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文第1篇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饮食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主要是其将美食与文化相结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作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们有必要对该片进行总结,从而加快中国纪录片品牌的构建。
纪录片品牌的价值构成
品牌是在消费者对其内涵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知名度和美誉度来体现价值的。消费者在使用该商品时不仅仅获得了“效用”,更多的是对该品牌价值的一种认可。因此,品牌建设应当从品牌的内涵价值入手。纪录片的品牌与其他商品的品牌一样,都需要从价值上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正是因为制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它的价值定位,成功地传达了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题、以故事为线索,进行立体化的价值表达。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的主题与中国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围绕主人公的生活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示美食的制作过程。整个纪录片不仅仅是单一的讲授美食的制作方法,而是通过故事、文化、内涵和历史的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的价值表达方式,再运用真实的场景和平实的语言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以主题为基础,强调纪录片的文化内涵。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舌尖上的中国》正是以此为突破,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尽可能减少了浮华的场景和绚丽的画面,使用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来制作美食。当孙媳妇一手搀着90岁的奶奶,一手领着3岁的儿子来到饭桌前坐定,拿起热腾腾的黄馒头,这个四世同堂一起吃饭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家的味道和对团聚的向往。
再次,以情感为契机,从灵魂深处打动观众。从以往的纪录片中不难发现,故事的情感线往往贯穿始终,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以平凡人家的故事为感情线,根据每个故事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建立自己的感情线。当我们看到年迈的老人制作面条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起家乡的老母亲;当我们看到一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准备晚饭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起过年时阖家欢聚时的场景;当我们看到山西的抻面师傅抻出长长的面条时,我们也会为其娴熟的技艺拍案叫绝。这一个个温情的场景,无不从灵魂深处打动着观众。
纪录片品牌的创作模式
打造中国纪录片品牌的途径有两个:模仿借鉴和自主探索。一方面,认真分析国外经典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和制作流程,学习和借鉴知名媒体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将国内外的经验汇集在一起,走出一条兼具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创作道路。
第一,精准的市场定位。定位是通过对产品形象的设计,确保其在预期客户心目中占据的真正有价值的地位。《舌尖上的中国》定位于普通老百姓,通过前期的探索与研究,采用了朴实无华的描述,深刻理解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求,突破了信息沟通的障碍。与此同时,创作团队放弃了传统“讲理”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路线,讲普通人的故事,力求简单、浅显,易于大众接受。
第二,灵活的创新思维。任何品牌在创建和维持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定律对于纪录片品牌也同样适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热播并没有让创作团队停滞不前,第二季开播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该片更加贴近人物,更加贴近于文化的传承。片中运用不同的背景音乐来制造不同的效果,雄壮短促的鼓点体现出生活的忙碌;令人紧张的旋律,则衬托出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甚至是危险。
第三,跳跃的视听感受。《舌尖上的中国》一改观众传统的视听经验,运用空间跳跃式的表现方式,打破了饮食空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传统的美食节目通常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在主持人的热情介绍下,用镜头来展示食物的制作过程和品尝过程,再通过主持人的主观评价将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传递给观众。《舌尖上的中国》在一集之中会介绍不同地域的多种美食,使观众能够真正足不出户就“吃遍”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在介绍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平实的独白配以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背景音乐,将“味道”直接传递给观众,形成了传统电视纪录片难以企及的视听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奇妙。
纪录片品牌的合理延伸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2012年5月一经播出就迅速引爆全社会的美食欲望和亲情回忆。首播就以0.59的收视率独占鳌头,单日最高收视率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0.75。精致的画面将感人的故事与美食文化完美链接,使“舌尖”迅速成为极具潜力的纪录片品牌。
成功打造“舌尖”品牌后,品牌的延伸为《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名利双收。节目播出后,网络媒体爱奇艺率先与央视签约,购买《舌尖上的中国》正版网络播出版权。在2013年的广告招标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单片获得9000万元的广告收入。《舌尖上的中国》DVD上市一周之内就销售了1.6万套,创造了纪录片DVD销售的记录。冠以“舌尖”二字的相关出版物更是无法计数。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纪录片衍生品领域收获颇丰,更是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舌尖效应”。在2012年该记录片播出的5天之内,有将近800万人通过电子商务网站搜索相关食材。淘宝网开辟了“边看边吃”的官方体验平台,片中出现的相关美食销量猛增,就连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股价也随之飙升。不少旅游机构纷纷推出“舌尖上的旅行”等主题线路,而与“舌尖”主题相关的实体餐馆的生意更是异常火爆。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文第2篇
今年是建党90周年,5月24日中心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观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录片》,观看以后让我受益匪浅,心朝澎湃,忘不了革命前辈在硝烟中前赴后继,忘不了无数英雄为祖国解放事业而奋不顾身,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悲怆,让人难忘,今天的成就,今天的伟业,让人自豪。
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90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和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领导人的智慧和力量。历史不曾远离,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历史的痕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坚定忠诚于党的信念,将步伐迈得更加威武铿锵!
王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文第3篇
对于那种不进电影院,也不止一集的纪录片尤其是人文性质的纪录片,我的态度很明确,一定要好看。这种好看,并不完全建立在其内容的营养程度上,而在画面、解说词和外围的一些“视听语言”的精彩程度上。很简单,要详细了解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而不是看电视。虽然很多纪录片颇有深度,但是限制于电视的表达,还是太过于浮光掠影和蜻蜓点水了。那些BBC、NG、PBS和Discovery做的专门史,挺有意思,但是太过于粗浅。无论是著名的《艺术创世纪》、《欧洲电影史》还是什么《二战史》这样的东西,看看只是一个猎奇。因为更多的内容还在书籍里。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我这样喜欢看书多过喜欢看电视的人来说,纪录片的内容太简单,于是我只盯着画面看,成了不折不扣的“外貌派”。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对纪录片做什么梳理,而是想说说那部才放完的,我也追着看完的《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吃”,我一直是有着极大兴趣的。因为除了自己是个吃货之外,我对于做菜,兴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讲述普通人劳动和吃东西的内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诚然,《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中国的纪录片和中国的电影一样,很少把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命当作内容主体来表达,而《舌尖上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普通、最简单、或许也是最贫困的劳动人民用做了纪录片的主角,这诚然是一种进步,但的确也是一种悲哀。进步在于,有人能看到社会的普通人;而悲哀在于,这种“目之所及”,来得太晚。因为我们在无数次看过种种弱势群体被如何、被如何如何的报道之后之后才看到这么一部纪录片,这来的的确太晚了一点。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说,食品安全成巨大的问题,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弱势人群动不动就被城管打砸抢,有这么一部纪录片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行径和指鹿为马的宣传手段。只是,如此上纲上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央视这种国企,抑或是那些片子中出现的劳动人民,未必有好处,但同时也未必有坏处。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7集,并没有明显的主线,只是拉拉杂杂地介绍了一些中国独有的食物很多东西太具有地域性或者是民族性的特色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接受的美食,这要打一个问号。但是,这的确体现出了导演的野心。因为他想用一点食物就勾勒出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一点中国历史、还有社会现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他并没有做到这点。这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食物介绍得一知半解,文化介绍得一窍不通。解说词不到位,对食物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不透,整个纪录片看上去支离破碎。佳句总是有的,但是并不能塑造成篇,更没有一个总体概览。看到最后,我就开始希望这个纪录片快点结束,以便于每晚夜生活的黄金时间可以不要坐在电视机前。总导演好像是一个吃货,blog写的有点意思,
但是吃货只是嘴馋,而美食家只是吃的精。要把吃的东西搞到文化的高度上,只有梁实秋、林语堂这种人才能玩得转。那个现在很红很红的蔡澜,对吃的确很讲究,或许是个美食家,但绝对算不上什么文化人。
没有文化,偏要“搞”文化,这或许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变异。具体在这个纪录片上,就是“徒有其表”。唯美并没有错,《海洋》、《帝企鹅》、《天玄地黄》、《加拉帕戈斯》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唯美的,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有。MV式的镜头和剪辑,也没有错,因为那种拍摄方法,也有极多的拥趸。可是,这样的东西被用在这部纪录片里,简直就成为了滥觞。到处都是特写镜头,到处都是浅景深,到处都是刻意和执拗,让中国人捧着食材、回家吃饭就是乡愁?拍小商小贩少数名族做豆腐、做小吃就是民俗?展示劳动人民的劳作就是“去阶级和去意识形态”?那么请问,最后一集里,多少人能吃得起大闸蟹、海参和鲍鱼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片子显然犯了急功近利抱大腿的错。
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而BBC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像是《艺术创世纪》,就是剑桥的艺术史教授做制片人和主持人,《数学史》就找来了数学家。PBS的摄影史,就找来了摄影史作家。而中国拍纪录片的这群人,有技术,没文化,搞到最后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刘阿斗。这部要搞文化的纪录片,找来的顾问则是写过吃东西专栏的媒体工作者,沈宏非。这个片子,这种水准,用沈宏非自己的话来说,只能是“他妈的凑合看罢”。
《舌尖上的中国》味觉审美引追捧 看中外纪录片差距
一部讲述中国美食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近日在央视热播,取得了盛况空前的收视和关注,这部非黄金档播出的作品自5月14日开播至今,已经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不仅吸引了80后年轻群体的集体观看,还在网络引发了群体话题。
随着纪录片每晚播出,一些美食点评网站和购物网站更出炉了围绕《舌尖上的中国》撰写的攻略。除了国内的大热,《舌尖上的中国》也参展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先是以一款山水画般的腊肉海报展现了中式美学,又得到了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的点名观看,据悉,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的片子。
用味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社会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美食类纪录片,本剧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邀请了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为顾问,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
这部作品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没有大而空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并配合他们的生活,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文化与现状、自然与生态、社会与价值观融合到对食物的描写中,并以内在的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用七集故事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一方面用味觉审美观展现了东方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人生况味,形成了这部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作品以充满浓厚的生活气
息、草根气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作为吃货,生在中国就对了,这绝对是一部对食物充满敬意的纪录片!”许多追看本剧的年轻网友如此评论。
近几年的食品市场上,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已成常态,而在连续曝光了皮鞋制作老酸奶、地沟油猖獗等新闻事件后,人们对如今的食品安全更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可以说,当老百姓对市场上的食品安全进入了审视和怀疑后,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也处于被颠覆和被遗忘中,而强调中华传统饮食的美味与安全,则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令人震惊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食物背后的泪与感动,食物是多么来之不易”一位网友这样说。《舌尖上的中国》精妙而深刻的带来了传统美食的记忆,更催生了人们愉悦而安定的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谓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如总导演陈晓卿所说“生逢其时”。
接轨国际纪录片展现进步与差距
《舌尖上的中国》同时引发了国外片商和媒体的关注,作为第65届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其在现阶段的销售平台上备受关注,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特意点名观看其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国》恰到好处的文案、高清的拍摄和精致的构图也基本符合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用画面语言与文案声音共同营造故事化的氛围,从而追求戏剧化,设置兴奋点去吸引人和感染人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纪录片曾经历过一段兴盛的黄金期,那么新千年之后的中国纪录片则逐渐淡出,沉重感、真实感和使命感的缺失 是中国纪录片日益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从题材上看,中国纪录片总是选择绕开普通人遭遇的主流话题,如失业、教育、司法腐败、政治不公正、社会保障、犯罪等等。可以说,避开对重要社会现实问题的记录和思考已经是多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基本问题。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纪录片被称为是伪纪录片或者宣传片,平淡、冷静、无戏剧性、无话题性也无民众基础,喜欢使用说教的叙事手法,经常能看到一部十五分钟的纪录片,里面出现二十多个人在接受采访把故事平铺直叙出来,“我们纪录片镜头总是用仰拍得美轮美奂,信息量大而空,像一部建筑学教科书。”文化学者胡野秋说,而他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则已经呈现了一种平视角度和人性语言,从而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从仰拍到平视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
而在技术方面,法国优秀纪录片《海洋》、《迁徙的鸟》采用大量航拍技术和精良的构图制作,实地取景多年去真实纪录大量野生生物的活动和状态,精美又真实的画面让观者欲罢不能,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使用过多旁白去影响观者情绪,这些都值得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借鉴。不过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投入与国外优秀纪录片是有相当的差距,一些电视台宁可花重金和最好的设备保障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制作,也不把纪录片的技术要求摆在首位,要知道,英国BBC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所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在技术上是无所不用其极。中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而失去了发散影响力的机会。
一山一水一孤舟,筷子一夹变腊肉!
以食表情,比以前的纪录片强很多。尤其封面设计的有感觉,水墨腊肉。
一山一水一孤舟,一筷一夹一腊肉。
不过看多了就有点审美疲劳,甚至伤感。
例如“最”字被用得不厌其烦,例如贫穷被描述为纯朴,没条件吃多样化更营养的食物被描述为最懂得本土食材的美,当然这么说也没错,只是不完整。就像介绍月亮的时候只说十五,不说初一,人家还以为月亮一直就是个玉盘,不晓得也有黑脸的时候。其实国人都是了解情况的,知道月亮还有个初一,家乡还有个贫穷,都见不得台面,这些都是给国际友人表表情罢了。本文
然而虽然旁白乍一听很国际化,很讨好国际友人,但听多了也不免有些程式化、空洞。况且这些毛豆腐腌酸菜之类的食材故事,再配上乡土卫生条件,只怕国际友人不会感兴趣,看了反而更会厌恶中国菜。倒便宜了最爱出口转内销产品,长年外出打工思乡情切的国人。
说来这也不是本片的错,食物背后的那么多背景故事也不是导演能改变的,本片毕竟只是食物纪录片,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希望国人看的时候不要真的以为月亮天天都十五,忘了家乡人其实并不是愿意总琢磨一种食材的美味,而是他只能吃这东西,没条件吃更多样化更好的罢了,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几百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没改善到哪去。
其实英文题目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Tasting China尝尝就行了,深层次的以后再聊。
舌尖是羊头,中国才是狗肉
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美食的片子看多了,从台湾的娱乐片到蔡澜的评论片,但是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片子还是第一次见到。
无论是自然的恩赐,转化的灵感,五味的调和,片子展现的都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从制作食物的人,制作食物的工艺,食材的生长环境,食材的采集。处处在展现着中国的文化与哲学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调和,刚柔相济,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勤劳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极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用事实呈现在你面前,你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炎黄子孙,自然会唤起内心的记忆。
而你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自然会通过美食加深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把中国文化推广,取得认同的极好方式。
其实,这个办法西方已经用了多年了。
《辛德勒名单》《钢琴师》是犹太人的自述,把犹太人二战的苦难引起全世界的共鸣,而犹太银行家数百年操纵欧洲乃至世界政治,引发战争和苦难的罪恶则被隐藏了。这是犹太人的宣传。
《奔腾年代》《美国的故事》是美国人的自述,把美国梦,美国新教徒的奋斗,坚韧,努力用事实、用艺术介绍给地球上的每个人。
当中国重新崛起,恢复他历史上应有地位的进程中,中国人终于学会了西方的宣传办法。
也许西方应该看看毛主席的这段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重新崛起的中国象八九点钟的太阳,即将发出灿烂的光芒。
不仅是美食,是心与心的沟通
自从CCTV9改版纪录频道,我跟着看了很多纪录片,大部分纪录片都是BBC或国家地理和探索发现转播来的,不过令我惊喜的是两部中国的纪录片故宫100’和这部舌尖上的中国’。
虽然舌尖’的首播放在了ccav1,然而这确实是一部纪录频道投资拍摄的,其实我认为是为了制造影响力才选择在综合频道首播。
由于不在学校没有电视,所以只能后人一步在CNTV上看,到现在看了两集,不过这两集的分量已经让我感受到了这部纪录片已经超越了美食节目的层次,上升成为了一种人性,一种认知,一种观念,一种民族认同感。。。
食物是人造就的,从采摘都到上桌都浸透着劳动者的汗水。采藕人不容易,捕鱼者艰辛,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为了补贴家用,但背后他们为中华美食贡献着不仅仅是一根藕、一条鱼,还是我们的精神,导演很人性的关注到了这一点。
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而无可替代无可摧毁的文化,而联系着这种文化的纽带正是人。中国人不光创造美食,更重要的的是传播美食。从片子中可以看到从北到南,食物都是在地域与地域之间渐进变化而形成的地方特色,这不是一个小民族能够形成的食物地域奇观,只有漫长的历史和广博的地域才能造就。
毫不隐晦的说,第二集让我哭了两回,不是因为有潸然泪下的情节,而是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失去已久的民族认同感。主食是食物的根基,我们可能会时常忽略它,可只有他能让我们真正赶走饥饿;民族是国家的根基,有时我们会因为政党的博弈而忘记我们的民族属性,可当你重拾民族观念时,你是那么的充实,也许这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感,没有国籍,没有政党,只有热爱祖国的的那一颗赤诚的心,不管祖国是在列强的铁蹄之下,还是在政党的压迫之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文第4篇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 南洋 福建 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军.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911-1927年,是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1928-194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二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取得全国统治权的同时,也逐步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海军.但是,由于蒋介石一方面非常轻视海军,将其置于国防武装之外,另一方面又极不信任非嫡系的闽、粤、东北三派海军,进行分而治之.结果,海军实力没有明显的发展,全国海军也一直未能统一.抗战爆发后,弱不堪战的海军在长江及各海口进行孤注一掷的阻塞抗敌,实力很快丧失殆尽,从而出现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束.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文第5篇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在中意于1971年5月重新建交后,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出公函,希望在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并委托安东尼奥尼担任导演。于是,1972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就这样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纪录下许多当时中国的真实影像。
我们要先知道这部纪录片的大致内容。纪录片《中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术,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第二部分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和南京。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曾写道:“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安东尼奥尼在拍摄这部记录片时的视角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最平实的记录,这是一部全无敌意的,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忠实记录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正如安东尼奥尼所说:“其实这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影片所记录的内容。他们在拍摄时可以经过
1和不可以经过的路线,是他们一行人在房间里和中国官员讨论了整整三天,最终惟一可以选择的“妥协”的拍摄路线。而在镜头的选择上,导演没有聚焦宏大事物,即使有若干明显摆拍的可能,宣传的意味并未清晰直接体现。中国的恢宏雄伟建筑,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国人文革期间的激昂斗志在片中没有浓墨重彩地突显,这是与传统的科教片和宣传片表现手法上相差最大的地方。摄像机聚焦的是个体的人和群体,而不是物。
观众可以看出的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在这个西方人眼中谜一样的国度里,蜿蜒的长城、方正的城楼、太极拳、街头武术、河水流经城市的苏州、交叉花园的窗棂,这些都得到了热情的、赞美般的表现。
然而这样一部忠实记录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中国》,却使得安东尼奥尼在当时的中国遭到了未曾预料的批判。对于安东尼奥尼的批判如暴风骤雨般而来:仅1974年2月和3月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就结集了一本200页的书,名为《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而这些文章都是在批判这样一些内容:
对于中国人民在“文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屑一顾,而是偏重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这可以说是当时国人批判安东尼奥尼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系列批判文章中就提到“安东尼奥尼要拍什么偏远的农村’、荒凉的沙漠’、孩子的出生’、人的死亡’等等的计划”,“在镜头的取舍和处理方面,凡是好的、新的、进步的场面,他一律不拍或少拍,或者当时做样子拍了一些,最后又把它剪掉;而差的、落后的场面,他就抓住不放,大拍特拍。”等等诸如此类。
片中导演大量地运用特写、近景和全景镜头表现个体的姿态、表情与动作。特写镜头下,人物好像被放在放大镜下,一张张脸赤裸裸地暴露、充满你的眼球,人物的内心意识世界给你最直接最大的冲击,空洞茫然、虚无恐惧或者是简单地没有意义。而对人物的全景描写则表现在对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潮,人满为患的公交车内拥挤着探出头来的乘客,整齐列队高喊口号向农场行进的学生等等的形象的对焦。这里,个体的人物不再代表个体,而仅仅是群体中的一些符号,每个个体都只是同一单调的渺小形象,像被世界吞没的感觉。
我们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就必须联系当时的中国历史,并加以个人的深刻的思考。只要如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对单个个人表情的特写,还是对集体行为的刻画,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之感丝毫不能提起,更多的是揪心的悲凉,以及悲哀后的思考。在文革期间政治高压控制下,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强势地钳制,几乎全国上下一个思想取代了近十亿人们的思想,任何不同的思想和思考都被无情打击,甚至从肉体上予以消灭,面对这样的威胁和恐惧,人们表现出来的面无
表情和思维空洞似乎并不难以理解。人们没有了本该丰富的表情,没有了自我发展空间,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权力,中国人在思想上被阉割了。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文第6篇
(SQUAWKING)
NARRATOR:The last hidden world,China.最后一个隐秘的世界,中国。
For centuries,travellers to Chinahave told tales of magical landscape and surprising creatures.几世纪以来,到过中国的游客一直描述着中国迷人的山水风景及令人惊叹的珍禽异兽
Chinese civilisation is the world’s oldest and today,its largest with well over a billion people.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 总数超过10亿
It is home to more than 50 distinct ethnic groups and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al lifestyles,often in close partnership with nature.它是50多种特殊民族赖以为生的家 各形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 通常与周遭的自然息息相关
We know that China faces immens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but there is greatbeauty here,too.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 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
China is home to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s,vast deserts ranging from searing hot to mind-numbing cold.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最宽广的沙漠 其温差可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
Steaming forests harbouring rare creatures.云雾弥漫的森林庇护着稀有动物
Grassy plains beneath vast horizons.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
And rich tropical seas.丰饶的热带丛林
Now for thefirst time ever,we can explore the whole of thisgreat country,meet some of the surprising and exotic creatures that live here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 and wildlife of China to the remarkable landscape in which they live.现在有史以来第一次 能够完整地探索这个美好国度 接触当地一些令人惊奇的稀有生物 进而探讨中国人民及野生动植物与所住的非凡山水之间的互动关系。
This is WILD CHINA.这是野性中国
Our exploration of China begins in the warm,subtropical south.我们探索中国之旅 始于温暖的热带南方
On the Li River,fishermen and birds perch on the bamboo rafts,a partnership that goes back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在漓江上 栖息于竹筏上的渔民和鸬鹚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共存关系 This scenery is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a recurring motif in Chinese paintings. And a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这世界著名的景色 不断出现在中国山水画的主题中 也是主要的观光胜地 The south of China is a vast area,eight times larger than the UK.中国南方面积很广 几乎是英国的8倍大
It’s a landscape of hills but also water.到处是山丘和水域的胜景
(THUNDER RUMBLING)
It ranis here for up to 250 days a year,and standing water is everywhere.一年大约250天都在下雨 到处是积水
In the floodplain in the Yangtze River,black-tailed godwits probe the mud in search of worms.长江流域一带 黑尾鸥在泥浆里寻觅着虫子
But isn’t just wildlife that thrives in this environment.但不止是野生动物在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 The swampy groud provides ideal conditions for a remarkable member of the grass family.Rice.这沼泽地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草科植物最佳的生长环境水稻
The Chinese have been cultivating rice for at least 8,000 years.中国人有8千年栽种水稻的历史
It has transformed the landscape.促使景物全然改变
Later winter in southern Yunnan is a busy time for local farmers as they prepare the age-old paddy fields ready for the coming spring.在南方的云南 晚冬是当地农民最忙的季节 他们忙着在春天来临之前 为古老的稻田整地
The hill slopes of the Yuanyang Country plunge nearly 2,000 metres to the floor of the Red River valley.元阳县的丘陵坡度都很陡 骤降海拔2000米至下面的红河谷底
Each contains literally thousands of stacked terraces carved out by hand using basic digging tools. 每个山坡上都布满了上千了梯田 是人们用简陋的工具用手开拓出来的
Yunnan’s rice terraces are among the oldest human structures in China.Still ploughed,as they always have been,by domesticated water buffaloes whose ancestors originated in these very vallys.云南的稻米梯田是中国最古老的人类遗迹之一 至今仍然沿用家畜水牛耕犁稻田 就像原先在这些山谷里居住的祖先一样
This man-made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amazing engineering feats of pre-industrial China.这人造景色是中国在工业化之一项最令人惊讶的工程
It seems as if every square inch of land has been presses into cultivation.似乎每一寸的土地都被利用来耕种
As evening approaches, an age-old ritual unfolds.傍晚时分 古老的仪式开始了
It is the mating season and male paddy frogs are competing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females.现在是交配季节 公的尖舌浮蛙互相争着母蛙的爱慕
But it doesn’t always pay to draw too much attention to yourself. 但是引来太多的注意力 并不是一件好事
The Chinese pond heron is a pitiless predator.中国池鹭是冷酷的掠食者
Even in the middle of a ploughed paddy field,nature is red in beak and claw.即使是农耕过的稻田里 在鸟的利爪下 自然就是暴力血腥
This may look like a slaughter but as each heron can swallow only one frog at a time,the vast majority will escape to croak another day.这也许看来是杀戮屠杀 但一只池鹭一次只能吞食一只浮蛙 大部分的浮蛙会逃脱 隔天又生龙活虎地呱呱叫
Terraced paddies like those of the Yuanyang Country are found across much of southern China.像云南省境内的那些稻米梯田在中国南方比比皆是
The whole vast landscape is domicated by rice cultivation.稻米耕作占满了整个广阔的景观 In hilly Guizhou Province,the Miao minority have developed a remarkable rice culture.在崎岖不平的贵州省 少数民族苗族发展了卓越的稻米耕种
With every inch of fertile land given over to rice cultivation,the Miao build their wooden houses on the steepest and least productive hillsides.把每一寸肥沃的土地拿来耕作稻米 苗族将他们的房屋盖在最陡的山坡瘠土上
In Chinese rural life,everything has a use.在中国农村的生活中 凡事物尽其用
Dried in the sun,manure from the cow sheds will be used as cooking fuel.牛的粪便在太阳下晒干后 是烧饭的好燃料
(WOMEN CHATTERING IN CHINESE)
It’s midday,and the Song family are tucking into a lunch of rice and vegetables.中午时间 宋家一家人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饭菜
Oblivious to the domestic chit-chat,Granddad Gu Yong Xiu has serious matters in his mind.宋谷勇老爷爷完全没有注意到餐桌上的闲话家常 而在思考着令人担心的问题
Spring is the start of the rice growing season.春天是开始种稻的季节
The success of the crop will determine how well the family will eat next year,so planting at the right time is critical.成功与否影响到明年一家子的生计 所以种稻对时是关键
The ideal date depends on what the weather will do this year,never easy to predict.理想的日子取决于今年的天气 那是件非常不易预测之事
But there is somesurprising help at hand.但他们有个出人意外的帮手
On the ceiling of the Song’s living room,a pair of red-rumped swallows,newly arrived from their winter migration,is busy fixing up last year’s nest.在宋家客厅的天花板上 来了一对刚刚冬迁的金腰燕 正忙着修补去年的巢
In China,animals are valued as much for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s for any good they may do.在中国 动物的象征意义和用处是极度被重视的
Miao people believe that swallow pairsremain faithful for life,so their presence is a favour and a blessing,bringing happiness to a marriage and good luck to a home.苗族人相信金腰燕是终身配对 所以它们的出现是种赠与及祝福 会为婚姻带来幸福 为家庭带来好运
Like most Miao’s dwellings,the Song’s living room windows look out over the paddy fields.像大部分苗人的家,宋家客厅的窗户是面向着稻田
From early spring,one of the windows is always left open to let swallows come and go freely.从早春起 其中一扇窗户总是打开着 好让金腰燕自由进出
Each year,granddad Gu notes the exact day the swallows return.每年老爷爷都会记着燕子归来的正确日期
Miao people believe the birds arrival predicts the timing of the season ahead.苗人相信鸟儿的到来 预测了季节的开始
This year,they were late.今年 它们来晚了
So Gu and the other community elders have agreed that rice planting should be delayed accordingly.所以宋爷爷和村里的其他长老决定 延后种稻的时间
As the Miao prepare their fields for planting,the swallows collect mud to repair their nests and chase after insects across the newly ploughed paddies.当苗人在整地时,燕子会收集泥巴修巢,在刚犁过的田里尾追昆虫
Finally,after weeks of preparation,the ordained time for planting has arrived.终于,在几个星期的准备之后 制定的插秧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