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企业投资决策浅析的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企业投资决策浅析的(精选12篇)

企业投资决策浅析的 第1篇

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评价企业各种经营决策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这种评价是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多个备选方案的成本、资金、利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作出的。在西方, 管理会计的评价结果往往对企业管理当局的抉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有人认为, 管理会计就是决策会计。在企业经常遇到的各类决策中, 最为重要的是长期投资决策,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管理会计是怎样为企业长期投资决策服务的。

企业长期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入资本多, 回收期长, 投资风险大。在评价投资方案时, 企业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为此, 管理会计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何谓时间价值?西方经济学认为, 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间是不等值的, 今年一元钱的价值往往要大于明年的一元钱。如果放弃现在使用货币的机会, 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 即获得一笔与放弃使用时间长度相应的报酬, 这笔报酬与原有货币额的比率就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量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有关, 它是按照复利计算的, 也就是说, 如果前一期的利息存而不取, 就要加入本金, 一并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时间价值, 通常称现在付款的价值为现价, 而称若干期后才能得到的包括本利在内的未来价值为终值。现值与终值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来描述:

如果要比较现值与终值的大小, 必须将两者调整为同一时间的价值, 一般是将终值按照上述公式折算为现值, 这种调整称为折现。

时间价值是投资者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所要求的报酬。但是, 在西方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之外, 其他各种投资方式都带有或多或少的风险。如果筹资企业给予投资者的报酬率仅仅相当于公债利率, 那么投资者就不会有足够的兴趣向企业投资, 而可能把大量的货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因此, 企业只有规定较高的报酬率, 才有可能吸引人们对风险投资的兴趣。这种较高报酬率与时间价值的差额即为投资的风险价值, 它是对投资者敢于承担风险的一种奖赏。风险的价值量, 因投资方式和筹资企业的信誉程度而异。一般来说, 投资的投机性越强, 风险价值也就越大。

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构成了资本成本, 它是企业为取得资本的使用权而必须支付的价值。企业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是通过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的, 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程度不同, 资本成本也不一样, 所以, 企业用于投资的资本成本实际上也是一种加权平均成本。在长期投资决策中, 资本成本实际上是一种加权平均成本, 资本成本的高低关系到投资方案的取舍, 因此这是评价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西方所谓的现金就是货币资本, 主要指银行存款、纸币、支票和汇款等。现金的流量是指某项投资在收入与支出方面的现金流动数量。其中现金流出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和为保证投资项目正常经营而投入的流动资金;现金流入量主要包括项目完成投产后每年的营业净收益, 每年计提的折旧费, 固定资产报废残值或中途变价收入, 以及固定资产使用期满后收回原来投放的营运资金, 等等。现金流量不仅能够反映与项目有关的投资总额和收益总额, 而且能清楚地表明每笔款项付出或吸入的具体时间, 这样就为在分析决策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提供了可能。

掌握了资本成本、现金流量等有关资料之后, 怎样据以评价长期投资方案呢?从现金流量的角度看, 企业对项目的全部投资表现为现金流出, 因投资而得的收益表现为现金流入, 如果投入与收益同时发生, 那么只要计算全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就可以说明投资方案是否有利可图。然而在长期投资中, 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时刻, 通常是现金流出在前, 现金流入在后, 两者具有不同的时间价值, 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管理会计在评价时通常采用先折现后比较的方法, 这就是净现值法。首先将各年发生的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比率 (通常采用资本成本或者企业需求的报酬率) 折算成开始投资时的现值, 使不同时间发生的现金流量具有可比性。然后, 将现金流入的现值之和减去现金流出量的现值之和, 得到净现值。净现值是用于衡量投资项目优劣的尺度, 如果该值为正, 说明投资项目可取, 反之则不可取。下面举例说明这种评价方法的运用:

某企业准备筹资20万元增加一条生产线, 投资的资本成本为12%, 生产线当年即可投入使用, 预计每年可获得税后净利4万元。项目的经济寿命估计为5年, 折旧按直线法计算, 5年后无残值。

为鉴别方案的可行性, 根据资料先编制现金流量表 (见上表) , 然后按照折现公式, 以12%的资本成本为贴现率, 计算出各年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及整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

计算结果净现值为正, 说明项目本身提供的报酬率高于资本成本, 因此是个很有吸引力的投资方案。

应当指出的是, 投资所得的收益是否足以抵偿资本成本, 只是说明投资方案在经济上可行的起码界线, 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本, 而是为了盈利, 因此企业需求的投资报酬率通常要高于资本成本。如果以这种期望报酬率作为贴现率据以计算净现值, 其结果可以进一步说明投资方案能否满足企业的盈利要求。假如企业一般的投资报酬率为20%, 以此为贴现率计算净现值:

计算结果表明, 这个投资方案可以保证企业得到一般投资报酬率, 因此在经济上是个可行的方案。

然而, 如果实施这个方案需要冒较大的风险, 企业对报酬率的要求就不会等同于一般投资项目, 而会根据风险的程度, 要求追加额外报酬, 即风险报酬。风险报酬率可以用统计方法得出, 也可以凭经验确定。假如这个投资项目的风险报酬率为10%, 那么按风险程度调整的贴现率就应为30%。以此计算净现值结果为-0.5万元, 这说明该投资方案所能提供的风险报酬不足以补偿企业所冒的风险, 因此是个风险大获利小的方案, 决策时应当十分慎重。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面临的投资决策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投资项目决策之外, 还可能常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设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整体性能降低, 此时应当设备大修还是设备更新?如果需要增加部分设备, 是采用租赁的方式合算还是采用借债购置的方式合算?什么时间投资为宜?如何借债经营?怎样确定合资双方的投资和收益分配比例?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作出正确抉择, 企业的发展就会受挫, 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

管理会计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我国加入WTO, 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图谋发展, 对于“涉世未深”的我国企业家来说, 学习一点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 对管理当局预测前景、规划未来、经营决策、改进管理、控制、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有收益。

参考文献

[1]管理会计.

[2]孟凡利, 王翠春, 王健, 杨公隧.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 1997, (4) .

[3]冯巧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 1997, (7) .

[4]孟焰.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会计研究, 1997, (3) .

[5]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 1995, (11) .

[6]郑雨.企业应重视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江苏财会, 1998, (9) .

资本预算――企业投资决策的基础 第2篇

一、资本预算的程序

资本预算是规划和管理企业长期投资的过程。可以说 , 资本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找出好的投资机会的过程。

资本预算并没有固定的程序 , 下面以工业项目的资本预算常用程序为例做一介绍 :

第一步 : 确定基本方法和原则

根据项目的来源、背景、当地政策、产品需求情况、合作方式、投资结构、股份比例、技术方案是否成熟、是否需要从国外进口设备、原材料情况、当地基础条件、产品销售现状等 , 确定项目经济计算周期和设计规模 , 确定资本预算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步 : 收集基本数据

(1)确定基本建设投资数额 , 主要包括建安费、设备费、不可遇见费。

(2)确定流动资金 ( 营运资金 ) 数额。

(3)确定资金筹措计划 , 包括自有资金情况、合伙人资金、银行借款等。

(4)确定产品销售收入计划 , 按试生产期、生产期分开考虑。

(5)生产成本计算 , 包括原材料、燃料、营运或操作工人费用、车间和工厂管理费用、工厂折旧、财务费用 ( 借款利息 ) 等。

(6)确定净收入计划

(7)计算有关财务指标 , 如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

第三步 : 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分析当产品价格、产量、产品成本、财务费用变化时 , 项目资本预算所发生的变化。 在选择项目方案时 , 还要进行有关评价 , 包括 :

(1)综合评价 , 主要包括市场、财务、股息、扩建、产品更新、抗风险能力等等。

(2)环保评价 , 即生产工艺对当地环境的长短期影响及环保达标情况。

(3)社会评价 , 从公众、舆论、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评价。

二、几种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

资本预算的方法很多 , 有还本期间法、 折现还本期间法、净现值法、平均会计报酬率法、内部报酬率法及获利指数法等等 , 还本期间法最为常用。但还本期间法也有缺点 , 因其对现金流量没有折现 , 从而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净现值法也比较常用。实际上 , 所谓一项投资的净现值 (NPV) 就是该投资的市价与成本间的差额 , 这个差额如果是正的 , 说明该投资是赚钱的 ;若是负的 , 则该投资要亏本 , 投资提案通常也就要否决了。

内部报酬率 (IRR) 法实际上和净现值法密切相关 , 甚至可以这样说 , 两者基本上是一种方法 , 但表达方式不同。内部报酬率法更明确、直接地告诉我们某项投资的预期报酬率到 底是多少 , 是 10% 还是 15%, 简单明了 , 容易为经营者、股东所接受。

而平均会计报酬率法 (AAR) 则是可以直接从会计资料里算出来的方法。一项投资方案的平均会计报酬率是平均净利除平均账面价值 ( 或称平均投资额 ) 。因此和还本期间法一样 , 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另外 , 这个比率确实也不是具有任何经济意义的报酬率 , 但 AAR 的最大优点就是便于计算。

其他的方法像折现还本期间法 (discounted payback period), 因比还本期间法麻烦 , 又不及净现值法严谨 , 故使用者较少,

而获利指数法 (Profitability index) 是用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除以最初投资后的数值大小来表示的。 实际上这个数值反映了每投资一个货币单位创造的价值 , 它和净现值法也密切相关 , 并更容易了解。

三、不同企业应有所侧重

企业有大小、类别之分 , 有的企业每天都有数个投资方案需要管理层决定 ;有的则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有新的投资行动。投资方案又有大小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分。因此 , 不同的企业 , 不同的投资方案应使用不同的资本预算方法。

对一个每天有十几个投资机会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 ,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用还本期间法进行筛选。对于那些还本期间短的投资可以优先考虑。在筛选的基础上 , 再用内部报酬率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详细分析 , 以确定投资方案的预期报酬率或创造的 NPV 价值。

而对于一些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型公司来说 , 如果有多个投资机会的话 , 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先用获利指数法计算不同投资方案的获利指数 (PI), 而(PI)值最高的应该优先获得资源分配 , 较高的则次之 ,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最大。

另外 , 对于科技投资 ,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 , 这些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不是传统型的 ( 第一笔现金流量是负的 , 之后的现金流量也有负的 ) 。因此 , 若使用内部报酬率法计算时 , 可能出现多解 ( 即出现几个报酬率 ), 从而误导投资的决策。包括目前大家所熟悉的 BOT 方式以及债券付款方式也属于非传统型的投资。那么 , 在上述情况下 ,如何决定投资方案呢 ? 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 , 就是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 因为净现值大 , 就说明了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大。

资本预算作为企业投资决策、 选择项目的方法 , 主要是以评估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时点、 风险来决定的 , 而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和预估的产量 ( 收入 ) 、成本以及折旧、利息相关 , 预估的产量 ( 收入 ) 有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 从而改变了 NPV 或 IRR 的大小 , 甚至改变整个投资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在预估产量 ( 收入 ) 时 , 可以设定产量 ( 收入 ) 的上、下限和正常情况等等 , 从而找出不同情形下的 NPV 或者 IRR, 知道未来的风险和利益所在。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 , 由于对资本预算的重视不够 , 企业的资本预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 有的企业只凭领导的经验选择项目而忽视了正常的资本预算过程 , 或者只是走走过场。有的企业为了使项目得到上级有关部门或者商业银行的批准和支持 , 采取先预设较好的结果 , 再选择基础数据的倒算办法。有的企业为了使用特定的技术方案 , 在多方案比较时有意夸大此方案的优点或者别的方案的弱点 , 使得最终被选择的方案未必是最佳投资方案。 除这些观念上的原因外 , 项目本身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到资本预算的进行。

1、项目的合作关系不确定。 几方共同参预项目时 , 各方的责、权、利不清楚造成项目的结构不确定 , 而无法进行项目的资本预算。

2、项目的投资结构不确定。 投资方组成及股份比例未确定时 , 无法进行项目的资本预算。

3、项目的技术方案不成熟。 项目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不过关或者不成熟时 , 很难较准确的估计有关工艺和设备价格及运营价格 , 使资本预算难以进行。

4、项目的最终产品不确定。 当产品方案不确定时 , 难以进行资本预算。

5、项目的外部条件不清楚。 在项目的预算可行性研究阶段 ,有关条件例如项目选址、项目规模、 产品方案、原材料供应情况、供水、排水、用电、公路、铁路、燃油、燃汽、码头、海运、劳动力情况、当地材料和设备价格、技术水平、工作标准、 环保及安全要求、当地习惯做法、行业规范、惯例、有关税收、外汇、借款利率、通货膨胀等不清楚 , 造成技术上选择方案时不确定性较大 , 影响了资本预算的正常进行。

6、项目的上马时间不确定。 若项目开工和投产发生延误 , 将造成资本预算的不准确甚至导致错误决策。

7、产品销售价格不确定。 产品销售价格背离市场时 , 造成资本预算的不准确。

企业投资决策浅析的 第3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 分析方法 EVA 非现金流量贴现技术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具有准确的投资决策能力,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效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可以说,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投资决效果息息相关。为了保证企业提升投资决策效果得以实现,在企业中采用适合的、有效的、合理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有效应用,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企业投资项目,进而制定适合的、有效的投资决策,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效果。以下笔者就几种常见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应用进行分析。

一、EVA与投资决策分析

EVA是由美国斯特思·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以便于经营者知道公司的资金配置。EVA即为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剩余收入,能够真正确定企业盈利、亏损抑或持平。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很多企业都对投资决策予以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有效的投资决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即便企业尤为重视投资决策,依旧有很多企业投资决策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对于股份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处理。这种方式不能真正意义上说明企业利润。财务会计只针对企业债务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依据债务成本来衡量企业盈亏,未能从本质上来衡量企业盈亏,这使得企业领导者以债务成本计算的企业利润为依据进行企业投资决策,这必将会导致企业投资决策效果不佳。以EVA为企业投资决策,能够改善企业投资决策效果不佳的情况。EVA是以企业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为基础,就企业营业利润进行确定和计量,最终得到的收入即为企业真实的盈利。若如得到的收入为正。说明企业盈利;若如得到的收入为负,说明企业亏损;若如得到的收入为零,说明企业的收入仅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就以企业新旧设备改造来说,应用EVA可以从新旧设备使用年限。资本成本、新旧设备的投资利润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计算,确定旧设备的EVA值和新设备的EVA值,合理的衡量企业新旧设备的利用价值,进而确定企业是否投资新设备,是否继续使用旧设备,为实现企业最大化创造条件。

二、现金流量贴现技术

在现代化的今天,尽管现金流贴现技术没有非现金流贴现技术应用的效果好,但现金流贴现技术也能够为企业投资决策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意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面对诸多的困难,应用非现金流贴现技术做出长远的投资决策,的确能够促进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的方向迈进,但现金流量贴现技术的应用可以就当前企业投资决策提出建树性的意见,促使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发展。因为现金流量贴现技术應用于中小型企业中,利用净现值法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进行分析,明确中小型企业净现值。以此为依据对企业投资决策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和考虑,进而为企业提出有效的投资决策。所以说,尽管现金流量贴现技术对分析预测方法、分析手段等方面要求较高,但将其应用于中小型企业中也是非常适合的,能够充分发挥净现值法的优点并不显现净现值法的缺点,科学的、合理的分析预测中小型企业投资决策,为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创造条件。

应用于企业中的现金流量贴现技术可以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进而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最中肯的意见。对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主要是:一是了解企业过去绩效,对投资资本回报率、经营业利润、投资者资金总额等方面进行计算,明确企业资产情况、信贷情况。二是对企业即将开展的投资项目进行预测,其中包括行业特点和竞争优势分析、自由现金流量预测、自销售预测等,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三是资本成本估算。利用计算公式计算资本结构的目标市场价值权数、债务成本、权益成本,进而估算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四是最终科学合理的评估企业投资项目的可实施性。

三、非现金流贴现技术

非现金流量贴现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发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非现金流量贴现技术主要以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为准。

(一)回收期法

运用回收期法进行企业投资分析预测、债务成本计算、收益计算等比较简单、快捷,可以为企业提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意见。但是在利用回收期法进行企业投资决策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注意回收期后收益的控制。很多企业再利用回收期法完成企业投资决策之后,企业应当持续关注投资项目,持续进行投资项目的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所投资的长期项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

其二是决策者应当合理的规划投资项目。对于投资项目的选定不能仅以回收期做参数,还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企业承受能力等,进而选定最适合的投资项目,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会计收益率法

会计收益率法是以会计收益率作为评价投资的参数。在企业中利用会计收益率法来进行投资决策应当结合企业会计报表、会计收入,计算企业会计收益率。以此为依据,分析各个投资项目,进而选择收益率最高的投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会计收益率进行企业投资决策时若如出现异议,应当从现金流量和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考虑项目投资,进而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评价投资项目。

四、结束语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企业要想在社会中实现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此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其经济实力,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抵抗社会竞争,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需要企业制定正确的、适合的投资决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此,在企业中实施有效的、科学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像EVA与投资决策分析、现金流量贴现技术、非现金流贴现技术等科学的、有效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中,能够就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等进行分析,进而为企业提供最中肯的投资决策意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说,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树海.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2]曲文波,陶承治,郝春锋,邓玉东.基于EVA提升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运用[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

[3]牛建高,李义超.动态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及其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04).

房产投资决策税负因素浅析 第4篇

房产投资是借助房产来获取投资收益的行为。房产投资的形式比较多, 如房产出租获取租金收入、以房产出资获取分红收入、房产转让获取价差收益等。

房产投资中涉及房产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对企业存量财产中的房屋, 其计征方式有从租计征和从价计征。从租计征是指房产税按照房屋租金收入的12%缴纳。从价计征是指年房产税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 (即房屋原值乘以1-20%~30%) 的1.2%缴纳。从价计征方式下, 房产税的缴纳只和房产原值有关, 房产原值既定、房产税也是恒定的;从租计征方式下, 房产税与租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即房屋租金增加, 房产税也随之增加。如自用的房产、提供仓储服务的房产是从价计征, 而出租的房产是从租计征。营业税是对企业房产转让价差征收、土地增值税是对企业房产转让增值额征收, 而企业所得税是对房产转让所得征收。在相关的房产投资方案比选中, 不同方案的税收成本差距较大。而一些相关的税收筹划是基于税负率较低的原则进行方案比选。这种做法忽视了企业的不同的方案税后收入绝对值的比较。税负率低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利用税后收入比选各个方案更为准确、可靠, 本文运用税后收入较高的原则进行方案的比选。

二、房产投资联营与房屋出租的选择

按照税法规定, 满足持股时间要求的企业以房产出资获取被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分红的收益不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房产税由被投资企业缴纳;企业以房产出租获取租金收入则需要缴纳营业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

为了防止企业为减少税收成本“真出租、假投资”。国税函 (1993) 368号规定“对于以房产投资联营, 投资者参与投资利润分红, 共担风险的情况, 按房产原值作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对于以房产投资, 收取固定收入, 不承担联营风险的情况, 实际上是以联营名义取得房产的租金, 应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由出租方按租金收入计缴房产税。”国税函发[1997]490号规定“以不动产、土地使用权投资入股, 收取固定利润的, 属于将场地、房屋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 应按“服务业”税目中“租赁业”项目征收营业税。”即房产投资入股收取固定利润视同房产出租计算房产税和营业税。

一般情况下, 企业在房产投资时即可以房产联营投资、共担风险, 取得投资利润, 也可以房产出租而取得固定的租金。从税负角度看, 那种投资方案对企业更有利呢?

设房产原值为Y、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城建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为3%, 房屋的计税余值为房产原值的80%。投资者如将房产联营投资共担风险, 预计分红收入为A;如以房产出租, 预计租金收入为X。

在以房产联营投资共担风险的情况下房产税从价计征, 税后利润分红收入免企业所得税, 同时也分红收入也不征收营业税。其税后收入=A-Y (1-20%) 1.2%=A-0.96%Y, 如果按照计税余值为房产原值的70%计算, 其税后收入=A-Y (1-30%) 1.2%=A-0.84%Y。房产如出租则税后租金收入= (X-X5% (1+7%+3%) -X12%) (1-25%) 。

实际决策时企业可以根据上述两个公式, 将企业预计的租金收入和分红收入带入公式, 即可计算出两种方案的税后收入。如当预计租金收入为140万元, 预计共担风险的分红收入为141万元, 房产原值为5600万元, 计税余值为房产原值的80%。房产联营投资、共担风险的税后收入为141-5600 (1-20%) 1.2%=87.24万元, 房产出租的税后收入为 (140-1405% (1+7%+3%) -14012%) (1-25%) =86.625万元。由此可见, 房产共担风险、联营投资的方案税后收入较大, 故应选择。李荣锦 (2012) 在房地产企业房屋纳税筹划分析中对该类方案比选中采用低税负率的方案, 有些不妥。如上例方案比选中, 房产共担风险、联营投资的税负为53.76万元, 税负率为38.13%, 房产出租的税负为53.375万元, 税负率为34.85%。低税负率选择法下, 房屋出租方案因税负率低当选。然而, 低税负率并不必然导致高税后收入, 因此利用税后收入进行比选方案比选更符合企业的决策目标, 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三、出租仓库与仓储服务的选择

出租仓库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其按照服务业-租赁业税目5%的税率缴纳, 房产税则是按照租金收入的12%计算征收。

仓储服务是按照服务业-仓储业税目5%税率计算征收, 处于营改增试点地区的仓储业则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其按现代服务业-物流辅助服务业 (仓储服务) 税目6%的税率或者3%的征收率进行征收, 房产税是按照房产计税余值的1.2%计算。

一般来说, 企业库房对外出租取得收入既可以采取仓库出租的方案, 也可以采取提供仓储服务的方案, 而且两种方案的收入基本相当, 此时, 税负因素往往决定企业决策。

设仓库原值为Y、仓库的计税余值为房产原值的80%, 企业所得税税率25%, 城建税税率为7%, 教育费附加为3%, 。企业既可以出租仓库也可以提供仓储服务, 租金收入或者仓储收入都是X, 如提供仓储服务则新增的成本为B。出租仓库的税后收入为 (X-X5% (1+7%+3%) -X12%) (1-25%) 。为了方便两种方案的比选, 以下提供仓储服务的税后收入均指扣除仓储新增成本的出租仓库的税后收入。如果新增成本较小, 可以不予考虑。

如非营改增试点地区的企业提供仓储服务, 其仓储服务税后收入= (X-X5% (1+7%+3%) -Y (1-20%) 1.2%-B) (1-25%) 。当新增成本忽略不计 (即B等于零) 时, 计算出两个方案的税后收入相同的平衡点为8% (即当X/Y=8%时, 两个方案的税后收入相等) 。

如果提供仓储服务企业是营改增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则仓储服务适用增值税税率为6%, 如企业提供仓储服务的进项税额较小忽略不计, 仓储服务的税后收入= (X/ (1+6%) -Y (1-20%) 1.2%- (X/ (1+6%) ) 3% (7%+3%) -B) (1-25%) 。从而计算出B为零时的平衡点为8.54%。

如果该企业为营改增试点地区的小规模纳税人, 仓储服务的税后收入= (X/ (1+3%) -Y (1-20%) 1.2%- (X/ (1+3%) ) 3% (7%+3%) -B) (1-25%) 。从而计算出B为零时的平衡点为6.7%。

如果企业房产的计税余值是房产原值的70%。企业提供仓储服务的房产税计算应相应调整, 通过计算列表入下:

企业决策时, 房产的计税余值为房产原值的比例和B值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 如有其他税费也可按照实际情况将表中的模型进行修正。税后收入平衡点确定以后, 企业可以计算企业预计出租的租金收入与房产原值的比例。如果该比例大于平衡点, 提供仓储服务可以锁定房产税, 仓储服务方案税后收入较大, 应选该方案。反之, 应当选择仓库出租方案。企业也以根据上述模型直接计算税后租金收入或者税后仓储服务收入, 选择税后收入较大的方案。

企业在确定房屋租金收入时要注意房租收入和其他收入和代收款项分别确认和核算, 如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空调费、供热费、出租露天停车场、出租设备或者物品、出租场地收入等收入不属于房屋出租收入, 将这些收入分别签订合同, 将会降低计税租金收入和房产税, 减少不必要的税费支出。

房屋的装修也影响到了房产税, 与装修好的房屋相比, 未装修的房屋出租的租金收入要低一些, 房产税也要低一些。出租方也可以通过设立的物业公司将房屋装修后向承租方收取物业费, 也可建议承租方直接委托第三方装修, 这样房产税较低。

四、房产转让与股权转让的决策

房产转让的相关税收政策如下:财税[2003]16号规定“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或受让的土地使用权, 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的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抵债所得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的, 以全部收入减去抵债时该项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房产转让税负较重, 其涉及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契税、印花税。增值率超过20%房产转让还要缴纳土地增值税。因此企业房产转让时, 转让方需要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

股权转让税收政策如下:财税[2002]191号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 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 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 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财税字[1995]48号规定“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 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 (房地产) 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 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 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投资、联营企业将上述房地产再转让的, 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财税字[1997]77号规定“纳税人以非现金的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发生的资产评估净增值, 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但在中途或到期转让、收回该项资产时, 应将转让或收回该项投资所取得的收入与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投出时原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 以房产投资入股时, 投资方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投资后转让股权时, 房产评估增值和股权转让收入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从上述政策的导向是鼓励企业房产投资、不鼓励房产炒作。因此企业将房产单纯转让的税负较重、而将股权对外转让或者将房产投资入股基本没有税收成本。企业在相关房产转让决策时, 将拥有房产的公司的股权转让或者将房产投资入股到被投资企业或者将房产剥离成立新的公司然后将该公司的股权转让的方案税收成本较小。企业决策时可以根据上述税收政策进行测算税后收入进行方案的优选。另外, 房产转让过程中, 房屋的转让价格越高、相关的税费就越多。而装修好的房子的售价要高于未装修的房产, 因此转让方装修房屋税负较重, 受让方或其委托第三方装修房屋, 其税负较小。

总之, 房产投资策中从税负因素考虑, 对于房产投资联营或者房屋出租的方案中直接计算税收收入选择收入较高的方案。房屋出租或者提供仓储服务决策中, 根据租金收入占房产原值的比例和税后收入平衡点进行比较或者直接用税后收入的模型进行方案比选可以实现低纳税成本目标。使用股权转让或者房产投资入股或者房产剥离形成新的公司然后转让股权方案优于房屋直接转让方案。以上方案比选均可按先关税后政策采用税后收入较高的原则进行比选, 正确考虑房产投资决策中的税负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房产税暂行条例》 (国发[1986]90号) 1986年9月15日颁布。[1]国务院:《房产税暂行条例》 (国发[1986]90号) 1986年9月15日颁布。

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资决策的运用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投资决策;内含报酬率;财务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通过投资扩大再生产,实现产业转型的投资决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会计的恰当应用能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充分发挥专业作用,从科学角度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研究,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实现投资过程的高效率。

1管理会计的含义与信息特征

1.1管理会计的内涵

管理会计是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管理会计运用适当的观念和技术来处理企业个体的历史预测性的经济资料,以达到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的目的。管理会计工作目的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计划、决策与控制、以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最终目标。

1.2新环境下管理会计的信息特征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管理会计内置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重要环节,具有丰富的信息管理色彩,具备以下特征。(1)通用性:是指在管理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信息体系应具有共通的特性。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分析,管理会计在内容上包括:用于支持市场、企业产品、客户开发等业务发展的信息,用于支持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等信息,用于评价分析组织战略、组织绩效等业绩评价信息。(2)客观性:管理会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受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信息编制的统一要求和规范的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应体现其公正、客观性。管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是企业的管理者利用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所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强调管理会计师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3)内嵌性: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通过专业分析研究,提供企业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为企业内部建立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近期预测,对真实性经济资料分析,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工作内嵌于企业管理活动中。(4)技术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不同的,具有更加明确、更加复杂的技术特征,管理会计是运用相关专业理念和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分析企业个体的近期经济活动情况,预测未来趋势,其工作具有比财务会计更高的技术含量。

2企业投资决策中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效益原则让管理会计日显重要。我国管理会计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推行零基预算、净现值法、责任会计、变动成本模型法等方法,取得良好成效。但在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推行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资决策、预测分析、成本管理、风险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作用没有发挥作用,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2.1投资决策前期调研工作不够缜密

企业投资决策是投资者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通过规范的程序,采取科学方法和专业手段对将要投资的项目可行性、必要性、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成本、投资预期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预测、评估、分析、判断。传统的投资决策采取普通调查、访问、研究、分析方法,程序过于简单,企业在研究和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方面还不够系统、周密,相关信息依据存在不全面、不真实的问题,使得企业管理者做出错误决策。

2.2投资决策未能引进管理会计专门方法进行决策分析

投资决策是企业投资行动的前期工作。企业投资经营活动是在投资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投资预测、评估、优选、决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是对将要实施的投资方案进行科学评估、分析优选的过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企业在实施投资决策时未能采用管理会计专门方法,如量本利分析法进行前期分析,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2.3管理人员或决策人对管理会计了解不足,重视不够

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比较熟悉的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明白管理会计在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存在认为投资决策和管理工作与财务工作关联程度不高的错误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仅用来保证企业投资资金,在投资决策中没有得到实质性应用。因此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没有引入管理会计,制度化、系统化的参与机制尚未形成。

2.4财务人员管理会计工作能力不足,在投资决策起的作用不大

论机会成本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机会成本 财务管理 投资决策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50-02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巨大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得到最大的利润价值是经营者所关心的问题。而在经营过程中,决策是最为关键的。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一定会考虑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打一个比方,企业在购进某种生产要素时这种要素的市场价格较低,一段时间后其价格上涨,这时候是按照原来的生产计划再加工这种要素,还是直接出售这种要素呢?如果是选择前者,那么直接销售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就是再加工的机会成本;如果选择后者,加工后的再产品带来的收益就是直接销售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投资决策的好坏除了应当考虑该项决策会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外,还必须考虑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分析决策过程中从可以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并且放弃了其他方案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这种由于放弃其他方案的“潜在利益”就是选取最佳方案的机会成本。

二、研究意义

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被推广到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去。比如:三年高职毕业后究竟是选择升本还是就业,过多考虑的因素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虽然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成本,不构成企业的实际支出,也不入帐,但它是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的因素。因此,研究机会成本并且对其加以良好的利用,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有很好的分析利用价值。

三、机会成本与企业决策相关成本概念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认为:“当我们被迫在稀缺物品之间作出选择时,我们都要付出机会成本,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可得到的最好对策的价值,这就是机会成本”。

(一)机会成本的特点及使用前提

1.机会成本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点:一是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生产成本,它是对未来的预测。对它的分析是建立在所放弃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上,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或成本,这种成本也可能不存在。二是机会成本在作最终决策时计算,机会成本是在做出一种(最优)选择时就必须放弃其他若干选择时产生的。

2.机会成本的使用前提

(1)资源是稀缺的。这是机会成本概念产生的基础。正是由于资源稀缺,人们不能实施每一个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方案,而是必须只能选择一个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2)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资源不仅是稀缺的,而且一种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如果资源只有一种用途,则放弃其它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上机会成本了。(3)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它意味着将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已经投入到其中的某些用途后,还有一些用途所需的资源就得不到满足。

(二)其他相关成本概念

在进行成本决策时,由于各个方案预计发生的成本不同,就产生了成本的差异。差量成本是进行成本决策的重要依据。差量成本是管理会计中研究短期决策时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之间的成本差额称为差量成本或差别成本。如果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即差量损益为正数,则前一个方案是较优的;反之,如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本,即差量损益为负数,则后一个方案是较优的。此外还有以下成本:重置成本、沉没成本、过剩资源成本等等。

四、机会成本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在经济学中,企业的投资决策应考虑机会成本,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案例二:应收账款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分析。如果说企业因为赊销所占用的资金仅仅包括企业为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投入的销售成本或生产成本,不包括因赊销而实现的利润和增值税,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是现销,企业收回的资金除投资成本外还包括现实的利润和代收的增值税,企业可以用收回的全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扩大再生产来获得收益,因此,企业采用赊销被占用的资金应该是赊销收入总额及其增值税,应该将全部资金计算其机会成本,这样也更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的内涵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考虑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机会成本时应当考虑全部的款项。

(二)利用机会成本提升企业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和有益影响

一个从会计成本角度看有效益的投资方案完全有可能是不赚钱的,而一个会计利润较低的投资方案未必不是最佳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本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包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它反映投资的真实效益,如果决策时只以会计成本为依据或不考虑所有的机会成本,则有可能夸大投资收益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利用机会成本评价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会计利润在计算原理上的不足,可为会计利润计算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预测决策的需要,用创造的经济利润为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经济利润目标得以实现。

机会成本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意义的概念。它使方案的择优建立在严格和准确的成本计量基础之上以最终判断所作的决策是否为最优方案。现在生活中只有备方案利用的同一资源有不同用途,且既定资源又有潜在收益时方考虑机会成本的计量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机会成本已经成为决策者的必要理念,对所有生产活动的发生都要考虑到机会成本,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利用资源。

五、结论

企业利用机会成本做决策,必须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以选择的方案;二是企业决策者要有真正的决策权。机会成本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同时又有多种用途,在几个方案的条件下来权衡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可选择就失去了机会成本的作用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筹资、投资的渠道与方式已经成多元化趋势,这就使得企业在做出籌资、投资决策时面临着成本、效益的多种选择与放弃。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是决策者主观预测的结果,不需要补偿,并且只存在于财务决策分析的过程中。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潜在的。

总之,投资者进行财务决策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各项投资决策时都需要考虑了机会成本,但是很多企业在利用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决策时并未考虑机会成本。对于这一点,我认为这种决策不科学、也不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所以进行经济决策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机会成本概念并正确度量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用会计成本来估算在投资方案中产生的机会成本,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柯宝红,戴鹏.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社会责任选择.科技与生活,2010年第1期

[2]熊萍,陈伟琪.机会成本法在自然环境与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基于动态规划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 第7篇

从理论研究上讲,投资组合理论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帮助投资者以最合理的方式把资金分配到各种投资项目中,从而确保投资效益的持续增长。Markowitz[1]在其经典的投资组合模型中,对投资回报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权衡,把结果进行量化,以此作为投资选择的标准。

这种方法提供的投资策略只适合单一周期的投资,并不适合多个周期的投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2年,美国数学家Bellman[2]根据一类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特点,把多阶段决策问题表示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即把一个N变量问题作为一系列的N个问题而逐个加以解决。多阶段的投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总风险,并且可以根据每个阶段末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投资方案。Bellman最优性原理深刻刻画了动态优化(DOP)问题最优策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就最优策略而言,不论当前状态是由以前何种决策所造成,余下的策略对当前的状态,亦必定构成最优策略。最优性原理使得求解在整个时间段上一个全局解的问题能化解为一系列在各个时间段上的局部优化问题[3]

Μerton[45]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连续时间的动态规划方法用于解决金融方面的多阶段规划问题,这种方法到现在还在使用。目前解决不确定性递归决策问题的主流计算模型是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从企业经营层面上讲,企业经营的目标一般来说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包括企业的生产利润以及对各种资本(包括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投资的回报。这里,企业生产所消耗的资金包括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所投入的资金。

对风险资产和合作企业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投资目标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合理的资金分配。企业投资活动各个阶段决策是相互联系的,现借鉴文献[6]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多阶段企业投资决策问题的动态规划模型。该模型把一个多阶段的投资决策问题转化为多个单阶段的投资问题,这样求解整个投资阶段的最优决策问题就转化为求解一系列单个投资阶段中的最优解问题。并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1 多阶段生产资本投资决策的动态规划模型

Ν={1,2,,m}(m1)是市场上的企业集。在市场集中有m个合作企业可供选择,同时在某个资产市场中有n种风险资产和一种无风险资产可供投资者选择投资,一个企业同时进行l(l≥1)个阶段的合作投资和资本投资。企业可以使投入的自由资金量为M。设在第k(k=1,,l)个阶段中,企业的收益为wk。第i(i=1,,n)种风险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为rik,平均风险损失率为qik,资产交易费率为pik,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r0,交易费率为p0k=0;与第j(j=1,,m)个企业合作,合作的风险损失率为ajk,收益率为bjk

多阶段生产资本投资决策问题就是要求设计一种组合方案,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固有的流动资金,合理地安排资金使用比例,使企业在l阶段末期的利润能够实现最大化。

1.1 假设条件

为了便于研究,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做出以下几点假设。

假设1 企业在投资开始时(第1阶段初)就计划了资金的总投入(即确定了投入的资金上限),在其后的阶段不再追加资金投入;同时也不把已获得的阶段性收益抽出。

本条假设虽然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动态规划模型而提出的,但在现实中是可以找到依据的。企业确定了某一项目的投资金额后不再追加资金,而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收益继续用于下一阶段的投资,这些都是符合现实中企业的投资行为的。现提出只是为了简化模型方便求解。

假设2 企业在资本投资中不允许卖空行为。

卖空就是企业出售的资产量超过了自身拥有的资产量。随着证券交易活动的规范化和证券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现实的证券市场中卖空操作常常受到限制[7]。所以模型只讨论不允许卖空条件下的资产投资决策问题。

假设3 企业用于资本投资的资金使用得越分散,即投资的风险资产种类越多,投资风险越小。同时为了简化模型,规定用各阶段所投资的各种资产中风险最大者来衡量投资总风险[8]

假设4 为了保持对合作项目的控股权,因此假设第k(k=1,,l)阶段内与第j个企业合作时,最低投资金额为ωjk

现实中企业之间的具体项目合作会涉及到控股权的问题。若合作的一方想要控制合作项目中的多数股权,那么相应地就要付出更多的投资资金。

假设5 市场集中的企业都是理性企业,不会随意违反合作协议。

本条假设是为了避免企业合作过程中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非系统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假设6 整个生产和资本投资过程是持续的,在相邻两阶段间没有突发事件。这样,任一阶段末期时企业投入和收益与下一阶段初时的情况相同。

文中的多阶段模型中,假设其相邻阶段没有突发事件,就是假设上一阶段末的各种状态变量和下一阶段初的是相同的。这是为了方便建立模型中的递推关系式,简化动态规划模型。

1.2 变量描述

为构造和求解多阶段投资决策的动态规划模型,首选确定xik为企业在第k阶段对第i种风险资产的交易金额。其中,xik<0表示出售资产,xik>0表示购买资产。x0k为企业在第k阶段对无风险资产的交易金额。

阶段k本企业与企业j合作所投资的金额为yjk。故企业在k阶段的资金分配情况为sxyk=(x0k,,xnk,y1k,,ymk),作为阶段k企业的投资决策变量。

在阶段k初期,企业拥有的第i种资产的金额为sik,拥有的自由资金的金额为tk。因此阶段k初期,企业持有的各种资产和自由资金的状态为sstk=(s0k,,snk,tk),称之为阶段k初期企业的投资状态变量。

上述变量中,k=1,,l;i=0,1,,n;j=1,,m

1.3 状态转移方程

企业在k阶段末对第k(k=1,,l)阶段初的状态变量为sstk,决策变量为sxyk。企业在k阶段末对第i(i=0,1,,n)种资产的持有量为sik+xik,由假设6,因此k+1阶段初的资产金额为

sik+1=(1+rik)(sik+xik) (i=0,1,,n) (1)

企业在该阶段中的资金变化包括三部分:合作投资金额j=1myjk,资产交易金额i=0nxik和交易费i=0npik|xik|,因此阶段末的自由资金量为

tk+1=tk-j=1myjk-i=0nxik-i=0npik|xik| (2)

1.4 约束条件

如果企业在k(k=1,,l)阶段初的生产-资本投资决策模型的状态变量为sstk,则其决策变量sxyk满足如下约束:

由假设4知,企业的在合作中的实际投资金额不低于最低投资金额,即

yjkωjk(j=1,,m) (3)

现实中企业对所有投资有一个最大承受能力,即投资风险上限QkQk通常是由企业在第k(k=1,,l)阶段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一个常量。企业在k阶段末对第i(i=1,,n)种风险资产的持有量为sik+xik,由假设3知,其投资总风险为max1in{qik(sik+xik)+ajkyjk},且max1in{qik(sik+xik)+ajkyjk}Qk,即

qik(sik+xik)+akjyjkQk (4)

由假设2知sik+1≥0,结合式(1),有

xik≥-sik(i=0,1,,n) (5)

由假设1知tk+1≥0,结合式(2),有

j=1myjk+i=0nxik+i=0npik|xik|tk+wk (6)

1.5 动态规划方程

fk(xkyk,,xlyl)=h=kl(j=1mbjkyjk+i=0n

(th+1+sih+1)-(th+sih)+j=1myjk,(1kl),

表示企业从第k阶段初的状态sstk开始,依次按决策变量xkyk,,xlyl进行投资,到第l阶段末时所得的实际总收益之和。

因此,企业的l阶段投资决策,就是在满足条件式(1)式(6)式的前提下,寻找每个阶段中的投资决策变量,使得这l个阶段投资的总收益尽可能大。

企业从第k阶段初开始到第l阶段末时所能获得投资的最大总收益和为

Fk=maxxkyk,,xlylfk(xkyk,,xlyl),(1kl)

根据决策变量的无后效性及阶段状态变量间的递推关系得出

Fk=maxxkyk,,xlylFk+1(xk+1yk+1,,xlyl)+j=1mbjkyjk+i=0n(tk+1+sik+1)-(tk+sik)+j=1myjk=

maxxkyk,,xlylFk+1+j=1mbjkyjk+i=0nrik(sik+xik)-pik|xik|

因此,该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Fk=maxxkyk,,xlylFk+1+j=1mbjkyjk+

i=0n[rik(sik+xik)-pik|xik|]}

s.t.{yjkωjkk=1,,l;j=1,,mqik(sik+xik)+ajkyjkQkk=1,,l;i=1,,nxik-sikk=1,,l;i=0,,nj=1myjk+i=0nxik+i=0npik|xik|tk+wkk=1,,l

其中 sik+1=(1+rik)(sik+xik);

k=1,,l;i=0,,n。

tk+1=tk-[j=1myjk+(i=0nxik+i=0npik|xik|)]

k=1,,l。

si1=0,t1=M i=0,,n。

利用最优化方法可以求解上述动态规划模型[9,10],从而可得到企业m阶段投资的最优决策。

2 模型比较

文献[6]主要是针对资产市场的投资行为建立的模型,模型中只涉及到各种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本文模型则是把资产市场的投资行为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资行为结合起来。模型中除了涉及到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还包括生产中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投资行为。本文中的动态规划模型与文献[6]中的模型主要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 文中的模型由于涉及到企业生产中的投资行为,故其决策变量和状态变量较之文献[6]都复杂一些。决策变量变成资产市场的投资决策与企业生产行为中的投资决策的集合。状态变量方面,阶段自由资金tk的组成上发生明显变化,体现了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投资行为对模型中状态变量的影响。

(2) 本文在假设条件中提出了一个最低投资金额的限制,相应地在模型约束条件中就增加了一个对决策变量的约束。对比于文献[6],文中的模型假设更贴近现实情况。

(3) 本文模型因为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合作方面投资的考虑,所以投资总风险方面也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即考虑风险资产的投资风险的同时也要考虑生产合作方面的投资风险。

3 案例分析

为了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某公司准备在资本投资领域和企业合作生产方面进行投资。总投资预算为100万元,并将整个投资过程分为2个阶段。

假定通过公司的前期评估和筛选,资本投资方面选定3种风险资产和1种无风险资产(假设其收益率为r0=0.01)进行投资。两个阶段的投资风险上限为,Q=(10,10)。企业合作方面,经过资金、技术等全方面的考察,选定了3家准合作企业。忽略风险资产交易费用。其他变量见表1和表2。

把上述数据带入动态规划模型,写出相关的MATLAB函数(包括递归计算程序dynprog,决策变量函数decisFun,阶段指标函数objfun,阶段转移函数transfun以及计算的主程序)。利用MATLAB中动态规划求指标函数最小值的逆序算法[11],可求出通过两个阶段投资后,净收益为22.14万元。

本案例简化了投资决策过程,通过模型求解,给出了企业两阶段投资决策过程的最优解。对文中实例的求解,本文运用了MATLAB相关算法,简化了求解的过程。

4 结论

模型主要是依据Bellman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性原理来建立的。相对于参考文献[6],模型把企业在同一阶段内的两种投资决策问题综合起来,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中复杂的投资状况,同时决策变量、状态变量以及约束条件等都更加丰富。最后举出实例,并简化投资决策过程,给出了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最优解,然而实际的投资决策过程可能是多阶段的,相对复杂的,需要考虑更多因素,而且每阶段选择的风险资产和合作企业可能不是单一的,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为了保证企业投资决策最优的投资效果,企业应把投资决策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建立了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同时把投资总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为目标的基本动态规划模型。该模型把一个多阶段的投资问题转化为多个单阶段的问题,从而求解整个投资阶段的最优决策问题就转化成求解一系列单个投资阶段中的最优问题。

关键词:动态规划,模型,投资决策,利润

参考文献

[1] Markowitz HM.Portfolio selection.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2] Bellman R E.Dynamic programming.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3]李端,钱富才,李力,等.动态规划问题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56—64

[4] Merton R C.Lifetime portfolio selection under uncertainty:the continu-ous-time case.Review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9;51:247—257

[5] Merton R C.Optimum 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rules in a continu-ous-time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1;3:373—413

[6]宿洁,刘家壮.多阶段资产投资的动态规划决策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1;9(3):55—61

[7]马永开,唐小我.不允许卖空的多因素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37—43

[8]丁元耀,贾让成.一种证券组合的投资选择模型.运筹与管理,1999;(2):38—42

[9]袁亚湘,孙文瑜.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0]何坚勇.运筹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9

我国政府项目投资决策机制浅析 第8篇

一、我国政府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我国政府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

1、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识淡薄, 长官意志决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公众参与缺乏主动权。

2、科学化论证不到位、不规范, 缺乏对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做出综合论证评估, 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争取项目立项的“可批性报告”。

3、决策主体责任不明, 尚未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来约束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

4、项目投资难以有效控制, 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 政府项目投资决策失误的成因分析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于2009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 披露了10家中央企业原领导人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高达14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 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 法制不健全。我国目前在政府投资项目上尚无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 现行的投资管理办法没有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章程, 在依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上存在明显空缺。

其次, 行政管理缺失。我国各级政府决策层内部缺乏明确的责任约束, 缺乏社会必要的民主监督, 决策工作易受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影响, 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成为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使一些不法者有机可乘。

再次, 市场发展滞后。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市场化表现主要体现在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上, 政府对投资咨询和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严格的资质评审, 中介服务易受到行政干预, 难以提供客观和科学的服务。

二、政府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研究

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体系由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和决策制度构成。

1、决策主体

决策主体是由具有智能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或群体组成, 决策主体可以以是个人形式出现, 也可以以团体、组织、机构等群体形式出现。决策主体活跃于项目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 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充当项目立项的批准者、项目方案的制订者、项目施工的实施者等各种角色”决策主体各自拥有不同的权限, 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 但决策主体是决策机制有效运行的组织保障。

2、决策程序

决策过程可以概括为决策主体通过一定的执行程序, 按照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作用于决策客体, 在收集决策信息的基础上追求决策目标的实现, 最终达到理想的决策结果。决策中的各要素通过执行程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3、决策方法

决策方法是指导和帮助决策主体进行正确合理决策的有效技术手段。它以决策相关理论为支撑, 是指导决策实践必不可少的决策理论。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理论通过综合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组织行为学等各种学科的理论, 将其决策方法不断丰富, 形成了拥有独立学科领域的决策方法。

4、决策制度

影响决策主体行为的决策系统所处的中观环境被称作决策环境。这种环境对决策产生制约作用, 在长时期的生产实践中反映在决策行为这一微观行动上, 就逐渐形成了决策制度。不同的项目决策面临的具体的决策环境不同, 但其必需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三、政府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机制研究

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而言, 决策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更值得改进。决策机制的评价不仅着眼于机制产生的静态的结果上, 还应落实到决策行为过程的动态追踪上, 结合决策机制进行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估改进。决策机制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决策主体的结构及工作效率, 决策制度的建设, 决策所采用的方法, 决策实施程序以及决策效益。

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根据评价目的, 结合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来进行。评价中将宏观与微观分析指标相结合, 以宏观指标为主, 微观为辅;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以定量指标为主, 其中定性指标尽量准确全面, 避免信息失真, 定量指标要明确, 并具有较强说服力;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 以动态指标为主。

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模型建立在动态的评价反馈基础上。任何一项决策进行之前, 都需要对决策的问题进行整理, 细化成多个决策目标;并对项目的决策效果作出预期, 这种对决策问题的确定, 对决策目标的细化, 对决策效果的期望统称为决策信息。

四、小结

机会成本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9篇

机会成本概念的提出是西方经济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奥地利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其著作《自然价值》中首先提出“机会成本”一词。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出,打破了对成本固有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写道:“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

总之,机会成本是一种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失去其他获利机会而丧失的收益。可见,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虚实兼并的成本。

(一)机会成本产生的前提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某一经济资源被用以一种用途后即不能再被同时用于其他用途。由于经济资源稀缺,迫使人们只能将资源用于一种用途而获取收益,同时放弃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稀缺性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必要要素,是其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稀缺性的存在就不会存在放弃其他用途所带来收益的机会,机会成本也就无从谈起。

2.经济资源的多用性

多用性是指某一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用于不同种用途可以带来不同的收益,给人们以更多方案去选择。多用性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必要要素之一。如果某一经济资源的用途是唯一的,其用途就不需要进行选择,不会产生放弃用于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损失。

3.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

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指所有经济资源都已经用于各种用途,不存在尚未利用的经济资源。如果经济资源在用于其他各种用途之后仍有剩余,即存在未充分利用的状态,则有闲置的资源不能产生收益,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

1.成本的存在形态不同

会计成本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实际支出,表现为资金的直接流出,是一种显性成本。会计成本需要从实际的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中得到补偿,这样企业才能获得良性的循环发展。机会成本一般表现为观念上的无形成本的核算,仅仅存在于管理者的意识中,是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不是实际支出的费用,是一种隐性成本。机会成本不能够从经营收入中获取相应的补偿。

2.涵盖范围不同

会计成本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具体包括经营成本的预算、控制、实施、分析、检查等多方面。机会成本局限于决策和分析之中。管理者应充分考虑经济资源在生产、市场中的流动过程,明确用于不同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上的差别,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3.发生时间不同

会计成本主要用于记录过去发生的耗费,是事后发生。机会成本主要用于决策,是在项目发生之前,针对于未来。但是,会计成本不是不考虑未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几个连续会计期间发生的支出, 就需要注意在过去和未来的分配。

二、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一定的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在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三大金融决策中,投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决策。

(一)机会成本在应收账款活动中的应用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本文主要讨论由赊销引起的应收账款。

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销售额会提供赊销政策或延长信用期但同时带了相应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三部分。若企业赊销所增加的收益能够大于所增加的成本,则方案可行,否则不能执行。其中,机会成本在应收账款活动中的具体含义表现为在赊销或延长信用期决策中,企业的资金由于占用在应收账款上而不能用于其他投资时所丧失的潜在收益,包括了财务成本和生产者极尽可能利用这些生产要素所能产生的利润。

2.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分析计量方法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量的通用一般公式为: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其中,机会成本率一般是有价证券利率或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具体计量方法主要分为三种。

(1)销售收入法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机会成本率

=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

=年赊销额/360×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

该计量方法的平均收现期即为应收账款的周转期。该公式将应收账款账面上的资金视为实际占用资金。

(2)销售成本法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年赊销额/360×平均收现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该公式将应收账款账面中前期投入成本视为实际占用的资金,赊销所获得的利润并不算在内。

(3)变动成本法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年赊销额/360×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该公式将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中的变动成本视为实际占用资金,固定成本由于早已投入固定不变,则不应计算在内且若改变信用政策,影响应收账款数量变化的是变动成本。该公式也是目前使用的主流。

三种计量方法各有利弊,但其共同的缺陷主要在于没有将改变信用政策后实现的销售额加以区分, 而是统一以其销售收入或其变动成本或其销售成本为依据来计量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即增加的应收账款平均占用资金, 这样计量的结果也就不可能真实反映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 从而不能真实反映应收账款投资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在现金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现金是一个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为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资金运转,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必然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这部分资金在会计上被称为营运资金。企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企业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将现金进行再投资所能获取的最大收益。现金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现金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现金的占用量,并从暂时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企业有合理的、适当额度的现金流是必要的,对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金作为企业非营利资产,若持有量过多,会使企业承担过重的机会成本,降低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权衡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选择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将多余的现金用于扩大生产或投资于有价证券。

2.持有现金机会成本的分析计量方法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

(1)成本分析模型

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对持有的现金进行管理而付出的代价,短缺成本是指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必要的业务开支而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或为此付出的代价。公式将持有现金的成本分为三类,能使总成本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

(2)存货模型

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2×机会成本率+特定时间内现金总需求量/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

最佳现金持有量=(2×特定时间内现金总需求量×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机会成本率)1/2

存货模型又称为鲍莫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现金持有量在许多方面与存货相似,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可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鲍莫模型。模型假定企业平时持有一定现金,当现金用完时可以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这种假定避免了短缺成本,因此只考虑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这里,转换成本指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的成本,假定每次转换成本固定,则转换成本与转换次数有关。

(3)随机模型

H=3R-2L

公式中,H指现金存量的上限,L指现金存量的下限,R指最优现金返回线,b指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指有价证券的日利率,ζ指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该模型认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控制在某一范围内,在该范围内持有现金的数量都较为合理,并不刻意追求某一数额。

(4)现金周转模型

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现金周转率=360/现金周转期

最佳现金持有量=年现金需求量/现金周转率

该模型是从销售环节的现金流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金周转期,进而推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三、机会成本对投资决策的意义

(一)机会成本对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切投资活动都力求使机会成本最大程度的减小,这是进行投资的重要标准。机会成本为如何做出合理且效益最大化的选择提供了易于衡量且可比性强、确凿有力参照依据。正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说,人们作出决定的依据离不开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对投资决策的非充分性

机会成本是主观预测的隐形成本,会被人的认知能力和有关项目的信息获得水平等因素所限制。机会成本必须与其他影响决策的因素结合使用、综合考虑后才能选择出最优方案。但是投资决策时又必须考虑机会成本,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机会成本体现投资决策的多样性

投资决策是在各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优方案,放弃另外一些次优方案。所放弃的次优方案的经济效益衍生出了机会成本这一理论。经济资源的多用性正是机会成本存在的前提,因而机会成本的存在就是对投资选择多样性最好的诠释。

四、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机会成本应与资本成本相对应

机会成本的实质是资本成本,而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要求的最低期望收益率的高低。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机会成本=项目最低期望收益率+风险报酬率,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对于风险的考虑,对风险报酬的要求与尊重。与资本成本概念相似的是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被广泛地运用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当在投资决策中利用净现值指标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当在投资决策中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资本成本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引进的概念,而资金成本是会计中发展的产物,二者含义大相径庭,然而我国不少企业却将其概念混为一谈。过度重视了资金成本,同时,企业对于资本成本重视不足,未能充分考虑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过度投资等行为。机会成本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现金流,但能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建议企业充分考虑和尊重投融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在每一次投资决策中将经济收益发挥到最大。

(二)机会成本计算结果的不精确性

机会成本的计算结果仅能作为参考,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投资方案。由于机会成本是已经放弃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这些经济资源并未实际用于生产中无法获得准确的该经济资源所能带来的收益数额。机会成本多是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相似用途的现行收益来估计的预测值,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市场行情又在随时波动,不同决策者主观判断不同,不同理论对机会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导致无法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对于机会成本,企业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数值,切不可仅仅因为机会成本一项指标就决定选取某个投资方案。

(三)正确对待机会成本的地位

企业应当正确对待机会成本,既不可夸大又不可小视其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在评价一项投资决策时,常用机会成本去评价哪种方案可获取更大收益,已经被视为决定性的评价标准,但是,机会成本本质带有较大主观性与预测性,不能作为绝对合理的评价指标,同时,还应当看到机会成本理论的先进性,对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摘要:机会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以应收账款管理和现金管理为例,具体分析机会成本在应收账款和现金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出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做出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提高我国企业投资决策水平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问题,建议

一、投资决策的内涵

投资决策主要包括:确定投资方向、控制投资规模、把握投资时机、确保投资收益, 以及衡量和降低投资风险。选择什么投资方向, 投资怎样的项目, 以及在什么时机进行投资, 是投资决策面临的重大抉择。

二、我国企业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呈现出盲目性、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

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未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进入的行业具有明显的盲目性。过分注重跨行业数的增多, 而不注重单位产业的资金和销售要素强度的增长。在进行多元化投资决策时, 企业没有首先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分析, 判断企业是否具备了多元化投资的相关条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不能形成坚强支持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进行多元化投资, 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困境。很多企业不仅资源不足, 而且原有业务经营一般均未实现规模效益, 根基不稳, 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在投资领域存在着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管理混乱、浪费大的现象, 决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衔接性较差。

2. 投资资金不到位, 负债投资, 企业财务负担重。

企业在愿望投资方案面前, 不充分考虑所能够筹措到的资金情况, 搞到一点资金就上一步, 致使建设工期毫无控制地延长, 投资项目迟迟不能投入生产发挥效益。一些重大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往往需要巨额投资, 而且要垫支大量流动资金。但是, 由于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仅仅注意了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而忽视了流动资金的需要, 在投资预算中没有将流动资金的需要量列入预算总额。结果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 因缺乏流动资金, 巨额投资建成的项目无法有效地发挥职能。由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积累能力比较差, 很多企业在上马资本项目时都大举借债。当投资项目出现严重失误时, 就会导致企业贷款不能如期还本付息, 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负担。这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和信任危机, 甚至会拖跨企业。

3. 投资项目市场调查阶段的投入少。

我国企业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市场调查时间不足, 内容不细致, 数据分析技术粗糙。在市场分析中, 一般性地描述需求, 且普遍高估需求, 淡化竞争, 特别是不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价格和成本变化的影响。市场调查的不深入使得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中缺乏权变计划, 当环境突变时, 企业难以采取事先制定的权变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降低了投资决策的适应性。

4. 投资决策的责、权、利严重脱节。

目前企业投资失败与决策者、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不挂钩。投资成功了, 企业就有经济效益, 决策者和经营者有工作业绩, 个人经济利益上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但一旦投资失败, 决策者、经营者却丝毫不会受到利益上的影响。

三、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水平的建议

1. 多元化投资决策要深入分析自身资源和能力。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一种战略选择, 对自身资源和能力分析是多元化投资决策的起点。企业首先应该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分析, 判断企业是否具备了多元化投资的相关条件。即原有产业在同行业中已有一定的优势, 拥有稳固的产业地位;进入新领域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有保障。

2. 要全面评价权衡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一般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回, 而在这期间往往又会碰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就是企业投资所冒的风险。作为企业经营者, 在决定投资之初, 应充分将各种风险考虑在内, 全面评价、权衡, 从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的各有关方面反复进行研究、论证, 以达到客观科学的目的。

3. 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

只有加强投资主体的风险意识, 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 才能真正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 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规范项目法人行为, 明确其责、权、利。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经营、还贷、资产保值增值的全过程负责, 即先有法人、后上项目的投资管理风险约束机制。投资项目实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 项目决策者要承担投资风险责任。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投资不足, 投产后出现产品滞销、产品积压等问题时, 应由投资决策者负责解决。对盲目上项目, 违反决策程序,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 要依法追究主要决策者的经济法律责任。对于成功的投资决策, 可采取利润分成方式奖励决策者。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防止出现大家因害怕决策失误而持保守的不作决策现象。

4. 重视市场分析和销售战略研究。

在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系统中需要回答项目是否进行了细致的市场调查,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进行, 哪个竞争对手属于“同类最佳”等涉及市场分析的问题, 以及项目是否支持公司战略, 是否与公司主要经营方向和发展有关, 项目的战略背景和内容, 提议的投资将给公司带来何种竞争优势等关于企业战略的综合问题。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可先行委托咨询公司编制市场分析和销售战略研究报告。在取得市场研究报告后还可委托其他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对市场研究报告进行复审, 以此来判断是否进行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

5. 在可行性分析中运用经济增加值指标。

经济增加值是扣除投资于企业资本的机会成本后所得到的纯利润, 用公式表示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利润-总资本资金成本率。由于管理人员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新的项目上所赚取的利润比资本成本低, 他们的报酬会受到影响, 因此, 决不会让这类项目通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 在投资决策的财务评价指标中应引入“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 因为它是投资者获取最低回报的保证。

6. 科学合理地利用会计信息。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完善、透明, 投资者可以从这些繁杂冗长的财务数据中采掘到各种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借助 (但不限于) 这些信息, 投资者可以完成对公司估价的思考, 从而在信息和思考能力约束下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周渊:我国企业多元化投资决策的反思.《渝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2]孙毓: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及风险控制.《建筑经济》, 2003年第2期

企业投资决策浅析的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投资;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影响因素;云南

中图分类号: F32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576-04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403234)。

作者简介:冯璐(1982—),女,贵州六盘水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E-mail:fenglu1128@126.com。

通讯作者:吴春梅,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E-mail:gaowuji@mail.hzau.edu.cn。投资是农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户是农业投资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而且投资收益很低,导致农户农业投资不足[1-3]。目前,随着农业企业投资大幅度增长,以农户和企业投资主体为核心的新型农业投资将是中国未来农业投资的主体格局[4],而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对格局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研究中,大多数农户都是风险规避型,而贫困小农户更是如此,农户只有在投资回报率大于时间偏好率时,才愿意进行生产投资[5]。由于对利润回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生产集约化认同不一,各农户在面对农业企业投资时的生产行为决策不同,并构成了不同局部市场的行为基础[6-7]。农户收入、农地规模、农业贷款、农业生产投入、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结构等都是影响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8-12]。

云南西南山区是典型的资源脆弱贫困地区,加上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农户农业投资不仅严重不足,而且还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市场和自然风险。但是,该地区地理气候环境独特,十分适宜甘蔗、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该地成为农业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因此,本研究探讨云南西南山区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接受与否的生产行为决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优化不同生产条件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并促进农业企业投资核心力的增长,推动农户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

1研究样本及变量选取

1.1云南西南山区研究样本的选择

云南西南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农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0%,以哈尼族、拉祜族、佤族为主,处于稻作农耕系统,擅长山区旱地作业[13]。云南西南以普洱市管辖面积最大,2008年普洱市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9%,贫困发生率为24.6%[14]。其中,澜沧县和孟连县是普洱市农业大县,农业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倍以上,同时也是边疆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澜沧县和孟连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使得甘蔗、咖啡、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生长良好,“公司+农户”的农业企业投资方式带动了农户种植与初加工企业的发展。2009年,云南省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2 540 000 hm2,农户1 115万户次,并在滇西南地区形成优质稻、茶叶、咖啡和热带水果区域性产业布局。在农业企业的介入下,部分农户从纯农户向雇佣农户发展,并影响了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和孟连县为主要研究区域,调查选取研究样本。

1.2云南西南山区研究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根据实地调查获取的2009年农户数据,并选择有农业企业投资但经济水平各异的样本村,收集农户生计条件信息。每村随机抽取30户,5个村寨150户共涉及609人。据调查,样本村基本生产态势为:农户多数是小学文化,饲养生猪,拥有少量如脱粒机、碾米机等小型农机,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部分农业企业投资经济作物。但是,样本村在耕地条件、土地利用、粮食产量及人均收入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广伞村、小回龙村、细允村收入较高,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粮食自给自足,农业企业投资面积在35%左右;芒糯村和老缅寨村收入较低,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农业企业投资面积在25%左右(表1)。

1.3云南西南山区农业企业投资方式

咖啡、甘蔗和茶叶是样本村农业企业投资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由于发展程度不一,投资方式也有差别。随着20世纪90年代制糖厂的发展,甘蔗的生产模式逐步发展成熟并形成产业化种植,生产模式由最初的“农户投工投劳+农业企业资本投资”的订单生产方式,逐步转变成“农户投资+农业企业保护收购”的形式;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经济作物,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传统生产方式是农户投资、生产、管理并直接面对市场,目前茶叶种植基本形成“农户投工投劳+农业企业资本投资”的订单生产方式;咖啡是近年来大范围种植的新兴经济作物,兴起之初即为订单生产方式,由农业企业提供一切生产管理费用,并以统一的保护价收购(表2)。由于常年生作物和每年生作物的投入水平不一,因此本研究以种植初期种苗投入和生产期主要投入为准进行分析。表2调查农户农业企业投资经济作物概况

投资概况投资主体投资金额(元/hm2)农业企业农户合计人工费种苗化肥农药甘蔗提供少量化肥;等级价收购资金全额投入3 8008001 2001 800茶叶资金全额投入;保护价收购投工投劳2 77503752 400咖啡资金全额投入;保护价收购投工投劳10 1701205 2504 800注:投资金额根据农户实际所需雇工数量变化而变化,此为均值。

nlc202309021429

各类作物根据不同的生长要求和市场需求,生产资本也不一样,如咖啡与茶叶的单位投入差额就高达4倍。其中,化肥农药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常年生经济作物如咖啡和茶树的成长期都在3~4年左右,尤其每年都要施用化肥3~5次,生产投资需求量和风险也就相对较大。而甘蔗作为每年生作物,投入少见效快,是样本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各样本村根据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生产投资条件等,对不同的农业企业投资有不同的生产行为决策偏好,广伞村以甘蔗和咖啡为主;芒糯村和老缅寨村以咖啡为主;细允村以茶叶为主;小回龙村的甘蔗、茶叶、咖啡均有涉及(图1)。

1.4分析变量的选取

本研究综合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2,6-8,11-15],以及实际调查情况选取组内变化或者时间变化较大的8项指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为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3个类别,其中对于变化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已根据前期实证分析进行剔除,因此选取的8项指标基本是独立的,没有较强的自相关。

1.4.1生态指标土地复种指数(X1)=种植业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反映一定区域内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人均耕地占有量(X2)=耕地总面积/农户人口总数。反映村民的人均耕地占有水平。

粮食能量产投率(X3)=化肥投入总量/粮食总产量。由于目前仍然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售价远低于其价值,若仅用价格来计算投入产出,可能会造成产出价格越高、效益越显著的虚假结果,故采用粮食能量产投率来间接反映单位粮食的成本投入水平。

1.4.2经济指标农业机械化率(X4)=小农机拥有量/农户人口总数。由于调查农户脱粒机、碾米机拥有率达到90%以上,因此用小农机拥有量反映调查户的农机化率差异不大,仅反映小农机释放劳动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应。

人均口粮拥有量(X5)=稻作总产量/总人口数。调查发现山区口粮以陆稻为主,其次辅以少量水稻,因此农户生计条件主要体现在人均陆稻拥有量上。

农户人均收入(X6)=农户家庭现金收入/家庭总人口。反映收入水平对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在此未计算家庭经营的投入成本。

1.4.3社会指标农户教育倾向(X7)=农户教育水平的整体接近值。可以据此反映农户教育水平对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

陆稻单位产量(X8)=陆稻总产量/粮食种植总面积。反映科技进步对陆稻生产的贡献率。

2农业企业投资下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实证分析

2.1计量模型的选择

根据样本主体接受农业企业投资的状况分为接受和不接受2组,剔除数据缺失和异常的样本,共采用143份有效样本用于实证研究,其中接受农业企业投资为的83户,不接受的为60户。因此,为了更好地定量解释不同影响因素对农户在一段时期内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引入逻辑随机变量累计分布函数Probit模型。Probit模型用于分析在2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的定性数据,是特别为二元因变量设计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提供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一种定量的解释方法。

2.2数据与分析

在设定显著性水平时,考虑到过高的显著要求会导致最后进入模型的变量过少,直接影响模型预测精度,因此在保证模型预测正确性的基础上,设定显著性水平为0.1,并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Z0.01︱=2.33,各变量的Z检验值均在此范围内,表示各变量的研究假设是可以成立的(表4)。

2.2.1变量系数为负的指标意义土地复种指数、人均口粮占有量、人均耕地占有量、陆稻单位产量4个变量系数估计值显示为负,根据排序并解释其意义如下。

(1)土地复种指数较高的农户比复种指数低的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土地利用率与作物耕作方式十分相关,调查村寨的玉米、陆稻通常采用轮作或者间作的方式集约用地,而农业企业投资的作物通常是连作。因此,土地复种指数高的农户,多倾向于种植短期作物,即一年生作物,所以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可能性小,对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影响显著性也就高。

(2)人均口粮占有量在安全保障线下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目前山区农户口粮基本得到保障,不仅出现卖粮的情况,部分收入较高的农户甚至不种粮。人均口粮占有量状况显示,多数农户还是在粮食作物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口粮得到保障的条件下选择农业企业投资。同时,人均口粮占有量对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影响较大,即在基本口粮有保障的前提下,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选择偏好才会增强。说明调查村寨的农户生计条件已改善到一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开始减弱,并有利于促进山区农户选择从纯农户向雇佣农户的转变。

(3)人均耕地占有量在中值以下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说明人均耕地少的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土地作为农户最主要的生计资本,不仅对农户生产也对农业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约束。但土地资源只是限制了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面积数量的选择,并没有限制农户的选择权。

(4)陆稻单位产量低于改良品种平均单位产量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低:3.0~4.5 t/hm2是陆稻改良品种的平均单位产量,陆稻传统品种单位产量在1.5 t/hm2左右,48%农户的陆稻单产已经达到改良品种的单产水平,还有23%的农户由于轮作、买粮等其他原因没有种植陆稻(这部分不具备可比性)。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陆稻单位产量影响的显著性不强,但仍反映出科技进步对农业企业投资发展的支持。

2.2.2变量系数为正的指标意义农业机械化率、粮食能量产投率、农户教育倾向、农户人均收入4个变量系数估计值显示为正,根据排序并解释其意义如下。

(1)小农机拥有数量越多,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越高:山区的地理特殊性,并不适合大型机械设备的规模化运作,本研究调查的小农机主要是碾米机、粉碎机等常规型设备,作为农户生计的物质资本,此类小农机设备的发展十分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因此影响系数很高,提高了农户选择的机会成本。

nlc202309021429

(2)粮食能量产投率越高,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越高:粮食能量产投率高,说明农户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概率越高。因此,粮食能量产投率高则表明农户投入粮食作物的成本太大,也就会影响自身对高投入经济作物的种植选择,这时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就可相应减少成本,提高增收概率。

(3)农户教育倾向在初中以上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高:目前山区农户户主仍然是40岁左右、小学文化的男性,户主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理性水平。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

(4)农户人均收入在中值以上的农户,其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概率高:虽然人均收入影响系数接近农户教育倾向,但由于农户人均收入未计算成本,即购买小农机用于提高小农机数量、购买化肥用于提高粮食能量产投率等所作出的间接贡献,因此影响系数较小,但仍然反映出收入水平对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引导作用。收入较高的农户相比收入较低的农户,对选择农业企业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3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和生计条件差的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选择率较低;小农机推广率高、科技扶持力强的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选择率较高;成本投入和文化教育的权重相对较低,说明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受到生计条件、资本投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第三方农业企业投资条件下,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户理性决策程度高、粮食能量产投率高、农户收入高的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开始由生存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这种转型有利于提高生产收益、生产集约化程度和规避小农生产风险;而采用非连作耕作方式、生计条件差、规模化程度低和陆稻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农户多不接受农业企业投资,依然保留传统的生存逻辑。因此,优化农户生产行为决策,需要改善不选择农业企业投资农户的生计条件,亦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农业企业投资条件下农户的效益水平,建议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决定因素、限制因素和基础因素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3.1推广小农机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是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决定因素。粮食能量产投水平以及陆稻单产水平都是衡量生产技术的因子,生产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小农机数量影响系数偏高说明,农户在简单寻求收入数量增加的同时,通过资源配置的调整来提高生产率,通过转嫁金融资本来实现“乘数效应”,以调整生产行为决策。总之,云南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既要通过推广小农机生产技术等措施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又要通过“企业+农户”等多种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来实现规模效益。

3.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户生计条件

山区耕地利用和农户生计条件是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限制因素。云南西南山区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户生计条件的改善,给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了合作空间。目前,云南西南山区农业企业主要投资多年生经济作物,前期资金需求量大,在生产前期规避了农户的资金风险。但是,如果农户在选择与企业合作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过程中,出现了耕地利用限制或农户生计方面的问题,农户有可能改变偏好,甚至要求退出合作。此时,农业企业如果要维护合作关系,需要解决的就不仅是资金问题,还要担负农户种植模式改变后所造成的生计问题。耕地利用和农户生计条件成为限制因素,表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典型的脆 弱性特质,需要外部强有力的耕地管理和山区扶贫等政策支持。

3.3积极扶持山区农户,强化农业生产的基础支持

农民收入和教育水平是农户选择农业企业投资的基础因素。在目前云南西南山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且处于向农业市场导向型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户收入和教育水平均成为农业与企业合作的基本条件,其作用具有基础性。

总之,云南西南山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农业企业投资影响了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从根本上受益于山区农业市场导向型发展限制因素的突破和决定因素的强化,即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农户生计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亦受益于农民收入和教育水平提高所伴生的基础性支持。调查农户对农业企业投资的整体接受程度较高,说明农户与农业企业合作在云南西南山区农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农业生存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Mishra A K,Morehart M J. Off-farm investment of farm households:a logit analysis[J].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1,61(1):88-101.

[2]刘承芳. 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江苏省的实证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52-55.

[3]陈立双,张谛.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4):40-46.

[4]韩东林. 转型时期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7-67.

[5]Martio U. The economics of tropical farming system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4-48.

[6]李杏园. 风险条件下浙江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分析:基于MOTAD模型[D]. 杭州:浙江大学,2004:87-89.

[7]陈春生. 论农户行为模式转型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7-152.

[8]郭敏,屈艳芳. 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2(6):86-92,96.

[9]史清华,张改清. 农户家庭决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自浙江5村的调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86-90.

[10]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65.

[11]辛翔飞,秦富. 影响农户投资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0):36-39,81.

[12]刘莹,黄季焜. 农户多目标种植决策模型与目标权重的估计[J]. 经济研究,2010(1):148-157,160.

[13]管彦波. 稻作农耕技术的演进——以云南稻作为例[J]. 古今农业,2004(3):66-74.

[14]贾丁. 北京市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4-7.

[15]张改清. 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8-82.王树进,夏璐. 中国水果市场供需分析及葡萄种植户的风险警示[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80-583.

现代企业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12篇

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 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投资决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针对性。投资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如果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就无所谓投资决策, 而达不到投资目标的决策就是失策。第二, 现实性。投资决策是投资行动的基础, 投资决策是现代化投资经营管理的核心。投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反复循环的过程。第三, 择优性。合理地选择就是优选, 优选方案不一定是最优方案, 但它应是诸多可行投资方案中最满意的投资方案。第四, 风险性。投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 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客观性, 是无法避免的, 投资决策应顾及到实践中将出现的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变化, 人们可没法去认识风险的规律, 依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并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 对风险作出估计, 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

二、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资决策属于战略性决策, 其核心内容是依据投资主体的发展方向及行动方针确定投资总规划。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 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组织机构、机构责任体制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投资决策风险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水平还很低, 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约束较为软弱。目前, 企业投资决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投资信息不对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信息对任何投资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全方位的投资信息, 才能及时、灵活地处理投资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 才能有效地确定调控的手段和力度。然而, 由于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 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完整, 甚至是扭曲的信息, 这就使得投资调控和决策上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2. 投资决策者素质低, 决策水平不高。

目前, 有的企业对投资决策问题重视不够, 没有专门投资决策部门, 缺乏投资决策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所谓的决策层, 也只是一些不懂或只懂一些投资决策知识的人临时聚集起来。由于缺乏决策方面专业知识, 对决策的过程和环节也缺乏认识, 往往导致技术性决策失误。

3. 对投资分析预测不够。

有的企业在分析预测企业的投资时, 没有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和投入产出, 也没有考虑投资回收期的长短, 在决策时没有超前意识, 使所投资的项目不具有前瞻性。这样, 使得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具备竞争性。

4. 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 内控制度不健全, 也是投资决策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企业投资决策者为满足强烈投资欲望, 没有对投资进行严密的可行性论证和实事求是的研究, 而是按照领导事先确定的意图, 编造出一份令领导满意的报告, 最后导致无效投资, 使企业背上债务的包袱。

三、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的对策

1. 正确分析政策环境。

国家经济政策, 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投资等政策往往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只有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才能大胆地作出政策允许的投资决策, 以减少风险;企业还可从国家的优惠政策中获得多方面收益。如果不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 主观片面地决定投资, 十有八九就是要失败的。

2. 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 明确投资决策失误应承担的经济和刑事责任, 以法律的强制手段约束投资者行为;另外, 企业也应强化预算约束, 建立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体系, 增强投资风险意识, 强化投资需求的自我约束。

3. 培养高素质的决策队伍。

在企业投资决策中, 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 要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队伍。这支决策队伍既懂党的方针政策, 又有较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既看重企业眼前的利益, 又有发展企业的长远规划;既讲个性, 又讲团结;既讲竞争, 又讲合作。这样的决策队伍就能使投资决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 创造市场需求。

企业的投资决策必须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 产品价值实现的程度的高低是直接衡量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当前,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但是多样性的, 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企业的投资行为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那就要求投资者必须很好地了解市场, 捕捉市场信息, 在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引导下, 正确做出投资决策, 以此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如中国的海尔、长虹等明星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占据国内市场或打入国际市场, 取得骄人业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他们都是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了市场的需求。

5. 充分重视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 必须将风险和它的预期收益进行权衡比较。只有充分估计投资决策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才会使投资者考虑得更加周密, 才使企业经受时间的考验,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投资是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长期投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投资决策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是一个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决策问题, 受到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变动的影响, 因此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其影响作用, 以保证决策的有效运行。但只要决策者们真正把决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来做, 克服投资决策中的问题, 把握好投资的时机, 企业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收益。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经济组织, 是投资的主体。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即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但是, 由于投资是一个过程, 而且投资时间越长, 不确定的因素就越多, 投资风险也就越大,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本文就企业在投资决策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企业,投资决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伏.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中国科技信息, 2007.19.

[2]张存英.对企业长期投资管理中问题的思考.交通财会, 2001.1.

[3]孙向前.企业投资决策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4:34.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197-201.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