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范文第1篇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 18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
四、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范文第2篇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所以工业革命不是自发的。
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问。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可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更加快了全世界的工业前进的步伐,最终达到了加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2、工业革命形成的条件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三世。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到汉诺威乔治一世统治时代,英国内阁制始告形成。1721年.辉格党成为议会中多数党,其领袖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他经常主持召开内阁会议,位居其他人臣之上,实际等于首相。囚此,沃尔波尔开创了政党领袖为首相的先例。1742年沃尔波尔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他便同内阁其他成员集体辞职。从此,在英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这种责任内阁制度,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亦称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三个反面来完成的。
第一个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16世纪初,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圈地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又以立法的形式继续扩大圈地运动。从1700年到1760年,英国议会共颁布了208个“圈地法案”,圈占的土地有31.2万英亩。1760到1801年,议会又颁布了约200个“圈地法案”,被圈占的土地有318万英亩。这种圈地过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同时也使他们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可见,圈地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英国农村涌现出许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农场,在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廉价 的雇佣劳动者,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自由劳动力。
第二个是殖民掠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8世纪,英国击败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从而掠夺了大量的殖民地。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通通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后,开始疯狂的掠夺资源和财富。以掠夺式贸易、黑奴交易等方式对殖民的进行毫无人道的掠夺财富。这位英国之后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
第三则是英国国内采取: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格的税收制度,以达到国内原始资本的积累。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 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
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
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在中世纪束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但是,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 难。同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又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到英国避难,约有三万人之多。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人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到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此外,还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
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同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5)新兴产业的出现
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旧的行规束缚的也很紧,行会对每一匹毛料的长度、宽度、折叠、打包、生产过程中的配料、印染、拉长、起毛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
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 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予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一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 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
3、工业革命形成背景中所带来的影响
整个工业革命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英国经济、政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突变,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政治体制的优化,技术的革新,原始资本的积累,生产工具的研发,新兴工业的产生,都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动力。不仅促进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扩散。更为日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工业革命形成的过程中也给当时的全球带来了灾难,甚至影响至今。疯狂的掠夺资源,杀害落后殖民地的人民,贩卖黑奴等行为都为当时的资本家带上了恶势力的枷锁。就算到了先进,这些枷锁也没有完全的褪去
4、总结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范文第3篇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村,向城市迁移,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保证了工场的正常运作和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圈地运动的土地兼并为资本主义型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农业生产因为土地面积的指数增加和农村劳动力的剥离而采用节省劳动力的耕作技术和早期的农业机械, 加上较好的组织和合理的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农业耕种形式的变革。 农业革命除了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外,还提供了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在农业革命前土地生产的主要是原始农业的产物,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块根作物和牧草的种植逐渐推广, 诺福克轮作制代替了传统的耕作制度, 人工肥料和化肥的施用, 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等等,这一切不单单使得可直接可食用的作物的增产,还无形中保证了畜牧业的饲料供应和家畜的质量。有数据表明:每英亩小麦产量圈地前为2.15夸特, 圈地后为3.25夸特;大麦从4.5 夸特上升到5夸特;燕麦从4 夸特上升到5.5夸特;豆类从35夸特上升到4夸特。(夸特:英国重量单位,1夸特相当于12.7千克)在畜牧业上,牛饲养量增加到354 头,羊饲养量增加到407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大发展为工业人口不断增加提供了保障。农业革命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羊毛、淀粉、脂肪等等工业所需要的原料, 而且为工业提供了日益增加的粮食和畜产品。 农业革命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失去土地。这就有点像中国清朝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农民不能再依靠“男耕女织”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转而成为日用品的消费者,这在无形中进一步的扩大资本主义市场,扩大生产。或许,工业革命不仅是资本家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的需求。马克思说:“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 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特质要素的那些事件, 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以前, 农民家庭生产并加工绝大部分供自己以后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原料。现在这些原料和生活资料变成了商品;大租地农场主出售它们,手工工场则成了他们的市场。纱、麻布、粗毛织品现在变成了工场手工业的产品, 农业地区正是这些东西的销售市场。以前由于大量小生产者独自经营而造成分散各地的许多买主, 现在集中为一个由工业资本供应的巨大市场。” 另外英国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人口的飞速增长反作用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人口增长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需求使得资本市场扩大。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工场主们不断改善工业技术,用更好生产方式和工具代替旧的。而在农业中,农业技术变革, 铁制农具和农业机械的推广,推动了农用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正是根据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出收割机、割草机、播种机、松土机和切草机等。工厂生产的标准的农具,使农具的修理和更新变得简便易行。铁制品工业开始慢慢向农业渗透, 工业产品在农业市场上的比例越来越重。
农业革命还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农场主们将通过买卖农产品所获得的资金投资到工业中去。同时日用品等工业产业也在不断和农民的交换中获得利润,又再一次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就这样在无形中形成一条资金链,工业领域的生产资金不断积累和利用,推动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进程。
最后,工业革命离不开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随后人们又陆续发明了多种纺织生产工具,生产水平也逐步提高。
1769年,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开展起来。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工业革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世界历史”时代;中国工业发展经验
文献标识码:A
二、实践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趋势,做出了大量阐释。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构成了主要的精神文明成果。马克思摈弃了仅仅对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一般抽象理解的做法,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把抽象人本主义转化为实践人本主义,把抽象理性主义置换为科学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正是在现实的活动中,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这体现了存在的先在性意义,同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决定作用。这种实践人本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甚至不属于抽象的原理性哲学,同时又吸收了两者的合理因素。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3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提高到了对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位。这些思想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立场,马克思逐渐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性原理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包括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一般机理即人的实践理论、劳动异化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层次。人的实践理论主要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异化理论旨在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做出解释,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体现为人类社会作为具体整体的内在关系。前两个层次属于社会机体和社会关系的发生机理,第三层次属于社会机体整体联系和生命发育发展原理的抽象概括。
人的实践理论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理论,是社会存在的发生论。社会存在的生成以现实的、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生命机体,个人成为社会的“细胞”,社会存在以及整个社会关系是无数个人在现实环境的实践中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物化的结果,这同时也是自然的人化、主体化。人的物质生活环境,最先表现为单纯的自然环境,随着人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自然不断人化,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外化为社会存在,形成另一种自然,即人创造出来的强大的对象世界。在这种人与物质生活环境的关系中,知识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知识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自然越来越人化,环境不断改变,处于环境中的人也不断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但人跟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则是始终存在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37处在一定的物质生活环境中的人,总是要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可是,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他想要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而外在环境却制约着他的满足。这样,人和客观的环境就必然产生矛盾。由于这种矛盾,人会产生受抑制的感觉,同时又会产生摆脱环境束缚的动力和激情。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4]由于这种激情,人有一种通过实践满足自身需要的创造性冲动,人的智慧因此萌芽、发展,进而积极寻找、发掘外在客观存在对人所具有的潜在意义,并经过探索获得特定的知识,接着再次通过新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获得推动。这种基于人的实践的社会存在的生成理论,从人与现实环境的矛盾运动角度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动力及其认识水平如何确定的问题,说明了人类知识的发生问题,因而确切地回答了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为什么是“有目的”的活动,解答了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对生产力生成的最本质把握,也是對人和社会的生成发育的最本质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5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力的这种生成论,同时还包含人们的革命实践,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严重制约时,人们通过革命实践改造特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
马克思这里关于实践的思想,也就是他对劳动的理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实践人本主义思想,对劳动异化和私有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证,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说明;在《资本论》中,他再次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解剖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典型对象,深度分析了劳动的异化和消除。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异化首先是历史进步的内在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异化和异化的消除都是通过知识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来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以人的经验的感性活动及其现实条件为基础,把劳动异化和异化的消除当作一个历史过程。人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引起存在系统的内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首先是社会存在作为生产力的生成运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从而引起劳动异化,这种异化由于部落冲突而加深,诱致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表达的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3]28这种把分工等同于私有制的思想,就是劳动异化的思想。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等于私有制,而家庭内部的分工发展为社会分工是劳动异化的开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达到最典型的状态,人与人的关系完全表现为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异化理论科学化,克服了以往经济学家将抽象人本主义作为理论前提和价值立场的错误做法,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异化劳动本质和典型表现。如果说人的实践理论着重于生产力的生成问题,那么,这里着重的则是从根本上理解生产关系。劳动异化理论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一般的本质的把握。
马克思对劳动和人的理解不同于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抽象,他对劳动异化的说明始终是跟人的感性活动和唯物史观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机体整体联系和生命发育发展原理的抽象概括,它以人的实践理论和对生产关系的科学剖析为基础,不能离开前面两个层次把它当作一种教条。如果说人的实践理论是对社会生命机体的发生学把握,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显示了人化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化特征,那么,唯物史观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体现了它作为生命机体超越个人的客观发展方面。只有将这种唯物史观跟人的实践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理论特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以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的逐步实现为轴心,因而不同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般的趋势。但是,不同社会的发展轨迹、发展进程“怎样”,总是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任何偶然可能会影响其发展轨迹。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把握历史发展及其具体进程的科学理论,是把握不同条件或不同历史背景下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直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我们历史地具体地考察特定问题的方法论思想。恩格斯晚年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5]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思想方法是一体两面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实践理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当然,这里说的人的实践理论,虽具有某种本体论意义,但不是传统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更不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而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的人与社会的生成论。这种“本体论”“认识论”从属于社会发展原理,而不属于抽象的原理性哲学,它以自然和社会存在为前提,强调了认识对象、认识材料和工具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的先在性。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尽管包含着工具意义上的含义,能够包容和统摄以往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成份,但从根本上说,他关于人类社会的一般原理和较为具体的规律,方是其思想方法的灵魂所在。因此,对经济关系、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考察,依其原理,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背景条件下予以观察,必须放在社会发展的有关整体性联系中加以考量。
三、生产力进步、欧洲市场的发育与英国工业革命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表明,人的需要与环境对需要的满足所引起的制约作用,形成一种矛盾和张力,激发着人们改造环境的激情,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一旦转化为技术性或制度性社会存在,生产力必然因此发展起来。具体到英国工业革命,这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社会开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人的实践理论即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息息相关。可见,从这样的社会发展理论来把握英国工业革命,必须把它放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整体历史演化中来考察,必须从知识进步和基于现实需要的市场的发育入手,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欧洲的特殊历史条件以及英国在欧洲国家的产业分工链条上的特殊地位进行具体的考察,其源头可追溯到1114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盛世。
欧洲封建制确立之后,随着秩序的稳定和相对和平局面的持续,人口逐步增长,人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的生存资源逐步形成一种张力,生产力因此出现新的突破。自10世纪末开始,马耕逐步推广开来,几头牛牵引的重犁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三圃制得到普遍推广,人们掌握了作物轮种的技术,大片土地得以开垦,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发生了巨大进步。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进步,使得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开始有了更多的剩余,这使封建贵族能够得到的剩余产品大幅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多个庄园轮流供奉种类有限的实物剩余产品,而希望以货币地租取代传统的实物缴纳,以便更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财富,满足自身多方面的需要。由于欧洲土地制度实行各级贵族分级所有,领主拥有领地独立的行政、司法和征税权,土地交易受到很大限制,因而,随着货币地租的增加,动产成为贵族可以自由支配的主要财富,而奢侈消费则成为贵族显示身份与地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这种发展和人口进一步增长,这使作为农奴的劳动力出现剩余,农奴的逃亡一定意义上得到农奴主的默许,工商业城市因此复兴起来。初期逃亡的农奴并非终日耕作的农夫而大多是手艺人,他们逃亡到一些便于获得原料、能找到固定买主的地方,逐步发展成西欧第一批工商业城镇。由于农业增产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贵族的奢侈消费和多元化需求,导致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城乡的分工成为可能,大多数手工业逐渐脱离了农业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封建贵族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地租,以解放农奴身份为条件,鼓励“剩余”的农奴开垦荒地,一些骑士和教士也往往招徕“逃亡”的农奴开垦荒地,获得更为独立的地位。这就是拓殖运动和“解放运动”。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拓殖运动的开展,欧洲农奴制趋于解体,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所造成的市场条块分割逐渐被打破,从而为更大范围的市场发育和分工发展提供了可能。欧洲市场的初步发育,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增加是市场发育的基础,贵族的奢侈消费以及对货币的渴求,則是商品交换、市场发育、工商业城市兴起、城乡和整个社会分工发展的促进力量。这种奢侈消费在促进分工发展的同时,也使不断增加的人口转变为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当然,这种市场发育起初还是一种量的发展,还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的质变。由于更多依赖贵族的奢侈消费,工商业对封建贵族具有依赖性,行会制度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也是模仿着乡村的封建制度。但是,随着这种基于分工和交换的生产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生产力便必然要摆脱传统的政治统治模式,作为异化劳动,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力量,并作为资本的生产力改变着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它促使分工和市场进一步发育,并在某些国家的制度方面、法律方面不断解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生产力的质变提供条件。然而,我们不能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简单地归因于这些条件,因为这些条件本身又是更深层因素不断发展的结果。
至14世纪,欧洲形成了南北两大主要贸易区,即南方地中海地区的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诸城市、北方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佛兰德尔。南方贸易区主要面向贵族的奢侈消费,垄断着贵族消费的高端市场,北方贸易区则主要经营除毛皮外的大宗廉价商品,面向大众消费为主。南方工商业者还垄断着对东方的贸易,他们将东方的香料、胡椒贩运到欧洲,以满足贵族的奢侈消费,并获取巨额利润。因此,意大利和德意志南部一些地区,商品经济似乎更具活力,在几个世纪内主宰了欧洲的主要贸易。随着分工和贸易的发展,这期间西欧的人口出现加速增长。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指出:“在公元10001500年期间,西欧的人口增长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其中北部国家人口增长又明显快于那些靠近地中海的国家。” [16]据估计,这期间西欧的人口从1 000多万增加到了6 000多万。人口的增加和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日益扩展的分工中,这必然引起大众消费的低端市场的发育。这一市场由于商品价钱低、利润薄,它必然受到那些面向贵族奢侈消费的行会手工业和南方贸易区的忽视。这一市场的供给,是由波罗的海的贸易和英国的生产来满足的。因此,在欧洲最初的市场格局中,英国处于欧洲产业链条的低端。
到了16世纪,富裕工商业者的崛起打破了欧洲身份型社会关系的固化模式,他们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激励着那些不甘“平庸”的人,这些人到处追求财富,以便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这样,作为欧洲典型的西欧经济就一步一步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商品经济体系,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前的“价格革命”也强烈地刺激了西欧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莫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17]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掀起一场广泛的殖民活动。到18世纪,英国通过战争称霸海上,成为最强大的海上强国,并控制了主要航道和殖民地市场。殖民活动将欧洲的分工关系进一步国际化,也使商品市场进一步全球化,可以说,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统治是它能够在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大量输入金银,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使那些依靠长期租约和固定地租维持收入的贵族趋于没落,欧洲的市场结构遂发生巨大变化,贵族的奢侈消费趋于萎缩,而随着分工的扩展和海外殖民活动的深入,大众消费市场则迅速成长起来。这样,更多地面向大众消费的北方英国等地,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得到持续发展,那些曾经垄断高端消费市场、商品经济活动较活跃的意大利北部、德意志南部等地则趋于没落,欧洲发生了范赞登所说的“小分流”。[11]113
由于英国的商品生产与世界性分工和大众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它不仅通过农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生产的转型,还依靠波罗的海的粮食贸易以及跟殖民地的贸易保证了粮食安全。因此,这时候的英国已经形成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大众消费市场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持续增加、国际分工的扩展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增长引发了大众商品的规模化生产需要,而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这就形成了市场不断增加的需要跟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使英国生产者充满着扩大生产的渴望,从而孕育了技术革新的内在需要。这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生机理表明,英国工业革命的突破口发生在棉纺织业而不是原本更为发达的羊毛纺织业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棉纺织业跟大多数人的现实需要和成长中的大众消费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当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也可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红白玫瑰战争和国教运动对教士和贵族力量的削弱、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君主立宪政体、充足廉价的煤炭资源等。但根本原因还是英国出口导向、更多地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起作用。由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国王和贵族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这样,资本的力量就能够起主导作用,进而才能够实行有利于资本活动的各项制度。这些制度当然有利于创新,但不足以解释工业革命的发生。另外还需指出的是,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在保障海外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工业社会,就可以说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指出:这种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13]60在这样一个时代,占有财富的欲望会迫使资本家把一切潜在的现实的社会需求挖掘出来,而追逐财富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压力,必然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进步,反过来,知识进步又促进着人类需求的升级,它们是一种相互决定的关系。随着世界性分工的扩展和深化,导致商品生产的多样化和单个商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强烈刺激和有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升级,以迎合不断增加的人类需求,这种不断逐高的需求和技术升级一旦达到临界点,必然引爆新的工业革命。总之,人类社会一旦进入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时代,知识进步特别是技术革命就进入了一种自我驱动状态,市场就会通过经济的运行自我开辟前进的 道路。因此,资本尽管在这个时代作为异化劳动来发展自己,充分利用资本力量的市场经济却又是导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它为人的最终解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的异化和异化的消除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它们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18]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内外大众消费的发展,而多样化的商品要获得规模化的需求,又需要发达的分工。由于大众消费及分工扩大才可能诱发工业革命,因此,在身份和阶层被固化的农业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基于内生原因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即便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只要停留于农业社会较为单调的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转型的开端,是欧洲市场发育和社会分工逐步发展且通过殖民活动扩展开来的产物,一开始就跟“世界历史”时代联系在一起。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还表明,从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过程看,明晰的产权、自由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市场发育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发育的前提。在欧洲,市场机制能够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起初正是由于欧洲主要生产资料 土地难以自由交换,以至封建贵族不得不把动产当作主要财富来追求,且在剩余产品大量增加的条件下形成奢侈消费的风尚,这对欧洲最初的市场发育是至关重要的。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土地转手才逐步发展起来。西方经济学往往把自由市场和产权当作理论前提和历史起点,这实际上是对更为发达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总结得出的认识,从而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理想化的”观念,然后“忘掉”自身发展的历史,倒果为因,不切实际地向后发国家推广。从这种“理想化的”观念出发,一些经济学家热衷于从要素价格的差异来说明英国首先实现工业革命的根源。他们认为,英国较高的工资和便宜的煤炭价格促使生产者使用机器。可是,他们忘记了,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纺纱生产大多是家庭生产,最初的机器也跟能源价格无关,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及其在生產中的运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对于被彭慕兰称为“工业革命早期景观的中心”的煤炭,在工业革命的早期,实际作用甚微。事实上,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煤炭产量才显著增加,之前的煤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家庭取暖。作为工业革命爆发风口的棉纺织业,前期主要靠风力和水利驱动,对煤炭的需求并不高,真正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动力直到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时,始得以广泛使用。即使煤炭资源相对不够丰富,价格并不便宜,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英国照样可以通过强大的贸易和运输能力,从附近的法国或其他地方进口煤炭,就像不生产棉花却可以通过从遥远的北美和印度低价进来并最终做大做强棉纺工业一样。19世纪末,日本工业化急需的煤炭就主要进口于其他国家,“荷兰病”甚至证明了“丰富的资源有时不是祝福反而是诅咒。”因此,要素价格的因素最多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绝不是工业革命启动的原初力。当然,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完善、产权的明晰又会反过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嗣后的相互推动关系。而对这种相互推动的考察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国情,不能把历史发展结果得出的“模型”当作抽象的绝对真理。
四、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成功经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理的一个例证
通过以上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西欧的历史演化进行整体考察所作的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机理获得了合理说明,但这似乎还不够。在彭慕兰的“大分流”之后,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因的研究,学界多从中国工业化经验和英国工业革命对比的视角来进行观察。这些研究大都是通过在二者中间“找不同”进而用“中国式例外”去反驳他人的主张。而事实上,改革开放时期计划经济的转型和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业化,反而恰恰可以看成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理的一个例证。这是因为,从长期分析的眼光来看,两者都是在缺乏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这样的所谓“前提”下实现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伴随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发育实现了工业化,而不是从完善的市场机制这个“前提”出发。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成就,自然离不开前30年打下的基础。不仅前30年初步建立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跟前30年的集体企业息息相关。鉴于笔者研究的主题,这里对前30年的工业成就无法展开说明。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工业化历程看,其成就和速度似乎都超出了设计者的最初预想。可以说,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花了两三百年才能达到的工业化水平;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所有朝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从一个贫穷国家转变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强国。从工业化历程看,尽管一直充满成长的“烦恼”,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最初的15年至20年的乡镇企业繁荣中,中国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目前已经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和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门口。对于中国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同样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加以解释,它跟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机理颇有些相通之处。
首先,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这个时候,农药、化肥等生产性知识已经成熟稳定,由于具有后发优势,一旦农民收入增加,新的生产手段就可能迅速运用于农业生产。当然,此前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创新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例子是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除了释放劳动力外,农业生产力提高也为乡镇企业的最初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中国农民工对工业化的作用,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爱尔兰人”对英国工业化的作用是颇为类似的。并且,无论是当时的英国,还是今天的中国,土地产权都没有完全落实给农民,这不但没有阻碍工业化进程,反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而反观法国,拿破仑为了获得农民支持,使农民真正获得了土地,而客观效果反而迟滞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其次,对外开放抓住了“世界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是出口导向,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务于出口导向的生产需要。这种出口导向是基于发达国家的高福利背景,高福利、高成本导致发达国家资本外迁发展,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这样,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产业不断空心化,大众消费品的供给越来越依赖进口,这对中国工业化提供了持久的需求拉力,中国乡镇企业因此异军突起,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也因此快速发育、深化;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廉价的要素价格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到中国内地投资设厂,其不但带来资金,还源源不断地输入了技术和管理,并提高了我国的人力资本。总之,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从知识进步、分工发展和现实需求方面对我国工业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依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知识进步(生产力发展)、分工發展和现实需求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更是工业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条件。正是这种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充分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对比研究表明,无论是当时的英国,还是今天的中国,工业化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持续满足国际市场的过程。它们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而成为国际性大众消费的供给方,因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制造中心。没有不断成长的国际市场持续拉动英国大众消费品的生产,英国的工业化革命很难出现。没有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大众消费市场对进口的依赖,中国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如此迅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后发国家发展工业那么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建立高福利制度,因而资本输出更多的是占有国外市场,制造业不可能空心化。因而后发国家的制造业总是在更为不利的条件下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进行竞争。
最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地方政府举办乡镇企业的热情和大力招商引资,他们的作用在市场发育过程中是无法替代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既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善的市场主体,这些都有待培育,而培育市场和市场主体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等待它们自发成长是天真的。并且,地方政府发挥强大的经济职能,还是以私有产权不发达为基础的,正是由于私有产权还不够发达,各种要素才能在强而有力的行政体制调控下得到迅速配置。相比市场对要素资源的配置,这种方式节约了巨额的交易成本和大量时间成本。在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从150万个增加到1 890万个,增长了12倍;农村工业总产值从515亿元增加到7 020亿元,增长超过13.5倍。到了2000年,农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1.6万亿元,是1988年的16.5倍,1978年的225倍。[1]35如果不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拘泥于西方经济学教条,这种快速发展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前提的欧洲市场的发育,起初也是得益于土地市场的不发达,而不是所谓明晰的产权制度。
五、结语
我们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理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必须在思想认识方面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一个国家要实现赶超式发展,必须要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大众消费需求的拉动。而在“世界历史”时代,对生产和需求的考察,都必须着眼于国际性分工和经济关系。因此,必须把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虽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清晰的产权和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既不可能重走这种理念在历史上走过的自然演进之路,也不能片面地教条地把其当作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自身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前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局限。它们是随着分工和大众消费发展起来的,却又因资本的本性限制着人的发展。第三,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尽管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但由于市场和市场主体还处于发育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政府在工业化过程必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必然不断增强,并最终成为资源配置和后续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政府在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培养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来看,政府还担负着节制资本、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第四,英国和中国的工业革命的经验还表明,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粮食安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第五,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市场的发育和扩大,是促进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工业,就要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
[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
[4] 【英】E.A.里格利.延续、偶然与变迁: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质[M].侯琳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20-121.
[5]【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75-276.
[6]【美】 王国斌,罗森塔尔.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M].周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9-10.
[7]【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M].梅俊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36.
[8]【荷兰】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M].苗婧,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5.
[9]【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M].关永强,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5.
[10]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M].毛立坤,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30-437.
[11]【荷兰】扬卢滕范赞登.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M].隋福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16]【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6.
[18]罗雄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265.
责任编辑:李金霞
O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currently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Zhu Gefeng,Luo Xiongfei
(School of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humanism,regards human society as a living organism,and grasps 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human practice theory,labor alienation theo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deepening and worldwide expansion of European market,the refine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mass consumption have led to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demand of mass commodities,and then form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demand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capacity. This contradiction movement breeds the internal demand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irst occurred in Britai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road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shows that a country must hav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f it wants to achieve catch-up development, which depends on the pull of mass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era of "world history",the inspection of production and demand must focus o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relations.
Key words: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era of "world history"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范文第5篇
⑴能够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⑵能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自主预习:(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___________地区转移到______。英国的手工工场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___________方式经营的牧场和农场,新兴__________成长起来。
2、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
3、领导阶级和机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革命过程:
①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公开挑起了内战。议会军在________指挥下,打败国王军队。
③1649宣判______________死刑,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
④1653年,______________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复辟,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
⑤1688年,发生不流血政变“____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国王。
5、革命结果:《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_____________②机构________________
③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内容:
⑤意义:
6、历史意义:
自主探究
1、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604年英国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无论就尊严或权威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下面是《权利法案》中的部分引文:“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请回答:
(1) 材料一英国众议院抗辩书是针对哪一国王提出?英众议院为什么对国王提出抗议?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主张。材料
一、二在对待王权上有何明显不同?
(3) 《权利法案》的发表有何意义?
2、(2009滨州中考)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中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 《权利法案》
材料二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说这句话时,与英国的《权利法案》几乎同时。
(1)从材料分析对同一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根本区别?
(2)君主的权力上有什么不同?
(3)《权利法案》通过后,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英王与议会的关系如何?
课堂小结
请你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形式写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当堂训练
1、有人认为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制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2、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中,得出的启示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B、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封建势力不如资本主义实力强大
D、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
3、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法案确定英国政治体制的原则是
A、议会主权
B、君权神授
C、三权分立
D、民主共和
4、(2011江苏盐城)2011年4月29日,英国女王出席威廉王子的盛大婚礼,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根据《权利法案》,下列对英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的象征
B、在英国人民心中仍有较高的威望 C、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
D、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5、(2011聊城)“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为止,那几十年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件构成了英国革命。”英国革命后通过了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法典》
6、(2011广东)有人说,17世纪以来,英国国王就被套上了“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7、(2011雅安)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里的趋势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B、封建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C、无产阶级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革命
D、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8、(2012淮北模拟)有位同学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作了一首歌谣以便记忆:“君权神授盛行,国王专横筹款,克伦威尔揭竿-----”请按先后顺序继续编排以下内容①克伦威尔掌权②专断国王被斩③丈人被女婿所赶④ 查理二世重返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9、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否则划“”。
(1)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的一段历史进程。 ( ) (2)A点处,该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 (3)B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 ) (4)C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 ) (5)D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 (6)示意图可以反映出该国这次革命的曲折历程。 ( )
课后延伸
1、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的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以来的最重要的一部法案之一,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的前身。它改变了人类历史,对英国、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法规沿用至今,构成英国宪法的重要部分,这说明了什么?
2、从英国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你认为英国革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范文第6篇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之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以重视。工业用地面积是影响一个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用地不足会给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索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给工业用地提出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工业用地供给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
(一)通过影响工业内部投资情况实现工业经济的增长
工业用地供给会影响工业内部投资状况。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对于工业经济来说,工业经济是工业产品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其中包括:国内工业产品的消费缺口、国际工业贸易额的增长以及工业内部固定资产。工业内部的投资是国内工业产业的基础,所以适当调整工业资产是调整整个工业经济的重要方法。因为工业资产中含有与工业相关的工业用地供给,若要进行工业内部的投资必然会涉及到工业用地的需求,也就是说工业用地的供给情况会影响工业经济的增长[1]。
(二)通过影响工业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经济的增长
工业用地供给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是我国整体经济结构之中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构建完善的经济产业结构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尤其对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建设两方面要着重考虑,并且工业建设需要以多种工业用地作为基础。比如:在进行工业用地规划时,需要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对工业用地的面积、位置以及类型进行详细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加以分析讨论,做出多种工业用地规划方案,在众多方案之中选取一个最适合当地实际经济和市场情况的最优规划方案。一旦明确了工业用地的规模,便可以间接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其中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农业用地、住宅用地等进行适当调配,进而优化国家内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所以,工业用地供给会间接影响我国工业的产业结构,国家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工业土地供给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工业用地规模,进而达到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目的。
(三)通过影响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的增长
工业土地供给间接影响我国各个城市个体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之中,如果想要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要增加我国工业用地的规模。工业用地大多数来自于城市中的农用地或者郊区用地,一旦提高了工业土地规模必定会涉及到农用地和郊区用地的征用,相应土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从集体类型的土地变为国有类型的土地,而农用地的主人由农民变为工人。与此同时,工业用地的增加还会使得工业企业之中就业岗位数量的提升,提高了我国区域城市化的水平,而从某一层面上说,占用农业用地来扩大工业土地的规模,也实现了整个工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增加我国工业经济具有积极作用[2]。
(四)通过影响国家税收实现国家工业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以及工业增值税。其中,工业增值税是我国税收的一项重要来源,占我国总税收的绝大部分。例如: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部的整个工业增值税占全省总税收的一半以上。但是国家对不同种类和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进行税收的方式不同,并且相应的税率也具有差异性,所以在进行实际工业土地供给时,通过调整不同工业类型的土地可以实现优化工业税收结构,进而实现较合理的工业税收,达到国内工业经济增产的目的。
二、工业经济增长下对工业用地供给的建议
(一)优化土地配置
在实际的城市用地供给规划过程之中,规划人员应当对城市内部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类型的用地进行科学优化调配,尽可能在满足所有用地需求的情况下优化工业用地的配置。城市的中心地区适合于建设商业用地,而一般的工业用地是在城市的郊区。但是经过相关研究,城市的工业用地的最佳位置是在城市的下风向临近与城市主要交通出口的位置。对工业用地的供给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条文,制定科学的土地供给方面的政策,调整工业用地的总体比例,进而拓宽工业产业的投资水平,促进工业结构的提升。此外,各个城市内部的政府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具体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重视工业土地供给,提高工业用地的规模,完善工业产业布局,进而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园区用地
工业园区,亦称工业聚集区,它指的是被政府分离开来供应多个工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面积较大的地区,其中存在工业需要的基础设施,并且在工业园区内的各个企业都有较紧密的联系。工业园区是城市工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内部的零星工业用地相比较,工业园区内部不仅交通便利、供水供电能力充足、工业设施齐全,而且具有城市内部没有的产业集群效益。所以政府在进行工业用地规划时,应当着重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各种类型用地需求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工业园区的用地,提高城市内部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条件限制
政府人员应当根据工业用地的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条件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其中要重视土地的环保条件、投资强度、绿化率以及土地工业的准入条件等,保证工业用地供应的标准,进而提高工业经济。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工业用地供给对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工业用地供给主要通过影响工业内部投资情况、工业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国家工业的发展,国家应当优化土地配置、重视园区用地以及加强条件限制,以便达到国家工业经济可以快速提高的目的。
摘要:随着国家工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工业用地供给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探究, 工业用地供给主要通过影响工业内部投资情况、工业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而使得国家工业经济可以快速增长, 并且提出了对工业用地供给的建议, 为今后的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工业用地,用地供给,工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陆永.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广州市工业用地效率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