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精选11篇)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1篇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指的是高校医疗机构在学校社区及其毗邻社区的范围内, 为社区内的教职工、学生及其他居民提供包括医疗、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心理卫生以及计划生育等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1]。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 同时兼有各年龄阶段的高校教职工和毗邻社区居民[2]。长期以来, 高校医疗机构在保障师生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当前国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大背景下, 面对患者结构多元化的特点, 高校医疗机构在服务理念和健康观念上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使得引入全科医学模式, 更新服务观念, 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高校卫生服务发展策略成为高校医疗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1 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1.1 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和高校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一直涵盖于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之下, 所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是一种完全福利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以高校“小而全”的后勤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 结合高校自身对学生和教职工施行有效管理体系的优势, 曾经在满足高校社区患者群体的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完善的党群和学团组织机构为全面、高效率地开展高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长期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高校医疗机构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临床医疗及预防保健经验。相对应的, 作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主体的高校医疗机构, 主要包括高校自办的规模不一的校医院、卫生所、保健科等, 其主要职责是“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卫生检查和监督, 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3]。

1.2 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和高校医疗机构当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高校自主开办后勤服务体系的缩影, 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和高校医疗机构发展后劲不足, 专业技术水平薄弱, 滞后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整体进展[4]。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陈旧, 服务内容以传统的临床医疗为主, 对师生和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缺乏应对措施;专业、科室设置不合理, 管理松懈, 各类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落实不到位;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利用率低, 未形成规模效益;高校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僵化, 体现在人事、收入分配等方面, 对医护人员缺乏有效的工作业绩激励机制等。

2012年9月卫生部新颁布的《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2]62号) 强调, 要求加强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5]。但在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医疗保健工作逐步纳入医改的大背景下, 面对师生和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以及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要求,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如何突破瓶颈, 转变工作思路, 高校医疗机构如何改革管理、运行模式, 构建合理、高效的组织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和高校医疗机构发展、改革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策略

随着城乡居民医疗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和高校后勤社会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大, 高校社区患者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相比从前, 有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而高校医疗机构原有的“以医疗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面对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医院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因此, 高校医疗机构适应改革潮流, 大力开展、实施以人为中心, 以健康为导向, 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策略, 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已势在必行。

高校医疗机构发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 首先, 要转变工作思路和服务理念, 引入全科医学模式, 体现人文关怀, 改变以往单一的以临床医疗为主的服务内容,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学校及毗邻社区的范围内, 面向社区居民和患者群体, 构建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预防保健为主体、以基本医疗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其次, 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经验和高校内部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形成对各类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有效管控, 为全面开展高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夯实基础;再次, 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医疗保健服务, 积极延伸服务内涵, 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高校社区特点的老年病、慢性病、呼吸道疾病、青年心理疾病等的社区防治机制[6], 以更好地满足高校社区内各类患者群体的多元化医疗保健需求。

3 全科医学模式引入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3.1 可行性

全科医学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获得了全面、良好的发展, 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7]。到目前为止, 全科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包含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其范围涵盖了各年龄阶段、性别、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 用全科医学模式引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面向社区广大师生和居民, 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 为患者群体提供连续、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 并在服务观念上将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有机的融为一体。只有引入了全科医学模式, 高校医疗机构在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时才能在面对各大中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才能为自身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实现“绝处逢生, 后发制人”, 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高校社区的广大师生和居民则能在市场化运作的全科医学模式下获得更为优质、经济、便捷的全科医疗服务, 进而实现高校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双赢。

3.2 必要性

作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 其医疗保健需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在患者群体中, 既有大量年轻且身份单一的大学生群体, 又有相当数量的患有各类慢性疾病, 需要全面医疗保健服务的中老年教职工及其家属, 各个患者群体之间疾病谱的差异巨大[8]。这就决定了作为基层医疗服务单位的高校医疗机构, 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和服务理念, 理顺管理体制, 有效延伸服务内涵, 积极引入全科医学模式, 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 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全科医疗服务[9], 全面满足师生和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4 全科医学模式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中的定位与作用

4.1 全科医学模式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定位

从全科医学模式的概念上来看, 其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家庭式服务, 综合性和连续性服务, 基层医疗保健, 人文关怀以及预防、治疗相结合。从高校医疗机构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状况来看, 其原有的运行模式以简单的“坐诊行医”、临床医疗为中心, 在面对高校社区师生和居民等不同患者群体的多元化医疗保健需求方面严重缺乏应对的灵活度, 且改革缓慢, 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3], 将高校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界定为: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卫生检查和监督, 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虽然从这方面理解高校医疗机构奉行以医疗保健为中心的服务、运行模式无可厚非;但在当前国家推行医疗改革、师生和社区居民医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的大背景下, 高校医疗机构原有的陈旧工作思路已经与目前的医疗市场环境严重脱节。而且, 高校医疗机构作为高校及其毗邻社区的基层医疗单位, 在满足社区师生和居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需求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这就要求高校医疗机构在发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时, 要将全科医学模式置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的核心位置, 以全科医学模式引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用全面、高效的服务实现与社区师生和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高度契合, 步入自身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4.2 全科医学模式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分析

在欧美国家, 全科医学已经成为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医学教育环节中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培训体制[10], 在实现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分配, 以病人为中心以及及时、高效和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完善、合理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 也使其所培养的全科医学人才成为执业医师队伍中的精英[11]。在我国, 近年来, 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全科医学人才培训计划和目标, 并逐步划拨专项资金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建立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作为医改的配套措施, 全科医疗体系的建设正日益引起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 其未来发展的轮廓正愈加清晰。

相对于全国快速发展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 全科医学模式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已成为高校医疗机构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预见, 随着全科医学模式的核心地位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逐步确立, 将为高校医疗机构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此外, 全科医学模式的引入也将极大满足高校社区广大师生和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有效缓解到大中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尖锐矛盾, 在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开支的同时, 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的总体目标, 进而使患者群体与高校医疗机构达成双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潘苏彦, 张海涛.发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及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3) :1534-1535.

[2]荣华.高校老龄人群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6) :74-75.

[3]教育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S].1998-04-22.

[4]王慧, 王飞鹏, 郭义, 等.发展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制约因素及相关涉法纠纷解决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10 (4) :72-74.

[5]卫生部关于印发《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EB/OL].[2012-09-24].http://wsb.moh.gov.cn/mohwsjdj/s9139/201212/40d3bbb60do84013ac81bf.63ff18d69d.shtml.

[6]郭春萍, 李继梅, 王丽萍, 等.高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需求调查[J].吉林医学, 2011, 32 (14) :2873-2874.

[7]祝丽玲, 张艺潆, 王佐卿, 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3) :69-70.

[8]陈建.高校医疗机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与策略[J].中国校医, 2008, 22 (3) :357-359.

[9]蔡乐农, 权正良, 闫喜荣, 等.从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成功案例探讨高校社区急救工作建设与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6) :4219-4221.

[10]RUUD TM.Fabrice jotterand.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 solidarity in European Health Care[J].J Med Philosophy, 2008, 33 (3) :191-197.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第2篇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全科医学: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全科医生培训中心;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促进了全科医学概念在中国医学界的传播,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全科医学在中国仍是一项新事物,历史较短。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5年制本科为主体的医学教育,自1988年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近年来又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兴起,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以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形式及内容、年限等还未制定出一个标准模式。

1.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1.1 全科医生培养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通常被大家誉为“健康的看门人”。按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5亿多城市人口需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到4000人,尚不足低限标准的4%。据卫生部基妇司提供的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的构成以大专及中专学历为主,分别占41%和4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职称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占47%,无职称占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尚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8]。

1.2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已基本改变了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现有医生总数151.4万人,每10万人口约有医生116名,但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和城市卫生人力资源过剩仍然并存。社区医生特别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民就医的可及性。

1.3 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滞后

自卫生部发布《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以来,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

近1.4万人参加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1000多人通过了全国全科医师资格考试。然而,在全科医生培养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一系列问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大专院校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及规范化培训涉及的师资、经费、基地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没有完善职称、福利待遇等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全科医学人才不足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4 还没有建立全科医生“守门人”制度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R-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服务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全科医学的概念被引入全科医学教育中,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医学教育学科,全科医学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全科医学人才十分匮乏阻碍了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老百姓,主要负责宣传卫生知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传染病等医疗服务,因此需要全科医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社区的卫生服务人员,满足老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全科医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医生,受过专业的训练,能够解决社区中老百姓常见的健康问题,为个人或者家庭人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掌握了各方面的医疗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合理的利用社区的医疗资源,为社区患者提供专科会诊。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老百姓解决了医疗费用贵,看病困难等问题,为老百姓能够健康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了医学领域和社会群众的认可。

二、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全科医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的学员人数在不断增多,师资短缺的现象严重,因此想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医师,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师资队伍人数少、学历低、专业水平低等,严重影响了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仅从培训角度看,接受培训的医师大部分是从事专科医师的工作,对于全科医师的认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培训后仍然倾向专科化。面对严峻的培训任务,需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数量大的全科师资队伍,才能全面发展全科医学。

三、全科医学教学现状研究

(一) 本科生教育

我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之初,计划在本科教育中加入全科医学的内容,并培养出专业的全科医生,教育部门根据我国这一计划,安排了相关的课程内容,课程的设计核心是围绕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各科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能、医疗保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事实证明,想要用5年的本科教育时间培养出全科医学的专业人才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我国卫生服务部门针对全科医学教育召开了会议,将全科医生培养转为本科毕业后的教育。

(二) 规范化培训

因为我国医疗教育的教学基地有限,全科医学教育基本以理论传授为主,所以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国通过引入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全科医学概念有了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本科学生未来的实习和就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确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地位,在卫生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继续教育

全科医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不断的补充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等。全科医生对于继续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教育的内容能够丰富全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培养全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全科医生吸取全科医学新概念等。

(四)岗位培训

随着卫生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对于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学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的概念虽然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基层医师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学历偏低,仅仅通过短期的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继续教育项目,才能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五)师资培训

卫生部对全科医学师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全科医学师资分成了三类,包括理论类、临床类和社区类,并针对各类师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考核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调查的内容没有得到统一标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各项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的规范,才能培训出综合素质高的全科医学人才。

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我国的师资队伍人数严重不足,配套的教學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全科医学人才的质量较差,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卫生服务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满足群众对于卫生服务部门的需求,建设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坚持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计划中,按照政府的领导,充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对全科医师学员进行培训,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全科医学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教育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卫生服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对全科医师进行管理和监督,不断强化在职全科医师的医学教育意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全科医师提供培训项目,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的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的医疗师资队伍,确保能够满足社会卫生服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08:642-644.

[2]黄星.欠发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5:13-14.

[3]杜娟,郭爱民,路孝琴,崔树起,王嵬.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09,03:9-12.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4篇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在我市607家社康中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9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调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全科医师调查表”。2010年78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这69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填毕收回问卷。

2 结果

本次随机方法问卷调查了69家社康中心的396名全科医生,所发出的问卷全部收回,调查结果如下:

2.1 全科医生年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396名全科医生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0岁的全科医生有57名,占总数的14.39%;31~40岁的有193名,占总数的48.74%;41~50岁的有86名,占总数的21.72%;51~60岁的有40名,占总数的10.10%;≥61岁的有20名,占总数的5.05%。

2.2 全科医生学历构成

中专学历的全科医生为46人,占总数的11.62%;大专学历的全科医生为155人,占总数的39.14%;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为187人,占总数的47.2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生为8人,占总数的2.02%。

2.3 全科医生职称构成

初级职称全科医生为174人,占总数的43.94%;中级职称全科医生为152人,占总数的38.39%;副高级职称全科医生为63人,占总数的15.90%;正高级职称全科医生为7人,占总数的1.77%。

2.4 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向

表示“很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为185名,占总数的46.72%;表示“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为149名,占总数的37.62%;表示“不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为62名,占总数的15.66%。

2.5 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

分别从提高业务水平需要、职称晋升需要、职务聘任需要、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和其他原因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见表1。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2.6 影响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地点、项目收费、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及其他,调查结果见表2。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2.7 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形式

面授、远程教育、函授和自学,调查结果见表3。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2.8 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方式

分为学术讲座、技能训练、进修学习、参加课程、学术会议、网络学习、实地考察、杂志阅读和讨论会等形式,调查结果见表4。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3 讨论

3.1 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较大

从调查结果可见,表示很愿意和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占84.34%,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市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1],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由以往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扩大至全面的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这对全科医生知识面的要求更广、更深。目前,我市在职全科医生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0~40岁的占63.13%,学历为中专和大专共占总数的50.76%,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分别占43.94%和38.39%,这些全科医生学习愿望强烈,发展空间很大。

3.2 实际上能系统性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比率较低

从表2可见,有76.52%的全科医生认为,影响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因是时间安排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在现有条件下,因人员短缺,培训地点远(交通不便)、单位不愿支付培训费用等是影响全科医生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建议上级业务部门推行“继续医学教育进社区(送教进社区)”的模式。

3.3 推广全科医学远程教育

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医学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质量无差别[2]。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以它的大信息量、灵活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3],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是今后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市社康中心自2000年起,推行了无纸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全科医生熟悉电脑操作,为推行全科医学远程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表3可见,半数以上的全科医生支持远程教育,主要原因是目前所开展的部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产生了较多的工学矛盾问题,由于社康中心临时工作急需,部分全科医生中途离开培训现场的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培训效果。

3.4 把学术讲座作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

从表4显示,62.63%的全科医生赞成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是全科医生日常所遇到的问题,对全科医生的指导作用明显[4]。

3.5 应大力推广技能训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由表4可见,技能训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更适合这类由专科医生转型而来的全科医生,减少单纯的“满堂灌”式课程教学方式[5],充分发挥我市60个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培训基地的作用,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开展培训。同时,利用我市已建立的全科医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分别在心肺复苏、急诊急救实操室(ACLS)、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多功能训练室、模拟全科诊室、模拟病房和病历讨论区(PBL示教室)进行轮转学习,提升全科医生的技能。

摘要:目的 探索更适合深圳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69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396名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有62.75%、54.95%和50.50%的全科医生认同学术讲座、技能训练和远程教育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结论 针对我市目前大多数全科医生是由临床专科医生转型而来和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现状,上级业务部门应积极推行“送教进社区”、技能培训和开展全科医学远程教育。

关键词: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春霖.医学模式下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医学论坛杂志,2010,10(19):205-206.

[2]王惠.天津市全科医生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6):25-29.

[3]何红媛.关于我国医疗人员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2-14.

[4]高艳华,耿平,郭亚红,等.基层医院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10(5):88.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全科团队模式;社区护理服务;内容探究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5-01

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省市已开展全科团队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这种模式为居民提供的是专业的、全方位的、持续性的服务,这一模式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更好的做到为民、利民、便民。譬如在众多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社区护理服务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国民身体健康。并且为了社区护理的顺利进行,政府在這方面建立严格的制度保障。我国需要借鉴外国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我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

1 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当下的空巢化、老龄化、儿童独自寄居家庭的问题正在沿着逐渐严重的趋势发展,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以及对儿童疾病的排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完善以家庭服务为单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势在必行。但现如今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存在严重的问题。

1.1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人员缺乏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已经从病患扩展为婴幼儿培育、老年频发症的防御、孕妇的日常保健、社区居民养生保健等,这也就意味着服务对象在不断增加,但是所需要的护理人员并没有随之增加。在众多省市的社区医疗团队中,存在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据WHO统计,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健康服务机构存在护士短缺的问题,护士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护理工作量与回报率之间的不平衡所引发的现状,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以改变现状,譬如按照全科医生的晋升条件与形式来保障护理人员晋升渠道的畅通,以此来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保证护理人员队伍的稳定。

1.2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医疗工作出现交叉

现如今,社区护理的需求正在不断的提高,相关部门虽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在许多社区中全科团队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但是全科团队模式下的人员配置不合理,尤其是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短缺问题。这就引发分工不明确、工作内容交叉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将严重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人们的健康也将得不到保障。为此我们需要完善社区医疗服务制度,严格规范各个医师的工作内容,以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2 提高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

面对现如今出现的护理人员缺乏、工作分工不明确等现象,我们需要实施改革方案,努力去除不良的影响因素。接下来我将从保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度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

2.1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现如今,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护理人员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这将势必影响中国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对此,相关部门要合理分配医护人员,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定来规范护理人员的数量,已达到比例适中、工作效率高的目标。

2.2提高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度

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护理人员需要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扎根于自己的脑海中。为达到目标,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社区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这一评价指标列入社区医疗服务模范单位的评价体系中,以此带动各层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2.3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我国对护理人员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科院校,其设施相对不完善,因此众多护理人员缺乏临床实践机会,而且专业的保健与养生并没有得到正规的培训。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邀请各大学院的教师进行讲解,并能够带领工作人员到医疗站点实习。

3 小结

中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较其它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促进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发展,相关单位需要加强对社区医疗制度的完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社区护理将更大程度的满足大众的需求,更好的为广大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易景娜,陈利群,贾守梅,等.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对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2]钟宁,吴克明,刘德安.建立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28期.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6篇

1. 教改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在我校2009级社区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教改班、一个班为对照班。两个教改班共102人,对照班共98人。

1.2 方法。

1.2.1 调整教学计划。

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在第四学期对教改班增设全科医学教育课程,学时为38。

1.2.2 编写教材。

针对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水平,组织教师自编讲义作为授课教材,讲义类似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的概念、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服务模式、健康教育实施方法、医患沟通的技巧、社区中的医患关系、如何规避医疗风险”等。

1.2.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要求把所讲内容制成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采用课堂讲授、社区卫生服务实例录像分析、演示讨论和社区见习等方法,更新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培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专业更快地适应社区医疗服务岗位。

1.2.4 评价方法。

(1)在全科医学模式教育课程开课前,通过无记名问卷的方式测评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常识。(2)在学生社区实习结束后再次问卷测评。教改班、对照班分别统计后再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教改班学生对教学效果及自身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结果见表1。全科医学模式教育对增强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2.2 毕业实习结束,各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教改班对比对照班,认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结果见表2。

注:表中数据均按学生人数换算为百分率。

3. 结果分析

3.1 在校医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正确的认识。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资料分析,57%的学生根本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内容等,43%的学生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内容听说过。由此可见,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匮乏,如果学校不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教育,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就难以胜任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岗位。

3.2 开设全科医学模式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能力。

通过全科医学模式教育及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培训,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胜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知,不但初步提高了社区服务能力,而且对今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有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全科医学模式教育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 在全科医学模式教育课程开课前, 通过无记名问卷的方式测评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常识。在学生社区实习结束后再次问卷测评, 教改班、对照班分别统计后再对结果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开设全科医学模式教育课程, 能够提高医学生基层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能力。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东浦镇卫生院的社区责任医生中抽样,先将社区责任医生按年龄、职称、医生在病人中影响力分层,随机抽取6名全科主治医师和9名执业医师,按照每组2名全科主治医师和3名执业医师随机分配到三组,这样每组共有5名全科医生组成。每位社区责任医生均获得省级全科医生岗位(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1.2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广 泛宣传全 科医生签 约服务内容和措施,引导农村居民选择签约 全科医生 签订服务协议。全科医 生要充分 发挥社区 责任医生 的优势和特点,以农村居 民需求为 导向,以电子健 康档案为基础,以60岁以上老 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 人等为重 点服务对 象,按照《国家、浙 江省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规 范 (2011年版 )》做好签约居民基本 医疗服务、基 本公共卫 生服务、健康 评估及双向转诊服 务。签约服 务基本可 分为以下 三种模式:1模式一:5名全科医 生均采用 普通签约 模式(挨家串户,宣讲政策);2模式二:5名全科医 生利用自己在病人中的影响力采 用“粉丝”模式 签约;3模式三:利用5名全科医生掌握 的重点慢 性病人(高血压、糖尿病人)为基础签约。 上述三组 随机选择一种签约模式。

1.3效果评价

比较三种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签约进度及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内容。在不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中随机抽取100名签约居民,进行居民满意度、慢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慢病防治知识问卷参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共10道题目,答对8题及以上为试卷合格。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服务模式签约进度及工作效率比较

以2013年3-12月三种模式的签约人数、签约花费时间及出诊人次、慢病管理人数、公共卫生服务时间作比较指标。模式一除了在签约花费时间上超过模式二和模式三,其他指标均明显落后;模式二在签约人数及出诊人次上最高;模式三在慢病管理人数及公共卫生服务时间上居首位,见表1。

2.2不同签约服务模式慢病管理效果比较

模式一的电话随访率最高;模式二在面对面随访及控制率上占优;模式三规范管理率均超过其余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不同签约服务模式慢病管理社会效应比较

以基本医疗满意率、公共卫生满意率、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就诊率为指标,衡量不同签约模式下的社区全 科医生的 工作成效,结果显示 模式二在基本医疗满意率及家庭医生就医率上占据首位,而公共卫生满意 率和慢性 病防治知 晓率则是 模式三占优,模式一在 上述指标 中均落后 于模式二 与模式三,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挨家串户、宣讲政策为主的普通签约服务模式既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社区居民,无论是签约进度和工作效率,还是慢病管理效果及慢病管理社会效应等各项工作指标均较另二种模式明显落后,差异有显著性。而以“粉丝”为重点的签约服务模式与以重点慢性病人为基础的签约服务模式则互有优缺点。以“粉丝”为重点的签约服务模式胜在依从性较好,而以重点慢性病人为基础的签约服务模式的控制率更强。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契约式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倡导社区首诊,是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3],签约服务作为落实家庭医生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和具体手段,是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契约方式在双方间建立的一种固定联系[4]。如何解决好全科医生与广大社区居民的签约服务问题,是关系着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是落实医改政策,也是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的现实要求[5]。家庭医生责任制绝非社区卫生服务的翻版以及简单的合同式约束,它应该具备充分的接受方适应、提供方准备以及卫生服务的战略调整[6]。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从医院走向社区,变被动门诊为主动服务,它改变了传统的“坐堂门诊”的做法,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广大社区居民现阶段还不能立刻接受,所以当全科医生与他们签约时,表现出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的态度,轻则婉言谢绝,重则拒之门外。导致签约服务率低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中不合作。这也是模式一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模式二与模式三作为模式一的变通方式,一种以“粉丝”病人为重点,一种则以“重点慢性病人”为抓手,反而取得了较好的签约效果和社会效益。

家庭医生制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很多西方国家发展较为成熟,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验证[7],但在我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加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建立相关法规细则,健全配套管理措施,才能逐步实现签约全覆盖[8]。我中心采用的以上述三种模式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为基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家庭签约率、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杜丽君,水黎明,林伟良.宁波市江东区家庭医生制度下签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3):212-213.

[2]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卫生厅关于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浙卫发[2012]219号)[EB/OL].2014-10-20/2012-09-17.http://www.zjwst.gov.cn.

[3]薛锦花.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25-126.

[4]杜兆辉.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31):3541-3543.

[5]张玮.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2136-2138.

[6]吴军.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5):2851-2853.

[7]潘毅慧,刘登,曹海涛,等.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SWOT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46-1148.

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第8篇

1 全科医学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一些省、市开始进行全科医学的试点和研究工作。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随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对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发展原则、措施和培训标准等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部署。2006年2月,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上述文件的颁布,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为未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全科医学培训机构

2000年10月,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成立。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除海南和西藏外均成立了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国家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全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1]。此外,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相继成立了全科医学专业学会或专业委员会,全国大部分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 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截至2004年,全国28个省开展了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还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1],部分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本、专科学历教育。此外,全国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程[2],一些省、市启动了全科医学继续教育,要求全科医生每年参加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并取得一定学分。初步形成了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1.3 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

一批热爱全科医学事业的教师和医生,通过培训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除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组织师资培训外,全国20个省、市均开展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这些师资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 全科医学教育的教材

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全科医学本、专科教育规划教材和全科医学培训规划教材;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翻译了一套美国家庭医学教材;江苏、浙江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编印出版了全科医师培训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出版相应系列教材10余套。

2 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全科医生队伍问题

2.1.1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的偏见,全科医生数量仍显不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如在澳大利亚,平均每10万人口有70名全科医生[3];英国平均每10万人口有63名全科医师[4];德国平均每千人口拥有3.5名医生,而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15%[5]。

2.1.2 全科医生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质量与国外的全科医生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中将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视为同等重要的学科,对全科医生培养投入的财力和物力与对专科医生的投入是基本相等的[6],全科医生基本上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并在业务上相当于主治医师的水平。而我国的全科医生目前大多数只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医学基础知识较差,业务素质偏低,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很难适应人群对于医疗保健的需要。

2.1.3 人员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应是医生、护士、预防保健等专业人员占全部人员总数的75%其他人员占25%。而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机构中50%是其他人员,医生、护士、预防保健等专业人员少,且结构不平衡[7]。

2.2 师资队伍问题

由于我国现阶段没有全科医学师资的认证制度,师资队伍管理不够规范,呈现出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职师资缺乏,大部分临床兼职师资以及社区基地师资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全科医学教学能力不强。

2.2.1 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2003年对其中心师资培训班部分学员及全国推荐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中,大学本科学历者占67.30%,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23.08%,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9.62%。这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制定的全科医学师资标准[8]相差甚远。

2.2.2 师资知识结构不佳。

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人力资源:医学院校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社区基地教师。医学院校教师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对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实践经验缺乏,难以在授课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实际的案例贯穿在教学中;临床教师多由各专科医师组成,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不深,往往不能用全科医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学生;而社区基地教师普遍学历层次不高,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很难达到理想的带教效果。

2.2.3 师资培训不力,流失严重。

目前,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仍缺乏规划,师资培训内容少、时间短,有些地方急于求成,只培训几天或只参加了一两次短期培训,无法保证全科医学教育的质量。此外,在师资严重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还有经过培训的全科医学师资流失的现象。据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对其培训的全科医学师资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41.7%的人经过培训后仍从事全科医学教学与培训工作[9]。

2.3 全科医学培训开展面临的问题

2.3.1 岗位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按照卫生部规划目标,到2005年年底基本完成大中城市的岗位培训,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地区尚未开展岗位培训,有些省只是在省会城市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了此项工作,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至少60%~70%的社区医生尚未接受过培训,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医生综合水平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已开展培训的省、市中岗位培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甚至存在只开展理论培训而未开展临床实践或社区实践,实践技能的培训不足,影响实际使用效果。

2.3.2 规范化培训推广困难重重。

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开展了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但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制定以及体制上的原因,使培训人员在上岗、晋升、工资待遇等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人员无工作岗位,不少人进入医院急诊科或综合科,影响了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向全国推广3个省、市的经验,扩大试点面尚存在许多困难。

2.3.3 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滞后。

目前,全国10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

2.4 教材问题

全科医学的教材,最初大多是国外教材的编译版本。为满足全科医生培训需要,不少办学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写教材,但从内容和结构来看模拟性强、水平不高、缺少中国特色[7]。此外,教材编者往往不是全科领域专家,导致教材或是理论性太强,或是与临床实际结合不够,或是过分强调各个专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难以体现出全科医学的理念和特色,影响了全科医学培训的效果。

3 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要使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及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措施。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克服各种困难,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3.2 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和政策导向。建议设立全科医学培训的专项经费,或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全科医学培训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的各有关部门应协调制定出配套的激励政策,解决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经费问题,逐步满足全科医师通过教育培训后,能够获得相应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就业岗位、专业发展等实际需求。

3.3 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教育,构建由“医学生在校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首先,以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重点工作,加快岗位培训的工作进程,解决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矛盾;其次,制订相关规定,强化对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准医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第四,逐步完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对完成规范化培训和取得全科医师中级职称的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及职业发展活动。

3.4 加强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教学基地的建设。修订基地建设的标准,制定有关政策,要求作为教学基地的三级医院或者是二级医院有责任接收基层医生的临床进修学习和业务辅导。加强社区基地互动性的业务联系,社区教学基地应具有示范性,并能够具体展现全科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全科医学的教学案例,以满足教学的要求。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教学基地。

3.5 鼓励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国外进修或在国内设几个师资培训基地培养全科医学专职师资,以强化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投入,设立国家级、省、市级专项建设经费或者专项的科研基金,重点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教育中面临的难点和关键问题的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加强全科医学的学术交流,积极争取并利用各种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推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广泛学习与借鉴国内、国际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疗服务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

3.6 研究并制定全科医师准入制度的具体规定,规范全科医生的岗位职责,统一全国全科医师考试和专科考试要求,并与各类人员的资格认证等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加强医生自律[10]。

3.7 在坚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以及疾病流行状况的实际,确定一定比例自选的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的准入资质进行分层教学和管理,使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员能够尽快脱颖而出,成为骨干的全科医师,以推动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健,王家骥.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刍议[J].中国社区医师,2008,1(1):3-4.

[2]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2(3):175-176.

[3]张晓玲,韩建军.澳大利亚与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比较和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02-304.

[4]张为佳.英国的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教育[J].中医教育,2001,9(5):60-61.

[5]郭清,王勤荣,杜亚平,等.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291-297.

[6]迟宓宓.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4,5(5):383-385.

[7]梁万年.中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全科医学,2008,2(3):187-188.

[8]迟宓宓,郭爱民,路孝琴,等.中国全科医学师资准入要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1.

[9]门寒隽,韩建军.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6,2(3):185-187.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中南地区3所院校2009级口腔医学全日制研究生102名, 其中学位型46人, 学术型56人;男生44人, 女生58人;年龄26~35岁, 平均年龄28.4岁。

1.2 方法

(1) 培养方法:学位型研究生按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即按导师组[3,4]分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学位型研究生, 第一学期上公共课, 自第二学期起进入临床按每学科3个月 (但入学所选的专业学科6个月) 的原则轮转, 最后6个月病例收集作答辩论文, 并以典型病例方式完成答辩。 (2) 评估标准:A为≥80分, B为70~79分, C为60~69分, D为<60分;临床技能百分制 (口腔临床4个学科各25分) , 沟通能力100分 (接诊方式、病人满意度各50分) , 就业意向100分 (本人与接收单位各50分) ;学术型研究生按国家研究生培养条例执行。 (3)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输入电脑, 经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 P检验分析数据,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见表1~3)

注:与学术型比较*P<0.05

注:与学术型比较P<0.05

注:与学术型比较*P<0.05

3 讨论

3.1 目前国内较成功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

“5+3”模式将成为医学生培养的主流模式, 即5年的院校教育, 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6]。“这不单纯是人才培养制度的确立, 也意味着医学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对这一模式, 业内专家给予了高度称赞, 认为有望厘清院校教育、毕业后培养的概念, 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 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培养通过制度衔接起来。“5+3”模式也是国内公认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典范, 我国的广州医学院及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全科医师培养经验较为成功: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 特别是临床实践能力较好,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2 我国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从我国的学位条例来看, 无论硕士学位, 还是博士学位都要求培养“学”和“术”两类不同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2]。如果说学术型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 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的问题, 那么学位型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侧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等问题。1986年, 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两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即既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 也要培养应用部门的高层次人才。同时, 定位“学术型”学位是指以科学研究为方向, 关键在于具备科学家素养, 培养其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甘于寂寞的科学家精神;而“专业型”学位是指以实践为方向, 经过较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实干家精神, 即培养实干家所具有的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基于以上精神, 国内以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为首的部分高校逐步推出了两年制“学位型”与三年制“学术型”的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就业效果[3,4,7]。

3.3 借鉴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效果

由于国内专业型口腔医院不是太多, 难以满足所有口腔医学研究生就业的需求, 故大部分口腔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可能分配到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工作, 这就对其口腔医学全科知识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7,8]。因此, 借鉴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进行培养尤为重要。表1显示,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接受全科医师培养后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得分有较明显差距, 即优秀以上的 (A) 与不及格的 (D) 人数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表2显示, 两组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存在偏差, 即优秀以上的 (A) 与不及格的 (D) 人数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表3结果与表1、表2结果相对应, 两组学生就业意向满意人数的比例也存在明显不同, 即十分满意的 (A) 与不满意的 (D)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以上结果证实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在经过规范化全科医师培训后其实际操作技能、处理日常临床问题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对其就业有相当大的帮助, 学生从事临床工作的自信心增强, 减少了用人单位再培养的周期, 收到了双赢的效果;相反学术型研究生由于毕业后大多就业于医疗机构而非科研机构, 其临床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故学生自身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不高。

3.4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全科医师培养模式

在学位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对其培养目标、导师组制的指导、答辩评价等诸环节要采取特定的方式[9,10]。目前,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已成为共识。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除在校集中学习外, 大部分时间还用于工作实践。对这类研究生实行导师组制的培养, 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所谓导师组制, 是指由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 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理论基础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职业部门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有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经验, 但他们对各职业部门的具体实际问题、特殊背景等不十分熟悉, 所以他们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本部门的技术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因此, 他们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通过实行导师组制, 发挥导师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不仅有利于学位型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学位型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实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采集数据准确, 论证严密, 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优秀的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而且能为职业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生学习生涯非常短暂, 一般国内各大院校对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半年的专业和基础课的学习, 剩下的时间为临床实践和科研。目前,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最终考核目标是论文答辩, 而大多数科研课题是针对基础或临床基础方面的研究, 因此, 多数研究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基础科研的实验研究, 只有很少的时间用于临床工作。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研究生毕业后临床技能不如同期的本科毕业生, 或者专业知识狭窄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有可能会影响到毕业后的就业。如果要满足学校的要求, 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压力就会非常大, 而且科学研究不一定都能获得满意结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高质量的论文, 可能会使有些研究生不得不采取其他手段以达到毕业要求, 这一现状令人担忧。因此, 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分出学位型与学术型两种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模式, 对学位型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中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 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3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10,11]。该培养体系要有以下特点:对研究生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有明确的培训要求与认证标准, 每项临床技能的培训流程采用阶段学习、阶段认证的方式, 研究生只有通过认证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以确保教学质量与病人利益。整个培训流程是:理论学习理论考核认证模拟训练考核认证临床见习考核认证临床实习考核认证。这种培训模式一定要贯穿口腔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建覆盖口腔医学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教学环境, 可部分解决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为口腔医学研究生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目的 评估口腔医学学位型研究生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效果。方法 对口腔医学学位型研究生采用全科医师培养模式, 从临床技能、沟通能力、就业意向等方面评估培养效果。结果 采用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后的口腔医学学位型研究生, 临床技能与沟通能力均好于学术型研究生, 就业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 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可能更适合口腔医学学位型研究生。

关键词:口腔医学,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上)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6) :4-7.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下)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7) :26-31.

[3]孙子林, 季江, 蒋犁, 等.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2) :249-293.

[4]徐爱凤, 侯本祥.关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2) :30-35, 259-260.

[5]陈天辉, 李鲁, 施卫星, 等.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1) :31-34.

[6]王惠.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现存问题与建议[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10) :71-72.

[7]王嘉德, 袁琛, 柴惠丽, 等.关于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毕业生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4) :29-35.

[8]Yeweng S J, Huang S F, Ren L J.Orthodontics in China[J].J Orthod, 2002, 29 (1) :62.

[9]白玉兴, 历松, 王邦康.我国口腔正畸研究生临床素质培养的思考[J].北京口腔医学, 2003, 11 (3) :170-172, 484.

[10]翟洁梅, 雷雅燕, 胡瑜, 等.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 2011, 8 (15) :17-18.

全科医学的蹒跚20年 第10篇

“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系建设,经2011年5月9日医学部第11次部务办公会讨论,决定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5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成立大会上如此宣告。这个致力于创造世界一流医学教育事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开始以系的规格组建全科医学学科。

自从首都医科大学1989年成立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到现在,全科医学的概念引进中国大陆已经有20多年了,然而进展并不如意。在5月11日上午举行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成立大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于鲁明就认为“全科医生现在非常模糊”,在他看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全科医生应该培养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全科医生应该承担的,全科医生该在哪个岗位参加工作,等等。现年50岁的于鲁明已在卫生系统工作了20多年,他对全科医生定位的困惑,正是全科医学曲折发展的真实写照。

不过,全科医学的理念已经广为接受,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的成立就打破了“北医不做全科医学”的成见。“我们现在认识到(全科医学)确实不是一个高低贵贱的区别,而是一个分工,是专科分工里面另外一个重要的专科。”在5月11日上午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成立仪式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表示,“我们不是只定位于所谓的精英教育。”

此种转变并非易事,与会者皆称“意义重大”。而全科医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已启动20多年,眼下各地纷纷提出要探索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和双向转诊。这期间,全科医学走过了怎样的20年?

通科医生,家庭医生,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的名字是从香港来的,我们跟着香港走。”62岁的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顾湲是最早将全科医学引进大陆的学者,她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所谓全科医生就是能够代表医生的原始状态,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他是老百姓的一分子,并在别人有病痛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

这种能够从事多种医疗服务的医生,被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称之为general practitioner,即通科医生,简称为GP。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又相继成立了通科医生的全国性组织。美国与加拿大,则希望通科医生能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之中,遂将通科医生更名为“家庭医生”(family physician)。1969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家庭医学学会(ABFP),并成为美国医学会的第20个专业委员会,全科医学学科正式建立。

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医生收入特别高的香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医生来此开业,因而竞争非常激烈。顾湲说,这些来开业的通科医生大都是在大学毕业后训练了7年的医生,水平很高,当时香港人想,既然英国不改GP的名称,香港也不能改,那就把中文名称翻译得更好听一些,改成“全科医生”了,“这意思是只要病人需要我们都做,我们不做医院做的事情,那些高精尖的我们不做。”顾湲说。

1986年起,香港全科医学院的李仲贤和时任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主席的拉惹古玛(Rajakumar)等人,先后访问北京并介绍全科医学,顾湲一路陪同。“他们觉得世界卫生组织推进的基层医疗发源地是中国,是受了中国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启发,但是中国后来反而落后了,这样国外的同行觉得很遗憾,所以他们希望把这个专业学科引进到中国,而且认为对20世纪后半叶21世纪的人口谱系更合适。”回忆起当初引进全科概念时,顾湲承认当时医学界的大部分人和行政领导人并不认可,“觉得太超前了,国外的家庭医生是很贵的,只有富人才请得起家庭医生,他们认为30年之后再说吧,我们的GDP还那么落后。”

不过,来京推广全科医学的人们最终在首都医科大学遇到了知音,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成立,并于当年11月在WONCA支持下举办了北京第一届全科医学国际会议。

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家庭医生是方向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全科医学院更名为香港家庭医学院。“当时我们被问到改不改名,我们说不改名。”顾湲解释说:“一个原因是政府刚刚接受全科的概念马上改名不太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也还没有做到家庭医生的高度,家庭医生真的是能够陪着家人走到底,能够给全家人做守门人的,保险业都得认可,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然而,顾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全科”这个概念很容易引起误解,全科医生不是万金油,而是要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要在临床之外还得根据需要做预防、康复、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比‘全科要宽得多,所以我想这个名字早晚都得改。”

在顾湲以及当年一起投身于全科医学的人们看来,家庭医生的档次非常高,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他们要学习刻苦并且终生不断地接受教育,每隔五六年就得重新考试,要跟上医学发展做合格的守门人,要能真正跟专科医生平起平坐,对各个专科都要懂,能够回答居民的各种问题,还得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往哪里的专科转诊,还要能够监督别人的服务。

曾经在文革时期做过赤脚医生的顾湲相信,老百姓永远都需要这种贴近的服务。引进全科医学概念后,她和同事们利用一切机会普及全科理念,还做了许多试点。“我们每周有4天在下面,结果两三年之内我们培养的那些试点都火得不得了。”顾湲说:“那些试点的医生收入很快提高,他们特别高兴、特别愿意学习,我也很欣慰,给老百姓做了好事也给医护人员做了好事。”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的试点,到1996年时已经在20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开启,部分省市还分别成立了全科医学分会。

来自学界和基层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获得中央层面的支持,这一年,中央政府提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相继出台。2009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中国老年人口的保健和医护照顾问题。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要在“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30万其实还是远远不够。”在引进全科医学20多年后,顾湲对全科医学的发展并不满意,她认为现在的政策并没有充分调动全科医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对病人进行从生到死的家庭医生式的管理,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从业者,“也许五六年之后,随着医疗保险的推进,就能够真正下来一批高素质的主治医一级的医生,他们很容易把自己转变成家庭医生。”★

美国的家庭医学(全科医学)

1969年2月8日,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和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家庭医学为一个主要的资格证书委员会, 以此为标志,家庭医学在美国正式被确认为一个专业。

在此前10年,美国的不少医学院及社区中心设立了家庭和社区医学系。在美国家庭医生协会成立10年后,他们共颁发了2.8万张毕业证书。到上世纪80年代, 全美国136所医学院中83%以上设有家庭医学系,全美有317所医院作为家庭医师进修基地。医学生毕业后有21%选择并接受了家庭医疗住院医师训练。现在,家庭医学已成为美国第二大的医学分支。

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是一个民间组织, 像其他所有的医学专业委员会一样, 其目的是组织专业考试以考评从业者在家庭医学这个领域的专业能力, 并根据考试成绩颁发专业资格证书。作为标准, 一个家庭医师应该经过3 年标准化的家庭医学实习后,掌握标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ABFP认证的医师被称为“有资格证书的医师”。

按照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ABFP)的解释,家庭医学是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和综合性卫生保健的医学专业。它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和心理行为科学等多个专业, 其范围涵盖了所有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 以及各种疾病。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名称。全科医生、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这些名称在一些欧洲国家被认可, 这是因为这些名称可以清楚地与当地的专科医生、专科医疗区分。而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之所以称全科医生为家庭医生、全科医学为家庭医学, 则是强调其不仅对患者本人,而且还要对患者家庭负责。1991年,世界家庭医学会组织称,全科医生一词与家庭医生完全同义, 只是顾及欧洲国家的习惯而使用“全科”的概念, 同时也由于在这些欧洲发达国家解决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社会共同性的问题已获成效, 医疗卫生保健已经明显转为以身心健康和个人、家庭及社区保健为中心的卫生服务。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第11篇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它是一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评价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 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 获得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即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 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 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过于专门化, 重理论轻实践, 重必修轻选修, 课程传授模式单一等。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 使课程设置利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鉴于此, 我们改革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教育模式课程体系, 构建了三年制“两段四梯度”递进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 构建面向基层的“两段四梯度”递进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整合各种资源, 探索有效模式, 构建面向基层的“两段四梯度”递进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达到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目标。“两段”是指校内阶段 (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和校外阶段 (预实习、见习、实习、综合模拟培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内阶段: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加强生物医学基础课的针对性教学, 注重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学科之间的纵横联系以及基层针对性, 基层社区用得上的要加强, 用不上的要淡化;加强心理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社区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增强这些学科的实用性和社区针对性;减少临床疑难病症的教学, 着重培养医学生解决社区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加强急症医学的技能训练。讲授全科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可通过系统讲授、课堂讨论、角色扮演、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等方式, 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有初步了解。校外阶段:将教学地点搬到附属医院、实习医院、社区教学点等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医院见、实习, 社区实习, 教学诊所见习及书写论文, 模拟全科医学, 病例讨论等方式, 使学生对全科医生及全科医疗有更深刻的了解。“四梯度”指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医院社区集中见习、毕业实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四个梯度, 层层递进, 实现全科医学技能的培养。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教学程序

改革现行的专科医学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压缩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 (1) 采用“三自主一考评”的预实习方式。一年级的双休日、寒暑假由学生自主联系带教教师和实习地点、自主安排实习时间到医院、社区、村镇进行社会实践, 学校统一考评学生, 培养学生全科医学的思维能力和面向基层的服务意识。 (2) 早期接触临床。一年级新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 采取早期见习、病案讨论、讲授医学入门和临床医学知识等形式, 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培养学生从医的兴趣。 (3) 开展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学生学完内科、外科课程后, 深入到教学医院, 边上课、边讨论、边实践, 进行为期6~12周的临床现场学习。 (4) 参加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入学后每月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区卫生实践活动, 包括为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等。

“两段四梯度”递进式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基本框架见图1。

3 模块定位、整体优化、突出特色, 构建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以模块定位、整体优化、突出特色为原则, 构建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知识结构, 即掌握医学科学、全科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从单纯的“诊断治疗”两个层面, 转变为“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知识结构, 增强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重视全科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 以突出基层实用技术为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医患沟通与运用基本药物能力, 基层卫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基层预防、保健及宣教能力。

4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整合

加强课程整合, 构建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人文基础课、普通基础课中与医学相关内容以讲座形式组织教学。专业课中, 将医学基础课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整合为人体结构学, 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机能, 免疫学基础、寄生虫学、微生物学整合为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将诊断学改为诊断基本技能, 改革后的诊断基本技能涵盖了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诊断学内容。

医学核心课程部分确定为全科医学概论、诊断基本技能、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社区卫生服务七大块工作任务, 并制定与任务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 增设社区卫生保健、康复医学、老年病学、社区内科学、社区外科学、社区妇幼保健等必修课, 开设营养与疾病、社区急救、礼仪和常用护理技能等选修课。这样的课程体系, 优化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增强了医学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突出了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目标。

加强心理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社区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增强这些学科的实用性和社区针对性;减少临床疑难病症的教学, 着重培养医学生解决社区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在基础阶段开设相应的临床知识讲座和综合病例讨论, 增加临床医学专业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间实习, 加强急症医学的技能训练。

注重农村基层实用技术课程, 如针灸推拿技术、常用护理技术、基层卫生技术、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河南名医特色治疗技术等课程, 突出地方特色与基层特点。

5 构建综合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构建多学科整合的综合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部分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实验学, 将病理学和组织胚胎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实验, 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 把临床相关技术整合为临床实训教程, 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