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控制范文(精选8篇)
融合控制 第1篇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以不存在串通舞弊为基本假设, 是企业内控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可以说,个体的舞弊行为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设计的一系列约束性流程加以识别和防范,但不同主体间的串通舞弊行为则无济于事,而被忽视的串通舞弊才是真正需要控制的根源,才是促进企业正常发展,资本市场秩序稳定的关键点。内部控制不存在串通舞弊的理想化假设,就决定了其自身的固有局限性, 即其不可能识别并防范企业中存在的或潜在的所有风险, 这恰恰与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的根本目标相背离。第二,制度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且是基于现实问题来防范未来风险,由于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有限理性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执行与设计的偏差。第三,内部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只有在实际中发现存在问题的组织结构或生产流程时才会刺激管理者设计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规范,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人们的一种合理化的设想,现实环境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使基于理想化的内部控制实施偏离预期的效果。第四,任何一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与否都要考虑其成本效益均衡原则。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常常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基于双方各自的博弈心理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时往往会存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内部控制由此产生。良好内部控制的结果是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改善企业经营秩序,终极目标是使企业降低管理和运营费用。但是监督需要成本,内部控制的牵制制度需要以合理的劳动分工为前提,分工越细化,分权制衡的效果越明显,舞弊的风险越小,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部门间的协调成本,员工之间的交流成本也就越高。此外,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具有相对的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出台是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存在的,尽管其反映的大多数是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但是其定义中明确表明对法律法规的遵从,因此内部控制的设立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员工必须遵守内部控制设定的规范性流程,否则可能遭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刁难,还可能因此影响自身绩效评价结果。
二、柔性:企业文化让企业内部控制更有效
第一,企业文化提升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源于现实企业管理的需要,总是根据已有制度的缺陷来设计新制度以防范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必然导致制度与现实的不匹配;同时,制度设计者和执行者的不一致必然也会导致施行结果与预期相偏离。首先,针对由于制度固有局限所导致的内部控制设计失效,究其根源,在于人的利己心理,即理性经济人总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的寻找制度的漏洞来达到目标,要想消除人们的追漏心理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而这恰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其次,内部控制的设计往往是基于员工存在人性弱点的基本假设,其控制政策或流程的存在往往是为了限制职权或查错防弊,但是这种偏执的设计理念往往会使内部控制的存在变成员工工作过程中发挥潜能的绊脚石,因此要想内部控制被人接受必须建立或培养一种积极的内部控制文化。此外,任何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内涵,其产生和形成都会反映某种文化的轨迹或需求,某种程度上来讲,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只有真正让内部控制内化为员工普遍接受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其设计的初衷。第二,企业文化提升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控设计的有效性,是基础;二是内控执行的有效性,是结果。可以说,设计再好的制度,缺少了人的有效执行也无济于事。制度是刚性的,而文化和意识是柔性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力依赖于人的意识,只有统一了员工的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强大的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卓越的执行力,这种意识和思想的凝结就是企业文化。基于契约角度,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刚性制度,具备成文的政策和程序,并有国家和监管机构的保障实施,是一种显性契约,员工必须遵循,一旦触犯必有惩戒,由此看来,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其强制性防范一些企业风险,进而减少舞弊行为。但制度总会存在缺陷,不可能存在设计绝对完美的制度,这就需要依靠人的道德自律,即企业文化的引导,只有在积极的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员工才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尽量维护集体利益,只有在正确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才会克服人性的弱点,由“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由此看来,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前提,其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人的行为,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三、刚柔相济: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最优选择
融合控制 第2篇
关键词:智能控制;模糊控制;机电一体化
一、简述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是继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智能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在系统中达到感知环境和信息,从而达到对一些不稳定因素进行控制的目的。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融合产物,它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传感器和软件技术三者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机械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而是融合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与综合技术。其中,信息处理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1)机械本体
机身、框架、机械联接等产品支持机构,实现构造功能。
(2)动力与驱动部分
提供能量,转换成需要的形式,实现动力功能。
(3)传感测试部分
检测产品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实现计测功能。
(4)执行机构
包括机械传动与操作机构,接收控制信息,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主功能。
(5)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处理、运算、决策,实現控制功能。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1)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主要完成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其主要工具是计算机。
(2)自动控制技术
关于软件方面的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为指导,对控制系统设计、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机电自动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中的关键技术。
(3)传感与检测技术
研究对象: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即变送器)
作用:感受器官、反馈环节。
要求:快速、精确地获得信息并在相应的应用环境中。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4)伺服传动技术
研究对象: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
执行元件种类:电动、液压、气压。
驱动装置: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主要特点是对环境的识别和符合的识别上,而在传统的控制技术中,则主要是对运动学方程以及函数等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在这一点上,智能控制有了很大地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融合的必要性
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有了智能控制发展的新阶段。这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一,把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光学技术等应用到机电一体化
中,使得加工技术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其精细度更加深入,而且随之而出现了诸如微机电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等最新的技术结构。
其二,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如,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集成等方法,而且在机电一体化学科体系上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
其三,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在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以及光纤技术等很多的创新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是以智能化作为主要方向的,智能控制的优劣直接决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水平。而且智能控制目前已经被用在很多方面,包括各种行业,凡是能够使用机电一体化的地方,都能够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
2.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1)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针对系统工作内容进行智能化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人员输入的精度与效能。
(2)智能控制技术可以使“机电一体化”系统按照工作人员输入的指令编码进行工作,这样可缩短加工时间,实现系统加工工作的改革。
(3)智能控制技术还可有效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部分结构与程序进行智能化控制与调试,以保证系统工作程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3.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1)机械制造中的智能控制
结合机械理论、计算及辅助技术和智能控制方法,产生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制造过程中的新型工艺,逐渐向智能制造系统方面靠拢,不仅可以解决系统自身的空缺,还可预防系统数据的不精准性,采用神经网络和模糊教学这两种途径,制作动态模拟模型,再加上神经网络的分析和研究功能,就可以实现在线模式的识别,对错误信息及时进行删除和对不完备信息进行完善处理。
(2)数控领域的智能控制
在数控领域所要求的智能控制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在延
伸、扩展和模拟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利用专家系统可以数控领域中难以确定算法与结构不明确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处理,再运用推理规则对数控现场的一些数控故障信息进行推理,从而获得维修数控机械的一些指导性建议。
智能控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是十分常见的。国内外对于这一方面已有很深的研究,无论是在现代机械还是典型机械上。其控制方法相较于传统钓控制方法更具柔性,有很大的优势。智能控制系统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在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左武峰.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2]杨琴.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9(19).
[3]汪伟珍.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控制技术,2009(17).
[4]仲挤峰,赵文锐.智能控制在典型工程机械上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8(8).
基于信息融合的客车车门控制研究 第3篇
近年来,客车火灾事故、爆炸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于这类紧急情况,客车上一般都有应急窗口,乘客从车门或应急窗逃生。如果紧急情况下司机来不及打开车门,乘客只能从应急窗口逃生,有些乘客就会无法脱离危险。当发生危险情况,如果车门不需要司机干预能够自动打开,就增加乘客逃生的出口,减少乘客的伤亡。
本文提出的基于信息融合的控制系统可对客车出现紧急情况进行可靠的预测预报,并且不需要司机干预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能使车门自动打开。客车出现紧急情况包括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等。本系统能采集客车多种参数,预测预报火灾和爆炸事故、车速识别、声光报警及发生险情时关闭相关设备和开启车门供乘客逃生等功能,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车内环境状况的识别。
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从多信息的视角进行处理、综合,得到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剔除无用和错误的成分,保留正确和有用的成分,最终实现信息的优化,使之能够完善、准确地反映环境特征。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主要有贝叶斯估计、卡尔曼滤波、概率统计法、D-S证据推理、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等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它们应用于不同的融合层次,以期满足特定的应用背景的要求。车内环境状态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如,客车内温度,烟度等环境的安全状态、轻微状态和危险状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适合采用模糊分类方法对其进行识别。针对传统环境检测方法信息损失量大这一不足,本文采用模糊集理论与信息融合技术相结合。模糊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各有自己的优点,二者有机结合,可有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
1.1 多传感器模糊信息融合理论
模糊集的基本思想是把普通集合中的绝对隶属关系灵活化,使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度可以取[0,1]区间中的任一数值,因此,很适合用于传感器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和处理。在应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时,模糊集理论用隶属度函数表示各传感器信息的不确定性,然后利用模糊变换进行数据处理。
为了确定各传感器所观测的特征值相对于客车环境各状态的隶属函数形式,将环境状态划分为三种模糊状态,即正常、轻微和危险。分别用H0、H1、H2表示,采用i、j分别表示不同传感器和客车环境状态。采用柯西模糊集来构造隶属函数,定义隶属函数µij(x),其中:i=1,2,3;j=1,2,3,隶属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µiH0,µiH1,µi H2为由传感器vi测定的客车环境属于正常、偏危、危险三种状态的隶属度值;xi表示传感器测量系统实际测得特征值;αH0,αi H1,αiH2为传感器i测定客车环境属于三种状态的标准特征值,βiH0,βiH1,βiH2为控制系数,均为大于零的常数。显然0ij1,根据µij可得模糊关系矩阵R*={µ*ij}。
设各传感器的权重模糊向量A={a1,a2,a3},对该模糊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模糊向量:
按照线性变换有:
B中个元素Bj(1,2,3)即为客车环境监测时三种传感器信息融合后判断客车环境属于状态j的可能性[1]。
1.2 信息融合系统的结构
将多传感器模糊信息融合理论引入到客车安全环境监测上。由于客车的环境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了研究方便,选用几种与客车安全检测相关的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烟度传感器、感光传感器等。
在目标识别级的融合中包括决策级融合、特征级融合、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必须使用并联处理将特征向量分成有意义的群组;数据级融合必须所有传感器是同类型的;本文采用决策级融合[2,3]。决策级融合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系统对信息传输带宽要求较低,能有效地反映环境或目标各个侧面的不同类型信息。当一只或几只传感器出现错误时,通过适当的融合,系统还能获得正确的结果,所以具有容错性,通信量小,抗干扰能力强;对传感器依赖性小,传感器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在此方法中,首先要对源传感器进行预处理,以获得各自的判定结果。图1为客车多传感器模糊信息融合系统融合结构。
在该结构中,采用温度传感器、烟度传感器、感光传感器来获取被测环境的信息。对每只传感器来讲,被测环境属于哪一种状态的可能性用隶属度值来表示,则可得到3组共12个模糊隶属度值。应用多传感器模糊融合理论对三组隶属度值进行融合处理,得到三种传感器融合以后被测环境的状态隶属度值,再根据一定的决策规则对被测环境进行判定。
2 模糊信息融合算法实验
在试验中,将决策级等级分为正常、轻微和危险三个等级。由于温度传感器,烟度传感器和感光传感器在系统中的位置和精度不同,根据客车实际情况和试验数据分析,分配传感器的权重向量为(a1*=0.43,a2*=0.35,a3*=0.22)。
三只传感器将数据传送到融合中心,融合中心的危险判决过程如下:首先对每只传感器的局部判决结果进行归一化,由各归一化的结果组成判决矩阵,对传感器向量和判决矩阵进行合成运算,然后对合成运算结果采用最大隶属度方法,得出对危险状态的综合判断。
在融合系统中,某一时刻的各传感器归一化后的判决结果如表1所示。
在试验中,取融合中心合成运算的算子为模糊集并交运算(∨∧),则b合成运算的结果为:
表2给出了3种传感器各自的隶属度值以及其按照判决规则得到的客车环境状态监测结果,同时,给出融合后的隶属度值和按照同一判决规则得到的监测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看出:若仅以单传感器判决,其结果由于传感器的限制可能导致状态的误判。如在轻微危险状态下,传感器v3在最大隶属度方法判决规则下判决结果为正常即环境处于安全状态,而用信息融合的方法判决结果为轻微危险状态。因此,在基于模糊信息融合算法中,融合了来自多传感器的软判决结果,进行多级别、多方而、多层次的融合处理,从而增加状态监测的置信程度,提高并改善了监测系统的性能。可见采用多传感器模糊信息融合可大大减少由单传感器信息量限制引起的误报和错报,降低了不确定性,有效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率。
3 车门控制系统设计
针对某客车设计了车门控制系统。由于客车货仓内的环境状况(如发生火灾)乘客和司机察觉不到,因此,在货仓内装有温度传感器,烟度传感器和感光传感器,此三种传感器感知货仓的环境变化,并把信号发送到单片机内,单片机运用信息融合的方法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如果判断出现危险情况则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当检测到车速为零时,执行器动作,如果此时司机打开了车门,则此动作无效;如果司机没有打开车门,则使车门自动打开。
3.1 硬件设计
该控制系统采用Freescale HS12微处理器,它具有Freescale高度节能型S12核,支持5V应用;带有内部EEPROM、定时捕获模块、稳压器、输入/输出(I/O)复用器、看门狗电路与模数转换器(ADC)、CAN总线控制器;具有业内最佳的EMC性能等。整个系统包括基本的电源电路、复位电路、晶振电路,具有模拟量采集电路,定时捕获电路,车门执行器电路和声光报警电路等。其中模拟量采集电路时采集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定时捕获电路采集车速,车门执行器电路驱动车门打开执行器。
3.2 软件设计
为了便于软件的编写、测试、修改和维护,在软件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化和参数化的设计方法,并用C语言来实现。车门控制系统的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单片机外围初始化、环境信息检测、环境信息融合算法实现、车速检测、声光报警和执行器驱动等。车门控制流程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文中以某客车车门控制设计为例说明了整个系统设计过程,经过实车验证,其效果令人满意。此信息融合的原理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考虑安全环境的系统。
摘要:针对单只传感器无法准确判断车内是否有危险发生,基于模糊信息融合理论,提出了一种应用多传感器模糊信息融合的监测方法,获取精确的状态估计。以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器,设计了车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处理车内的状态,必要时自动打开车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融合,车门控制,多传感器
参考文献
[1]付华,高婷,刘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27(5):115-116.
[2]朱大奇,于盛林.应用模糊数据融合实现电与电路的故障诊断[J].小型计算机系统,2002,23(5):633-635.
三网融合之道——多业务控制网关 第4篇
2010年6月6日,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 通过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7月1日, 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 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城市) 名单。这意味着三网融合正式进入启动阶段, 广电网的双向改造升级也将随即展开。经历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颁布、试点方案颁布、确定试点城市名单后, 三网融合进入了实质发展阶段。
三网融合能够使运营商在信息沟通的经营中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形成对客户业务需求响应快、业务适应性广、运营效率高、网络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多媒体基础平台。
2 统一的网络平台是进行三网融合的必然选择
从业务的发展来看, 从最初的简单文字到现在的多媒体业务, 业务向高带宽、多种类、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业务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的演进, 由最初的多张业务网向未来的一张业务网发展, 多张网络的维护将会大大增加运营商的维护成本, 同时各种资源无法共享。在现有的IP技术完全能够解决多业务承载的问题时, 统一网络平台成了业界网络发展的趋势。
统一的网络自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节约维护成本、培训成本, 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等等, 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那么, 三网融合业务将对运营商的网络有怎样的要求呢?第一, 大宽带的网络;第二, 业务的质量保障;第三, 新业务的快速开展;第四, 基于业务的高可靠性保障。
2.1 大宽带的网络
最近几年, 固定宽带一直在按照超摩尔定律的速度增长, IP骨干网的流量每18个月增长3倍, 用户接入带宽从最初的64k、512k、1M, 快速增长到目前的2M起步, 4M逐步普及, 未来三年, 随着高清视频的普及, 固定宽带将进入20M~100M的超宽带时代。
根据2009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 相比2007年, 2008年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大带宽应用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6.8%、25.5%和49.6%, 同时2008年的国际出口带宽达到了640Gbps, 增长率达到了74%。
未来业务对带宽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来进行一个简单的计算。按照标准清晰度视频定义, 通常需要2Mbps~4Mbps带宽才能满足, 高清晰度视频更是需要5Mbps~10Mbps。未来业务应用可能还要上20Mbps~100Mbps, 以高清视频为例子, 每台设备承载20k用户为例, 一台设备上下行就需要近400G的带宽要求。目前网络是远远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
在摒弃了传统通信机制后, IP技术以其简单、灵活、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将通信业务承载网推向了当今的T级别, 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视频通信规模运营的可能性, 相继涌现了视频电话、在线视频聊天、网络电视等三网融合的新型宽带通信业务。
正是IP技术在应用中的不断完善使ALL IP承载网成为今天三网融合业务的基础网。那么有了高带宽的IP承载网是否就能顺利进行语音、数据、视频等各种业务的有序运营呢?开展三网融合业务基础网的关键之所在是什么呢?
2.2 业务的质量保障
在一个运营的IP承载网中, 各种业务流总是不断地在核心层和接入层之间双向流动, 且各种业务流对网络提供的传送环境的要求也有较大区别:有的业务需要严格的实时性保障, 有的则对数据包的时延不是很苛刻;有的业务需要大带宽的保证, 有的则占用很少的带宽。除此以外, IP网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运营性流量。
如何在同一张网中保障视频、语音及高速上网业务的服务质量及后续开展的增值业务的服务质量, 是三网融合业务开展的关键。
只有对流量进行识别区分、去伪存真, 并针对识别出来的业务进行差别服务才能有效的保证各种业务的正常开展。
2.3 新业务的快速开展
随着XPON技术的不断商用和普及, 高带宽接入时代即将到来, 人们开始享受高带宽带来的好处。即时视频通讯、在线DVD电影、高清网络游戏、网络硬盘等业务会得到快速的普及, 与此同时, 人们对定制的、个性化的业务开展也有了新的需求。新需求的涌现要求运营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 并领先竞争对手快速的满足客户需求, 所以对新业务的快速部署成了运营商对三网融合的要求。
2.4 基于业务的高可靠性保障
多业务的发展带来的是运营商的精细化运营, 向客户收取费用的同时, 运营商必须要保证这些业务的客户体验, 基于业务的高可靠性保障就是提高客户体验的根本, 随着IPTV、Vo IP业务的开展, 针对这些业务的可靠性保障工作必须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视频、语音等多媒体业务在客户体验上是不能中断的, 所以“设备故障后用户无感知”便成了运营商的一个基本要求, 也成为价值用户选择运营商的重要参考之一。
3 多业务控制网关帮助广电网络实现精细化运营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在网络的核心层和接入层之间需要一个掌控力极强的设备──多业务控制网关。它为大带宽、业务质量保障及新业务的快速部署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这个设备要求具有极强的转发性能, 完成各路业务的识别区分、去伪存真、流量疏导、安全保障, 并且能够快速的部署新业务帮助运营商实现精细化运营, 这样的设备必须是一个全能设备, 支持BRAS、SR、PE、DPI、防火墙等多种业务功能, 来满足大宽带、多业务、高质量时代对业务引擎的要求。
3.1 三网融合对多业务网关的主要要求
(1) 必须满足广电未来五到十年的大带宽建设需求, 满足“大容量、少局所”的部署原则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 广电网络将承载多种业务, 随着用户的发展, 对网络带宽要求非常大, 特别是大量的视频业务。按照网络流量60~70%的年增长率来看, 目前多业务网关必须具备Tbit级的交换能力, 且为了满足未来五到十年的大宽带需求, 设备必须具备更高的扩容能力, 例如单槽位支持400G的能力、支撑平滑升级、不需要更换机框等。
同时, 为了降低广电网络的初期建网成本, 多业务网关应该满足“大容量、少局所”的部署原则, 单机的接入用户的能力要大, 目前业界主流的多业务网关基本都能达到256k用户/整机, 例如华为的ME60多业务网关设备。
(2) 从根本上解决VoIP、IPTV在IP网络承载的服务质量问题
多业务网关应该支持DPI (深度报文监测) , 对DPI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强大的用户管理功能, 使多业务网关在IP网路的边缘接入点发挥着智能接入控制的作用, 通过识别用户及业务信息来提供区别服务。内置的多种业务模型及强大的QoS处理能力完全解决了IPTV、VoIP及HSI业务的服务质量问题, 能够向用户同时提供多种不同的业务, 完全解决了三网融合网络对多业务的高质量要求。
那么在实际部署多业务时,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QoS能力呢?
上行QoS部署:如图1所示, 家庭网关根据802.1p标记进行队列调度, 多业务控制网关和核心路由器根据IP Precedence/MPLS EXP标记进行PQ+WFQ调度, 语音业务进入PQ队列。ONT上不同的业务进不同的VLAN并进行相应的速率限制, OLT的速率限制与ONT一致。
下行QoS部署:在BRAS上部署层次化QoS, 对下行设备没有要求。
多业务承载目前主要有两种调度方式──SVLAN+CVLANVLAN+802.1p, 运营商根据自己情况做选择。
总之, HQoS的使用主要是保证多业务共享带宽, 同时高质量的业务保证优先转发, 各个用户之间及各个用户群之间也要实现不同的优先级, 详见图2。
基于对业务的满足情况, 我们需要HQoS必须满足如下几条:
最少支持128k队列, 满足8业务类、16k用户的要求;
业务灵活配置, 可配置流队列最大队列长度、WRED参数、低时延、SP/WRR权重、带宽突发度CBS和PBS、统计使能等参数;
用户服务差异化, 可配置每用户最小保证事宽CIR、最大突发带宽PIR、所含的流队列数目以及所含的流队列之间的调度算法等参数。
(3) 设备零接触、自助服务等特性帮助运营商实现新业务的快速部署
设备零接触、认证零接触以及人性化的客户自动业务定制等能力, 使运营商在纷繁的业务处理中简化运维程序, 并快速的开展新业务, 满足运营商个性化业务的需求。
设备零接触包括如下几个部分:QoS自动部署, 提前定义Qo S Profile, 实现端到端QoS保证, 用户上线后自动分配QoS资源。认证零接触, 通过默认域, 集中式授权等方式实现认证零接触。用户Portal自助, 实现用户业务自助, 按需选择业务, 实现业务灵活配置。
(4) 基于PPPoE/IPoE的热备份及冷备份
多业务网关必须要支持基于PPPoE/IPoE的热备份及冷备份, 保证在一台多业务网关出现故障后, 用户不掉线, 无感知, 能够快速切换到另外一台设备上去, 保证业务不中断。
所谓设备间冷备份就是指当某台主BRAS故障后导致了用户掉线, 这时用户只需要重新再拨一次号, 就能在备份BRAS上承载。详见图3。
设备间冷备份要求必须能够支持第三方的BRAS, 且设备具备的用户恢复能力最少需要每秒支持800个用户Session上线。
所谓设备间热备份就是指当某台主BRAS故障后用户会自动切换到备份BRAS去承载, 用户没有任何感知, 详见图4。
可采用将多台业务网关备份到一台业务网关上, 当其中任意一台主用设备发生故障时, 用户业务就可以切换到备用设备上实现N+1备份。随着用户对业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热备份已经逐渐成为现在主要的组网方案。
3.2 多业务承载解决方案的几种网络模型
统一的网络平台不代表业务全部在一台设备上承载, 目前业界常用的网络模型有单边缘与双边缘之分, 根据运营商自己的网络建设阶段及历史网络现状来决定选择哪种网络模式, 但是不管是单边缘还是双边缘, 或者是对旧网进行改造, 建设一套统一的网络平台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
(1) 单边缘网络模型
如图5所示, 多业务网关作为BRAS (HSI, VoIP) 和SR (IPTV) :提供统一的平台和QoS调度模型;对SR和BRAS业务提供不同的业务单板, 节省用户投资;备份SR业务和BRAS业务, 提供基于设备内或者设备间的备份机制。
(2) 双边缘网络模型
如图6所示, 多业务网关作为BRAS (HSI, VoIP) 或者SR (IPTV) :作为BRAS, 支持组播虚拟调度, 支持多业务调度模型;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提供基于业务的热备份;高端口密度, 高用户接入数, 支持后续网络扩展;MPLS用户接入及备份。
在双边缘的这种组网中, 充当BRAS的业务网关仅完成用户的虚拟调度, 而组播数据复制由充当SR的业务网关来完成。
由图5、图6可知, 双边缘和单边缘组网类似, BRAS根据Option 82信息或外层VLAN信息识别一个家庭的所有业务流, 按照家庭对用户业务带宽进行虚拟调度。
BRAS检测到用户点播的组播节目需要进行虚拟调度时, 则根据该节目带宽和用户总带宽调整用户单播业务带宽。同时, SR通过组播VLAN下发组播流量, 由下层设备复制组播流量到用户。
SR在向用户转发组播数据的同时也把组播数据转发到BRAS。BRAS根据接收到的组播数据, 测量组播流量带宽, 进行组播虚拟调度。
4 总结
多业务网关是城域网与骨干网的接口, 做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也是多业务运营的强力引擎, 网络的心脏。
目前业界主流多业务网关设备主要是华为的ME60和爱立信的SE1200。其他厂商包括Juniper的MX960、ALU的7750和中兴的M6000也开始进入该领域。
总之随着IP技术的深入发展, 三网融合业务在新一代宽带IP承载网上正演绎着运营的机遇和挑战, 而三网融合的多业务网关将助推多业务运营走向成熟。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的推进, 广电运营商将成为多业务运营商。本文主要阐述广电作为多业务运营商, 怎样从广电网络的角度做到对多业务的精细化控制。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 第5篇
内部控制, 就是企业为了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提高自身经营效益, 而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 或者经营管理活动的员工之间, 利用他们工作的关联性和连续性, 而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组织形式。
财务风险管理, 则是指企业针对自身理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分析、预防和应对等过程,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企业各项财务资金的安全性, 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精确性, 保证各项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从而保证企业资金运转流畅,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气血。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内部控制产生之初, 就是源于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产生的, 起初, 内部控制最初着重于财务管理、手续管理和审核管理等方面, 是用于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并确保各项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内部控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内部控制系统, 对于企业来说, 尽管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是已经独立的一个体系, 但是最终的归属都是为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化。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关联性控制系统, 在财务风险管理中, 融合了内部控制制度, 就需要按照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领, 对财务管理的人员和岗位进行清点和定位, 这就能够促使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 进一步理清管理工作要点, 明确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并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之间, 或者风险管理与其它部分工作人员之间, 建立一种相互牵制性或者连续性的关系, 并让这种关系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制度, 这就可以让财务风险管理的员工以及企业其它部门员工, 在监督系统之中更加自觉地去工作, 这就能够让整个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得到疏通, 甚至进一步不断被完善, 进而能够促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更加高效, 伴随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的财务资金的安全性和精确度也就会随之提升, 企业的每一份消耗和支出都会明细入账, 那么, 企业管理者在做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时候, 这些明确的数据就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而在对企业的整体员工管理的时候, 通过这些财务数据, 企业管理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各个部门的运作效率, 这就让企业在进行任何决策的时候, 都能够做到证据十足, 让员工心服口服, 而这一切无疑都能够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重上一个台阶。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有效措施
首先,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组织结构, 要以财务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为基础, 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发挥, 是建立在组织结构清晰、岗位职责明确的基础之上的, 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最终目的, 则是要通过内部控制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上升, 保证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以说,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实质, 是内部控制为财务风险管理服务, 内部控制体系从属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而运作, 因此, 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财务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为基础, 进行组织结构的完善。
在财务管理中, 基本岗位包括会计、出纳和审计, 其中会计负责各类报表的制定, 已经各类票据的统计, 出纳负责费用的支出和记账, 审计则负责各类票据和报表的审核, 在这三个基本岗位中, 财务风险都存在, 因此, 为了对风险实现有效的管理, 融入内部控制, 必须要将这三个基本岗位职责定位准确, 随后要对这些岗位界定时间范围, 比如, 票据审核必须在当天完成, 完成之后, 会计进行统计必须当天统计完成, 并将记录的结果和原票据进行匹配存档, 审计对当天的报表的审核工作必须在两天之类完成, 完成之后要定公章, 并签署时间, 公章盖在时间上面, 明确的时间界定完成之后, 财务管理者就要针对这些完成或者未完成的部分进行考核和奖惩。
其次,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 不能够简单地融为一体, 而是要找准各自的侧重点, 实现二者的协调配合, 促进财务风险的降低。内部控制体系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一种监督制度, 其注重的是企业内部工作的控制, 而财务风险管理, 是一种风险评估、分析和应对的系统, 其着重点就要放置在资金消耗和收入方面, 也就是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中, 那么, 内部控制专注于内, 注重做好“内勤”, 而财务风险管理专注于外, 注重做好“公关”;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企业就要将这种差异性明确提出来, 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运作的时候, 除了规定财务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 还要注重对其它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 例如, 外出人员的报销票据必须要在几日内给予财务人员, 而票据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财务才能够给予审核处理;而财务风险管理的运作, 必须要考虑到业务人员的工作行为, 就他们的对外交易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测和预估, 并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测, 对已经发生的风险, 则要有快速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处理。
在找准二者的侧重点之后, 就知道了融合的基本点, 也就是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之间的衔接点, 只要这个衔接点能够得到完善, 那么, 企业的内外就能够在同一的战略目标中, 达到更加完美的状态, 从流程上来看, 一个企业的内外衔接点, 就是资金的的转换点, 例如, 票据报销, 票据就转化成了现金, 汇票转换, 汇票就变成了现金, 业务签单, 单据就成为了业务收入等等, 因此, 企业就要把这个点严格把控, 并针对这个点的相关人员做好岗位职责和考核工作的管理。
最后,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 必须服从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规划。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风险管理虽然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但是, 放在企业当中, 他们就是从属于企业整个管理的一个部分, 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管理目标和标准, 那么, 在二者融合过程的组织结构中, 对于会计、审计和出纳三个岗位的人员选取, 要选取信誉度好, 责任心强, 并对企业文化认可的人员担任, 对于每个岗位的职责确定, 要依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划分, 与目标进行衔接, 而财务风险管理, 则要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前提, 围绕目标开展必要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找出引发风险的相关因素, 并进行有计划的因素控制和管理, 对于不可控的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就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应对机制和系统, 坚守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开展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融合, 企业要先将战略目标进行分阶段和分部门的划分, 例如, 公司确定了在未来十年必须要达到行业第一的水平, 那么, 这个标准转化成数字, 就要企业的营业额必须达到多少, 以这个营业额为基础, 将企业所有部门划分为直接营业部门和间接营业部门, 直接营业部门的所有营业额加起来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 而间接营业部门则作为直接营业部门的辅助部门而承担对应的责任, 这就建立了直接营业部门和间接营业部门之间的控制体系, 并利用这种相互控制的关系建立了一种自动监督体系, 从而规范了两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行为, 那么, 企业的战略目标就落实到每个部门的头上,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彼此融合发挥了作用。
四、结论
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 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也能够推进内部控制不断发展完善, 对于企业来说, 要推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共同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 就必须坚持将战略目标作为基础, 将二者链接在一条线上, 并找准两者之间的衔接点, 做好衔接管理, 从而在发挥二者功效的同时, 也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企业的目标管理当中, 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团现.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 (03)
[2]孙丽梅.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 (04)
[3]闫光霞.浅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 (01)
[4]董育军, 黄益雄.内部控制与公司财务风险的实证研究[J].财政监督.2013 (14)
融合控制 第6篇
无缝拼接大面积投影是当今最有效实现超大屏幕、超高分辨的显示技术,它广泛运用在各类指挥、调度、大型广告、家庭影院等军用、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已经成为少有能够满足大面积要求的、不可或缺的显示门类[1]。但是现在多源投影的硬拼接常产生拼缝和图像不匹配等缺点,这主要由两点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在融合区的图像是由两束来源于不同投影仪的光束叠加,受到入射角、反射媒质、亮度叠加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便于有效控制;二是目前普通商用投影仪的光学系统的精密程度有限,在投影图像的边缘处常常会产生亮度和色彩衰减,造成拼接效果不稳定的现象[2]。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无缝拼接上的技术缺陷,并且尽量降低设备成本,扩大市场,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门级阵列(FPGA)的新型融合拼接控制器。FPGA作为一种设计灵活,没有掩膜成本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广泛用于视频、通信各个场合。本项目旨在通过软数字拼接方法及相关的图像校正技术,采用以FPGA为核心的“机顶盒”模式,解决多屏幕拼接时产生的拼缝及其他不匹配等问题,以实现真正的大屏幕、超高分辨的显示效果。
1 系统原理和硬件设计
采用边缘融合方法,即在两个分图像中划分一个相互重叠的区域,此时若将两个分图像直接叠加,重合区内的图像将是两倍光强叠加,会产生“亮带”。但如果我们对此重合区内的信号,分别进行某种“融合”处理,使得直接重叠的“亮带”效应尽量消除,则可达到真正的无缝效果[3]。
在FPGA内通过编程对解码后的RGB像素信号及控制信号进行处理,先分解为非重叠区像素数据和重叠区像素数据,并对重叠区的像素数据按融合曲线进行处理。考虑到在融合区处的图像的亮度能够与非融合区良好过渡而不产生拼缝,我们要求融合曲线能在连接部连续过渡,因此,经过比较,决定选用余弦函数曲线作为最初的融合曲线。图1示出交叠区结合部选用不同融合函数的比较。由图可知,采用余弦融合,从未处理部分到处理部分的交界结合部,函数的过渡是平滑的。倘若选用线性函数,则在结合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陡峭变化,其结果将显得有生硬的拼接感觉。
为了使信号能精确按照预想的曲线变化,采用FPGA,通过数据编程处理,可实现精确地按照融合函数对输入的RGB信号进行调变,这也是本设计的关键之一。图2给出本设计的数据处理软件框图[4]。该框图所含软件程序中将数字电路的数据宽度限定为8位。
该程序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顶层模块,函数产生模块,乘法运算模块。当即将开始扫描一行像素时,控制信号hs会发出一高电平信号,此时将计数器count清零,开始扫描时,de信号变为高电平,count对每个像素计数,count的值就代表了该像素在整个屏幕的位置,而函数产生模块将根据count的值,也就是该像素的位置,按照融合曲线,给出相应的乘数,在下一个模块乘法运算模块中,该乘数与像素数据相乘,即完成了对像素的淡入淡出的处理。
2 分色伽马校正的实现
投影终端上的电光特性,描述的是信号电压(或电流)与光学影像之间的关系。如施加在LCD某像素两电极间的电压与它的透过率之间的关系,T-V曲线;又如在DLP中,加载在像素上信号电压使微镜偏转的角度与该微镜的反射率之间,往往是非线性的。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原物体或原图像的视觉信息,我们需要校正像素的数据值(即为像素电压),使投影终端显示出我们最初想看到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伽马校正[5]。在本设计中,伽马校正是通过校正融合曲线实现的。
在LCD投影仪中,其彩色的获得是各基色电压信号,先分别传输到R,G,B三块液晶面板上,由光学系统合成得到彩色图像信号。对DLP投影仪的RGB三色光,则是由色轮的不同部分与图像电压信号输入的同时投射到DLP的微镜上,由其反射出的基色再由光学系统合成而得。因此,在物理结构上就引起了RGB三种不同伽马值的伽马校正。人的视觉对信号的感知亮度Y是由RGB三色信号构成的,根据ITU2R BT.709的规定,可简单表达如下:
Y=0. 2121R+0. 7152G+0. 0722B
人眼对同一灰度级的R、G、B三基色信号所感知的亮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本设计中,我们采用“分色”的伽马校正方法,即对R、G、B三基色信号分别进行校正[6], 以达到视觉上的最佳效果,使投影拼接的图像逼真,清晰,浑然一体,这是本设计的特点之一。
对图像进行淡入淡出处理时,先将图像分为红、绿、蓝三个灰度级图像,对各个图像分别进行伽马校正,这样,在最终的处理结果中,既不会损失灰度层次,图像的实际效果还能得到改善。的,经过各基色进行分色融和函数处理以及伽马校正处理后,其彩色合成的结果如图3所示,除在两端待融合处给出有淡入淡出的处理效果外,中间未经融和函数处理的部分与原图象差别甚微,几乎无从分辨。
3 实时调整功能的设计
为了给观众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在设计中加入了对融合曲线实时调整的功能。因为在实际投影拼接过程中,拼接效果往往受到实际场地的投影屏幕、投影仪的安装、投射角度、媒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个影像的投影过程中,若从头至尾仅选用一条融合曲线不可能适用于全部情况。当前,有关投影无缝拼接图像色彩的自匹配校正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部分基于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需要相对复杂和昂贵的处理系统。而在本设计中,我们将拼接图像的实时校正集中在对融合曲线的调整上,提出以伽马校正特性为模型,伽马值为自变量来设计实时调整曲线,其函数融合情况如图4所示。最初的余弦曲线选取为:
若需选用不同的伽马值γ,则可调整为以下表达式:
用户可以通过外接的选择信号,去选择效果最佳的融合曲线,参见图4示例。当起始选用实线(γ=1.5)作为融合曲线,但拼接效果不令用户满意时,可以选择虚线(γ=1.7)或点线(γ=1.3)。这些曲线的数据已经预先计算完成。同时亦可以一定γ变化的步长(Δγ),引入上式的γ,此时γ=1+Δγ,如此可以按需要任意改变校正结果,直至效果最好为止。鉴于这些函数的数据已经预先计算好了并存入预定RAM中,因此处理不存在占用时间的问题,完全能满足时序要求,不会影响显示质量。
这个功能也就是在原软件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如图5所示的select模块,去选取相应的校正曲线,提供给函数产生模块datademux而实现的。
如图5所示,外接选择信号可以由用户用按键、开关、甚至遥控器产生。select模块检测到此信号后,内部寄存器sel的值按预先的设计发生变化,而sel寄存器的值决定了哪条曲线被选取,由此,曲线之间开始了切换。
4 实际投影效果和前景展望
我们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融合及校正系统,对两个投影仪投放的图像进行了融合拼接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图6(a)为原始图像(照得稍微发虚)。选择适当的融合曲线,并对重叠区的融合曲线用R,G,B三基色分别校正,最终投影得到图6(b)。鉴于是拼接显示,事先将图6(a)分成两幅,并相应进行了融合处理后再行拼接,因此拼接后的幅面显得宽大起来!另外,图6(b)中的两边仍可见到两条分别从外到里逐渐变亮的条线,是因为我们所进行的处理,是对任一幅图像均对左右两边进行淡入淡出的处理,以便能够从横向方向上进行无限拼接的结果。而拼接前后两幅图像存在的色彩差异,是我们所选用的左右两台投影仪的质量差异而至。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初步达到了拼接处色彩自然过渡的要求,感觉不到强烈的拼缝和色彩不匹配的现象。但本设计仍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之处,如进一步优化程序,增强电路在高频工作下的稳定性,减小像素的缺失和信号的衰减,提高图像的质量[7]。然而,我们看到,利用FPGA作为图像边缘融合控制器能很大程度节省资源,简化电路硬件结构,节约成本,并有很大的升级改进空间,这对于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曹双喜,陈福民.多投影仪拼接显示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84-86.
[2]Ezekiel S.Bhasker,Aditi Majumder.Self-Calibrating tiled dis-plays[C].SID,2007:23-26.
[3]高国保,柴海峰,郝大收,等.拼接投影的边缘融合处理问题[J].现代显示,2007(3):49-53.
[4]Bhasker J,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M].徐振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彭国福,林正浩.图像处理中Gamma校正的研究和实现.电子工程师,2006,32(2):30-32.
[6]Takanori Tsunashima,Hiroyuki Kimura,Tetsuya Kawamu-ra.Novel gamma correction method using an advanced capaci-tive coupling driving[C].SID,2007:1 014-1 017.
融合控制 第7篇
华能淮阴电厂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发电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方面, 实现了财务、生产、设备、物资、燃料等涉及企业资源的总体集成和对电厂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动态反映, 使生产管理向精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和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厂领导班子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财务管理应逐渐从只重核算的电算化向会计核算和决策支持并重的管理会计转变, 从事后统计分析向加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变;基于厂内目前较为全面、实时的各种业务信息, 应在预算体系、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协同, 为各决策层提供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同时, 随着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逐步深入和完善, 厂内已经逐步建立了内部控制组织、工作体系, 建立了符合公司管理特点的内部控制程序, 这是企业信息化规范工作的法宝, 对预算执行管控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推行预算执行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挖掘企业自身潜力、经营决策的需要;是提升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控制成本的需要。
2 功能框架
将工作流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平台的业务过程管理, 建立基于工作流引擎的系统体系结构, 实现了真正的“业务驱动”。
预算执行控制信息化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已经建立并进入正常运转, 实现了财务管理与日常工作更为紧密的结合, 从控制费用和分析成本, 发展为对成本源头即作业流程的管理, 这不仅使财务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也促进了全厂各项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预算执行控制与业务融合, 首次将预算费用分解到各部门在线实时控制, 并且将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个预算控制人, 真正做到了事前控制, 且责任明晰。系统整合上线后, 每年各业务部门根据公司的总体目标和编制部门的预算上报审批, 经过审批后的预算通过系统再下达到各个业务部门, 由各费用控制人进行硬控制。实施中的不理解、不适应、受束缚的怨言在所难免, 但这些不同的声音恰恰反映出全厂上下都已开始关注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控制模块的功能完成了对预算项目、费用控制人、费用的下达、费用报销类型、预算的编制、分解、调整以及执行情况查询等基本功能。预算调整可以在预算控制人拥有自己控制的同级账户间进行调整, 也可以在父子级账户间进行调整, 但如果调整的账户涉及其他费用控制人的, 在调整时必须通过其他费用控制人审批, 真正实现用我的受我控制;预算分解只能选择到预算账户控制人作为自己的账户, 根据管理要求进一步分解, 且由业务部门自己执行, 无需财务部门参与;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日常性费用, 实行按月进行分期控制, 如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对于发生频率较低与生产管理关联度较高的费用, 实行按季进行分期控制, 如生产用材料费、技改费用等;而对于一些年度内发生次数有限的费用, 则仍按年进行整体控制, 如财产保险费等。通过上述的功能设计, 使系统具有十分开放的灵活性, 业务部门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进行设计使用, 预算执行控制体系具有足够的柔性, 只需要改变配置就能适应组织机构的变化, 或者增加新的应用组件, 就能适应新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的改进和优化, 而不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和集成性。
预算执行控制与业务融合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主要业务功能包括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与过程控制、物资、燃料、工程项目与合同管理等基本的业务系统, 实现了由业务流驱动实时反馈预算执行控制情况功能。
华能淮阴电厂预算控制与业务融合关系框架见图1。
3 集成应用
通过对信息系统各管理业务模块与财务会计核算系统集成, 保证所有预算业务能够及时的在财务账上反映, 在预算执行查询功能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业务相关管理人员随时进行实时查询且数据为业务实时发生后的动态汇总数据, 对业务办理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追踪与管理, 实施管理干预, 发现管理问题。查询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见图2) 。
3.1 预算执行控制与会计核算模块集成
各部门业务经办人员根据本部门发生的业务费用进行归类处理, 在系统中实现报销的过程。在费用报销流程中其费用主要包括检修人工费、资本性支出人工费、差旅费、招待费以及日常发生的其他费用。对于各部门付款的业务或借备用金等业务, 需要填写付款申请单, 选择对应的资金预算账户, 然后提交给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预算控制人审核。
费用报销时要对应到费用预算项目, 可以与个人借款、还款进行关联, 在费用报销完成后, 如果是用个人借款 (备用金) 进行报销的可自动调用现金模块业务数据, 并能自动进行财务记账。费用报销流程到财务记账处理分为付现与转账2种情况。如果转账 (不付款) 仅仅是冲抵借款或挂账, 则占用费用预算, 使用“核销”可以冲销以前的往来科目, 选择正确的往来对象填写冲账金额, 然后进行“记账”, 形成转账凭证;如果报销同时付现, 使用“付款”功能, 申请通过后形成付款到现金模块生成记账凭证, 占用资金预算, 然后再进行报销付款, 生成付款凭证, 同时占用资金预算和费用预算。
3.2 预算执行控制与物资管理集成
物资管理与预算控制的集成, 实现申请计划、采购入库、领料出库与财务的数据共享, 使数据保持唯一性, 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和手工操作的失误, 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入、出库信息实时动态集成到预算费用控制下, 及时准确地为项目费用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管理抓手。在处理相关业务时, 通过业务系统与费用控制的集成, 费用一旦超支, 在物资计划或领料处都不得进行业务处理, 必须按照企业有关规定由财务部门追加费用预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 能随时了解库存变化、采购入库、部门领料、资金使用与占用等情况, 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对资金预算和使用进行对比分析, 使企业决策层准确把握和控制资金预算。
在进行物资需求申请时引入预算的概念, 根据需求选择对应的预算账户, 并且在审批过程中加入了费用控制责任部门以及具体的控制人员, 在业务触发时进行费用控制环节, 对业务发生计划的准确性及合理性负责。
通过预算费用与材料领用申请的控制加强管理, 必须按照需求申请分配开领料单, 如果直接开领料单会导致领料与需求不能对应, 无法跟踪需求与领料的关系, 出库的物资就不能被统计出来。目前企业已经基本按照申请需求进行领料, 在领料单的备注中将申请单号、人员等信息标注十分明了, 便于费用控制人环节的审批。同时完成计划分配领用核销, 物资领料出库时自动更新对应的预算账户。通过上述的业务处理, 及时调整出库成本的差异, 使业务数据与财务账务数据一致, 后续仅需要财务进行账务处理即可。
在严格执行预算费用与材料领用申请的控制前, 业务系统运行普遍存在的到下半年费用不够使用、而实际又未超支的问题, 经过检查大部分为各种领料申请单在未出库前占用了相关费用, 随后建议费用控制人员加强对领料单使用的管理, 每月 (季) 对各类未使用的领料单进行退料管理, 将有关费用释放出来;在技术改造项目、大修周期完工后请项目负责人及时通知财经部关闭有关费用, 停止使用。
在对购货发票核销报账过程中, 必须有对应的开票单位为厂内供货, 且必须有对应的入库单后, 才能对有关往来进行核销的控制, 否则将无法对发票进行报账处理。在此业务处理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必须齐全, 如入库单、验收单等信息, 同时在此对入库的差异进行调整, 所有业务数据核对正确后, 数据推向财务进行报账处理。财务会计根据核对的业务数据, 对发票等票面信息与系统核对信息进行再次复核, 确认后进行账务处理, 生成财务记账凭证。有关信息实时保持一致, 在业务的下一环节处理后, 上一环节的业务人员将不能处理, 仅能查阅。这样就减轻了会计的工作量, 解决了易出差错的问题, 是比较有特点的集成应用。
3.3 预算执行控制工程合同与预算集成
设备管理与计划管理、预算控制的集成, 使点检员在制定项目计划的同时, 可以及时计算该项目的预算费用,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整个大小修的总体费用或技改计划费用、年度检修计划费用。在项目实施后, 进行整个项目费用的统计、辅助分析工作。
由于内部控制对工程暂估管理的要求, 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进行暂估, 业务部门每月末对工程款进行一次暂估, 下月初红字冲回。由于集成应用前, 暂估业务一直未纳入预算管理系统, 大部分工程款存在暂估现象, 且数额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工程项目逐渐增加, 财务账面和预算账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对于暂估原未在系统中处理, 仅为财务直接进行账务处理, 与费用管理及资金管理脱节) , 导致了预算系统不能完整地反映某项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在后续的业务整合与改进中将暂估业务正式纳入了预算管理系统中, 数据集成后财务人员进行审核记账, 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目前厂里的所有工程合同的签定审批、结算已经完成了与预算执行控制的集成应用, 相关初始信息在各岗位生成, 在业务的办理中同样使用了预算执行费用卡的管理思路, 进行预算执行控制与合同管理的集成应用。
3.4 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龙头, 预算管理为抓手的管控体系”
通过预算与费用、库存、物资、工程合同、财务管理等之间紧密集成应用, 对企业费用进行有效的闭环管理, 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精细化, 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帮助企业在内部建立了部门级费用管理体系, 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树立了“按流程办事, 用数字说话, 靠制度管人”的管理理念。将生产经营行为全部纳入了预算管理体系, 严格控制了设备日常维护材料消耗和大、小修以及技改等生产费用的使用。
(2) 帮助企业实现了合理的资源分配。预算体系中有一部分数据会直接衡量下一年度企业财务、实物与人力资源的规模, 可以用来作为调度与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
(3) 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企业收入。考虑收入与成本费用间的配比关系, 预算体系为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的成本节约提供较为精确的预测, 并配合管理绩效报告与奖惩措施, 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水平进行日常监控与决策。
4 结语
目前实施的是基于经营指标的目标管理, 在总费用指标不变的情况下, 分解指标, 采用滚动计划管理方法进行费用预算平衡控制, 能够从严从实把全面预算监控与执行工作做好。
基于体系建设提供的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 使企业领导、管理、操作人员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计划和调整, 提高了决策效率、管理效率、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
基于体系建设促进了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使得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及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变得真正可行、可操作。
参考文献
[1]王纹, 孙健.SAP财务管理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汪昌任.SAP EAM设备维护系统应用及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融合控制 第8篇
传统的PID控制由于具有原理简单、适应性强和鲁棒性强等特点, 是迄今为止最通用的控制方法。但是对于具有惯性大、滞后严重、参数非线性及结构复杂处理过程, 常规PID控制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而智能控制具有不依赖系统精确数学模型和对参数的变化具有良好鲁棒性等优点。因此, 随着工业控制品质要求的提高、对象复杂程度的增加, 智能控制算法的研究成为适于现代复杂过程控制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结合钢厂脱硫塔脱硫工艺, 阐述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网络结构和自学习过程, 并将控制算法应用于脱硫的生产实践, 克服了脱硫工艺中的结构复杂、参数整定困难等控制难题, 在控制中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并对T-S模糊神经网络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二、信息融合及其方法
信息融合是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又称多源信息融合, 是用于包含多个或多类传感器或信息源的系统的一种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多源系统中的各信息源提供的信息不同特征, 按照某种优化准则, 将这些互补冗余的信息进行重组、关联, 从而产生对观察目标或环境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
目前, 能够应用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可以分为随机类方法和工智能方法两大类。随机类方法主要有统计决策理论、D-S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多贝叶斯估计法、Kalman滤波等;而人工智能类方法主要有加权平均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理论、粗糙集理论等。
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结构
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控制均可视为智能控制领域内的分支, 各有自己的优势。模糊控制是利用领域专家的先验知识进行近似推理, 在描述高层知识方面有其长处, 容易进行高阶的信息处理, 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对于时变参数非线性系统, 却缺乏在线自学习或自调整的能力;而神经网络在学习和自动模式识别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来进行模糊信息处理, 则使得模糊规则的自动提取及隶属函数的自动生成有可能得以解决, 使模糊系统成为一种自适应模糊系统, 而且, 将模糊技术引入神经网络, 可大大地拓宽神经网络处理的范围和能力。由此, 将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有效融合, 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各自的不足, 这是模糊神经网络 (FNN) 的一大优势。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利用输入输出样本对网络进行学习训练之后, 就构造了一个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 (FNNC) 。将模糊控制器加入到被控系统中, 便构成了一个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如图1所示。其中, kl, k2, k3分别表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四、基于T-S模型模糊神经网络
T-S模型 (Takagi-Sugeno模型) 是基于对模糊神经网络的改进而出现的, 它的实质是非线性的, 主要用在多维模糊推理方法, 能够比较容易地描绘复杂系统的动态特性。这个在T-S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模糊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局部逼近功能, 不仅能够使对模糊与定性知识的描绘更简便, 而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共由七层组成, 主要包括前件网络与后件网络。前件网络的主要作用是匹配模糊规则的前提, 而后件网络的主要功能是获得模糊规则的结论。现以一个五输入两输出的控制系统为例, 来建立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此控制系统为脱硫塔脱硫控制系统, 主要控制量有入口SO2浓度 (X1) 、出口SO2浓度 (X2) 、吸收塔浆液p H值 (X3) 、吸收塔内液气比 (X4) 、进风含氧量 (X5) ;控制输出为需要加入的石灰石浆液的量 (Y1) 和需要加入的水的量 (Y2) 。设计如图2所示网络的结构图, 其中, 一、二、三、四层是前件网络, 五、六、七层是后件网络。
输入X=[x1, x2, x3, x4, x5]T, 输出为Y=[y1, y2]T, 定义每个输入变量的模糊量的模糊子集均为{NB, NM, NS, ZE, PS, PM, PB}, 分别表示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和正大。文中隶属函数采用高斯型函数, 模糊控制器的输出U由35条模糊控制规则决定, 其形式通常由一系列的关系词, 如if-then, and, or等连接而成, 其中第j条模糊规则的形式为:
其中Aij (j=1, 2, …, 5) 是xi的第j个语言变量, 相应的隶属度函数为uAi (xi) (i=1, 2, …, 5;j=1, 2, …, 7) 。
第一层:是整个前提网络的输入层。它们是直接相连的。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将输入向量x送入下一层。故有fi (1) =x (0) i=xi。
第二层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语言变量值。它的作用是计算各输入分量属于各语言变量值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 其中μisi=μAsi (xi) , 若隶属度函数采用高斯函数, 则:
, cij和δij分别为第i个输入语言变量xi的第j个术语的高斯型隶属函数的中心和宽度。
第三层 (推理层) :该层每个节点代表一条模糊规则, 规则推理采用AND运算。
fj (3) =min (x1 (i3) , x2 (j3) , 1) ;Xi (j3) =αj=fj (2) , 其中αj是每条规则的适用度;j=0, 1…7。
第四层 (归一化层) :该层对应每条规则推理结果的归一化处理。
其中为归一化的每条规则的使用度;j=0, 1, …, 7。
第五层:f0 (5) =1, fi (5) =xi (0) =xi, i=1, 2, …5;
第六层:
其中, pjki是网络的连接权值, 代表该条规则输出隶属函数的中心值, yki是每条规则的输出值。
第七层:
第五、六、七层完成解模糊过程, 第七层输出有两个, 为需要加入的石灰石浆液的量 (Y1) 和需要加入的水的量 (Y2) 。
五、网络的自学习过程
T-S模糊模型的前件模糊划分是预先确定的, 那么需要学习的参数主要是后件网络的连接权值pkij (i=1, 2, …7;j=1, 2…, 7;k=1, 2) 和前件网络层隶属度函数的中心值cij及宽度δij。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模型采用两个阶段的学习方法:第一阶段采用自组织学习方法用来确定初始隶属函数和发现规则的存在, 即网络的结构辨识阶段;第二阶段采用监督学习方法, 为获得理想的输出而优化调整网络的参数, 即网络的参数辨识阶段。整个学习过程可如图3所示的流程图。
取误差函数, yd和y (7) 分别表示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 最后参数的学习算法为:
其中i=1, 2, …, 5;j=1, 2, …, 7, β>0为学习率。
六、在钢厂脱硫塔中的应用实例
在脱硫塔中采用的T-S神经网络模型自适应控制, 通过离线学习, 确定了T-S神经网络的参数, 提高了控制算法的实时性, 应用控制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
七、结语
在脱硫塔脱硫控制应用中, 改进的T-S模糊神经网络可提高系统辨识精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仅对烟气变化适应性强, 而且在脱硫工艺不改变的条件下, 提高了脱硫率, 达到了国家环保部规定的排放标准。
T-S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控制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主要有:一是进一步研究基于模糊语言规则模型和T-S模型相结合的新型模糊模型的预测控制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二是模糊预测控制的理论研究中, 如稳定性、鲁棒性等, 难度很大,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
摘要:信息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控制算法。本文介绍基于T-S模糊神经的信息融合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网络结构, 分析了网络七层结构的主要作用和网络的自学习过程, 在实践中应用于钢厂脱硫塔脱硫工艺中并取得较好控制效果。
关键词:模糊决策优化,信息融合,模糊神经网络,自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浩, 谭琳.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概述[J].硅谷, 2012, 3
[2] .王睿洁.一种改进的-TS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在平面一级倒立摆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 2002, 7
[3] .常依斌.模糊神经网络自组织控制在自动舵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 200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