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护理人才,对护理专科医用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实践。确立了新教学目标,实施了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了化学网络课程。
[关键词] 护理 医用化学 教学研究 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护理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形成了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了尽快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根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对护理专科的学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护理教育模式”。为了满足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为护理专科生的后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医用化学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实现护理专科医用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新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答疑相结合,课后练习与习题课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等,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多方位地向学生揭示、展现医用化学与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既获得知识又培养思维灵活性。对于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且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要精讲。对一些定律、概念、公式推导应用等,通过一些相关实验现象,进行简单讲授,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最后得出结论。如,配位化合物是医用化学的重要内容,与人体、临床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结合一些实验现象,重点讲授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及配位平衡,并且以讲练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和对难点的理解;略讲配位平衡的移动;删去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这样既做到了突出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2]。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两种提问方式: ①教师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讲授每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先提出紧扣教学内容且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联的问题,诱发学生想象,启发他们思维。如在卤素的学习中,可以用过碘酊能杀死细菌来解释为什么用碘酒进行消毒处理;在讲溶液的渗透压时。通过高渗等渗低渗溶液对红细胞作用的结果,就能解释临床输液有关的实际问题,给病人输盐水时,为什么要输入9g·L-1的NaCl溶液?输入其他浓度的盐水会出现什么现象?给病人输液时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上将要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引入,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医用化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便使他们重视该课程的学习。②教师每次课都给学生提供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由教师答疑得出结论。例如,在渗透压这一章中,我们也顺便提出了与渗透相联系的反渗透、渗透膜(不透、全透)和毛细管现象。也提出了溶液的依数性等。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听课中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而且还能检验教师的授课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学双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堂教学。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堂有“张力”,有想象的空间。
3.合理作业,提高素质。
作业、习题课、教师答疑等都是医用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根据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一些典型例题及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实例,而且还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能反映该章节重点内容的作业题及医用化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思考题。学生通过这些作业题和思考题的练习,可以达到他们对教学内容消化理解、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既能复习、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又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把医用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融合。我们还采用定期给学生上习题课的方式,解决学生在练习、复习及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教师个别答疑来解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学好医用化学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
医用化学课程中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四大平衡等基础理论,其内容抽象、复杂,且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这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有一定难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医学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到医用化学教材中,但该课程的授课时数却明显减少,从而使本课程更加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将教学研究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医用化学网络课程,研制出了可供护理专科医用化学教学使用的网络教学课件、网上练习和自测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手段,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医用化学中的物质结构、抽象概念巧妙结合在一起,向学生形象生动的演示和表达课程内容,以较多与医学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如对一些抽象概念和物质结构等问题,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生动的模型、动画和图表取代相关的文字描述进行教学[3] ;在处理化学计算公式时,采用了动画的方式逐步展示,符合教师的授课习惯。教师运用电子课件灵活、直观、形象地进行知识传授,使教学双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达到实时教学和课后学生自学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几年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后,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教学中融入一些与社会、生活和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相关的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责任心和专业成就感。使学生更深刻、更好地掌握医用化学,为同学们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打下较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代亚丽.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4:1-3.
[2] 朱大乔.基于问题的学习实践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6,02
[3] 孙体健.提高成人专科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 Vol.5 No.6 P.577-578■
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1.1 教育观点落后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校教学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教学为辅, 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学生也深受影响普遍认为书本知识比实验重要甚至认为实验课可有可无, 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就够了以致实验课前不做任何预习和思考, 做实验时敷衍了事, 甚至伪造实验事实, 并且许多学生害怕实验, 尤其是对具有污染毒害和燃爆危险的化学实验, 使得他们在实验中缩手缩脚。这些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较差, 畏惧实验课, 实验课越加不受重视。
1.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们的医学化学实验课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 实验内容多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 陈旧落后, 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极不协调, 学生在未完成实验时就已知道实验结果, 不能产生应有的吸引力。同时由于教学学时紧张, 实验经费不足, 导致实验内容多是单项操作, 缺乏系统性, 而且实验内容的安排缺乏与医学相联系, 学生热情不高, 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效果。使得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1.3 教学方法欠佳
高职院校的医学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 缺乏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 难以很好的将化学教学贯穿于医学教学体系中去, 常导致化学与医学的脱节;另外实验课大都是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学生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 且实验内容是验证知识型的实验,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所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其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 高职医学专业的化学实验课存在以上问题, 唯有大胆改革, 才能建立与化学理论课相适应的新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的高职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1 重组实验课内容
现在实验教材内容大多比较陈旧, 以验证性实验居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教材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补充。根据职业教育特点, 精选实验内容, 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 对实验内容要进行筛选, 保留基本操作实验, 删除重复内容, 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 如乙醇的生物合成、水的硬度测定甚至比较前沿的与生物学相关的酶的提取与功能研究等实验以及增加些比较先进的仪器如电化学工作台、荧光光度计,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此外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 实验应向微型化发展, 以期降低成本, 减少实验室污染, 这些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操作能力, 又使教学内容更能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
2.2 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
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方式进行改革,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力措施。这些改革一方面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 明确实验的目的, 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 注重指导基本操作规范, 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动性,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样一则可以将一些毒性较强或成本较贵、仪器条件难以达到的实验, 通过视频加以解决;二则可以通过观摩录像了解实验全过程, 突出重要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 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 改变了以前的教师“填鸭式”讲授, 学生机械式的动手的教学方式, 奠定了学生掌握理性知识的基础, 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2.3 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它既能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以往是依据出勤、表现、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的, 可操作性差, 缺乏严格、统一的考核标准, 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因此, 需要根据医学化学在高职医学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实际情况, 对考评方法进行完善。我们尝试着对实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 具体做法如下:
(1) 完善医学化学实验大纲, 把学生要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条理化、标准化。
(2) 将实验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如30%, 计入医学化学的总成绩之中 (理论课占70%) , 促使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
(3) 实验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综合实验考评, 各占50%。平时实验成绩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期末综合实验考评主要是随机抽题并现场操作来综合考核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完成、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实际工作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法全面、公正、可操作性强, 既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够反映学生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高职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做实验的自信心,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的认识。当然, 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我们更要更新观念,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摘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实验现状, 探讨从实验课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办法方面进行改革, 来提高高职院校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以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高职医学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用化学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新颜, 陈俊国.浅谈医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10~11.
[2] 金建忠.大专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及实验体系改革设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65~66.
[3] 田能瑾.面向21世纪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4) :5~10.
[4] 佟国祥.谈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J].辽宁高职学报, 2004 (2) :92~93.
[5] 郑琪.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4 (2) :23.
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論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化学 化学素养 专业素质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2]贺菊萍.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5).
[3]李发胜,李明阳.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重点研究钢结构建筑工程中使用胶粘剂进行幕墙结构接缝密封施工的工程适用性。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2017~2019年我单位的现场施工数据,同时结合数据对现场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丁基橡胶填缝胶粘剂在幕墙施工中的性能优异,但其对施工条件的要求更高。所以文章认为,在后续的基于丁基橡胶的胶粘剂施工工法及使用工艺研究中,应重点针对温度变化对丁基橡胶施工效果的消极影响进行技术升级。
关键词:钢架结构;建筑工程;胶粘剂;丁基橡胶;幕墙密封
Key words:steel fram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dhesive; butyl rubber; curtain wall sealing
0 引言
钢结构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比较晚,早期钢结构的应用集中在钢结构厂房庫房设施和高层框剪结构建筑的钢结构幕墙及副楼结构。钢结构之所以不能早期在国内得到有效推广,主要原因是其密封性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所以只能应用于对密封性能要求不高的厂房库房设施和外层幕墙结构中。近年来,因为我国在胶粘剂技术领域已经突破封锁,加之后方地产时代到来,房地产经济对更低成本更快建造周期的钢结构房屋需求量增加进一步导致国产胶粘剂的产量提升带来成本进一步降低,这才使得钢结构建筑在近年来的新建中高层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重点从胶粘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工艺方面,对钢结构建筑的胶粘剂应用进行研究。
1 胶粘剂的选型与应用
1.1 胶粘剂工作原理及工程应用
胶粘剂的本质是通过交联化学反应,以及交联后微观结构与被粘合表面的微观结构充分交叉互联,形成具有一定抗拉、抗剪、抗压能力的工程结构件。胶粘剂多由高分子含水稳定液或稳定膏构成,在其发生失水反应、氧化反应等过程时,触发其交联反应实现工程应用。
树脂、塑胶、橡胶等材料都可以在某种化学反应结构下形成胶粘剂,而胶粘剂分为固化胶、AB胶等多种形式。固化胶通过一定程度预先混合固化剂或后续添加固化剂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下阻止固化过程,而在相关结构发生失水、氧化等过程时再触发固化剂作用下的交联反应。AB胶将交联反应必须的两种高分子单链化合物分别保存,使用时进行混合,以触发其交联反应。
胶粘剂主要分为3种工程应用模式:
1)填缝胶。填缝胶的核心工程需求是填充工程组件之间的缝隙,并不需要其提供工程抗拉力或者抗剪力,其抗拉力和抗剪力仅用于保持其自身的结构稳定性。但大部分填缝胶均需要具有一定的闭气和阻水性能。
2)密封胶。与填缝胶相似,密封胶主要用于闭气或者阻水需求,但其可能应用于更加复杂的强酸、强碱、高粉尘、大压力环境中。所以,与填缝胶相比,其抗酸碱能力要求更高,其自身的抗拉能力和抗剪能力也要求更高。
3)结构胶。结构胶主要用于对工程结构的粘合,在胶粘剂快速发展的今天,结构胶更多取代栓接、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或与栓接、铆接等结构形式相配合,给系统提供足够的抗拉能力和抗剪能力,所以其在粘合稳定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接缝的抗拉能力和抗剪能力有较高要求。
文章研究的胶粘剂,主要为钢结构幕墙结构的幕墙板填缝胶的工程应用。
1.2 胶粘剂的选型方法
胶粘剂在钢结构工程中主要用作结构胶和填缝胶。结构胶利用其化学键内应力为结构连接处提供弹性拉力,确保结构在风切应力、震动应力、蠕变应力、自重应力等复杂应力环境下得到更好表现。填缝胶主要用于幕墙连接缝和幕墙与支撑结构连接螺孔结构中,增加幕墙结构的防风、防水、保温性能,使建筑在高温、高湿、高盐或低温、大风天候中对内部空间提供更全面的保护。目前的胶粘剂的核心技术是高分子聚合技术,通过高分子之间的交联化学键提供足够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化学键拉力,使胶粘结构被充分拉紧,同时,胶粘剂直接接触外界环境,高分子化学键对光照的敏感性、对高低温的敏感性,都直接影响到胶粘剂的稳定性[3]。早期的胶粘剂的稳定性不足,导致钢结构胶粘剂施工完成后快速风化分解,后期维护成本巨大。但当前技术条件下,新型胶粘剂的出现让钢结构工程的实际可用性和稳定性充分增加。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与早期普遍使用的硅酮胶(玻璃胶)复合硅胶(密封胶泥)等材料相比,丁基橡胶在各种常见指标的表现,均优于前者,但目前收到产量、用量及应用场景影响,丁基橡胶的单价显著高于前两者。而考虑到丁基橡胶的实际寿命约为前者的2~5倍,同时考虑到后期维护时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其他外围成本,使用丁基橡胶对持有型地产的业主来说,其选择丁基橡胶作为填缝胶的市场可行性存在。特别是当丁基橡胶的材料成本降低到前两者5倍以内时,即可实现较强的市场适应性。
从表2比较结果可以看出,3种填缝胶的存储方法均为密封和室温条件,目前一般的工程实现方式是将其密封在管状容器内,使用常溫压力式填胶枪将其挤出使用。而对被粘合材料的表面处理方式,均为使用中性洗涤剂充分洗涤后,使用压风充分吹干,即刻进行填缝作业。在材料适应性方面,3种材料均可以适应大部分的幕墙材料,但又各有侧重,硅酮胶对玻璃陶瓷等烧结材料的适应性较强,复合硅胶对橡胶、塑胶等材料的适应性较强,而丁基橡胶除在金属材料的适应性稍微逊色外,对玻璃、陶瓷、橡胶、塑胶等材料的适应性均较强。丁基橡胶在材料适应性方面略优于前两者。在维护期比较结果中,硅酮胶在24h内一般可以实现75%以上的化学键构成,而复合硅胶在48h内可以实现75%以上的化学键构成,丁基橡胶实现75%以上化学键构成的时间可短于12h。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基本断定,使用丁基橡胶在钢结构工程填缝胶胶粘剂方面进行工程应用,我单位当前施工的钢结构建筑或钢结构幕墙项目中,已经有逾80%的工程使用了丁基橡胶作为幕墙填缝胶粘剂,有较为积极的施工效果。下文将重点探讨丁基橡胶的工程应用。
2 丁基橡胶的应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丁基橡胶,简称IIR,是Isobutylene Isoprene Rubber的缩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最突出的是气密性和水密性。它对空气的透过率仅为天然橡胶的1/7,丁苯橡胶的1/5,而对蒸汽的透过率则为天然橡胶的1/200,丁苯橡胶的1/140。因此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内胎、蒸汽管、水胎、水坝底层以及垫圈等各种橡胶制品。早期的丁基橡胶主要用于耐磨抗压要求较高的汽车轮胎、橡胶定位销等工程产品中,近年来,随着交联固化控制技术逐渐提升,丁基橡胶的胶粘剂发展较为迅猛,因为其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其突出的气密性和水密性,其在胶粘剂领域快速占领市场。丁基橡胶在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幕墙的施工中,属于近10年来逐渐普及的新技术,当前在全部在用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幕墙的应用比例不高,但越来越多的新建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幕墙工程开始倾向于选择丁基橡胶作为填缝胶粘剂,更多原有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幕墙系统在后期维护中也开始选用丁基橡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单位发现了丁基橡胶的诸多现场问题,在此进行分析。
2.1 幕墙材料表面处理的现实难度
理论分析中,大部分填缝胶粘剂在幕墙施工过程中,均需要使用中性洗涤剂对幕墙接缝处充分洗涤,使用压缩空气吹干后,使用胶粘剂进行填缝粘合。但是,在丁基橡胶的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部分幕墙板保护膜余胶对粘合效果有影响。金属幕墙板、橡胶幕墙板、塑胶幕墙板等板材在购入时,一般会在表面粘贴保护层,以增加幕墙板在仓储转运过程的化学稳定性。在施工中,高空作业人员撕去其保护层后,如果单纯使用中性冲洗剂进行重新,难以确保其余胶有效清除。而如果使用更容易去除余胶的碱性冲洗剂,且无法在后续冲洗中对其表面进行进行有效酸碱中和,就容易造成丁基橡胶的施工瑕疵。与硅酮胶和复合硅胶等硅胶材料相比,丁基橡胶的特质导致其对粘合表面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实际施工中,遇到了显著难度。目前,品牌幕墙板不再使用有胶粘合保护膜的幕墙板表面保护方式,而采用静电粘贴或无胶粘贴,但选用这些幕墙板,会给建设方带来更高的材料费成本。即丁基橡胶填缝胶粘剂在高端幕墙板的施工中适应性更强,与传统胶粘剂材料相比,其对幕墙板质量及品牌有更高要求。其实际施工效果如表3所示。
2)上部冲洗过程对下部工作面的干扰使梯度施工难以部署。后房地产时代,建筑建设工程的施工周期要求日益提高,在高层幕墙施工中,如果可以根据幕墙结构,布局两层工作面同步展开施工,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但丁基橡胶施工过程中,比较依赖对幕墙材料的冲洗过程,冲洗过程会直接影响下部施工工作面,导致无法进行两层工作面的同步施工。在实际施工中,尽可能缩短填缝施工的作业面宽度,增加作业面的横向作业密度,可以在使用单层工作面的前提下提升作业效率。但是,更复杂的作业面布局对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又带来一定程度压力,现场管理难度增加,实际施工的效率可能受到安全制约而下降。实际作业效率如表4所示。
综合分析表3及表4数据,2018年,我单位在施工工法上进行革新,使单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工时施工效率从2017年的83.65mpd提升到107.33mpd,施工效率提升28.31%,验收合格率也从2017年的95.3%提升到2018年的95.7%。但与此同时,受到各种现场问题影响,其施工效果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后续跟踪考察中的30d开裂率和180d开裂率均出现一定程度提升,虽然这些开裂率数据在技术合同允许范围内,后续维修保养过程也没有使总施工成本增加,但也引起公司技术部门重视。2019年进一步对相关施工的效果进行工法革新,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2.2 胶粘剂维护期的操作难度
填缝胶粘剂完成涂抹后,其所有化学键实现交联并使其产生一定的硬度和拉力,需要一定时间的维护期。丁基橡胶的维护期为12~24h,一般超过12h后,较高强度的震动和轻微拉力不再会对其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产生影响。但一般施工中,钢结构内部其他施工产生的震动和轻微结构形变,可能导致丁基橡胶因为维护期扰动而发生开裂、气泡、拉断等瑕疵。这是实际验收过程中,合格率很难突破96%的主要原因。同时,如果施工过程遇到突发大风、降雨、高温、寒流等恶劣天气影响,暴露在外层的丁基橡胶可能受到天气影响而产生瑕疵[6]。统计2017~2019年使用丁基橡胶进行填缝胶粘剂施工的瑕疵影响,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从2017年到2019年,其他相关施工影响从28.16%下降到18.92%,大风降水影响从37.57%下降到23.40%,二者对填缝施工效果的影响均出现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均超过30%,但温差影响从2017年的34.28%上升到57.69%,上升68.29%。即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有效规避其他相关施工和突发大风降水对填缝胶粘剂的施工效果影响,但温差影响在目前的施工条件和工法工艺条件下,较难规避。所以在后续工法研究中,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克服突发高温和降温天候对丁基橡胶填缝胶粘剂施工的影响。
3 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丁基橡胶在实际用作钢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幕墙的填缝胶粘剂施工过程中时,其工程参数优于之前较普遍使用的硅酮胶和复合橡胶填缝胶粘剂。但施工过程中,丁基橡胶对施工条件要求更为苛刻,对价格相对低廉的幕墙板适应性不及硅酮胶和复合橡胶。笔者认为,丁基橡胶施工工法工艺的当前条件下,丁基橡胶可以满足大部分技术合同的具体要求,其施工成本也并未因为丁基橡胶的单价较高而增加额外施工成本。但其施工工艺工法应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健灏,罗顺.建筑结构胶粘剂的发展和选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6):157+159.
[2]姜丽萍.国内结构胶粘剂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6(S2):211-215.
[3]韩啸.基于内聚力模型参数识别的结构胶粘剂Ⅱ型断裂特性固化工艺影响研究[C].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中国力学学会,2018:315.
[4]梁爽.钢结构用胶安全性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6,42(01):39-44.
[5]唐丽萍,吕掌权,赵亚东.热-力耦合环境下结构胶粘剂强度退化试验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8,27(12):39-42.
[6]赵勇.湿热环境对结构胶粘剂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77-81.
[7]北京市宣贯外墙外保温工程地方新标准[J].建设科技,2013(07):7.
[8]田军县.保障外墙外保温工程消防安全[J].城市住宅,2009(06): 97-98.
[9]戴忠.高效、节能的外墙外保温系統耐候性检测方法[J].工程质量,2007(21): 18-20.
[10]许志中,李艳华.外墙外保温工程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J].建筑,2009(02): 62-64.
[11]陆书斋,白雪,谢颖.EPS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方面的质量通病[J].山西建筑,2014(06): 213-215.
[12]王世平,李哲.控制表面粘贴饰面砖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的几点建议[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03) : 35-36.
[13]徐玉华.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质量控制[J].工程质量,2006(02) : 30-31.
[14] 王力鹏,雷立争,刘彤.利用微观分析手段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用胶粘剂、抹面胶浆进行质量控制[J].工程质量,2013(02): 59-61.
[15]张云玲.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节能标准及施工技术要点[J].山西建筑,2015(04): 195-196.
[16]李会录,霍翠,祁向花,等.摄像头模组粘接用UV/热双固化胶粘剂的研制[J].绝缘材料,2018(08): 6-11.
[17]戴马斯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用胶粘剂助力制造商提高产品质量[J].化工装备技术,2018(02):22.
[18]汪澎,隋刚,杨小平.环氧树脂与胺类固化剂当量比对固化物性能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3(02):22-27.
[19]蔡晋,董如林,陈智栋,等.DSC及IR联合测定环氧树脂-双氰胺体系固化工艺参数[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14-18.
[20]郭新涛,厉蕾.HMDI-PTMEG基透明聚氨酯弹性体热老化机理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11(03):90-94.
[21]潘锦平,范和平,李桢林.中温潜伏性固化剂在环氧胶粘剂中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粘合,2010(06):45-49+54.
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1 分析学生“病因”,对症下药
对于刚刚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的中学生而言,虽说已经踏入医专的大门,但是,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理科基础差得让人难于想象,厌学情绪重,有的甚至上网成瘾。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诸如临床、护理专业还招收一部分文科学生,他们当中多数人的化学基础也是相当差的。对于他们来说听医用化学课,就好比是“隔着梯子上房”太难了。再者,随着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就现实的就业压力而言,他们也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各种作为就业筹码的“考级”和“考证”上,况且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医用化学对于一个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于是,对医用化学课就更是不屑一顾了,有的甚至想放弃对医用化学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首先是为基础过差的学生,我们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补上中学化学这一课。其次是在教学中积极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因为毕竟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医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化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医用化学课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第三是有针对性地发掘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主观热情,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带动大家一道去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是注意在课下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诚对待每个学生。要与他们交朋友,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肯定;不指责,不埋怨。这样不懈的坚持,久而久之,学生对医用化学有了学习的欲望。
2 注意师生角色变化,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众所周知,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大学课堂至今仍存在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很容易发生注意的分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的医用化学课教师,应当转变古老的“教书匠”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变“说教”为指导或引导学习;学生则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和彼此尊重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师生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兴趣往往与教师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机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补充一些化学小故事、化学发展史、化学反应的演变过程以及晶体构造模型等,这样不仅能够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也会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
比如我讲过发生在1890年的一个故事。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的。“我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可是,我徒劳地工作了好几个月,都毫无进展。一天,我坐上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形。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来之不易,灵感只会光顾那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它是不会拜访懒汉的。以此作为我们师生共勉。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地探索,不懈地努力。
4 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实验内容
《医用化学》具有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它的教学任务是为医学教学打好基础。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受其影响,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到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相一致的前提下,选择靠近专业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及操作途径,由学生来独立完成。比如说,测定尿样中丙酮的存在。学生做实验的兴致很高,很认真。由此看出,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他们有了全新的体会和感悟。现在,我们学校医用化学课的情况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的含意。
摘要:目前,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乏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况存在。这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该文针对此类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阐述。
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从人的职能属于多元的认定上出发的。通过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主动的探究与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基于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化学教学;探索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高中化学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出学生的优势,为学生创建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发挥出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其多元智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对于多元智能理论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主动探究与互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收集问题的能力。人的智能存在着普遍性与发展性的特点。所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就要坚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设计出多元化的课程,不仅要包含学校所设计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从当地的特点入手,做好环境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设计出相应的活动,延伸学生的视野,主动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化学教育的目标。可以说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通过进行深入的探索,可以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观察这一阶段学生的智能特点,结合好教学的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做好认知上的训练工作,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科学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包含了许多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可以将其改编成顺口溜,以此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现语言智能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不仅掌握好化学术语,同时还要提升科学运用化学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讲故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做好训练与引导工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就是人在面对形状、色彩等要素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感受与表达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开发与研究工作,选择一些可以刺激学生视觉的内容。如选择教材中的插图以及化学实验仪器等,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就是要求学生理解好逻辑结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与推理能力。其中也就包含科学、数学以及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分析法以及模型法等来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好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研究能力。如学生在解决化学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不等式法以及数列法等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做好运动上的训练工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控制自己肢体的能力,借助有效的动作与表情来传递出相应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只有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也就可以实现化学教育的目标。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出开放性的探究实验,以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借助有效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形态,同时也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与辨认。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相应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通过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记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感受能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针对学生的观察设计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此外,还要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人与人之间进行合作交往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坚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上出发,做好教学引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娜.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99-200.
[2]周玮,何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与应用[J].亚太教育,2015(34):29.
编辑 张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