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绒山羊焦虫病防治(精选3篇)
春季绒山羊焦虫病防治 第1篇
1 发病情况
2011年7月, 在贵阳周边某种养羊场 (共有1000多头山羊, 其中种山羊300多头) 发生疾病。发病山羊主要表现是血液稀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喜卧、食欲减退等症状, 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疾病仍未得到控制, 造成10头山羊死亡。通过采用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山羊焦虫病, 经采用特效药血虫净进行治疗和预防, 使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 临床症状
山羊焦虫病临诊表现为贫血, 沉郁, 无力, 精神沉郁, 喜卧, 食欲减退, 可视粘膜渐为苍白, 全身叮满蜱, 体温逐渐升高至41~42℃, 呈高热稽留, 排干或稀软粪便, 流粘稠或稀水样鼻液, 病羊有的呈兴奋型, 表现为转圈运动。
3 剖检变化
对死亡的山羊进行剖检后发现:大部分肠道坏死性出血, 肠管内充满血凝块, 粘膜面和浆膜面有大面积出血斑, 回肠病变较轻。瘤胃和真胃浆膜面有少量片状出血斑, 粘膜面也有少量片状出血斑。肾脏表面布满针尖至粟粒大小出血点, 髓质轻度肿胀、皮质布满出血点、肾盂出血, 切面湿润多汁。肺脏气肿, 肺脏表面有针尖至粟粒大小出血点, 肺小叶肉样变, 切面湿润多汁。肝脏轻度肿大, 表面有大量黄白色结节和少量针尖大小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自病羊耳静脉取鲜血1滴于载玻片上抹片, 自然干燥, 经甲醇固定, 姬姆萨染色, 用油镜 (100×10) 进行观察。具体方法如下:
4.1 姬姆萨染色液的配制
取姬姆萨染料0.6g, 加于甘油50ml中, 置55~60℃水浴中1.5~2h后, 加入甲醇50ml, 静置1日以上, 滤过即成储存之姬姆萨染色原液。临染色前, 于每毫升蒸馏水中加入上述原液1滴, 即成姬姆萨染色液。应当注意, 所用蒸馏水必须为中性或微碱性, 若蒸馏水偏酸, 可用于每10ml左右加入1%碳酸钾1滴, 使其变成微碱性。
4.2 染色、镜检
将自然干燥的血涂片, 经甲醇固定5min, 用姬姆萨染液染色40~50min, 冲洗, 干燥, 用100×10倍光学显微镜镜检。
4.3 结果判断
发现红细胞大小不均, 出现大量异形红细胞, 星状为多, 红细胞内有梨形、环状、圆点状、杆状等多形状虫体, 虫体胞浆呈淡蓝色, 核呈暗红色, 虫体的长度均小于红细胞半径。
5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剖检、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山羊焦虫病。
6 防治
6.1 治疗
对本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体是: (1) 采用血虫净 (主要成分为三氮脒) , 按2~3mg/kg体重剂量, 深部肌肉注射, 隔24h注射1次, 连用2~3次。 (2) 预防继发感染, 可用每千克体重4000~6000单位的青霉素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4~5d。 (3) 对于体况较差的羊只, 1次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100ml、0.9%的氯化钠溶液50ml、VC注射液60mL, 每天1次, 连用4~5d。
6.2 预防
6.2.1 消灭中间宿主
消灭山羊身体上寄生蜱和圈舍内外的蜱。可采取人工捉蜱或体表喷洒药物的方法, 用2.5%敌杀死油乳剂按1:200~l:250倍稀释, 每隔15d喷雾山羊体1次, 或1.5~2%敌百虫溶液, 每7d喷雾1次, 还有如残杀威、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驱蜱灵等按说明书剂量使用。对圈舍内墙面、缝隙应定期喷洒药物灭蜱, 用药时谨防人畜中毒。
6.2.2 定期进行药物预防
山羊易感染焦虫病, 除积极灭蜱外, 在发病季节前 (五月) 用血虫净按治疗量的一半预防焦虫病, 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6.2.3 加强饲养管理
春季绒山羊焦虫病防治 第2篇
1 调查方法
于2010~2012年3~6月在该病发生流行季节, 对常发生疑似羊焦虫病地区的羊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例剖解变化和外寄生虫 (蜱和绵羊虱蝇等) 感染情况的调查, 并随机抽检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羊10只, 采耳尖血进行病原体的血液涂片, 姬姆萨染色后镜检 (采耳尖血涂片, 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温箱作用4h→4℃冰箱作用1h→冲洗→脱色干燥后用10×100倍油镜检查) 。
2 调查结果
2.1 发病情况
3年共调查3乡 (保安、双朋西、年都乎) 10村20户羊3157只, 其中绵羊2739只, 山羊418只。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见附表:
(只, %)
2.2 流行特点
发病地区的共同特点是, 隆务河两岸的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放牧地区均有林石和小石山地或大量灌木丛。绵羊外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发病地区的羊只感染有较多数量的草原革蜱和血蜱等外寄生虫*, 感染率是48.5%~83.4%, 感染强度是3~38个, 最高达67个, 其中的血蜱 (青海血蜱和新疆血蜱) 为羊焦虫病的传播媒体。故该地区羊焦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年发2次, 春季3~6月发病最严重,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秋季8~10月也有一些零星散发, 但病情较轻, 这正与蜱的活动时间规律相吻合。本病主要危害2岁以下幼年羊和1~4月龄绵山羊羔羊。患病痊愈后的羊终身对该病产生“带虫免疫”现象, 故不第2次患病, 但可通过蜱的传播造成2岁以下幼年羊感染发病的根源。
2.3 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40~42°C, 呈稽留热型。呼吸促迫, 喜卧地, 反刍及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初期便秘, 后期腹泻, 粪便带血丝。羊尿浑浊或血尿。可视黏后期病羊高度贫血, 血液稀薄, 结膜苍白, 肩前淋巴结肿大。有的颈下、胸前、腋下及四肢发生水肿。病羊迅速消瘦, 低头耸耳, 呆立不动, 步行僵硬, 此后, 长期卧地, 磨牙, 肌肉颤抖, 最后衰竭死忙。有的病羊死前尿血或便血。一般病程5~7d。
2.4 病例剖检变化
胆囊肿大或胆汁外溢, 真胃、小肠黄染, 肝、脾脏肿大, 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大, 肺部有深褐色出血点, 心包积液。
2.5 虫体感染状况及形态特征
3年共检查耳尖血涂片30份, 结果发现在羊红细胞内有1~2个小于红细胞半径的小虫体, 但也有3~6个的但比较少, 虫体形态大多为卵圆形和逗点形直径为0.6~20μm, 感染率为100%。
2.6 治疗
用药物贝尼尔按4.5mg/kg体重, 以注射用水配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 隔日1次, 连用3次。
2.7 预防
灭蜱是防止本病的首要内容之一, 在春末夏初和秋冬季节, 搞好圈舍卫生。消灭越冬硬蜱的幼虫, 早春用螨净、敌百虫等杀灭终末宿主蜱, 是防止焦虫病的有效途径。 (1) 在羊体上喷洒驱虫剂; (2) 舂季 (2~4月份) 用驱虫杀虫药喷洒在圈舍内和圈舍周边。 (3) 在流行地区, 每年的舂秋发病前用贝尼尔按4.5mgkg体重配成5%~7%水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隔10~30d用药1次, 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3 小结
(1) 调查结果表明, 同仁县隆务河谷地区绵山羊焦虫病的感染是较高的, 死亡率也很高, 致死率比青海省湟源县高27.91个百分点, 比循化县的83.56%高1.31个百分点。尤其是山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绵羊高的多, 故对羊只危害极大, 应采取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此病。 (2) 同仁县隆务河谷地区羊焦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季节性明显, 4~6月份爆发流行, 死亡严重, 症状显著, 病例剖解变化有特征, 用贝尼尔治疗有特效, 故可作出初步诊断。 (3) 发病羊95%以上为1~5月龄羊和16个月以下的羔羊, 2~3岁的羊发病仅占5%左右, 年龄越小, 发病率越高。 (4) 本病的发病率在不同羊群中不同, 如2011年还主村某一羊群中2岁以下羊有58只, 发病52只, 发病率为89.65%;2011年浪加村某一羊群中2岁以下羊有46只, 发病羊仅2只, 发病率为4.34%。 (5) 灭蜱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6) 药物预防本病用贝尼尔肌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每年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用药1次, 再每隔10~20d用药1次, 春季用2~6次, 能有效预防本病发生。 (7) 综合防治措施最有效:灭蜱、药物注射、转移草场、不在有蜱的牧场进行放牧等。
一例山羊焦虫病的诊治 第3篇
1 发病情况
2008年9月12日我县大水井乡金歹村一山羊养殖户饲养的113只山羊中有7只发病, “尿血”, 放牧掉队, 且多为膘肥体壮羊。发病后曾使用磺胺类、维生素C、青霉素等药物治疗, 不见好转, 并于9月15日凌晨死亡一只。
2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 (40~41℃) , 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呆立, 外界刺激反应减弱;食欲废绝, 反刍减弱 (后期停止) ;步态不稳, 流涎;频频排尿, 尿量少, 尿呈褐红色, 并混有气泡;可视粘膜苍白。
3 剖检变化
血液稀薄, 凝固不全;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 肺门, 颌下、腹股沟淋巴结出血;肾脏肿大, 有针尖状出血;膀胱积尿, 尿液呈褐红色, 并伴有片状出血点, 肺脏轻度水肿;心包积液, 心肌柔软。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集病羊耳静脉涂片, 甲醇固定, 姬姆萨染色检查, 镜下可见红细胞内有虫体, 呈点状, 散在排列, 有1~2个虫体。
5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实验室镜检, 诊断为山羊焦虫感染。
6 防治措施
6.1 对发病羊用贝尼尔 (三氮脒) 4mg/kg静注, 1次/d, 连用3d。
6.2 对同群羊深部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2d。
6.3 对饲养厩舍用3%敌百虫溶液进行喷洒, 彻底消灭中间宿主蜱。
7 小结
7.1 经使用该方法后, 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一只病程较
长的山羊, 因继发感染在用药过程中死亡, 其余羊只均治愈, 治愈率达98%。其余羊未再出现感染。
7.2 防控本病的关键是灭蜱, 因为蜱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因
此, 对厩舍、羊体可用3%敌百虫进行喷洒, 粪便污物发酵处理。
7.3 加强饲养管理, 杜绝牛、羊混牧, 避开蜱大量滋生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