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自然的乐章(精选5篇)
倾听自然的乐章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种族,性别,自然
《冷山》是当代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文学评论届引起很大反响。在它出版的同年1997年该作品因“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感情与感情”而荣获了美国文学界地位崇高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并在1998年入围全美十大畅销书之列。《冷山》随后被拍成同名电影上映。美国各类报纸杂志也给这部小说以很高的评价, 认为小说有着“震撼人心的美”, 是“一副叙叙张开的壮丽画卷”。这部小说以其“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 感人肺腑的爱情诗篇”与《飘》并称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双璧”。
而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74年, 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 (Francoise d’Eaubonne) 在《女性主义毁灭》 (Le Feminisme ou la mort) 一文中呼吁女性参与拯救地球的工作时, 最先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 (ecofeminism) 这一术语, 这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佛朗索瓦德奥波妮在此书中把生态思想和女权思想结合在一起, 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天然的联系。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 自然与女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源。一个更接近女性的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以二元对立为思维模式的男权社会中, 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 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
许多评论家指出, 与男主人公英曼相比, 小说《冷山》的女主人公艾达经历了更完整、更彻底地精神成长与蜕变, 而这种成长是她成功地与自然、与不同种族的人、与异性建立和谐平等关系的结果。
在传统文化中, 人们总是爱把大地比作母亲, 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小说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大地的热爱, 以及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事实上, 这部小说获得199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奖理由便是它描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由于父亲的疏于照料, 鲁比从记事起就开始独自在野外找吃的。有一次, 8岁的小鲁比在森林中睡袍被树钩住, 小小的她第一次在森林里过夜, 又饿又怕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母亲的爱:“她 (小鲁比) 听到黑暗中有一个声音对她讲话, 语声好像来自哗哗作响的小河, 但并不是吃人的魔鬼。它似乎是某种产生于土地或天空的温柔的力量, 或者是一个动物的精灵, 一个把她置于自己羽翼之下的守护神, 从那一刻起一直眷顾着她的福祉它安慰她、照料她, 保护她度过黑夜。” (2) (P80-81)
在这部小说中, 女主人公艾达的成长与她所经营的那片土地息息相关。“她向院子那边的菜园望去, 尽管生长期已经很足, 豆子、南瓜、西红柿的果实几乎还赶不上她的拇指大。蔬菜的许多叶子都被虫子吃到只剩筋脉。” (2) (P19-20) 与菜园的荒凉景象如出一辙的是艾达当时的生活状态:父亲门罗刚刚去世, 又逢战乱, 自己孤苦无依, “一夏天, 她没有不饿的时候” (2) (P20) 。后来, 在鲁比的帮助下, 艾达开始学着了解大自然, 热爱这片土地, 并在身心两方面都受益匪浅。一方面, 艾达学会了尊重自然规律, 根据季节的轮替来安排生产和生活。农场的妥善经营使她们有了丰富的物资储备可以安稳地过冬, 并且有能力在来年扩大农场的规模, 让生活更加有资有色。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艾达学会了在大自然中寻找治疗生理和心理创伤的良药, 并且懂得了生命和岁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而不是可怕的单向流程。正是这一点帮助艾达从失去爱人的痛苦中痊愈, 抚养他们的女儿, 继续坚强勇敢地生活下去。
说到女主人公艾达对自然的逐渐了解与亲近, 就不得不说到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鲁比。小说作者被没有明确地指出鲁比的种族, 但从作者对她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推测这是一位黑人女性:“她生得黑不溜秋, 脖子和胳膊上肌肉扎实;胸脯平平;黑色的头发和马尾巴一样粗糙;鼻梁很宽, 眼睛又大又黑, 几乎看不到瞳孔, 眼白清亮得让人心悸。” (2) (P49) 进而, 在她与白人女性艾达初识的一段对白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比对于与白人女性艾达享有平等地位的关切和渴望:“我并不是专门想给人打工的。我的意思是, 如果我留下来帮你, 咱俩都得清楚一点, 自己的夜壶可得自己倒。艾达刚想笑, 但马上意识到这并非一句玩笑。鲁比要求的, 是某种平等。” (2) (P50) 而这种要求平等的想法在当时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之下, 尤其是从白人女性艾达的角度看, “这个要求有些荒谬。” (2) (P50) 如同美国经典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样,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这两个来自不同种族的女性成为了平等相待的好朋友。因此, 在小说的末尾, 艾达告诉她的爱人英曼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如何与鲁比相处:“只要你明白她 (鲁比) 既不是佣人, 也不是雇工就行了。她是我的朋友。她不会被人使唤, 她不给别人倒尿壶, 只有她自己的除外。” (2) (P335)
艾达能够成功地与大自然、与她们所经营的那片土地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 关键在于她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种族间同性之间的关系。她不仅给予鲁比平等与尊重, 并充满渴望地从鲁比那里学习关于自然的一切。“而鲁比就是她的教科书。。。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自然界中流露的任何迹象, 只要能表明某个生命是独立的个体, 有其本身的意志, 都会引起鲁比的兴趣。” (2) (P104)
在小说中, 除了自然与种族, 还包含了一个所有女性主义者都关切的最根本的主题, 就是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与女主人公艾达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位男性角色中, 一个是她的父亲门罗, 另一个则是小说的男主人公英曼。在小说的开头, 艾达的父亲就去世了。因此, 这对父女之间的关系只能从艾达断断续续的回忆中反应出来。门罗生前是一位传教士, 他教育艾达的方式很开明, 允许艾达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且乐意采纳艾达的意见。尽管如此, 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艾达对父亲仍然有很强的畏惧感。甚至在门罗死后的一段时间里艾达都不敢进父亲的房间, 因为“她 (艾达) 对父亲的房间有一种奇异的畏惧感。” (2) P24除此之外, 艾达也并不敢对父亲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在一次画展上, 父女俩对一幅画产生了不同看法:“他 (门罗) 讨厌它们的所有特征, 觉得它们过于朴实, 色彩过于暗淡, 除了这个世界, 并没有呈现出更多的东西。然而艾达却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并在它的前面逗留了良久, 但她最终还是缺乏勇气说出自己的感觉, 因为她喜欢它的原因同门罗指责它的原因完全相同。” (2) P320
更重要的一点是, 艾达完全依靠着门罗, 按照门罗的意志和喜好成长, 并且对此从来没有进行过反抗。他们刚刚搬来这个山区小镇时, 艾达并不喜欢这个地方, 但是艾达说只要门罗喜欢她就愿意陪他在这里生活。门罗生前艾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按照门罗的想法学习艺术, 钢琴和绘画。但是当门罗去世, 艾达需要独立起来的时候, 她才意识到门罗过去对她的教育是多么片面:“在这个时刻, 一点粮食生产和加工方面的实用知识在她而言, 比绘画透视法原则的任何精妙理解都更为有用, 每当想到这一点她心头就恨恨不已。” (2) P22
在父女关系方面, 鲁比的经历与艾达完全相反。鲁比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在野外找吃的, 她没有得到过父爱和父亲的保护。战争发生以后, 鲁比以为父亲死了。因此, 当鲁比的父亲因为偷他们的谷仓被抓住时, 鲁对他的态度极其冷漠。她说“除了对你来说是顺手的事以外, 你什么都没为我做过, 而且我不会容忍你假装我们之间有什么更多的感情。对你来说我向来什么都不是。” (2) (P266) “他从未因气恼而打过她 (鲁比) 一巴掌。。。反过来, 他也从未亲切地轻拍她的脑袋或抚摸她的脸颊。” (2) (P267) 这种冷漠的父女关系直到鲁比父亲差点命丧枪下才发生了改变。当鲁比得知父亲中枪的消息, 鲁比和艾达一起前往事发地点, 准备安葬他。但是她们发现他还没有死。鲁比救活他之后却辗转难眠, 她告诉艾达“我睡不着是因为我一直在想, 如果他活下来, 我该和他怎么相处。” (2) (P333) 正如鲁比帮助艾达建立了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一样, 艾达也帮助鲁比摆脱了心里的困惑, 建立起一对有意义的父女关系。鲁比听从了艾达的劝告, 陪伴在父亲身边悉心照顾, 让父亲享受晚年。
除了处理自己与父亲以及帮助鲁比处理与父亲的关系以外, 艾达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异性角色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英曼。也正是在处理与英曼感情关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主人公的独立与成长。首先, 艾达学会了摆脱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 摆脱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矜持的品质, 作为一名女性说出自己的心声。“艾达不得不承认至少是偶尔如此直接、浅白、无保留地表达心声可能会比一千句约翰济慈的诗都动人。她在一生中从未这样做过, 但她觉得自己宁愿学着如何去做。” (2) P269其次, 艾达对英曼的感情不再是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对男性的依赖, 而是源于对自己内心清楚理性的认识, 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我一直想知道你在想些什么, 但我想不出来, 所以我就照直说我是怎么想的。没有他我们也能行。你或许认为我们不行, 但我们可以。。。无论战争还是和平, 没有我们实现不了的事。你不需要他。
我知道我不需要他, 艾达说, 但我认为我想要他。” (2) P323
正是艾达这位女性角色的成长和改变, 才使得爱情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变得如此凄美, 感人肺腑。我们感慨她压抑之后释放的爱, 敬佩她痛失亲人之后的坚强, 惊艳她磨难中由弱至强的成长。然而若要追究起这位女主人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就不得不说起这位女主人公所具有的品格。如果没有她超越种族偏见的宽容大度, 她就不会与鲁比成为伙伴甚至姐妹, 就不可能从鲁比这本活生生的大自然教科书中汲取养分, 了解自然, 尊重自然, 融入自然, 并从中获得无穷的力量让自己变得独立而坚强。正如《泰晤士报》中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一样:“一部关于爱情、友情、亲情和大地的罗曼史。。。”艾达这位女性成功地处理了爱情、友情、亲情和大地的关系, 适应了社会与时代的变化, 才得以在那样一样动荡的年代坚强地活了下来。
参考文献
[1]Piacentino.Searching for Home:Cross-cultural bonding in Charles[M]//2001, Frazier’s Cold Mountain[J].The Mississippi Quarterly, 2001, 55:97-116.
[2]Polk, James.American Odyssey[J]//Review of Cold Mountain, Charles Frazie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97 (13) :14.
[3]Way, Albert.A World Properly Put Together:EnvironmentalKnowledge in Charles Frazier’s Cold Mountain[J].Southern Cultures, 2004, 10 (4) :33-54
[4]Kenneth Millard.当代美国小说——1970年以来的美国小说介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孙丽君.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处理[J].外国文学评论, 2011 (2) :196-203.
大自然的乐章写景作文 第2篇
大自然充满着各种声音,有的听起来让人快乐,有的听起来让人害怕。这些声音像个交响乐团,演奏着千变万化的乐章。
在春暖花开的森林里,小鸟“啾啾啾”的叫声,像长笛清亮的笛声,清楚地穿透整个森林。忽然,一阵风“呼!呼!”地吹来,像一把萨克斯风,发出温柔低沉的声音。此时,被风吹动的树枝,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在一旁轻柔的合奏着。
夏天的午后,乌云密布。雷声“轰隆隆”的响着,像有人在天空中打着大鼓,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令人害怕。这时,雨也开始“滴滴答答”滴下,像钢琴的声音一样,时快时慢的弹奏着。雨慢慢小了,池塘里的青蛙也出来“嘓嘓嘓”地合唱,像是一场午后的音乐会。
自然与现代的乐章 第3篇
艺术作为人类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的状态下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也丰富着人类的经验。阅读隋自更的版画,一同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而透过印迹墨痕,同样感受到画家的生命状态和艺术轨迹,感受到一种来自画面潜在的无限的吸引力。因为隋自更在一切创作过程中始终充满了自信与执着,并且把包孕生命内核的情感体验注入画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家的一切作品都是一种自传,所以他必然蕴含生命的内核。正如画家自己坦白:“无论你有多深情、多认真地对待你的作品,别人是会一眼就看出来的,无需赘疣的解释和旁白。”
《桥》系列是一组以江南古桥为主题的版画特写。画家把视角聚焦于这种自然、宁静的江南水乡,这是过去江南的一种标志性的景观。这些作品的塑造、刻画都极为细致,不厌其烦,其刀迹印痕令人过目不忘深深印在观者的脑海。以往,画家的作品贯以采用满构图,画面景物往往顶天立地,密不透风,但这一题材他故意留出大片的天空,采用仰视和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尽管画面色彩单纯,但极具视觉张力。或许这是画家在隐喻一种对江南文化景观的历史定格和传统自然的永恒。我知道,画家童年在江南度过,这是他对渐渐远去的田园景观和生存状态的怀恋。
隋自更的版画不仅在技术层面、在形式语言上建立起自己成熟的语言体系和面貌特色,他的作品在抒发一种静谧、深邃以及浪漫的诗性。与很多画家一样,隋自更选择他所熟悉的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但不同的是,画家更加侧重追求净化的主观意象与纯净的客观物象相融合的画面效果。《乡梦乡情》系列、《岁月印痕》等都是这一题材的延伸,但《乡梦乡情》和《桥》系列有所不同,画面一任满构图,大面积的色块墨线充满着画面,只在天空或画面下方某一角落留一点空白。同样是水乡江南,《乡梦乡情》画面彰显出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沉。纵横交错的线条色块,演绎出柔美、宁静中的韵律和无声的诗境。隋自更作品中诠释的江南风景,是他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因而在他作品中流荡着悠久的文明和沧桑的历史感,由此给人以迷醉的审美愉悦。如果说《桥》系列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特写,那么《乡梦乡情》是优美舒缓如梦如幻的倾诉。
当然,代表画家艺术成就的作品更是那些带有主题性的军事题材的创作,那些作品更充满构成的张力,在咫尺之间却带来无限的视觉扩充和延伸。《黑色天空》、《震颤海洋》画面极其简洁,但带给观者无限的遐思和丰富的内涵。冷兵器的硬度和高科技的神秘,画面构成的点线面,还有版画材质的斑驳感,视觉审美的现代感等等,共同构划出富有张力的立体画面。我认为,《黑色天空》和《震颤海洋》是画家版画作品中构成最简洁,但是艺术构思、精神含量最为丰富的精品之作。《阳光下》受油画高光和逆光的启示,画家把港湾舰艇营造出一种迷彩、浪漫、祥和、欢愉的阳关地带,这是军旅画家特有的生活感受、也是军营环境特有的迷彩景观。隋自更的作品,洋溢着军人的乐观和自豪,蕴藏着战士的勇敢和刚毅,也充满了画家精神境地的阳光灿烂。
隋自更的版画,往往将硬边、占边、满构图等西方现代绘画理念融入画面,同时也把中国画笔墨的冲泼、晕染、飞白以及油画和摄影的光感引入版画,然而,他更多地吸收传统中国画水墨意韵的情境追求,这种体验是画家独到的审美思考,也是他长期饱受传统文化熏陶浸染的结果。从《码头》系列作品中,我明显的感受到水墨写意的氤氲和朦胧,笔墨交融的酣畅与苍茫。无疑,他拓展了丝网版画语言表达的范围和空间,也创造了一种极为现代和文化气息浓郁的新的画风。长期以来,如何将丝网版画创作的语言形式与东方文化精神相熔铸,创作出具有中国气质的丝网版画,隋自更一直在进行不懈探索。《厮杀》一幅可以说囊括了诸多绘画元素的集成,那些斑驳的印痕,那些重叠交错的直线、斜线,营造了数字化时代的扑塑迷离和稍瞬即逝的高科技立体空间,它表现了速度、光电、时空错置等等,也体现了节奏、旋律和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钢铁般的力量。这种境界的营造,应该说,本不是丝网版画的形式能够达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倾听自然的乐章 第4篇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好期待呀!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专题征文品评赏析活动,让我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那美丽的风景和勃勃生机,聆听自然的物语吧!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谁把大自然的声音描写得更美?谁能成为我们的小作家?好吗?
生:好!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自然作文 第5篇
“沙沙沙沙”是谁在呤唱这美妙的旋律,原来是春姑娘。春姑娘用她优美的嗓音唤醒沉睡了很久的小花、小草,是春姑娘用她奇妙的魔法让大树们的头发新长出来。这不经为春天添上了生机勃勃的一笔。
夏天是一个欢笑的季节。夏天人们坐在树荫下乘凉,有的在用扇子扇着风,有的孩子在玩着游戏,有的大人们在交谈着年旧的往事。这为夏天正好添上了充满了欢笑的一笔。
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同时也代表着丰收。在田地里收割机“唰刷唰”的声音传入耳里。丰收的喜悦印在了农民伯伯的脸上,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无疑为大自然添上了丰收的一笔。
初冬像一位美丽高贵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寒风。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飘落,地上铺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走在上面发出咯吱的,有节奏的脚步声。这无疑为大自然添上了优美的一笔。







