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精选7篇)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依据第6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毛细支气管炎共100例, 男51例, 女49例;年龄1个月~2岁, 平均6个月;发热60例, 喘憋100例, 咳嗽90例, 烦躁60例, 口唇发绀、鼻扇、三凹症72例, 双肺均闻及喘鸣音及中小水泡音, 并心力衰竭21例;入院时X线胸片透亮度增加、小片状阴影82例。上述病例不存在发育落后, 营养不良, 先天性心脏病, 过敏体质及哮喘家族史, 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应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PH4) , 剂量为400~500 mg/ (kg.d) , 连用2~3 d。聚肌胞3 mg溶于生理盐水20 ml中, 超声雾化吸入, 并拍背吸痰, 隔日1次, 疗程7~10 d。

1.3 疗效判断[2]

以治疗后7 d症状、体征及胸片结果来判断。体温正常, 咳嗽、喘憋及啰音消失, 胸片肺透亮度恢复正常, 小片状阴影消失为痊愈。体温下降, 喘憋消失, 咳嗽减轻及啰音减少但未完全吸收, 胸片肺透亮度恢复正常, 小片状阴影未消失为好转。仍有阵发性咳嗽及喘憋, 肺部啰音胸片无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 结果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所致, 多发于2岁以内, 尤其6个月以下小儿。若不及时控制病情, 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危及生命[3]。主要与小婴儿免疫功能低下, 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 炎性反应的自限性差有关。RSV感染时患儿感染时患儿出现明显的免疫变化, 可引起淋巴细胞破坏, T淋巴细胞指数相对降低, IgM、IgG降低, B细胞相对增高, 溶菌酶减少, 活性降低。小婴儿喘憋程度较重原因可能与其血清中RSV-IgG抗体产生不足有关。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的终末产物几乎均为IgG, 还含有少量IgM、IgA, 故静脉推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一方面可迅速提高血中IgG水平, 减轻喘憋, 同时具有中和病原体, 激活补体, 提高及调节机体免疫力[4], 还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起到消炎的功效[5]。故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时, 静脉推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是有效的治疗措施。RSV感染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干扰素产生减少。外源性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 可调控宿主免疫应答。而聚肌胞是一种高效干扰素诱导剂, 且有广谱抗病毒作用[6]。应用聚肌胞超声雾化吸入, 以气雾形式经气道直接到达肺部病变部位, 作用直接, 起效迅速, 且避免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用药剂量小, 减少毒副作用[7]。临床实践证明聚肌胞雾化吸入治疗不仅有助于气道湿化和炎性分泌物清除, 而且有助于梗阻解除和通气改善。本文使用静脉推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聚肌胞雾化吸入,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且在退热、止咳、平喘、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明显缩短, 表明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推注, 聚肌胞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人血丙种球蛋白,聚肌胞,雾化吸入,毛细支气管炎,疗效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165.

[2]李生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喘憋性毛细支气管肺炎60例.福建中医药, 1999, 30 (4) :34.

[3]黎晓兰, 卢中朝, 肖红.甲基强的松龙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3) :218-219.

[4]袁兆红, 冯兴为, 范国贞.静脉推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复方丹参佐治小儿喘憋性肺炎43例疗效观察.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0, 23 (2) :55.

[5]郑成中.静脉推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耐药菌感染.小儿急救医学, 1999, 6 (3) :112.

[6]沈刚.实用儿科药物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418.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3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1]。将本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黄疸出现时间、黄疸程度及入院时间、血红蛋白的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1)蓝光治疗,入院确诊,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新生儿黄疸箱双面光疗,光疗10~12 h,间歇12~14 h,一般治疗3~4 d,经皮测疸仪动态观察;(2) 10%人血白蛋白1 g/(kg·d),加入葡萄糖液稀释后滴入,治疗3~4 d;(3)应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3~5 mg/(kg·d),分3次口服或尼可刹米100 mg/(kg·d);(4)适量补液,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增加喂补,促进排便。思密达口服,减少肝肠循环,口服茵栀黄退黄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5%人血丙种球蛋白0.5~1.0g/(kg·d)滴注,微量泵控制滴速,治疗1~3 d。所有病例入院后常规生化检验,72 h后复查总胆红素,1周后复查血常规。

1.3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无1例需要换血,对照组有4例需要换血治疗。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说明治疗组溶血控制良好,而对照组溶血尚未完全控制。

3 结论

新生儿ABO溶血症是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结合,引起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溶血严重者可造成胎儿水肿、心力衰竭、肝脾肿大,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发生,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或造成死亡,因此控制溶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大剂量IgG抗体进入机体后,可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细胞,阻断溶血的过程。本文结果显示,1周后两组血红蛋白的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高,说明治疗组溶血反应较对照组轻,两组黄疸下降水平及消退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ABO溶血疗效显著,治疗期间无明显休克、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1-532.

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调查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通过HIS系统提取2014年7 ~ 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应用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数据共396例。利用Excel 2007对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 用药科室, 临床诊断, 用量、疗程、用药原因、用药前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等。

2结果

2. 1一般情况经统计, 2014年7 ~ 12月, 我院16个临床科室共有396例患者用药, 其中男236例 ( 59. 60% ) , 女160例 ( 40. 40% ) , 年龄0 ~ 90岁。其中, 以> 50岁的中老年患者为主, 共计278例 ( 占70. 20% ) 。见表1。

2. 2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情况

2. 2. 1临床科室分布: 396例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共分布于16个科室, 总用量居于前3位的科室为肿瘤科、肾内科、脑内科。用药总量排名前10位的科室分布情况见表2。

2. 2. 2患者用药情况: 396例患者中, 人血白蛋白均以静脉滴注给药, 患者人均用药量为25. 86g, 最高个人用药总量为180g。其中, 个人日剂量为2. 6 ~ 30g, 用药疗程为1 ~ 15d。用药疗程分布见表3; 患者个人用药总量分布见表4。

2. 2. 3疾病类型分布情况: 396例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 根据“临床诊断”对疾病类型进行归类汇总, 总用药量居于前3位的疾病类型为肿瘤手术或化疗、颅脑疾病、骨科疾病。总用药量排名前10位的疾病类型见表5。

2. 2. 4用药原因情况: 根据患者病历中的病程记录及临床诊断, 对人血白蛋白的用药原因进行统计。见表6。

2. 2. 5患者用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分布情况: 用药前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 (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以35 ~ 55g/L为准) 分布情况见表7。

3讨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 人血白蛋白在我院的临床使用范围广, 使用年龄跨度大, 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 以> 50岁的中老年患者为主, 共278例 ( 70. 20% ) , 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5]。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 身体机能衰退, 所患基础疾病较多, 普遍存在合并用药的现象, 多药联用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何伟珍等[6~9]均有≥50岁中老年患者发生寒战、高热、胸闷、气喘、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的报道。因此, 对于中老年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时需考虑其安全性, 评估其合并用药情况, 更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由表2、表5可知, 我院临床上人血白蛋白使用较为广泛, 涉及多类疾病和科室, 以肿瘤科、肾内科、脑内科为主, 三者占总用量的45. 60% ; 多数用于肿瘤手术或化疗、颅脑疾病、骨科疾病。比较突出的是, 我院肿瘤科的白蛋白使用人数和用量都较大, 这可能与肿瘤手术或化疗患者较多相关。

表3、表4显示, 有82. 07% 的患者用药天数集中在1 ~ 2d, 有50. 75% 的患者用药量集中在20g内, 个人用药量> 50g的有75人。

由表6、表7可见, 我院临床医师使用人血白蛋白的理由涉及多方面, 用药原因排名前三分别为肝病或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 脑水肿和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增高, 骨折。表7示, 有99例患者 ( 25. 00% ) 用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 35g/L, 可见我院应用人血白蛋白存在不合理之处。再者有39例患者用药前未检测血清白蛋白浓度, 这些患者是否需要使用人血白蛋白, 值得商榷, 因为人血白蛋白停药的指征一般为水肿消失或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10]。到目前为止, 对于人血白蛋白低于什么程度才可以使用, 需要使用多长时间, 使用多大剂量, 我国还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或者指南, 仅依靠医师根据临床疗效和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决定[5、11]。参照美国大学医院联合会 ( UHC) 在2000年5月修订的关于《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 ( 以下简称“指南”) [12], 如果按照UHC指南 ( 适用证为休克、烧伤、体外循环、急性肝衰竭、腹水、肾透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我院人血白蛋白的使用符合标准的仅为10. 60% , 对症治疗、营养支持、贫血的用药理由是不合理的。另外, 有报道[13]临床用光疗加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 笔者查看病历, 发现我院亦有该用法, 针对此用法, 指南中也指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白蛋白不能与光疗同时使用”, 这一点也值得关注。

从以上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我院的人血白蛋白应用较广泛, 用于各个科室, 涉及多种疾病, 发挥着多种治疗作用。 但部分医师对人血白蛋白的适用症把握不清, 导致出现不合理使用现象。为此,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规范白蛋白的合理使用: ( 1) 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和学习, 规范人血白蛋白的使用; ( 2) 完善临床药师制度, 配备足量合格的药师在临床督导; ( 3) 临床医师应参考说明书、文献和《指南》,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谨慎使用白蛋白; ( 4)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明确用药指征, 并制定人血白蛋白的适应证。另针对病情未记录用药原因的情况, 应予规范, 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可在抢救结束后补写用药原因。同时, 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人血白蛋白的用药指南,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另外, 还应重视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 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信息。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取医院2014年712月使用人血白蛋白的住院患者病历, 统计分析患者年龄、科室及用药疗程、用药原因、用药前血清白蛋白浓度等。结果 396例患者中, 白蛋白的使用涉及多种疾病及科室, 使用年龄跨度大, 以肿瘤科、肾内科、脑内科为主, 三者占总用量的45.60%, 多数用于肿瘤手术或化疗类疾病、颅脑疾病、骨科疾病。以≥51岁中老年患者居多, 占总例数的70.20%。有9.85%的患者未做血清白蛋白浓度的检测。结论 医院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使用较广泛, 但部分医师对人血白蛋白的适应证把握不准, 导致其不合理使用, 需予干预。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二例 第4篇

男性患者, 39 岁, 因“发现结肠息肉4 年余, 反复便血半年”于2014 年11 月3 日就诊, 2010 年肠镜报告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入院诊断: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伴出血, 入院查体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贫血貌, 全身皮肤色泽苍白, 血红蛋白35 g/L, 白蛋白26.1 g/L, 无外伤手术史, 无输血史。患者乏力, 于入院当天给予输注异体悬浮少白细胞的红细胞300 ml, 输注过程中右髂部皮肤出现瘙痒和风团, 输血速度减慢, 于地塞米松5 mg注射后症状缓解, 后间断每天给予异体悬浮少白细胞的红细胞300 ml及白蛋白10 g (规格:10 g, 50 ml/ 瓶, 批号:20140510 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输注。于入院第9 天上午给予第4 次人血白蛋白10 g输注到20 ml时, 患者主诉胸闷、心慌、腹痛, 查体:全身无皮疹, 两肺未及干湿啰音, 心率110 次/min, 律齐, 腹软, 无压痛, 肠鸣音亢进, 立即停止白蛋白输注, 更换输液器, 给予0.9% 氯化钠注射液静滴, 鼻导管氧气3 L/min吸入, 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 盐酸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 葡萄糖酸钙2 g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5 min后患者症状无改善, 仍有胸闷, 感喉头发紧, 腹痛稍减轻, 心电监护示:心率100 次/min, 血压120/59 mm Hg, SPO280%, 呼吸25 次/min, 立即给予面罩吸氧10 L/min, 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 30 min后患者感觉胸闷减轻, 心电监护示:心率120 次/min, 血压106/63 mm Hg, SPO298%, 呼吸19 次/min。

2 病例二

男性患者, 58 岁, 因“左中上腹痛五天”予2014 年12月07 日收住入院, 诊断“腹痛待查, 消化道肿瘤?高血压病2 级, 2 型糖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入室后给予抗感染、抑酸、解痉、补液治疗, 完善相关检查。查体:腹稍隆, 软, 左中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肌卫, 移动性浊音阳性, 双下肢浮肿。查血常规:WBC9.96×109/L, Hb112 g/L, PLT83×109/L, CRB131 mg/L;查肝、脂组合:总胆红素41.9 μmol/L, 直接胆红素27.2 μmol/L, 白蛋白17.7 g/L。于12月9和10日分别给予人血白蛋白10 g (规格:10 g, 50 ml/ 瓶, 批号:20140510 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 静滴补充白蛋白, 点滴顺利。12 月11 日第3 次给予人血白蛋白10 g静滴, 静滴3 min后患者出现皮肤瘙痒, 全身不适, 颈部及双上肢可见红色皮疹, 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 0.9% 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 5 min后患者红色皮疹消退, 主诉不适感消失。

3 讨论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5篇

在本研究中,笔者利用叶酸活性酯与清蛋白纳米粒表面的活性氨基进行偶联反应,制备叶酸偶联清蛋白纳米粒,利用叶酸受体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特点,使其具有主动靶向作用,以期提高清蛋白纳米粒的肿瘤细胞摄取量,为进一步探讨其被肿瘤细胞摄取的机制及其体内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Startorious 17-1型电子天平(德国)、UV-22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人血清清蛋白(生化试剂,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ephadex G250(Pharmacia)、碳化二亚胺(EDC)(Sigma)、叶酸(Sigma)、胰蛋白酶(Acros);其他为分析纯。

1.3 叶酸偶联人血清清蛋白(folate-HSA)的制备与表征

1.3.1 叶酸偶联人血清清蛋白的制备

按照参考文献[5]进行,大致步骤为:将30 mg叶酸溶于1000μl磷酸盐缓冲液(pH 9.0)中,待到叶酸完全溶解后按EDC与叶酸摩尔比6∶1的比例加入EDC,充分混匀活化15 min,再加入50 mg/ml HSA的PBS溶液5 ml(pH 9.0),搅拌下反应2 h。取以上反应液,过Sephadex G250葡聚糖凝胶柱进行分离,收集先流出的淡黄色有乳光部分,即为制备的叶酸偶联人血清清蛋白。冷冻干燥后保存。

1.3.2 叶酸偶联人血清清蛋白偶联程度的测定

首先绘制标准曲线:精密称取不同质量的叶酸,分别用pH 7.4的PBS定容于10 ml的容量瓶中,得浓度梯度为10、20、30、40、50、60μg/m的叶酸标准溶液;分别检测其在358 nm处的紫外吸光度,用pH 7.4的PBS作空白对照。再参考文献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显色法测定人血清清蛋白的表面活性氨基的含量。最后在制备的叶酸偶联人血清清蛋白溶液中加入适量胰蛋白酶,37℃作用2 h,水解液在358 nm处做吸光度测定,在相应的标准曲线上可得单位质量HSA上偶联叶酸的量。按以下公式计算叶酸偶联量与偶联程度:叶酸偶联量(μg/mg)=单位质量HSA上偶联叶酸的量/单位HSA质量;folate-HSA偶联程度(μg/mg)=单位质量HSA上偶联叶酸的量/单位质量HSA表面活性氨基的含量。

2 结果

2.1 folate-HSA过Sephadex G250葡聚糖凝胶柱的紫外洗脱曲线

图1所示为folate-HSA过Sephadex G250葡聚糖凝胶柱的紫外洗脱曲线,在洗脱曲线中,第一个峰对应于纯化了的folate-HSA,第二个峰对应于未反应的叶酸,由以上洗脱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folate-HSA与未反应的叶酸及其他杂质完全分离。

2.2 folate-HSA偶联程度的测定

将含不同浓度的叶酸在358 nm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A对叶酸浓度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直线方程为A=0.019 357X+0.006 7,r=0.999 9,叶酸浓度X在10~60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分批制备的folate-HSA样品表面的叶酸偶联量测定值分别为38、46、53、47、45μg/mg HSA,其平均叶酸偶联量为45.8μg/mg HSA。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显色法测定HSA的表面活性氨基的含量为168μg/mg HSA,则偶联于HSA表面的叶酸密度为27.26%。

3 讨论

寻找有效的药物靶向投递系统是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6]。受体和其配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亲和力强和生物效应明显等特点。受体介导的药物投递系统利用某些组织特有的受体或肿瘤细胞过量表达的受体,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所携带的药物靶向性地转运到特定的组织和细胞,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药物转运效率,增加了药物在病灶局部的浓度,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毒副作用,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是目前研究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7]。有多项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如卵巢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和肾细胞癌等)膜表面上的叶酸受体活性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随着对细胞膜表面叶酸受体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叶酸介导药物靶向肿瘤细胞的研究也日益为研究者所关注[2]。

在本研究中,首先利用EDC将叶酸活化,再把活化的叶酸与人血清清蛋白偶联。叶酸与人血清清蛋白偶联后,由于叶酸分子量(441.42 D)远小于人血清清蛋白(67 000 D),可以用Sephadex G250将其与叶酸一清蛋白分离[8]。图1所示为folate-HSA过Sephadex G250葡聚糖凝胶柱的紫外洗脱曲线,在洗脱曲线中,第一个峰对应于纯化了的folate-HSA,第二个峰对应于未反应的叶酸,由以上洗脱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folate-HSA与未反应的叶酸及其他杂质完全分离。本研究选择清蛋白纳米粒作为载体包封或吸附药物,是由于清蛋白纳米粒载体具有高度靶向、药物控制释放、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率等优点,还能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9,10],而且血清清蛋白是一种安全无毒的载体,也没有任何免疫原性。此外,清蛋白还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在体内被蛋白酶降解,当药物与清蛋白结合后,可阻止药物从注射部位的释放,使药物缓慢释放[11,12]。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6篇

关键词:人血纤维蛋白原,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因时间长, 创面大, 患者自身凝血机制失调等原因, 术后失血量较多。2011年2月至今, 我科应用人冻干纤维蛋白原, 成功救治10例患者, 对照10例以往相似病例, 未予人血纤维蛋白原干预患者, 回顾资料, 结合文献,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干预组10例, 男2例, 女8例;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47岁。对照组10例, 男6例, 女4例, 年龄7~60岁, 平均年龄37岁。纳入标准: (1) 术前血生化无异常; (2) 心脏超声均为心源性疾病; (3) 肺功能耐受手术; (4) 患者术前常规行凝血时间检查未见异常; (5) 均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 术中均肝素化。

1.2 方法

干预组术中常规予人血纤维蛋白原4g干预, 对照组予红悬、血浆及冷沉淀干预。

1.3 观察项目

包括术前、术毕血色素 (HGB) 、出凝血时间 (BT) 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术后输血量、术后前三天引流量及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ⅹ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干预组术前HB、BT、FIB、APTT与对照组术前比较, 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术后干预组FIB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与手术前比较,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相关情况比较

所有干预组患者在经过鱼精蛋白拮抗后即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4g, 术后引流颜色明显减少、变淡, 无一例二次进胸止血, 观察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及前3天术后引流量,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门诊随访半年, 所有患者未见异常改变。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 aP<0.05;组间比较bP<0.05。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亦称为第一因子、纤维素原。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人体血纤维蛋白原在体内的半衰期是4—5天, 主要在肝细胞中产生。二种肽都是从血纤维蛋白原分子的N末端游离出来的。在凝血的最后阶段,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使血液凝固。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在以往体外循环下心外科中, 对于手术后出血多的患者, 大多习惯于应用输入大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冷沉淀;通过对照组10例患者的治疗, 其不足之处在于:1) 血库血液目前比较紧张, 可能无法及时得到干预。2) 对于输血患者较恐惧。3) 不同血型不可以交叉使用。4) 冷沉淀治疗的主要风险是传播病毒疾病和变态反应[1]。5) 起效慢、费用高。6) 交叉配血过程时间较长, 可能延误救治最佳时机。近年来, 我国的输血安全性较前大大提高, 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 难以排除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由某些不可预测或不能防止的输血传染病和不良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输用的多为多人份冷沉淀混合品或提纯物, 这就加大了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可能, 国外多采用病毒灭活的方法以减少感染。

通过对干预组10例患者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 均取得满意结果, 个人认为:1) 由于人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底物, 参与了各种止血途径, 可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止血, 尤其在体外循环中, 需要肝素化, 人体凝血系统受到破坏。2) 有资料说明, 术前应用人血纤维蛋白原, 可以减少术后失血量32%。[2]。3) 如果出血明显且血栓弹力图表现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2.0g/l, 应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2010欧洲急救指南认为, 人血纤维蛋白原推荐的起始剂量为3~4g。3) 纯度高, 且经过病毒灭活, 可以杜绝疾病的传播。

在麻醉手术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 术中应用人血纤维蛋白原, 与未使用者相比, 在术后纤维蛋白含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前3天引流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人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急救止血药物, 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冬青, 汪德清.冷沉淀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刊, 2010, 45 (1) :30-31.

人血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7篇

患儿男, 12岁, 体重55kg。因全身皮疹7d, 发热4d, 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患儿发疹7d前因“双眼发红”, 在当地镇卫生院静滴“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等, 并口服“重感灵”等药物, 当晚患儿双下肢出现少量紫色斑点, 无明显自觉症状, 未予特殊处理, 继续上述治疗2d, 皮疹逐渐增多, 颜面、躯干及双上肢出现大量水疱, 局部融合成大疱, 第3日下午出现双唇、口腔及眼黏膜破溃糜烂, 伴疼痛、发热、乏力、呼吸困难, 遂到“湖南龙山县红十字医院”予以“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氢化可的松200mg/d”等静脉滴注治疗4d, 治疗过程中患儿伴有发热 (T39℃左右) 、咳嗽, 无寒颤抽搐, 加用“人血免疫球蛋白5g”静滴2d, 体温较前下降, 但皮肤黏膜损害继续加重, 遂转至我院, 患儿神志尚清, 但精神及体力极差, 不能进食, 排柏油样便, 无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T37.2℃、BP 130/80mmHg, 系统检查双肺呼吸音粗, 少许痰鸣音, 余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患儿躯干及双上肢密集大小不等的水疱, 疱液清, 尼氏征阳性, 双下肢及手足部密集暗红斑、瘀斑, 兼有散在的水疱, 颜面大片表皮松解, 炎性剥脱面上浆性渗液, 双眼、双唇、口腔及外阴等皮肤黏膜破溃糜烂, 有大量脓血样分泌物, 双眼结膜充血 (+++) , 睑球、结膜粘连, 结膜假膜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正常, 大便潜血 (+++) , 肝功能ALT67U/L, 肌酶谱CK240U/L、CK-MB242U/L, ESR46mm/h, CRP42.82mg/L, 其余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异常。诊断: (1)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2) 药物过敏性结膜炎; (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 。

入院后给予人血免疫球蛋白0.4g/ (kg.d) 静脉滴注, 连用4d, 甲泼尼龙300mg/d, 夫西地酸钠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 同时给予止血、保护胃肠黏膜、护肝、平衡水电解质及对症支持治疗, 并加强皮肤黏膜的护理。治疗3d后, 无新发皮损, 大便潜血 (+) , CK-MB降至195U/L, 其余均无明显变化。治疗5d后, 原有水疱已干涸, 皮损颜色转淡, 溃疡面分泌物减少, 部分结黑色血痂, 大便潜血 (+) , ALT64U/L, CK-MB降至29U/L, ESR43mm/h, CRP9.29mg/L, 甲泼尼龙减量至80mg/d。治疗11d时, 皮损稳定好转, 片状脱屑, 剥脱面新生皮肤红润, 黏膜糜烂面部分愈合, ALT42U/L, ESR21mm/h, 余已正常, 甲泼尼龙减量至60mg/d, 并停用抗生素。同年7月9日改口服泼尼松50mg/d出院, 共住院20d。出院后泼尼松逐渐减量, 随访1月皮损无反复。

2 讨论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EMM) 系重症大疱型药疹 (SBDE) 中常见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SBDE呈增多趋势。除药物因素外, 感染特别是病毒性感染亦可成为SBDE的病因, 许多患者在发生SBDE前有急性感染, 且均有抗感染用药史[1], 本例患儿因“双眼发红”, 使用多种抗菌药后发病。目前这种感染与药物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及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十分清楚, 亦缺少检测可疑致病药物与药物反应因果关系的可靠方法。临床上主要根据发疹前用药史, 用药后至发疹的潜伏期以及皮疹发生发展的特点等, 对药疹中致病药物的判断, 然而药物的滥用增加了判定难度。本例患儿发疹前后滥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致病药物筛查困难, 同时大大限制了治疗中抗感染药物的选择。

EMM具有广泛而严重的皮肤及黏膜损害, 同时还可伴有消化道出血、心肌炎、心包炎、脑水肿及肝肾损害等严重的内脏损害, 甚者危及生命。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疗法 (HDIVID) 已被用于治疗许多免疫介导的皮肤病, 近年来对使用HDIVID治疗重症药疹获得满意疗效的报道逐年增多, 但对于HDIVID的应用研究多为个例或小样本报道[2]。本例患儿发病1周, 仍未能接受系统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以至全身皮肤及黏膜广泛糜烂并累计到消化道, 但无明显肝肾损害。入院立即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HDIVID治疗3d后病情开始缓解。HDIVID治疗可以使皮疹消退加速, 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 减量也可适当加快, 从而缩短病程[3]。HDIVID治疗EMM确切机制未明, 小样本显示其可以通过阻止Fas/FasL途径抑制表皮细胞凋亡, 从而干扰疾病进程, 降低凋亡进度[4], 同时有研究显示其可以与免疫调节[5]。

摘要:报告1例滥用抗生素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伴消化道出血, 经大剂量甲泼尼龙300mg/d联合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疗法 (HDIVID) 治疗后缩短了病程, 并治疗痊愈。

关键词:重症药疹,免疫球蛋白,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侠生.重症大疱型药疹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4) :254-255.

[2]刘矗, 谭开明, 李维权.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6) :343.

[3]姜海燕, 陈连军.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2) :121-122.

[4]Bachot N, Roujeau JC.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in thetreat-ment of severe drug eruptions[J].Curr Opin Allergy ClinImmunol, 2003, 3 (4) :269-274.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