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第1篇
1 有效教学的内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有效”, 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二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三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其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提高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 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促进, 即通过教师的教, 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 即通过教师的教,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提升了学习能力, 达到了不需要教。
2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 因此制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 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把握过程中, 既要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2 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可以说没有秩序就谈不上有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要维持好课堂纪律, 还要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创设情境,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亲切、富于激励性, 恰当运用表扬与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 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
2.3 有效设计提问
有人曾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个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个等待点燃的火把。”那么, 我们用什么去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提问, 它直接引发学生的思考, 生成的答案, 也是学习成果的展现。一般来说, 教学过程中直白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要求较低, 学生易于回答, 常表现为一问一答, 如“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其答案就是课本中概念的复述, 这样的问题不易多问, 只能作为基础知识的铺垫。对于深层次理解与应用的知识, 则需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逻辑推理与分析判断。从而培养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水循环”节中, 提问用地理的思维想一想:“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的科学吗?学生一下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4 有科学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 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 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提倡对讲述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合理选择, 扬长避短, 优化组合。反对固定模式、千课一法的做法;提倡对教学媒体要合理使用, 充分考虑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接受水平, 如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提供背景、出示练习等, 课件为教学目标服务。反对过度使用、不合理使用教学媒体的做法。
2.5 有效的板书设计
在地理教学系统中, 地理板书既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平衡的一种手段, 也是地理信息传输的一种载体。板书应该结构简练, 布局合理, 工整规范, 图文相宜, 既反映教学的精华, 又让学生一目了然。切忌杂乱无章、随意涂画和无板书的做法。一组好的地理板书, 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因此, 地理教师有必要对板书这一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并加强地理板书基本功的训练, 使之更好地发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2.6 有效的课后反思
“我思故我在”, 专家说过, 一个教师写了30年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 但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名师。新课程是新事物, 更需要地行进中且行且思。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 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 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记》云:“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 只有通过课后反思, 教师才能了解到经过充分准备的一节课, 其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否可行。通过课后反思, 教师可以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 能不断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学情不断地调整、丰富、优化教学策略, 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下, 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会学、善学、乐学是我们一线地理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摘要: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其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看, 现实中有许多课堂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这不仅使学生失望、家长不满, 甚至连施教者本人也是十分困惑。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第2篇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地理是一门极具自身特点的学科, 尽管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又稍偏向理科,因此对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而言均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表明,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当前, 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地理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视为教授中心,采用单一的“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免产生系列问题。 一方面,教师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 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注, 不仅会错误估量学生理解程度, 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思索、创新能力均得不到培养,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1]。
2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2.1以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学的指南
当前, 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一标多本”特点十分典型,且编排依据均为“新的课程标准”。 在这种情形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材设计。 尽可能避免出现考试试题非课堂讲授重点,甚至未在课堂上教授等现象的发生。 我们以人教版中讲授“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例,其中此部分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综合开发利用的典型对象,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河流域的自身地理优势,进行综合治理。 在这一部分讲解中,若教师过分强调田纳西河,而未将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如采用联想教授法,类比黑龙江、黄河等区域的开发利用,并对比其之间差异,那么显然是教师未读懂、堵头“新课标要求”所致[2]。 另外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是由地理学科独特的人文特性和较广的涵盖面(如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所决定的,因此这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2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当前, 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获得了极大的改进。 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活跃了,很多学生之前空间感、 地理方位感不强的问题也能够被部分解决。 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生动、全面的地理教授内容,不仅更好的符合了初中学生活泼、求知欲强的心理,更能够降低地理教学讲授难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查阅以便预习,在课后查阅以解决疑难点并加以巩固。 以此,地理教学课本与现代教学手段便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 如,在“西气东输”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分布图,及东部资源紧俏相关资料,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能源分布的不均匀,理解西气东输重要性。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便能够被有效培养,课堂师生地位也能够很好的被置换,地理教学课堂的深度及广度也能够有效改善。
2.3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3]。 例如 ,针对汶川地震 、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教师可以设立专题,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在课下自主收集当地形貌、建筑及水文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适当分析,达到与书本结合的目的。 通过简单的地理实地调查,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便能够有效的提升。 有效的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便能够有效调动。
2.4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观念
新课标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进行初中地理教授,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意识的塑造。 课堂教学的改革朝着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问题整体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新课标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不强调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以小组分析、讨论、 整合等形式来将书本原理、难点及重点等剖析与理解[4]。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主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困惑、存在异议的方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次、重点清晰,且时间利用率较充分。 例如,在进行初中地理“大气循环”部分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大气运动内容抽象、学生头脑中知识点勾画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PPt制作动画,模拟大气循环,而课本上较为浅显的基本概念、理论等则留给学生自主讨论以便掌握。
3结语
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改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主张在适当保留教师课堂指导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浅析传统地理教学课堂弊病的同时,阐述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的先进性、与实践联合的紧密型以及科学的课程改革观念,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借鉴。
摘要: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更快更好地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科学思考问题方式的主要途径,其方法的合理性显著影响着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展开了系列探讨。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第3篇
实践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会产生强烈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地地理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内容,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利利用问题引入新课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进入角色,为后面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讲到《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利用多媒媒体向学生展示两个企业家为茶叶加工厂选址激烈争论的情境境图片,并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会把茶叶加工厂厂建在哪里? 你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建在那里的最终目的是是什么? 问题把学生设定为事件的主人公,一下子从内心激起学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他们想到市场,交通,原料等因素,在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 完成新课的导入,一举多得。
2利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较出真知”,通过分析知识的异同点,找出彼此的联系和和区别,有助于弄清地理知识的本质特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提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先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内容,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我国南北的地理理环境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它们对区域的发展有什么不同影影响?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引导学生画一个表格,列列出比较项目,对两个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再请同学上台分享探探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讲讲评。这样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容易混淆的的概念或规律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掌握了知识的的同时提高了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利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材,中学地理教学大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利用问题探究,有利于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素时,先展示“中国铁路分布图”及青藏铁路建设背景资料,学生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如我国东西部铁路分布的密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为什么人人们最终可以克服世界难题,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影响交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通过读图分析,自问自答,学学生很快理解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水平,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及地形地势,河流等自然因素,而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此通过问题探究,使枯枯燥的地理图表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地理图表中隐藏的信息,提高了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在21世纪的高考改革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能对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利用问题探究法教学,通过问题把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学完美国硅谷高科技工业区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北京中关村”的补充材料及图表进行探究学习,由学生发现问题,如中关村与硅谷有何异同?中关村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今后应怎样更好地发展等等。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原理,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他们在学习讨论中学会利用所学知识从人才,环境,交通,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对二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对中关村今后的发展做出评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启示5.1 探究问题必须切合学生实际
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探究问题必须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条件,通过努力得出结论。此外,探究问题要遵循学生心智的发展规律,使问题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它感兴趣。
5.2 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探究性
“跳一跳 ,摘桃子”,探究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 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应减少记忆型的问题,或者是只须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具体地理事实的问题。
5.3 探究要留有时间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 留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进行活动的机会就越少, 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感悟,实践的机会。
5.4 探究要及时加以评价 ,总 结
对于学生所作出探究,教师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得到解决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思维路,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第4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动力。 同时为了摒弃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弊端, 要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在学生有兴趣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 才能让其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 真正懂得怎么做。 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养的品质。 众所周知,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为此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确定探究课题, 自主探究, 自主得出结论。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 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 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如:在天体地理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时, 就可以通过模型来演示太阳系的运转情况, 这种宏观的东西可以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思, 一下子提起学生对天文地理的兴趣, 从而让其愿意去学愿意去探索, 可以这样说教学效果自然就高效了。
2课后整理:在实践中学会搜集与思考
传统的班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失去自我, 也失去了在实践中发现与发展自己的任何可能性, 更别说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了, 为此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在课后收集或整理, 当然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可行性, 否则只会让学生失去整理与在实践中收集与思考的任何耐性。 如一个地理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题, 要求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空气进行化验, 找出空气中所有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根据经验, 这个问题有很大可能就是不了了之, 因为要想做出来, 就必须要很专业的器具与高深的相关学科知识, 这个是高中生所不具备的。 如果这样下去的话, 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地理兴趣也会被消失殆尽的, 更别提什么课堂的高效了。 所以要注意问题的可行性, 在此前提下做到集思广益, 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 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 得出一个最佳方案。 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 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 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 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 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3充分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学科不是孤立的, 作为学科知识也不是孤立的, 因此, 我们要在地理学习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思考的思路,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 我们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当作地理知识的补充与解决的方式之一来引导学生, 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空间。 教师要有的放矢, 恰如其分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到地理教学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如:物理学知识就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在讲到自然灾害时, 有时需要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的相关学科知识, 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4不走寻常路:打破常规求创新
要让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自己的问题, 我们要做到在现在的地理教学中, 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生活场景, 进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 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等新理念下的教学形式展开, 就会改变过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禁锢。 这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会让学生感觉新颖, 同时在内在的驱动下, 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 不拘泥于既定的理解, 放飞思维, 从而摆脱了先前固定思路的束缚,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 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内驱力。 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 常常是一个答案。 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 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 消极的思维定势, 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 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 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5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我们要注意多创造些实践的机会去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思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摘要: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决定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与方向, 课堂创新又是促进知识创新最直接的方式与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学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第5篇
一、中学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思想较为刻板, 妨碍体育教育功能发挥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为考试而进行, 所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教学工作来说会产生较深的影响, 这种影响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更加注重对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的一种原因。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往往会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通过研究和调查能够发现, 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工作往往会由于被动性的心态, 导致整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并没有形成一种主动学习参与的态度。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整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同时还会导致学生的自身体育意识难以形成,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要能够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学生会有选择性的进行接受较为简单的体育运动。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就难以得到更大的进步。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教师必须要能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严格要求,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与竞技水平。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如果只是简单的将竞技体育运动的内容应用到体育教学工作中, 不参照竞技运动的规则进行教学。那么就会导致整个教学工作难以有效高效进展, 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如果只是浅显的进行竞技体育的教学, 那么势必会导致体育教学工作的趣味性, 同时会导致整个教学工作变得枯燥。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会严重挫伤。这对于整个体育教学工作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3、规范化教学导致学生参与性较低
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与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如果进行教学工作只是将整个体育的运动技巧传授到学生手中, 那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导致整个教学工作失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中, 往往更加重视运动技能与竞技水平, 这种现象会导致整个教学实际与教学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也会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下降。如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竞技教学, 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 那么势必会导致整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出现一定差异。甚至会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大大下降, 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中, 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规范性和纪律性, 就会导致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和呆板, 导致整个体育教学工作失去实际的教学意义。
二、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注重正确教学理念的树立
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不仅要注重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实际体育技能的教学, 同时要讲整个体育教学的理念进行一定的创新。只有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才能够实现整个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将整个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才能够保证整个体育教学工作得到更加高效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只有充分地将体育教学的效果与实践不断提升, 能够有效体现出整个体育教学发展理念。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要逐步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 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 保证整个体育教学实践性不断提升, 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不断增加。
2、科学有效地选择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内容
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传统的体育教学工作, 往往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 所以教学内容多是一些竞技性的内容, 内容多是枯燥乏味。这种体育教学不仅违背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同时也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所以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必须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调整, 选择体育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得到积极提高, 从而达到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 中学生体育学习效果与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 首先要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试教育思想较为刻板、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和规范化教学导致学生参与性较低等问题, 积极采取注重正确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科学有效地选择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内容等策略措施, 以此促进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必须要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 所以本文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并提出发展策略。希望对学生体育素质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工作,提升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天豹.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0) .
[2] 王洪刚.浅谈如何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1-4.
[3] 张智勇.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交际, 2016, 05:211-212.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范文第6篇
1 英语课堂提问的主要方法
1.1 次序提问
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整体, 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解决整个问题。
例如:在教JEFC bookⅢlesson 27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Did Edison give up when he met difficulties?What did his teacher want him to do?What did the teacher ask his mother to do?What did his mother teach him to do?What did Tom start to do at the age of 12?Why did the boy’s father teach Edison how to send messages by telegraph?Why did Edison sell newspapers?Why did Edison like asking questions?这些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 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 从而掌握知识,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运用于阅读理解类的课堂教学上。
1.2 铺垫提问
在讲新课之前设计一些准备性题目, 铺路搭桥, 体现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JEFC BookⅠunit 11我用提问导入新课, 结合新课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教师指着前两课的图片让学生回答:Where is the boy? (He is under the tree) what can you see under the tree? (I can see a bike under the tree) 从学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问句:Is there a bike under the tree?并帮助学生回答:Yes, there is教师指图提问:Is there a cat behind the tree?学生回答:Yes, there is这些提问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 并由此很自然地导入到新授内容:Are there desks in the room?这样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启发了学生思维, 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 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知识时的障碍, 为新语言知识的教学创造条件。
1.3 核心提问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作用是扣住教材内容中心、学习重点, 学生根据这个重点, 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 加深理解, 牢固掌握。通过恰当的核心性提问, 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 以此为主线, 串起其他学习内容。例如《Go for it》unit5重点是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否定句。针对这个重点, 我要求学生搜集了相关的watch TV, read books, play basketball, play football, talk with, go to the movies, 等生活中资料、照片, 通过多媒体教室展示出来我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 i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Is he/she v-ing?Are they v-ing?这些问题让学生勇于开口, 积极参与。通过模仿、反复操练、循环往复, 得出现在进行时的规律, 突出重点, 加深学生的印象。
1.4 对比提问
对比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进行提问, 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例如:Go for it!七 (下) Unit 6 It’s raining!对于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date today?由于受母语的影响, 刚开始, 学生很难分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 容易混淆。在提问时, 我先讲解在英语中星期的来历与宗教礼拜的关系, 学生理解了“what day”与“what’s the date”的含义, 然后我用备课时准备的卡片 (写明是星期X或者日期) , 通过大量的对比式提问, 加深印象, 使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实践证明, 越是容易混淆的知识, 如果对比提问设计得好, 学生反而会学得更扎实。
1.5 引导提问
铺垫提问把学生领进了新知识的门口, 引导提问要像导游一样, 给学生指方向、教方法, 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联系已学过的知识,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如:Go for it!八 (上) 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Do you know the 2008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So as Chinese, how do you feel?And as a Chinese studen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the Game?这些问题, 目标指向明确, 引导性强, 学生也很乐意地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效果不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引导范围要小, 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 有利于学生思维定向。
2 英语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面向全体, 注重个体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 而且要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确定提问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问, 面向中、差学生;对知识难点提问, 面向好、中学生。
具体操作上, 不能急于求成, 程度由易到难, 对象由好学生到一般性学生。开始的时候, 提问一些易于回答或一些熟悉的问题, 采用“Yes-NoQuestions”、“MultipleChoice Questions”、“Wh-Questions”。从最好的学生开始, 然后是较好的学生, 让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先听别人回答, 然后再复述, 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教师可以让另一个学生评论他/她的回答。例如:XXX, do you agree with XXX?或XXX,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that XXX talked about?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或缺乏深度, 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Could you please give us some reasons?Can you give us an example that?
教师提出的问题, 不能让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 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地读出答案, 要有层次地设计较容易、中等难度、较大难度问题, 让每位学生都能回答问题, 即使是“南郭先生”, 教师也应给他们以表现的机会, 做到因时而问, 因人而问。
2.2 关注反馈, 随机应变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互动过程, 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包括表情、体态、学生的解答情况等) , 以便对教学过程和方法及时调整。
较容易的问题, 通常不需要学生仔细地思考和组织语言, 教师从学生快速反应、参与度、答案正确率捕捉信息;难一点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耐心等待学生回答,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思考过程、答案偏差中搜集信息。不要在学生回答错误或者还在思考时, 教师很快给出提示、答案。如果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短, 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相对偏低, 更容易出错, 与其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 不如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再说出更为正确或完整的答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进而调整教学节奏, 最终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2.3 及时表扬, 增强自信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 初中阶段的学生, 心理脆弱, 尤其是学生一般的学生更多地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回答问题是学生一种全班同学面前的一次展示, 在提问的过程中, 若回答正确, 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有成功感;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纠正, 注意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 让学生知道即使自己回答不好, 也不会受到老师或者同学的嘲笑;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 要诚恳地提出希望, 耐心启发, 让学生不至于害羞。教师要把“g o o d”、“v e r y good”挂在嘴边, 真诚地、毫不吝啬地奖励给学生, 对学生开口回答问题的热情给予最积极的评价、鼓励, 促进自信心。
2.4 新颖激趣, 贴近生活
有时候,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更应该紧扣教学中心, 设计方法、内容新颖的提问, 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兴趣, 从而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一般来说, 学生对贴进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 通过合理且有效的课堂提问让一些索然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在上Go for it!八 (上) Unit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时, 可以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开始提问: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Who are they?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who is taller/heavier/?Who has longer hair?XXX, Look, in your class, who is taller/than you?这种源于生活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间的距离, 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进行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避免单一化、呆板化, 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2.5 开放思维, 师生互动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 特别是标准化试题, 过多强调一个问题一个标准答案, 牢固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是不利的, 尤其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学生比较喜欢的是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在提问时应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
如:Go for it!八 (上) 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中谈论一些著名的人物, 我们可以这样问:Who is your favorite scientist?Why?这个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 由于个性爱好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回答是不同的, 大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开放性不仅在内容上, 还应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提问时可以进行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向教师提问。根据需要来变换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英语教学的交际性, 教师把话语权利让给学生, 让他们把自己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来, 通过学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式, 寻求出正确的答案,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 要留出让学生提问的充足时间, 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 为学生提问做出准备,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 学生相互提问。
开放思维, 师生互动式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突出了英语的交际性、实践性。
英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以上所列基本原则, 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提问方式,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突出英语教学交际性、实践性、目的性, 使课堂提问成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摘要:英语课堂提问不仅是组织教学, 反馈教学信息的手段, 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维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大有益处, 有着非凡的意义。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糟糕的课堂提问, 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教学组织, 打击学生的交际信心。本文就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原则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作探讨, 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霞.新课标初中英语研究性教学实例[M].宁波出版社, 2004, 5.
[2] 李冬梅.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12.
[3] 鲁勤.学会提问, 关注情感, 提升课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