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场“酱油人”(精选4篇)
浅析职场“酱油人” 第1篇
“同时开着QQ跟写字板,灵活切换窗口,假装写文案其实是聊天。看其他网页时眉头紧锁,即使看到好笑处也保持严肃表情。接到电话一边您好,是是是,您请讲’一边闪到无人区域放松一会儿。玩带屏蔽功能的SNS游戏,老板来了立刻屏蔽。”办公室的资深“酱油人”对这些一定不会陌生,不过常年打酱油的职场中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安于现状还是感到失去自我?长期“打酱油”会剥夺一个人的梦想和决心吗?会让人在职场中无法成长,最终一事无成吗?
被打酱油怎么办
讲述者:叶明
职务:南京某文化投资公司市场部员工
大学毕业后很顺利地进入了隶属于某事业集团的该家文化投资公司。一年的时间里,公司办过婚博会、演唱会等活动。有活动的时候我们还是比较忙的,经常在外面联络各方的负责人员。可是这年头文化工作并不好做,不少活动由于得不到活动经费,我们就操作不下去,没有活儿干,成天处于打酱油的状态。
我们同事平时也都很闲,一个部门的人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身为一个年轻力壮刚进入社会的男青年,我觉得这样非常浪费时间,得不到任何发展的机会。然而,又苦于找不到比这里更好公司呆着,所以我非常苦恼。
专家释疑
叶明的这种“酱油”状态表面上看似乎很难解决。自己已经身处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单位了,但是由于具体的工作跟自己所想的出入甚大,造成严重的心理落差,成天处于无所事事打酱油的状态,长此以往,必定消磨一个人的志气,对于年轻人的发展大为不利。
每个人的职业观其实都是不相同的,从成就感、社会地位、社会交际等各方面考虑,叶明的职业观属于那种追求上进型而不是趋于平稳型。长期的打酱油生活让叶明感到失落,这个时候,就应该跳出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也许叶明考虑到种种原因不想跳槽,那么,这时候也可以考虑做一些进修。
合理打酱油劳逸结合
讲述者:兰欣
职务:银行职员
在银行投入了三年青春并没有觉得后悔过。虽然很多人觉得银行的工作很累,经常开会,有指标,压力大。但是几年下来,我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我想跟我平时的工作习惯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我们的岗位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前台工作时不能出半点的差错,精力要保持集中,不能有一丝杂念,时间久了就会非常疲惫。还好,我们单位有合理的轮岗制度,等到休息的时候,我会去员工休息室喝一杯咖啡,玩玩电脑,跟朋友打打电话,这种打酱油的方式让我能及时得到放松。
专家释疑
这种情况,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任何一份工作,在做的时间久的情况下都会产生厌烦的感觉。这种情况下,适当的打打酱油也未尝不可,但是时间不可过长。工作忙碌的时候,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觉得无心恋战,都没有关系。让自己可以暂时缓和一下,让状态调整到最佳再进入工作,也是一种工作技巧。兰欣的单位能够提供他们这种打酱油的机会,这种制度非常好。不过也不一定所有的单位都有这种通融的做休制度,自己要学会调节状态,劳逸结合。
调查报告
采访完这些个案,记者想了解一下大多数的人的想法,于是在网上发布的“职场酱油人”调查结果显示,83.33%的参与调查者表示会在上班的时候偷懒打酱油。同时有74.59%的人表示,长期打酱油会让人感觉失去自身的价值。此外,约37%的参与调查者表示,导致自己打酱油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通过适当的打酱油来放松自己,劳逸结合,以便提高工作效率。48%的人则表示因为太闲,没有事情做才打酱油。其余的人则表示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打酱油的发生。在问题“稳定的工作环境中,你更愿意打酱油’还是多做事?”中,72.92%的人表示希望多做点事而不是打酱油蒙混过关。
就此调查结果,专家表示,大部分的职场中人还是有比较强的事业心以及预期较高的职业观。任何人,在面对一份工作久了的时候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烦情绪,遇到瓶颈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而让自己长期处于消极状态。及时的审视自己,上网做一些职业测试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些让自己能够放松心态,减轻压力才是最重要的。
浅析职场“酱油人” 第2篇
相信每个人的电脑中,像这样被路人抢镜的照片会有很多,想要达到美图后的效果?赶紧来学习下吧:
1、启动“美图秀秀”软件,直接进入“美容”菜单选择“消除黑眼圈”功能。
图2
2、在跳转出来的界面中,先启用“取色笔”,在路人周围取色,并将画笔透明度调为100%,开始在路人身上涂抹,
原理就是用周边景色来取代路人,所以修复过程中要在周边不断的取色来反复涂抹。
图3
3、为了方便细节的处理,可以将图片放大来涂抹。当然如果涂抹的效果不满意,可以点击“取消”后重做,整个过程需要花费一点点耐心哦。
图4
4、最后对图片上不太自然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调整,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调整下画笔的透明度。
图5
浅析职场“酱油人” 第3篇
21世纪的食品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产品的“安全”和“安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疯牛病、禽流感、大肠杆菌O157、二恶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 而与酱油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开始不断提醒人们来关注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传统食品, 由酱油引发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归纳起来, 与酱油相关的安全问题有以下方面。
1 源于工艺氯丙醇
1.1 事件回顾。
1999年, 瑞典食品管理局在中国的酱油中化验出致癌物质3-氯丙醇, 进而决定禁止5种原产于中国的酱油在瑞典销售。随后, 法国、芬兰、荷兰、西班牙、德国等欧盟成员国相继声称颁令, 我国酱油出口遭禁。至2001年5月, 欧盟决定代表将考察中国部分酱油生产厂家, 但直到2003年未能成行。
1.2 氯丙醇的形成机理。
氯丙醇即3-氯-1, 2-丙二醇 (3-MCPD) , 形成机理是大豆脂肪在强酸下断裂水解而成甘油, 而丙三醇 (甘油) 在强酸或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 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 以3-氯-1, 2-丙二醇为主。由此可知, 在酿造酱油中由于不存在强酸高温的条件, 即使大豆的脂肪会被少量的微生物水解成甘油, 也不可能形成氯丙醇, 所以酿造酱油中不存在氯丙醇的危害。
1.3 氯丙醇的毒性及各国标准。
自1980年Velisek等人在酱油中发现一种有机成分氯丙醇以来, 引起了食品学界的高度重视, 1991年Collier等人对氯丙醇的形成机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氯丙醇的毒性提出了警告, 指出其毒性表现为:致癌, 包括肝肾中毒以及甲状腺、口腔的上皮会产生良性或恶性癌变;贫血,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还能降低生育力。1995年欧共体委员会食品科学分会 (EC-SCFF) 对氯丙醇的毒理作了评价, 并指出氯丙醇作为一种致癌物, 其最低阈值应为检不出为宜, 不同国家对氯丙醇的限量标准不同 (见表1) , 多数国家参考国际食品化学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及欧洲委员会的标准, 将酱油中的氯丙醇限量定为0.1~1ppm左右[1]。我国在配制酱油SB10336明确规定了HVP的限制, 以全氮计HVP的用量要小于50%, HVP液中的3-MCPD1mg/kg, 以保证食用安全, 并在GB/T5009.191-2006中规定了标准检验方法[2]。
2 源于原料黄曲霉毒素和转基因成分
2.1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危害及标准。
酿造酱油的原料主要是大豆等粮食作物, 存储过程中如果条件不当, 容易发生霉变。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3~25℃, 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90%或以上, 大豆等水分含量在17%~18%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南方地区黄曲霉发生率要高于北方, 特别是梅雨季节, 黄曲霉容易生长。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 库存过多且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不彻底;粉碎的物料, 由于它颗粒小, 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原料受雨淋、吸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 酿造酱油制曲、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曲霉菌, 其次是细菌和酵母菌。从食品安全方面考虑, 所用霉菌需要具有以下特点:不产生真菌毒素;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菌丝体长而白, 有利于成型;培养条件粗放;有较多的酶系;生长温度宽, 利于常年生产。尽管许多学者对大豆发酵过程中的菌种进行了分离纯化, 并且得到了象MHC-1、沪酿3.042m曲霉等活力强、适应能力强, 安全无毒的菌株, 但传统发酵豆制品的生产仍处于比较粗放的境况, 主要发酵过程采用传统自然发酵, 制曲时杂菌数量多, 生产周期长, 生产季节性很强, 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和自动化, 发酵终产品的微生物杂菌数量多,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黄曲霉毒素对人畜的肝脏损害剧烈, 它能引起动物肝脏的病理变化如肝细胞变性、肝坏死、肝纤维化、肝癌等。标准中规定黄曲霉毒素B15μg/kg。
2.2 转基因手段对酱油的影响。
转基因食品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简称GMF) , 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中去, 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 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和加工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自上世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生产、医药、食品加工、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 国际上关于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争论也在愈演愈烈,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性, 一是生态环境安全性。
大豆是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我国生产的大豆品种尚无转基因安全性争议, 但国外进口的大豆及豆粕属于转基因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无论哪种豆制品的生产, 都会面临转基因手段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产生毒素和增加食品毒素含量。一些研究学者认为, 转基因食品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 也可能增加事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的含量; (2) 营养成分是否改变。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具有防癌功能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 (2) 是否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作物引入基因后, 食品的遗传性状被改变, 这必须会影响到人体蛋白质的构成, 使得蛋白质的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或生成新的代谢物, 最终可能会在人体内产生新的过敏源; (4) 人体是否会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在转基因的过程中, 若使用具有抵抗临床治疗用抗生素的基因, 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的食物后, 食物会不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 从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4]。
目前国家在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上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尚无国际标准, 因此在产品标签上强化转基因原料的标识是很有必要的。
3 源于添加剂铵盐、苯甲酸
3.1 苯甲酸钠的存在、危害及标准。
酱油是一种低酸性食品, 酸度在p H4.7~4.9, 而水分活性都在0.78~0.85之间, 为了防止感染微生物而变质, 会在灭菌后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目前食品行业使用的防腐剂分有机与无机两大类。有机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山梨酸及其盐类、脱氦醋酸、维生素K类、丙酸及其盐类、乳酸等。无机防腐剂主要包括:亚硝酸盐、硝酸盐、亚硫酸盐、二氧化碳等。酱油产品一般使用苯甲酸及其钠盐和山梨酸及其盐类, 最常用的是苯甲酸钠。由于酱油酿造过程中, 微生物将大豆 (或豆粕) 及小麦 (或面粉) 中的蛋白质水解为各种氨基酸, 其中苯丙氨酸继续代谢可以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甲酸。因此, 酿造酱油中会存在微量苯甲酸。
苯甲酸盐在人体内能与甘氨酸反应生成马尿酸排出体外, 对人体毒性小, 防腐效果好。危害体现在如果过量摄入, 容易消耗人体内的解毒物质, 干扰人体正常代谢[5]。
按国家食品卫生法规定, 生产厂家为防腐而添加的苯甲酸钠的最大允许量是0.1%[6]。
3.2 铵盐的形成、危害及标准。
酱油中的铵盐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发酵过程中, 蛋白质异常发酵, 即腐败, 此时生成的氨基酸会继续降解, 发生脱氨基或脱羧基反应, 这种过度发酵会导致酱油中游离氨和铵盐增加, 产生异味。其二即是由着色剂带入的铵盐[7]。酱油所用的着色剂名为焦糖, 或称为酱色, 是与酱油颜色相似的一种食品着色剂。目的是用来提高酱油的棕红色调, 增加酱油的色感。一般说来, 酱油中的棕红色泽主要来至于三个方面:其一, 原料中的糖分与蛋白质分解出来的氨基酸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其二, 是原料中的糖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焦糖化褐变;其三, 就是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出来的酪氨酸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氧化聚合反应, 这三个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第一个, 即“美拉德”反应。而在生产过程中所添加的色素的化学本质与其天然形成的色素基本一致, 但如果着色剂在生产中是以铵为反应底物的催化剂, 则会不可避免的增加酱油中铵盐的含量。
体内过高的铵盐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影响肝、肾功能尤其是儿童, 增加成人患癌危险, 并诱发心脏病。
按照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 铵盐的控制标准是其指标不大于氨基酸态氮的30%。
2008年, 借奥运之火, 可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丰富的中餐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 而酱油在中餐各菜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画龙点睛。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保证酱油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做起, 抓好“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 按照产品标准评价体系, 借助高新技术手段,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相应的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系统, 确保酱油产品良性发展, 使酱油这个流传了千年的经典调味品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大放异彩。
摘要:探讨了酱油这一传统调味品在生产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对于提高酱油的质量、促进酱油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酱油,氯丙醇,黄曲霉,铵盐,苯甲酸
参考文献
[1]蔡木易等.析我国酱油行业的现状、发展及三氯丙醇问题[J].中国酿造, 2001 (3) .
[2]赵志国.酱油食品中的3-MCPD与安全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 2003 (8) .
[3]GB/T5009.191-2003, 食品中3-氯-1, 2-丙二醇含量的测定[S].
[4]葛立群等.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J].食品安全, 2008 (2) .
[5]郑民.食品添加剂利弊谈[J].中国保健营养, 2000 (6) .
[6]孙平.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
酱油,那些忽悠人的噱头 第4篇
标注“非转”为哪般
首先来说说这个“非转基因”。传统酿制酱油的方法要用到豆子,而消费者普遍认为市场上有两种豆子,一种是转基因的(大豆),一种是非转基因的(黄豆)。实际上黄豆和大豆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我国农业部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仅能用于榨油,榨完油剩下的豆渣(又叫豆粕)只能用于生产动物饲料(比如养猪),不能用来生产食品。也就是说,这些知名品牌不可能用转基因大豆或豆渣酿造酱油。
既然没有用转基因原料生产,何必无事生非标注“非转基因”呢?这是彻头彻尾的误导。它暗示别的酱油可能是用转基因大豆酿造的,这和之前鲁花声称“非转基因花生油”是异曲同工,因为转基因花生根本还没研发出来。另外,这一标注也暗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而实际上并未发现任何不安全的可靠证据。如果消费者因为担心转基因而选择“非转基因”酱油,那么对那些没有明确标注“非转基因”的酱油就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有损诚信企业的商业利益。
由于不负责任的行为没人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在知名品牌里,很多都标有“非转基因”,只有少数没有标注。前不久农业部曾经给工商总局发函,明确表示利用转基因炒作卖点是违反广告法的。国家工商总局于2015年1月5日发布《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于今年3月15日正式实施,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上述误导性描述说重一点就是欺诈,如果有人因此向厂家发难,我举双手赞成。奉劝这些企业悬崖勒马,别等官司上门了再求饶。
“零添加防腐剂”没有必要
接着说说这个“零添加防腐剂”。看看酱油的执行标准就知道,“高盐稀态”意味着酱油天生就是高盐产品,微生物想要繁殖并不容易,因此防腐的压力并不大。但由于酱油打开之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用完,因此添加少量防腐剂是很正常的,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用也是很安全的,很多酱油还会建议开启后要放入冰箱冷藏。“零添加防腐剂”不是不行,只是保存时间不长,对小包装来说还好,对大包装酱油,可能一用就是大半年,所以不建议购买。有意思的是,某品牌酱油声称“零添加防腐剂”,但在配料表里却有“食用酒精”,这还真是“机智”呢。
真的“减盐”了吗
再说说减盐的问题。减盐是对的,中国人盐吃得太多,但是靠酱油减盐的效果不会太好。酱油减盐后鲜味会有所下降,从行为学上分析,人们会因此选择加更多的酱油或盐。这且不论,关键在于酱油是否真的减盐了呢?比如某品牌酱油在宣传的时候声称“减盐28%”,其营养标签上表明每15毫升酱油的钠含量占NRV的48%。而没有声称减盐的某精选生抽是53%,某金标生抽王是48%,某特级酱油是41%,某酱香酱油是38%。不知道“减盐28%”是如何算出来的?
除此之外,酱油还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氨基酸态氮”,它往往决定一瓶酱油鲜不鲜、香不香,因此它的高低可以代表酱油的品质高低。国家规定每100毫升酱油的氨基酸态氮达到0.8克以上才能叫特级酱油。于是有些消费者专门选“氨基酸态氮”高的产品,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厂家可以通过在酱油中添加谷氨酸钠来增加“氨基酸态氮”。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挺便宜,添加量还没有限制。因此添加了谷氨酸钠的酱油就别太在意氨基酸态氮,尤其是那些价格便宜、吃起来还特别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