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CM模式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6
1

CM模式范文(精选9篇)

CM模式 第1篇

关键词:CM模式,项目管理,承发包

一、CM模式的概念

CM模式即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是近年来国外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与过去那种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才进行招标的传统模式不同, 采用的是阶段性发包方式。其基本思想是业主委托一个单位来负责与设计协调, 并管理施工, 通过设计与施工的充分搭接, 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实现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 从而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

国外的CM承发包目前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称为代理型CM, 第二种称为风险型CM。代理型CM承发包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 业主参加全部的合同协议的签订, CM公司是业主的咨询人员和代理, 提供建设管理服务。在风险型CM承发包模式下, CM公司是施工总承包商, 业主只与设计方及CM公司签订合同, 由CM公司与分包商供货商签约。业主与CM公司所签合同一般为保证最大工程费用 (Guaranteed Maximum PriceGMP) 的合同, CM公司除了正常的承包工程的收入外, 由于承担了保证施工成本的风险而可以得到另外的收入。

二、国际上的几种项目管理模式

国际上多年来已形成多种项目管理模式, 并且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

(一) 设计一施工总承包

在设计一施工总承包中, 总承包商既承担工程设计和施工任务, 又承包相应的工程费用。总承包商可能把一部分设计任务分包给其他专业设计单位, 也可能把一部分施工任务分包给其他承包商, 但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设计一施工总承包合同, 向业主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二) 施工总承包

一般是由业主委托一个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 施工详图设计完成或接近完成时进行施工。经业主的同意, 总承包商可以把一部分专业工程或子项工程分包给分包商。分包商和总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 与业主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施工过程中, 业主请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督, 确保承包商按图纸和技术条款施工。总承包商除组织好自身承担的施工任务外、还要负责协调各分包商的施工活动, 起总协调和总监督的作用。

(三) 平行承发包模式

平行承发包模式是指业主将施工任务分别发包给多个承包商。在此情况下, 各承包商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业主和承包商之间要分别签订合同。采用平行承发包模式, 业主及咨询人员能够在各个领域选择有优势的承包商, 这种模式有利于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由于工序交接的关系, 平行承发包的施工单位之间存在着质量监督关系, 这符合质量控制中的他人控制原则;平行承发包模式使业主可以采用快速轨道法尽早开始工程施工, 以缩短建设工期, 尽早发挥投资效益。

三、CM模式与其他工程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 介入项目时间的比较

CM模式:由于CM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缩短建设周期, 即设计一部分, 施工一部分, 边设计边施工, 在项目一旦立项后, CM公司就要介入项目, 替业主负责从设计招标开始的全过程, 其介入的时间很早。

设计施工总承包:业主在项目立项以后, 就将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任务一部分包出去, 但其介入的时间与CM相比较晚。

总承包:它负责一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或其中一个阶段的全部工作, 但在立项后其招标文件的起草和制定是由业主完成的。

平行承发包:业主将设计任务、施工任务拆零分包给多个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虽然也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搭接, 缩短了工期, 但在设计、施工单位介入前项目的招标、合同的拟定由业主完成。

(二) 合同关系和合同管理比较

CM模式:CM模式的合同关系比较简单, 对于CM而言, 风险性CM模式中业主只有宇哥合同关系, 就是CM公司和业主签订的项目的主合同关系。代理型CM中业主有多个合同关系, 一方面是CM公司和业主之间的合同, 另一方面是业主与设计单位、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关系。业主合同管理较为简单。

设计施工总承包:这种承包模式只有一个合同关系, 业主和承包商的合同关系, 合同管理简单。

总承包:如果业主不拆分工程, 则业主将所有工程一次包出, 业主只有一个合同关系。如果业主将工程拆分, 如分成设计、施工, 则业主与设计承包单位各有合同关系。

平行承发包:业主将项目任务分别给多个设计单位和多个施工单位, 因此业主就有多个合同关系。合同管理复杂。

(三) 设计和施工关系比较

CM模式:主旨是设计与施工的充分搭接, 有利于设计与施工之间关系的协调。

设计施工总承包:设计与施工综合在一体中进行, 一般说来施工总是在设计之后。

总承包:设计与施工分离, 只有等到全部设计工作完成之后才可以进行施工。

平行承发包:虽然是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案, 但设计和施工分别有不同的主体完成, 设计和施工不易协调和搭接, 因此设计和施工分离, 各自独立进行。

参考文献

[1]乐云.国际新型建筑工程CM承包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子宫内膜0.6cm正常吗 第2篇

2、分泌期:排卵后,在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生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即分泌期内膜;

3、月经期:卵巢内黄体退化后,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量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称月经期内膜。

子宫内膜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情况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9天时,子宫内膜很薄,腺体稀疏、腺管狭窄而直,腺腔面平整。

在月经周期第10~14天,子宫内膜变厚呈波纹状,腺体及间质明显增生,腺体数目开始增多。

2、分泌期:在月经第15~19天即排卵后1~5天,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大与弯曲。

约在月经周期第20~24天即排卵后6~10天,子宫内膜出现高度分泌活动,腺体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

3、分泌晚期时,子宫内膜厚度约为5~6mm。

4、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第25~28天即排卵后11~14天,相当于黄体的退行期。腺体及腺上皮细胞开始缩小、变性、分泌物干涸,表现为一种衰竭现象,内膜的厚度减少1/5~1/3。

5、在月经开始前4~24小时,内膜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性收缩,使痉挛远端的内膜因缺血而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继而血管扩张,血液从断裂的血管流出。

通信工程建设的CM管理模式 第3篇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通信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是目前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速通信建设管理的改革, 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体工程水平至关重要。

目前的通信工程建设大量存在先施工后设计、工程管理混乱、工程合同管理松散等现象, 导致通信建设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目标难以实现。本文结合河南移动通信工程建设情况提出CM管理模式, 它在项目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1 CM模型含义

CM模式的核心是Fast-Track, 这是指在设计尚未结束之前, 当工程某些部分的施工图已经完成, 即先进行该部分施工招标工作, 从而使得这部分工程施工提前到项目处于设计阶段即开始。在这种情况下, 项目的设计过程被分解成若干部分, 每一部分施工图设计完成之后, 即有了该部分完整的施工图后都紧跟进行这部分施工招标。

模型, 描述的是在企业为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 所产生的服务差距。企业在推出一种服务时, 要明白顾客的期望值, 根据顾客的期望值设定服务标准, 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为顾客提供相关服务, 通过顾客的感知来评价企业服务的优劣, 企业需要不断地加强与顾客的沟通, 调整自身服务标准和相关服务, 达到顾客感知服务的最大满意度。

2 通信工程建设CM模式的整体思路

2.1 CM模式和传统管理的对比分析

采用CM模式的Fast-Track, 业主将根据工序的平行过程, 同时进行施工, 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单个工程, 增加工程的复杂性, 对各个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CM模式下, 业主为转移风险, 避免工程中出现的组织协调问题而将协调设计、管理施工工作转交给CM代理机构 (在国内大多采用监理负责CM组织管理) 。即监理直接采用Fast-Track生产组织方式, 直接对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组织管理。

传统建设模式:见图1。

采用CM模式的Fast-Track建设模式:见图2。

CM模式下, 可以有效地实现各专业设计方案和施工方的综合管理, 完整有序地完成整个工程的各个方面。

2.2 CM模式下各参建单位隶属关系

CM模式下监理公司以业主代表的方式参加工作, 工程由业主负责分配。

(1) 监理与设计单位的关系:对于设计指导施工的工程, 工程施工前设计图纸已经完成, 工程相应的结算已经完成, CM模式下监理, 整个工程被分解为各个部分, 在工序平行的位置组织协调各施工方, 在工序先后的位置组织施工方进行前后工序的衔接。

对于施工在设计之前, 施工无设计工程。此时监理介入设计之前, 而整个工程施工图要随着各工程完成后遂步确定。因此相应的总图纸和工程总造价应在CM模式监理组织下进行分部设计和结算的汇总完成, 最后进行整体设计和结算的完成。此时监理与设计单位存在主从关系, 设计单位需要在工程中对监理进行配合, 因为设计无法指导施工, 而对现场熟悉的是监理。

(2) 监理与各专业施工方和供货方关系。依据我国法规, 监理方代表业主, 在合同范围内对施工方进行组织管理, 因此CM模式施工方也必须服从监理方组织协调。在CM模式下进行工程平行工序时的协作及工程先后工序的施工。

2.3 CM模式的系统目标

CM模式下监理公司管理目标:通过采用Fast-Track的生产组织方式, 进行项目的实施管理, 协调设计。并直接指挥和控制施工活动, 以缩短建设周期, 控制工程费用, 同时以尽可能好的质量建成项目。

2.4 CM模式系统任务

监理公司实行CM模式并未收取CMfee。费用包括:完成施工现场总平面管理;组织协调和施工无设计, 协调设计和施工单位, 进行整体设计和结算的完成。

3 通信工程建设CM模式的实现

CM模式监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组织, 必须首先明确该系统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了, 才能列出系统的各项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 接下来就可以考虑部门的划分, 确定系统组织结构;有了系统组织结构, 还要分析和确定组织结构中各部门的职责范围, 确定其管理职能分工,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系统的工作流程组织, 最后建立系统的手册。这是一个系统组织建设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3.1 CM模式生产流程组织

移动在整个网络组建中, 实现的是控制层、传送层、接入层分离的特点。移动工程在无线接入网、核心网电路域、核心网分组域在工程施工中是三个独立的个体。因此CM模式Fast-Track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一步就是将移动工程分为三个独立的个体。在实现第一次整个工程分割后, 单独在接入层、传输汇聚层、核心层分别实现Fast-Track的生产组织方式。

核心网BSC实现无线BTS分组, 传输层实现互联成网, 接入层实现BTS接入传输层, 因此在整个一体化移动工程中将整个工程划分为三部分:控制层、传送层、接入层。CM模式监理, 是在控制层、传送层、接入层分别进行组织管理, 整体实现一体化、全过程进行工程建设管理。

3.2 CM模式系统组织结构

在CM模式下为了使得项目管理顺利进行, 必须研究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组织结构, 组织对系统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施工现场总平面管理和组织协调, 最大程度上应由CM监理机构来统筹协调组织。施工无设计, 协调设计和施工单位, 进行整体设计和结算的完成, CM机构完成每个单项工程整体设计和结算的督促实行。最主要是配合好设计单位完成整个工程的把控。

3.3 CM模式优点

通过对河南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现场试验, 在CM模式下, 将工程分割为各个部分, 不需要整体的规划和图纸。每一个分部由施工单位进行出图, 设计单位进行审核, 完成各个专业的出图就可以施工, 由CM监理组织协调设计单位整个工程图纸的汇总, 最后汇总整个工程的造价。实行CM模式可以有效地组织施工和管理, 很好地控制施工进度, 对工程投资也起到了很好地控制作用, 因此实行CM模式的工程管理是优于传统管理模式。

4 结语

随着通信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 项目的建设周期也越来越长。河南移动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或筹建者, 将承担更大的由于资金利息变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引起的投资风险。实行CM管理模式将给工程项目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通信工程施工单位的不断增多, 实行CM管理模式将更加显现出来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梁亮.入世后CM模式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 2003.

[2]周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比较[J].建筑管理, 2003.

[3]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CM0304经验技巧战术大总结 第4篇

cm0304官方的最后一个补丁4.15也已推出一段时间,也是为这款正统cm的最后之作做一下总结的时候了。明年我们就要在由eidos旗下BGS小组(全部由cm骨灰级玩家组成)制作的拥有现在cm的游戏名称、logo还有外观和感觉(look和feel)的cm5和由si制作的拥有现在cm的游戏内核和庞大的球员数据库的fm2005间做一番艰难的比较和选择。现在我们就抓紧这段最后的时间来享受这最后纯净的cm,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体验这cm最后之作,我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一下0304的战术系统,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足球理论发展到现在几百年,各种战术早已成型。Cm作为一款专业的足球游戏,战术系统的仿真做的算是十分出色的了。但游戏终归是游戏,在现实中你无法找出一个绝对高于其他的战术,最后的胜负往往是要靠那些身价上千万的球星来决定。现代的足球不再是70年代那理论革命的时代,现在足球是金元比拼的时代。那些类似今年冠军杯制造冷门的另类的存活期限最多也就一年(再说他们本身也是各自国家小联赛的豪门),明年又会被大洒金元的超级豪门打压下去。但这些在cm中是可以办到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一个版本的cm中找到最有效的战术或阵型,然后靠一些没有名气的球员去打败那些不可一世的豪门,照我们自己的足球理念来改造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世界足坛。因此我现在要做的不是推出什么新的有突破性的理论,而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适合0304的战术系统。

下面进入主题。自从cm4的2d画面推出以来,原来cm3靠中路打天下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边路进攻变的犀利无比,前锋威力无比(尤其是有一定弹跳的中锋头球争顶率不低于50%)的这些特点。我在cm4时代推出的单前锋,双后腰,四后卫这些理念在当时被广泛采用,应用在各自不同的阵中。相信也结束了当时争论颇多的三后卫还是四后卫的问题,之后四后卫加单前锋成为比较主流的战术。

但到了0304一推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玩,对自己原来的战术理念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现在我就分前场和后场来阐述我有关疑问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前场:

相信大家都感觉到,前锋的作用下降是明显变化,你不能不承认这是cm对原先cm4前锋过于神化的修正,往现实靠拢是好事。但我们就不能放心的使用原来的单前锋的阵型了,因为前锋的争顶能力大幅下降,原先cm4的第一前锋sheva在0304放在突前sc的位置也变成了垃圾。现在只有klose、carew这样的弹跳和身材都绝对超群的无敌中锋才能完成原来极其普遍大多高中锋都能完成的前场牵制2个中卫,然后头球摆渡由影子前锋amc插上完成射门的经典配合,但这两位兄弟的射门得分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从前sc+amc一个赛季百球以上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所以有段时间我不得不放弃我的单前锋战术,但在前场多配置上一名前锋的代价就是在中场失去人员的优势,原来由amc产生的配置上锋线和中场双重优化及其带来的局部效率不再有效。而且双前锋自动会有往两边扯动的趋势(因为这个趋势后来产生了号称0304最强阵的diablo,这里先留个关子后面再说),这样就难以在中路形成对球门直接的威胁。再加上虽然边路突破依然犀利,但前锋在中路抢点得分能力的下降,使得边路进攻的效率也随之下降。这样原来数脚快速传递然后中路一锤定音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取之而代的是中间无法突破,边路有突破但无法有效形成射门而陷入的阵地战中,由于无法打破僵局,漫无目的远射就多了起来,射门有效率的低劣也就不难解释。所以cm0304一推出,普遍的声音就是前锋破门乏术和远射太多。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第一个比较出名的阵是442hh,这个阵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球员采用长传和两个mc心态防守及两个边路不选run with ball。大家对这个阵的感觉应该是射门的命中率有了质的提高,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个变化的,就是这个传球方式的选择。因为传球long和不选择run with ball减少了边路球员突破不成而选择远射的次数,而在中路dmc和amc(在这个阵中是两个mc)的过顶身后多了不少,因为long所以一有空挡中场就会在第一时间把球传给在前场空挡的队员而不是慢慢的组织。这样的配合打起来大开大阖,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如果采用shot在禁区前沿的amc和dmc或mc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在shot范围内可以配合的队友而选择远射了事,在这个位置不射门而再把球分给在边路的对友这样的镜头在442hh产生之前是很难看见的。更耐心的找寻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才是有效提高破门效率的方法。

所以442hh的射门不会很多,通常20次以下,但命中范围率一般都高达70%左右,至于破门率就是你的rp问题了。(要看你前锋的状态和别人门将的表现)当然用leeds25推荐的max在你球员足够好的情况下,即有高超的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在联机时这些要求是可以达到的,选秀出来的球员不用强制规定也可以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也可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442hh中前锋可以得到较多在比较好的位置射门的机会,而不是由中场浪费大把的进攻机会或被迫在尴尬的位置处理球的情况出现,这样前锋破门乏术和无谓远射问题过多就有了解决的方案(注意是无谓的远射,而不是所有的远射,远射也是破僵局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们不鼓励不负责任的远射但不要拒绝适时的远射),但442hh也是有很大缺陷的,这个后面再说。

442hh之后出现的一个风靡一时的阵就是一位清华玩家推出的nb433,这个阵在大陆地区知名度极高,一度引起争论要在网站级的比赛中禁用这个阵。确实nb433的进攻力可以算的出奇的强大。那种在0304系统下边锋内切的特殊拉线,确是一个重大的创举。这样的拉线使边锋一直处于边卫和中卫的结合部,属于三不管的地区(边卫、中卫、后腰都不会对这样拉线的球员形成随时有效的放守),这样空位效应的威力是惊人的。一般来说,后卫对正常在位的前锋的防守是随时的,只有后卫失误丢掉position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意外空位出现。而nb433使2个边锋在一场比赛的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同样效果的自然空位上,这样的始终无人专门看防的自然空位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很多时间只有前锋在空位得球后,后卫才会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后卫能力比前锋高出很多或前锋自己不争气还有就是门将神勇的时候才会不被破门。这个奇怪的特效拉线,也算0304的一大特点了。

可以说nb433在进攻上是有重大突破的,但其实它是个严重失衡的阵,它中路的防守的缺陷是致命的。中路只有一个mc的配置是这个阵的硬伤。这次天邻战队赛中,我4次在前半场十几分钟就3球以上落后的情况下变阵nb433。3次在上半场结束前就成功扳平比分,1次只是拉近比分。但3次半场扳平的比赛只有1个主场最后以5:5平局收场,其他2个客场还是1球小负。还有1次在客场到70分钟还是0:0的情况下,为了战队总比分的胜利我冒险使用nb433,却最后以0:1再败。相信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共5次的尝试中,取得1平4负的成绩。我全部的败仗都在nb433下取得的,他的防守确实存在巨大的问题。大家平时在它空前强大的攻击力下被迷惑,因为平时大家都是处在强势的一边,防守问题还不显得急迫。但在联机时在大家球队实力相差有限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会被突显了。下面我就再谈谈让nb433的缺点彻底暴露的一个阵。

前面谈到过2个前锋的自然拉边趋势,我当时只是觉的这是个让人头痛难以解决的影响前锋进攻效果的问题,所以又开始转而探索单前锋的可能性。但在战队赛打到中期的时候,我发现了si官方网站上好号称0304最强阵的diablo,初看之下相当普通,只是mc前拉到两个sc的中间这个稍显奇特的设置,我也没多在意研究。但在接下来几天一场对fio的比赛中碰到了一个用这个阵的人,我只是设置了让我的dmc去盯那个mc。但比赛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后腰根本盯不住那个mc,两个后卫总会被两个前锋的拉边带开,在中间形成一个小空挡。这时dmc一个适时精准的长传到达这个空位,再由插上的mc在这个空位获得直接面对门将的机会。这场比赛我一开始13分钟,对方3脚射门就3:0领先我,我只好load了nb433想做一博,在20分钟到29分钟连下三城扳平了比分,并保持了比分到了半场结束。这时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换回普通的阵来平衡场面,而是被自己的气势所迷惑,想着一口作气拿下对手,而没意识到半场的后三分之一场面已开始走向均势。果然缓过气的对手,盯着nb433的中路猛打,本来就缺乏保护的两个中卫这时更是完全暴露在diablo精心设计的套中,最后对方mc帽子戏。我也以4:5输掉了比赛,果然掉入暗黑之中。我的man utd战队也一战失去了夺冠的机会。

浅谈CM桩复合地基技术 第5篇

复合地基的概念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是指一种砂型地基的数学模型。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复合地基是指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置换,或在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基体与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CM三维复合地基是在原有的单一桩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垫层效应、传力特性、应力分析的基础上由沙祥林先生提出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基。与传统的地基处理相比,C桩与M桩间隔布置,桩对土体起到了“夹持”作用,使得M桩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通过C桩减少地基的变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减少地基处理的工作量。

1 国内外进展及发展前景

20世纪50年代,范恩锟教授首次采用石灰桩加固地基,至60年代选用火山灰、砂、粉煤灰等不同掺合料与生石灰一起制成的石灰桩在江苏、浙江、湖北、陕西等地广泛采用,到70年代,振冲碎石桩和干法挤密碎石桩作为处理加固可液化地基的方法在全国得到开展。

郑刚、顾晓鲁[1]通过结合有关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标准,从承台一桩一土相互作用的角度,详细分析探讨了刚性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涉及的有关概念中一些问题。

池跃君、宋二祥[2]利用有限元程序,对在竖向荷载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轴力及沉降进行了分析计算,探讨了其二者与垫层厚度、桩长、土体模量及桩间距等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对刚性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进行了讨论。

刘海淘、谢新宇[3]通过大型现场试验,分析CM三维复合地基的主要工程性状,对桩土应力比以及荷载分担比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与单一的桩基础相比,CM桩复合地基能够发挥桩间土的作用,其C桩的用量较少,间距较大,直径较小,从而使桩间土的挤压作用也明显减弱,在降低了施工难度的同时,既减少了工程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符合“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

2 适用条件

2.1 从承载力出发,当地基中有两个好的桩端持力层时,若桩端落在第一层时,承载力不能完全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若落在第二层时,承载力又过高,偏于保守。此时可考虑将部分桩落在第一层,另一部分落在第二层,形成长短桩复合地基。

2.2 尽管用等长的桩体在承载力方面能满足要求,但由于存在软弱下卧层,使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此时可在其中设置较长的桩体以减少变形,形成长短桩复合地基。

2.3 以上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的情况,设置长短桩来增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3 CM三维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3.1 通过采用长C桩(进入深层良好土层)与短M桩(进入浅层较好土层)的合理布置,形成三层地基刚度,从而调整地基的刚度分布,达到理想的协同工作应力状态,以达到有效控制基础沉降的目的;

3.2 通过合理确定桩的间距形成土的三维应力状态,使土的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和较充分地利用;

3.3 通过布置褥垫层使地基与上部结构柔性连接,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以有效地传递垂直荷载。

在新桩基规范中,变刚度调平设计被作为一个创新点提了出来。变刚度调平设计是通过调整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分布,使桩基础沉降趋于均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本质是调整桩基影响范围内的土的受荷水平,特别是桩端土的受荷水平。从而使桩基础沉降均匀,因为桩基础的变形的实质是其影响范围内土的变形[4]。

从理论上讲,变刚度调平设计有局部增强、变桩距、变桩径、局部增加桩长四种模式。其中以第四种模式最有效。因为桩基础的沉降,特别是群桩基础的沉降,主要是桩基影响范围内土的变形。为使沉降趋于均匀,应使桩基影响范围内的土,特别是桩端土的受荷水平接近,这样才能使沉降趋于均匀,而在荷载集度高的部位将桩局部加长,可使荷载扩散范围加大,类似于天然地基增大基础底面积,降低桩端土受荷水平。

虽然桩基不完全同于CM桩复合地基,在桩基的变刚度调平设计中其重点是通过变刚度的这种方式来减少桩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在CM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中重点是减少复合地基的沉降,但我认为其变刚度的思想在两者的设计过程中完全的可以通用,桩与土的刚度不同,CM桩中的C桩和M桩的刚度又不同,这就是这种思想的很好的体现。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在地基处理规范中对于用桩处理地基也会引入这样的规范,所以CM桩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某一试验中,得到表1。

从表1中可粗略的看出在天然地基中采用这四种方案,全长桩的沉降量最少,全短桩和无桩的沉降量很大,而长短桩虽然比全长桩的沉降量大,但是它相对于后两种方案来讲,沉降量大大的减少了,再者它对于全长桩,经济上有优势,因此长短桩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空间。

由图1可知:随着复合地基中的长桩数量增加,总沉降量减少;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是迅速减少,超出此范围后则减少的幅度降低。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优化设计的问题。

从此处我们还可以看出,在以后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地基时,我们应该合理的确定每种方法的配比,努力从效果、经济、生态多方面使我们的方案达到最优,我觉得这才是做好地基处理的目标,这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空间。

4 CM桩的沉降计算

CM桩沉降由三部分组成的:S=S1+S2+S3

S1为短桩范围H1内土的压缩量,S2为短桩桩端至长桩桩端范围H2内土的压缩量,S3为长桩桩端下面H3的土的压缩量。

通过表2和图2可知:在无桩或全短桩方案中,S2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均超过50%;但对长短桩或全长桩,S2所占的比例均小于50%。可见,长桩的加入可以减少土体深层的沉降值。

参考文献

[1]郑刚,顾晓鲁.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方法的辨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1,(1).

[2]池跃君,宋二祥.刚性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3,(4).

[3]刘海淘,谢新宇.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5,(2).

解读公式Q=cm△t 第6篇

在热传递过程中,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和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均可用公式Q=cm△t (其中△t = t-t0或

t0-t, t代表物体末温, t0代表物体初温) 进行计算, 其中, Q代表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 △t代表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其单位分别为J、J/ (kg℃) 和℃。

对于低温物体有:

Q吸=cm△t=cm (t-t0) , 说明在热传递过程中, 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它的比热容、质量、升高温度的度数三者的乘积。其演变公式有:

① cundefined; ② mundefined

③ t=tundefined; ④ t0=tundefined;

⑤ △tundefined。

而对于高温物体, 其吸热的基本公式及其演变公式, 与上述相应公式相似, 只需把“Q吸”、“+”、“-”, 分别改成“Q放”、“-”、“+”即可。公式的运用注意事项与低温物体相同。

2.公式说明

(1) 对于公式①, 因为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它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而与其他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形状等因数无关。因此, 不能单从数学的表达式出发, 说物体的比热容与其吸收热量的多少Q吸成正比, 与其质量m或升高温度的度数△t成反比,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比如, 对于同一物质的物体, 当其状态不变时, 尽管其余物理量发生变化, 但其比热容却是定值!

(2) 对于③⑤, 在求物体末温和升高温度的度数时, 在数学运算的基础上, 也要联系物理实际, 作必要的校正。

(3) 以上公式, 对于不同物质而论, 若采用控制变量法, 也能分析两个变量的关系。

3.例题分析

关于物质的比热容,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 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比热容就越大;

B.比热容大的物体, 具有的热量越多, 内能越大;

C.等质量的铜和铝吸收相同的热量后, 铜升高的温度较低;

D.一般来说,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同一物质在相同状态下的比热容是相同的。

解析:物质比热容的大小, 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而与其他诸如吸收热量的多少, 温度的高低, 质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故A选项错误;热量是一过程量而非状态量, 因此不能说“具有的热量越多”。内能是状态量, 对于同一物体, 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 它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而与物质的比热容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B选项错误;由公式△tundefined可知, 在同一状态下, 对于不同物质, 当它们吸收的热量和质量相同时, 比热容与升高温度的度数成反比 (注:对于同一物质则另当别论) , 由于铝的比热容比铜大, 故铜升高温度的度数较高, 故C选项错误;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而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选项正确。

4.拓展训练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 (kg℃) , 初温为95℃, 质量为5kg的水吸收了2.1×105J的热量后,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其上升的温度度数为 ( ) 。

A.10℃; B.10.6℃; C.100℃; D.0℃ 。

新型HFC网CM上线故障分析 第7篇

CMTS技术从诞生之初, 就由于其复杂性的网络调试维护而备受质疑。如何使这项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 经过几年的网改, 徐州广电网络逐步建成了正向光站直带200户, 集中分配, 反向预留的优质精简型传输网。经此网络优化, 简化了调试程序, 提高了维护效率, 分类总结经验, 有力地提高了CMTS技术在双向网中的竞争力。

2 下行不能锁定

CM下行灯一直闪, 不能锁定下行信号。故障原因在于下行信号有问题, 可用场强仪测量CMTS工作频点706MHz电平, 逐级查找。

2.1 无下行电平

常见是在测试时老网没有混入CMTS下行信号, 或下行光链路问题。

案例:在苏商御景湾小区调试光站时, 发现CM下行不能锁定, 由于所用光信号来自另用一分配网, 在对接时测不到下行信号。

2.2 下行MER值低

下行信号指标差, 星座图发散, 导致CM无法锁定下行。

案例:整转滨湖花园时, 许多CM无法锁定下行, 经实测发现下行MER低于22dB, 往上逐级查找, 为主机房CMTS2电平过高20dB, 在射频混合部分反向串入分前端。如图1, 虚线为反向串扰通路, CMTS2信号经混2衰减8dB, 分配器K衰减24dB, 到此分前端光发的干扰电平高达65dB。

2.3 下行电平过高

常见是CMTS下行分配器没插衰减片。

案例:在测试康居A5的光站时, 调好电平后无法锁定, 后来发现下行分配器没插衰减片。由于下行电平过高, 放大器过载削波, 造成下行信号失真, 同时星座图也会发散, 机顶盒无法锁定。

3 上行不能锁定

CM下行锁定, 而上行指示灯一直在闪, 一般为CM与CMTS上行射频通道连接没有建立。故障原因有上下行不对应, 同一上行口的其它上行信号存在很大的噪声, 上行链路损耗超过50〜58dB等。

3.1 上下行不对应

3.1.1 下行电链路不对应

案例:如在机房调试时, 调试的反向接收平台汇聚到CMTS2, 而下行到老网的测试信号还是CMTS1。

3.1.2 下行光链路不对应

案例:测试到某一较大小区时, 发现有一独栋楼总是不能上线, 经检查发现该楼信号为已整转的, 下行光信号来自于另一已整转地区, 这常发生在一些设计不规范的小区。

3.1.3 上行光链路不对应

案例:在湖滨机房调试纺南小区时, 发现发过来的电平较低, 机顶盒无法上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发过来的标准信号时, 根本看不到测试信号。场强仪所测试到的实际上是背景噪声, 这也是为什么电平产生跳动的原因。工程人员在该小区把所有的反向模块都装上和反纤都插上。由于该小区的反纤与面板图均不对应, 在机房观察到的光功率实际上是另外一台反向模块发来的。即在调试前需要判断链路的一致性。

3.1.4 上行电链路不对应

案例:反向汇聚平台到CMTS上行口的电缆, 为预先安装, 一般较少出现此类错误。在机房测试机顶盒, 临时接线易现此类故障。

3.2 回传噪声大

3.2.1 光站原因

案例:下雨后, 发现报社小区所在上行口所带的CM均不能上线, 使用8591c扫描该口所有光站, 发现报社小区本底背景噪声上升了近20dB, 几乎淹没了CM上行信号。检查发现该光站由于下雨进水, 导致反向噪声上升 (图2) 。

3.2.2 汇聚平台衰减

案例:一小区两台光站为整转需要, 上行光纤需改到另一汇聚平台上, 发现影响其他光站CM上线。经重新发送测试信号时才发现, 由于计算错误, 上行的汇聚衰减少了20dB, 噪声也就相应上升20dB。

3.2.3 固定频率干扰

案例:富丽花园一号楼, 全部不能上线。用8591c扫描发现存在63MHz高幅度定频干扰。由于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难以排查, 只好改变上行工作频率为60MHz, 规避干扰。

3.3 光站端口问题

光站四个高电平输出口下行工作正常, 而反向通道未必正常。调试时, 四个输出测试口都要测试。

案例:王陵路6#楼, 不能上线。经调试后, 测试电平正常。再换到另外三个测试口, 根本不能测到电平, 光站内反向衰减片并不缺失, 判断为光站内反向通路有问题。检查此类故障的方法是:在各个测试端口挂2500场强仪, 以内置猫上线, 看上线电平是否为93dB左右。光站设计反向电平入口为75dB, 测试口衰减20dB, 测试猫以95dB发射电平, 可保证CMTS入口电平为60dB。由此值可判断各测试口至CMTS的链路情况。

3.4 无光功率

正向对, 但上行无光功率。原因有:上行纤不通;纤序熔错;机房反向跳纤损坏;反向光发自身故障等。

4 上行链路损耗大

CM的发射电平在60〜118dB, CMTS的接收电平设在60dB。可以计算出上行链路总损耗必须小于58dB, 设计值在50dB。

4.1 光链路以下衰耗大

案例:在单元内集中分配器用信号发生器注入信号, 在光站检测, 测不到信号。检查到楼前野外型分配器处, 发现输出口压丝没压。压紧压丝后, 在光站检测口, 可正常测到注入的信号, 机顶盒上行灯可锁定。该类故障由于线路接触不良, 造成线路损耗大, 通过提高电平满足下行接收电平。而上行频率低, 线损更大, 造成无法上线。下行电平太高, 会干扰上行信道, 用8591扫描反向信道, 会发现频谱特性极差。

4.2 汇聚平台衰耗大

案例:山水丽庭小区不能上线, 在光站处测试也不行, 而在机房内测试却可以。检查汇聚噪声和回传链路调试也没问题, 把测试猫在机房测试却发现不能上线。对比发现机顶盒的上行电平为60〜118dB, 而测试猫的上行电平为60〜110dB。由此判断汇聚平台到CMTS的损耗超出常值, 估算应在26〜34dB。经对此段电缆测试没发现线损, 应判断为接头接触不良损耗, 重新处理后正常。调试时场强仪挂在汇聚平台的三级分配上, 与CMTS同级, 故之前的链路损耗异常值易现。而发生故障的这段电缆, 在测试时易忽略, 因此除观察猫上线外, 还要再看看上线电平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 (图3) 。

5 载噪比低

测试时, 规定架空线路回传载噪比大于28dB, 地埋线路回传载噪比大于30dB。载噪比低主要由于回传噪声大, CM发射电平低等原因造成。

5.1 CM发射电平低

光站的四个高电平输出口, 对于回传电平设计在75dB, 若把CM接在此处, 由于发射电平在75dB, 回传噪声不变, 在网管处读取的载噪比就很低。

5.2 测试信号影响

CMTS上行频率设定在62MHz, 为减少测试时频率造成的电平误差, 所发测试频率为61.5MHz。测试载噪比时若不去掉信号发生器, 则载噪比降低10dB左右。

5.3 回传噪声影响

5.3.1 定频小幅度干扰

案例:在锦江豪庭, 由于用户私自从光站接线接到电视机上, 造成电视的本振噪声未经用户盒隔离直接串到光站, 造成载噪比下降4dB。这种反向信道干扰特征是在反向频段内出现数个干扰脉冲 (图4) 。

5.3.2 随机尖脉冲干扰

案例:慧谷阳光, 光站输出口使用1米-5对接线, 由于F对接头接触不良, 产生微二极管现象, 对正向信号微分干扰反向, 造成载噪比下降5dB (图5) 。

5.3.3 工作频段背景噪声大

案例:莲花小区2#在整转时不能上线, 上行端口平均载噪比低于20dB。检查上下行线路正常;发现U0又混入八台光站信号, 没插衰减片, 没调MGC。把新混入的射频线拿掉后, 现场立刻可以上线, 载噪比在28dB左右。原因:原CMTS所带用户过少, 需汇入第二台康特光收, 以弥补所带用户不足, 后安装康特平台MGC没调到31dB, 放大器底噪相应提高, S/N会下降10dB (图6) 。

5.3.4 接头噪声

由于光站以下采取无源分配, 汇聚噪声大大减少。常见故障点主要集中在光站输出接头和单元间分配器上。图7为接头接触不良造成回传信号在各个频段上出现的强噪声。

6 SNR值大幅度跳动

6.1 反向电平过高

案例:主机房CMTS7-0 SNR值在26〜32dB之间跳动。用排除法发现问题光站:少华街3#和小北门60#院。在光站处用测试猫上线, 上线电平太低, 重新发电平调试, 下调近30dB, 上线电平正常, SNR值也稳定在31dB。

6.2 随机干扰

案例:主机房CMTS7-0 SNR值在20〜30dB之间跳动。用排除法发现问题光站新中枢2#, 进行信道扫描, 发现60MHz左右随机尖脉冲干扰严重。处理分配网接头后正常。

7 故障排除方法

7.1 8591C反向信道扫描法

在反向光接收机测试口扫描反向信道, 可以快速定位回传噪声高的光站。

7.2 排除法

在没有仪器时, 采用逐个拔纤, 也可确定问题光站, 缺点是会中断正常业务。

7.3 网管法

登录CMTS网管, 观察各个上行端口平均载噪比, 由此确定故障点。如有回传电平, 无载噪比时, 一般为DHCP服务器没有下发机顶盒配置文件。

7.4 机顶盒观察法

通过机顶盒指示灯判断工作状态;通过机顶盒菜单上行电平粗略判断上行损耗。

8 结束语

一下, 二上, 三噪声, 四查损耗, 五看软件设置。由此5步查找法, 在精简型的HFC网中, 可快速定位故障点。

摘要:本文以徐州电视台数字电视整转为应用背景, 分析了CM上线时出现的各类故障。对回传噪声、链路衰减、调试故障以实际案例分类论述, 总结出新型HFC网的故障排查方法, 证实了新型HFC网下CMTS技术的高可用性。

2CM-1型马铃薯种植机 第8篇

经田间性能试验和考核, 表明该机的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耗油量12 kg/hm2, 使用可靠性达9 7%以上;机具结构新颖, 调整操作方便, 符合农艺技术要求, 受到农户的欢迎与好评;特别是该机选用的配套动力, 结合了目前农村小手扶拖拉机多和地块小的实际, 解决了川地和塬面小地块及缓坡地种植马铃薯缺少小型机具的技术难题, 具有较大的实用推广价值。

2 C M-1型马铃薯种植机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指标

外形尺寸 (长×宽×高) /m m1 040×425×625

配套动力/k W5.8~8.8 (手扶拖拉机) 整机质量/kg33

种植行单行种植深度/m m 110~160行距/m m 350~500株距/m m 300~350漏种率/%≤3

CM模式 第9篇

关键词:锚链钢,试验,脆性断裂,焊接

锚链是舰船和海洋工程中重要的部件, 由于所处的环境恶劣, 因此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要有足够的强度、韧性和良好的可焊性。锚链钢的良好性能是船舶生命力的有力保证。为了检验船用CM690锚链钢的使用性能, 对该牌号锚链钢试块进行常规力学性能试验、系列温度冲击试验和落锤试验, 并对闪光焊接头组织性能和冲击韧性进行了试验分析, 为生产和实际应用CM690锚链钢提供了依据。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a) 常规力学性能试验

试验材料为d66mm, d70mm, d80mm, d86mm, d92mm5种规格的CM690锚链圆钢, 从内部和表面取化学分析试样 (取样位置如图1所示) , 在ARL-2460光谱仪上测试试样的化学成分, 检测结果见表1。原始材料横截面酸浸 (1∶1的工业盐酸) 低倍组织试片上, 目视没有发现缩孔、气泡、裂纹和白点缺陷。试块按技术条件规定的位置取样进行拉伸试验和夏比冲击试验。拉伸试验各取两个试样, 冲击试验各取三个标准试样。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 5种直径规格试块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全部合格, 其中-20℃平均冲击功为规定指标的3.3~4.3倍, 表明该型圆钢制作的锚链符合要求。

b) 低温韧性试验

1) 系列温度冲击试验

试验共测定了8个温度下的冲击值, 其温度为:0℃, -20℃, -40℃, -60℃, -70℃, -80℃, -100℃, -110℃。试验对象仍为上述5种规格的CM690锚链圆钢, 热处理制度:835℃淬水+630℃高温回火。试块在规定位置取夏比V型缺口试样进行系列温度冲击试验。试验温度和冲击功Akv, 断口晶粒状断面百分率的试验结果分别列于表3和表4。

以冲击功Akv及断口晶粒状断面百分率的平均值经计算机处理绘制韧脆转变曲线[2], 见图2所示。韧脆温度转变曲线可以用来衡量冶金质量和热处理工艺水平。从表2、表3和图1可知, Akv及晶粒状断面百分率均表明:在-20℃下开始形成转化温度, 在这个温度以上的断口均为100%的纤维状断口, 断口为等轴韧窝状;-60℃冲击试样断口形貌显示仍然有近75%的纤维状断口;-80℃呈现90%的结晶状断口, 10%的纤维状断口, 而在-75℃~-80℃范围内, 试样出现了50%的结晶状断口和50%的纤维状断口; -100℃断口全部为结晶状断口, 此温度下的断裂为纯脆性断裂。若用断口形貌来衡量转变温度特性, 并以结晶状断口百分率达到50%时的转变温度作为该材料的转变温度, CM690锚链圆钢的转变温度可以确定为-75℃~-80℃, 这与能量准则法 (AKv-T曲线) 测定的结果一致。上试验数据表明, CM690锚链圆钢的韧性和温度转变特性都是良好的。

2) 落锤试验:落锤试验能够从本质上反映钢材的冶金品质的好坏。落锤试验测得的无延性转变温度是船舶防断安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 它既能反映材料在低温下抵抗断裂的能力, 又能反映材料的综合冶金品质。本文试验的各种规格试块均制取P-2型 (19mm×50mm×125mm) 落锤试样, 在DWTM-1500试验机上进行试验。试验测得的无延性转变温度TNDT列于表5。数据显示试样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c) 焊接性能试验:

1) 闪光对焊工艺参数:试验材料为d66mm的CM690锚链圆钢, 采用的闪光对焊, 主要工艺参数为:夹持长41.0mm, 闪光预留间隙7.0mm;焊接速度2.0mm/s;通电顶段时间0.13s;预热温度800℃~850℃;焊后箱式炉中以890℃加热45min, 迅速水淬 (水温≤38℃) 。

2) 焊接接头冲击韧性试验:

接头的夏比冲击试验试样分别在焊缝、熔合线、2mm热影响区3个位置开V型缺口, 每个位置取3个试样, 0℃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见表6。

试验表明, 焊接热影响区的冲击功为91J~97J, 高于规定值60J。熔合线是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的环节, 这是由于闪光焊接过程形成高温的氧化物没有完全被挤出来时, 在顶锻力的作用下造成夹杂物集中分布, 熔合线附近冲击功下降明显, 但其平均冲击功仍达到规定值60J。

3) 接头的显微组织检测:

经检测发现, 焊缝在调质前存在一宽度为1.1mm的脱碳区, 调质后该区变窄, 宽约0.7mm。这表明, 经过890℃用45min高温加热保温, 碳从母材向焊缝进行了扩散, 使焊缝的贫碳区得以改善。但经过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母材平均含碳量为0.28%, 而焊缝经调质后的平均含碳量仅为0.205%, 说明该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碳现象。金相检验发现近焊缝区母材为理想的回火索氏体和少量的先共析铁素体, 而焊缝由于脱碳, 其组织存在的先共析铁素体明显增多, 局部出现了少量的无碳贝氏体。

2 结论

a) CM690锚链钢技术条件规定的各种规格试块常规力学性能全部合格;系列温度冲击吸收功显示其韧脆温度转变特性良好 (-75℃~-80℃) , 表明该型锚链钢的低温韧性良好。

b) CM690锚链钢的化学成分稳定, 组织致密。试样韧塑性富裕量较大, 强度水平较好;落锤试验表明低温下抵抗断裂的能力满足使用要求。

c) 该型锚链钢的焊接性能一般, 但接头的冲击试验结果均达到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为提高接头性能, 应适当增加闪光时间和顶锻力, 或采用新型闪光焊接工艺。

d) CM690锚链钢脆性转化温度与其化学成分、晶粒度、金相组织等多种因素有关。要获得更低的韧脆转化温度, 必须进一步改善圆钢浇铸和轧制工艺。

参考文献

[1]王克非, 王世俊, 等.CM690锚链钢开裂原因分析[J].热加工工艺, 2006 (10) :71-73.

[2]钱维平, 蒋和岁.工程结构用钢温度转变曲线特性的表征及其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 1997, 12 (2) :2-16.

相关文章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精选6篇)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1篇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CH1导论1、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

4
2025-09-18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精选7篇)激流三部曲 第1篇一、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小说主人公觉新贯穿于《激流三部曲》的始终, 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

1
2025-09-18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精选8篇)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第1篇如何围绕生产抓党建,带职工队伍一.坚持以开磷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思想开磷核心价值观...

1
2025-09-18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精选9篇)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第1篇微微艺术学校画展串词及发言稿王枭丽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1
2025-09-18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精选14篇)近期工作计划101 第1篇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

1
2025-09-18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精选8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第1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一、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警察体育是人民警察学校教...

1
2025-09-18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精选8篇)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第1篇实习报告学生姓名:赵承鹏学生学号:20072130专业班...

1
2025-09-18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精选8篇)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第1篇关于察哈尔汽贸城建设用地指标的申请报告前旗政府:察哈尔汽贸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