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黎族服饰;现代服饰设计;传统服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服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对现代服饰设计进行创新与改革。具体来说,在服饰产业发展中,加强对地区本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是非常有效的创新途径,而黎族服饰则是海南当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像黎族服饰中的色彩、纹饰、图案等元素都体现了黎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内涵。因此,在现代服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加强对黎族服饰文化的学习,明确黎族服饰的设计特点,从而找寻设计灵感将黎族服饰元素更好的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使得在促进现代服饰设计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让民族文化更好的进行传承与传播。
1、黎族传统服饰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现状
在现代服饰发展过程中,将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因为黎族服饰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服饰设计理念与表现形式都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特征,像黎族服饰中的织锦纹样虽然是由最基本的点、线、面和各种图形等设计元素组成,但是却真实、形象的体现了黎族人们的生活与民族文化发展,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其次,将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有着较高的社会价值,这是因为黎族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能够使得民族文化通过服饰进行传播与发扬,像将黎族元素体现在现代服饰上后就能够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让具有黎族元素特点的现代服饰被其他国家的人民所了解,从而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发扬,并逐渐增加我国服饰设计领域的影响力;最后,将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有着较高的人文价值,这是因为黎族服饰图形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运用时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与心理需求,像黎族服饰图形元素中常有的龙、牛、鸟、竹、芭蕉等形象就能够很好体现与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情感追求,所以黎族服饰元素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1]。
随着服饰设计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将民族特色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而就当前黎族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现状来看,黎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还不够完善,这主要是由于设计者对于黎族服饰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部分,没有将黎族服饰文化的内涵与意义真正的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体现出来,使得具有黎族元素的现代服饰设计作品存在着“有形无神”的状况。因此,现代服饰设计要想取得较好发展,就需改变当前民族服饰元素运用的方式,不能仅仅对民族服饰元素进行模仿与照搬,而是要真正领会民族服饰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得现代服饰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穿着需要也能更好的发挥民族元素的应用价值。
2、海南黎族传统服饰元素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将海南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服饰设计者就必须对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一般来说,海南黎族传统服饰通常具有注重色彩搭配、服饰图案丰富、服装制作工艺精湛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2.1黎族传统服饰色彩运用特点
在传统黎族服饰设计过程中服饰色彩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不同的色彩能够表示不同的寓意与不同的心理情境,所以将黎族服饰元素运用于现服饰设计时需要注重“色彩语言”的应用方式。具体来说,在黎族服饰设计中常见的色彩主要是黑色、白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等几种颜色,并且在这几种颜色中黑色与蓝色往往是作为服饰的主色调部分,且除了这几种常用的颜色外,黎族服饰设计还常以紫色、咖啡色、粉色等颜色作为服饰色彩的辅助色。而这样一来,色彩的调和不仅能够使服饰在视觉上有较好的视觉享受,还能更好的体现服饰色彩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与美好祝愿。比如说,在海南黎族服饰色彩运用中,黑色是黎族人民非常喜欢用的颜色,很多黎族服饰中黑色都是必不可少的颜色且作为主色调所存在,其象征着庄严、大方,寓意驱邪逐妖、平安和吉祥;红色则象征着博大,寓意尊重、权贵;蓝色则象征智慧、广博,寓意美好和祥和;白色象征圣洁美好,寓意真善永恒、心灵纯洁;绿色则象征生命,寓意开花结果、延续后代。总之,每种颜色都有着各自的美好寓意,体现了黎族人民热情大方与淳朴善良。
2.2 黎族传统服饰丰富的图案特点
在传统黎族服饰设计过程中除了色彩有不同的寓意之外,各式各样的服饰图案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含义。具体来说,在服饰图案设计过程中点、线、面都是最基本的设计元素,各种丰富的图案都由点、线、面进行组成,并通过点、线和面的扩大、缩小、方向变换等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意义,而在黎族传统服饰设计中“点”运用的比较少,常见的是通过线的变换组合形成图案的整体框架,而且整体构图通常比较简单明了,能够让人们很容易的了解圖案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而就当前对黎族传统服饰的图案种类统计来看就有100种之多,这些图案可归纳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生活物品和自然现象等样式的纹样,像人形纹在黎族传统服饰运用中最为常见,其反应了黎族人民对先祖和神灵的崇敬心情体现了人的力量与伟大,动物纹则常以蛙纹、龙蛇纹、鸟纹等动物为设计原型,通过夸张、抽象、写意等手法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思想崇拜与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植物纹在黎族传统服饰设计中则通常作为辅助与陪衬的存在像莲子花、果子花、竹花等从而将植物所蕴涵的美好寓意在服饰中体现出来。此外,黎族传统服饰图案运用中还有几何纹、生活物品和自然现象等纹样,这些都体现了黎族人民生活观察的仔细与对生活的热爱 [2]。
2.3 黎族传统服装制作工艺精湛
在传统黎族服饰设计过程中其服饰面料也非常具有特点,很好体现了黎族当地的地域特色且工艺精湛,值得现代服饰设计进行研究与学习。具体来说,在传统服饰设计过程中常见的服饰原料通常有葛布、大麻、丝绸等,而在黎族传统服饰制作中,由于海南的地域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与生长,所以黎族人民常常以“棉”作为主要的服装设计材料。而在黎族人民将“棉”进行服饰制作时往往要经过“纺、染、织、绣”四项工艺过程,即先将棉花进行脱籽、晒干处理,捻成连续纱线,然后用当地植物所提取的颜料进行浆染、晾晒,最后进行纺织与刺绣,且黎族人民在这四项工艺有着独特的技艺,是我国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此外,黎族传统服饰在款式结构上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如黎族女性服饰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裁片分割上讲究配置均衡匀称,一般上衣为开襟,胸下用横线分割;第二,在服装分割线与众不同,喜欢在分割线上进行装饰从而将分割线的接缝线变为装饰线;第三,服饰造型贴合人体不仅具有美感而且舒适实用[4]。
3、黎族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在服饰设计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现代服饰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就需要抓紧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使得中华民族特色能够通过服饰得以体现。而将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时可以通过黎族色彩与现代流行色彩的合理搭配、黎族服饰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和创新服饰元素运用模式等方式。
3.1将黎族传统服饰色彩合理的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
在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使得色彩能够更好的体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具体来说,色彩是服饰设计非常重要的元素,而相比与其他民族多彩艳丽的颜色,黎族服饰的色彩则显得比较沉稳、朴实,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黎族色彩原料常常取自植物,所以染色后色彩比较自然与厚重,二是黎族服饰色彩运用常以黑、蓝为主,所以颜色给人感觉比较稳重、大气。而在现代服饰设计过程中,黎族这种稳定的色彩风格是比较符合当前的时代潮流,所以将黎族色彩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时可以将黎族色彩中黑、蓝、白等主体色调进行完整的保留,然后在这些基础色调的基础上进行颜色的搭配与调整,像加入一些当前时代比较流行的颜色等,从而形成色调的对比与互补[5]。总的来说,色彩能够很好的展现个人的个性特征,而将黎族民族色彩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不仅能体现黎族文化所表达的蕴意也比较符合当前时代的审美特征。
3.2 加强黎族传统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的结合
在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加强黎族传统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的结合使得现代服饰更具时代特色。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展现个性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点,所以将黎族传统服饰图案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时也要能够通过图案的应用体现人们的个性,从而满足人们对服饰个性的追求;其次,由于现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将黎族图案融入现代服饰设计时也要根据所针对的群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图案样式,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黎族传统服饰的图案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開发,使得其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审美追求,但是在对黎族传统图案进行开发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从而保留其独特的民族特性[6]。比如说,设计者在服饰设计时可以根据黎族传统服饰精细、工整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排列秩序规律的突破或对图样进行合理改变,从而满足现代服饰简洁易搭配的设计需求。
3.3 创新传统黎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模式
在黎族传统服饰元素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还需注重对黎族服饰元素运用的创新与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首先,在服饰样式设计方面可以在点、线、面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但是在创新时要注重服饰元素搭配的美感,充分考虑各种元素在服饰上的位置、大小与疏密程度等切记勿多而杂乱;其次,在服饰剪裁设计方面来说,服饰制作的本质还是其用途的体现,所以设计者在进行现代服饰设计时根据当前人们的穿着习惯对服饰进行设计,从而更好的加强传统服饰剪裁手法与现代服饰进行结合;再次,在服饰原料选择方面还可以对服饰的制作原料进行创新,像在服饰原料选择时可以选用环保的材料或可持续材料从而提高服饰设计的环保性;最后,在服饰原料选择方面还可以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像3D打印技术或其它高科技工艺技术,使得现代服饰设计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尚感[7]。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服饰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者要想在服饰设计中更好的体现我国的文化与特色,就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深入剖析与研究,深刻感悟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像黎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运用时就需要设计者对黎族服饰元素进行了解,明确黎族服饰元素的特色与意义,从而将黎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使得黎族服饰设计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文.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评《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J].印染,2020,46(6):2.
[2] 陆晓丽,任丽红,黄永利.黎族传统织锦图案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研究[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19,48(1):5.
[3] 朱浠艺,白光辉.传统符号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达以马王堆符号元素为例[J].小说月刊:综合,2020(13):1.
[4] 黄晨,陈晓东,于萧萧,等.黎族织锦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市场化应用[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19,48(2):5.
[5] 刘碧峰.黎族服饰纹样的再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延展应用[J].西部皮革,2020,42(15):2.
[6]张丹.黎族传统女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纺织经济, 2010(1):3.
[7]吴晨珠.黎族传统女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纺织, 2019(3):3.
作者简介:陈华小,1993.12,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艺术
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东方设计是根源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而建立的设计模式与设计理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将当前现代设计行业中关注力度不够或关注角度有限的东方哲学与理念充分地弘扬出来,并对其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定位和阐释,使得更多的设计作品有借鉴东方哲学观念和文化资源的途径。东方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类型的设计系统,在传统造物经验、审美意象塑造、艺术品评法则等方面彰显了对先人设计传统承续的历史文脉。具有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宇宙观和环境观,取象譬类、长于拟物的造物观念,简洁含蓄、以小见大、少以见多的风格追求等特征,设计作品创意自然,原生取材,精工细作,含蓄典雅。东方设计需要在不断汲取东方文化营养与民族设计元素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既来自于东方,又适用于世界。
关键词:东方设计;东方文化;设计哲学;文化DNA;地域振兴设计
Key words:oriental design ; oriental culture ; design philosophy ; culture DNA ; regional promotion by design
东方设计是根源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而建立的设计哲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功能需求而在设计实践中自觉生发并不断推进的设计模式与设计理念。它并不是简单的地域式或地方式的观念,而是博大精深的东方设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进行的现代转型,既将历史与文脉的烙印传承在设计作品当中,又充分融合了当代人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体验。
1 东方设计的内涵
东方设计是相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而言的,东方设计中的“东方”是“基于东方文化”的意思;“设计”则包括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多个专业。
所谓“基于东方文化”,就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中以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物我相生的环境观为准绳,将传统设计中的“心师造化”、“妙造自然”的艺术境界,借助现代的新兴技术手段,转移到现代的设计产品当中来的过程和方式。东方设计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由东方人从事的设计,或等同于在东方产生的设计,而是指在东方文化的浸染、熏陶和创造性的运用中,用符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来传达对于东方文化的借鉴、承继和发展。进一步来说,基于东方文化的设计作品既可以是直接沿袭了传统设计元素的作品,如对古代经典纹饰、造型、手法等的现代运用,也可以是间接传承了古典文化或设计理念的作品,如把握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原则,以少事雕琢、宁拙勿巧、自然而然为原则的本色设计。与东方设计相对应的,则是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设计思潮和设计实践,虽然东方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并不截然对立,在同一件设计作品中也可以多元交叉使用,但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是适应于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工业生产过程而产生的设计原则,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受众功能需要为旨归,强调对手工业时代的慢节奏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的超越;而东方设计则基于未发生断层和剧变的数千年东方文明,秉承匠作美、自然美、境界美相统一,人生修养和社会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继承了东方文化中的“诗性”,使设计学获得多个人文学科的滋养,正如《庄子·齐物论》中所倡导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相合的观点,东方设计强调最大程度地发挥事物的本性,以物与人的自由舒展,物与人的相互服务为设计的最高准则。
作为与20世纪以来西欧的现代主义设计相并列的一种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提出虽然是针对西方设计而言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策略性的抗衡,而是为了将现代设计行业中关注力度不够或关注角度有限的东方哲学与理念充分地弘扬出来,将东方设计的理念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定位和阐释,使得更多的设计作品有途径借鉴东方哲学观念和文化资源,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既来自于东方,又适用于世界。
2 东方设计的理论探索
学术界对于东方设计的概念、理论、元素与方法有着多种讨论,从各个方面阐明了东方设计的文化传承内涵。
与东方设计相关的概念研究中,郑巨欣(2015)认为“东方研究” 的范畴主要包括文本意义、地域意义以及思想意义上的东方;设计领域的东方研究核心是东方的物质文化及其造物技艺,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东方设计学,解释为关于东方的设计研究,即设计是基于地域意义上的设计;二是设计东方学,解释为涉及文化中的东方性研究,偏重文本意义[1]。现有文献中多次出现“新东方主义”这一概念,对其诠释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将其看作一种重新整理的设计思考方法(黄仁明,2015)[2],抛弃一切附加价值,重新回到本能与感官的形式(李晓鲁等,2014)[3];二是认为新东方主义应该融合西方的现代精神与东方的审美情趣,以东方文化为意蕴,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以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魏笑,2013)[4]。
在东方元素的提炼运用方面,设计领域中的东方元素可以依据特征与地域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特征可分为纹样符号、艺术技法以及美学习惯三类。纹样符号包括木板年画、京剧脸谱、皮影、剪纸、汉字、水墨元素等(王洁非,2009;刘飞,2014)[5]。艺术技法包括中国书法、绘画的疏朗和留白手法等(金艳,2013)[6]。美学习惯包括在空间形态上偏好中规中矩、对称等边;色彩运用上以黑白灰为基调,增加红黄蓝绿等局部色彩(王杨,2010)[7]。东方元素按照地域可分为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李娜,2012[8];张冬蕾等,2013[9])。
在东方设计的哲学理念方面,可以归纳为四类设计思想:禅意文化设计哲学、慢设计理念、适度设计理念,以人为本设计哲学。禅意文化设计哲学强调设计的日常化、生活化(武旭,2011)[10],主张采用纯色调、朴素的材料,简约的造型满足产品使用者的情感诉求(云雅洁,2014)[11]。慢设计理念,是从生活品质和生活美学角度出发,讲究对环境的慢生活体验(曾辉,2015)[12],薄玉桴等(2010)认为慢设计体现的正是东方哲学的无为之美和中和之道[13]。适度设计理念是要求在空间与器物的美学平衡中探索东方之生活状态,防止过度消费(张天星,2014)[14]。以人为本设计哲学,是将中国古代用于治国安邦的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到设计领域中,重视产品使用者的需求,以提高产品实用性和使用价值的设计哲学(张豪,2014)[15]。
在东方设计的艺术创作方法方面,刘雪丹(2014)利用多个案例诠释碰撞与融合、解体与重构、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方法[16],以此为设计师关于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对抗和共生、历史刻板符号的摈弃和重塑、经典文化元素的沿袭和创新提供思路。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的华人设计师叶锦添从哲学角度提出“原神-原形-原创”的艺术创作方法论,详细描述其进行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体验(王丽君,2012)[17]。沈珉(2004)提出改变立场的设计思路,即从其他文化角度观望东方文化内涵,从而让设计师获得逆向的设计思路和灵感[18]。笔者则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分析当代空间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周武忠,2015)[19]。
3 东方设计的历史文脉与代表作品
3.1 东方设计的历史文脉
东方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类型的设计系统,在传统造物经验、审美意象塑造、艺术品评法则等方面彰显了对先人设计传统承续的历史使命感、对设计经验完善的弹性调适度,如同台湾学者汉宝德先生在《中国建筑传统的延续》一文中对“传统定位的困惑”之设问:“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今天所见之建筑,至少有两千年可追溯。汉唐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明清则是我们直接传承的时代。我们所谓传统,指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两千年的中国建筑传统视为一体,那就是承认自汉唐到明清,基本上一脉相承,没有根本的差异,即使到了明清有衰微的迹象,也没有到灭亡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找到中国建筑的精髓,作为我们所认定的传统。自这个观念回顾中国建筑,那就不可能以清代业已衰微的传统为我们的传统,就不得不以恢复唐代的建筑为职志了。……我们要恢复汉唐的形式,似乎并不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有意义的吗?历史是可以回头的吗?我们不能不承认,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反映。” [20]
建筑史大家傅熹年则从自然环境、文化影响的视角论述了一种社会空间视角的建筑地理: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土东南临海,是冲积平原和丘陵,属海洋性气候;西北深入大陆腹地,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属大陆性气候。从南到北,跨越了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各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发展。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与古代其他文化中心无直接联系,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国至今已有四千年以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图1)。
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就已发现的遗址而言,至少可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尽管地理、气候、民族等差异使各地域的建筑有很多不同,但经过数千年的创造、发展、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取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并一直沿用到近代,还曾对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产生过影响。它是一种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的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建筑体系。[21]
东方设计,尤其是“中国风”设计,在西方形成两次有影响力的潮流。第一次是17、18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家具和陶瓷设计分别受到中国传统漆绘家具、雕饰屏风和青花瓷的影响;第二次是20世纪 20、30年代的陶瓷、珠宝和室内设计大量存在中国风格的印记(李萌,2014)[22]。方海(2015)指出,日本浮世绘概念给欧洲近代艺术带来的革命性思想,中国古代家具系统为欧洲设计界带来的生态设计理念和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促进西方及全球艺术的根本性变革[23]。
诚然,中西方对于“东方设计”(或理解为“东方文化圈范畴的设计艺术”)研究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Craig Clunas)即认为“中国艺术”是新创造的词汇,它出现的时间不足百年,任何关于“中国艺术”(Chinese art)的定义中都存在诸多的异常现象和内在矛盾,它永远都不能被理解为一个稳定的、不变的统一体,“例如,近一千年来中国文人定义的‘艺术’(art)总是将书法放在第一位,然而西方的研究一般趋向于留给雕塑更多的空间而不是书法。雕塑在西方后文艺复兴(post-Renaissance)传统中就被确立为‘美术’(fine art),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 [24]
因此,对于“东方设计的历史文脉”这一议题的探讨本身即充满了挑战性,在纷繁复杂的设计类型中却仍然可以寻找到一根主线——“实用主义的自然性”,在设计材料择取(建筑用材、造园用材、绘画与书法媒材等)、设计美学定位(文学中的自然观、造物的自然契合取向等)、设计方法论确立(人与天合、天人合一等)等诸多关乎设计文脉的层面均指向自然之于人的母体孕育功能意义。
《诗经》之“东门之池”即录:“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25]
延至南朝的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亦有:“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泱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26]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记大型索桥的设计建造过程:“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采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27]
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三》描述了水力作业的机械转动装置,“简车,流水简轮。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乃为得法。其车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仓,斜擗水势,急凑筒轮,其轮就轴作毂,轴之两旁,搁于桩柱山口之内。轮辐之间,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 [28]
明计成《园冶·掇山》则云:“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29]
明文震亨《长物志·几榻》载日用器具陈设之法:“禅椅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诘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斤者为佳,近见有以五色芝黏其上者,颇为添足。” [30]
清袁枚《小仓山房集·随园记》释其园造之理:“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31]
3.2 东方设计的代表作品(表1)
4 东方设计的特征
东方设计深植于东方哲学与东方文化,将东方思维中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自觉地践行到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来,它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时间或民族概念,使古老的智慧与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在多样化的形态中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东方设计的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4.1 天、地、人和谐合一的环境观
传统思想把天、地、人称为三才,这三者兼而得之,才可谓之得“道”。天、地和人的三者共同发展,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东方哲学中的基本的物我观和宇宙观,也奠定了东方设计对于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基本关系的认识。再进一步来说,设计的原则要讲求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和因材施用,将天时的运行周期、地理地势的条件、物质材料的本性、人们的使用需求等相互平衡协调,既要产生良好的使用效果和功能需要,又不与周围环境相冲突,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中实现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设计样态(图2)。
4.2 取象譬类、长于拟物的造物观念
东方哲学在造物方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长于拟物,《周易》各种卦象都有譬喻的色彩,是伏羲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象于天地万物的结果。东方设计中的拟物观念由来已久,建筑物的设计讲求依山面水、龙脉紫气的风水堪舆,器物用具的设计也长于运用仿生的形态和手段,各类动植物为原型的纹饰图样更是数不胜数。从各类现有的事物中获取设计的灵感,并使得设计产品与环境相互融合和生发,是东方设计物我合一的优良传统在造物手段上的体现(图3)。
4.3 简洁含蓄、小以见大、少以见多的风格追求
就设计风格来说,在东方哲学以“无”为事物本源的最高准则的影响下,东方设计理念下的设计作品以明快简练、宁素勿丽、宁简勿繁的装饰手法和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人文内涵取胜。这一风格远承自老庄哲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贵无思想,在传统社会经过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和能工巧匠的相互切磋而得以以清新雅致的风格见长,在现代社会中与现代新兴的设计手段相结合之后,设计作品则既简洁高效、宜居宜用而又赏心悦目和意味深长(图4)。
4.4 文化与民族设计元素的推陈出新
东方设计理念下的设计实现过程也是对长期以来的设计传统和设计文化的借鉴和发扬。东方设计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精深的设计思想和丰富的设计元素,对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的继承和发展是东方设计的设计者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一方面,对于传统手法和形式的吸收是构思时的思路来源和资料储备,另一方面,随着设计者对于经典的设计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新作品的不断推出,东方设计的传统也就不断被续写,东方设计的历史就得以不断接续。
5 东方设计的创新发展
就设计理念来讲,东方设计在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社会,高举东方观念和东方思维的大旗,正是对传统思想的新发展;就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设计工作者来说,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变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带来的人与外在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化,他们需要迎接不断创新、创造新产品的挑战。
5.1 把握新对象
面对现代社会中的新环境与新生态,设计者应将与东方设计理念中的物我相生、万物和睦的设计理念在新的设计对象、设计目标中的特定方面体现出来,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态度,保持新鲜的眼光和心态,既始终以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为最高的设计准则,又尊重各类设计对象不同的特殊材质、属性、布置,在新对象中完满地实现设计理念。
5.2 探索新形式
《易》经中有“革卦”和“鼎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是东方哲学中求新求变观念的体现,也是事物的创造力得以保持的源泉。随着时代的变化与需求的多样化,即使是同样的设计对象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设计者审时度势,敏于思考,把对旧技术、旧形式的吸收和新技术、新形式的使用相结合,将之作为保持作品创新力的关键。
5.3 开拓新领域
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设计学是由多个与艺术、技术、管理有关的专业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生活、生产相关的设计活动,按照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东方设计学的建立可以以东方特色文化为本底,特别是从事以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传基因的创新设计,创设“地域振兴设计”专业,开创以设计带动东方世界文化、经济、社会重新崛起的新纪元,让“西方设计,东方制造”的模式退出设计界的历史舞台,东西辉映,共享设计繁荣之盛宴。
5.4 发展新文化
东方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份子,东方设计作为东方文化在设计领域内的体现也同样是当代全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各种设计思潮与理念的交融和结合,是保持设计产品的活力,立于致胜之地的重要途径。东方设计秉持“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与当代设计新思想的交流和借鉴中培育和保持自身的特色,在全球设计行业的共性发展中打造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东方设计哲学和东方设计文化体系。
6 结语
2014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申请创立“设计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2015年12月获得批准。岗位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思考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对交大设计学科进行“顶层设计”。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把交大设计(SJTU Design)建设成为以设计贯穿的跨学科的、在创意技术研究与艺术教育引导下的创新中心和国际设计学术研究高地,使交大设计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在研判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形势并对设计学科现状进行竞合分析后,笔者决定与同道们一起系统建设“东方设计学”,并在交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15年下半年创立“东方设计论坛(Oriental Design Forum)”。不只是因为我们身处东方设计之都,而是因为东方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宝藏,她们是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鲁迅在《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中说到,“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32]后来的理论家将之概括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东方设计学才是我们设计学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一道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巨欣.东方研究与设计之思考[J].新美术,2015,(04):5-6.
[2]黄仁明.浅析平面设计中的“新东方主义”[J].大众文艺,2015,(12):103.
[3]李晓鲁,张媛.新东方主义在电影服饰设计中的价值体现[J].赤子,2014,(24):110.
[4]魏笑.浅谈新东方主义与本土化设计[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21-22.
[5]王洁非.走向西方,回归东方——浅议东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X):11-12.
[6]金艳,宋魁友.东方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留白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3,(1):127.
[7]王杨.室内设计中东方元素传承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0,(17):894.
[8]李娜.论东方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融合[J].现代装饰(理论),2012,(01):25.
[9]张冬蕾,谭巍.浅析东方元素在家居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8):83-85.
[10]武旭.简论原研哉设计理念中的东方美学传统[J].艺海,2011,(10):96-97.
[11]云雅洁.东方禅意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文献,2014,(2):180-181.
[12]曾辉.东方设计与慢生活美学[J].新美术,2015,(4):11-13.
[13]薄玉桴,于炜.慢设计理念与东方文化精神[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4):65.
[14]张天星.适度设计中的“中”与“和”——共赏“良适”之东方美学[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12):50-55.
[15]张豪.东方哲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设计,2014,(4):190.
[16]刘雪丹.浅议设计美学的东方人文价值[J].建筑与文化,2014,(1):201-205.
[17]王丽君.新东方美学的神思与神行——叶锦添的艺术创作境界与《太极》的造型设计[J].电影艺术,2012,(6):149-152.
[18]沈珉.美国设计师眼中的东方文化立场与设计(一) [J].包装世界,2004,(2):80-81
[19]周武忠 马佳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设计[J].艺术百家,2015,(6):102-107.
[20]汉宝德.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6.
[21]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1.
[22]李萌.风从东方来——“中国风”设计述评[J].艺术科技,2014,(12):278.
[23]方海.“东方”“东方设计”与“新中国主义” [J].新美术,2015,(04):6-8.
[24][英]柯律格.中国艺术[M].刘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6.
[25](宋)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1:107.
[2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2.
[27](宋)范成大《吴船录》,转引自.顾宏义,李文整理标校.宋代日记丛编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838-839.
[28](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农书译注.上[M]济南:齐鲁书社, 2009:634.
[29](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210.
[30](明)文震亨,屠隆撰.陈剑点校.长物志 考槃余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88-89.
[31]陈建群撰.袁枚散文选精注译[M].昆明:晨光出版社, 2006:112.
[3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
责任编辑:王凌宇
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们生活在—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所能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拥有它们各自的色彩。在包装设计里,色彩是非常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它能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氛围,还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色彩心理显得格外重要,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色彩在包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决定了商品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在商品包装设计中通过灵活运用色彩心理,就可以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包装更好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关键词:色彩心理 包装设计 色彩采集
1、色彩的心理效应
伊顿曾说:“色彩是一种力量。无论我们对它觉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色彩作用于视觉神经,温度感则来自皮肤的触觉,对于色彩的冷暧感知,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关进涂满两种色彩的小屋里,结果发现在红色小屋的被测试者中出现了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内分泌增强的生理现象;身处蓝色小屋的被试者则出现了体温下降,脉搏缓慢,内分泌减弱的生理抑制状态。色彩的冷暧感是视觉心理的直接反应,不是间接联系的结果。由此看出,不同的色彩对能人产生不同的效应。
人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它们的颜色,感觉是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者说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把色彩的情感作用归结为联想作用是比较普遍的认识。其实,联想是人的主观活动,联想内容具有社会性质,因人而异,因社会条件而异,引发不同联想的决定作用不在色彩自身。色彩感受和联想取决于作者的心态和生活背景,与色彩自身的性质关系不大。对于色彩进行感情或心理方面的定性,是大同小异的普遍做法,需要辨明色彩自身性质和社会附加作用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和界限。
不同的色彩对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当色彩出现在产品中,直接面对购买它的消费者时,就又有了不同的意义。就要根据特定的产品属性,和环境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色彩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时尚,大自然中,色彩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色彩均通过视觉反映到人脑中,产生种种色感,这是消费心理的一个关键。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对消费者心理有持久刺激。自古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着颜色,并享受着色彩变化带来的欢乐。人们对色彩的一系列不同的爱好,促使人们去审视并购买自己身边的消费品。丰富的色彩在现实社会中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刺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色彩充满着许多联想,这进一步刺激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无形中受到色彩的刺激。
2、色彩心理对人的影响
2.1 色彩的记忆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是同时交替进行的,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人们对色彩世界的感受实际上是多种信息的综合反应,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生活经验所积累的各种知识。色彩记忆是大脑对过去视觉经验中发生过的色彩的反映。色彩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它的影响并不立刻消失,可以形成视觉后像,这种视觉后像是最直接的原始记忆。视觉后像在大脑中存在的时间瞬间短暂,即使是最鲜明的视觉后像也只能持续十几秒钟,但是带有具体形象性的色彩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色彩记忆的信息量与生活经验、认识色彩的能力有关。
2.2 色彩的联想
“因花想美人,因雪想高士,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大部分人看颜色,往往联系到生活中的某种景物,例如有人见蓝色联想到天空,有人见蓝色联想到海洋;有人见红色联想到火,有人见红色联想到太阳,有人见红色联想到红旗等等。这种把色彩与生活中具体景物联系起来的想象属于具体联想。有人见蓝色联想到冷静、沉着;有人见红色联想到热情、革命等等,这种把色彩与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想象属于抽象联想。色彩的联想与观者的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儿童偏于对周围熟悉的动植物、食品、玩具、服饰品等具体事物的联想,而成年人则较多地联想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抽象概念。以联想去评价色彩的人,是以自己的心灵去观照色彩的,他们通过移情作用的所谓“物我同一”去欣赏色彩的美,生活中种种色彩变化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某一种色彩或色调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联想和感情上的共鸣。
2.3 色彩与味觉
食品色彩在现代人的饮食文化中颇受重视,色彩可以促进食欲。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色”为首,是色觉;“香”为嗅觉;“味”为味觉,食品的色彩与味道一样重要。色彩的味觉与食物本身的味觉记忆信息有关,苹果的红色给人以甜味感,但辣椒的红色却给人以辣味感;青绿色的蔬菜具有新鲜感,然而腐败变质的肉类等蛋白质食品也呈青绿色;对于没有饮用过咖啡的人来说,并非感受到咖啡色(褐色)的苦味,可见,色彩的味觉因物因人而异。不同的食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不同,味觉的记忆内容有别,色彩的味觉联想也不相同。但就一般规律而言,心理实验报告如下:黄、白、浅红、橙红色具有甘甜味;绿、黄绿、蓝绿色具有酸味;黑、蓝紫、褐、灰色具有苦味;暗黄、红具有辣味;茶褐色具有涩味;青、蓝、浅灰色具有威味;白色清淡,黑色浓威。明亮色系和暖色系容易引起食欲,其中以橙色为最佳;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容易使人倒胃口。
2.4 色彩与嗅觉
色觉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人们在生活中会体验到花卉、瓜果、食品等各种芳香味,如蔷薇、玫瑰、兰花、苹果、桃子、柠檬、香蕉、甜瓜、檀香、牛奶、咖啡、酒类、酸醋、茶叶等的不同香味。化妆品工业中,从各类花香中提炼香水用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食品工业中从各类香料中提炼香精供食品调味。由花色联觉到花香,或由花香联觉到花色,或由某种食品的香味联觉到某种食品,由某种食品联觉到某种色彩是很自然的,其联觉的依据仍是生活体验。没有喝过咖啡的人不会感受到咖啡的特殊香味,没有使用过法国香水的人当然也很难想像其香水是什么花香。
3、色彩心理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在选择商品时,虽然也有人在仔细比较性能后才慎重地做出选择,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是在商品颜色的吸引下做出购买决定的。女性喜爱的色彩当首推粉红色,尤其是年轻女性对粉红色的钟爱更加强烈。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女性产品包装都被设计为粉红色。粉红是幸福、甜蜜、舒适、年轻和可爱的象征,同时在生理上具有促进女性荷尔蒙分泌的作用。所以粉红色包装多受女性青睐。
在男性产品包装中,男性喜欢锐利、冷静和饱含力量的颜色,最能表现这种特征的颜色是纯色及与纯色相近的暗色调色彩,这些颜色是男性包装商品中主要使用的颜色。富含都市气息的色彩也深受男性的喜爱,泛灰调的冷色就可以流露出这种都市的情调。从男性使用的刮脸刀中,也可以看出男性的色彩喜好。在深受广大男性喜爱的刮脸刀品牌中,黑色、藏青色和银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女性用的除毛刀则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有除毛刀都是明亮色调的粉红与蓝色,突显了可爱的形象。
在饮料的包装中,通常会使用饮料中主要原料的颜色。但对于碳酸饮料或运动饮料,由于饮料的颜色并不是能够激发食欲的颜色,所以最好使用商标的颜色或能够体现味觉的颜色。以灰色的运动饮料为例,由于在视觉上给人以威的感受,所以在包装上使用了白色与蓝色,以传递清爽与干净的形象。(再比如罐装咖啡,它的包装主要使用与咖啡颜色相似的深褐色。然而,乐天的Let’s be咖啡饮料却打破了传统模式,使用完全出人意料的蓝色作为包装的整体色彩。
在不同性质的包装设计领域中,色彩的运用是不同的,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色彩,以此来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4、色彩采集方法
4.1 自然色彩的采集
在包装设计中应用色彩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喜好,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热衷与贴合大自然的设计,所以在自然色彩中采集色彩是个有效的方法。要把大自然的物象看作是细微的光和色调的组合,是各种色彩调和、冷暖对比的产物。我们要对大自然的色彩进行不断的感知,从泥土的芬芳中吸取艺术的养料,从自然的光影中感受世界的变化,捕捉色彩的语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明净的蓝天,飘飞的黄叶,绿色的湖波,灰色的寒雾,红色的夕阳,青色的芳草,正是对这大自然景物的五颜六色深刻的感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可以使我们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产生色彩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冲动;甚至通过大自然的色彩,理解生命,升华道德,感受到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精神情趣和美好享受。通过对自然色彩、线条、色块以及光影的感受理解,艺术家对大自然色彩进行重新配色、重新排列、设计组合,创作出独特的色彩艺术世界,将自然色彩的思考上升为对人类普遍性的终极哲学问题的思考。人与物都有自然属性,艺术的自然属性就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形成。
情感和欲望受制于社会,也可以归附自然,大自然可以激活人的感情,升华欲望。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自然与人的气息和感情相通,可以使人陶醉其中,物我两忘。所以,运用更贴近大自然的色彩可以更好的俘获消费者的心理。
4.2 民间艺术作品色彩的采集
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原始崇拜特征和民族传统的艺术种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演变而来,是最贴近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审美基础。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的特色,其色彩具有明确倾向,以表现美好生活、慰藉心灵、崇拜自然为主题,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源泉。从民间艺术作品中采集色彩可以深入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者喜爱。
结语
人类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无处不在,是色彩构成了生活。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给人心情的不同变化。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好色彩,满足不同受众对色彩的不同心理需求,就能让商品更容易被消费者喜爱与记忆,抓住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对包装设计来说是重要的一点,色彩恰好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包装的设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实际上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变与增加, 导致产品设计的趋势不断更新, 即使是在众多类别的产品都已经相继进入了成熟期的今天, 不断的发展与细分仍在继续。无论是交通工具、家具还是家电, 在以往认为复杂、昂贵甚至超乎想象的材料与加工工艺, 现在都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种演变就意味着设计师需要作出更自由、更大胆的尝试。这种不断深化的多元的需求预示了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是建立在成熟的消费产品的基础之上, 体现丰富的生活品位和风格, 以满足除功能需求之外的其他精神方面的需求。
前面反复提到“趋势”这个词, 具有“新兴事物与风靡一时”的特征。在这里趋势指的是“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由潮流缔造者开创并融入主流文化的一个过程”, [2]这一点恰好与“时尚”的价值内涵存在共性。一些最新的概念往往会先出现于艺术、时装领域, 进而影响到时尚类产品。当下某种服饰设计的语言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家电行业的风向标。同时, 如果不同种类的产品都体现了同样一种风格, 那么显然这不是昙花一现, 而是一种设计趋势。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服饰时尚与产品设计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着某种内隐的联系。而这一联系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设计方法:如何从不同的产品生产门类中寻找和借鉴新的设计元素。[3]
一、复古的视觉经典
加布里埃可可香奈儿曾说过:“时尚易逝, 唯风格永存”。从耸肩装到百褶裙, 从粗棒针织毛衣到角斗士凉鞋, 服饰的设计从没有离开过复古的元素, 人们留恋60、70、80年代的一些经典造型, 好似时装界已经不再需要创造新的流行元素, 人们膜拜旧文化, 翻炒旧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新风格的体现。DAZZLE、SISLEY、LILY等服饰品牌或是利用古着元素, 或是复制刻着时间味道的单品, 或是保留传统的裁剪线条, 或是采用带有怀旧意味的质感、色彩与布料, 这股复古的风潮把大浪淘沙后的经典时尚留在了如梭的时光中。如果时间是相对的, 我们就可以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到未来发展的趋势。此趋势受到已逝岁月灵感的激发, 将复古、经典的视觉语言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 对怀旧情感进行重新解读。就产品设计而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拥有的一种复古趋势, 同样需要追溯到60、70、80年代, 可以称之为更新的古典趋势。[4]怀旧赋予当代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以更典雅的风格, 不会过度夸张, 在造型的表现中, 过去与未来被混合出一种低调、庄重、优雅的品味。早期由于工艺限制, 工业产品中种稍显锐利的转角和带框造型成为一种完美古典形态的代表, 也成为复古主义的灵感来源。恰如工业设计师Austin Yang所设计的i Typewriter (如图1) 是一款极具怀旧风的i Pad。其造型复制老式打字机的外形, 每次敲下按键带有胶片的金属枝条则会触碰到i Pad的虚拟键盘上, 从而完成输入工作。此外, 还有i Phone仿黑胶播放机, 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复古的情有独钟。这种形态复古是一种最常见的产品造型创意表现形式。
而除了形态复古, 产品复古的表现形式还可以从材质、色彩、纹样这三个设计要素入手。由设计师Alest Rukov打造的木质鼠标woodenmouse (如图2) 选用工业专用的木材, 以整块木加工, 再用亚麻籽油涂层, 最后打上棕榈蜡来完成工序。看到这款鼠标, 会让人想起小时候家里老旧的木质家具, 这种熟悉感觉, 这种质感是许多人一辈子的记忆。匈牙利自由设计师Gábor Balogh为iwatch设计的手表 (如图3) , 即使设计重点在于界面交互, 但是纯手工的真皮表带, 却是给这款精致、细腻的手表增加了一层格调高雅的怀旧时尚。除了采用木质、皮革这两种材质外,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质感的材质搭配, 同样可以传达怀旧的设计风格, 比如将金属质感与皮草质感相结合。此外, 电子产品精制的表面处理, 模仿光面镀银的效果, 表面金色光面处理效果, 也可以营造奢华怀旧的视觉效果。
色彩复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用黑色与银色对比, 强调产品的经典形象。或者主色调为黑色, 温暖的奶油白、象牙白, 再加入像灰色 (包括金属灰、银色灰、熏制灰) 或是低明度彩色。这样, 岁月流逝, 塑料制品褪色、泛黄的视觉效果会像打开陈年的老酒, 甘醇、怀旧铺面而来。恰如日本的产品设计在色彩的选择上显得内敛、谨慎, 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审美特征, 就是迎合了怀旧的色彩表现格调。本田的概念车EVN与深泽直人的作品Plusminuszero电视机, 选择简单的黑白对比, 就凸显了古典怀旧与现代科技的熔融。除此之外, 产品中常见的把格纹、千鸟纹、等经典图形, 通过结构或表面装饰的形式再现, 再搭配明艳或稳重的色彩来打破固守的陈腐之气, 也可以用来表现产品中图形的复古样式。
二、自由的解构时尚
20世纪80年代的解构主义运动使设计师们对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反思。在视觉表现上, 解构主义设计寻求一种复杂感、丰富感, 或是利用几何形状的拼合, 造成凌乱感。而实质是, 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 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在这种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的影响下, 19世纪80年代服饰设计的解构时尚撕扯衣服的概念, 与朋克一族身上被剪破的T恤和街头时尚割破的牛仔裤有密切的联系。服饰元素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大胆的甚至肆意的“切割重组”, 肮脏的雨衣、废弃品等难登大雅的破烂、污秽物件, 都被拿来“随意”拼贴, 但仔细观察, 实质上这是一种“有序的失序”。原本属于不同时期的元素, 小羊皮软底鞋和帕卡雨衣, 紧身裤和色彩鲜艳的袜子, 紧身夹克和笨重的街头钉靴, 各种繁杂的搭配在安全别针、塑胶衣、束缚皮带与绳索等各种“粘合剂”的统一、整理下, 呈现出一派颓废的的形象。
进入20世纪, 服饰设计的解构时尚稍显内敛, 但这种内敛是相对的, 除了在选材上更加讲究, “拼贴“形式更加细腻外, 依然保留了裁剪上的多变想法, 不对称、颠倒的穿法, 甚至一件多穿的创意。这种张弛有度的设计表现正是在工业化、标准化和机械化, 以及技术、材料、工艺制约下的工业产品所缺少的。技术一方面扩展了设计师的表现手段, 但一方面也制约了强烈的视觉动感, 缜密的金属框架与结构手法一度成为工业产品主导的设计要素。解构时尚使现代产品设计可以通过暴露物体的主要部件以及它们互相间的组合关系来增强造型感。保时捷设计的Tec Flex钢笔 (如图4) 把跑车引擎中的“蛇皮管“引入笔杆, 编织的斜纹金属具有优秀的强度、延展性和抗腐蚀性, 更重要的是外露的结构, 表现技术感的同时展现出了新颖的呈象魅力。然而, Tec Flex钢笔这种解构的表现形式是保守的, 包含绝对的理性。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大师要数卡姆帕纳兄弟, 这对来自南美的设计师喜欢把剑麻、稻草、木材和藤条这些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结合起来使用, 甚至善于将稀有材料、现成材料和工业垃圾创新改造, 他们的设计执着于乱中寻序。卡姆帕纳兄弟的名作Favela chair (如图5) 是一把用费木料搭建起来的椅子, 灵感来自贫民窟用废料随意搭建的棚屋, 作品透过材料的质感与直白的拼接方式呈现混沌的美。此外, 从Banquete chair到Vermelha chair, 从Corallo chair到Anemone, 再到Sushi, 卡姆帕纳兄弟的设计穿梭于“混沌”与“无序”间, 用毛绒玩具与缠绕的绳索, PVC塑料管与边角布料表达设计的激情, 却成就了惊人的前卫个性。或者解构时尚影响下的产品设计除了功用, 最为珍贵是一种情绪的另类表现。
三、表面新装饰主义
纵观时尚发展的历史, 会发现17、18世纪法国的时尚特别令人瞩目。这一时期的肖像中反映出了优美的、充满巴洛克艺术品格的特性, 带有文人高雅格调的洛可可式的时尚。不管是路易十四的独特审美, 还是蓬巴杜夫人的雅致, 图案作为传统的装饰手法之一, 拥有丰富的内涵, 人从不同的图案中能感受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风格, 甚至是不同的级别身份和地位。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服饰行业简洁设计的盛行使人逐渐淡化了对图案装饰的宠爱。设计师们批判性的思考与探索装饰的意义, 努力让作品内容充满深意。他们创意性的知识传达, 体贴的细节表现, 多变的设计特色在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配合极简的风格有时会却令人感觉到过于严谨和冷酷。时尚流行元素是反复的, 与传统装饰相比, 在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形式美感, 繁复的图案, 简洁的结构, 色彩的搭配不会给人过于繁重的压力。相反, 小面积的装饰图案可以使视觉效果马上跳跃起来, 图案成为调节人们心情的有效手段。“凡是装饰即罪恶”的时代已经过去, 产品设计的装饰艺术也焕发了新的生机。Tord Boontje的陶瓷设计就不再是简单的手绘或贴图, 而是与新科技、新工艺的结合。电子数码领域在模内转印等工艺的辅助下纹饰的出现冲淡了都市坚硬与空乏的冲突, 增添了诗意的气质, 使之超越纯装饰的范畴, 跨越物质与心灵的分界, 达到了另一种境界。正如Altamoda Italia的设计一向大胆, 他的Baboll系列 (如图6) , 色彩缤纷鲜艳夺目, 田园气息不再是重点, 传统的花卉图案有了新的演绎形式, 如团花搬的崔璨搭配纯白色的椅脚, 亦突显了座椅的主题。
四、结语
从服饰的视角切入, 关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流行时尚与发展趋势, 是现代产品设计的新思维, 新理念。以多维的视野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 其实质是更加注重现代产品的表现形式和消费者的多样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却不仅是技术上的, 更是是思维、时空和心理上的, 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
摘要:本文把时尚解释为表现社会人的普遍心理, 立足于服饰的表象视角, 归纳历史中存在的时尚形式, 发现其部分显形特征与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存在内隐的联系。本文旨在揭示服饰时尚与产品设计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 并验证产品设计发展趋势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服饰时尚,产品设计,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道圣.细说时尚的历史、领袖和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216
[2] 杨明洁, 黄晓靖.设计趋势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14
[3] 杨明洁, 黄晓靖.设计趋势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15
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乳源瑶歌作为韶关乳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近年来越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关瑶歌的宣传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量化的实况调查显示,乳源瑶歌的传承仍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后继乏人导致文化承续飘摇不定,故而对瑶歌传承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在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寻找保护发展的平衡点,是值得探索尝试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乳源瑶歌;大众认知;传承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0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乳源瑶族民歌音像录制、歌曲整理及宣传推广”(项目编号:202010576008);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项目“乳源瑶族民歌研究”(项目编号:RY001)。
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人民在几百年山地生活中凝结出的精神文化结晶,它在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韶关乳源第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发现,尽管瑶歌受到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但它的传承仍处于濒危状态。基于2021年3月-4月的两次实地走访调查结果,本文将从量化视角综合分析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阐明瑶歌传承出现危机的原因,并对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进行创新性探索,以期对后续实行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一、瑶族民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兼以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地方文献资料以及网络材料的辅助,展开对乳源瑶歌大众认知现状的量化结果分析,为路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过程
本文研究共进行两次田野调查,第一次调查以派发问卷、多地走访为主,以乳源过山瑶博物馆为中心,辐散至周边的县文化馆、县青少年宫、乳源图书馆、乳源档案馆以及瑶乐居等瑶民聚居处,初步掌握当地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切实了解到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第二次调查则主要以与乳源瑶歌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才付老师的深入访谈为研究基本点。
除了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访谈笔记与地方文献资料的成型整理也是本文论点、论据的重要支撑和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包括县志、报纸、杂志等书籍刊物以及传承人珍藏的瑶歌歌词手抄本、出版量较少的瑶歌专著等。
(三)调查对象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乳源瑶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以韶关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学子及非乳源当地的韶关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对象数据显示,受访人群总体学历层次较高,且女性更容易接受瑶歌信息的介入。
綜合两次调查问卷结果,零零后和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较高,分别为40.38%以及90.06%。由此可见,两次调查问卷的受访者多数属于年轻群体,这有利于开展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处于同一年龄段下不同地域民众对于乳源瑶族民歌的认知,从而以更年轻、更具发展性的视角提出瑶族民歌新的传承路径。
二、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分析
(一)大众对乳源瑶歌的认知现状
1.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81.73%的受访者表示看过瑶歌表演,且其他了解渠道多样,如朋友圈宣传(32.69%)、新闻报道(30.77%)、新媒体宣传(27.88%)等方式。
而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不了解瑶歌和甚少了解瑶歌的受访者占比共计69.78%,仅有8.7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瑶歌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不了解但是感兴趣”的人群占比仅达到20%。
以上数据说明,瑶歌仅在瑶族人群聚居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其知名度并不高。可见,乳源瑶歌的宣传推广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乳源和其他地区对于瑶歌的了解呈现出较大差异。
2.瑶歌普及度低,群众参与感和体验感较弱
在关于瑶歌文化传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普及度较低是占比最大的选项,达到81.48%。因此瑶歌普及度应当首先被重视。
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乳源瑶歌的宣传做不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程度,人们透过屏幕对其产生的了解始终不够全面,现场感和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人们兴致缺缺;哪怕是长期居住在乳源的民众,因很少接触瑶歌表演,对于瑶歌的认识仍是未知大于已知。
3.瑶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高
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如图1所示,97.12%的受访者认为乳源瑶歌有传承的必要,可见当地民众对于瑶歌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84.41%的受访者认为瑶歌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创新发展,说明即使不是居住在乳源当地的居民,也清楚地认识到瑶族民歌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由图2可知,无论是否居住在乳源当地,受访者大多能认识到瑶歌传承的重要性,并肯定瑶歌的承续发展。这种认识对于瑶歌的生存是有助益的,不仅能在未来更好地帮助瑶歌进行宣传推广,也能促使许多人加入到瑶歌保护的队伍中来。
4.大众对瑶歌进行的多层次思考
在第一份问卷中,当被问及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瑶歌时,“线下带领组织到当地看歌舞表演”“去当地博物馆或历史档案馆了解”“线上(如微博、朋友圈、b站)”占比较多,分别为51.92%、42.31%和41.35%,而且较多的受访者在应答时勾选三个以上的选项。可见,当地民众希望乳源瑶歌的宣传渠道更广泛、更多元。
而在第二份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于瑶歌的传承创新有更多作用”时,“利用社会力量,掀起潮流”占比79.62%,“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占比74.66%,“国家重点扶持,出台相关政策”占比73.29%,说明大众对于瑶歌的未来持有较为积极的思考,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和社会是比较可靠的力量。而在下设关联题“赞成哪种方式来宣传瑶歌”的回答中,占比较多的选项为“拍一段纪录片”“拍照发布到社交媒体”“研究制作出相关的周边产品”,占比分别为79.53%、68.62%和60.43%,说明大众对于瑶歌多样的宣传方式具有较高的期待值。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大众传媒是影响大众对瑶歌文化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也提示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将其生活化,融入生活中去。[1]
(二)基于传承人访谈的瑶歌困境分析
1.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唱瑤歌对传承人的声带机能、身心状态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从事瑶歌表演和教导徒弟的工作对于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乳源瑶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赵才付今年已经59岁,其余的瑶歌歌者年龄也多在60岁左右,老龄化严重是乳源瑶歌传承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2.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
其一,瑶歌学习的入门门槛高,花费时间长,成效显现慢。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鲜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全心全意地学习瑶歌,即使有兴趣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
其二,瑶族人民对瑶歌的兴趣度下降。赵才付表示,以前学习瑶歌是基于瑶歌盛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追求,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年轻一代更热衷于流行音乐,需要设身处地感受歌曲内涵的民族音乐——瑶歌自然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其三,收入菲薄,专门从事瑶歌事业的人员稀少。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八零后、九零后作为逐渐承担家庭经济压力的年轻群体,在现实境况下面临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收入的多少,而瑶歌并不能带来什么收入。因此,年轻群体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当地专门学习瑶歌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致力于保护瑶歌的文化工作者。
三、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研究
(一)政府的引导支持
1.完善乳源瑶歌的非遗保护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设立非遗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各项非遗的普查工作,乳源瑶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政府应经常性跟进它在社会中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困难并给予帮助支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乳源瑶歌的承续发展。
2.重视乳源瑶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政府作为非遗选送申报的主导者,要时刻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情况,保持定期沟通,以走访、电访等形式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活珍宝”。而在保护现有传承人的同时,政府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投注到后继人才的培养上。时间长、成效慢、渠道缺乏是许多年轻人放弃学习瑶歌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可以联系传承人合作开设专业的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吸引对瑶歌感兴趣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传统技艺无法带来营收是另一大原因,这也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政府可以在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对传承人及其弟子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
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乳源瑶歌的认同度和知名度
街头随处可见的瑶族文化展板说明政府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是倾尽心力的,但是根据街头访谈的情况显示,瑶歌在当地的接受度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政府可以努力发掘瑶歌在文体活动中的优势,增加实地表演中的瑶歌元素,积极寻求瑶歌与其他民俗文化的融合。
(二)学校的教育熏陶
1.开设瑶语兴趣班,扩大瑶歌进校范围,实现地方文化的普及教育
学会瑶语是学习瑶歌的必要前提,瑶歌里的瑶语与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瑶语是不同的,瑶歌瑶语属于古典语,在语音语调方面区别于现在的瑶语白话,故而在学校开设瑶语兴趣班,让学生了解瑶语中古典语和白话的差异,从语言学习的层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于瑶歌传承来说是大有助益的。
2.地方高校增设瑶歌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学生团队参与非遗保护
瑶歌受制于自身的独特性,往往很难聚集非音乐专业的教师、学生参与其相关研究,因此,学校可以为瑶歌增设研究课题,组织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共同加入研究队伍,发挥专业特长,譬如文学与传媒学院可以在瑶歌的大众宣传方面提供创意文案、音像设备等支持。
3.加强学校和政府、家庭、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建立瑶歌保护传动链条
学校可以与政府合办面向社会大众的汇演活动,通过展示学校中瑶歌教育的成果,向大众传递瑶歌和瑶族文化的相关信息,增强大众对于瑶歌传承、瑶族文化承续的信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政府牵头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协议,传承人为学校学生提供讲座授课、实地教学等切身体会瑶歌魅力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环境氛围。
(三)传承方式的推陈出新
1.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创新传承,实现文化遗产的良性转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乳源瑶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而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型的传承手段。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问题上,开展旅游业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创新文化传承思路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的故宫文创,即是以精美的外表、复古的风格、可观的价格赢得了市场。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文化传承发掘出一条新路径。
2.推陈出新,传统方式与新兴媒体相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例如新兴的“抖音”“小红书”APP,以及微信中不可或缺的公众号,热度居高不下的微博……这些网络传媒产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瑶歌的传承也必然离不开这些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除地方电视台对乳源瑶族民歌传统民俗以及节日演出进行报道之外,瑶族民歌入驻音乐网站、瑶歌表演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创新型传承手段。
3.多元化视角下的其他创新型传承手段
音乐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瑶歌也不例外。瑶族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始终需要利用创新手段进行加工。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乳源瑶歌的自然传承方式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应该在传承的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如将乳源瑶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多元相碰撞的别样火花。对于音乐人来说,传承发展一种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照搬传统,而是必然要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能受得起时间的检验。
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走山淌水、纪言纪行的文化标识。受到时代冲击的影响,乳源瑶歌无可避免地走向飘摇,传承人老龄化、民族记忆逐渐流逝,是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则是年轻一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沛,胡发稳,李丽菊.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与成因——以云南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9):8-15.
作者简介:吉宣威(2000-),男,广东佛山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通讯作者:戴红梅(1972-),女,湖南武冈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教学。
瑶族服饰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学痛点分析
(一) 学生情况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民族舞蹈之一, 体现瑶族的文化。学生作为长鼓舞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本身不一定是瑶族人, 并不一定熟知瑶族文化。舞蹈者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会体现舞蹈肢体展现力, 让舞蹈与观看者产生深度共鸣, 这是舞蹈者一直追求的。
要解决学生对瑶族舞蹈的理解, 需要在瑶族长鼓舞学习前, 注重课程教学的前期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设置有关瑶族历史、文化、风俗、科技等方面的选修课, 推荐学生修读如黄钰与黄方平合著《瑶族》、玉时阶的《瑶族文化变迁》、刘保元著《瑶族风俗志》、邓群与盘福东合著的《瑶族文明发展历程》、李筱文、盘承乾《中国瑶族地区科技荟萃》和李远龙著《走进大瑶山广西金秀瑶族文化考察札记》等著作, 通过选修和选读, 让学生对瑶族的族源和族称的考究及其发展历史、瑶族山地经济文化、生活饮食文化、居住建筑文化、社会组织、婚姻家庭制度、民族节日文化、文学艺术、传统服饰文化、工艺技术文化、图腾文化、语言文字、教育与科学技术等方面有进一步的理解, 为进行长鼓舞编排和表演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加强了对长鼓舞本体及内涵的更深层次的关注与认识。
(二) 瑶族人口
据2007年统计, 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 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3.06%, 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市中, 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其余分散在贺州、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融水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2008年, 瑶族长鼓舞被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广西作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传承需求格外迫切。
(三) 健身需求
王桂忠等在《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 (2003) 》中概述了广东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及特点, 提炼出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杨翠丽《瑶族长鼓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 (2006) 》认为长鼓舞在健身、娱乐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经济水平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文献可以明确长鼓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在不断丰富, 有需求才有进一步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 为更好推进瑶族长鼓舞的发扬传承, 结合社会健身需求, 可以让长鼓舞焕发新活力。
(四) 长鼓舞特点
长鼓舞是瑶族为始祖盘王报优而作, 是从一种缅怀先人的活动。长鼓舞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表演形式大多数是绕圈式跳舞, 体现出了瑶族人民对“圆”的一种审美追求, 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圆满、和谐生活方式。第二是表演属于多人参与, 情绪表达强烈, 包容性强。如长鼓舞对于男女隔阂不重视, 演出中多需男女相互配合完成, 为男女实现自由恋爱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三是融入了健身保健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增加, 连癌症都成为慢性病, 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提升到一定程度。跳长鼓舞的过程中, 通过拉扯自身肌肉和韧带, 加强人体关节的灵活度也将得到提升, 并能改善人体心肺器官等器官的功效。
长鼓舞教学是在了解长鼓舞基础上开展的, 明确长鼓舞特点, 才能在舞蹈教学中把握重难点, 达到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的教学效果。
二、长鼓舞课程设计要点
瑶族长鼓舞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表现和群体舞蹈的整体表现来体现瑶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少数民族舞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瑶族文化, 需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四个环节推进瑶族长鼓舞的教学。
(一)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瑶族长鼓舞学习和实践的心理动力。由于学生大多对瑶族文化不熟悉, 并未建立起浓厚的兴趣, 只是单纯跟随教师学习舞蹈, 就无法高水平展现长鼓舞的魅力, 感染观众, 达到舞蹈的最高境界。为更好激发学生对于瑶族长鼓舞的学习动机, 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调研活动, 丰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认识。如开展走访长鼓舞传承人活动。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主要是以人为主, 依靠瑶族长鼓舞的老艺人教授。目前, 有关数据显示被认定的广西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只有30人, 且年龄都在75到87之间。他们的年龄太大, 行动不方便, 只能组织学生去参与走访调研, 了解老艺人在长鼓舞编排和表演中的经验和反思。高校教学不单是传承舞蹈, 同时也是为培育长鼓舞的接班人, 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了解学校所在市的中小学长鼓舞传承情况, 通过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教学热情。
(二) 学生美感意识的培养
舞蹈是与美感紧密结合的, 需要通过肢体去展现, 不同的肢体组合结合音乐、灯光等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学生在学习瑶族长鼓舞, 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感, 学会欣赏长鼓舞的舞姿、长鼓舞的表现形式、长鼓舞透过夸张的肢体表现超越语言所展现的舞蹈底蕴。长鼓舞是有带有故事性质的舞蹈, 舞蹈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担当着一定的角色, 需要成员各自对角色的理解和感悟。对于教师的个性化差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舞蹈动作分解时, 需要舞蹈教师将动作的美贯穿教学, 寓教于“兴趣”, 寓教于“享受”。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之一,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每个手位、脚位、步伐、身韵动作里都有美, 有意念, 有情感, 有思想, 有灵魂。通过手、头、眼、身体、腿、脚, 让学生想象并体验空间运动时所能表现出的美感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课堂当作舞台。
(三) 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
长鼓舞的展示与舞蹈动作紧密联系, 而舞蹈动作规范性与舞蹈美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长鼓舞舞蹈对于动作的力度、速度以及幅度都有特定的要求, 与动作展现的情感是密切挂钩的。因此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至少是舞蹈完整呈现的基础, 是评价舞蹈表演效果的重要指标。长鼓舞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 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瑶族长鼓舞的基础舞蹈动作练习, 第二个阶段是配合音乐的组合练习, 第三个阶段是舞蹈整体展现。其中配合音乐的组合练习阶段, 要注意录制视频, 观察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节奏的配合, 学习研究处理视听之间的关系, 为下一阶段的整体展现奠定基础。
三、瑶族长鼓舞课外教学拓展
瑶族长鼓舞在课程中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是入门, 是对瑶族长鼓舞以至于瑶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丰富学生的舞蹈体验。学生教学效果的关键考核是否有输出以及输出的质量, 换句话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 是否能创编新的瑶族长鼓舞。课堂时间的有限性, 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基本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学会瑶族长鼓舞的基础动作和编排的要点, 但是能否创编的考察只能在课外或毕业设计中体现。课外需要学生以瑶族长鼓舞为主题, 融入学生自己的新思考, 创编新的长鼓舞, 在舞台中展现, 由观众评判。
四、结束语
广西是瑶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如何传承长鼓舞, 如何将长鼓舞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元素、焕发新活力是瑶族舞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点问题。本文是笔者对瑶族长鼓舞教学的反思总结, 下一步的教学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激发学生的瑶族长鼓舞的创新性。
摘要:瑶族长鼓舞是瑶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 在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等特定的日子进行表演, 是瑶族传统节日的必备节目。本文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广西瑶族长鼓舞的传承。通过对学生情况、瑶族人口、健身需求、长鼓舞特点等教学痛点出发分析瑶族长鼓舞学习中需要结合的要点, 让瑶族长鼓舞在教学中焕发新的活力, 既在传统基础上传承, 也能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学生调整教学思路。在长鼓舞课程教学设计上, 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学生美感意识的培养、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此外, 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教学拓展。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晋越.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 2017 (2) .
[2] 蒲涛.粤北瑶族"长鼓舞"音乐文化特征探析[J].艺术探索, 2016 (10) .
[3] 娄方平.瑶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的起源、传承与社会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 (月刊) , 2016 (7) .
[4] 王东甫, 黄志辉.粤北少数民族发展简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