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1篇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2)一词多义
【其】
①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②人不堪其忧(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
③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代“颜回的”)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3)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3.主题解说
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4.重点突破
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提示: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
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7、9、10章。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
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5.结构图解
学习勤于复习
方法学思结合学习
以学为乐是为
《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了更
珍惜时间好地
修身宽厚仁义做人
做人坚贞守节
6.学法点津
文言字词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的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知识。
【典型例题】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十而不惑(2)不亦说乎(3)吾日三省吾身
【参考答案】(1)迷惑,疑惑(2)通“悦”,愉快(3)每天
【技法点睛】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有:
(1)扩词法。即结合语境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例(1)。
(2)积累法。即把课内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背下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如例(2)。
(3)注意词类活用。有些文言字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意义与用法都会发生改变。如例(3)。
(4)专用词语不译,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不译。
7.拓展延伸
出自《论语》的成语积累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舍:
(7)曲肱而枕之肱:
(8)博学而笃志笃: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则不复也()
(4)是以谓之文也()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7.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8.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文言文对照翻译
子曰:“学而①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习(知识、技能)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②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实词]子:先生,指孔子。学:主要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的典籍。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习,复习或温习。说:通“悦”,愉快。朋:古代以同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人:人家,别人。知:知道,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虚词]而: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是“然后”“之后”的意思。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自:介词,从。而: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
[句式]不亦乎?:不也是吗?固定句式。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学而》)
是不是复习过呢?”
[实词]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Zēnɡ),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谋:谋事,办事。交:交往,往来。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虚词]吾:代词,我。为:介词,替。而:连词,均表转折关系,却。与:介词,跟,和。乎:句尾语气词,表疑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规矩。”
[实词]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顺从。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虚词]而:承接连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实词]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发现,新的知识。
[虚词]而:表承接的连词,就。可以:可,可以,表示可能和能够;以,介词,表凭借。为:这里用做动词,做,成为。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实词]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虚词]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表示结果,相当于“就”。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①忧,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带来的忧愁,
回也不改其②乐。贤哉,回也!”(《雍也》)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实词]贤:有道德。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堪:忍受。
[虚词]其:①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②代词,代“颜回的”。哉:语气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实词]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虚词]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
如浮云。”(《述而》)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实词]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疏食:粗粮。曲肱:弯着胳膊。肱,胳膊。
[虚词]而:承接连词。之:代词,代弯着的胳膊。于: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①善者①而从之①,其②不善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
者②而改之②。”(《述而》)
(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实词]行:走路。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虚词]焉:兼词“于是(这)”,在这之中。者:①②助词,的地方。而:表承接的连词,就。其:①②代词,他们的。之:①代词,代“善者”;②代词,代“不善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实词]川:河,河流。逝:流逝,消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虚词]夫:句末语气词。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实词]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实词]笃:忠实,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仁德。
【参考答案】
1.lúnyuèyùnxǐngwǎngdàidānɡōnɡdǔ
2.(1)通“悦”,愉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真诚,诚实(4)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5)迷惑有害(6)这,指河水舍弃,放弃(7)胳膊(8)忠实,坚守
3.D
4.C
5.(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时期思想教育(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示例: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7.(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2)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8.(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经历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4)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12.C
13.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4.(1)通“汝”,你,你们(2)什么(3)再次,重复(4)因此
15.(1)是以/谓之“文”也(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2)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3)不能举一反三。
17.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8.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惜缘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2篇
课型:讲读课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
愠(yùn)(2)解义:
学:学习
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时:按时
习:
复习
亦:也是
说:通“悦”,高兴,愉快
知:了解
愠:
生气
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5)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学习第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注音:省(xǐng)
传(chuán)(2)解义: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
谋:出主意
而:转折 信:诚实
传:传授的知识(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
复习了?”
(5)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学习第三章(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注音:逾(yú)
矩(jǔ)(2)解义:
有:通“又”
而:表示顺承
立:独立
惑:迷惑
天命:自然规律
逾:超过
矩:规矩(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5)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①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③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学习第四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温/而知,可以/为师矣。”(1)解义:
温:复习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2)画出朗读节奏。(3)翻译: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4)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学习第五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注音:罔(wǎng)
殆(dài)
(2)解义:
而:表示转折
罔:迷惑
殆:有害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5)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学习第六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注音:箪(dān)
瓢(piáo)
陋(lòu)
哉(zāi)
(2)解义:
贤:品质高尚
堪:忍受
乐:乐于学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
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前六章
反思:
第二课时(后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前六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
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六章)。
一、能力提升。学习后六章
7、学习第七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注音:好(hào)
(2)解义:之:代词,学问
者:„„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5)课文探究:
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学习第八章(提示: 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注音:肱(gōng)
(2)解义: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疏: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而:顺承
乐:乐趣
不义:不正当手段
于:对于
(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学习第九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义:三:几个
行:走
焉;在其中
其:代词,他
而:顺承
善:优点、长处
从:跟从、学习(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4)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学习第十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解义:川:河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4)课文探究:
①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②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学习第十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解义:三军:军队
匹夫:普通人(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4)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学习第十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注音:笃(dǔ)
(2)解义:博:广泛
而:表并列
笃: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5)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小结
三、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后六章
反思:
第三课时
目标: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默写课文。
3、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能力提升。
1、通假字(提示:30秒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C,B-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B,C-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不亦君.子.乎
(2)可以..为师矣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古:可以、凭借
今:泛
指品
德高尚的今:可能、许可(3)饭疏.
食
饮(4)饭疏食饮水 古:粗古:冷水 今:
疏
通、疏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
夺(6)也吾日三.省吾身 古:普通古:多次 今:无
学
识、无
智
谋的今:数词,三
人
人
水
劣
散
志
人
人
3、词类活用(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 D-A, C-B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一词多义(提示:1分钟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D,B-C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为.人谋而不
忠
乎
替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4)其:.仁在其中矣
他的 .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博学而笃志
并列 .
5、特殊句式:(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当堂训练:(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1、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乎吾身。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准确翻译句子。(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学习指要》 《论语》的成语:
不亦乐乎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一日三省
三十而立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3篇
首先用图片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接着用课堂小测验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以此试题的序号为序, 逐一引导学生去探究这部分内容。其间插入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最后通过感悟与反思, 来达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小结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过程:
师:通过屏幕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
1、三角形为什么有这么广泛的应用?你想知道吗?
2、你想当一名设计师吗?
学生:对于问题1会感觉疑惑、好奇, 但一定会一起回答说, 我想当一名设计师。
师:展示课题并用课堂测试来展示教学目标:
7.1.1三角形的边
课堂测验: (检查预习情况) (略)
师:考一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 (通过屏幕观看图形) , 是三角形的是 () 。
2、如图:
(1) 三角形ABC记作___________。
(2) 在△ABC中, ∠B的邻边是____, 对边是____。
(3) 图中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
师:向学生展示:二.三角形按边分类
探究1:观察下面几个三角形, 你能找出它们的区别吗? (图形用屏幕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 并进行一定的启发。
生:观察、思考、回答。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如下:
把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底和腰不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用列表展示出来更好)
师:向学生展示: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究2:假设有一只小虫沿如图所示的△ABC的边爬行。试探究下列各种情况下哪种路线最短? (图形见屏幕或黑板)
生:思考、讨论:
1、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B到C; (2) 从B到A再到C。发现:AB+AC>BC;;
2、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A点: (1) 直接从B到A; (2) 从B到C再到A。发现:BC+AC>BA
3、小虫想从A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A到C; (2) 从A到B再到C。发现:BC+AB>AC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得出如下结论:
三角形的三边有如下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展示横穿马路的图片, 并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横穿马路?
生:讨论回答。 (有两种不同的答法 (1) 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出示问题。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 8 () ; (2) 2, 5, 6 () ;
(3) 5, 6, 10 () ; (4) 3, 5, 8 () 。
生:课堂练习。
师:启发学生得出解题技巧:只要选取两条较短的线段, 求出和再与最长的线段比较, 和较大, 则可以;否则不能组成三角形。
师:向学生展示: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 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 如果围成的等腰三角形有一边长为4cm, 那么各边的长又是多少厘米?
生:分组讨论, 并动手做。抽学生到黑板上做。
师:巡视, 适当地启发。并在最后给出较规范的解题过程。
解: (1) 设底边的长是xcm, 则有:x+2x+2x=18;解之得x=3。6
∴三边的长分别是3。6cm, 7。2cm, 7。2cm。
2) , 当底长为4cm时, 则腰长为:∴三边的长分别是:4cm, 7cm, 7cm。
当腰长为4cm时, 则底长为:18-24=10, ∵4+4<10, ∴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师:出示题目。感悟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生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修订之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大纲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合作、评价的方式进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一、生字教学方面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汉字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将字典以及汉语词典常备身边,当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马上拿起字典查阅这一文字的读法、写法和含义等。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检字方式认识生字、积累生字。针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要全面掌握,如果发现学生生字记忆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拼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多的积累生字。
(二)规范数学汉字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写硬笔楷书,可以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硬笔书法字帖,让学生对这些书法家的字进行选择并临摹。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先“描红”,然后再进行“仿影”。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其喜爱书法家的事迹以及书法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辨识某一字体的书写者。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汉字书法的练习,帮助学生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二、阅读部分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整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文章中的生字解决。此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齐读,使阅读更加流畅。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文章大意。这些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几点问题,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出问题
教师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课上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学习《化石吟》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问题“造物主的存在”主要指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们相继抢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三)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文体实际特点,结合学生在语文上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体思想,并从这一文章中总结人生道理。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阅读内容进行延展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语文阅读内容,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延伸到道德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文章写作技巧、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思路、总体思想等等内容。还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延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做人,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等观念。
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将课本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知识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进行延伸,为学生介绍远古时期的一些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科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积极地将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并进行自我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对阅读技巧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充分带到朗诵当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每读一篇文章均要记下阅读笔记,并且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对这些阅读笔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征文活动,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一情境自主作文。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
六、结束语
总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修订后,要本着新课改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无论是文字方面的教学还是阅读方面的教学,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功连.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3]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5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曾子( ) 三省( )
传不习乎( ) 不逾矩( )( ) 罔( ) 殆( )
箪( ) 曲肱( ) 笃志( ) 不亦乐乎( )
为人谋( ) 可以为师矣( ) 好之者( )
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 说: 朋: 愠:
日: 三: 省: 为:
谋: 忠: 信: 传:
吾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 逾: 矩:
故: 温故而知新: 以: 为:
学而不思则罔 罔: 殆:
贤: 哉: 堪:
知之者: 知之者: 好: 乐:
饭: 疏食: 水: 曲肱:
乐: 不义: 于:
焉: 善者: 从: 不善者:
川: 逝: 斯: 舍:
夺: 匹夫:
博: 笃: 切: 仁: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课堂小结】
政哥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6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解读各则语录,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深刻道理。
3、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找出并解释下面中出现的通假字。
不亦说乎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君子乎( )
可以为师矣( ) 饭疏食( ) 饮水( )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 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温故而知新(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饭疏食饮水( )
4.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知: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而: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
其:人不堪其忧(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解读各则语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修身做人: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1.请用原文填空。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文中孔子的话:
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 __ ___,______________ __ 。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______ ___ ___ 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根据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想想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3.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
【课堂小结】
政哥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你知道: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说-悦女-汝知-智)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课文学习指导: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四、分章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和“知新”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要有好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归纳成语、格言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问题研究《论语》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今天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
六、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反思自己:◆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论语》十则 评估测试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吾日三省吾身()
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吾日三省吾身()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三、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折关系的有________,③表并列关系的有________。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任重而道远E.学而不思则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
四、填空。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 第8篇
本单元通过“谈论日常作息时间”这一话题, 让学生学会用at加具体的时间点来表达时间, 描述自己和他人一天的作息。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新授课, 听说为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新授课, 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时间的顺时表达法, 对于本单元的主要话题Daily Routines的短语也能够说出几个, 如go to school, eat breakfast, do homework。因此能够比较顺利的由旧的知识切入, 习得新的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词汇和短语:What time, go to school , get up, take a shower , usually, o’clock.
2. 学 习 基 本 句 型: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I usually …at…
What time does he/ she…? He usually …at…
学会用at加时间点做时间状语表达时间, 谈论自己日常生活及作息习惯。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时间;培养良好的作息和守时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日常作息的相关短语;如何用 at加时间点做时间状语来描述日常活动。
(二) 教学难点:如何用 at 加时间点做时间状语来描述日常活动 ; 根据范例自己编对话。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Leading-in导入
An English Riddle:
It has a round ( 圆 ) face. It has a long arm and two short arms. It has no feet, but it can walk.
答案:a clock (给出钟表的图片) —7:00—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do at 7:00?—guess“What time do I usually do at 7:00?”
设计意图: (1) 由谜语引入, 增加趣味性, 提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2) 由答案—o' clock引出时间, 进而引出话题“你早晨7:00一般干什么?”再来猜测“王老师早上7:00一般会干什么?”为后面呈现并教授短语做好了准备。
Step 2: Presentation呈现短语
1. get up
2. get dressed
3. run
4. brush my teeth
5. eat breakfast
6. go to work
设计意图: (1) 通过猜测和谈论老师早晨的活动来呈现短语,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 为后面新句型的学习做好准备。
Step 3: Presentation呈现句型
I usually get up at 6:00 in the morning.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设计意图 :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学会运用目标句型。
Step 4: Listening exercises听力训练
1. 听前 : 谈论生活习惯的不同 ( 关于take a shower)
T: I usually take a shower in the evening. What about you? ( 问几个学生 )
So, We usually take a shower in the evening inChina. 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y usually take ashower in the morning. Look at the picture. This is Rick.Let’s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about Rick’s morning. 引出听力的人物Rick。
设计意图 : (1) 引起学生听的兴趣, 了解听力内容的背景, 为听的任务做好铺垫。 (2) 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对语言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
2. 听中:将书上听力1a的任务改为原文挖空
·Interviewer: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Rick?
·Rick: Um, I usually get up at____ ______ .
·Interviewer: And what time do you_____ |_____ _____and take a shower?
·Rick: I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and take a shower at sixforty.
·Interviewer: Hmm. What time do you eat breakfast?
·Rick: ____ ______.
·Interviewer: And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__________?
·Rick: I usually_______ _______ at seven twenty.
·Interviewer: And my last question. What time doyou go to school?
·Rick: 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______ ______ .
·Interviewer: Thank you.
设计意图 : 学生需要填的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短语, 写出来更能起到复现并巩固词汇的作用。
3. 听后:影子练习
设计意图 : 学生跟读模仿地道的英语发音, 长期训练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
Step 5: Group work:Make a survey四人小组合作
Fine out “who is the fi rst”?
Let students interview three of the classmates, and then give a report like this:
In my group, is the fi rst to get up. She/He gets up at ... .
And is the first to go to school. She/He goes to school at … .
设计意图 : 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训练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6: Role-play
Task A.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听前:谈论我的朋友Scott从不迟到, 晚上起床的奇怪习惯。
设计意图 : 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同时学生能够对答案有一个预测, 提高听的质量。
2. 听中:设计了4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1) What time does he get up?
(2) What time does he usually eat breakfast?
(3) What time does he do exercise?
(4) What time does he go to work?
设计意图 : (1) 这是本节课第二个听力任务, 所以从形式采取问答形式加大了难度。 (2) 对role play这个范例对话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完成后面的任务做好准备。
Task B影子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照旧模仿发音, 培养语感。
Task C根据2d的内容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 :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深入和细节的了解。
练习:填完表格, 找同学根据表格复述Scott的一日活动。 (给出框架如下:)
This is Scott. He works at…, he gets up at…
设计意图 : 是学生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为后面的任务打好基础。
Task D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according tothe information.
One is …, the other is an interviewer.
找出2到3组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的升华, 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Step 7:Test当堂检测 (1-2分钟)
设计意图 :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Good./ Very good. / Well done! / Good job. / Great. / Wonderful. / I like your conversation very much. Thank you. …
(二) 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