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初中语文知识总结:陋室铭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6
1

初中语文知识总结:陋室铭(精选13篇)

初中语文知识总结:陋室铭 第1篇

语文陋室铭的知识

重点字词解释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 高尚。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惟:只。吾: 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 入:映入。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 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

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长到。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内容理解

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⒋提挈全文大意的词:德馨。

⒌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⒍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⒎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⒏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⒐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⒑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

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 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4、《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读后感

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们的港湾。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何必去过多强求。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许是在他“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里隐居才对,他在自己的陋室里建立起自己高洁的品格,也觉得自己闲静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志趣。在这无限的志趣里,也才能将管弦丝竹归类到乱耳的杂音中去,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禄视作粪土。

也许正是过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才造就了对一切荣华富贵的如此淡泊,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诗篇与其乐观、直爽的性格。

对于刘禹锡,以及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隐居在世间,而他们达到自我人生的满足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去达到治国平天下,但他们退而求次的乐趣却在不同的地方体现:李白游走于世间的山石草木之间,才能描写出或充满豪气或婉转动听的诗篇;陶渊明在隐居生活里与世无争,才有了闲静、美好的田园诗歌由此观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诗文字画,都是他们在精神饱满或对世事愤激之际的产物,它们亦是在表达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绪。

因此,精神的是否充足并不分贫贱与富贵,如果有的人有钱,就算是在挥霍时也应该去品味生活,如果没有去品味与欣赏,没有自身的愉悦与感受,那也就只能算是财富的充裕,并不是精神上的满足。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满足,就算是他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那么他也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不知道满足或是欲望太大,都是不好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陋室铭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初中语文知识总结:陋室铭 第2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知识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二、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三、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理解赏析

1.“陋室”为什么“不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结合文章分析如何表现“陋室不陋”。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要想知道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雅致

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写日常生活,则先展示主人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这是实写;而之所以有如此雅兴,则是因为这里没有世俗的羁绊(即没有杂乱的丝竹声乱耳,也没有纷蒙的书薄、繁忙的公务劳形),这里虚写。这样,一正一反,相互依存,将世俗生活的“乱”、“劳”与陋室生活的“雅”、“闲”映着写,既生动活泼,又相得益彰。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头写山水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兴的手法,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4.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用类比的手法,作者用诸葛庐和、子云亭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也表明作者以这二人为楷模,说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5.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暗含以君子自称,回应上文“”惟吾德馨“这一句,自比言志,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的主题概述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同时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第3篇

[关键词]状物取神 托物言志 反向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20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整篇课文有十八个句子,堪称愤世嫉俗之作。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其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以及他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开头排比缜密,其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来行文,押韵严格,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富音乐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通过对山水的描述,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陋室的孤陋与否,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他们抚琴研经,生活从容,远离庸俗,远离公门,既像得道隐士,又像凡夫俗子,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通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描写,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体现了“陋室不陋,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从不与白丁做伴,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引入主题,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深处着笔,大费周折,极度渲染,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见贤思齐,终生践行,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本身并无过分之处,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我们从这篇文章的主题来看,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作者能将自己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蕴悠远,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篇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的不朽佳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知识点 第4篇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同时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陋室铭》初中语文课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教室取名“德馨陋室”(教室布置时取名)吗?这个词有何意义呢?这个名称是由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写作手法分析:

精选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优秀 第6篇

第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文古文五项,自主翻译课文。

第二:通过反复吟诵、思考、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语言及情感。

第三:理解“陋室不陋”中所蕴含的君子之德、高洁志趣,了解刘禹锡其人其事,体会其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教师吟诵《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让学生回答,这是谁的诗?还记得关于这两首诗的小故事吗?

游玄都观

| ! !| ! | | ~ | | | | | | ~

紫 陌 红 尘 拂面来, 无 人 不 道看 花 回。玄 都 观 里 桃千树,尽是 刘郎去后栽。

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再游玄都观

| | | | | | | ~ | | | | | |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二、初吟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全班自主吟诵一遍课文,然后全班齐吟一遍。

2.题目解说铭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教师过渡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铭这种文体的含义,除了依字行腔外,铭文一般是用韵的,所以本文也是押韵的,所以,我们吟诵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另一个吟诵规则入短韵长。

根据这个规则,全班再次吟诵课文,自己吟诵,小组尝试,推荐或自荐来吟诵。

本文押得是下平声九青ing的韵,这个韵都有如下字:青经泾形陉亭庭廷霆蜓停丁仃馨星腥醒惺俜灵龄玲铃伶零听冥溟铭瓶屏萍荧萤荣扃垧蜻硎苓聆瓴翎娉婷宁暝瞑螟猩钉疔叮厅町泠棂囹羚蛉咛型邢

这个韵,是一个清远的韵。

该韵的读音都会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韵带给人的感觉,初步感受刘禹锡阔达,不为世俗所左右的胸襟。

三、依意行调,理解文意。

1.分解文本,明确每一部分的吟诵规则:四言诗吟诵+近体格律诗+文的吟诵。

1)四言诗吟诵方式:一三,三一,二二,二一一,一一二,一二一。

2)近体格律诗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3)文的吟诵规则:虚字重长,根据意思循环往复,散体则慢,排比则快。

2.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解决古文五项,自主定调,进一步吟诵文本。

3.小组回答每部分的含义,讲解出现的古文五项,并且依意行调的吟诵该部分。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最后一句却说:何陋之有?那么,陋室到底陋不陋?

《陋室铭》教例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第7篇

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第二组提问: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第三组提问: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评析]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一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申”,四组提问似“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肥市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计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陋室铭》相关知识 第8篇

文言知识

★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文言知识

★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陋室铭》考点

★ 刘禹锡《陋室铭》字词知识梳理

★ 《陈情表》文言知识(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 《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

★ 陋室铭作者简介

★ 《陋室铭》试题

★ 短文陋室铭

★ 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知识点 第9篇

一、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主题探究:

本文通过简要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有力地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节操。

三、文章结构:

四、文学常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

五、重点字词:

1、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谈笑有鸿儒:大

3、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调弄。

5、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六、词类的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

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变得灵异。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第10篇

一、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整体把握

①文章主旨: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使文章境界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以表明“陋室”不陋,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体裁: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简陋的屋子。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问答题。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写法: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比兴的写法;

作用: a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b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好处: 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突出中心。

2、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3、陋室有怎样的特征?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答:陋室特征:雅。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儒雅博学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 第11篇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初二语文《陋室铭》学案 第12篇

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⑵.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⑶.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⑷.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⑸.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⑹.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⑺.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⑻.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合作学习:

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学习目标: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语言优美 音调铿锵

学习重点: 1.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的写法

一、自主学习:

1.刘禹锡 字

朝著名 和

2.铭

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本文“陋室铭” 意思是

3.检查预习:生字

陋室()德馨()苔痕()鸿儒(牍()西蜀()

4.解释重点词语:

(1).在:(2).名:

(3).灵:

(4).斯: 是: 陋室:

(5).惟:

(6).德馨: 馨: 吾:

(7).上:

()调素琴(案))(8).鸿儒: 鸿: 儒:

(9).白丁:

(10).调:

素琴 :

(11).金经:

(12).丝竹:

(13).乱耳: 乱:

(14).案牍

(15).劳形:

劳: 形:

(16).何陋之有 之:

5.古今异义词:

调素琴

古义: 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教学反思(疑惑)

第第 2 页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页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

三、展示反馈:(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2.比兴手法:(触景生情 因事而兴)

3.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 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 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 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 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 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 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 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 如“电脑铭” “考试铭” “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 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第13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结合“洋思”教学模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及“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情感与态度:

1、学习作者不慕虚荣、保持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培养纯洁品格,树立正确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背诵并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在朗读中欣赏、领悟;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3、练习法: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相关文章
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

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

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精选6篇)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 第1篇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单位: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

1
2025-09-16
陈伟红主要事迹

陈伟红主要事迹

陈伟红主要事迹(精选5篇)陈伟红主要事迹 第1篇党徽在岗位上闪光——记白城房产段大安北综合车间党支部书记陈伟红事迹家庭主要成员:丈夫...

1
2025-09-16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精选12篇)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中, 存在很多问题, 无论是在文章阅读方面, ...

1
2025-09-16
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

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

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精选2篇)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 第1篇一、认证前的准备:1.单位领导层统一...

2
2025-09-16
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精选12篇)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第1篇我有一个好闺蜜,她机灵又可爱,我俩长的一般高,她那白净的...

1
2025-09-16
车间班组年终总结

车间班组年终总结

车间班组年终总结(精选6篇)车间班组年终总结 第1篇车间班组年终总结报告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小组在车间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1
2025-09-16
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

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

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精选6篇)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 第1篇电钳工应知应会1、熟知《煤矿安全规程》有关内容、《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

1
2025-09-16
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

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

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精选12篇)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 第1篇一、紧扣大纲, 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 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1
2025-09-16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