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理解词语(精选5篇)
巧用方法理解词语 第1篇
一、借助简笔画理解词语
图画比语言传递的信息更为形象, 更为直观, 尤其是简笔画, 它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语言与画面融为一体, 更为生动准确地反映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夕阳真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辉, 显得十分壮丽。学生读后对“连绵起伏”一词不理解, 于是我就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解释说:“山一座连一座叫连绵, 这些山有高有低、有山峰有山谷就叫起伏。这样的山就是连绵起伏的山。”又如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看菊花》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三个词语学生对其数量的多少不明确。我同样采用简笔画, 先画出一朵花, 问学生这是什么? (一朵花) 连续又画了几朵告诉学生这就叫“一朵朵”, 这几朵花聚在一起就叫“一丛”。再画几丛花告诉学生这就叫“一丛丛”。这一丛一丛的花连起来就是“一片”。又连续画了几片花, 告诉学生这样的一片连一片就叫“一片片”。就这样寥寥数笔, 出神入化, 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 就在咫尺见方的黑板上, 开拓出宽阔无限的形象世界, 使所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迅速地建立起形象来, 帮助他们准确认识和理解, 构成深刻鲜明的印象。
二、借助彩图理解词语
借助课文插图阅读, 是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 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要重视对插图的利用, 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用以上《夕阳真美》那段为例, 学生对“余晖、壮丽”也不理解。我就让学生观察图画:你看夕阳西下, 此时仍有光线射出来, 这就是夕阳的余辉, 它洒遍了这连绵起伏的西山, 你觉得景色怎么样? (非常非常美, 太美了, 很漂亮) 这样的景色我们就可以形容为“壮丽”。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你能把山河的壮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再读课文, 自然就能读好句子了。再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 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 都显得那么高雅。”在教学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找出哪些丹顶鹤是引吭高歌的, 哪些是展翅飞翔的?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就理解了“引吭高歌”“展翅飞翔”。但是“高雅”一词的理解就有些困难, 于是我再次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这些丹顶鹤的姿态, 你觉得这姿态怎样? (很美, 很高贵, 很优雅) 丹顶鹤不论在干什么, 它的姿态都与其他的鸟儿与众不同, 都显得气质高贵, 此时学生对“高雅”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这样充分利用文中插图, 能使学生对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刻, 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借助电教手段理解词语
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动词, 当用动作演示, 学生还无法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这时, 可以借助有形有声有色的多媒体, 把相关场面、相关事物变化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上理解词的意思, 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一册《春笋》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 唤醒了春笋, 它们冲破泥土, 掀翻石块, 一个个从地里冒出来。”讲到这儿时, 先让学生找出表示春笋动作的词, 再问:“那它们冲破泥土, 掀翻石块, 一个个从地里冒出来, 是怎样的呢?”教师适时采用多媒体电脑帮助学生理解以上动词。画面上, 春笋一个个用力地顶开顶上的石块, 个个破土而出。学生从生动的画面上懂得了“冲破”“掀翻”“冒出来”这几个动词的词义, 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笋在成长过程中冲破层层阻碍, 勇敢向上的精神。
四、借助表演理解词语
表演这种形式生动、形象、活泼, 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解的意向,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解词中运用表演这种形式可以变“死”为“活”, 变抽象为直观, 从而解决他们认知与生活体验、年龄特点之间的“空白”。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中讲到夏天, 蝈蝈们在树荫下各个自由自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自在”一词, 让小朋友们读着书、看着图, 再演一演蝈蝈们在树荫下的样子, 孩子们都很投入:或是演睡觉时悠闲自得的样子;或是演唱歌时那自我陶醉的神态;或是演吃食时津津有味的样子……“你看, 蝈蝈们生活的多么自在呀!这样的生活就叫‘自由自在’。你有过这种体验吗?跟大家交流一下。”再如《北风和小鱼》一文讲到:北风一吹, 青草变了颜色, 梧桐落了叶, 鸟儿躲进了窝, 北风便得意地税:“哈哈大家都怕我。”为了准确地体会“得意”一词, 让学生想象表演此时北风的样子, 学生们有的昂首挺胸, 摇头晃脑;有的目光斜视, 拍着胸脯;有的大摇大摆, 竖起大拇指……一个个俨然是骄傲自大, 目空一切, 不可一世的北风, 生动活泼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得意”一词。
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2篇
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理解词语的巧妙方法 第3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不理解的词语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求小学生解释词语的时候,并不能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要求和词典上的答案一致,只要意思理解得对就可以。因此,我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巧妙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大大提高。
【关键字】小学语文;词语理解;阅读
一、换近义词的方法
有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只要换一个近义词,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如《义务领航员》一课中,“海轮居然平安地通过了那段危险的海峡。”这句话中,“居然”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以前学过“竟然”,是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这样换词,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一课中,“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勾勒”一词学生说不明白,于是我让学生换成近义词“勾画”,就简单的多了。
二、找反义词的方法
与换近义词的方法相反,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也非常简单。如《海底世界》中,“他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危险”,就容易多了。
《日月潭》一课中,“天边的星辰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对于“隐隐约约”一词,换成反义词“清清楚楚”就轻而易举的理解了。
三、造句的方法
有些词语用造句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中,“白鲸终于得救了。”“终于”不好理解,我让学生造句:“经过努力,我终于得100分了。”通过造句,明白了“终于”就是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
《报酬》一课中,“有时甚至好几天都见不到他。”一句中,“甚至”一词非常难,我采用了造句的方法,如“她特别爱读书,甚至忘记了吃饭。”学生似乎一下子恍然大悟,他们随后也造出了很多的句子。“
四、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会读书的同学会把文章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如《恐龙》一课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学生马上就能找到,“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想想它能有多大。
五、逐字理解的方法
逐字理解词语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词语都适用这种方法。《报酬》一课中,“我捧着它读了个通宵。”“通宵”一词,先理解“宵”是“夜”的意思,“通宵”就是整夜的意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一课中,“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连续出现三个词语都比较陌生,只要讲清“如”是“好像”的意思,就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了。“挺拔如峰”就是挺拔得好像山峰一样。同样的方法理解“清亮如溪”就是清亮得好像小溪一样;“浩瀚如海”就是浩瀚得好像大海一样。
六、看偏旁理解词语的方法
“浩瀚”对于学生有些陌生,我告诉学生看偏旁想象它的意思,一定是与水有关的意思,进一步想象浩瀚如海,就是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又如“汲水灌溉”中的“灌溉”学生不理解,它一定也与水有关,表示浇灌。“汲水”是从井里打水,连起来就是从井里打水,浇灌的意思。
七、画画的方法
简单的勾画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义务领航员》一课中,“一只海豚跃出水面,在半空中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理解“弧线”一词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弧线,然后再读句子就容易多了。
八、看图的方法
因为图片比较直观,所以看图理解词语效果非常好。《恐龙》一课中,“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海豚”是什么意思,看图片就很容易明白了。
《义务领航员》一课中,“前面就是那条海峡了。”“海峡”的意思通过看图很轻松地理解,“海峡”就是连接两大片水的比较狭窄的通道。
九、做动作的方法
动作描写是文中常用的描写方法,遇到难理解的词语用做动作的方法最恰当不过了。《报酬》一课中,“他仔细打量了许久,沉吟了一下。”一句中的“打量”和“沉吟”都不好理解,我给学生做动作,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打量”就是仔细地察看。“沉吟”的意思是沉思。
十、模仿声音的方法
《海底世界》一课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地窃窃私语。”一句中“窃窃私语”让学生在下面和同学一起表演,很容易地就明白了是小声说话的意思;“有的还好像在打鼾。”一句中,“打鼾”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声音理解,就是睡觉时打呼噜。
以上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们轻松地理解词语。只有正确地理解词语,才能感悟文章的情感。在应用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实践证明,正确地理解词语,学生在读书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学习语文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从而真正提高了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维升. 理解词语有妙招[J].学生之友:童花果2013,(3):16-18.
[2] 任庆敏.灵活且多样化地理解词语[J].都市家教.2013,(10):4-5.
[2] 潘峰. 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技巧 [J]. 《新读写》.2011(10):46-48.
作者简介
姓名:刘翠萍
出生年月:1973年5月17日
性别:女
学历:本科
技术职称:中级
研究方向:教育
联系方式
论文第一作者: 刘翠萍
作者联系电话: 13394313486
作者工作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三小学
单位所在地邮编:130011
刊物详细邮寄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三小学 支农大街2666号
收件地邮编:130011
收件人: 刘翠萍
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4篇
新课标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 篇章的内涵,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词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读,找出文中与词语意思有联系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意会出词语的意思。
2、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在理解词语中较常用的方法,它让理解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语。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演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5、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往往是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的,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6、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巧用方法理解词语 第5篇
摘 要 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理解词语的常用方法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词典)、连字意成词意。
关键词 联系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47-0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在脱离语文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理解生字词语。特别对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缺少直观性的认识,以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新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如:第一学段对词语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对词语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下面我以第二学段为例,谈一谈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
一、联系上下文
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强调理解课文的一个方法: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我们理解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更需要在精读文章时,教师适时点拨。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飞檐走壁的虎将》中有这样一个词语:丢卒保帅,这个词语怎么理解呢?可让学生读一读六自然段,学生就会发现这些话有助于理解这个词:“它剧烈地摆动尾部,将尾巴很快丢掉,离体的尾巴会跳来跳去,以吸引敌人的眼光,而它自己就趁机逃之夭夭。”“丢卒保帅”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指丢下尾巴,保住自己的性命。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学生能学会很多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乐山大佛》中有这样的句子:乐山大佛背山面水,巍巍端坐,它身高71米……71米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学校的综合大楼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有30米高,两栋综合大楼的高度加起来都没有乐山大佛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用熟悉的事物来和乐山大佛的高度进行比较,就把“71米”这个数字所体现出来的高度更加具体化。学生们纷纷感叹:“乐山大佛真是太高了!”
三、查字典(词典)
勤查字典、词典来帮助阅读理解,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重要一项。比如以四年级上册《夹竹桃》一文中的一个词语“微风乍起”为例:“乍”是一个生字,也是理解“微风乍起”这一词语的一个关键。乍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1.忽然;2.刚刚;3.张开。我们把所选的义项放入原句中理解,就知道该选第一项。同时也理解了“微风乍起”的意思:微风突然吹起。
四、连字意成词意
连字意成词意,就要先对词里面每个字进行注解,然后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的意思。适合这样理解的词语有很多。如:《人类的老师》(西施版三下)中的“机毁人亡”——飞机坠毁,人员死亡。《空中霸王的克星》(西施版三下)中的“侵袭”——侵入袭击。《金子》(苏教版三上)中的“若有所悟”——好像有点明白。《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下)“纤弱——纤细柔弱。
五、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我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这个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