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对“高中语文网状拓扑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这种课堂结构形式,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实验过程中,以文献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理清研究背景,合理地提出实验假设,进行样本抽取,选择已得到过前人验证的测量量表,系统规范地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通过对典型课堂案例的探讨和实验组及对照组后测数据的比较,观察在校实验组学生经过网状拓扑式课堂训练后,其批判性思维能否得到培养,思维品质是否能够提升。
一、确定实验内容形成实验假设
实验的目标是学生在经过网状拓扑式课堂培养后,在语文阅读能力上能够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特征,提升批判性思維品质。实验假设涉及了三方面的内容,分为三个假设:
1.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意识应包括“寻找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七种意识倾向”,在此设置假设一: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
2.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普遍性的关系
设置假设二:网状拓扑式课堂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普遍性。
3.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评估思维方式阶段和提高思维方式阶段”,具有公正性、普查性、挑战性、严谨性、独立性五种品质特点,以及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等六种能力。在此设置了假设三: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综合阅读能力。
二、实验变量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自变量是研究者出于某种研究目的进行操纵以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原因,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彼此相互依存。依据假设,实验操作变量是参与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网状拓扑式,对照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传统阅读教学方式。
因变量包括:
(1)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总体改变和各个分量(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的变化:
(2)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总体改变和原则分量的变化。
(3)学生语文综合阅读测试能力的总体改变。
2.无关变量的控制
无关变量,即为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实验者不能根据它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如果不能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因变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无法判定。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辨明无关变量,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无关变量。
本次实验设计中,因为是按自然班级进行试验,因而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关变量包括下面五个方面: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因素、学习环境和教师因素。
从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抽取样本。他们在校已有至少一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接触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一致。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进入新年级分班时,皆由学校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班级人员组成等方面综合平衡控制,在所属的班级层级中,随机分配,具有一定同质性。
实验中涉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年龄接近,教学能力相当。
三、抽样及分组的设计
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为独立设置的高中,规模符合要求。学校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置先进。学生对绝大多数对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学校教研组和课题组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语文教研组承担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基本满足实验开设的需要。
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与严谨,尽量减少前测与实验处理带来的交互作用,便于作对照比较,采用了随机后测控制组设计。学校按学习成绩综评、综合素质测评、班级人员性别比例、选科倾向等因素在进入新学年时随机分成若干个班级,采取等组实验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别从高二年级理科普通班、高三年级理科强化班、高三年级文科普通班三个不同组合中随机抽取两个,共386名学生参与实验。在每个年级的不同类型班级组合中,随机指派一个班为实验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网状拓扑式教学模式对照班则采取常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之后采用相关测量量表及常规语文阅读综合测试进行后测。
四、测量量表的选取
1.批判性思维意识倾向测量量表的选取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是一种比较成熟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思维能力测试量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2.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量表的选取
《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将思维元素与思维标准结合,从八个方面进行测量,比较适合人文学科检测,因而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作为能力检测量表。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和教师针对书面阅读报告进行分析和检测。
五、数据的分析
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从八个方面进行检测,每个方面有初级水平的五个标准,常见问题的五种情况及有技巧的思考者、无技巧的思考者及批判性问题标准样例。以供被试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
实验和实践表明,这样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状拓扑式课堂实验设计是有效地,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阅读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结合山区高中英语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反思,探讨如何以设计阅读问题入手以达到构建服务型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山区高中 服务型 阅读课 问题设计 策略
教学服务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求。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应有知识储备来适应这个时代。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可是生源逐渐减少,优秀学生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课堂难以定位,要么优秀生吃不饱,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要么就是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处于两难境地,这给山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山区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就要更新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新时代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通过一段时期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探究发现,没有优质的教学服务,就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课堂应该要以服务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基础,教师要用自觉服务的意识去开创服务型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个体学生在一堂课中提出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反思,谈谈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要求
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层层递进,突出简化教学过程,把提高山区学生的阅读技能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体现“服务学生”创新的教学原则,让山区学生真正有时间解决问题,充分体会到求知感、创造感和成功感的快乐。
二、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阅读策略和语感是高中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所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和题材的特点以及山区高中学生学习情况,巧抓切入点,设计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及探究的问题,有效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
1.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读文章标题,学生往往能感知和预测文章的内容。因此,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全文,理解作者意图。
以Module 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为例,本文是围绕“Search”这个关键词展开来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笔者让学生看标题,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when you see this title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思考探究,同学们马上想从琥珀屋用途、发展、经历事情作出了如下的置疑:
① What is the Amber Room used for?
② What did it disappear?
③ Why do people search for it?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去探究“琥珀屋”失踪的来龙去脉,这样就有效地将整篇文章串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把握住了全文的支撑点,对提高山区高中学生阅读速度很有益处。此外,这些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的需求。
2.以文章主旨大意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众所周知,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各不相同。读者能否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抓住文章表达的基本观点和意图,体现了他们总结、概括和归纳的综合能力。然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综合能力却是大多数山区高中学生的致命弱点。因此,设计培养学生寻找文章主旨大意能力的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以Module 3Unit 4 Reading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采用段落教学法,然后归纳段落大意,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提供帮助,以便他们能归纳出每段的大意。在归纳完五自然段大意后,设问:“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学生意见各异,让他们讨论,最后得出答案。
Part 1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para. 1—3)
Part 2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para. 4—5)
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The text mainly tells us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on it.
教师让学生从寻找文章主旨大意为出发点,去自主研读,这样不仅降低了阅读障碍,提高自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山区高中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以文章结构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文章体裁不同,其结构也各异。以文章结构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进而提高山区高中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理解文章的能力,更加准确、快速地定位所需要的信息。
以Module 7 Unit 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为例,该篇文章是记叙文,主要讲述虎鲸帮助捕鲸人捕猎须鲸以及救人的故事。笔者以第一则轶事(虎鲸帮助捕鲸人捕猎须鲸前、中、后)和第二则轶事(虎鲸救人)这个结构为突破口,要求学生思考:
①What did the killer whales do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hunting?
②How Old Tom protected James?
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一个表格将文章的纲要呈现出来,以便课文的复述。
4.以课文内容延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设置课文内容延伸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释疑解惑的创造性思维。 “好奇”与“质疑”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兴奋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以Module 8 Unit 5 Using language为例,Reading and speaking的阅读部分是对秘鲁这个国家的一段介绍,要求学生能运用找读的策略从地图上找到文中提到的地方。阅读旅游小册子,领略了秘鲁的库斯科,马丘比丘,的的喀喀湖,乌罗人的浮岛及亚马孙河热带丛林的美丽风光后,笔者将教学延伸到在现实生活中,在此处设疑:
(1)List the dangers and problems which may happen while traveling abroad, then discuss ways you can prevent these things happening in groups.
(2)To prevent the situations, what should we do?
Dangers and problems:lose your way/ have difficulty in communi?鄄cating
with the local people/ meet malefactors( robber, thief or ...)/be hurt.
What to do: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将讨论结果以小短文或对话表演等形式呈现,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效果
在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重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提高山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实效性有着重大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山区高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迈进一步。笔者所带的班级在运用了该教学法后,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在构建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重视阅读问题设计,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的独特之美,使英语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设计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阅读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以学论教”阅读教学设计优化要求教师具体把握学生实际阅读情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系列目标,在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逐步总结出比较有效的可行性优化方案。
一、现象与诊断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系列教学目标,例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从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也提出了15条要求。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阅读教学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大部分老师为了应试教育几乎把阅读教学课模式化了:提问式教学法。一篇文章,学生读一遍,完成三到五个问题,课堂上基本都是老师在分析讲解,学生阅读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相悖的,绝不应该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还有,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即便看了书也很少有学生会做读书笔记,完全是随便的浅阅读模式。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思考,笔者发现问题的症结大致有二点: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不想读,课余时间少,学生读书兴趣不浓;没得读,读课外书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现在大多数的家庭缺少阅读习惯,家中适合中学生读的书不多;不会读,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老师比较系统的阅读指导。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阅读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应对之策略
“以学论教”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优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阅读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设计优化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上的现实情况,心理状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笔者今年申请并通过了《基于“以学论教”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研究》课题,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有目的地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探索与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四点设计优化的措施:
(一)阅读方向性指导建议的优化
首先,开设专门的阅读方向指导课。指导初一的学生多读故事性质的文章,例如《小小说》、《初中生》等;初二的要多读读《读者》、《意林》初中版之类的杂志,适当增加中篇小说的阅读;初三的应尝试看看《萌芽》、《读者》、《意林》成人版的杂志,加大长篇优秀小说的阅读。其次,每一个月左右开设一节优秀作家作品简介课。例如介绍莫泊桑的《羊脂球》,欧·亨利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屠格涅夫的《小丑》,卡夫卡的《法律门前》等,目的是帮助学生筛选优秀篇目,提出指导性建议。并告诉学生得书的途径可以购买、图书馆借阅、同学互借,或者网络阅读等。同时,在指导课上增加精彩章节的指导赏析,设置一定的学生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去读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二)阅读过程习惯的养成性优化
首先,明确阅读中养成必要的查阅习惯。无论是读音还是意思或者其他的,都可以查阅字词典,或者网络查询,这是阅读的积累过程。其次,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圈点勾画的可以是字、词、句、或者某个精彩的章节,这种好习惯可以加深记忆与理解,是赏析阅读的前提。另外,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对于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还有,鼓励学生每天至少挤出半小时的阅读时间。目前很多中学生反映没有阅读的时间,但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所以语文老师可以尝试把阅读当做回家作业来处理。
(三)阅读赏析性引导的优化
首先,在阅读指导课上,结合某一小说,让学生把握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小说主旨的重要性,力争能够在读故事中把书读明白。其次,课堂阅读赏析的形式:单句式,段落式,章节式。 单句分写人、记事、写景三种内容,赏析写人的句子,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赏析记事句子,让学生理清思路,再理解事情所反映的意义。而赏析景句子时,应先把握景之特点,再体会表达的感情。对于段落与章节的赏析,落脚点可以放在描写对象和故事情节上,同时品味不同体裁的语言表达的效果之差异,并进行适当的仿写引导。
(四)课内外阅读教学结合的优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几乎相等,阅读教学绝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应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首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及时适当补充阅读篇目。在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增加《阿Q正传》、《狂人日记》、《儒林外史》的介绍与精彩片段的赏读,鼓励学生去阅读。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加入《装在套子里的人》;讲泰格特的《窗》时,印发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和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增加的阅读,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回家作业,自由写点感悟。其次,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把“和一个作者有关的几首诗放在一起赏析”。例如,李商隐的《无题》、《夜雨寄北》可以放在一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放在一起,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轻松容易,更能够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还有,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应将至少二篇以上相似的放在一起阅读赏析。这在增加课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之外,能让学生养成对比的潜意识,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以学论教”的阅读教学设计优化,要求教师具体把握学生实际阅读情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系列目标,在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逐步总结出比较有效的可行性方案。笔者在研究中侧重于阅读内容的选择、不同阅读时段方法的选择以及在把握学情基础上的习惯养成,力争把学生的短板用老师的长板予以弥补,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符合自身学情的阅读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
阅读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移动学习、微课程日益盛行,文章以《维修电工考证》这门课程为例,结合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教学实操性强的特点,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研究了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教学新模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一、问题提出
当今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手机成长的一代人,潜移默化的习惯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难以将一门完整的课程从头听到尾,同时高职学生有更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要求,由学生听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课后练习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适用。借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使用,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适用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微课”作为顺应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本文以高职《维修电工考证》为例,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模式引入到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教学中,结合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操作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和研究。
二、基于微信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微课与微信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微信开展的在线教育模式很流行,学校以及专门的培训行业机构都在试图将微信做为介质载入微课,创造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以信息图、短视频的形式展现知识点,通过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以一定的组织关系,通过一定的呈现方式,构建成一个学习主题的单元资源包,供学生自主学习。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沟通便捷,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使得互动性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现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载体引入微课学习,是一种能够实时交流互动的移动学习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群聊、朋友圈和收藏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微课变得生动,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得以实现。将微课引入至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能够抢占学生的一些碎片化的“指尖时间”,课程内容可反复浏览,不受时间限制,微课短小精悍、内容精简,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学习、沟通交流、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但微课的碎片化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大部分实践性强的技能学习课程来说,必须从实践中锻炼技能,使得知识内化成技能,所以这种在线教学模式不适合学校长期教学,主要是起课程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微信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的出现将课堂变成了解决学习问题的地方,课堂教学变成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使得学习时间、地点变得灵活,又保留知识体系的完整。将线上知识的学习与线下实践操作相结合,弥补微信与微课线上学习的不足,将使高职院校技能课程的学习过程变得完整、丰富,具有实践操作性。课堂学习前,学生通过微信完成微课的学习,也就是完成知识的传递。来到课堂,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完成知识的消化,这部分主要针对线下课堂的活动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可检验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发挥课堂的引导者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协作,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员团队合作能力,共同积累学习经验,巩固学习效果。在课堂学习后,学生可以通过微信里的微课程内容巩固学习,遇到问题能随时通过微信与教师或同学间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教师也通过微信发布检验学生学习的问答或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这种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規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同时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可进一步发现教学课程设计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自我学习管理的要求,对老师提出了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要求,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除了教学设计管理外,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更新、课堂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也是提升,老师在课堂中似乎理论教学的时间在减少,但是实际付出的劳动在成倍的增加。翻转课堂将课堂的练习实践与课外的自我学习相结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前导学,让学生搜集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上,利用微课的功能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时交流互动学习,使得课堂内外的时间都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帮助,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基于微信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维修电工考证》中的教学实践
(一)《维修电工考证》课程背景
维修电工考证是面向从事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人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内容涉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等多个课程。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设计
维修电工(中级)考证课程属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课程中既有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应用,又有实操部分的综合应用,知识技能的考核点众多,课程学习时间一般2—3周,为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与实践,充满自信地通过课程考核,在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和使用微信平台,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进行划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任务定义、引导与监督,对教师教授课程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引导、学习任务的分配、学习过程的管理等工作职责进行划分,生师配合与互动共同作用使得学习的效果得以提升。
(三)教学模式的实施
1.离散化课程项目,凝练知识要点,设计微课的制作资源。对考证训练的项目进行知识点凝练,明确课外学习的内容,配合课堂的练习与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块主要如下表1所示,分配到每周至少需要学习熟练掌握1—2个模块。
2.结合微信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制作微课资源,合理分配线上学习时间点。申请微信公众平台号,或者基于微信的雨课堂、云课堂、课堂派等班级课堂,一般都兼容PC、APP、微信等多终端。创建微课,建立课程以及上课班级。考虑适用学习对象的特点,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体现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明确,内容简洁精要,视觉听觉舒服,有趣且易懂。按项目或章节制作微課资源,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教学一般为10分钟左右。微课资源可以是自己制作的视频、讲义,也可以是学堂在线、优酷、土豆、腾讯等视频,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和课件自由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定制符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节奏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的持续性,在一些视频转换时考虑安排一些互动,如试题、题库、讨论,或文章分享等,将制作好的教学内容上传至微信平台,按课程内容节点发放课程资源,在课前引入知识点的话题,引导学生分配课前学习时间。课后将讲授的课程资源发放,为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提供参考,并且在微信中继续引导学习,给出合适形式的评测。例如,通过课堂练习后针对关键知识点或者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提出相关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申出问题再进行讨论,让没有注意到问题的同学也有了关注,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提问,进而增强学习的伙伴性,增强交流。在课前课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同时也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教师适时地给出回应,鼓励学习、鼓励提问,及时地解决共性问题。
3.组织和实施基于微信的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互动活动。为保证翻转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的需要结合。课前,通过微信分享话题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内容,然后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了学生预习和拓展内容。教师通过微信也可以收集到课前需求,起到导学的作用,便于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教师可以增加语音进行针对性提醒或指导,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可设置学习截止时间的节点,在课堂教学节点前没有点开课件阅读的学生会收到提醒。
课堂上,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交流自己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时做出指导,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建立学生之间的学习协作小组,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学生解惑答疑。教师只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好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讨论和汇报,而自己转变成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总结评价者。同时设计好知识点的检验形式,在组内协作下完成的学习主题,可以分别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充分满足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总结、表达、提问、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高知识到技能的转换率。同时,一些课堂小功能,比如课堂红包、随机点名、弹幕、课后小结、试题导入、回访等新功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富有智慧。
课堂学习后,利用微信平台讨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协作解决难点,为学生创建一个实时的求助和互助学习环境,方便学生与教师打破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交流。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对理论学习进行实践检验,实践后又总结理论知识,更加加深学习的知识的牢固和技能熟练度。
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后学习的讨论情况及测评结果来评估课程教学效果,搜集整理学生课程中不懂的知识点、技能,进而调整课程节奏及重点讲解。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保存的课件,以及微社区、微话题的存在,能将已经解决的知识难点以列表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形成课程的知识库,为学生提供复习的依据,更为教师的后续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四、教学效果总结
此次在《维修电工考证》课程中引入基于微信的微课学习及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融合到整个课程学习中,延伸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扩展了学习形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老师及学生间的学习互动交流,共同学习。教师组织线下课堂,分组完成项目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指导学生技能实践锻炼,也培养了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教革改组对本次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喜欢这种学习形式,89%的学生认为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有帮助,92%的学生认为微信平台资料累积是很好的学习笔记,9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96%的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增加了与教师沟通的机会,94%的学生认为微信学习平台有助于与同学间的学习交流及协作,14%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时间或学习负担。这种教学形式也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评判数据变得具体,课前导学、实时课堂、课后作业等全程互动教学活动的数据采集,辅助老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在组合使用线下活动或翻转课堂或项目实验,让师生教学融合更紧密,教学相长。
五、结束语
将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学习整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的面授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对拓展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课程导学,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效果显著,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更多学生学习的特点、心理认知过程,灵活改变和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使导学效果明显,需要精心制作有趣且有用的微课资源,需要教师建立团队分工合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制造出模块化、系统化的精品微课体系。在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思考,精心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和执行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果,转变师生观念和角色,配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12-117.
[3]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2-117.
阅读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在时序上有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属于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一起,完整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不够,这样,势必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特别是一些节选课文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节选课文,即从长篇或中篇小说节选的篇章以及从戏剧节选的情节内容,这些节选的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们从语文教学上讲,是独立的一篇课文,但它们又与原文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上不可能脱离原文,因而,这类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课文,如何进行预习设计,使学生在课下对相应的课文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又有可行性,使预习有效,这对于促进节选课文的教学有实际意义。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绝大多数教师有预习作业的要求,但往往形式重于实质性的内容,把预习作业仅仅当作一般的家庭作业,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也是如此,还是沿用一些惯常的预习形式,如抄写生字生词、读课文等一些简单的作业,这样,会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停留在一种浅层预习上,主要是对课文本身的熟悉程度上,这对一般的课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那些节选课文,尤其是长篇节选的课文效果却不佳,体现不出语文预习作业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1)课文知识填空,主要涉及作者、年代、作品题材、节选的章回;(2)字词检测;(3)初读感知,按照小说的结构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述每部分内容。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对一篇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课文来说,其预习效果就需要探讨了,它的预习内容多而全,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总希望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课文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从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释义、情节内容的梳理都包罗进去,但实际上,这样的预习对学生而言,其作用主要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字词梳理,第1题太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意义不大,第3题太普遍,学生兴趣不大。预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预习的一种延伸和深化,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也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预习作业没有经过设计,就如同课堂教学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一样,随意主观,这样,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受影响。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师对预习没有把它同课堂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即在思考预习作业时,没有一种教学设计思想,预习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是同步的,缺少一种教学思想上的关联。真正的预习,应该立足于文本的内容,从课堂教学思路出发,以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或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设计预习作业的依据,把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
二、语文预习作业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原有的知识有所认知,能激起已有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学习节选课文的时候,更需要学生通过预习激活已有的对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预习的设计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图式,使之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习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其作用要比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语文预习作业更显得突出。
1.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预习在认知上是为了与所学的新知识建立一种联系,节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本身,它必然与原文有密切关系,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回,原标题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进贾府”为编者所加。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特别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在学习这篇节选的课文时,有必要对前面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这种了解教师就可以结合预习来设计完成,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是必要的,它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建立一种知识上的联系和沟通,对节选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预习还可以使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语文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有很大关系,因为学习者的起点能力从起点(基础)上决定了后续学习的效益。”[1]所以,如果仅仅从课文本身来讲解,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特别是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不清楚的话,势必与课文的知识产生隔阂,会影响课文教学的效果,那么,预习作业的设计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原著《红楼梦》之间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
如何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融进所学的教学内容中,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观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有效的预习设计,可以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激发或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成为可能,这样的预习设计符合新课程教学观。在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预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对所节选课文与原文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这也是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之一。如节选课文《老人与海》,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这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在这部分中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了主人公桑地亚哥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学生在对这样的节选文段的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预习设计时,能考虑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体验,从体会小说原著的情感出发,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自然会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阅读期望的激发是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对节选课文的预习,学生如果有一种阅读期待,就会主动找到相关的文本阅读,可以拓展课文学习内容,延伸教学内容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本身,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讲,也充分利用了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所节选课文与原文的关系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预习作业的设计虽然在广泛地运用,但有效性体现不够,研究有待深化。
1.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有效参与
爱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我们:及时巩固就会使遗忘减速甚至停止减速,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搜集处理信息、调整课时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可以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期望。在节选课文预习作业设计中,首先要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真正把预习与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在节选课文的预习设计上就需要找到课文与原著之间的联系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预习题。一位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有关描写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教师在课下做了一些书签,书签的背面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在上课的时候,这位教师叫一位学生上来分别念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答对的同学将获得书签。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虽然它仍有一些不足,其优点在于,它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去熟悉原著,《红楼梦》是要求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名著,既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又通过预习使学生熟悉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节选自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时,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从节选课文的角度,预习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对“楚汉相争”历史知识的复习,全面了解刘邦、项羽斗争的经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对《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的学习产生一种阅读期待,激发探究在“鸿门宴”上刘邦、项羽的性格表现以及司马迁高超的文笔技巧。
2.预习的重点内容与教学内容关联
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体现预习的重点,这是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考虑的问题。如果预习仅仅流于一般的形式,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那么,学生的预习就会落空,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预习重点内容的设计应该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保证之一。对节选课文而言,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无疑是预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学习具体概念时,如果能得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就能够用多种方法重现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学习孤立的概念所能取得的效果”[3]。这里的“具体概念”,对语文学科而言,就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却没有重视这个方面,导致预习的无目的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节选课文,有位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是这样处理的:阅读课文、寻找资料、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作者的情况;粗略理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色;寻找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设计就有些面面俱到,从小说的作者、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都涉及到了,没有重点,学生预习时抓不住主要内容,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林冲性格的转变,而节选部分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完成,学生要深入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必须要联系前面内容来理解,而这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设计来体现,假如预习作业如此设计:梳理林冲到沧州之前的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语言初步描述林冲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把预习作业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并体现了预习的针对性。预习的目的不单是学生熟悉课文、掌握字词,更重要的是,它要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合拍,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它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前奏,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的思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为参照,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进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3.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相关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还要注意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联系,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这既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又能提高预习效果。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特别是针对节选课文更有实际意义,节选课文一般都选自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要完全熟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分组分工、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复杂的内容分解,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可以使预习更加有效。如教师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就可以对其预习作如此的设想,把学生分成人物探讨组、环境分析组、比较人物组,即按照小说的内容,把预习的内容分成三个主题,分别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比较人物异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人物探讨组重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环境分析组侧重对小说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人物组则把重点放在比较同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异同,教师对这组可以在比较的篇目上作一定的指导,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能与《边城》进行比较的小说。这样分组预习,既突出了预习的重点,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预习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有效性的提高,还取决于学情、教师自身条件,但教师只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把预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来设计思考,那么,其实际的教学价值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第二版).洪明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阅读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像,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一)竞赛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从电视上、报刊上、还有因特网上,同学们已或多或少对北京申办、筹办2008奥运会有所了解。这堂课,就从竞赛开始,看谁对北京申办筹办奥运的知识了解的多。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二读课文,领悟情感
2、同学读书、画句、朗读、思考、交流。
以下语句,要给适当的指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
(2)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
(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找到句子后,要连起来反复朗读。)
(四)三读课文,再悟情感
2、对以下的语句,要给予指点:
(1)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 学法指导:一是把上下分句连起来读,感知体育自身“特殊的魅力”;二是联系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城的变化,如市政建设的变化,文明程度的变化,乃至经济发展的变化等,进而具体感知体育能“影响着一切”。
(2)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有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学法指导:一是联系上文体会竞技体育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二是联系搜集的资料,体会体育比赛的“锱铢必较,在零点零几秒和零点零几厘米中决胜负”。老师可予适当提示,如百米游泳,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零点几秒;百米赛跑,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零点几秒;跳高或跳远,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几厘米;举重比赛,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几公斤等。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赛场上,种族不起作用,金钱不起作用,强权不起作用。竞技体育体现了人类的理想。
(3)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学法指导:联系搜集的资料,如为奥运而奋战的轶闻、运动员友好交往的事例等,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五)四读课文,升华情感
(六)五读课文,积累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