于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和辅导, 没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一心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也能够运用其实施学习潜能开发。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具有高效的特点, 是因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实质性创新。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点有很多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提出的新潜意识理论是:潜意识是人们未意识到的和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心理活动现象。所有的心理障碍者、灵感、天才学习和人格等潜意识心理现象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和关键因素。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人类后天形成的, 它容易形成也容易消除。因此, 人类的所有心理障碍现象都是容易治愈的。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际效益进一步扩大, 已经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产业中掀起了一轮新的革命。。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骨结核患者117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0~65岁, 平均 (31±4) 岁;对照组患者57例, 其中男30例, 女27例, 年龄21~64岁, 平均 (30±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对骨结核的发病情况、治疗方法、饮食注意、防治方法、遵医行为的重要性等, 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骨结核知识不了解所产生的恐惧、不安及紧张等负面情绪, 从而协助患者及家属建立抵抗疾病的自信,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并给予适当的安慰。

1.3 观察指标

采取知、意、行评分表[2]对两组患者对骨结核知识掌握、防治意识及遵医行为评分情况进行评分, 并让两组患者及家属自述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结核知识掌握、防治意识及遵医行为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骨结核知识掌握、防治意识、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8.3%, 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7.7%, 观察组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骨结核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疾病, 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在农村、边远山区;骨结核发病缓慢, 主要是因为结核杆菌所造成的隐匿性感染[3]。目前, 骨结核的发病部位主要发生于活动多、负重大且容易出现劳损的骨与关节, 我国最常见的是脊柱结核[4]。骨结核危害较大, 因骨结核易出现脓肿破溃, 也容易形成瘘管、脓腔, 从而造成病程长, 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慢, 使患者及家属出现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等。据统计, 我国大部分患者因对结核病知识不了解, 对疾病有一种未知的恐惧、不安, 易产生放弃治疗等心理, 配合治疗较难, 造成患者疾病恢复差[5]。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骨结核的知识掌握、防治意识、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提示为患者介绍结核病相关知识、骨结核病的防治知识、遵医行为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行为, 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压力,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也因此改善患者、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桃李, 张丽娟, 刘靓, 等.中医护理干预在骨结核病人围术期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3) :229-230.

[2]叶萍.心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护理效果及负性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3) :84-85.

[3]刘丽娟, 梁淑贤, 徐艳春.胸腰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0) :96-97.

[4]张蕴淑, 刘红.一贯责任制在骨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5) :643-644.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行为;母乳喂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2-02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不仅各种成份易于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还能促进母子间感情及心理的联系,对婴儿的心理、智力身体发育都十分重要,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1]。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分娩为产妇自身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母乳喂养的现状距离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使所有产妇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的目标相差甚远,为此研究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显得十分必要。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我科对住院产妇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效果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在本科住院待产足月妊娠 头位初产妇无产科并发症和内外科疾病,按住院号尾数的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3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产妇在生产方式、年龄、文化程度、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1两组产妇基本情况比较

1.2研究工具:吸吮成功的判定:婴儿吸吮时有吞咽的声音,并伴有奶水吞入,婴儿有满足感.

1.3研究方法:由同一专职护士对试验组产妇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宣传母乳喂养好处.

1.3.1心理支持:(1)新入院的孕妇及家属进行产前的健康宣教,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家属积极参与并关心、体贴孕产妇,使孕产妇从心理上接受并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产后继续由专职护士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2)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针对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指导及情感支持,消除不良因素,降低焦虑与抑郁状况.?提高母乳喂养信心.帮助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2].

1.3.2行为支持:(1)首先评估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要,与产妇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产妇和家属需求确立健康的目标,并把教育目标和内容告诉产妇和家属,与她们一起选择教育方式.

(2)由专职护士协同执行教育计划(执行教育计划分别在自然产或剖宫产后当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有目标地向产妇及家属进行讲解和操作演示,用模型与产妇及家属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让每一位产妇和家属在产后3天内参与渐进的学习和模仿操作.

(3)每天由责任护士采用复述和回示的方法[3]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产后第4天,由护士长全面评价产妇及家属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未接受内容进行再教育.

(4)出院指导,继续指导母乳喂养并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建立医患联系卡,开通咨询电话,随访出院产妇,给予个性化指导,使产妇能很快进入母亲角色承担起护理婴儿的重任,以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1.3.3对照组则按爱婴医院的要求,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在产房常规进行局部的母婴皮肤接触30 min,回病房后给予早接触、早开奶、24 h母婴同室,鼓励按需哺乳。进食普通食物。

2结果

2.1首次吸吮成功时间距分娩时间(平均住院5天)见表2。

2两组产妇首次吸吮成功时间比较

2.2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见表3。

3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比较

3讨论

3.1心理干预是提高母乳喂养的有效措施

妊娠时由于内环境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常导致心理状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4],因此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使中枢系统及内分泌的调节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泌乳与心理应激相关早已被认识,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使泌乳减少。而分娩和哺乳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初产妇是一个应激因素,由于社会角色的完全改变,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容易超越正常的界限,造成病理性改变,心理治疗学家Albert. ill认为“人的情绪反应并非诱发事件的本身,而是人们对有关现有事件的信念、看法、解释导致情绪的变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心理干预,试验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提高,首次吸吮成功时间提前。因此,我们在平日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产妇心理支持,消除不良因素,降低产妇的焦虑与抑郁状况,树立信心,做好母乳喂养这项工作.在哺乳期应尽量避免这些不利的因素,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条件。吸吮成功的时间越早,射乳期的建立也越早,射乳期的建立是母乳喂养的关键.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条件因素。

3.2行为干预是促进母乳喂养的有效手段:由于产妇住院后与社会隔离,对医院环境陌生,各体对环境刺激不能应付或适应,或者听不懂医用术语,怕说错话,又不敢多问,以致发生交流困难,病人不能得到确切的有关疾病的信息。本次研究中,护士通过行为干预,对试验组产妇实施健康教育,选择适宜的教育时期及制定适合病程各阶段全面的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贯穿整体护理始终,及时评估健康教育效果,让产妇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母乳喂養知识,增强护患之间的情感,改善护患关系,获取病人及家属最大程度的配合与支持.使初产妇在实施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得到专业的指导,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合理膳食,促进乳汁分泌。研究结果表明,行为干预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有显著作用。

4结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她们(产妇)即不是患者,又不是完全不需要医务人员帮助的正常人[5],心理行为干预能为母婴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产妇的需要,保障母婴健康.保证了母乳喂养顺利进行,延伸了护理内涵,提高了护理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敏,王军,何文娟.母乳喂养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9-511

[2]齐小丽,王晓曦,心理行为干预对初产妇实施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临床医药实践,2011, 20(3)223-226.

[3]王素娇,胡小梅,程讫.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005-1006

[4]赵艳琼,李幕军,陈悦,等.孕妇产前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10(22):609-610。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由于小组干预人数不能太多,因此在浙江省某市某中学结合网络成瘾总分(参照评价标准[4],选取>50分的网络成瘾患者)及自愿参加的原则选取12位成瘾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6名,年龄17~18周岁。1名女生在治疗过程中退出,11名学生的数据进入最后统计。

1.2 方法

将下述测验问卷装订成册发给被测试者,集体施测2次,干预前测1次,干预后测1次。其中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于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改变,只在干预前测量。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调查学生接触网络的情况、家庭环境等,共12题,全部为单选题。

1.2.2 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4]

译自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所编临床诊断问卷,该问卷共20题。分1~5个等级,1没有;2偶尔;3较常;4经常;5总是。得分24~49为一般上网者,50~79为中等程度成瘾,80以上严重成瘾。该问卷未见中文版信度、效度及常模报告,故参照英文版的评价标准和中国研究者[5]的评价标准,50分以上为网络成瘾障碍组,50分以下为非网络成瘾障碍组。

1.2.3 中学生应激源量表[6]

分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文化压力、自我身心压力7个分量表。

1.2.4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7]

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大部分,其中积极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3个分量表,消极应对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分量表。

1.2.5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8]

分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大部分,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关心理解、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分量表,母亲教养方式包括关心理解、过分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偏爱被试5个分量表。

1.2.6 症状自评量表[9]

分别计算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一般情况等10个量表分及总均分。

1.2.7 认知行为干预

以小组治疗的模式,通过座谈、专家讲座的形式,使成瘾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明确网络成瘾形成的现状、可能原因,帮助成瘾学生分析自己的状况,提出可能的对策。要求学生和家长参照执行。主要通过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2条途径进行干预,包括减少某些诱发上网的相关事件,降低其与上网的关联性,通过奖励、消退、适当的惩罚等行为治疗方式,减少上网时间。鼓励网瘾学生积极关注外部世界,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并及时相互交流。6个月后重新测量,并评价疗效。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由于是小样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具体方法是Wilcoxon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成瘾学生一般情况及成瘾程度

见表1。

干预后上网玩游戏的学生减少1人,上网时间有了减少,有自己房间的人数减少1人,网络成瘾总分降低。干预后,除1人网络成瘾总分升高外,其余被试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干预前,网络成瘾总分平均值为62.1,干预后为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6,P<0.01)。

2.2 干预前后各量表分的变化

干预后应激源各量表分都减少,表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所降低。干预后积极应对方式中,“合理化解释”的分数增加,其余分数下降;消极应对中,所有分数全部降低。但只有“忍耐”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成瘾学生更多地释放压力。干预后SCL-90各量表分和总均分都下降,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量表分包括:强迫、恐怖、精神病性,总均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部分心理症状有多好转。见表2。

注:*P<0.05,**P<0.01。

2.3 网络成瘾总分减少的相关因素

干预后网络成瘾总分下降的值与父母教养方式、应激源干预前后各量表分变化值、应对方式干预前后各量表分变化值(干预后减干预前)做相关分析显示,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否认拒绝”,均呈负相关,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分高,则干预后网络成瘾总分下降小。在教养方式中,如果父母较多采用这3种教养方式,不利于网瘾的改善。应对方式问卷相关性显著的是“幻想否认”,呈负相关。表明学生较少采用该应对方式,则有利于网瘾的改善。应激源的变化和网瘾总分下降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P<0.05。

3 讨论

认知行为干预是网络成瘾使用较多的干预手段,因为它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强,适合团体治疗。Young和Davis都分别建立过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并证明是有用的[5,11,12]。研究证明,对网络成瘾而言,团体咨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团体咨询在防治网络心理障碍方面有如下功能:(1)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2)集体环境给人以希望;(3)集体给人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4)了解组员间的共性,增强信心;(5)组员间可相互交流和学习;(6)通过帮助他人以自助[13]。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对团体咨询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具体程序进行探讨和改进[2]。

3.1 干预后应激源的改变

从统计结果看,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均减少,且均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学生的所有压力分都较非成瘾学生高,且与网络成瘾总分有相关性[4],崔丽娟等[14]也发现,青少年成瘾与非成瘾者在有些生活事件上存在显著差异。逃避现实、释放消极情绪为主要上网原因之一,网络成瘾者缺乏社会支持,并且缺乏自信,易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每个个体对同样的事件,感受到的严重程度是有差异的,也就是个体的主观性在压力感受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认知矫正的手段,让他们对这些事件有新的认识,改变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从而从主观上来看,相同的压力对他们的影响减小。

3.2 干预后应对方式的改变

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属于积极应对,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都属于消极应对。除了积极的合理化解释以外,其他应对方式在干预后都减少,但只有忍耐这一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成瘾学生采用这种应对方式减少。由于是小样本干预,笔者从统计学上的趋势看,学生们在合理解释方面有进步,他们已学会用好的合理化的理由去解释遇到的困难或压力,这种改变可能来自于认知的调整。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这2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分数下降。中学生正处于自我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通常更相信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往往不能如自己想象的那样解决问题,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受挫感,不再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令人高兴的是,所有消极应对分都呈下降趋势,说明他们逐渐减少自己的消极应对行为。其中忍耐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网络对部分人群来说,是一个宣泄情绪的地方,现实生活中需要忍耐,而网络上可以表达真实的自我。现实中忍耐越多,越需要有地方去释放。而这些学生在干预后,在现实生活中减少了忍耐,这样可能也减少了上网发泄,减少了上网行为。从相关分析看,幻想否认分数下降与网络成瘾总分下降一致。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当人们对现实世界不再信任的时候,会依赖虚拟世界。网络成瘾总分下降的个体,他们的现实感同时加强了。而越是依赖网络,可能对现实否定更多,幻想更多。

3.3 干预后心理症状的改善

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患者SCL-90多项指标得分较非成瘾者高,即心理健康状态较差[15]。从结果看,干预后几乎所有症状(除抑郁外)都呈下降趋势,成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所提高。其中强迫、恐怖、精神病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评价总体心理健康指标的总均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国内有研究报道,行为干预后,网瘾患者的各项症状都有改善[16],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3.4 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家庭无疑是影响网络成瘾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住院治疗的网络成瘾青少年中,往往存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17],家庭干预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18]。调查发现,选择在家上网的人数最多,而且成瘾学生中绝大部分家庭是有计算机的。因此家庭对计算机的管理和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调查发现,除父母关心理解、偏爱被试与网络成瘾总分呈正相关外,其余量表分与网络成瘾总分下降呈负相关,分别是父母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这些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改善网络成瘾的状况。这与李涛等[19]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惩罚是国内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主要是体罚和责骂。很多父母认为只有严厉管教才能使孩子听话,但这样的方式往往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家里没有温暖。然而行为学研究认为,表扬而不是惩罚,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国内专家认为,有的家长喜欢暴力、批评的教育方式,即“控制型”,可能会造成孩子网络成瘾[20]。“拒绝否认”这一教养方式多表现在不尊重子女的观点、无视子女需求、嘲笑否认子女的能力、挑剔子女的错误。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子女有本能的自卑感、体验无价值感、使子女丧失对生活的基本信心[21,22]。因此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有些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自尊,寻找他人的肯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使得孩子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倾向于在网上寻找独立的自我。笔者在干预中也注意到了知道父母适当干涉,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