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提出的h指数是用来评价科学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一种新思维和方式,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图情界乃至学界的关注及应用,在个人学术评价、学术期刊评价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文献。文章通过对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实践的研究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h指数对图书馆实践应用与学术研究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h指数的图书馆资源采购与情报服务是未来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两大延伸方向,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多种评价指标的综合应用、动态监测等事项。
关键词:h指数;科研评价;服务应用;图书馆服务;研究述评
Library Service Application with h Inde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Review
Key words h index;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ervice application; library service; research commentary
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赫希在2005年曾提出一种有别于传统评价的新评价方式来判断科学家个人的科研成果,具體的评价标准是:“如果某个科研领域的某一个科学家总共发表了NP篇科研论文,其他科研者引用h篇论文的次数都不低于篇数h,而被其他学者引用剩余的NP-H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都低于h,那么h的数值就是这个科学家的科研成就指数”[1]。h指标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学家个人绩效评价中的局限性,因此一经提出,立刻成为学术科研评价领域的热点指标,目前仍在国际范围内保持居高不下的研究热度。2005年刊登于国内杂志《物理》的《h-指数》一文,最早向国内研究人员简要介绍了h指数。2006年起,随着一系列国外的h指数相关文章中文翻译版本在《科学观察》上发表,国内正式开始了h指数的研究热潮。时至今日,国内的h指数经历了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研究阶段,并针对其局限性衍生出多种改进方法和拓展领域。h指数研究发展程度、该领域高影响力科研主体、研究热点主题的时序变迁等,都是目前学界关注的话题。
对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而言,随着服务对象即在校师生的服务需求向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依据h指数等指标的科研评价服务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特别是重点综合性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之一。据王飒[2]于2015年年底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科研评价服务已成为“985”高校图书馆利用计量学进行研究和工作的重点。在这些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科研评价服务中,h指数也是一些高校图书馆应用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同时,h指数也是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如来自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赵基明和舒明全[3]采用h指数对《中国图书馆学报》进行了评价,测定了核心作者。然而,在目前h指数作为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及学术期刊两大领域的主要指标情况下,图书馆人对h指数这一指标的认识似乎还并不充分,《Journal of Informetrics》主编Ludo就认为h指数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稳定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家的水平和科学贡献,也并没有完全独立客观,其本身的计算过程依赖于主观的、经验主义的参数选取,现在已经到了寻找替代h指数指标的时候了[4]。同时,图书馆界对h指数的应用也并不广泛和普遍,由此产生的经典服务案例并不多见。因此,图书馆如何进一步借助h指数进行相关的服务创新应用,提升图书馆的科研评价、科研支撑、成果转化等服务,仍值得进一步探究。
1 发展中的我国学者h指数研究
1.1 我国学者h指数研究的概况
通过CNKI以“h指数”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加以清洗和筛选,共得到918篇文章(截至2018年4月1日)。对检索结果分析可以发现:
(1)从时间轴发展来看,自2005年h指数在我国被介绍引进以来,关于h指数研究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①第一阶段(2005-2008年),关于h指数的文献研究数量稳定增长,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对h指数的介绍以及应用h指数对科研人员及团体、期刊的学术评价,且研究的学科领域基本为图书情报领域。同时,随着学界对h指数的认识逐渐深入和应用的探索发展,h指数的修正及其衍生指数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如相关研究开始将g指数与h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结合应用于相关评价实证研究之中;②第二阶段(2009-2012年),相比较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迅猛增加,h指数也被逐渐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信息计量、科学分析、科研评价中。同时,这一阶段h指数逐渐开始被应用于企业、高校等组织的评价研究、竞争力分析、前景判断等研究之中,社会化应用的趋势开始显现。这一阶段的h指数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不再是对某一学科的概论式研究分析,而是向各学科纵深发展,研究主题更加细致且有针对性;③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积累与发展,我国学者对h指数的研究在这一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成熟发展期,发文量稳中有升,研究的深度和细度有了提升,学者更加关注h指数的衍生指标的研究及应用、优化及扩展等领域,实用性持续增加。
(2)从文献计量指标来看,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学者对h指数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作者群体、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主题关键词及研究主题领域。①作者群体分布情况:918篇文献的第一作者有521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俊婉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金碧辉研究馆员是国内最早引入h指数理念的两位学者,但从发文数量来看,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许新军是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学者,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叶鹰教授则是发文量最大的学者,其受到了多项国家自科基金的资助,近年来已转向h指数学术矩阵等更深层次的研究,是h指数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除上述几位之外,邱均平、刘雪立、赵星、姜春林等也在h指数研究领域产生了丰硕成果,是h指数研究的核心作者群;②研究机构分布情况:研究机构中,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专家学者在h指数基础理论和应用上都有丰富成果。这一结果也与核心作者群体的分布相吻合,说明优秀的研究者能带动整个团队乃至整个机构的研究水平与研究影响力;③来源期刊分布情况:从获得文献的来源分布来看,918篇文献分布于231种期刊,但发文量最高的期刊则主要来自图情领域的《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和《情报科学》,这一结果也说明h指数尽管受到了多个学科研究者的关注,但主要是在图情领域得到了更加长足的探索。
1.2 我国学者的h指数应用研究
尽管h指数最初的提出是面向科学家个人的学术绩效评价,但目前h指数的应用研究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在形成了将h指数应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及学术期刊影響力两大领域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将其探索应用到了更大范围的组织机构(如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学术影响力/绩效评价、科研团体评价、专利评价等方面。如在个人学术绩效评价方面,h指数前期研究主要应用于排名个人h指数高低,但后续对h指数的研究则逐渐向学科领域内学者的科研能力排名、影响力排名、科研人员考核等方向发展。同时,在发现h指数只增不减、不能动态评价、不易区分合作者贡献度等局限性后,探寻h指数与h指数的衍生指标、其它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互补性研究也成了一大发展态势。如许新军[5]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分析了h指数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传统h指数的缺陷,学者们尝试将h指数及改进、衍生的h指标纳入学者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对解决目前学者评价唯论文数量等缺陷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如刘烜贞[6]在针对传统h指数无法区分合著者贡献的情况,提出了几种集中分配贡献方法,并基于这些方法讨论了h指数修正方案的可行性。
2 h指数未来在图书馆的应用展望
2.1 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实践的现状
从目前对h指数的总体研究与应用进展来看,利用h指数评价个人学术绩效和期刊影响力的应用研究目前已非常普遍,学者们或结合其他文献计量指标或采用h衍生指数进行实证研究,或修正h指数固有的局限性和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或体系,由此可以获得更可靠可信的评价分析结果。除此以外,对于组织结构、科研团体、自媒体等主体对象的h指数评价研究相较于上述两大领域还显得成果少、发展空间大。于图书馆工作者而言,虽然在具体的实践中都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服务场景来运用h指数这一指标,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已连续多年利用h指数对教师科研论著影响力进行测评[7],其他图书馆也大都将h指数作为一项查新内容写进查新报告。但总体而言,目前对于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实践工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h指数进行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态势识别、学术授信、传播力评价等方面,不管是实践和研究都比较零散,典型案例不多,发展空间较大。鉴于目前咨询服务、情报服务、评价服务等新型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主要内容,因此将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的实践服务及开展相关研究都十分值得探索。
2.2 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的延伸方向
(1)资源采购应用。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对资源的科学评价和采购一直都是图书馆学界的研究课题之一。h指数则为如何基于科学评价结果的资源采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与思路,从而为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荐图书、购买图书,实现馆藏的合理分布,提高图书使用率提供了评价数据支持。首先,图书馆可以运用h指数对出版机构进行评价,即针对某出版机构主要学科、相关领域内出版物数量和被引次数做出统计和h指数分析,出版机构h指数越高,表明该机构高质量的出版物越多,其在领域内权威性越高。已有研究中,王铁梅和吴志荣[8]以法律类图书出版社为例,利用h指数及其他文献计量方法对核心出版社进行测定并对比方法之优劣,为图书馆选择学术图书核心出版社测定方法提供了参考;其次,图书馆可以运用h指数分析方法对馆藏图书借阅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长期借阅数据、中期借阅数据和短期借阅数据h指数的对比,掌握读者长期稳定的需求,了解读者需求变化动态,不但能使馆藏文献采访更具有针对性,并能及时调整文献采访策略。已有研究中,钱玲飞与汪荣[9]运用h指数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OPAC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类图书的h指数统计得出不同图书集合的“读者热衷度”,通过对各类读者的h指数统计得出不同读者群的“借阅活跃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图书集合的“核心读者”以及不同读者群的“核心图书”等;再次,图书馆未来在基于h指数的资源采购应用方面,除上述两大方向进行出版社评价与图书选购、馆藏资源的利用分析及“核心图书”的筛选外,还可以尝试对资源建设的上游即电子期刊、数据资源进行h指数分析,中游对所订购的数据库、数据集等进行应用h指数分析,下游对读者借阅数据、客户端下载数据,乃至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等活动服务数据进行h指数分析,这些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结果都可为图书馆的资源采购、资源推荐、精准推送等提供决策依据。
(2)情报服务应用。图情学科的文献计量学理论,是我国当前科学评价、学术评价、机构影响力评价的主要支撑理论之一,而依据于这一来源支撑理论的学科优势,以及对数据、信息分析的专业技能优势,都驱动着图书馆成为了机构乃至社会的主要学术评价中心,面向科研群体和用户定制的学术评价等情报服务也成为了图书馆承担的一项主要学术服务使命,h指数自然也就成了图书馆情报分析、知识咨询等服务领域的一大评价指标。如本文所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连续多年利用h指数对教师科研论著影响力进行测评,获得了不错的效果[7]。图书馆未来在基于h指数的情报服务方面,除可以进行已经较为成熟的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评价、科研群体的学术绩效评价、学术期刊评价、专利评价外,还可以在社会化评价、核心对象识别、科研支撑等方面加以拓展。如信息主体(如期刊、数据库、智库、微信、微博、博客、个人站点,以及企业、出版社、学院等组织机构)网络影响力/传播力评价、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科学基金资助绩效评价、科学引文网中的核心文章/作者识别、科研立项决策支撑、学术授信等。
2.3 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工作的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不管是h指数还是h指数的衍生评价指标,都只是一个侧重于某一方面考量的绩效产出评价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固有缺陷。因此,h指数在图书馆的实践应用需要注意一定事项,避免滥用和泛用。首先,考虑到h指数用于高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评价是有效的,但对低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进行评价存在缺陷,且数值易于雷同,不易区分[10]的缺陷,图书馆应用h指数的评价数据集则必须具有一定的大样本量数据基础,从大量的数据中才能得出较为科学可信的结果,如读者的文献借阅数据等。对于低被引、小数量的绩效评价,π指数、χ指数、m指数、A指数、h_w指数、e指数等相较h指数有更好效果;其次,考虑到h指数评价的稳健性有余而动态性不足、对科学家终身成就的衡量更具意义[11]的缺陷,图书馆实践中的h指数应用则既需要定期如每一学年对所服务或应用的对象、领域进行一次测评,以保证其动态的监测与更新,同时也还需与其他衍生指标如g指数、Ha指数、AR指数等综合应用,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值得关注的是,基于社会网络影响力评价的Altmetrics的提出被广泛认可与应用,让对丰富的社会网络信息评价有了新的方法体系,如何通过设置契合于Altmetrics评价体系的阈值,让h指数嵌入到Altmetrics评价体系值得图书馆人去探索和重视,以让h指数成为Altmetrics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指标;再次,不管是基于h指数的绩效评价还是传统被人诟病的影响因子,都主要是基于被引数据而展开,也都只是揭示了一段时期某一领域或个体的一个发展特征而已,图书馆对h指数的认识和应用则应具有充分的辩证思维,特别是在强调大数据思维的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知识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基于引用数据的h指数也只是代表了数据、文献、信息的部分价值水平。典型如“睡美人”现象,其不管是影响因子还是h指数来看在一定时期内并不高,但只是因为其价值还没有得到认可与发现而已。因此基于h指数及衍生指标的综合评价、全评价,最终真正识别和认识知识、信息、数据中的有关规律、潜在价值,才是h指数的终极应用目标。
3 结语
自h指数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文献计量、科学评价乃至整个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还出现了“h指数是否能够取代影响因子”的讨论,于图书馆而言暂且不必去回答这一讨论主题的答案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情报服务有着巨大的价值。目前已有的h指数应用于图书馆的实践和研究还不充足,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需注意这一指标的综合应用、动态监测等事项,如h指数应用的最佳代表谷歌学术计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 GSM),其强调主要基于h指数(h-index)、h核心(h-core)和h中位数(h-median)指标的评价结果,只是学术出版物和会议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并且每年动态监测、定期发布,且与IF(影响因子)综合应用[12]。
参考文献:
[1] 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 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 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CPNAS,2005,102(46):16569-16572.
[2] 王飒.“985”高校图书馆科研评价服务实践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26-31.
[3] 赵基明,舒明全.基于CSSCI的《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及核心作者测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2):98-102.
[4] 李江.是不是该放弃使用h指数评价科学家了?[EB/OL].[2018-04-01].https://mp.weixin.qq.com/s/cpu6uxhDtC3u2P81N
Zc5Ag.
[5] 许新军.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J].情报杂志,2008(10):22-24,30.
[6] 刘烜贞.考虑合著者的h指数的修正——国际研究回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87-991.
[7] 宋振世,周健,吳士蓉.h指数科研评价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17-121.
[8] 王铁梅,吴志荣.学术图书核心出版社测定方法比较研究——以法律类图书出版社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32(6):30-35.
[9] 钱玲飞,汪荣.基于h指数的OPAC数据分析及应用——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
30(2):61-64.
[10] 王志军,郑德俊.p指数运用于人才评价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4):93-97.
[11] 叶鹰.h指数和类h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导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5):2-5.
[12] 谷歌学术H5指数与影响因子本质区别:中位数还是平均数[EB/OL].[2018-04-01].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
article.do?id=b818e36162f.
作者简介:蔡洪齐,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莉群,女,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学科服务略述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 是图书馆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下, 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以贴近用户需求为核心, 它的科学和技术信息以及组织的工作流程, 打破了在科学研究领域传统的信息处理, 检索、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为最主要的信息服务, 服务内容知识。学科馆员 (librarian) 通常有一个背景参考, 高级专业服务模式与服务对象模式。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
国外学科服务的起源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O世纪初, 英国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引进学科馆员制度, 到70年代达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在美国研究性大学图书馆, 初期的方式是提供分领域服务, 后来逐渐发展到了分学科、分专业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1950年, 内不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1981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称之为“跟踪服务”。随后, 加拿大等其他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学科服务制度。
在国内, 自清华大学语文教学服务, 到现在很多的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第一时间探索改革与创新的实践, 但总的来说, 上世纪90年代末, 国内一流大学掀起了高校图书馆改革的高潮, 一些重点高校、学科建设成为一流大学的突破口[2]。高校图书馆以调整、改进、创新方向和学科服务内涵, 以促进学校发展。进行创新的一流大学改革。建立高校学科馆员制度, 完成学科导航数据库的建设, 建立高校学科建设的平台。通过改革实践和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范围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也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未来发展走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目前, 中国已建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形成会员制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选择结合学科馆员进行服务[3]。图书馆是一种专业的主客体模式, 建立相应的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形式。基于学科馆员的学科馆员制度与实施, 学科化服务的本质是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实现。在一定的条件下, 主要根据服务帐户和学校图书馆。在这个阶段, 高校图书馆学科与学科馆员的角色是最负责的, 学科馆员联系教师或读者的主体和图书馆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让读者收集信息, 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沟通、传输导航功能。相对来说, 开展图书馆学科服务, 延伸服务内容, 通过现在网络大背景下, 进行信息的传输。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思考
1、明确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心
图书馆不应以文学搜索信息为中心, 我们可以看到, 主要的服务中心应该基于现在社会背景, 服务是基础学科文献或其他物理条件能满足的, 如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电子资源服务学科建设、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特种文献等等[4]。因此, 可以说, 目前, 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主图书馆和文献为中心, 而不是以用户和知识为中心, 而且还使用什么数据库, 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满足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发展, 不仅仅是服务读者为中心, 更是以图书馆为中心, 以单文档、用户为中心, 以学科服务为核心价值。
所以, 高校图书馆服务应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 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需求水平, 进行相应的服务。
2、以技术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技术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有力工具, 支持和促进信息技术服务, 实践就是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主体服务发现, 截至2015年六月, 浙江大学slurs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正式开通, 以满足相应的服务发展。目前, 该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基于文学的几个方面的文献服务, 大大降低了使用工具的依赖性, 即使系统基于服务对象, 在现有平台的系统的主要应用,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先进的技术, 技术的利用率在逐步提高。在事实上, 先进的技术用于平台, 其建立门槛不高。需要不断的全方位的信息整合, 已进行有机整合的运用。
3、学科馆员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制约
印度图书馆学家Nanchang说:“成功的关键是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5]。”学科馆员服务的需要, 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 作为具体的要求和学科馆员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科馆员服务的力量和纪律的主要质量, 不仅要有专业的后台服务的学科, 但也有专业的智力背景。不仅要了解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了知识挖掘的能力, 可以集成到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作为“学科馆员”, 必须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背景, 大学学历和硕士学位背景。然而, 除了一小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高质量, 学科馆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加强, 教育学院行业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高素质的人才是非常罕见的, 学科馆员的专业能力不强, 缺乏有效的实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非常困难的, 控制服务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借鉴人才引进。培训学科馆员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引入学科馆员人才, 丰富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4、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建立
学科服务是一项合作服务, 它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各个部门, 每个成员的人物, 也跟图书馆学术机构, 教学研究部门和教师之间的合作。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信息运传递、咨询、信息技术等部门联系不周问题, 存在一个突出的边界隔阂, 导致人才匮乏, 形成封闭的空间, 对学科馆员的工作带来不便。同时, 学校纪律、学科服务发展的重要性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美国设置扁平化组织, 一般不设置太多的管理部门, 把决策权给与每一个馆员, 加强图书馆人员的整体观念, 专业馆员都有非常不同的编辑能力, 用于参考。
在信息和通信服务中, 图书馆员普遍关注用户的信息, 通过调查用户的需求、服务内容和标准范围。因此, 图书馆员将更具体的需求, 提供准确的反馈给用户, 更获得学校图书馆领导的支持, 建立系统的安全性, 联系相关部门的跨学科, 进行多学科全方位服务。
四、结束语
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进程, 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 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行学科服务, 服务更专业的大学生, 也有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解决与思考。然而,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将引导形成商业模式, 只要我们创造出一个真正的面向用户的服务, 在读者进入图书馆, 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服务, 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的论述, 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褚兆麟, 马娴, 张曦.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困惑与突破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06) :112-115.
[2] 王浩然.面向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6, (08) :49-52.
[3] 钟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6, (08) :89-91.
[4] 梁金平.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探索与提高以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 (05) :104-107.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商家与消费者搭建了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商品营销由“企业—零售商—消费者”的传统模式转为“企业—消费者”的B2C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图书销售也不例外。大数据时代,图书销售只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建立营销体系才能找到新出路,提高图书销售业绩。文章以典型的B2C图书营销平台——京东图书为例,在概述京东图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京东图书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对图书电子商务营销的建议及展望,以期为图书销售充分合理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提供理论借鉴。
【关 键 词】大数据时代;图书电子商务营销;京东图书
【作者单位】孙华,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和购物习惯,消费者的购物模式由传统的线下比价转变为价格透明化且更加便利的线上购物,在受众需求的刺激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消费者”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由此诞生。B2C商品销售模式下,企业可将产品绕过批发商直接售予消费者,产品价格因此更加优惠透明。
“大数据”概念于2011年在EMC公司的“云计算相遇大数据”年会上首次被提出;2012—2013年,相继有相关的大数据研究报告与著作面世,至此,大数据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大数据业务逐渐向各领域渗透,与零售、工业、金融、安防、营销、健康等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经济转型、催生发展新业态、支撑决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1]。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电子商务营销行业的影响颇深。图书销售如何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收集、分析消费者信息,为消费者服务,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开展高效的营销活动,是当前大数据时代图书电子商务营销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京东图书发展概述
京东图书于2010年11月1日上线,主营实体图书销售。2011年,京东实体图书销售品类中增加英文原版图书,并新增音乐、影视、教育三大音像品类。2012年,京东图书的销售业务由国内拓展至海外。2013年,京东图书采用“自营+京东POP”的经营模式,引入第三方商家,增加品牌商,丰富图书、音像等商品品类,同时跨界影视动漫、艺人店铺等领域,引入迪士尼、哆啦A梦、小黄人、张小盒等旗舰店入驻。2014年,京东图书增加文艺类和音像类商品的供货商,产品品类日益丰富;同年,京东图书根据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需求后推出“京东自出版”业务,利用粉丝效应塑造出版品牌。2015年,京东图书推出全新的悦读 3.0 战略,包括京东微信荐书联盟、京东成长计划和京东悦读汇,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升级用户读书体验服务[2]。2016年,京东图书与沃尔玛强强联手,京东图书音像旗舰店正式入驻电商平台1号店;同年,京东图书实施“千城千店图书角”计划和“京东之家”项目,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并在多所大学设立“京东派”服务点,为大学生提供多项服务,推动大学生阅读、帮扶创业等[3]。2017年,京东图书推出JDread电子书阅读器,并推出“京东图书音像”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其公众号于2018年1月更名为“京东图书”。
京东图书利用微信平台推广的同时还开发了移动客户端APP。2014年,京东收购拇指阅读,并在电子书阅读平台推出京东阅读APP以及与之配套的LeBook电子书阅读器。2018—2020年,京东图书致力于落实物流服务“京仓京配”,即利用京东物流到合作伙伴的仓库和印厂取货及配送。目前,京东图书已经发展成为集纸质书、电子书、音乐、影视、游戏、动漫、教育、有声书等诸多品类为一体,且拥有独家物流配送系统的综合性销售平台。
二、京东图书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特点
1.“京东自营+POP”的双重模式
京东的运营模式包括“京东自营”和“POP”两种模式,目前,已经有几百家优质供货商入驻京东。京东自营模式即供货商为京东供货并发到京东七大仓库,商品的定价权、运营权以及活动促销权都归京东所有;POP模式即引入第三方商家模式的总称,针对合作商家和合作模式的不同可具体分为SOP、SOPL、LBP、FBP四种模式。SOP模式是指商家借助京东平台销售商品,每日订单由商家自主打包、给消费者开具发票,商家可自由选择合作快递完成配送,京东快递只是卖家可选择的众多快递之一,这一模式适合所售商品客单价低的中小商家;SOPL模式是指卖家将每日订单打包送至京东分拣中心,由京东完成商品配送和收款,再由卖家向消费者开具发票;LBP模式是指卖家将每日订单打包送至京东分拣中心,由京东完成商品配送、收款,并向消费者开具发票,这一模式适合所售商品客单价高、资本雄厚的大商家;FBP模式是指京东为卖家提供仓储、管理所售商品,并且负责订单配送、收款、开具发票等业务[5]。
京东自2013年引入第三方商家模式后,便发展成为一个商品品类丰富、运营模式完善的電子商务销售平台,京东图书的年度销售额不断地以倍速增长。对于京东图书而言,“京东自营+POP”的双重模式不仅可以补充图书品类、增加供货商,向读者提供更多市面上难以找到的断版书、外版书、中文书,还增设了杂志订阅、二手图书、拍卖等运营模式。多样化运营弥补了自营的局限性,第三方商家模式将是电子商务营销平台的未来趋势。
2.注重消费者购物体验
京东图书无论是在售前还是售后都尤其注重消费者体验。首先,消费者在下单之前可以在京东图书的销售网页上浏览到详细的图书目录、内容介绍、读者评价、精彩书评、精彩书摘等内容。部分图书还新增了试读章节,对于不了解的书籍消费者可先试读部分章节再选择是否购买。另外,京东图书采用“一品多商”的销售模式,消费者搜索书名即可看到销售这本书的多个商家,有京东自营商店也有第三方商家,多个商家将一本图书的不同版本、精装、简装囊括其中,消费者通过京东图书平台可以找到丰富的图书资源。
其次,京东图书平台设置了多种付款方式,消费者在交易时可以选择网上付款和货到付款两种方式。网上付款包括白条支付、银行卡支付等,当微信成为用户常用APP后京东图书又新增了微信支付,充分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再次,京东图书有专门的京东物流系统和订单跟踪系统。京东在全国有七大仓库,包括沈阳、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成都、广州等地,2018—2020年,京东图书引入并完善“京仓京配”的物流模式,即京东先到合作伙伴的仓库、印厂取货,再利用京东物流转运中心的到仓服务运送图书。京东图书的订单跟踪系统包括网页订单跟踪功能和微信随时查询订单功能,消费者可以在电脑端或手机端随时查询物流动态,了解订单配送情况。
最后,京东图书还为消费者提供完备的售后服务,包括七天内无理由退换货、在线客服24小时服务等。京东的客服系统包括“自助、互助、人工”三个分系统,在自助系统消费者可以修改、取消订单、跟踪物流,在互助系统可以通过和有经验的消费者沟通互助、答疑解惑,当以上两个系统都不能解决时就可以查询联系电话,进入人工服务系统,在京东人工客服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3.打造数字化的电子书城
京東图书的图书营销业务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电子图书,为发展电子书营销业务,京东图书在微信平台开设公众号,且先后推出“京东阅读”和“京东读书”手机端APP以及配套的电子书阅读器。2018年,京东阅读APP停止运营,同年,京东图书推出京东读书APP,不断完善APP上的书城资源、阅读功能和社交功能,打造拥有海量电子书资源和社交类功能的新型电子书城。
首先,从书城资源的角度来看,京东读书APP图书资源丰富、上新速度快、图书品类详尽,包括休闲娱乐小说、学习资源和漫画等。京东读书APP有“书架、书城、有声、我的”四个主菜单,“书架”板块是用户正在阅读的书籍;“书城”板块包括所有品类电子书资源;“有声”板块是各类有声书资源。在此基础上,京东读书APP不断升级优化用户体验,如在书城菜单顶部添加个人感兴趣的版块,方便用户查找书目、增设“今日特价”“赠一得一”等新菜单,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打折书籍。
其次,从京东读书的阅读功能来看,京东读书APP具有翻页、指定页面跳转、添加取消书签、本地书籍导入等基础功能。后又增设了书籍朗读功能,一方面解放了读者的双眼,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读者文化水平的要求。
最后,从社交功能的角度来看,读者可在其所读的图书下点赞、评论,分享至微博、微信好友、朋友圈等,与其他读者交流读书心得。“书城”板块还新增了“组队读书”一栏,即读者可发起组队,满5人后可免费获取书籍并和同组成员相互督促、交流读书心得,读书任务完成后还可以获得相关证书,这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使读者获得成就感[6]。
4.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即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用户的消费行为,通过总结各类消费者的偏好及其行为特征,继而采用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和广告策略为消费者推荐其感兴趣的商品,实现精准营销。将大数据技术用于电子商务营销可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京东平台有一套完善的精准营销系统。首先,收集用户在网上留下的浏览记录、交易、非交易等数据;其次,进行用户行为建模,如用户兴趣建模、用户信用模型等,对用户行为进行画像,完善用户营销价值等级评估并将数据提供给营销系统;最后,针对用户个性化特征进行商品推广,实现商品精准营销[7]。京东图书不仅将这套系统运用于京东商城的纸质图书营销,还将其用于微信公众号和京东读书APP的图书个性化推荐,实现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教育资源的精准营销。
三、大数据时代图书电子商务营销的建议及展望
1.实施社群营销,塑造品牌社群
新媒体时代,企业要善用长尾理论,发挥经济的长尾效应。粉丝型消费者始终是产品销量的保障和企业安身立命的资本,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用户数据,为产品设计、广告营销等作指导决策,围绕核心目标受众塑造品牌社群,实现社群营销。如京东于2014年推出的自出版业务,就是粉丝营销的成功案例。京东在对千万级用户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粉丝基础大的项目作为选题,继而与出版社合作,完成图书的撰写、出版与发行,在编辑、印制、推广等各环节以市场需求和顾客需求为参考标准,并在微博、微信、自营社区等平台培育品牌粉丝社群。在传统企业如何借助大数据优势实现战略转型这一难题上,粉丝营销案例的经验值得借鉴[8]。
2.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注重保护用户隐私
大数据技术虽能实现精准营销、提升商品销量、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但在不同平台和客户端收集用户个人数据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用户个人隐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用户隐私的侵犯问题应得到重视。目前,因缺乏相关规定和立法保护, 用户隐私信息被随意使用、出售已成为普遍现象。用户隐私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工作,需要行业、企业、政府及用户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行业和企业应加强自律,在挖掘用户数据过程中自觉保护用户隐私,如从技术角度入手,加强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以此找到数据营销和隐私保护的平衡点,打造良性网络数据环境。
3.加强个性化服务意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各大传统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和冲击,对于销售行业而言,互联网销售平台不仅冲击了线下销售行业,而且线上销售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卖家市场变为买家市场,消费者身份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以前的“有什么买什么”到如今的“想买什么有什么”,当买方占据市场主体时,企业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用户服务意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电商企业应增强企业服务意识,以“用户体验至上”为服务宗旨,适当引进大数据技术,收集并分析消费者信息,为用户画像,针对用户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加强消费者黏性的同时使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4.打造具有系统特色的电商平台
互联网时代,各大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林立,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潮流,电商平台只有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系统特色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主要位置。因此,电商平台应在理智分析市场、分析消费者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的平台系统[9]。凡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不断扩张的电商平台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如当当网主营图书销售业务、亚马逊平台连接海内外商品、孔夫子旧书网服务于网淘旧书的小众群体、京东“自营+POP”的双重模式等。由此可见,平台发展一要找准市场的空白点,二要直击消费者的痛点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科技媒体DoNews. 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摘要[EB/OL]. (2020-04-28)[2020-07-23]. https://www. donews. com/news/detail/1/3092222. html.
[2]代晔. 图书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以京东图书为例[D]. 北京:北京印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3]出版商务周报. 京东图书:2017年的新变化与新任务[EB/OL]. (2017-02-11)[2020-07-23]. https://mp. weixin. qq. com/s/7FRKvnzJJXH3CidL0hI32g.
[4]中国新闻出版广电報. 京东图书商家受益于“京仓京配”模式,疫情下销售业绩增长显著[EB/OL]. (2017-02-11)[2020-07-23]. https://mp. weixin. qq. com/s/P-YwymcC_k0vLUKQwos-vQ.
[5]开淘. 京东自营和pop有什么区别?[EB/OL]. (2017-07-31)[2020-07-23]. https://www. kaitao. cn/articl
e/20170731235344. htm.
[6]蔡坤. 国内电商移动阅读客户端对比研究——以当当、京东、亚马逊为例[D]. 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阮利男. 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在京东的应用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王宁. 数据决胜未来:京东自出版模式对传统出版企业的启示[J]. 出版发行研究,2015(9):31-34.
[9]高鹏. 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 中国设备工程,2020(11):228-230.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小学教辅图书有使用的广泛性、内容的非独立性、作者的非职业性、严格的时效性和计划性、学科的专业性和品牌的可持续性等特点。教辅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保障教辅图书的质量,必须把握教辅图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辅图书;质量;特点;编辑
[作者简介]孟建华,大象出版社。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中小学教辅图书由于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其质量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3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保障年”,将2014年确定为 “出版物质量专项年”,中小学教辅图书都是质量检查的重点。不断提高教辅图书质量,是每个出版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中小学教辅图书有其自身的特点,保障、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首先就要认识、把握这些特点。
一、使用的广泛性
中小学教辅图书在我国出版业占有比重较大,据有关专家推测,我国教辅图书年销售约有340亿元实洋[1]。就单个品种来说,教辅图书的发行量也相对较大,尤其是“评议内教辅”,其单册销量可以轻松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发行量大,社会影响就大,责任也就越大。提高教辅图书质量,首先就要强调责任意识。
强调责任意识,就是要对社会和学生负责。教辅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学生,其质量好坏关系每个学生的利益。好的教辅图书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差的教辅图书会给学生以误导,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强调责任意识,也是为自己负责。对出版单位来说,教辅产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社会形象会受到严重影响,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会面临被通报、处罚的危险;相关图书需要退货、销毁、修改重印,成本非常高,经济损失严重。所以,教辅图书出版事关重大,出版单位要视质量为生命,视差错为仇敌,加强策划、编校、装帧设计、印刷等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
二、内容的非独立性
内容的非独立性是教辅图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辅图书可以分为同步类教辅图书、专题类教辅图书、考试类教辅图书等。同步类教辅图书严格配套教材使用,专题类教辅图书依据课程标准划分专题来编写,考试类教辅图书必须紧紧围绕考试信息和考试大纲来编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个“辅”字,即对学生起到辅导作用,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要根据教学和考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辅的图书质量。
出版单位必须及时了解最新的教材信息和考试信息,相关编辑要吃透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和考试大纲,掌握考试动态。其中,同步类教辅图书尤其要注意与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匹配问题。很多同步类教辅图书策划有创意,栏目有创新,装帧设计也很新颖,但就是与学生的学习不同步。教材发生变化了,教辅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出现知识点“超标”或者覆盖不全面的情况,造成内容质量方面的“硬伤”。因此,编辑必须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实际。出版单位要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措施,鼓励编辑多去学校,多去听课,多与教师交朋友,多去参加学科交流会议。
三、作者的非职业性
在出版产业链中,作者是处于“链主”这样的重要地位,只有掌握好的作者,才能推出好的作品[2]。目前,中小学教辅图书大多都没有专职的作者队伍,基本都是一线教师兼职写作。教辅图书的开发和维护需要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作者的非职业性特点加大了对作者的管理难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日常教学,并且工作压力一般较大,编写教辅图书只是业余工作,对其教学提高、职称评定等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这些很容易造成作者写作热情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单位尤其要重视作者队伍建设,加强作者管理。加强作者管理,首先要向作者多学习,与作者交朋友。一般来说,作者比编辑更了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更了解教辅图书具体编写的重难点,与作者多沟通,能让编辑获益匪浅。加强作者管理,必须建立自己的动态作者资源信息库。作者资源是制约教辅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作者资源足够多,才能有相应的遴选机制,才能建立淘汰机制和奖惩机制。加强作者管理,还要从图书策划到体例设计,从样章编写到格式统一,从进度抽查到交稿时间,从使用评价到修订再版等各个环节,与作者反复沟通,对作者提出明确而细致的要求。其中签订正规的出版合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与作者沟通不够,疏于管理,则很可能造成编写内容与选题设计初衷不符,或者编写时间严重拖后,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得不到保障,也为后期的编辑加工造成很大困难。
三、严格的时效性和计划性
教辅图书服务教学,有很强的周期性和时效性,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出版和更新。教辅图书若不能及时出版,错过了使用周期,很多品种就会变成废纸。正是由于品种多、时效性强,教辅图书出版必须有严格的计划性,每季度的出书品种、出版规模、实时进度、见书时间都要记录在案,全程监控。
应对时效性,首先要及早动手。时间是教辅图书的生命。在掌握教材信息和考试信息的情况下,各个环节的工作越早开展越好,要做到早规划、早编写、早上市、早占领市场。只有及早动手,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应对一些突发因素,才能为后续工作留足充分的时间,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辅图书质量。其次要制定严密的流程进度监控表。教辅图书多是丛书,品种多,时间紧,任务重。同时每一种教辅图书都有严格的出版流程,从策划、组稿、三审三校到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监控表,可以为每一本教辅图书制定出版计划,预设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进度目标,并对照实际进度进行考核,从而能做到忙而不乱,有秩序展开工作。最后要有集中力量打硬仗的相关措施。教辅图书出版有明显的淡旺季,在工作忙、压力大的时候,为保证教辅图书质量和出版时间,出版单位一定要上下一条心,统一调配各种资源,并做好各项制度安排,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很多教辅出版单位在寒暑假期间,将作者和编校人员集中在一起办公,实行编写、排版、修改、做题等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
四、学科的专业性
教辅图书是分学科编写、出版的。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知识内容,尤其是中学教辅图书,科目多,学科专业化程度更高。要想做出高质量的教辅图书,首先要在选题开发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发特色教辅图书。即便是丛书、套书,也不必完全拘泥于统一体例,而应该在功能定位一致的前提下,从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设计出分学科的体例。其次要有专业化的出版团队。从作者到编辑,再到校对、排版人员,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好。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编辑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从事教辅出版的编辑一定要术业有专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学科教材特点和教学发展,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一名专业人士。这样才能策划质量高的教辅图书,才能更好把握本学科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作者修改。同时,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编校特点,有其常见的编校差错,比如理科的图表问题、特殊符号的使用,英语的大小写和标点的使用等,拥有相对专业的编辑、校对人员和排版人员,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降低差错。
教辅图书出版单位要相应加强对编辑的学科培训,发挥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形成学科内编辑互相学习、互相研讨的氛围。有的教辅图书出版单位编辑队伍严重匮乏,教辅编辑的学科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英语编辑看数学稿件,数学编辑看语文稿件,应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了,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疲于应付,图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五、品牌的可持续性
随着市场的发展,教辅出版的品牌化成为必然的选择。教辅图书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每一年教辅图书都会迎来新的读者,年复一年循环使用。随着品牌和口碑的积累,那些质量好的、营销措施得力的教辅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教辅图书品牌一旦形成,便具备可持续性,可以畅销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不像大众畅销书各领风骚三五天。很多教辅出版单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做常新的核心品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开发品牌教辅图书,维护好已有的品牌教辅图书,就必须把教辅图书出版变成一个长久的事业来做,就必须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化的出版程序。比如,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如何管理自己的作者队伍,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编校队伍,如何设计图书再版修订的流程,如何更好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教辅图书的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最终靠的还是企业的管理,靠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1]鲍红. 中小学教辅治理:理想与现实有多远 [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3-17.
[2]周百义. 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J].出版科学,2008(4).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刘长久
1944年11月22日生。196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中国哲学专业佛教哲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中国佛教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及答辩委员会委员、中华道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宗教学教授级注册咨询师。
助川刚
日籍,1969年生,Atelier SIGHT-WORKS co.,ltd.曾代表建筑师,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宁波日本Plan-D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设计师。任职于当代筑建大师矶崎新的工作室近10年,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曾参与和主持了深圳文化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耶路撒冷Bezalel艺术学院等多项世界经典建筑的设计与工作。曾获韩国光州两年展、伊国威尼斯建筑金狮奖等众多国际建筑设计奖,被中国美院特聘为客座教授。
岩濑忠震
日籍,1982年生,曾任日本Atelier SIGHT-WORKS co.,ltd.建筑设计师,现任日本Plan-D宁波事务所建筑设计师。它山艺术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室内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项目负责人、现场施工监理。
杜森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对中外图书馆界MOOC研究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今后学者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中外文献进行归纳和对比研究,分析其研究概况和研究内容。中外图书馆界有关MOOC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MOOC对图书馆的影响、MOOC运动中图书馆或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版权问题等几个方面。研究发现中外图书馆界对MOOC的研究热情高涨、研究方法多样化、案例研究相对丰富,但还存在研究侧重点失衡、研究区域分布不均、研究深度不够等不足,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MOOC;图书馆;综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音译为“慕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自2008年诞生以来,迅速在全世界推广。2012年,MOOC引起全球关注,被称为MOOC元年,2013年,中国多所高校加入MOOC建设,被称为中国的MOOC元年。MOOC的服务理念是大规模、开放、共享,从而促进大量优质资源的汇聚和整合,而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优秀馆藏资源,自然和MOOC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外学者对该领域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在对大量研究文献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图书馆界MOOC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行评述。
1 文献检索与统计
在外文文献的调查方面,笔者于2018年4月11日在Scopus数据库检索平台对MOOC与图书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式为“主题=MOOC or主题=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检索到论文3 284篇,在检索结果中以“library”为检索词进一步检索,检索到论文459篇,再对这459篇论文进行进一步整理和筛选,剔除不相关文献,得到有关MOOC与图书馆的外文文献共22篇。由于相关文献较少,笔者于2018年4月16日又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同样的检索式进行了检索,检索到3 081篇论文,在检索结果中以“library”为检索词进一步检索,检索到43篇论文,对这43篇论文进行筛选并剔除与Scopus数据库重复的论文,得到18篇外文文献,加上Scopus数据库检索到的22篇,共40篇。由于對MOOC的外文研究文献不多,笔者又从google检索获得一些相关文献,争取从中梳理出图书馆界有关MOOC研究的有价值的信息。
在中文文献的调查方面,笔者于2018年4月17日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主题=慕课or主题=MOOC”and“主题=图书馆”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730篇,经过筛选,剔除不相关文献,得到中文文献共598篇。从发表年份来看,国内图书馆界对MOOC的研究始于2014年,比国外晚一年,但文献数量明显多于国外。
2 研究主题分析
从研究主题内容来看,中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MOOC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学模式,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给互联网产业、高等教育及图书馆领域带来巨大冲击,被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Hennessy誉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1]。很多中外研究学者也意识到MOOC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国外,2013年3月18日,OCLC(世界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召开了以“MOOC与图书馆,是机遇还是挑战”为议题的国际会议,分议题的主题内容之一提到 MOOC为图书馆带来了新机遇[2]。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Brian Mathews认为MOOC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其他学习者聚集在一起进行学习、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智力发展,促进学习经验的丰富和知识共
享[3]。而美国学者Matthew B.HOY则认为MOOC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他在论文中指出,MOOC面向的学生群体来自世界各地,图书馆如何在缩减经费预算的情况下向这些学生群体提供服务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图书馆在为MOOC学生群体提供服务时还存在资源和版权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图书馆资源都是学生所需要的,而学生需要的资源或许存在版权问题[4]。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学院图书馆馆员Nora Al meida认为尽管MOOC是一个崭新的、并不断发展的平台,但它已经颠覆了各个方面的教育[5]。
在国内,有关MOOC与图书馆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叶艳鸣在《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一文中指出,慕课式教育将不仅促使学校图书馆从校内服务向社会服务发展,还将改变辅助课程学习仅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范畴的传统认识,带来图书馆自身发展和不同类型图书馆社会分工的重新定位[6]。游袆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全球教育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推动高等教育变革[7]。公共图书馆方面,王聪聪详细阐述了MOOC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指出MOOC对图书馆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MOOC的到来或许会减少读者访问传统图书馆的次数,但优秀的在线网络课程则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图书馆[8]。另外,王中海、段滨艳、周莹、潘文佳等多位学者也在论文中对这一主题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
2.2 MOOC运动中图书馆或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在MOOC汹涌浪潮中,图书馆或图书馆员不应停留在原有的服务层面,而是以新的角色去迎接MOOC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美国学者Michael Stephens和Kyle M.L. Jones认为图书馆员在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中除了承担信息素养教学的职责外,还应承担其他角色,如MOOC学习者、不同主题之间的连接着、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用户创造大量学习机会的创作者[9]。希腊学者Evgenia Vassilakaki指出在MOOC运动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些由于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根本性变化,图书馆员和信息专业人员也应转变角色,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并继续满足远程学习者需求的工作职责变得越来越重要[10]。英国学者Hannah Spring认为健康图书馆员在MOOC开发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在教师和外部之间建立联系,为MOOC开发者解决资源的版权许可、开放获取等复杂问题[11]。
相比国外学者来说,国内学者更关注MOOC背景下图书馆角色的变化。秦鸿通过对国内外MOOCs的发展现状进行回顾,指出图书馆在MOOC中扮演着版权顾问、信息素养培训师、多媒体制作指导师、学习场所提供者、课程内容提供者五种角
色[12]。陆波认为,在MOOC环境下,图书馆不应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存储、加工、组织和利用的机构,而应是一个MOOC信息搜集、分类、编译、推介等服务角色的承担者,图书馆应承担MOOC运动的倡导者、MOOC资源的共享者、信息素养培训者和学习空间提供者[13]。邓李君、杨文建通过分析MOOC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用户的需求特点,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功能与服务模式,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成为MOOC运动助推者、MOOC资源整理和评价者、信息素养培训者、学习空间提供者、在线参考咨询员、版权管理者[14]。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图书馆或图书馆员在MOOC中的角色定位论述不一,但概括起来,MOOC背景下图书馆的角色主要包括版权管理者、信息素养培训师、多媒体制作指导师、学习空间提供者、课程内容提供者、在线参考咨询员等,而图书馆员的角色包括信息素养教学者、MOOC学习者、服务合作者、学习机会创作者等。
2.3 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旨在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丰富学员的信息知识、提高学员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培养学员的信息品德的一种有关信息方面的素养教育[15]。MOOC的到来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推广需要依托MOOC平台来进行,而MOOC的服务成效也离不开信息素养的支撑。由此可见,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
匹兹堡大学学者Paul Bond认为信息素养和MOOC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信息素养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新的学习环境MOOC对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信息素养的模式也正在适应不断发展的学习环境[16]。美国学者Kimberly Mullins 在论文中首先介绍了IDEA((interview、design、embed、and assess,将信息素养融入学术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模式)模式,后又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信息素养内容的具体应用[17]。丹麦学者Andrew Cranfield和Thomas Jensen在論文《Where to Now? New E-learning Concepts and Co-creation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中介绍DIU(丹麦语: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丹麦技术大学)图书馆参与了名为“电子学习,信息素养和图书馆服务”的DEFF(丹麦电子研究图书馆)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DTU图书馆与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合作开发并实施一个有关学术信息搜索的MOOC课程。在此基础上,两位作者分析了如何使用DEFF项目的成果来开发和验证他们的电子教学和电子学习工作[18]。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和MOOC、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外学者用实例来验证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密切关系,而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层面进行了阐述。黎梅、郭广军在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从政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块、教学团队等几方面着手[19]。唐菁、方东权、熊婵认为慕课浪潮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图书馆应从创建素养MOOC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广泛运用社交媒体、挖掘MOOC数据、全程跟踪参与MOOOC课程五个方面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20]。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除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也有必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付超在分析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MOOC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向读者讲授信息检索知识,以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21]。
2.4 MOOC的版权问题
在MOOC运动大规模开展的同时,版权问题已成为制约MOOC发展的主要障碍。美国学者Yong Chen在阐释MOOC制作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校和MOOC提供者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课程的所有权问题,在分析了MOOC运行过程中学习者产生的材料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情况后,提出了MOOC课程材料的所有权问题,在解析围绕MOOC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提出MOOC需要建立自身的版权保护机制[22]。英国学者Hannah Gore认为版权许可问题是MOOC飞速发展浪潮下图书馆员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并且馆员和MOOC制作者需要注意一系列版权许可方面的法律问题:1)MOOC及其所包含的课程材料的版权状态;2)MOOC内容可获得性的授权许可;3)学习者生成内容的版权状态;4)为MOOC学习者提供扩展阅读内容;5)帮助残疾人学习者获得MOOC内容[23]。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机构,在版权问题处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MOOC建设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版权支持服务。美国学者Lauren Fowler 和 Kevin Smith以杜克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该大学图书馆通过设置一名实习生来协助教师解决教学资料的版权问题。当教师需要特定资料的版权许可时,实习生或与资料权利人协商解决,或寻找公共领域可以替代的开放获取资料。这一举措解决了教师在使用版权资料的困难,同时也为其他图书馆在引入MOOC资源、解决版权问题方面提供了丰富经验[24]。
国内学者张立彬认为高校图书馆融合慕课教育是大势所趋,但相比国外,国内图书馆在慕课资源使用规范性方面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解决MOOC版权问题方面经验不足,今后需要从加速融合与加强管理两个方面解决慕课版权难题[25]。胡绍君在回顾国内外MOOC版权服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图书馆的MOOC版权服务实践,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MOOC版权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包括重视版权教育工作、提高馆员版权服务能力、建设MOOC专用资源库、推动版权政策建设等[26]。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图书馆界对MOOC版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学习,缺少结合国内图书馆版权工作实践的案例分析。
3 研究综述
3.1 研究特点
3.1.1 国内外图书馆界对MOOC的关注和研究热情呈上涨趋势
随着MOOC运动的迅猛发展及在图书馆领域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MOOC与图书馆的相关研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国内研究,虽然比国外研究起步晚,但研究数量远远超过国外,这说明图书馆领域MOOC研究已悄然成为国内外学者新的研究点之一。
3.1.2 研究方法多样化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在MOOC与图书馆研究方面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再单一,而是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与分析图书馆界有关MOOC的相关内容。
3.1.3 案例研究相对丰富
随着MOOC在国内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出现大量有关MOOC研究的案例介绍,尤其是多家图书馆推出MOOC在线课程之后,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MOOC研究的案例研究。杨杰、袁永翠两位学者对美国的多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图书馆的启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顾立平在论文中指出大英图书馆與FutureLearn公司合作开展MOOC服务,开启了全球国家图书馆提供MOOC开放获取资源的先例;李楠以国家图书馆的“国图公开课”为例,分析了其成功经验,并提出MOOC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策略。
3.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2.1 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侧重点严重失衡
根据统计结果,在638篇中英文研究文献中,仅仅有46篇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的MOOC研究,其余文献均是针对泛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在MOOC领域的研究,这说明公共图书馆在MOOC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还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是人们的观念意识还停留在传统层面,认为高校或高校图书馆才是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忽略了公共图书馆也担任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二是MOOC发展历史较短,在公共图书馆界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建设规模。今后要加强公共图书馆MOOC研究,推进公共图书馆在MOOC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3.2.2 从研究学者的来源国家来看,研究区域分布不均
在研究群体中,因中文文献的作者均来自中国,所以只对外文文献的作者来源国家进行了梳理。在40篇外文文献中,以独著或合著第一作者身份来统计,有12位学者来自中国,11位来自美国,3位来自英国,而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寥寥无几或者甚至没有。这说明MOOC运动虽然迅猛发展,但很多国家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要进一步提高对图书馆界MOOC领域的关注和重视,扩大研究群体和研究范围,实现MOOC与图书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融合。
3.2.3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深度不够
一方面,与图书馆的具体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从目前对图书馆与MOOC的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研究内容主要是侧重于MOOC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在MOOC背景下的服务策略、角色定位、信息素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到图书馆的具体业务内容,虽然有少数文献结合了图书馆的具体业务来讨论,但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题研究。在未来的MOOC研究中,除了从理论层面对MOOC与图书馆进行探讨,还应结合图书馆的具体业务来进行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技术研究相对薄弱。通过梳理中外文文献的文摘和研究内容发现,图书馆界有关MOOC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涉及技术操作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MOOC平台的搭建和运行、课程的发布与更新、不同课程之间的资源关联、资源搜索等环节必然都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对新兴技术的不断挖掘与探索,是图书馆界的业务特长,但目前图书馆界有关MOOC研究方面,对该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只有个别学者进行了详细论述。国家图书馆童忠勇认为公共图书馆MOOC平台与传统MOOC平台相比,在服务群体、内容组织、功能设计和运营模式四个方面存在差异,进而提出公共图书馆MOOC平台搭建的构想和策略,包括核心功能、平台框架和服务模式三个方面[27]。黎小妮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基于MOOC资源的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方案,包括功能需求、功能框架构成、关键技术等[28]。
MOOC发展至今,在图书馆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对图书馆的传统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作为一名图书馆员或相关领域的学者,理应密切关注MOOC的当前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MOOC的关注和研究,以尽快调整图书馆的服务策略和发展方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姜雷,张海.MOOC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4(23):35-40.
[2]张艳婷.中外图书馆界对MOOC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5(4):155.
[3]Brian Mathews.MOOC Fluency-some advice for future librarians[EB/OL].[2018-05-12].https://www.chronicle.com/blognetwork/theubiquitouslibrarian/2012/06/27/mooc-fluency-some-advice-for-future-librarians/.
[4]Matthew B.HOY. MOOCs 101:An Introduction to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Medic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 2014,33(1):85–91.
[5]Nora Almeida.A New Polemic: Libraries, MOOCs,and the Pedagogical Landscape[EB/OL].[2018-03-12].http://www.inthelibrarywiththeleadpipe.org/2013/a-new-polemic-libraries-mooc-s-and-the-pedagogical-landscape/.
[6]叶艳鸣.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4.
[7]游袆.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6):61-62.
[8]王聪聪.MOOC运动及其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4(4):55.
[9]Michael Stephens,Kyle M.L. Jones. Emerging Roles:Key Insights from Librarians in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Distance Learning,2015,9(1-2):133-147.
[10]Evgenia Vassilakaki. New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Rise to the Challenge[M].The End of Wisdom?: The Future of Libraries in a Digital Age,2016:119-122.
[11]Hannah Spring.Online learning: the brave new world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the role of the health librarian[J].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2016(3):84-88.
[12]秦鴻.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19-24.
[13]陆波.MOOC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J].图书与情报,2014(2):123-126.
[14]邓李君,杨文建.MOOC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1):55-61.
[15]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16]Paul Bo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MOOCS[J].Current Issues in Emerging Elearning,2015,2(1):215-223.
[17]Kimberly Mullins. IDEA Model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cademic Cours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6(1):55-64.
[18]Andrew Cranfield, Thomas Jensen. Where to Now? New E-learning Concepts and Co-creation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M].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8:576-584.
[19]黎梅,郭广军.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2016(7):101-105.
[20]唐菁,方东权,熊婵.由慕课引发的关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0):42-45.
[21]付超.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相关问题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5):17-18.
[22]Yong Chen.Investigating MOOCs through Blog Min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Distance Learning,2014(2):85-106.
[23]Hannah Gor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and Their Impact on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s: Exploring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J].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1)4-28.
[24]Lauren Fowler,Kevin Smith. Drawing the blueprint as we build: Setting up a library-based copyright and permissions service for MOOCs[J].D-Lib Magazine, 2013,19(7/8).
[25]张立彬.慕课环境中图书馆版权服务的内容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3):32-35.
[26]胡绍君.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版权服务的路径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0):86-90.
[27]童忠勇,李志尧,李东杰,等.公共图书馆MOOC平台的建设与研究[J].图书馆设,2015(11):13-17.
[28]黎小妮.基于MOOC资源的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4):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