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实验范文(精选5篇)
巧设实验 第1篇
一、碱使酚酞变色的实验
教材中是在一些碱或碱性溶液中, 滴加无色酚酞, 观察颜色的变化, 现象倒是明显, 但学生的兴趣不大, 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 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我是这样处理的:一瓶矿泉水, 两个小烧杯 (烧杯里盛有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两张白色的帕子 (帕子上有少量无色酚酞) , 要使矿泉水的颜色变成红色, 你有哪些方法? (加红墨水、加高锰酸钾、加品红等) , 现在我要借助大家的力量, 异口同声说“变”它就“变”, 不相信, 是吗?将矿泉水倒入小烧杯中, 用白帕子盖住小烧杯, 在大家说“变”时, 轻轻振荡小烧杯, 烧杯里的溶液魔术般地变红, 学生兴趣非常浓, 再让学生用另一套上台表演, 效果一样, 学生都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交流讨论, 所获得的知识点, 根深蒂固, 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兴趣得以提升。
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
该实验的操作是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 迅速伸入罩在上方的烧杯中, 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盛高锰酸钾溶液的烧杯, 观察褪色现象, 但实验现象不是十分明显, 尤其是当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太大时。我把该实验换成用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然后倒入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非常明显, 然后设置问题:哪些物质中含有硫?硫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 这样做的优点: (1) 现象明显。 (2) 排除是二氧化碳使溶液褪色的可能性。
三、二氧化碳灭火
教材中采用的是向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观察到底层的蜡烛先熄灭, 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的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学生做该实验时, 往往都要失败, 而且不好操作。我将实验改成:用两个烧杯, 然后将二氧化碳从一个集气瓶中倒入其中一个烧杯中, 然后用两根燃着的火柴, 分别伸入两个烧杯中, 其中倒有二氧化碳烧杯中的火柴立即熄灭, 没倒二氧化碳的烧杯中的火柴没有熄灭。
优点: (1) 操作方便, (2) 现象明显, (3) 成功几率大 (没失败过) 。
该实验同样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能从集气瓶中像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 。
四、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材中是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然后观察颜色的变化, 现象虽然明显, 但学生往往错误把它描述为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我又增加了如下实验:取两张紫色石蕊试纸, 分别放入两支干燥的试管中, 然后向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石蕊试纸不变色, 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几滴水, 也不变色, 然后向这支试管中通二氧化碳气体, 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该实验表明, 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水也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两者合在一起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学生很容易想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后, 生成的物质使石蕊试纸变色。生成的是什么物质呢?我又补充了醋酸使石蕊试纸变色的演示实验, 告诉学生酸或酸性物质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此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是酸 (碳酸) , 最后完成教材P42活动探究2, 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也为第七章学习奠定了一个基础。
巧设情境,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第2篇
一、有效地落实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精选化学实验内容、转变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采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策略。除此之外,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非常赞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这个观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尝试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想方设法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体会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在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
1.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人入胜的实验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者。
例如在教学“石灰石受热分解”的知识时,笔者以圆明园中的汉白玉建筑被英法联军大火焚烧后变成碎块为例,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空气的组成”时,笔者以“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通过实验你能加以证明吗?”来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成功的化学实验情境是学生实验探究新知识的落脚点
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课堂实验探究问题的源头,使实验探究围绕这个教学情境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相应的学习环境。
例如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生活常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探究氛围,来帮助学生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懂得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从而知道选择合适洗发液的正确方法;又如在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之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教学情境: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倒入几毫升稀硫酸,让学生观察现象。另外,把一个呈螺旋状的铜丝放入到硫酸中并与锌粒接触,再让学生观察现象。当学生发现把铜丝放入硫酸后,铜丝上会冒出气泡,这个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铜丝上冒出气泡?”于是,学生顺理成章地被笔者引入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中。
3.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是学生思维的展开点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展开想象思维,这是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
例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中,笔者首先设置了实验探究情境:①通过初中的原有知识推测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单质;②通过实验证实你的推测;③分析实验现象,推测钠单质与水反应的产物;④设计实验,证实关于钠单质与水反应的产物的推测。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共同做实验、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一个学习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的协作对实验现象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对有效学习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时,教师把自己对于科学课程的感情、思维方式、操作技能、认识态度等融入教学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巧设实验情境,高效导入新课 第3篇
1. 挖掘废品资源
在生活中开发实验资源, 是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 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实验资源十分丰富, 从废旧物品中发掘可利用的材料,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 在讲《奇妙的透镜》 (粤教泸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之前, 我并没有直接讲授新课内容, 而是让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 已经撕掉标签纸, 并装满清水的矿泉水瓶。然后, 左手拿起物理课本, 右手拿矿泉水瓶, 将瓶壁贴近课本封面“物理”二字, 隔着瓶子观察所成的像。最后, 保持矿泉水瓶不动, 将课本往后移, 再观察所成的像。让学生说说两次观察到的像有什么不同。此时提出关键问题:为什么材料用具相同而两次所成的像不同。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学完本节内容便能解释这个现象, 于是新课教学自然而然地展开。
2. 优化演示实验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往往是决定课堂效率的关键。在物理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优化演示实验展示物理学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例如, 在《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粤教泸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这一课的教学中, 可以优化“磁铁同性相斥”演示实验来进行新课导入 (图1) 。具体操作如下: (1) 将一块柱形磁铁放入废旧透明PET化妆品塑料瓶 (100ml) 中, N极朝上; (2) 将另一块柱形磁铁放入瓶中, N极朝下; (3) 盖上盖子后, 上面的柱形磁铁悬浮在瓶中; (4) 上下振动塑料瓶, 上面的柱形磁铁在瓶中跳动; (5) 倒置塑料瓶, 上下振动, 同样观察到上面的柱形磁铁在瓶中跳动。
这是证明磁铁同性相斥的一个创新简易实验, 本实验现象明显, 容易操作, 可直接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 体验探究的乐趣。本实验也可以用量筒、试管、废旧胶水瓶等来代替, 但量筒、试管易碎, 不适宜进行倒置, 且有安全隐患。一般的废旧胶水瓶的透明度不大, 实验现象不明显, 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让全班同学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
3. 利用惊奇魔术
惊奇是兴趣的孪生兄弟, 魔术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 将好奇心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了情感条件。惊奇小魔术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觉认真的学习行为, 并通过揭示魔术背后的物理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现象了解和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 讲《光的反射》 (粤教泸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之前, 我拿出一副扑克牌, 洗牌后, 扑克牌正面朝学生, 背面朝自己。先让学生猜猜我能猜对几张牌, 告诉学生在魔术过程中不要出声。结果, 我猜对每一张牌, 使学生感到很惊讶,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我屡试不爽的原因。此时, 让一名学生走近讲台, 找到藏在讲台上的平面镜, 并告诉大家。最后, 我适时点拨:老师并没有看见牌面, 但看到平面镜里牌面所成的像, 从而轻松地猜对每一张牌 (图2) 。
4. 创设悬念实验
任何学科教学中, 用悬念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受到适度的羁绊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悬念性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为物理课堂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保持学生有意注意, 激发学习动机。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意料时, 学生会产生渴望解决问题, 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克服错误的思维定势, 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例如, 讲《探究浮力的大小》 (粤教泸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之前, 先将两个分别装有清水和盐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 (不告诉学生是什么溶液) , 然后取出一只生鸡蛋,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鸡蛋放进烧杯, 它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如果同学们认为鸡蛋会浮起来 (沉下去) , 就把鸡蛋放进装有清水 (盐水) 的烧杯中, 结果鸡蛋沉下去 (浮起来) , 和同学们的猜想的不同。学生大失所望后, 老师把鸡蛋捞起来, 放进另一个烧杯中, 结果鸡蛋浮起来 (沉下去) 。学生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同一只鸡蛋放进不同的烧杯中, 浮沉情况会不同?”让学生去猜想, 产生疑惑, 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巧设实验给力高效物理课堂 第4篇
一、巧设实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巧设趣味性强, 鲜明、新奇的实验导入
巧设实验情境, 提供生动、新颖、新奇的现象, 激发起学生最强烈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 达到学习的最理想状态。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我首先用一只装满水的大试管, 盖上纸片, 然后迅速倒置, 大试管的水不会流出来, 小纸片稳稳托住了试管里的水;接着将大试管注满水, 然后将略细一点被涂成红色的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 迅速倒置, 看到小试管不但不下落, 反而徐徐上升到大试管顶部。学生们见此情景,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感悟到充满在我们周围看不见, 摸不到的空气会产生这么大的压强;通过新奇的实验, 学生求知的欲望顿生, 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又如在“汽化和液化”一课实验导入时, 在一透明的空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 将袋挤瘪, 排尽空气后用细线把袋扎紧放入热水中, 结果塑料袋马上鼓起来, 再将鼓起来的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 一会儿, 鼓起来的塑料袋慢慢变瘪了。
2. 巧设实验竞赛的方法导入
依据初中生年龄较小, 好奇心强, 好动手的特点, 可采用实验竞赛的方法导入,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导入时, 我设计了一组实验, 方法是把漏斗口朝下放置, 然后在漏斗中放入乒乓球, 并用手托住球的底部, 对着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 分别由个子、胖瘦不一的男女同学上台表演, 结果6名同学吹红了脸, 吹粗了脖子, 耗尽了全力, 乒乓球依然牢牢地吸附在漏斗里, 观看的部分同学还不服气, 纷纷要上台表演, 最终落败而归
3. 巧设与错误的生活经验冲突的实验导入
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 就需要选择能激起思维冲突的实验导入。如在新课导入时, 巧设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演变成生动、形象的现象,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它更容易把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 而且学生实验的观察, 获得了感性材料, 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
二、巧设实验实施教学, 调控学生学习兴趣
1. 巧设实验, 突破教学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 有诸多难点, 如物理概念的理解, 物理现象的认识, 物理过程的建立等等, 很多内容对初中生还是比较抽象, 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 通过巧设实验进行教学, 可以把看不见, 摸不到的现象转化为能看到, 摸得到的具体现象,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突破了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较好、较快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课时, 很多学生总认为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让同学们准备一把牙刷, 同桌之间, 一个同学负责把牙刷按在桌面上, 另一个同学向左拉, 但要求牙刷不动, 这时同学们可以看到, 牙刷刷毛向右发生形变, 形象地显现了牙刷的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的方向, 悟到“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时, 接触面上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中, 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 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 (玻璃板暂不取出) 。同学们发现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 在背面看不见像了, 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有的学生认为是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 无法透过。于是教师在镜子后面放一张白纸 (相当于一个光屏) , 屏上仍然没出现物体的像。教师适时引导, 得到虚像概念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又如, 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 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大难点, 学生能看到飞机机翼上凸下平, 但谈到由于流速不同所以飞机上天时, 同学们都无法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让同学们伸出手臂, 然后快速划过空中, 同学们都感觉有风吹过手臂, 接着拿出自制飞机的机翼模型, 在模型的上下表面相对的地方插上大头针, 再在大头针上拴上线。最后拿吹风机对准机翼的正中央吹。这时, 学生们很明显地看到机翼上方的线飘得快, 下方的慢, 流速不同压强不同。依据S=Vt, 很显然机翼上方流速大, 压强小;下方流速小, 压强大, 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 因而有压力差, 这就是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通过实验把看不见, 摸不到的变得生动、形象, 较易突破难点。可见, 巧妙地设计实验, 合理地加以引导是解决教学难点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结果一目了然,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巧设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巧设教材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教材上有很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小, 成功率低, 装置不合理, 有的实验器材找不到, 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也给学生们学习物理造成了负面影响。教师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对原有实验进行改进, 取得更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如马德堡半球实验, 常常因漏气或空气抽不干净, 实验效果不明显, 采用同学们很容易买到价格便宜的吸盘挂钩来做此实验, 效果又好又方便, 并且每位学生都可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实验的过程。又如, “内能”这一节为了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教材设计了一个打气筒向玻璃瓶内打气实验。这个实验现象不明显, 而且有一定危险性。我巧用了矿泉水瓶做实验, 方法是用瓶子装点水, 拧紧瓶盖, 然后将瓶子下半部分向一个方向扭。直到瓶子上半部分气压比较大, 这时用指甲刮一下瓶盖, 随着瓶盖的飞出, 一阵浓烟从瓶口冒出。
(2) 巧设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大多数教师是按教材的安排程序进行实验教学的, 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缺少主动性, 自主性和创新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采取的实验教学策略是:依据实验目的, 提供实验器材,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不限制实验原理,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测量, 并能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也不规定实验步骤, 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细致观察实验, 分析实验各项记录和实验结果。如在测量导体的电阻时, 我给各组提供一套实验器材:一组电池, 一只开关, 导线若干, 定值电阻一个, 未知阻值大小不同的电阻3个, 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一个, 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个。各小组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 拟定实验方案, 结果每个小组均有3种以上的测量方法, 有的小组掌握了单表测电阻的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 让学生亲自体验, 动手实验, 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与交流,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不仅经历实验研究观察, 而且得到了科学思维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巧设实验承前启后, 巩固学生学习热情
巧设疑,高学问 第5篇
教师出示三幅图:
1.人沿水平方向上拉小车, 并使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2.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
3.马拉木头沿斜面走了一段路程。
师:以上展示的三幅图片中各说明了什么事情?
生:人拉车, 车移动了一段距离;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了;马拉木头, 木头在斜面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师:那第一幅图片小车受到了什么?
生:人对它拉的力。
师:是的, 你还能从其他方面来具体详细的陈述吗?
生1:……
生2:……
生3:还是走了一段距离。
师:再仔细观察, 在这三幅图片中有什么相同的或者是共同的地方。
生: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还移动了一段距离。
师:那么移动的一段距离和力有什么关系吗?
生:……
案例2《时间的测量》教学片断
教师展示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请班上一位学生朗读。
师:这篇文章读的怎样?
生1:很好。
生2:很熟练。
师:听完这优美的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生1:时间飞逝。
生2:光阴似箭。
生3:一寸光阴一寸金。
师:同学们讲的对不对?
生: (异口同声) 对的。
师:文章中所描写的该物有怎样的特点?
生1:来无影去无踪
生2:飘渺不定, 抓不着, 看不到。
师:讲的对吗?
生: (异口同声) 对的。
师:刚才我记下我们班同学朗诵时的几个时间分别是10﹕45, 10﹕46, 1分钟, 请问这三个相同吗?
生:不同。
师:怎么个不同法?
生:一片沉默。
师:时刻表示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间隔表示事物发展持续的长短。所以上面写着的前两个是表示时刻, 后面一个表示时间间隔。
师:展示练习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的部分内容判断时刻和时间间隔。
师:同学们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
生1:烧香。
生2:滴水。
生3:日晷, 影子、闹钟、手表、摆钟、原子钟。
师:展现一系列的这些图片。
师:那么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
分析与讨论:
“学起源与思, 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 疑最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反问, 最容易诱发学生的求学意识, 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疑问, 吸引学生的注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是老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 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引起知识的冲突, 让他们感到自己原有的不足, 从而激发学生疑惑、疑虑、好奇的情感, 进而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创设问题的关键在于设疑。然而不少老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所创设的疑问陷入了一定的误区, 使教学的效果大大折扣, 学生的积极性渐渐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提问目的不够明确, “填空式”的提问过多, 有时候不知所云, 学生当然也无法回答。如案例一中, 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 学生显然是一头雾水了, 怎么回答。该老师因为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自己预设的意愿, 从而不得不反复提问学生, 学生到跟猜谜语似的, 弄得课堂上下都心慌。结果显然只能浪费时间, 消退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样案例二中老师提问的指向不明且跳跃太大, 学生当然沉默而不能回答了,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压力和难度系数。
2.形式主义, 为设疑而设疑。用过多, 过杂, 过碎的问题贯穿课堂, 使科学课堂由课改前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 问题无法切中要害, 仅仅只关注学生能说而无法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思, 问题失去了一定的启发性, 在课堂就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并且也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自然会有不少的下降。如案例二中是题了不少的问题, 但过多的都是些“碎问”的, 自然就迎来“碎答”。“对不对呀, 好不好呀”之类的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趣。时间测量的引出以及时间单位的引出等提问过于平淡, 好无新奇。问题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而没有深化到内容的含义或内涵中来, 比如时间的测量工具中老师提问有哪些测量工具学生讲完后就直接播放图片展示测量工具, 而后直接跳出时间单位。这中间应该可以进行追问, 让学生感悟事物的发展是经历一个长期的缓慢的不断改进的过程好比计时器的发展。
其实在很多教学中, 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不深入探究或是毫无情感的激发, 浅尝而止, 长期如此会导致思维受限制。
3.教师所提的问题与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所偏移。如案例二中, 对于时间的测量工具的介绍中可以直接引出实验室的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以及其特点, 而时间的单位中可以适当的加些练习得以巩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的重复性和老师提问的重复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现象虽不是问题的全部, 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产生和谐问题的原因是由于部分老师对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设疑没有明确深入的领会, 误以为在课堂上只要提出问题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有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积极性。
反思:问题的创设要照顾到两头
一是学生。教师在课堂引入时, 如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老师有技巧的设疑;在学生感到很困惑, 难以理解, 而且找不着思路的时候, 教师能设置一些恰当的疑问, 效果将会很好;学生碰易错的地方, 教师可设置一些疑问, 提醒学生, 让学生从错解中反思, 通过这些疑问, 学生就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忽略了一些条件, 此时问题自然得到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