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深情幽幽散文(精选5篇)
倾听深情幽幽散文 第1篇
幽幽桂香散文
中秋节的早晨,一个熟人把一团香气送到我面前,浓郁的香味袭人,原来是一枝桂子。淡黄的碎花,藏在叶子底下,贴紧枝条而发,散发出幽幽香气,再一次体会到那句话:艳花不香,香花不艳。一上午,我被这香味包围着,走到哪里拿到哪里,不时地嗅一下,直到中午,才把它安放在一个小水瓶子里。
也许儿时见多了田野里自在生长的花草,来到城市后,我对盆装的花草并没多大兴致,不买,不养,也很少看。感觉不到曾经的熟悉与亲切,总觉得过于雕琢,少了自然灵动的美,就连树花,一样停留在曾经的记忆里。那时的春天,被随处可见的桃梨杏娇蛮地霸占,眼里瞅不见任何花了,就算再不济,也有槐花,一片白连着一片白,在空中晃啊晃,可看也可吃。到了夏秋,孩子的眼睛,只盯着树上的果子,什么时候熟,门儿清,我们是不会注意花草的,不挡吃喝,看来何用?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留意花草,并且开始留意外表并不娇艳,却静静吐露着芬芳的桂花呢?想来也和年龄有关,那些个日子心烦意乱,寝食难安,看什么都不如意,每天苦闷中写个说说,透着消极与凄凉。突然有一天,一名网友发个说说:
暑未褪尽秋未凉,朱槿半落月如霜。
惆怅今夜世味薄,不觉南苑桂子香。
朱瑾我知道,不是精致的`小花,是大花,大的看起来有点蠢,颜色不是水红,不是粉红,也不是丽红,而是一种白不白,粉不粉,红不红的集合。也不是繁花满树,是零星的花朵点缀在青翠的绿叶中,若不是开在这夏秋之季,料想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那桂花又是什么样呢?想必被逐出春花阵营的花,大都自惭形秽,才等到这夏秋季节里开放吧。
一个秋天的夜晚,我走在老城区的一条胡同里,走进了胡同的幽深与宁静,仿佛走在江南的古镇里。忽然,一种浓郁的香气扑来,沁入心扉,我不由得闭上眼睛,深吸一下鼻子,像品尝一瓶千年佳酿,在拧开瓶口的瞬间,努力地嗅着醉人的芳香。在胡同明灭的灯影里,空气中也氤氲着芳香,浓郁而悠长,这香味把我送出很远很远。第二天,我又来到这条胡同里,寻找夜晚让我心动的那棵桂花树。这里的房屋把时间归位,有建了二十来年的小楼,有二、三十年历史的平房,也有四、五十年前低矮的小瓦房,灰瓦上自在地开着许多瓦楞花。胡同的天空,也被这些高低不等的房屋打了隔断,大胡同连着小胡同,四通八达,有的胡同很窄,窄到只允许两个人并排通过,使我不由得想起在北京穿过的灯市口胡同’。这里也是画家来过的地方,有的人家院墙是白色,有的是淡蓝色,颜色重复的不多,但相同的是,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树木,柿树、石榴树、冬青树我循着香味,来到一户人家的院墙外,墙内一棵桂花树高举桂枝,把胡同的秋天点亮,青翠繁茂的叶子下,那细小的花瓣,粒粒雅黄,藏不住的温柔,却裹紧淑女般的内敛与含蓄,这应该就是中年的色调吧!我停在院墙边,手搭起凉棚,举着阳光,抬起头盯着眼前的桂花,这一刻,我的心终于接近最深邃的安静
这两年陪母亲往返于县城与市里的医院,每次在她治疗的时间里,我会溜达到大街上,从花花草草里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今年夏天,我每次去桥头,都去河边看那一排木槿花,它们陪我过到了寒露。前夜的一场大风,给花草树木带来了一场劫难,那些木槿花现在可好?我从医院出来,匆匆过去看望它们,唯见枝头留下一簇簇青豆子一样的果实,那是木槿花的种子。我有些惆怅,低着头顺着河边南去,走着走着,忽地抬起头,我闻到了熟悉的香味,是浓郁的桂花香啊!我四下寻找,并没有寻到桂花树的身影,我仔细查看附近的院子,依然没找到。我遗憾地走过去又走回来,走回来又走过去,始终被这香味牵引着。不经意地回下头,在绿化带最里边,挨着河边护栏处,有两株姊妹桂花树,树冠大致相同,树干也就碗口粗,那青翠叶子下的一簇簇小花,正吐着香气呢。我一阵惊喜,站了半天,思想斗争了半天,还是忍不住走过去,折下两枝。
嗅着这两枝桂花,回到透析室里,一屋子都生香了,年轻的男医生尤为喜欢。“送你一枝吧!”我说道。他拿起一枝,看了又看,闻了又闻,舍不得放下。剩下的一枝桂花,随我坐车回县里,路上堵车,堵得人心急火燎的,可车上不时传来惊叹声:“真香啊!”
倾听深情幽幽散文 第2篇
我喜欢一个人背着行囊坐火车去漂泊,也喜欢一个人面对大海看千帆竞发鸥飞云翔,还喜欢在雨天独自撑起一把小伞漫步江堤,细细品读波澜壮阔的豪情与岸芷汀兰的芳馨。
又一个母亲节前夕,一个落雨的星期天,我又来到玉湖,寻梦、追思。
雨中的玉湖,青山含黛,云牵梦萦,简直是首飘逸雅致的小诗。滴滴雨点轻吻湖面,撩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清幽而静谧。偶有浮光掠影刺目一亮,那是小鱼儿跃出水面的银光在闪,倏地,“咚”的一声又钻进水里去了。
哟!这些小巧珍珑的小精灵,让人目不遐接,心生爱怜。它们何以会如此机灵呢。
其实,这会儿的鱼不算多的了。
有个师范同学家住玉湖上游石龙乡下河丫尾的,邀请我们几个好友前去游山玩水,又只能坐小小的.机帆船去。沿途峰回路转,漩涡不断。听不见两岸猿啼,也找不到来时的路。艄公热情地与我们说话。当轻舟越过几十重山,同学的草堂即呈现眼前:四面绿野,门前栽竹种桃,一条两丈宽的河叉缓缓绕屋流过
秋光潋滟,我们惊叹于秋水共长天一色,高卷裤腿,下到河里又是捉鱼又是摸虾,惊喜不已。河水刚好没膝,晚霞辉映,金光粼粼。我们又叫又跳。鱼儿也跟着跳起来了!同学叫大家鼓掌鱼会更多。果然,数不清的鱼此起彼落,仿佛无数个燕子在眼前翻飞,看得眼花缭乱。雨点般的鱼儿欢蹦乱跳,我们欢呼雀跃,手忙脚乱地将跳上沙滩的鱼儿捉回水里去。
回忆甜美,至今没法淡忘。
烟雨蒙蒙,心潮起伏,几回低首更沉吟。
真不敢想象,这烟波浩渺、能满足茂名地区饮用的玉湖,原来是岭头,偌大的石狗岭至今还矗立于湖边。听我妈妈说,挖去的部分完全靠肩挑民担,当时没有工具挖掘搬运,挖成泥牛状,“嘭”的一声,牛倒人也倒下不少。当时有12万民工进场施工,那场面,那声势,是何等浩大!你追我赶,忘情于挑担里,人山人海,歌声飞扬。略懂文化的人在工地上负责编歌,为挑担的人鼓劲加油呐喊助威。
小时候,我常常听妈妈说起她担水库的事和她哼唱的歌谣:“石骨河水弯又弯,坚心苦战把它拦。拦起河坝阔过海,引水回乡笑开颜”。
何以有水库呢?
50年代初,国家决定开发茂名油页岩资源,需首先解决用水15立方米每秒的水源问题。燃料工业部提出在鉴江上游修建水库以调节水量。并于1954年委托广东省水利厅提供建库资料。省水利厅于1955年提出《茂名工业区鉴江引水工程计划任务书》和《大拜水库查勘报告》,建议由茂名石鼓分变村开渠引鉴江水于金塘附近汇入公馆河,并于鉴江上游支流曹江修建大拜水库。
良德水库工程设计,于1957年7月开始,1959年9月竣工。
次年7月,石骨水库竣工。
9月,龙头坳连通渠挖开,从此两库连通
一坝横空,洒落了几多前辈的辛勤汗滴;茫茫山海,凝聚着多少老一辈的心血乃至生命!他们抛家别子,忍饥挨饿,贫病交加,仍然长年累月地扑在那片热土挥汗如雨不少人去了没再回来。我妈妈与他们一样水肿严重缺营养,在工地大病了一场,幸得炊事相救才幸免于难。大姐仅仅两个月大,还在襁褓之中,妈妈就踏上担水库征途,成百里路途,赤脚徒步,竹杖芒鞋,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妈妈的救命恩人故去后,我们还继续登门拜访其后代人。天变地变情不变,我们在怀念一种精神,秉承一种不能丢掉的德行,让感动延续。
我爱水库,当中有我妈妈的踪迹和汗滴。
我爱玉湖,玉湖在我心中乃一泓碧浪可乐,碧绿,清澈,可饮,可乐。地理位置佳,是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南国桃园也。
党近年来实行惠老政策,发给老年人津贴,让含辛茹苦的的前辈们辛苦有所回报。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慰藉,在物质上得到一点援助。年少辛劳老有所养,党的英明,可歌可泣!
可叹,我吗妈及那批人吃尽苦头却没有来得及享受一天清福,就早早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斯世无以弥补,似恨海沉船。倘若我妈妈尚在人间,也只有76岁,正是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的金秋,可她一走二十载。
玉湖幽幽,离情幽幽,不知道吾母别后可好?
玉湖,生命湖,母亲湖,多看一眼您,我的内心就多一份感动与颤栗!
玉湖幽幽,江风悠悠,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仿佛又驾雨踏歌而来:
“担起锄头唱山歌,坚心苦战石骨河。为着旱灾筑水库”。
妈妈,是不是您在唱歌呢?
倾听深情幽幽散文 第3篇
《许仕林的独白》是张晓风散文集《步下红毯之后》中集中表达母子亲情的一篇长篇散文。许仕林是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的儿子,在以往白蛇传的传说中,绝大多数叙述者都只说到“合钵”这一情节,京剧中《祭塔》一段也不经常上演, 但作者尤其喜欢这一段,她喜欢这种法钵罩不住的人间羁绊,《许仕林的独白》就是张晓风揣测许仕林叩拜囚在塔中的母亲心情的尝试之作。它讲述的是后世流传得较少的两个情节,即《合钵》和《祭塔》,具体如下:“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 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在雷峰塔之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张晓风对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白蛇传》, 既从“给精神造型” 入手, 写出了白素贞母子情深的感人肺腑, 又在现代意识的影响下, 写出了世间的聚散无常。
一、感人至深的内容: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成名作《地毯的另一端》的巨大反响到《步下红毯之后》的情真意切,张晓风才彻底完成她角色从女儿转变为母亲的身份,同时也真实完整地感受到了人世间母爱的含义和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作品中,她借许仕林之口讴歌了全世界的母亲,无论母子身份、地位多么的悬殊,都无法割舍这份以血液为纽带的深情。“都说你是蛇,我不知道,而我总坚持我记得十月的相依,我是小渚,在你初暖的春水里被环护,我抵死也要告诉他们,我记得你乳汁的微温。他们总说我只是梦见,他们总说我只是猜想,可是,娘,我知道我是知道的,我知道你的血是温的,泪是烫的,我知道你的名字是‘母亲’。”就算母亲是受尽流言秽语的“异类”,就算没能记住母亲的容颜,就算没有听过母亲温柔的呢喃,作为儿子的许仕林依然深信自己的母亲是全世界最最美丽、最最坚韧、最最伟大的女人。
“而终于,娘绕著一湖无情的寒碧,你来到断桥,斩断情缘的断桥。故事从一湖水开始、也向一湖水结束,娘,峨嵋是再也回不去了。在断桥,一场惊天动地的婴啼,我们在彼此的眼泪中相逢,然后,分离。”许仕林每每回忆起母子的被迫分离,都会心痛不已,“那尖塔戮得我的眼疼,娘, 从小,每天。它嵌在我的窗里,我的梦里,我寂寞童年唯一的风景,娘。”可见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都说雷峰塔会在夕照里,千年万世,只专为镇一个女子的情痴,娘,镇得住吗?我是不信的。娘,被收去的是那桩婚姻,收不去的是属于那婚姻中的恩怨牵挂,被镇住的是你的身体,不是你的着意飘散如暮春飞絮的深情。 而即使身体。娘,他们也只能镇住少部分的你。而大部分的你却在我身上活著。是你的傲气塑成我的骨,是你的柔情流成我的血。当我呼吸,娘,我能感到属于你的肺纳,当我走路,我能寻到你在这世上的行踪。娘,法海他始终没有料到,你仍在西湖,在千山万水间自在的观风望月,并且读著圣贤书。 想天下事,同万千世人摩肩接踵——借一个你的骨血揉成的男孩,借你的儿子。”作为善良贤惠近乎完美的白素贞的儿子,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了解母亲的一往情深与一切柔情。就是因为看透了人世间的种种情与事,许仕林才会说出所有母亲期望听到的话语,大声地告诉世人,他是她生命的延续,依然做着她想做的事,见她想见的人。也只有体会到、 懂得了母亲荡气回肠、无怨无悔的爱,他才能有如此深刻的领悟。
“当我读人间的圣贤书,娘,当我提笔为文论人间事, 我只想到,我是你的儿,满腔是温柔激荡的爱人世的痴情。 而此刻,当我纳头而拜,我是我父之子,来将十八年的负疚无奈并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许仕林祭塔叩首是全文感情的高潮,这一拜将作为儿子对母亲所有的思念和感恩全都赋予了其中,也深深地震撼了读者。“当我驰马而去,当我在天涯地角,当我歌,当我哭,娘,我忽然明白,你无所不在地临视我,熟知我,我的每一举措于你仍是当年的胎动,扯你,牵你,令你惊喜错愕,令你隔著大地的抚摸我。并且说: ‘他正在动,他正在动,他要干什么呀?’让塔骤然而动,娘, 且受孩儿这一拜!”全文在叩首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感动与感慨。
全文都是许仕林的内心独白。状元及第之后一身红衣, 一如曾经“全身通红的赤子”,来看望母亲,见景伤情,因为爱得太深刻,将所见之物、所见之人都与母亲联系在一起, 觉得都是母亲感知自己的方式,而后回忆母亲凄婉动人的爱情的同时,表达了对母亲深深地依恋与感恩之情。最后痛诉人世间凡夫俗子,斥责他们不懂真正的人间情和凡俗一切同许仙一样毫无主见、薄情寡义之人,感慨母亲一生的坎坷, 以三叩首来升华心中对母亲深刻而炽热的情感,人世间最感人的亲情莫过于此。作者用娴熟的情感表达技巧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将这份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超越传统的结构: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诗性美
张晓风对于传统散文写作能大胆超越, 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能合理掌握, 这些技巧使张晓风的散文具有亦秀亦豪的审美效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丰富的历史储备和精深的古典文学理解的基础之上,与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相结合,使得张晓风得以创造出自己的写作特色,将诗的想象逻辑和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从而使她的散文具有诗的语言和节奏。因此她能让文字显出灵动活泼、节奏感强、复沓跳跃,作文时能够挥洒自如,意象多样,达到文字意境美的同时不失音乐美。“她极力注重语言的加工提炼,善于将文言与现代人的口语和欧化语熔为一炉,精心铸造,巧妙地加以剪裁衔接,另创新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茫茫天地,你只死心踏地眷著伞下的那一刹那的温情。 湖色千顷,水波是冷的,光阴百代,时间是冷的,然而一把伞,一把紫竹为柄的八十四骨的油纸伞下,有人跟人的聚首, 伞下有人世的芳馨,千年修持是一张没有记忆的空白,而伞下的片刻却足以传诵千年。娘,从峨嵋到西湖,万里的风雨雷雹何尝在你意中,你所以恋眷于那把伞,只是爱与那把伞下的人同行,而你心悦那人,只是因为你爱人世,爱这个温柔绵缠的人世。 而人间聚散无常,娘,伞是聚,伞也是散, 八十四支骨架,每一支都可能骨肉撕离。娘啊!也许一开头你就是都知道的,知道又怎样,上天下地,你都敢去较量, 你不知道什么叫生死、你强扯一根天上的仙草而硬把人间的死亡扭成生命,金山寺一斗,胜利的究竟是谁呢?法海做了一场灵验的法事,而你,娘,你传下了一则喧腾人口的故事。 人世的荒原里谁需要法事?我们要的是可以流传百世的故事,可以乳养生民的故事,可以辉耀童年的梦寐和老年的记忆的故事。”这段作品节选中如红袍、伞、湖、雨、水等意象在转换中得到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表达。伞寄托了白素贞最让人动容的痴心绝恋,象征着最初的相遇,也预兆着最后的别离;而最初只是为了制造偶遇的连绵细雨最后也象征着白素贞潸潸的泪水,裹挟着她不甘心的那份真情。通过作者的笔触,在这世间翻腾着,甚至于压迫呼吸,让人喘不过气。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可奈何的叹惋!
张晓风的散文语言不仅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而且亦秀亦豪,展现出独有的情调和色彩。文学评论界赞其“柔婉中带刚劲”。她的字句奇俏精炼,有时会突破常规、打破固化的句法拘束,形成了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达到深化文章整体风格和表达至情至性情感的效果。她用自己的才情和胆识勇敢地创造出属于她独有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性不被各种语言结构所拘泥住,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帮很多女性说出了她们的心声。例如:“世间男子总以为女子一片痴情, 是在他们身上;其实女子所爱的哪里是他们,女子所爱的岂不也是春天的湖山,山间的情岚,岚中的万紫千红,女子所爱的是一切好气象,好情怀,是她自己一寸心头万顷清澈的爱意,是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尽的满腔柔情。象一朵菊花的 “抱香技头死”,一个女子紧紧怀抱的是她自己亮烈美丽的情操,而一只法海的钵能罩得住什么?”
三、民俗文化的意蕴:扭转爱别离的尚圆心理
在漫长的文学历史进程中,白蛇的形象经由各个阶段的文人之手,由早期令人胆寒的妖魅一遍遍地转变为一位近趋完美人性的女性。这样的转型,意义深刻地折射出了明朝以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经济的发展,以及从而带动的个人意识的萌芽和妇女地位的提高的渴望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道教等植根于平民百姓当中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再者,白蛇传的传说故事又因与民间端午节习俗相贴合,符合了中华儿女尚圆的民俗心理,从而更加的家喻户晓。
在漫长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在神权、君权、夫权等等权威的压制下, 女性总是被牢牢地束缚住了。但愈是无法实现的愿望,亦往往通过其他形式宣泄出来;与女性自身生活、命运息息相关,最现实的难题就是婚姻与爱情的不自由。 因此, 白娘子的形象发展到后期,已逐渐成为广大追求甜蜜爱情、渴求幸福婚姻的女性的代言人, 这是一种具有深厚民众基础的潜在心理;但故事的结局中,她的神通广大仍被压制,这反映了美好理想不可实现的残酷现实。
“为什么人类只许自己修仙修道,却不许万物修得人身跟自己平起平坐呢?娘,我一页一页地翻圣贤书,一个一个地去阅人的脸,所谓圣贤书无非要我们做人,但为什么真的人都不想做人呢?娘啊!阅遍了人和书,我只想长哭,娘啊, 世间原来并没有人跟你一样痴心地想做人啊!岁岁年年,大雁在头顶的青天上反复指示‘人’字是怎么写的,但是,娘, 没有一个人在看,更没有一个人看懂了啊!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文人笔下西湖是可以有无限题咏的。冷泉一径冷著,飞来峰似乎想飞到哪里去,西湖的游人万千,来了又去了,谁是坐对大好风物想到人间种种就感激欲泣的人呢,娘,除了你,又有谁呢?”许仕林为母亲打抱不平,白娘子虽然是蛇精变的,但她善良贤惠,坚贞勇敢,从不害人, 甚至比大部分女性更懂得体贴夫婿,她用自己的法术医治更多的人。只因她追求幸福生活,并机智顽强地反抗种种迫害, 就落得如此下场。这是为什么?法海之棒打鸳鸯,招人忌恨确属必然。到底是世间不懂得人情,还是人世容不下这样感人至深的情感?在儿子的眼中,母亲始终是真善美的化身, 是世间最最痴情专一最最懂得珍惜的女子,是儿子始终觉得值得骄傲的存在。
“塔在前,往事在后、我将前去祭拜,但,娘,此刻我徘徊伫立,十八年,我重溯断了的脐带,一路向你泅去,春阳暖暖,有一种令人没顶的怯惧,一种令人没顶的幸福。塔牢牢地楔死在地里,象以往一样牢,我不敢相信它驮著你有十八年之久,我不能相信,它会永永远镇住你。”作者借许仕林之口说出真理:礼教所谓理性的权威并不能压制一切; 母子亲情、人伦天性是割舍不断的。因为人是情理皆具的动物,一味地以理抑情,势必会遭到更加强烈的感情的冲击。 “状元祭塔”这一情节中,天子打着“孝道”的旗号允许许仕林去祭母,他承认了这个状元“蛇子”,却一味地将“蛇母” 白素贞定义为妖怪。人性的力量是不可压制的, 没有任何教条权威可以抑制至情至性的力量,《白蛇传》的演变证明了这一观点。
张晓风一直觉得写作是“文以载己”,她说“我觉得文不能载什么,文只能‘载己’,就是能把你自己写出来。至于你自己是不是跟道结合,如果你心里有道的话,那你会写出道来。”就是因为张晓风的作品都是她自己用心所作, 是爱凝结而成的艺术,她将世间的种种情通过涓涓的情感细流娓娓道来,她的每一篇生活散文都是“爱的讴歌,情的礼赞”,都是情至深处方为的文。余光中曾赞赏她的散文: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从总体上看, 张晓风的散文也可以用“爱”这个字来概括。因为, 作者表达的亲情、爱情都无一例外来源于作家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而“人们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 自由的肯定性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这篇《许仕林的独白》 便是作者通过许仕林之口表达张晓风对于亲情、爱情的深刻理解。
摘要:张晓风是当代一名以散文创作闻名的台湾女作家。她擅长以诗笔为文,其散文都蕴含着浓郁的诗性美。《许仕林的独白》是其中一篇描写母子深情的长篇散文,文章从内容到结构到其蕴含的人文情怀与民俗风情都体现着作者独有的散文写作特点,把古典情怀与现代审美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倾听深情幽幽散文 第4篇
在中国,北方与南方,一直是中华民族屋檐下差异发展的代表,温度的冷与热、性格的刚与柔、风格的粗犷与细腻、气候的干燥与潮湿,再往外引申,还有饮食之粉状的面与粒状的米,绘画之浓墨重彩与清新婉约,战争之浩然正气的“征”与性质不明的“战”(即“南征北战”)。
到了语言与戏曲,不同音韵与地域的结合,般皆称为“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集文学、舞蹈、音乐、歌唱、吟诵、服饰、化妆、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和演变。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南与北的空间划分,但不可否认存在南北发展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我们从艺术风格上感知得来的,就如中原戏曲最辉煌的宋金元时期,与江南戏曲最辉煌的明清时期,并没有时间上的交集,但艺术风格的确不同,特别是在曲调和唱腔上、在表演艺术上,这种地域差异细品起来,真真实实地存在。
凭借精妙的戏曲文物——这一历史与艺术的见证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比较形式的展览,从中感受中国南北戏曲在巅峰时代留下的印迹。辅以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呈现出南北方完全不同而又多姿多彩的文化样态,带给人们对戏曲、对南北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这确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南腔北调”的策展,主线即围绕中国戏曲的时空纬度,主要展现南北戏曲在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同时,暗线为中国戏曲史在宋金元明清的依次发展,以孕育戏曲的早期舞乐为序曲,以清代以来的戏曲大融合为尾声。以舞台上的演员戏曲演出为主,以皮影、傀儡等民间小戏为辅,涵盖中国戏曲在社会生活中的多个层面。通过这种多角度的组合,立体而有亮点地呈现戏曲文物蕴含的丰富信息,给公众摆开一桌传统戏曲艺术的绝味盛宴。
中原正音
中原地区是我国戏剧艺术的摇篮。周代创造出的中国礼乐文化是中国戏剧重要的艺术源头。先秦之宴乐歌舞,汉之角抵百戏,气势雄浑、包罗万象,孕育着中国戏曲的萌芽。盛世唐朝,辽宋金元,异域民族能歌善舞,为中原地区带来了音乐、舞蹈的新鲜血液,它们与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叙事说唱艺术碰撞,催生了中国戏曲在动荡中成长、成熟。北宋东京汴梁勾栏瓦舍之间,演绎风花雪月、忠义春秋;市井繁华,戏班争相斗胜;金代晋南豪富之家,厅堂坐享观戏;元代北杂剧大繁荣,民众狂欢,庙宇喧腾,在袅袅的酬神香雾中,戏班作场人潮涌动,人们感激神灵护佑,祈求吉祥安顺。
鎏金涂银俳优俑铜镇
西汉元光六年(前129)
高5.5厘米,宽5.11厘米,高7.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俳优,是比较原始的有俳谐性之道综合技艺表演者,包括乐舞、说唱、杂技、滑稽等多种技艺,是我国早期曲艺艺术的表演者。西汉时期的俳优几乎全为男性,通常选身体有畸形者担当,或者是侏儒肥胖者,抑或是面目丑陋或者表情乖张者。汉代人常常席地而坐,镇的功能是用来镇压垫席四角,为日常用品。杂剧“副净色”与“装孤色”绘彩陶塑头像
金(1115-1234)
高11.5厘米宽9.5厘米厚6.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1.头巾诨裹,窄额翘鼻,面部经粉墨化妆,鼻梁、兖州及脸颊皆涂白粉,眼部由上到下各斜抹道浓眉,还画了个乌鸦嘴,装束与化妆颇为滑稽。是对杂剧“副净”这一形象的生动描绘。(安瑞军)
2.戴乌角巾,舒眉隆鼻,下颌方正,墨绘须髯。双目微合,若有所思。装孤,依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所述,为“当场装官者”之意。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壁画
元泰定元年(1324年)
高4.11米,宽3.11米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永乐宫水神庙明应王殿南壁
壁画绘演员与司乐共11人。为我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元代正杂居的现场演出场景,使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戏曲演奏的人数、伴奏乐队、乐器的搭配、化妆形式、戏服形式、髯口艺术等情况。(安瑞军)
南国雅集
长江之水用她的浪漫与灵动滋养了我国南方戏曲。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重心由北趋南,钟灵毓秀、文兴富庶之江南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豢养家乐、家班成为时代风气。明清之间,厅堂管弦响彻园林廊下,江南文人参与到戏曲创作中,促进了我国戏曲艺术走向巅峰。《牡丹亭》咏世间至情,《桃花扇》叹家国兴亡,吴侬软语之处便是戏曲留痕。
“天宝遗事”缂丝屏
清(1644-1911)
纵93厘米,横20厘米
以唐明皇、杨贵妃故事为中心的“天宝遗事”成为文学作品重要题材,在元明清戏曲作家中多有表现。此套“天宝遗事”缂丝屏一堂四条,展现四个故事场景。缂丝是苏州地区传统织造工艺中的奢侈品,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声名,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制作成屏风的大幅缂丝作品,在民间也是富裕的士绅阶层才能享受的家居用品。(王美诗)
民国(1912-1949)
封面纵11.8厘米,横5.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该昆曲折子1扣48页,为明代汤显祖剧作《牡丹亭拾叫画》,是昆曲小生戏明折。该折子用小楷写,文雅清秀,曲牌、唱词、介白、工尺谱俱全。(王美诗、孔繁尘)
象牙雕昆曲折子戏“刺虎”摆件
民国(1912-1949)
高28厘米,宽40厘米,纵40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该摆件为象牙雕和木雕组合构建,是昆曲《铁冠图刺虎》中的一个场景。前面主体部分雕刻了李白成起义军中绰号为一只虎的将军李固,酒酣不醒,斜倚圈椅,旁边,宫女费贞娥持剑观望,正欲刺死被她灌醉的李固。人物惟妙惟肖,充满了戏剧张力。红棉雕刻的屏风,中间五块为象牙板,从右至左雕刻了昆曲《刺虎》的唱词。
南北交融
在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碰撞中,我国戏曲艺术总是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唐宋时期,两次自北而南的文化迁徙,促进了南北戏曲交流。源于汉代的影戏傀儡小而易带,在动荡年代逐步传播到南北各地,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韵味。明清以来,南戏四大声腔发展蓬勃,流布全国促进了大量地方戏的产生,“花雅之争”更促进了戏曲深层次的交融。徽班进京祝寿,南北戏曲碰撞催生了京剧国粹。近代诸地方戏百花齐放,更是各声腔戏曲和民间表演艺术大交流、大繁荣的成果。耳边响起青楼台上“良辰美景奈何天”,前路处望见当街敷衍“三国戏”。这直接促进了民间手工艺广泛采取戏曲题材。窗棂木雕、墙上戏画、街边泥人,戏曲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皮影执幡人一对
清末(1840-1911)
通高51.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皮影为在演出中扮演跑龙套以烘托气氛的角色,手持幡,常配合皇帝、皇后出巡,叫“銮驾”。头部、上身、手臂、幡为整体雕刻,头部采取阴刻帽子配阳刻镂空脸表现俊扮,正侧面五分脸,眉眼皆平,刻画出人物的忠诚。
水陆画《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
明(1368-1644)
高120厘米,宽61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幽幽木菊花散文 第5篇
我站在阳台上,眺望着花园里正在忙碌的父亲,这是一个四月的黄昏,父亲正在精心为一颗木菊树修枝。夕阳下的父亲眯缝着双眼,似乎陶醉在花的世界里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父母都喜欢养花,而且乐此不彼
还记得,那年退休后的父亲,心里仍然非常留恋他工作了四十多年的企业,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不住地叹息,毕竟是他钟爱并为之斗近一生的事业啊!在所奋斗的岗位父亲得多少奖章,证书我记都记不清了见父亲不开心的样子,母亲也着急。我提议父亲养些花,母亲也赞同,这样父亲也不寂寞,养花也锻炼身体呀!
恰好楼前有块杂草地,我和父母一起劳动,除尽了杂草,开了一片地,从此,养花种草成了父母的最爱。小花园建的颇有成效,夏天到了,花园里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每每下班回家,看见父母在花园里快乐地劳作,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一日,父亲拿回一颗小花苗,父亲神秘地告诉我说;这是木菊花,花开得漂亮着呢!我看看小小的花苗,很不以为然,心想:小花苗啥时能长大呀!父亲却意味深长地说;有苗不愁长,有骨头不愁肉,父亲满怀信心!木菊原产地是在非洲,在我国的云南,贵州也有分布,木菊花是较耐寒的宿根花卉,性喜凉爽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我帮父亲查培植木菊花的要领。
父亲先把花苗养在水里,待花发出根须再栽到花盆里,父母精心培护,一个多月过去了,木菊虽发了根,但还是那几片叶子,有些蔫蔫的。父亲对母亲说;挪到外边去吧,!让它接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母亲不同意;花苗太小,经不住风雨!但木菊苗还是被倔强父亲栽到花圃里,半个月过去了,木菊还是那几片叶子蔫蔫的,母亲埋怨父亲,花挪的.太早,父母总是为养花的细节发生分歧,母亲护苗父亲说;木菊花生命力强着呢!父亲常常让着母亲。
一天傍晚,我刚刚下班回来,父亲神秘对我说,木菊发新叶了呢!是吗?我把这一消息告诉母亲,母亲也顾不上腿痛非要和一起下楼去看木菊。木菊不仅长出了新叶,还长出了好几片叶呢,生机勃勃。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经过春夏的雨露,小木菊再也不是小小的花苗,它以茁壮成长为一颗小树了且经历了冬日雪雨!还记得,母亲常常到;木菊能挺住吗!那一年,冬天特别地寒冷,小木菊勇敢地挺过来了!
第二年的春天,小木菊发出了新叶,而却枝繁叶茂,到了初夏,木菊长出了花蕾,这让父母欢喜不已。木菊花开了,淡淡紫色,发出淡淡的幽香,引来了蜂,引来了蝶。人们禁不住足观看,夸赞木菊花的美,木菊花的香,却不知道发生这里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