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的方法(精选7篇)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的方法 第1篇
对德语初学者来说,一本(套)好的德语教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国内出版的德语教材数量与其他语种(如英语,日语,法语等)相比较少。但是综合起来看,国内出版社出版(或原版部分翻译引进)的德语教材还是不少的,各套教材各有特点,参差不齐。如何选择一本(套)合适的德语教材,令不少德语初学者感到困惑。根据我们对各种教材的了解,以及各种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反馈,特做出以下说明,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国内可以买到的德语学习教材。
1:《德语教程》,
说明:该套教材主要为国内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用书,内容较多,每课(除语音课外)内容包括课前图画,主要课文(一般为3到4篇),课文练习,语法讲解,语法练习,词汇,单词表等。
该套教材内容跨度较大,内容涉及德国概况、德国国家生活、德语文学等方面。语法采用德语讲解,对初学者来说使用比较困难。但如果有意更深更系统的学习德语基础知识,并且之前有一定的德语基础和方便的针对性辅导的话,这套教材会很适合。
2:《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版)已经出版。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编写。
说明:该套教材主要为国内各德语培训班使用,这套教材主要就是为出国人员强化学习而编写。内容选材较新,单词量大,内容涉及德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根据DSH考试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课文和练习。如果学习德语的目的是出国留学,可以考虑使用这套教材。
3:《大学德语》(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书良等编。
说明:该套教材是典型的
逐渐加大,感觉其难度基本和德语教程保持一致,
学习资料
课文单词表,词汇、课文练习(包括动词讲解,翻译,完形填空,回答问题等),语法(该套教材语法主要采用中文讲解,并配以表格形式说明,对初学者,特别是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的方法 第2篇
不少初学者都会问一个问题,到底选用哪本教材学德语好呢?其实教材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只是哪本教材更适合自己。所以建议想学习德语的朋友,您的首要任务不是选择教材,而是先了解自己。
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先问学生两个问题,1是你为什么学德语,2是你德语想学到什么水平。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就可以确定给学生选用什么教材,乃至选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我来举几个真实的例子来简单说明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如此重要。
A学员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德语是希望在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希望能通过德福考试(目标16分)。我给A学员选择的教材是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因为该教材语法很详尽,各种练习都和德福试题接近。我在上课时会适当加强锻炼中国学生较弱的听说能力。
B学员是某徳企的员工,近期企业会派他去德国培训,学习德语是希望能更好的融入德国的生活,达到水平为能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即可。我给B学员选择的教材为走遍德国,上课时多辅以德国风土人情的介绍,培养学员用最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C学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习德语是对德语感兴趣,希望能对以后找工作也有所帮助,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德语即可。我给他推荐的教材是新编大学德语。上课时会多注重练习学员的口语,因为口语可能是他以后体现自己德语水平的最直接方式。
所以说在了解了自己学习的动机和目标以后,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了。一般的培训学校都会使用一套或者两套教材制定课程,也就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余地很小,这时候学生一定要小心,万一使用的不适合自己的教材,会使自己做很多无用功。比如我让B学员去学习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那么他肯定会被德语复杂的语法搞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记了一大堆词汇,还全部都是什么大学食堂、公开课、图书馆之类的,等他到了德国发现一句德语说不出,一个词汇用不到,不骂我这个老师才怪呢。
下面我就来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致介绍下目前国内常用的一些德语教材,希望给德语初学者一定的帮助
1.《当代大学德语》
优点是语法很细,内容也比较新,适合准备长期学习德语的人群,不适合速成。因为专门给德语专业学生定制的教材,且内容基本是以校园生活为主,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一般人很难自学,已在社会的德语学习者不适合该教材。
适用人群:德语专业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德语学习者(作为辅助教材适用)
2.《新编大学德语》
以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大学生专用教材。本教材内容十分简单,初学者上手很容易,适合各种人群进行自学,但是要注意,因为本教材语音部分十分简略,练习也很少,建议语音部分最好不要自学。还有一本练习册,最好也一起买上练习。很适合只想对德语有所了解和应用,不打算出国或者深入学习德语的人群。适用人群:德语作为二外的大学生;对德语有兴趣的人群
3.《走遍德国》
引进教材意味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图文并茂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使学员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同时了解德国乃至德语国家。另外本书十分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发散思维的题目也很多。缺点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语音部分过少、语法讲解过少。建议学习该套教材的学生一定要再配套语法书一本,自己最好再想别的方法或者找别的教材加练语音。
对于自学的初学者者,开始就会发现本书上手难度就很大,听力几乎听不懂,再加上中文讲解很少,语法也是学的一知半解。所以建议大学学习本教材的初学者一定要上培训班或者跟老师学习。
适用人群:今后打算去德国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已有一定德语基础的人群进行自学
4.《 新求精德语强化课程》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编著,目前各种培训班适用最多教材,几乎是现在留学德国必学教材。内容很不错,不多赘述。缺点是不适合无基础者进行自学。
适用人群:准备去德国留学的大学生;准备考德福的;有一定德语基础的用来辅助学习也不错
5.《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的方法 第3篇
一、教材选择
(1) 因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一般只是以“达标率、体育中考和大课间的评比”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所以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上课教材“达标化、中考化”现象。为了避免教师在教材选择上的随意性, 导致教学计划不合理和学校教师各自为战, 且技能教学偏向于球类的不良情况, 建议实施“统一选择教材”替代“教师自主选择”。相对地统一每学期的部分教材, 有利于教师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教学, 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教学特色。
(2) 围绕统一选择教材这个中心, 结合学校的场地设施等实际条件, 本着科学发展创、拓展教学资源的原则, 共同制订出学校体育教学计划, 规定技能考核内容, 明确相应的评价标准。教务处也可以全面了解全校各个教师的教学进度情况, 便于开展教学常规检查和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这样, 既解决了以往各自为战, 随意教学, 重素质、轻技能等弊端, 又规避了“放羊”式教学陋习的出现。
(3) 因为统一了全校的教材与计划, 规范了技能考核的内容与标准, 所以集体备课制才能实现, 才能对学校有限的场地与器材统一安排和充分利用, 才能对教学单元与单元模块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 能让教师从繁重无用的教案抄写中解脱出来, 把时间用于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加强示范的演练上, 理论上减少了工作强度, 实际上提高了工作效度, 真正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二、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内容:接力跑。
课堂实录1:教师讲解接力跑的要求和规则。按照教师的要求, 学生分4路纵队听口令比赛, 教师巡视监督, 分别采用接力棒、篮球、软排球等作为接力的媒介, 接力形式为迎面接力、绕杆接力。几次比赛下来, 学生开始喊“累”了, 并且开始出现犯规,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时效果不佳。
课堂实录2:课前, 教师把班级学生按照数量和能力进行分组, 各组男女生实力均匀。距离上采用长短距离结合, 分别采用接力棒、篮球、软排球作为接力媒介, 接力形式采用“绕杆接力”。跑的形式:等距离跑、长短接力、换物接力。跑的顺序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情况进行调整, 女同学尽量跑短距离的。这个期间男同学尽量照顾女同学, 能力强的同学都争抢跑长距离, 整个过程各小组都能齐心协力。即使比赛进行了很多次, 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案例分析:
方案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 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问题, 没有发挥团队的作用, 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进行跑和比赛。
方案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学生表现出的是对练习的渴望和对才能展现的渴望, 都能参与到跑的设计中去, 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得。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 最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因情感所产生的对教材的参与效率的变化。方案2较方案1更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方案1的相互监督机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师的管辖范围, 无意中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 同时小组之间相互揭短, 增大了参加练习的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些不足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不相适应。方案2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欣赏, 突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强调了通过集体努力而获取的成功, 关注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基本方法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根据学生自身特点, 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和过去所提的“三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有了本质的区别, 称之为新“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方法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它还包括获取认知、使用知识的途径和步骤。
虽然综合方案1与方案2采用的是相同的教材, 但设计操作的思路却不相同。同样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但方案2取得的教学效果是较成功的。在方案2的设计中, 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 采用每组男女混合方式, 使各小组的实力相当, 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又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使学生与学生能相互指导, 男女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交流, 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分组形式进行比赛, 增强了团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组员之间的凝聚力。
作为体育学习, 学习“方法”当然离不开运动技能, 但不是运动技能本身, 而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学习的途径和步骤。例如, 学会制订锻炼计划和调节运动负荷, 学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和合理安排学习步骤, 学会自我评价和观赏体育文化。其二是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例如学习活动中的探究与合作、裁判与交流、组织与协调等。体育课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 教师在实践中只有遵循客观规律, 严格按照“新三基”的基本方法, 不断深入思考, 总结经验, 才能在教学中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1.张家港市高级中学;2.张家港市工贸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三基”的要求上有了明确的说法, 就是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 更要注重“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中, “基本方法”是明确教师教的方法,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 “教师对某个教材内容应该采取什么教学步骤来进行教学“”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传授什么知识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学单元和模块的学习, 在理解知识, 掌握技术的基础上, 如何使学生能够运用并提高技能”, 这些都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最主要的工作。
如何选择数字教材 第4篇
全球学校已开始涉入数字教材。学校将纸质课程更换为数字课程(如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网上开放的教育资源、数字出版商提供的方案等),都是为了创造适应教师与学生的最佳课程,因此关键点是“课程教材的整合与搭配”。
美国数字学习顾问、故事追踪者公司执行董事威斯立·弗雷尔认为:“对于能够提供每位学生1台电脑或电子移动装置的学校,教师每天都要面对从各种各样数字课程中挑选出适合自身情况教材的难题,因为没有哪一种数字课程是面面俱到的。”
“现在互联网上已有数以千计免费分享的课程资源、教育资源,以及由在职教师、课程出版商编写的数字教材。这使得我们对课程的获取、修改和制定,拥有了不同以往的更多弹性。然而这种灵活性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美国犹他州开放高中是将数字课程交由教师选择并决定的一所示范学校。
这所已开办3年的数字教材应用高中,有350 位学生及50位业余学习学生,其中14% 的学生来自“经济弱势”家庭。学校教学主任德莱娜·童克斯介绍:“所有教师都从网络上获取开放的教学资源,并自行决定自己的教学课程。”
该校经济实力并不强,为了开发出个性化的专属教材,学校最初仍聘请了教学设计者。“然而开发出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于是我们将个性化课程开发与选择的责任交给教师。没想到他们从网络开放教学资源中作出选择与调整后,反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今,该校每位教师都要提前一年从网络搜集教材资料,并完成自行改编的数字教材,为下学年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该校学生的测验成绩高于州平均水平,并在2011年赢得了“犹他州最佳课程开发奖”。
爱荷华州的范米特尔中学校长邓龙·杜费林格介绍,他们学校是一所有6~12 年级700 名学生的完全中学。“教师所采用的课程内容是综合了自行编写、网上开放教育资源,及从出版商购买的专属教材等方式。每位6~12 年级学生都配有1台笔记本电脑,几乎已完全从纸质课程转为数字课程。”
“然而我们也允许教师不同程序地接受数字课程。有些教师只使用数字教材,有些仍在使用纸质教科书。这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让有些目前还不能立刻投入的教师,有时间得到更多协助。”
目前阻碍数字教学的因素包括技术成本、如何整合教材资源,及各地对个性化课程的认可度等。美国一家教科书及课程出版供应商的销售总经理介绍:“有些州希望学校都采用统一的数字教科书及课程,不允许太多的弹性。但也有许多学校希望有个性化的专属数字教材,因此我们也提供定制出版服务。”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的方法 第5篇
1、办公通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和一般办公室工作人员。其中,“办公自动化”培训对希望学习常用软件操作的人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学习Word和Excel,可以应付Office中的日常工作;“办公信息化工程师”培训包括Access、FrontPage、Excel高级应用三门课程,对已掌握Office软件一般应用的人,学习该课程可使自己成为“应用高手”。
2、辅助设计类课程
这类课程比较适合从事建筑、机械、装潢、汽车、电子等方面的设计工作人员。其中,Autodesk公司的AutoCAD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在上海有不少AutoCAD课程,但一定要选择Autodesk授权的培训机构;更专业一些的培训课程有Solidworks、Pro/E、UG等,学习这些软件最好有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
3、数字艺术类课程
我们将应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的技术称为数字化艺术,包括平面、网页、影视与动画等许多门类。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是做平面设计必须掌握的;与影视动画设计相关的有Flash、3DS?鄄MAX、3DSVIZ、Premiere、After Effects、Maya等;做网页则可以学习Dreamweaver、Frontpage、Html等。因此,这类课程比较适合从事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影视制作工作的人员。
4、网络技术类课程
微软MCSE/MCDBA、Cisco的CCNA/CCNP/CCIE、CIW MASTER、我国信产部的NCNE以及机房网络工程师等课程,是学习网络管理技术者可以考虑的`。这些课程所颁发的证书各不相同,有来自IT厂商的,也有来自政府部门的,价格相差很大,但内容有不少是相似的。如果以掌握技术为目的,建议参加政府部门的培训课程,因为性价比较高。
5、软件开发类课程
这类课程适合有志于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士。推荐三种课程,
一是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培训,既帮助学员打好专业基础,又可获得国家认可的技术职称;
二是带有实际案例的软件开发课程,如启明的VB、VC++等,因为只有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一种开发工具;
初学者如何选择教材的方法 第6篇
如何设置感光度
ISO感光度是对光的灵敏度的指数,感光度越高,对光线越敏感。一般情况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弱光情况下,感光度越高越好。但是高感光度下的图像噪音信号较多,清晰度也下降,相反,感光度低,图像噪音信号减少,画质细腻,但不适用于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弱光环境。
很多玩家常常会碰到以下的情形:在展览馆等禁止闪光灯的场所拍摄,我们不得不禁用闪光,结果得到的是模糊的照片,而如果使用了闪光灯,拍摄对象会产生反光的结果影响画面。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室内或者环境比较昏暗的场所。
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要拍摄出效果好的照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通过ISO的调节实现。当然,如果提高ISO设置,会使得照片的颗粒感变得比较严重,这就需要使用者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了,
如我们熟知的传统相机那样,ISO感光度表示胶卷对光线的感度,有100、200、400等值。感度值越大越适合用于光线昏暗的场所,但却会损失色彩的鲜艳度和自然感觉。
顺便提一下,在对色调和图像再现要求严谨的时候,最好使用ISO感光度为25和64的低感光度胶卷。而为了能够满足多种场合使用,经常都使用ISO感光度为400的胶卷,甚至也有使用适合于昏暗场所拍照的ISO感光度为800和1600胶卷的(一次性相机)。尽管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但是却配备了与此相似的机能,也能够改变它的ISO感光度(有的机种ISO感光度设定不能改变,请自行在数码相机的说明书上确认)。这样在使用时,当想让拍摄效果更好的时候,就把ISO设置为100,而在光线不足时就将ISO设置为400。
张维迎:如何选择经济学教材 第7篇
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办法当然是选择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最新版的教科书。为什么要选择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教科书?原因不仅是因为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炉火纯青,对理论的把握最准确,能深入浅出的写出“正经”来,而且因为最权威的经济学家最注重自己的名声,他们既没有必要用出一本新书的办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也不敢为了赚取版税而滥竽充数地出书,这就如同麦当劳不敢卖过时的汉堡包一样。他们的声誉就是质量的代号,他们的名字就是一种品牌。
为什么要选择新版的教科书?因为如同经济生活本身一样,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以用新的理论解释新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过去20多年里,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理性预期的引入,经济学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经济学理论越来越贴近现实,对现实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强。比如说,20多年前,经济学理论还难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多少理论指导,而今天,博弈论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20多年前,经济学家对公司融资几乎无话可说,而今天,信息经济学已成了公司融资理论的基础;20多年前,经济学家还在迷信于用政府管制来弥补市场的失灵,而今天,政府管制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了席卷全球的经济自由化浪潮。或许,我们可以将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教科书与21世纪经济学教科书的差别,类比于286计算机与奔腾计算机的差别,只有使用最新版的教科书,你才能学到最新的经济学理论。
过去,中国教科书市场上很难看到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最新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翻译过来的教科书一般滞后于原版10年以上,而国内经济学家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其内容则更为陈旧,更不用说在有色眼镜透视下的扭曲了。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学图书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国外最新版的英文著作在及时引进,而且国内经济学家也出版了一些在内容上与国外同步的经济学教科书。
在此,我愿意向你推荐如下三本教科书:1.曼昆(N.Gregory Mankiw)著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2.William Baumol和Alan Blinder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与政策》(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3.Paul Samuelson和William Nordbaus合著的《经济学》(Economics),2001年第17版。
这三本书都是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大师撰写的最新版的经济学入门书,是西方大学里最流行的教科书。
曼昆是美国著名的年轻一代经济学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在MIT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兼任著名的智囊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货币经济学项目主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顾问。他的《宏观经济学》是美国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他是一位多产而富有创新思想的经济学家,在多种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开创性的论文,被公认为是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经济学界的名气比他的年龄大得多。曼昆的《经济学原理》1998年初版一上市,就成为最畅销的教科书,出版商在付印之前就支付了作者100万美元的版税,创下了教科书版税的新纪录。这本教科
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更多地强调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要”,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William Baumol和Alan Blinder也是两位享誉全球的著名经济学家。Baumol生于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现为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曾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等多种学术职务。他在产业组织、企业理论、经济增长、反垄断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20多本著作,其中有些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Blinder生于194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MIT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79年以来,Blinder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9年至1990年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1993年至1996年间,先后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Blinder发表有多种专著和学术论文,在人力资本和劳动供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和一般均衡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Baumol和Blinder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初版于1979年,也是美国等国家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就我所知,本书有澳大利亚版),多次再版,到1997年已出到第7版。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叙述上的“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作者认为,学习经济学的最好方法是“从问题到理论”,而不是相反。为此,本书的每一章都从一个具体的、使人感到困惑甚至自相矛盾的政策问题或现实问题开始,然后通过深入浅出的经济学分析,使你走出迷雾。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读者读书的兴趣,而且可以加强读者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如果你能记住本书作者所归纳的经济学的12个基本观点,你将终身受益。
保罗.萨谬尔森(Paul Samuelson)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T经济系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第1版出版于1948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5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经济学》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包括中文、俄文、日文、法文、德文在内的数十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教育和影响了数代经济学家、政治家、企业界领袖、新闻记者以及众多的普通人。难怪他自豪地说:“如果我能为一个国家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并不在乎谁为它写法律,谁在为它起草条约。”萨缪尔森本人对他的《经济学》的修订到第14版(1992年)。1995年,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WilliamNordhaus的入盟,使得《经济学》没有随萨缪尔森本人的衰老而衰老,而继续以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教科书身份畅销全球。你现在看到的是该书的第17版。
尽管这三本教材所叙述的经济学原理并无大的差别,但由于每个作者的个人偏好和学术风格不同,在叙述方法、切入角度、材料的取舍等方面还是各有千秋。不同书中用于说明同一原理的有些材料互为补充,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据悉,这三本书由18位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教授联合推荐作为中国MBA及经济学/管理学院的首选教科书。我个人学习经济学多年,可以说是经济学的老学生了,但现在再拿起来读这些入门书,仍感有不少新的收获。事实上,当我在为博士生备课时,常常要翻一翻这样一些经济学入门书以在理解上“温浅而知深”,讲课时深入浅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erbert Stein说:绝大部分可用于指导公共政策的经济学都在本科生的经济入门教程中。我的经历告诉我,他的话是对的。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许可,我建议你不妨同时拥有这三本书。我的经验是,读三本由不同经济学大师写的同一类型的教科书要比读三遍同一大师写的同一本书收获大。你可以从任何一本书开始,然后在每一部分对照阅读。特别地,当你对一本书的内容难以理解时,最好看看另外两本书上是如何写的。你大概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见过一次面的人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但在另一场合再次谋面后,他就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读书也是如此。当然,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你买其中的一本就可以了。但你最好能记住我一开始说过的话:读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而不是书价。要买好书,不要买便宜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