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1篇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10以内的加减法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解决加减法问题,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图片观察和学生操作直观教具,初步了解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形象的比较,才能理解和掌握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的依据: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较抽,通过图片观察和学生操作直观教具,初步了解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评价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35分钟)
大课间时,我们的操场上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踢球的等,可真热闹。看!在这个操场上老师正在和同学们一起玩踢毽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操场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在操场上进行活动的场景,在形象比较的基础上,以便学生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2、探究新知:(30分钟)
(1)小组合作交流。
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提供观察、动脑思考、交流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体现了课堂上生生主动学习、互相学习的浓厚的学习气氛。
(2)全班汇报展示。
请学生汇报观察的数学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动手操作。
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多多少”与“少多少”。
教师有2人,就摆2个小圆片,学生有8人,就摆8个小圆片,让学生清晰地看出“多多少”与“少多少”是指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这一类问题的本质特点,指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学具进行分析。
(3)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所摆学具,列出算式并解答。
算式:8-2=6,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据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把实际情境和减法意义联系起来,并列出算式,不要让学生机械地套用比多比少的接替类型,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积累直观经验。
(4)完成书上44页试一试。
先摆一摆。再填空。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多多少”与“少多少”的解题方法。
3、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44页练一练第
1、
2、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练习解决比多、比少的减法问题。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通过观察、操作,你们理解了有关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并能根据图意提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既锻炼了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5、板书设计:
学生有()人,老师有()人。
学生比老师多()人。8–2=6
老师比学生少()人。
6、布置作业。
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2篇
晋城四小
张晏琳
一、 说教材
本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教材由插图、4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儿歌三部分组成。插图中的卡片“包”、“火”、“艹”、“饣”通过组合拼图具体地告诉学生,“包”字可以分别与“火、艹、饣、氵”4个偏旁组成新字。接着是一组“包”为声旁的形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区别字行,防止混淆,提高识字效率。儿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从该组形声字中选取的。这就为学生识字、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本课,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教学重点是: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 难点:通过学习课本,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好奇心强,准确性差,识字记得快,遗忘的也快。根据学的特点,教材和课时目标及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不强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通过教师演示字词图片,让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走进汉子蕴含的意义,借富于变幻的多媒体设计识字教学。看到包是声旁,给“包”加上不同的形旁:“火、艹、饣、氵”则构成了意思各不相同的几个形声字:“炮、苞、饱、泡”,从而再次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将有关形声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自主识字法。
教学中让学生自学生字,把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读准每个生字的音。接着要求学生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看图和实物、理解“花苞”、“饱满”、和 “水泡”的意思。
3、指导朗诵、读中感悟
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水下有什么,水上有什么,它们怎么样。再练习把儿歌读得流利,最后让学生看图想象,伴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4、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通过复习以前的识字方法和内容,加深学字印象,加强学字能力,在熟悉的方法下能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背着书包来上学,书包是我们学习的好伴侣,你认识书包的“包”字吗?
2.师:谁会读?(出示字卡:包 书包)
(1) 指名读(2人)
(2) 齐读
(3) 组词
A书包能够帮我们装书,你知道还有什么包是用来装东西的?(组词:皮包、背包、挎包、拎包)师表扬:你说得对,这是装东西的包。
B哪个字与“包”字组起来可以表示可以让我们吃的东西了?(例如:肉包、菜包、汉堡包、面包、小笼包)
C师:拿到新书,我们总要(引导学生说出“包书”)这里的“包表示动作,我们还可以包什么?(组词:包粽子、包书皮、包馄饨)
D 师出示实物一包饼干,引说:这是(一包饼干),我们还可以说一包?(一包瓜子、一包糖)
3.在自己的“记忆小仓库”里找一找,有没有什么字是用“包”字加偏旁的字?学生自由说说
4.师相机出示字卡“饱”“苞”“炮”“泡”,学习这个字。
(1)学生自由读这些字
(2)指名拼读
(3)你最先认识哪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师简单介绍一下“炮”的知识:炮是一种重型射击武器,火力强,射程远,种类很多,有追击炮、榴弹炮、高射炮等。你能猜猜“炮”为什么用“火”字旁?(因为古代的炮是装火药,用火点了引线发射的,所以)因此古代的炮也叫“火炮”
读词语“火炮”。“饱”a说说记字方法,食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食物)
师:我们吃了很多食物,小肚子就变得圆滚滚的,我们就觉得吃饱了。
摸着小肚子读好“饱”字。(读:饱吃饱的饱)
看图片,这些豆荚长得怎么样?生说。师小结:豆子长得圆滚滚的,挤满了豆荚,我们就说它很“饱满”。指名读词语饱满(表扬:恩,你这颗小豆子真饱满!呀,你这小豆子快挤破豆荚了!)
饱满不仅可以指果实,也可以指“精神”,什么时候我们的精神特别饱满?(学生回答:上课时,读书时、排队做操时)看解放军行进图片,让我们再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精神饱满地读一读“饱满”。(齐读)
“泡”a你见过泡泡吗?你在哪里见到的泡泡?(学生说一说:洗衣服时、雨点到水池里、用肥皂洗手、做游戏吹泡泡时)教师相机指点学生说说泡泡的样子。
b师:这些泡泡都是与什么有关系?(水)所以,这个字用“三点水”做偏旁。出示词语:水泡(师引导:水泡飞起来了,有的大,有的小,在阳光下五彩缤纷,多可爱啊!读词语:水泡。“苞”怎么记住这个字?为什么是草字头?(因为是植物)
看图像,指一指哪朵是花苞?读词语“花苞”
5.找这四个字的共同点(看黑板字卡)
都有“包”拼音都有“ao”
师:对,包表示读音,偏旁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这些字都在我们的课文《识字8》里面,打开书本,再读一读。(自由读)
6.师:这些字你们记住了吗?那好,下面老师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完成填空)
7.学习儿歌
师:真厉害,这些很容易用错的字你们也能分清楚了,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儿歌!
(1)看录像,听课文朗读
a 打开书本,借拼音自读
b 看大屏幕指名读(师表扬:你真行,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儿歌读正确了!得1星!你也不错,一会儿就能读得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发音正确了!)
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愿意接受挑战了(出示要求:你能用你的朗读将儿歌里的内容“画”出来吗?)
a 师:真奇怪,这要求真让人为难,不用铅笔不用纸,怎么画画呀?谁告诉我?(有感情地朗读) b 学生自己试试
c 指名读(其余学生可以闭着眼睛听)
d 小老师领读
e小组形式比赛评价奖星组长领
f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站起来读(配乐) 多种形式读。
8.指导写字
(1)学生说说注意点
(2)师范写
(3)学生描红。
9.课后再去找一找,哪些字也能这样学
五、说板书设计
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朵荷花苞。 苞------花苞 饱------饱满 炮------火炮 泡------水泡
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3篇
孤独之旅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
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
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4篇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大山将要崩塌,洪水将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最后写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以上三个目标,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推进的关系,在词中反映句的作用,借句理解词,借词说句,由句成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民间故事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⒈
以问题引导,语言表达为外显标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通过设置“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⒉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走进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品味文本语言,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再复述出来。这样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吸引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救白蛇
得宝石
猎人海力布
听鸟语
善良
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救乡亲
变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个板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说教学效果。
由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通过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学生很快把握住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大山将要崩塌,洪水将要淹没村庄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他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最后写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牺”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酬谢、叮嘱、崩塌”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以上三个目标,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推进的关系,在词中反映句的作用,借句理解词,借词说句,由句成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民间故事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展开教学。
⒉
以问题引导,语言表达为外显标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教师不断引导、修正、完善的过程。我通过设置“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⒉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走进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品味文本语言,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再复述出来。这样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吸引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救白蛇
得宝石
猎人海力布
听鸟语
善良
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救乡亲
变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个板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说教学效果。
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5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识字4》。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本课由六句儿歌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儿歌这一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的语言美。
3、有主动积累语言的愿望,能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说重点、难点:
1、了解儿歌意思,懂得自然常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四)说教具、学具:
1、插图
2、词语卡片,上面有生字。
二、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编韵语记忆法。培养学生运用巧妙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过去,夏天就会来了。夏天多美呀,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夏天的图画,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利用图画这一直观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看图,师描述画面内容。(师按顺序描述画面内容,为一年级小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画面作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以后的学会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感悟。
1、 夏天这么美,我们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欢干什么呢?我们在夏天玩得多开心呀,小动物们也没闲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请看儿歌。(先说说小朋友自己在夏天的活动再看看小动物们的活动,学生兴趣昂然。)
2、 多种形式读儿歌(因为“读”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情绪高涨,读得原汁原味。) (1) 教师范读 (2) 生自已试读
(3) 抽查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4) 男女生接力读
(5) 问答读(师问生答、一生问大家答) (6) 带动作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 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请你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 指名说,师板贴(将生字、词板贴出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读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 多种形式认读
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 引导学生观察,初识形声字
5、 编韵语巩固记忆。(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来学习、记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全课
1、 齐背儿歌。
2、 小结:
学了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不光可爱,还非常了不起。我们在课外时间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作它们的好朋友!(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学识,还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展
运
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6篇
罗堂小学
金强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中的最后一课时 “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再根据倒数的意义,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应该是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运用倒数的意思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索新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
2、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倒数的求法。1和0的倒数。
难点:理解“互为”的意思,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情境法、观察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和练习法。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活动为:运用“情境法”,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对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两组分数的乘法,引出“倒数”。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求倒数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巩固新知识。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充分的
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的去观察、对比、举例、探索、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仔细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问题,得出倒数的概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求一个数的倒数练习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类法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求倒数的方法进行归类,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5分钟)
请一位小老师领着大家复习一下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并完成课本28页几道乘法计算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巩固旧知识,同时为这节课的内容做基础。并在练习中温故。 通过练习以下习题发现问题:
这几道的每两个分数相乘结果都等于1,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导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同桌互动,拓展概念 (5分钟)
互动的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测试学生对 倒数概念的掌握程度。根据课本28页做一做,让同学们巩固概念并正确理解。
(三)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新知识 (5分钟)
通过练习、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问题: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下列各数的倒数:五分之
三、
6、三又二分之
一、0.3、
1、0通过分数乘法的法则,倒数概念的学习、理解,大家的自主思考、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习惯。
(四)教师演示,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5分钟)
同学们积极回答以后,老师演示同学们的解题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对求倒数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类。分为求整数、分数、小数,和特殊的1和0,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进行归类学习。
(五)巩固练习 (12分钟)
通过29页练习六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六)总结
(3分钟)
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给学生进一步的加深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